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黄河铁牛历经千年为何完好无损是谁建造了黄河铁牛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7 15:58:23

黄河铁牛历经千年为何完好无损是谁建造了黄河铁牛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黄河铁牛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一般来说,文物出土后都会经过精心的保护,或被放进博物馆,或被收藏。可永济市出土的唐代开元“黄河铁人”,自出土后,就被露天放置在岸边,并没有采取什么保护措施。

1989年在距离永济市15公里的山西古渡口——蒲津渡发掘出土了四尊铁牛。这四尊铁牛每尊高约1.9米,长约3米,宽约1.3米,各重约30吨左右,加上底盘和铁柱,每尊铁牛可重达70吨。同时这四尊铁牛,形态各异,牵着他们的铁人也造型各不相同。“黄河铁牛”是我国目前发现的重量最重、历史最早、工艺水平最高、造型最优美的铸铁铁牛文物,在国内外都极为罕见。

这四只铁牛是唐朝开元年间,唐玄宗李隆基下旨铸造的。本来有八只,放在黄河两岸,架起了今山西到陕西的浮桥。元朝时,浮桥毁于战火,只剩下岸两边的铁牛。后来由于三门峡水库蓄洪而使河床淤积,河水西移,八只铁牛就被埋入历史的长河中。

1989年,“黄河铁牛”终于发掘了出来,保护工作却成了一项大难题。铁质文物的保护至今依然是一道世界性难题,再加上实际施工中遇到的困难远远超出事先预计。所以用什么样的办法保护这些“铁牛”,让专家也犯了难。

几经争论,有关部门选择了山西省文物局的保护方案:就地提升,即:把铁牛、铁人、铁柱等从原地提升12.2米,在地表以上恢复原貌,露天陈列;其它遗迹如唐代、明代建造的部分石堤、台阶以及在铁人周围用石块铺设的地面也将在地面上复原,而原址将被回填埋没。所以就形成今天看到的局面。

虽然,距今1300年的“黄河铁牛”就这样摆在岸边,没有给予特殊的保护,但却给了我们这些游客近距离接触文物的机会。仿佛这些铁牛,还想当年一样,伫立在黄河岸边,保卫着一方百姓。

经历了一千多年岁月的黄河铁牛至今完好无损,为何会出现这一现象?

黄河铁牛至今保存完好,是因为当年沉入河底之后,与外界的空气隔绝,大幅度的减缓了腐蚀,能够历经千年而不易生锈。

什么是黄河铁牛?开元铁牛在黄河古道两侧各发现了四尊雕像,分别位于永济市以西15公里和浦州市以西,用来稳定普京的浮桥和维持情境交通。这座桥在元朝末期被毁,很长时间没有使用。事实上,它是和真河的铁牛,由于黄河的变迁,铁牛逐渐被淤泥掩埋。同时,它也是在蒲津渡遗址发现的最突出的文物。历史上,作为一个镇河铁牛,它是为了稳定当时的浮桥而建造的。然而,它在元朝被冲走,逐渐沉入淤泥中。直到20世纪40年代,在旱季,人们仍然可以在航行时触摸铁牛的角,甚至船底也被角所伤。

在唐朝初期,我们都知道这是唐朝的又一个繁荣时期。在世界各地,国家权力极其繁荣,经济十分发达。尤其是,周浦是当时美国六大都市之一。因此,当时我们花了大量的精力建造如此精美的压脚石来固定铁路桥。当然,除此之外,还有镇河兽的存在意义,它可以阻止洪水,加速好运,避免邪恶。那为什么这样一只铁牛能被饲养一千年而不被补充或消灭呢?当然,铁产品有它们自己优越的特性,可以长期保存。此外,铁牛的铸造确实花费了很多钱,而且花费了160多万斤,相当于唐代开元时期全国年铁产量的四分之五,这说明当时它是一个多么大的工程啊。因此,当时的工匠们肯定花了很大力气铸造。

沉入水中后,水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隔绝空气,可以大大减缓腐蚀,可以存活数千年而不被破坏,不易生锈。相反,它是在那个时候发展起来的。当它第一次出土时,牛的身体闪闪发光,好像又被磨光了一样。然而,因为它是一个有一千年历史的遗迹,它很容易被损坏。当时,没有保护经验。这头铁牛长大后,很快就生锈了,面目全非。四个铁人的表面正在一层一层地剥落。如果当时没有及时处理,这些极高价值的文物和国宝可能会变成一堆废铁。

为什么经历了一千多年岁月的黄河铁牛至今依然完好无?

“黄河铁牛”又称“镇河铁牛”或“唐代铁牛”,铸造于唐代唐玄宗时期。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黄河铁牛位于今山西省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十五公里黄河古道的两岸,各有四尊。由于黄河流域雨期洪水泛滥,使得民不聊生,饿殍遍野。

相传,当地百姓相信”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的说法,于是铸造铁牛来震慑肆意泛滥的黄河水,祈求挡住洪水,造福于民,铁牛也被当地百姓看做守护神兽。

当然黄河铁牛实际是一个具体的工程建设,它的实际作用是为了固定住黄河两岸的桥梁,使索桥更加坚固、平稳和结实。

每尊铁牛高约1.9米,长约3米,宽约1.3米,牛身重30吨左右,加上底盘和铁柱的重量,每尊约有40到80吨的重量。

用重量来稳固蒲津浮桥,维系交通运行,不得不赞叹古人的智慧和想象力。而且铁牛的形象十分生动,呈俯卧状,前腿蹬,后腿蹲伏,矫角、昂首,两眼圆睁,体态矫健强壮,牛尾系上铁轴,长度为2.33米,用来拴连桥索。

随着历史的迁移,时间的累积,又因黄河流域气候和地理位置的变化,铁牛日渐被泥沙埋没,直至完全沉入泥沙中不为人所知。在1989年,山西省永济县博物馆历时一年的检测勘探,终于将四尊铁牛全部出土。黄河铁牛的重量之重,历史之久,工艺水平之高一时引起国内外人士的关注,成为稀有珍贵的历史文物。

黄河铁牛另一震惊世人的是,历经千年风霜,它竟依然完好无损。黄河铁牛的主要铸造材质是铁,大家都知道,铁在遇到水和空气之后会氧化,容易生锈,最后腐蚀掉。就是以现在的技术也很难让铁在水里浸泡千年不腐蚀。所以古人到底是用了什么智慧来使铁牛防腐防氧化的呢?

很多学者纷纷好奇并对其进行研究,有专家猜测,当时我国唐朝的铸铁冶炼技术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并且在铁牛的表面镀上了一层保护物质,保证了铁牛没有受到自然的侵蚀。还有一种说法是说经常在铁牛的身上涂抹食用油。

不难想象铁牛作为镇河的神兽,自然是被百姓当成神一样的供奉,很多人可能以触摸铁牛来求福庇佑,久而久之,铁牛的身上就好似被涂了一层防锈剂一样。也有可能是在桥边设立了驿站,有专门的人来对铁牛进行日常维护和防锈处理。种种这些也只是猜测而已,关于铁牛保存完好无损的原因至今尚未给出具体的理由。

黄河“铁牛”有什么作用?为何历经1300年至今完好无损?

跟着我一起探寻黄河铁牛的秘密。

黄河“铁牛”是世界桥梁史上的瑰宝,被我国著名桥梁学家茅以升评为:“浮桥地锚中,以浦津桥铁牛锚最为著名”。

古代黄河上有一个著名的渡口——蒲津渡,位于山西省永济市古蒲州城西门外黄河东岸。为了稳固蒲津浮桥,维系秦晋交通,唐开元十三年,皇帝命人在这里铸造了四尊铁牛。所以黄河铁牛又被称为开元铁牛,或者是唐代铁牛。

每尊铁牛长3米左右,宽1.3米,高1.9米,,铁牛各重约30吨左右,腹部下有底盘和六根直径为0.4米、长为3.6米的铁柱,各重约40吨,两排之间有铁山。每根铁柱分别有反向出伸铁足各一,其功能如同地锚。铁牛头朝西,尾朝东,伏卧,两眼圆睁,形象非常逼真。铁柱,在它们旁边,都有一个铁铸高鼻深目胡人作牵引状。

铁牛除了有固定的作用之外,还有很多其他作用。《易经》说:“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将铁牛放置在河岸,是对肆意泛滥的黄河水祈祷一种震慑作用,象征着拦挡洪水、征服水患,造福人民。铁牛旁边的牵牛人,同铁牛一样,起着索桩的角色。它的存在,展现了中国古人的智慧。不仅是在桥梁交通方面,还有黄河治理、冶金铸造技术等方面的成就,为后世研究当时的历史、黄河的变迁等方面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元朝末年,蒲津浮桥被毁,加上黄河东移,铁牛被没入水中,逐渐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中。上世纪四十年代,河水沿着蒲州西城墙外流过。当地老人回忆,遇到枯水的季节,下河还可以摸到牛角,过往的船只,也有被牛角挂伤船底的事儿出现。五十年代后,三门峡库区蓄洪,河床淤积,河水西移,到六七十年代时,铁牛被埋在了黄河水面下2米多的河滩里了。

1988年,永济县博物馆在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堪察探方,终于在第二年8月份发现了黄河铁牛。为了保护文物,专家对铁牛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它们的出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首次发现黄河古渡遗址。四尊铁牛和铁人,也是我国发现的最重的、工艺水平最高的、历史最久的珍贵文物,在海内外,都极为罕见,是盛唐时期,古人聪明才智的见证。

黄河铁牛是蒲津渡遗址最突出、保存最完整,最具观赏价值的文物。铁牛的出土,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如此大的文物怎么保存?经过无数的争论,山西省文物局提出了一套保护方案:把铁牛、铁人、铁柱等就地提升12.2米,在地表以上恢复原貌,露天陈列。最终,相关部门采取了这套方案,将铁牛就地提升,而原址将被回填埋没。专家表示,因为铁牛太重,运输困难,没有人敢轻易动它。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235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