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秦始皇儿子那么多为何不封他们为王,说到底都是因为郡县制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7 14:30:19

秦始皇儿子那么多为何不封他们为王,说到底都是因为郡县制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秦始皇儿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秦始皇对自己的皇室子孙,那是相当抠门的。尤其是对自己的儿子们,他基本没有将任何封地赏赐给儿子们,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秦始皇拒绝分封制,从一开始就想做好郡县制。

西周分封天下以后,天下逐渐形成大大小小的诸侯国,此后进入东周列国年代,诸侯国之间互相征伐,造成了严重的混乱局面,而周天子根本就没办法管理。

为了纠正这一错误的现象,秦始皇当然不可能把自己的儿子再次封为王。这样又走上了西周分封的老路,他认为几百年以后,他的江山会像东周一样分崩离析。

只能说秦始皇这一点的确想多了,因为他们家两代人就把基业毁掉了,根本等不到几百年以后。秦始皇不把儿子们封为王,就是为了好好搞郡县制。

秦始皇对于亲情,看得很淡。

和自己的宏图大业比起来,秦始皇根本就不可能在乎所谓的亲情。他是千古一帝,就不会过分留恋家里的事情。

他一统六国,随后统一了度量衡、文字,修长城,焚书坑儒等等,做了太多一般皇帝都不敢做的事情,所以秦始皇根本就忙不过来。

丞相绾等言:“诸侯初破,燕、齐、荆地远,不为置王,毋以填之。请立诸子,唯上幸许。”始皇下其议於群臣,群臣皆以为便。---《史记》

这个时候家里人对秦始皇来说,那就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负担。这是很残忍的现实,我们都知道秦始皇有好几个儿子,可是我们知道秦始皇有几个老婆么?

我们甚至连秦始皇的皇后是谁都不知道,换句话说,秦始皇到底有没有皇后,我们甚至都没有搞清楚。

倒不是说秦始皇有多么痛恨女人,如果真的痛恨女人的话,就不会跟他们生那么多儿子了。所以说秦始皇实在是顾不上管家里的事情,这才忽略了立个皇后的事情。

当年秦始皇的母亲和嫪毐生了两个孩子,算起来也是秦始皇的弟弟了,可是秦始皇却当着母亲的面,把嫪毐和两个孩子都给杀掉了。

同时秦始皇将母亲赵姬打入冷宫,发誓永生不得再见面。由此可见秦始皇这个人做起事情来,十分决断狠毒。

他对亲情的看法十分冷淡,反倒是对规矩的看法更加重视。这样的人才能够管理好一个国家,但是与此同时,跟这样的人做亲人,那也是比较累的。

为此秦始皇不分封自己的儿子去全国各地做王,甚至不给他们一个王爵的头衔,我们也就能够理解了。

秦始皇的郡县制,是要做全国推广的。

其实在秦朝以前的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郡县制。只不过那是在各个诸侯国内的郡县制,并没有统一在全国推广。

秦始皇一统六国以后,就让大家提出制度的建议,有人认为要恢复西周时期的分封制度,而李斯则认为广泛推行郡县制,才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廷尉李斯议曰:“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後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置诸侯不便。”始皇曰:“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廷尉议是。”---《史记》

为此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结合战国时期传下来的郡县制,大力在全国进行推广。将全国诸侯国的领土都变成郡县,这样才方便统治。

如果秦始皇这个时候,把自己的儿子全都分封到全国各地,那么他的郡县制该如何在全国推广呢?至少会遇到不少阻碍。

因为谁也不知道,自己将来到底会属于诸侯国,还是直接属于中央郡县来管辖。尤其是地方豪强们,更是摇摆不定,这些信息,直接关乎他们未来的前程。

为此秦始皇快刀斩乱麻,所有儿子都被出去瞎折腾了,跟你们个人的前程比起来,还是推行郡县制显得比较重要。

秦始皇这个人就是这么拽的汉子,他的儿子们也只能唉声叹息了。在他眼里没什么用处的儿子,管好吃喝就行了,出去做王爵,那就是丢人现眼,反倒是祸害地方。

秦始皇的儿子们,没听说有几个有出息的。

记载中,秦始皇一共有20多个儿子,可是比较著名的就只有公子扶苏和公子胡亥了。那么其他儿子都跑去干嘛了?他们基本都被胡亥给弄死了。

比如说公子将闾三兄弟,被胡亥逼迫自尽而死。公子高在胡亥屠戮兄弟们的时候,主动申请为秦始皇陪葬,得到了胡亥的允许。

乃行诛大臣及诸公子,以罪过连逮少近官三郎,无得立者,而六公子戮死於杜。公子将闾昆弟三人囚於内宫,议其罪独後。二世使使令将闾曰:“公子不臣,罪当死,吏致法焉。”将闾曰:“阙廷之礼,吾未尝敢不从宾赞也;廊庙之位,吾未尝敢失节也;受命应对,吾未尝敢失辞也。何谓不臣?原闻罪而死。”---《史记》

其中还有六名公子是在杜县被胡亥杀害,十二名公子在咸阳城内被胡亥杀害。由此可见这帮公子都没什么出息。

唯一有点出息的公子扶苏,他是秦始皇心目中的接班人。既然是未来的秦国皇帝,那么自然是不需要分封出去的。

至于胡亥,这种货色就算是分封出去,那也是害人不浅。秦始皇是个有大局观的人,他二十多个儿子如果都分封出去,那么将来天下铁定大乱。

而且这么多孩子到底该怎么分封,这也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为此秦始皇索性一个都不分封了,给他们管饭就很好了。

总结:秦皇宋祖才是并驾齐驱的好皇帝。

很多人喜欢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其实我们细细去看,秦始皇和宋太祖,是要比其他两位高出一点的,高就高在了他们俩没有搞分封制。

几乎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会想着把自己的儿子分封到地方上做国王,这是人的一种私心,完全是可以理解的。

其中最严重的就是汉朝的刘邦和明朝的朱元璋,他们的分封几乎给国家酿成大祸。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建文帝时期的靖难之役都是分封遗留下来的问题。

可是秦始皇和宋太祖就是没有搞分封制。宋太祖的儿子们虽然封王了,可是依旧都留在汴京,秦始皇也是一样,根本就没想过给儿子分封的事情。

大秦赋:嬴政为何拒绝分封?看懂了这一点,才算明白权力的游戏

公元前219年,刚刚称帝两年的 秦始皇嬴政 ,第一次把他的巡游车队开向了东方。

在他的巡游过程中,一项重要事程便是刻石颂德。

嬴政 希望借此向天下人宣布, 是秦统一了天下,是朕让七国归一

在《琅琊刻石》中,除了颂德,更附了一份详细的随从官员名单。

而这份长达10余人的名单中,有许多我们熟悉的名字,却唯独没有我们期待的那个。

两年前,就在 嬴政 刚刚成为 秦始皇 的那一年,咸阳宫大殿上曾进行过一场激烈的廷议。

丞相 王绾 提出,现在天下一统,而燕楚齐之地,太过偏远难制,不如立诸公子为王,管理这些地方。

然而,廷尉 李斯 却提出了反对意见:

当初周王室分封了大量子弟为诸侯,几世以后血统就疏远了,以致于自相攻伐,天子都管不了。这才造成了天下分崩离析( 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 )。

现在我们牛叉的始皇帝陛下,重新统一宇内,诸子和功臣只需用国家赋税尊养起来,这样才好控制,怎么能再分封出去呢?( 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置诸侯不便

整个天下都听皇帝的,国家才能安宁, 社会 才能和谐( 天下无异意,安宁之术也 )。

这便是大家所熟悉的,分封制和郡县制的第一次交锋。

经过激烈的讨论,最后 嬴政 同意了 李斯 的意见,不再分封王侯,而是将帝国分为36郡,各派郡守官吏治理。同时,收缴兵器,修建驰道,以便于控制边远地区。

然而,皇帝陛下虽然决定了,这件事却并没有停息。

秦始皇三十四年 ,又有博士 淳于越 等人进谏:现在陛下是皇帝,而子弟是匹夫,一旦出现了阴谋篡权的大臣,谁来拱卫皇室呢?(今陛下有海内,子弟为匹夫,卒有 田常、六卿 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

淳于越 一石激起千层浪,咸阳宫内再次发起了大规模的廷议。

此时, 王绾 已被免职,帝国新的丞相 李斯 ,进一步指出,这些人就是典型的“师古非今”,为了陛下的威严,为了不被结党蒙蔽,陛下应该下令,烧毁除博士馆以外的诗书、诸子百家著作,并严厉惩罚那些谈论诗书的人,想要学法令的,应该以吏为师。

秦始皇嬴政 再次表示同意。

这便是著名的“焚书坑儒”事件的起因。而这件导致 秦始皇 被钉在 历史 耻辱柱的事件,起因竟也是因为分封和郡县的争议。

2000年后,当我们再次回过头去看这一事件,除了郡县制, 李斯 的主张中,还夹带了很多私货,甚至有打压政敌之嫌;而 淳于越 所言,在 秦始皇 死后却迅速应验。

可见,当时主张郡县制的 李斯 等人,未必就是正确的;而主张分封制的 王绾 淳于越 等人,也未必就顽固不化,未必就对帝国不忠。

所以,这件事的诡异之处在于, 秦始皇 全盘采纳了 李斯 的意见,不仅听从了其郡县制全面压制分封制的建议,还因此罢免了丞相 王绾 、焚毁了诗书和诸子百家的著作。

换句话说,这似乎已经不仅仅是 分封制和郡县制 的政见不同,而是有着更深的秘密。

从以上内容来看,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并不是绝对的全国分封,而只是分封偏远地区,以及对皇室的拱卫。

前者保证帝国对偏远地方的控制力;后者保证帝国权力的传承,长治久安。

而从后世王朝来看,在有绝对的地方控制力以前,似乎没有人像 秦始皇 做的这么极端。

他们要么选择了分封制与郡县制并存,内地采用郡县制,而偏远地区分封,比如西汉 刘邦 、西晋 司马炎 和明朝 朱元璋

要么选择了名义上以郡县制为主,但实际上诸子仍旧封王,遥领或虚领偏远地方,比如隋朝 杨坚 、唐朝 李世民

而他们这样做的目的,实际上也离不开这两点,偏远地区的控制,以及防止权臣篡权。

从交通上来说,即使开通了驰道,但面对从未有过的巨大疆域,咸阳朝廷能否控制偏远地方, 秦始皇 是没把握的。

这一点,从 秦始皇 的多次巡游和刻石就可以看出来:如果地方上都很稳定,朕天天吃饱了撑的到处跑吗?

那么,如此选择,是不是当时没有其他的解决方案, 秦始皇 只能二选一呢?

若是如此,因周王朝的前车之鉴, 秦始皇 会选择郡县制也的确不奇怪。

但事实上,并不是。

早在战国时期,各国就发明了一种新的分封制- 封君制

由于史料的缺乏,我们已经无法知道封君作为一种制度的全貌,但从战国时期关于各个封君的记载,我们基本可以确定封君制的特点:

其一,封君或居封地实封,或在中央供职;封邑或为数县,或为一郡;封君对封邑有征收租税的权力,还有部分私田,享有经济特权;比如 赵奢 就曾是 平原君 的收租小吏。

其二,封君对封邑内的民治、赋税有着极大的管理和干预的权力,但仍然必须遵守国家统一法令,兵权往往由国君或相掌握,封君并不具有;比如 嫪毐 谋反却无兵权、楚 阳城君 还需请墨家弟子代为守城。

其三,封君封邑往往在偏远或新征服的地区,比如 魏冉 封地在与齐接壤的河东, 吕不韦 封地在赵燕之间的河间,赵 长安君 封地在海滨的饶;

其四,虽规定可以世袭,但实际操作中往往难以世袭,除齐 孟尝君田文 、魏 安陵君 有过世袭的行为以外,战国时期的其余封君均未见世袭。

这说明,战国时期的封君,已经是帮助国家控制边远地区的一把利器,而由于其没有兵权,因此国家控制起来相对很容易,甚至连世袭的权力都可以不给。

这样看来,封君制,比 刘邦、司马炎 的蹩脚操作要高端多了,甚至可与唐朝的遥领制度相媲美。

换句话说,这种封君制既可控制偏远地区、拱卫皇室,也并无太大“树兵”的危险,完全可以与郡县制很好的兼容。

对于 秦始皇 来说,中原郡县+偏远封君这样完美的组合,比起天天巡游、刻石威慑的单一郡县制,简直不要太有优势。

那么, 秦始皇 为什么放着这么优秀的封君制不用,却不惜罢官焚书、天天跑路,也要坚持拒绝分封、采用单一郡县制呢?

秦始皇 的第一次大规模东巡之路上,留下了多处刻石,其中有一处《琅琊石刻》的铭文中,留下了一份随行官员的名单:

列侯武城侯 王翦 、列侯通武侯 王贲 、伦侯建成侯 赵亥 、伦侯昌武 侯成 、伦侯武信侯 冯毋择 、丞相 隗状 、丞相 王绾 、卿 李斯 、卿 王戊 、五大夫 赵婴 、五大夫 杨缪 从。

这份名单中, 王翦、王贲、王绾、李斯 等,都是我们熟悉的始皇重臣,看起来似乎没有什么不正常的地方,但事实上,这份名单有一个十分奇怪的地方。

这上面全是军功功臣,却没有任何一个宗室大臣、诸公子名列其中。

连五大夫这样的低爵功臣都包含在内,说明这份名单应当是很详尽的。所以,应当不存在随行而没有名列其中的缘故。

也就是说,没有他们名字的原因只有一个, 秦始皇 的确 没带他们出去玩

这似乎也很正常,但事实上不符合人性。

要知道,当时并没有现在这么优秀的遍地外卖,也没有人性化的酒店服务,而 秦始皇嬴政 这次出差长达一年多。

这么长时间、远距离的巡行,身边连个亲近的兄弟、儿子都没有,这合理吗?

虽然说自 商鞅变法 后,秦宗室、诸公子没有那么大的贵族特权,但拜官授爵方面,也并不是完全为零。

秦孝公 时,还有公子 少宫 作为外交特使的记录;秦 惠文王 时,更有 公子华 为将, 樗里疾 为封君;秦 昭襄王 时,也有弟弟 嬴芾、嬴悝 、儿子 嬴柱 等成为封君。

而遍查始皇帝时期的37年里,关于宗室以及诸公子拜官授爵的记录,却几乎为零。

这种不合理的现象,只有一个解释: 秦始皇 对宗室、诸公子的信任,很低很低。换句话说,在那个家族为重的时代, 秦始皇嬴政 却根本不相信他的兄弟们和儿子们。

种种关于 秦始皇 “刻薄少恩”、“戾深无仁”的传言得以流传,看来不是没有原因的。那么, 秦始皇 为何如此无情呢?

翻开他的早年经历,或许可以发现一些端倪。

秦王政八年,弟弟 长安君成蛟 叛秦归赵;同年,生母 赵姬 支持 嫪毐 发动叛乱;数年后,发小 燕丹 派刺客刺杀 嬴政 ;秦王政二十三年,信任非常的外戚 昌平君熊启 叛秦自立。

而在 昌平君 之后的 秦始皇 时代,几乎再也没有嬴姓宗室、诸公子,乃至外戚贵族,出现在大秦帝国的朝堂之上。

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各中虽有无数曲折隐情,但频繁的背叛对 嬴政 的直接影响就是,他从此再难给予身边的宗室、妃子和诸公子以足够的信任。

或许这,才是他一开始就坚持拒绝分封诸公子的内在原因;而 王绾、淳于越 等人的再次劝谏,已经触怒逆鳞, 李斯 也才能成功的借力打力击倒政敌,焚书灭儒,独揽相权。

也就是说 ,秦始皇 坚持拒绝分封诸公子,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郡县制和分封制本身,而是因为经过太多背叛的嬴政, 想要制造一个绝对安全、无人可以威胁到自己的帝国权力架构

然而, 嬴政 可以把宗室公子、外戚权贵一扫而空,让整个朝堂看起来干干净净,却无法掌控臣下的内心。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 公子扶苏 公子胡亥 的故事,就会有不一样的味道。

淳于越 秦始皇 拒绝分封之后,仍然当面谏言皇帝应分封诸公子于外;而 公子扶苏 又反过来为儒士们说情。

所以, 秦始皇 生气的或许不是 扶苏 说情,而是 扶苏 和儒生们的相互表里,也就是 李斯 所说的“ 主势降于上,而党羽成乎下 ”。这加重了他对宗室、诸公子的不信任。

扶苏 ,这个寄托了2000年来大家期望的名字,就此成为这场博弈的牺牲品,被发配监军上郡。此时,已经是 秦始皇三十五年 ,距离 秦始皇 的大限,还有不到3年。

而相反, 秦始皇 历次出巡都不带宗室贵戚和诸公子,最后一次出巡却恰好带上了 公子胡亥 ,而且只有他1人。

而这个 公子胡 亥,又恰好是近臣 赵高 的学生。

前文提到, 李斯 建议,要学法令,以吏为师。而 赵高 此人,正是以善习法令而得宠,他所担任的中车府令又正是一个位卑而权重的官职。

这么多巧合,我们还能说 胡亥 的上位,只是一次偶然吗?

或许 秦始皇 是想培养这个孩子,但病势来得太快, 胡亥 还没培养好,所以才写了那道让 扶苏 即位的诏书;也或许, 秦始皇 心中理想的继承人,正是这个少子 胡亥 ,那道诏书,才是假的。

毕竟在这之前,并没有证据表明他很昏庸,而 秦始皇 又自认为,自己留下的权力布局绝对安全。

商鞅变法 以后,秦压制贵族政治,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从此再没有发生过权臣擅权的局面。

因为能力极强的职业经理人,是帮助秦王压制贵戚、过渡权力的理想人选;而没有根基的CEO,同时也是秦王罢黜立威的绝佳人选。

商鞅 如此, 张仪 如此, 吕不韦 也是如此,唯有外戚出身的 魏冉 稍有例外。而现在 秦始皇 把外戚宗室都一扫而空,掌握权柄的 李斯 ,说到底也不过是个楚国的士子而已。

因此, 秦始皇 有理由相信,他身后的 大秦帝国二世皇帝 ,几乎是一个绝对安全的存在。

然而, 在权力的巅峰,绝对的安全,也就同时意味着巨大的风险。

秦始皇 嬴政不会想到,他用毕生精力打压的掣肘皇权的外戚和宗室,有时候却是保证皇权存在的必要保障。

他们或许会因为自己的利益蒙蔽皇帝的视野,却也同样会保证新皇帝稳稳的坐在皇位之上,因为那也是他们的权力根基所在。

而现在, 秦始皇 肃清了外戚宗室贵族势力,造就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权力真空,巨大的空间正好给了其他阴谋家以机会。

比起外戚和宗室贵族的小心翼翼,掌握了绝对权力的权臣,有时候却不太一样。

有人问,为何 李斯 会如此冒险,扶立未知的 胡亥 ,而不是贤明的 扶苏 ?为何 赵高 会如此冒险,仅仅三年就把 胡亥 拉下马,掌握着一个傀儡不好吗?

因为,权力的巅峰,从来没有绝对的安全,有的只是冒险的平衡。

文/子彧

扩展阅读:

1、大秦赋:秦始皇凭借的“六世余烈”,究竟给秦国带来了什么?

2、大秦赋:嬴子楚何能成功上位?从宣太后到华阳,起底秦国楚系集团

3、大秦赋:秦始皇嬴政为何终生未立皇后?或与这一势力集团有关

4、大秦赋:从商人到仲父,相秦13年,吕不韦身上究竟藏着多少秘密

5、大秦赋:已然独霸七雄,为何难灭六国?详解秦始皇嬴政的亲政危机

秦的短命是否是因为始皇帝大开郡县制导致的?

秦王朝(前221—前207)是由战国时期的秦国发展起来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其政治、经济、文化方略是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的开创性壮举,建立郡县制、统一度量衡等举措更是为后世建立大一统王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这样一个强盛的王朝,却只有不到20年的历史,准确得说应该是14年。

秦朝短命是因为始皇帝推行郡县制导致的吗?还是有其他原因?



郡县制

实施郡县制操之过急,6国残留贵族势力依然十分庞大。

从春秋时期大大小小一百四十多个诸侯国到战国七雄,6国贵族中能存活下来的都不是省油的灯,每一位都在各自的地盘上经营许久,关系盘根错节,影响力巨大。尽管这些势力在秦灭6国的战斗中遭遇打击,失去了以为掌握的特权,但他们依然有着无与伦比的影响力。

而且秦国攻城略地并不是如筛子一般将每一寸土地都细细晒过去,一座一座城玩命的打,经常就是打下一座城,然后就会有许多城池闻风而降。何况围城本来就是一场消耗战,如果一座城一座城的打,再多的士兵都不够打的。

这就导致一个问题,秦国在短时间内就得到了那么多的城池,但没有能够进行有效管理的忠诚于秦国的人才,秦国臣子的门客们在外地也是根基浅薄,如果某座城池掀起反抗,恐怕也很难镇住场面,那么比较合适的做法,就是先用投降的那一班人马进行管理,待到天下稳定了再逐步替换掉。



楚汉争霸

而秦也是这么做的。待到统一六国,秦开始替换那些遗留贵族,最终出台的便是郡县制,郡直属中央统领,郡以下设直属的县或道,县以下设乡、里和亭,看起来确实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合,又彼此牵制,而且郡的长官“守”和县的长官“令”均由国君任免,保证了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牢牢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

只不过郡县的长官是皇帝直接任免,但乡、里和亭不是啊,只要能掌握乡、里和亭的职位,郡县长官不就架空了。这些残存势力到底是耕耘已久,要做到这样的事情并非难事,因此也掌握了大量秦朝的基层官职。

而在陈胜吴广起义之后天下大乱,这些人马上就跳了出来,而且一呼百应,出现了一大票战国残存势力建立的楚、汉,以及雍、塞、翟、韩、西魏(魏)、常山(赵)、代、齐、河南、殷、九江(淮南)、闽越、建成侯彭越、陈余、韩信、临江等军阀势力。



孟姜女哭长城,最有名的故事

新兴帝国百废待兴,但天下没有得到休养生息

秦国从公元前230年攻打韩国到前221年灭齐国结束,共计10年的时间,耗资巨万,先后消灭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结束了中国自春秋以来长达500多年的诸侯割据纷争的局面。

大战过后百废待兴,而且新建立的王朝还有许多的不稳定之处,因此对秦始皇来说,巩固自己的统治是当务之急,而建立万世无穷的基业也是秦始皇深思熟虑之后所提出来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定都咸阳,修建通向六国的交通干线——驰道,统一文字、度量衡等等,确立新帝国的内部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收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

另外,面对匈奴的侵扰,秦始皇派蒙恬和公子扶苏北修长城,防止北方匈奴的入侵,也是当时的迫切任务。还有扩建都城,建筑阿房宫、秦始皇陵等等,也是为了提高新帝国的威严。



阿房宫图

本来这些都没毛病,但问题就在于当时百废待兴,老百姓急需休养生息。秦应该做的是恢复经济发展以安民心;消除秦国与六国人民因为长期战乱征伐造成的对立情绪;消除六国残留贵族对秦国地方统治的影响,弥合内部裂痕等等以安天下。

而修建驰道、长城、扩建都城、建筑阿房宫、秦始皇陵都是大工程,在当时没有如今各种挖掘机、装载机等大型工程机械的情况下,全部依靠人工和畜力,那么必然要征调大量人口。修阿旁宫和秦始皇陵时秦王朝就“隐宫徒刑者七十馀万人,乃分作阿房宫,或作丽山”。这70余万人去种地服徭役不好吗?

我们都知道秦朝也是农业社会,粮食生产是国家根本。但是当大量青壮劳动力征调去干工程了,那地里的粮食怎么办?没有粮食就吃不饱饭、交不上税,交不上税意味着必然要受到法律惩罚,长此以往老百姓也就没了活路,要么饿死要么造反。



秦始皇

皇权过度强化,成为奸臣手中残害忠良的利器

秦始皇为了自己的王朝能够千秋万代,不断强化皇权权威。这本身无可厚非,当时天下初定,只有维持一个无上权威,维持一个皇帝才能维持稳定的统治,防止天下大乱。但前提就在于,掌权者必须是明君而不是昏君,如果是昏君,强化的皇权便很容易出事情。

而且在皇权非常强大的时候,会产生一个副产品:一个人只要待在皇权身边,只要得到皇权特许,或者利用皇权特许,就能享受类似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待遇,无论多么荒唐多么不合情理的行为都可以畅行无阻。

所以赵高尽管只是一介宦官,但因为巧言令色,巧舌如簧,得到了秦始皇和胡亥的信任,得封中车府令掌皇帝车舆,尽管不是大权在握,也结不了什么朋党,但掌管着皇帝印玺,又背靠皇权权威,实际上也是位高权重之人。



公子扶苏

而胡亥只是秦始皇少子,继承帝位怎么都轮不到他,何况此人并非帝王之才,但有掌管皇帝印玺的赵高支持,又是皇室子弟,在皇权权威至高无上之时,自然也就很容易能够获得帝位。

秦始皇驾崩后,两人便利用掌印权和皇权权威至高无上的便利,即便秦始皇在驾崩前诏命公子扶苏即位,但依然敢发动沙丘政变,有胆子逼迫宰相李斯伪造诏书。

也是因为皇权权威至高无上,尽管长子扶苏是名正言顺的皇位第一顺位继承人,而且为人刚毅勇武,信人而奋士,为人宽仁,有政治远见,深受百姓臣民爱戴和始皇帝的喜爱,但在接到诏书的时候,依然毫不怀疑,反而向蒙恬表示:“如果父亲命令儿子自杀,那还要再请示些什么呢?”随后自杀。

扶苏一死,赵高当即另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帝,是为秦二世,并自任郎中令。



赵高、扶苏、蒙恬、胡亥画像

诛杀宗室子弟也十分轻松,经过与赵高共同策划,胡亥罗织罪名,首先将6位公子杀戮于宫,随后又在咸阳的市上,公开处死12个公子;公子将闾等3人,自知二世不会放过他们,被迫含恨自杀;公子高自知难逃一死,主动为秦始皇殉葬。其他皇室公主等人也皆遭杀害。

杀李斯、蒙恬兄弟这类朝中栋梁之才更没有受到什么大的阻碍,想杀就杀,还捏造罪名杀死了其他一批大臣。中央郎官以上、地方郡县守尉也被杀掉和撤换了一大批,并换上自己的亲信。朝中文武百官自然也是战战兢兢。这就是皇权权威至高无上惹的祸,也成为后世宦官干政的重要起点。

二世残暴,奸臣当道,天下又能好到哪里去?



焚书坑儒

成也法家败也法家

在秦国这辆横扫中原一统天下的战车上,法家绝对是最重要的发动机。“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理念是法家的基本思想,而法家也以此为基础提出了改革社会、富国强兵、重视耕战、严刑峻法和中央集权等理念,为秦国强盛一统天下奠定了强大的基础。

但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秦王朝是成也法家败也法家。尽管秦靠法家起家,但后来却逐渐扭曲了法军的基本思想,过度强化中央集权,过分信任身边的大臣和家人。

有一次,赵高犯下重罪,蒙毅不敢违背律法,要按律处他死刑,赵高巧言令色,最终使秦始皇赦免了他并复其原职。这也导致了奸臣赵高当政,暴君秦二世上台。



指鹿为马

而秦二世上台后更是将法家讲究的严刑峻法发挥到了极致,彻底抛弃了法家讲究的“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的理念,对内捏造罪名诛杀大臣宗亲,任人唯亲,司马迁便在史书中记载:“凡所为贵有天下者,肆意极欲,大臣至欲罢先君所为。”

在秦始皇死后,他继续大量征发全国的农夫修造阿房宫和骊山墓地,调发五万士卒来京城咸阳守卫,同时让各地向咸阳供给粮草,而且禁止运粮草的人在路上吃咸阳周围三百里以内的粮食,必须自己带粮食。除了常年的无偿劳役外,农民的赋税负担也日益加重。

秦朝靠法家起家,却完全曲解了法军的理念,导致人民在经历了数十年的战争之后好不容易迎来太平盛世的时候,却依然背负着称重的负担苦不堪言,反抗也是早晚的事情。



陈胜吴广起义

综上所述,实际上秦朝短命不只是因为始皇帝推行郡县制导致,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秦朝的统治者统治无方,忽略了当时社会上的尖锐矛盾,忽视了老百姓最朴实最迫切的需要,忽视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样最基本的道理,最终导致统治阶级失去民心,失去统治的基础,最终仅14年就覆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214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