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编,说起朱高煦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朱高煦,明成祖朱棣第二子,从小就十分顽劣,连一向不按常理出牌的爷爷朱元璋都非常厌恶这个孙子。不过,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朱高煦人品虽然不受待见,在战场上倒是颇有爷爷和老爹的风范,英勇果敢,有极为突出的军事才能,在靖难之役中多次把朱棣从死亡线上拉回来,让朱棣对这个在许多方面都像自己的儿子喜爱不已。
朱棣登基后,嫡长子朱高炽成为太子。朱棣对体弱多病,生性仁厚的太子一直不感冒,老想让老二继承大业。
仗着父皇的宠爱,朱高煦一直对太子之位垂涎不已,他自比当年的李世民,把太子哥哥拉下马的心一直非常躁动。朱棣在位期间,朱高煦就私蓄卫队,做出许多僭越之事,终于惹怒了朱棣,把他赶到了山东封地。
明成祖去世后,朱高煦又开始蠢蠢欲动,即位的明仁宗对这个不老实的弟弟表现出了极大的仁慈,多次加以劝诫抚慰,朱高煦却不为所动,不到黄河心不死,就想着谋夺皇位。
朱高炽只做了一年的皇帝就病逝了,太子朱瞻基赴京奔丧,继承了皇位,朱高煦以为时机终于到来,又准备叛变,没想到他的侄子不是省油的灯,御驾亲征将他打败,朱瞻基念及叔侄之情,将朱高煦父子幽禁在京城。
这还没完,一次,朱瞻基去看望皇叔,却被朱高煦故意绊倒。这一下,终于把朱瞻基惹毛了。下令手下找来一个大铜缸,把朱高煦关在里面活活烤死了,死相极惨。有人把朱高煦评为历史上最作死之人,从他的经历来看,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没想到《大明风华》开头围绕朱棣、朱高炽和朱高煦三人的剧情发展还挺精彩的。太子朱高炽给人的感觉有些胆小无能,不像太子该有的风范。汉王朱高煦则是英姿飒爽,自信满满,好像他才是太子一样。不过朱高炽可不是什么无能之人,不要被他的外表给欺骗了,朱高炽才是真正做到了大智若愚。不过朱高煦明显对太子之位动了心思,朱高炽如何防范弟弟后续的行动,实在令人期待。
朱高炽为什么装蠢?
在电视剧《大明风华》中,朱棣和朱高炽兄弟三人的朱家父子情也是这部剧的看点之一,朱高炽、朱高煦和朱高燧三兄弟虽然是同母所出,但是三人性格迥异,尤其是太子朱高炽,更是怂的可爱。不过,《大明风华》太子是真傻还是装傻?历史上真实的朱高炽并不像电视剧中这么怂,他顶多只能算是个行动不灵活的胖子,但是脑子还是清醒得很。
其实《大明风华》中的太子朱高炽的傻气和怂包的样子都是装出来的,他之所以这么做,也并不是怀揣了什么阴谋之心,主要是不想要让父亲朱棣难做。因为朱棣的皇位本就是通过篡权夺位得来的,他害怕儿子们也步自己后尘,那将来朱棣这一脉就真的没脸面到地下见老祖宗们了。
在几个儿子当中,汉王朱高煦已经显露出夺嫡的野心了,如果太子朱高炽再锋芒毕露,当仁不让的话,那他们兄弟几人,迟早会变成天下人的笑话。
所以,朱高炽只能在父亲和弟弟们面前装傻充愣,尽力用自己的胆小和窝囊,来换取父子和兄弟之间的和睦与平衡。大智若愚,太子朱高炽只不过是肥胖了一些,但是他并不傻。他厚道仁慈,心地善良,很多事情他比另外两个弟弟都看得要通透一些,但是他从不表现出来,因为他要让父亲放心,他想要让朱棣知道,自己并不是个为了皇位会对兄弟下手的人。
历史上朱高炽也是个大胖子,但是他一点也不窝囊。朱高炽因为身体肥胖,不方便行军打仗,所以当朱棣带着朱高煦等人在外面征战沙场的时候,朱高炽就只能坐镇朝中,监管朝政。朱高炽一向主张施以仁政,在他当皇帝短短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他也做了不少为政为民的好事,在政事上颇有建树,是个宅心仁厚的好皇帝。
朱高炽和朱高煦太子之争结局如何?
俞灏明在《大明风华》扮演的汉王朱高煦令人印象深刻,汉王朱高煦是朱棣次子,他一生都在为权力争斗,很好奇朱高煦最后是怎么死的?当初朱棣发动靖难之役,朱高煦屡立战功,所以朱棣登基后,朱高煦被封为汉王,然而朱高煦并不想当藩王,他看中的是太子之位。
剧中朱高煦虽然是汉王,藩国在云南,但是他一直留在南京,与朱高炽争夺太子之位,这一切都被朱棣看在眼里。朱高煦为人狡猾阴险,嚣张跋扈,处处陷害大哥朱高炽,导致朱高炽产生了想要放弃太子之位的想法。
朱高炽宽厚老实,善良端重,以前是燕王世子,后来成为太子,对于朱棣交代的事情,朱高炽都会不遗余力去完成。朱棣数次北征,由太子监国,朱高炽没有令朱棣失望,他监国期间,朝无废事。
朱高煦参与夺嫡之争,经常在朱棣面前说朱高炽坏话,导致朱棣有另立太子之意,不过他最后还是将皇位传给了朱高炽,之后就引发了朱高煦谋反事件。
历史上朱高煦在明宣宗继位后起兵造反,被朱瞻基带兵镇压,朱高煦被贬为庶人囚禁在西安门内,最后连同他的几个儿子都被朱瞻基杀死。
《大明风华》对朱高煦的结局并没有大的改动,剧中朱高煦和胡善祥勾结谋反,最后造反失败被杀。朱高煦不是朱棣,朱棣发动靖难之役,逼迫侄子朱允炆让出皇位,他能成功是因自身优秀和依靠其他条件,而朱高煦与朱棣相比差太远,况且朱瞻基也不是朱允炆,所以他不可能让朱高煦得逞,最后朱高煦只能兵败受死。
朱高煦向来居功自傲,狂妄自大,除了朱棣外,他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有此结局实属正常。
由汤唯、朱亚文等领衔主演的大明风华自开拍起就话题不断,尤其是朱高煦更是人们的焦点所在,那么大明风华朱高煦为什么多次叛变?朱高煦结局是怎样的?我们一起看看。
朱高煦死得很惨,很难看。
《明史》对朱高煦怎么死得没有记载,但是在《纪事本末》及《史窃》中均有。
据说有一天,宣宗皇帝闲得无聊,便想起了造反兵败被抓起来了的朱高煦,朱高煦同学可是一点都不乖,这么大人了还玩小孩子的游戏,趁皇帝小儿不注意的时候,勾了宣宗一腿,让宣宗跌了一个大跟头,估计当时朱高煦非常得意的笑了。这可是谁都没干过的也是谁都不敢干的淘气事情,作为手下败将,朱高煦终于赢了一次,绊倒了自己的侄子宣宗皇帝,总算是出了一口恶气,但是作为囚下之臣还不老实,还要干坏事,自然是要付出代价、受到惩罚的。
宣宗皇帝摔了一跤,搞的颜面不存,愤怒之余,自然要大大教训这个叔叔才行。于是,叫了一个大力士举了一个三百斤的铜缸压在了朱高煦的头上,但是朱高煦力气大得很,并没有被这个铜缸给压扁、压倒、压碎。朱高煦可是个真正的军人,行伍出身,跟着他老子成祖皇帝戎马沙场,小小一个三百斤的铜缸岂能就压垮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朱高煦?朱高煦昂首挺胸,硬是将这个三百斤的铜缸给顶了起来,这不是驳宣宗的面子嘛,但是朱高煦显然已经视死如归了,不能活得精彩,就要死得轰烈。朱高煦也是一个王者,他有他的尊严,他不能屈辱的再这样活下去,所以,朱高煦并没有求饶,宣宗皇帝命人往铜缸里面加了大量的木炭,然后将木炭点燃,木炭燃烧得很厉害,个把时辰便将铜缸熔化,朱高煦就这样丢了他的性命。
当然,这只是他的死法而已。究其死因,自然是造反所致。逐鹿天下者,命运总是如此,不是成王,就成败寇,败寇的结局往往都是一个字---死!为什么要造反,原因也很简单,只有皇帝才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权力不仅造就腐败,也引起造反。但是引起对于权力的向往,还是明成祖的一句话。成祖早已立了朱高炽为世子,也就是说,朱高炽是名正言顺的接班人了,按理来讲,朱高煦不应该再存野心才对,但是朱高煦一直跟着成祖造反,骁勇善战,颇得成祖器重,朱高煦本人也算聪慧,心机也颇重,对于权力最高峰自然觊觎已久。
成祖本人显然也考虑过是否要易储,曾私下就易储一事咨询过解缙,解缙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给成祖提出了不可易储的理由,成祖考虑到宣宗聪颖仁孝,终于打消了易储的想法。
在建文四年,成祖兵败,欲向建文议和,但恰好朱高煦引北骑至,成祖用手抚摸着高煦的背,并说,“继续努力吧,你是有希望的,世子疾病多多。”从这么一句简单的话,可以推想出很多的含义。高煦就凭了这么一句不算允诺的空头允诺,与政府军作了殊死搏斗,终于击退了政府军队。而此时政府军方面陈瑄又来降,燕军一时化被动为主动,渡江追击政府军,最后终于攻克首都,可见,高煦军功赫赫,也都是被成祖给君位继承的可能性引诱出来的。
跟着朱高煦的一班部将,为了自己的利益,自然也纷纷向成祖建议易储立高煦。高煦造反的时候,说道,“靖难之战,非我死力,燕之为燕未可知。…”此言也非虚。只可惜宣宗已经坐稳了位,讨伐叛逆,名正言顺,御驾亲征,天下归心。朱高煦欲再演靖难故事,已不可得矣,逆天而行,终归失败。不过,我觉得,朱高煦虽然失败,也算是个英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223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