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主人公胡长龄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看看。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状元,有的人凭借真才实学状元及第,有的人却因为实力与运气兼具,高中状元。比如中国科举史上的最后一个状元刘春霖,本来是榜眼,因为名字取得好,慈禧看了心情大好,从第二名升为了状元,青史留名。在乾隆时期,也有这么一个人,他要比刘春霖更加的幸运。
胡长龄,字西庚,江苏南通人,生于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胡长龄参加殿试,高中状元。关于他成为状元的经历,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在殿试上,主考官评定试卷,胡长龄本来排在了第十名,按理说与状元无缘了,不过他还有一次机会,这个机会就是是坐在皇帝宝座上的那个人,因为状元由他决定,当然,这个人就是乾隆皇帝。
主考官们将选出的十份试卷进呈给乾隆,请他最终“钦定”状元人选。乾隆做了许多年皇帝,这种事情已经驾轻就熟,见过的优秀才子如过江之鲫,多不胜数。所以这一次选定状元,对他已经没有新鲜感。而且能够进入殿试前十名的考生,才华其实相差不是太大,所以他考量的不光是才华,还有其它的因素。
一份份试卷看下去,乾隆频频点头,为大清帝国能有这么些优秀的人才而沾沾自喜。终于到了最后一份试卷,乾隆拆开考生名字上的封条,映入眼中的三个字,让他大喜过望。这份试卷自然是胡长龄的,而乾隆看到的正是胡长龄的名字。
当时乾隆已经79岁高龄,看到胡长龄的名字,他忍不住说出“胡人乃长龄啊”。清朝由满族建国,属于北方游牧民族,也是中原百姓眼中“胡人”的一种,“长龄”两个字寓意长寿,也正合了乾隆这位实实在在的“胡人”心中渴望长命百岁的心愿,怎能不让乾隆龙颜大悦,于是说道:“状元就是此人”。
就这样,乾隆御笔一挥,胡长龄幸运地成为状元。金榜题名后,胡长龄进入了翰林院。他为人正直,不畏强权,与当时朝中的权臣和珅斗智斗勇,绝不趋炎附势。后来胡长龄成为山东学政,最终官至礼部尚书。其一生为官清廉,刚正不阿,而且有极高的史学造诣,因为积劳成疾,病逝于回家途中。由此观之,乾隆心血来潮的选择,丝毫没有看走眼。
“烟锁水池柳”,便是乾隆年间殿试发生的一个小故事。乾隆对诗词是十分的酷爱,一生作诗四万多首。可是乾隆最喜好的倒是对联,他在对子上有极高的造诣。
在一次科登科,两位考生过五关斩六将,竞争剧烈,这两位考生都很优秀,可是状元惟独一位,这该怎么办呢?乾隆就想出来一个主意,他在殿试中出了一个对联,谁能对出来谁便是状元。但乾隆的这个春联一出,此中一位考生回身就走,另一位考生看了后也是摸不着脑子。这可怎么办,两个考生都没有对出啊,陷入了僵局。
乾隆却钦点转身离去的考生为状元,人们都很好奇啊?不知道乾隆为何这么做。这是由于乾隆认为第一位考生脑筋灵活,面对事情可以随机应变。并且就算可以对出,也不能说出,要给天子留面子。以是说乾隆认为他具有大智慧。
着实这件事也从侧面反映出天子的势力不可挑衅啊。有时就算你比天子聪慧,也是不能说出来的。这也是封建社会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权利顶峰使人们仰慕和怕惧。
乾隆对对子的造诣也确实是高,纪晓岚把“烟锁水池柳 ”称为全国首对。这样你就可以看出乾隆的文学功底。
科举在古代是选拔人才的常用方式,从隋朝开创科举考试以来,经过唐宋时期的发展,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已经非常成熟,读书人通过童试、乡试、会试、殿试,最终成为封建 社会 所需要的人才,虽然科举制度在今天看来有许多弊病,但在古代,不失为最公平的选拔方式。乾隆朝最尴尬的一次科举,发生在乾隆二十八年,乾隆殿试结束后,官员多说了一句话,前十名被全部换掉,第十一名成了状元。
乾隆在位60年,执政时间较长,身边名臣如云,在众多汉臣中间,乾隆最喜欢、最敬佩的汉臣就是刘统勋。刘统勋为官清廉,大公无私,一生都在为国为民操劳,最后累死在去上朝的路上,乾隆赐他谥号为“文正”,堪称文官中最高的评价。
刘统勋出生在书香门第,他的爷爷是清朝顺治年间的进士,他的父亲是康熙年间的进士,刘统勋本人是雍正二年的进士,他的儿子刘墉是乾隆钦此的进士,这种“四代皆进士”的特殊履历,非常罕见。乾隆登基后,刘统勋在治理水患,救济灾民方面功勋卓著,又因为刚正不阿,敢于弹劾张廷玉和讷亲,得到乾隆的赞赏,一路升迁。乾隆二十六年,刘统勋已经是东阁大学士,上书房大臣。两年后,也即使乾隆二十八年,刘统勋被认为命殿试阅卷大臣。
乾隆二十八年是农历葵未年,所以这一年的科举又被称为葵未科,在经过会试之后,一共录取了188位进士。按照惯例,这188位进士都要参加殿试,殿试时,乾隆亲自主持,之后,就是刘统勋这位殿试阅卷大臣的活了,他召集同事们抓紧阅卷,用了1天半的时间,就把188份试卷全部阅完,并整理出名次,呈给乾隆过目。
乾隆正在看名单时,有一位御史求见,御史说贡院外面流传,说刘统勋收受贿赂,前十名的名单早就定好了。乾隆大吃一惊,刘统勋一脸冤枉,表示绝无此事。最后,乾隆为了以防万一,也为了保全刘统勋,竟然将前十名的人都换掉,把第11-20名的考生都提到前十名,因此当年的前十名算是倒了霉,第11名的秦大成、第12名的沈初、第13名的韦谦横分别被定位状元、榜眼和探花。
原来,这位御史有一位仇家的孩子名叫褚廷璋,才华非常出众,被定在前十名之中,这位御史是怕这个孩子万一被点了状元,将来对自己不利,所以才故意闹了这一出。可知,科举知道虽然公平,在乾隆跟前,也不过是儿戏,第11名的秦大成走了大运,成为葵未科状元。
事后,乾隆派人细查,得知刘统勋并没有受贿,但金榜已经公布,为时已晚,于是更加信任刘统勋。而御史素来有“言官无罪”的护身符,也没有被处罚。
?我认为:历来科举考试,尤其是到了殿试环节,没有既定的标准,谁是状元,全凭皇帝个人心情。明朝时,嘉靖帝因为不小心把朱砂滴到第二名的名字上,于是认为这是“天意”,就把第二名点为状元;还有因为名字取得太好,被点为状元,这种事情 历史 上很多。或许,殿试才是科举“公平”中的“不公平”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215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