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最后为包拯传宗接代的为何是一个丫环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7 15:16:49

所谓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最后为包拯传宗接代的为何是一个丫环

对包拯后人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现代社会中一些“丁克族”的盛行,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广泛的讨论,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念中,传宗接代是人生中绝对的大事,所谓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封建社会中对于一个人的评价,不但要从人品和事迹着手,有无子嗣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有时候哪怕一个人做出了让所有人为之称赞的成就,但也会为了生育儿女的问题,让自己背负上一些非议,这是现代人所不能轻易体会到的,但对于我们了解历史却有着很重要的帮助。

在中国历史上,能够称之为成功的人物,那是数量众多,历朝历代有着很多成就非凡的人,但是在这些人中,可以做到成为符号象征的人,却不是那么容易了。就好像提到智慧,我们第一时间就会想到诸葛亮或者姜子牙,提到勇猛,我们就想到项羽或者吕布,提到忠义,那就必须是关二爷。诸如这样的历史人物,他们各自人生的经历加上后世的追捧,成就了能够流传千古的历史符号。今天我们要说的包拯,当听到他的名字时候,我们就自然而然的能够想到一个词——清官。

包拯的历史形象十分丰富,但是清官是他的底子,在这个之外,他还被人们传颂为断案如神、爱民如子,是所有做官的楷模和标榜。包拯有着民众的赞誉,并且他恰逢盛世,没有昏君给他小鞋穿,也没有奸臣能够陷害他,按理说人生应该是十分圆满的,但很少人能够知道,就是这样的一个“千古一官”却有一个非常大的心结,那就是前文所说的子嗣问题,包拯的心里,时刻被“绝后”的阴霾所笼罩着。

在包拯年轻的时候,他对于做官以及传宗接代都没有大的兴趣,他的生活重心就是能够“尽孝”,侍奉双亲是他最在意的事情。包拯后来考上进士,朝廷派他去其他地方做知县,但是包拯却不忍离开父母,于是上书朝廷,能不能改派自己到临近的县城任职,朝廷为他的“孝心”所感动,便让他做临县的知县,可包拯上任后,还是公务家事不能兼顾,便毅然辞官了。不久后父母去世,包拯悲痛不已,他在墓地旁边弄了一间茅草屋,住了整整三年之久,包拯的至孝令朝廷很是欣赏,到了景祐四年,朝廷特授他天长知县一职,包拯才算是正式踏入了官场,这个时候的包拯,已经三十六岁了,但还是孤身一人。

包拯原本是有一段婚配,在父母在世的时候,他迎娶了同乡的李氏,可婚后不久,李氏便染上了时疫,虽然有惊无险,却落下了一副病体,一直没有生育的迹象,虽然包家没有埋怨的话,可李氏却自怀愧疚,整日里身心交疲,几年后就撒手人寰了。

李氏死后,包拯便一心侍奉双亲,没有提婚配的事情。在同僚的介绍下,包拯在知县任上又娶了董氏为妻,董氏很快便生下一个儿子,包拯取名为“包繶”,包繶作为包拯的独子,包拯对于抱有很大的期望,而包繶也是聪明伶俐,并且身上有一股包家的正直之气,到了包繶婚配之龄,包拯早早为了他做了婚配,而不久之后,包繶也有了一个儿子,包家三代烟火传承,这时候的包拯,应该是人生最惬意满足的时候。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包繶先是重病去世,包拯痛心不暇,孙子也得病不治,三代祖孙,只剩下包拯孑然一身,而董氏也年龄颇大,生育已是难题。包拯觉得这应该就是天意,可是自己平生不做亏心事,为何却落得这般的悲惨境遇,包拯的遭遇非但没有让旁人怜惜,反而引来了很多的口舌争议,这种子嗣不保的事情,多数被认为是不好的报应,包拯是有口难言,董氏看在眼里,也为自己的丈夫很是揪心。可包拯不愿意年老之时,再迎娶二房,董氏便将自己的陪嫁丫环,给丈夫做了陪房。

丫环纵然年轻,可此时包拯已经是六十多岁的年龄,包拯对包家能不能再有烟火延续,也是难做希望。或许是上天不忍让这样的一个清官落得“好人没好报”的下场,做了陪房的丫环,还真的有了身孕,这让包家一洗往日的阴郁之气,包拯甚至一改俭朴的作风,邀请了众多好友来家中开了喜宴,就连宋仁宗也很是高兴,特意送了包拯一柄如意做贺礼。丫环十月怀胎后,生了一个男婴,百感交集的包拯给自己的这个儿子取了包綖的名字,寓意着包家的烟火又能够延绵下去了。

为什么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意思是不孝顺父母的事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子孙为最大。

传统解释:

1、古代释无后为无子:东汉赵岐的《孟子章句》是最早的《孟子》注释文献,它解释:“于礼有不孝者有三事……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继承祖祀的子在古代社会指男子,就是“子女”并称里的子。后世长期继承他的说法。把后解释为子,是解释为某个类型的后人,所谓传宗接代。

2、现代也说成无子孙:20世纪知名学者杨伯峻《孟子译注》的翻译是:“孟子说:‘不孝顺父母的事有三种,其中以没有子孙为最大。舜不禀告父母就娶妻,为的是怕没有子孙,〔因为先禀告,妻就娶不成〕因此君子认为他虽没有禀告,实际上同禀告了一样。’”杨的译文被其它的书采用。无子的结果是无孙,换个语词说“没有子孙”或“无子孙”,是继承赵岐说法。

原文出处

《孟子·离娄上》:“孟子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

古代写法是繁体字,孟子这段话里面,现代简化字“后”的繁体字是“後”。需要注意:简化字时代的“后”合并了繁体字时代的“後”和“后”,常规用法就是“後”的用法,而古代的“后”与“後”语义根本不同。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拼音为bú xiào yǒu sān,wú hòu wéi dà。

明朝清官海瑞,年近七十纳美女为妾是因为什么?

因为海瑞当时身边一个亲人都没有了,为了排解晚年生活的孤独,所以又纳了一房妾室。海瑞我们都知道,他是明朝时期非常有名的清官,为人非常的正直,在做官期间,不仅爱民如子,还从来没有收受过贿赂,是真正的两袖清风。

但是海瑞在性格上是一个极度完美的人,他不允许有一点瑕疵,不仅如此严格的要求自己,也这样对待自己的家人。最典型的是海瑞有一个小女儿,在五岁的时候因为吃了陌生男子给的点心,遭到了海瑞的痛骂,最后受到惊吓而死。在这件事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海瑞是一个多么严格的人,对待自己亲生的女儿都是如此,虽然她只是一个五岁的孩子,还什么都不懂,但海瑞也是严格要求。

而海瑞对自己的结发妻子许氏也是进行了严厉的说教,认为她没有教育好自己的女儿,随后不顾夫妻两个人多年的情义,写休书将许氏休了之后又将她赶出家门。在这之后海瑞又先后娶了两位妻子,可是时间都不长便分开了,尤其是第三位妻子王氏,死因更是受到外界的怀疑,很多人认为她是忍受不了海瑞的性格自杀的,可海瑞坚称是生病去世的。

虽然一生娶了三位妻子,可在晚年海瑞还是晚景凄凉,他的儿子女儿都不愿意陪伴他,因为年龄越大,海瑞越固执。后来海瑞为了自己晚年的生活能有个照顾的人,便又纳了一位妾室,这一次海瑞吸取了从前的教训,在这位妾室面前掩饰了自己的脾气,两个人平和的生活了很长时间。

在清朝非常流行的典藏妻,到底是怎么回事?

在清朝非常流行的典藏妻,就是一种租妻生子的形式,属于特殊时期的畸形产物。

典藏妻清朝流行的典藏妻,并不是因为男女比例失调,那时候有钱人可照样是三妻四妾,妻妾成群,出现的真正原因是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均,穷人真是太穷了,连吃饭都是问题,根本无法娶上老婆,但是在古代特别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即使穷人再穷也要完成传宗接代的重要家族使命,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就应运产生了“典藏妻”。

所谓“典藏妻”并不很神秘,通俗一点就是租别人的老婆为自己生育子嗣。根据《清稗类钞·风俗类》对典藏妻做了比较详细的记载:“盖力不能娶而望子者,则典他人妻,立券,书期限,或二年,或三年,或以得子为限。”

实际上,当时的“典藏妻”不超越了我们今天所谓的伦理道德,完全就是一桩买卖,租赁双方为了保障各自的权益,还会签订协议,还有中间人为证。在这份租妻协议主要有两部分内容:一是价格。这个租妻的价格会根据女子的年龄、样貌、生育情况、租赁时间等条件来定,最简单的就是租赁的时间越长,价格自然就越高了。

二是租赁的时间。这份协议还会规定租赁的时间,一般就是2-3年即可,因为一般这个时间足够女子怀孕生子,并且将孩子照顾到可以离开母亲。即使到了期限,没有生育下子嗣,女子也会回到自己原来的家中。如果没有生育子嗣,一般也会在协议中写有解决方案,会退回一部分钱。

同时,在协议中还会规定在租赁期间,女子不能回到原来的家中,更不能与原来的丈夫和子女们有任何联系。也就是说在这期间,女子完全属于租赁方的。

典藏妻的本质典藏妻就是一桩买卖,完全不把女子当人来看,就是一件货物,被买来买去,甚至出现了“典妻”被自己的丈夫反复出租,以至于“为之妻者,或生育男女于外,几不明其孰为本夫也”。令人无语的是最后女子被转来转去,自己都忘记自己的丈夫到底是谁,这些女子真是太悲惨了。

清朝的“典藏妻”太过于违背伦理纲常了,清政府虽然腐朽无能,但是为了自己脸面刚开始也是严厉打击的。在《大清律例》中明确规定着“凡将妻妾受财典雇与人为妻妾者,本夫杖八十典,雇女者杖六十。”然而,这种现象太过于普遍,而且清政府也无法解决这个难题,如果一味地打击,只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有鉴于此,他们最后选择了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其发展。因此,典藏妻竟然成为那个特殊期解决穷人传宗接代问题的一项“妙招”,只是苦了这些女子,他们承受了太多的痛苦。

结语综上所述,清朝流行的“典藏妻”是在特殊期,穷人追求子嗣的无奈之举,是一种畸形的产物,严重有悖人伦,非常的荒唐。在这个过程中,女人是一件商品,沦为生育工具,是对女性无情的压迫和摧残。因此,这种荒唐的行为不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当下要走出去,还是找外国老婆比较现实。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225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