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孙休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公元235年,是三国时代一个特别的年份。就在前一年,鞠躬尽瘁的诸葛武侯,在北伐途中身死五丈原。三国大赢家司马懿正受到权臣曹爽的排挤,日子过得有点艰难。东吴这边,孙权从合肥战场再次铩羽而归。此时,一个孩子的诞生,或许能够冲淡一下孙权失利后郁闷的心情。
这个降生的孩子,便是孙权的第六子孙休。由于在孙休之前,孙权已经有了好几个儿子,所以他的诞生,也只是让父亲高兴了一下而已。按这个排序,孙休与帝王之位,是没有多大关系的,甚至差着很大的距离。况且,孙权疼爱的儿子,也不是孙休。然而,孙休却在皇室权力争斗中,成为了那个幸运儿。
孙休的长兄,也就是太子孙登,是一个贤明仁爱的储君,可惜英年早逝。孙登死后,两个弟弟为了太子之位开启了长达八年的争斗,结果双双被孙权抛弃,落得个身死的下场。孙权心灰意冷之下,册立幼子孙亮为太子。转了一大圈,孙休还是没有机会。不过,马上就要轮到他了。
太平三年,年幼的孙亮被权臣孙綝废掉,这一回,孙綝绕过了孙休那位只知道仗势欺人的皇兄孙奋,准备扶持孙休继位。此时孙休身在丹阳,刚听说朝中大变,就迎来了孙綝派来的使者,这让他有点迟疑不定,不知去了京城是福是祸,所以连续三次谢绝了使者的请求,不敢进京。
在观望了一阵局势后,孙休才慢吞吞起驾前往建康,登基为帝。这一年,孙休23岁,好不容易登上了皇帝宝座,迎接他的却是一个困难重重的局面。孙綝本就权倾朝野,此时仗着拥立之功,更是飞扬跋扈,连孙休都不太放在眼里,俨然把自己当成了吴国的主人,作威作福。
面对这种情况,孙休没有意气用事,而是故意示敌以弱,表面上装作对孙綝毕恭毕敬,暗地里寻找机会除掉这个奸臣。当年十二月,准备充分的孙休终于发难了,他联合元老重臣丁奉,还有亲信张布,一举将孙綝及其同党诛杀,肃清了朝中奸党,重掌朝政,终于可以一展自己的治国才能。
孙休从小师从中书郎谢慈,聪明好学,继位之后,孙休非常重视教育,兴办国学,崇尚教化。在其他方面,孙休也颁布了很多与民休息的政策,一系列措施,促进了吴国的繁荣。在当时魏、蜀争斗不断的局势下,孙休治下的吴国,呈现了比较繁荣的局面。
因此,后世史学家对孙休评价比较高,称他是“吴之贤君”。只不过,这位堪称一代明君的皇帝,在位仅仅六年,就英年早逝。结果造成宠臣濮阳兴放弃他的幼子,转而拥立暴君孙皓继位的巨大失误,让吴国在最后十几年中,陷入了黑暗之中,最终步了蜀国的后尘。倘若孙休不死,不知吴国又会是怎样的结局呢?
三国时期,后期曹操和蜀汉针锋相对地历害,所以在一边安安稳稳生活的吴国反而有空捣鼓自己家族内部的事情。但是可惜的是,在孙权死后,原本算是安逸下来的吴国,反而在一群儿子手中开始了动乱。
吴国的真正太子爷其实是孙登,可惜后来好景不长,孙登很快就死了,当时孙权已经年老,最宠爱自己的小儿子孙亮,孙登刚刚离世,他便直接让孙亮成为了皇太子,还直接将孙亮的母亲变成了皇后,那个时候孙亮还不过的幼儿。一次出访,归来的孙权便中了风疾,最终离世,匆匆即位的孙亮其实只有十岁,朝政不稳,很快,孙亮便被大将军孙琳废除,远在边疆的孙休反而被紧急召回来。孙琳想要让孙休成为下一任皇帝。
孙休三次推辞。得知自己的兄弟被大将军罢黜,而那个大将军还一心一意想要让自己成为皇帝,一切路都铺好了,只剩下自己上去了,这可是天上掉馅饼的事情,但是孙休不觉得,他三次推辞,不愿意成为皇帝,但是孙琳却一意孤行,最终孙休还是成为了吴国的第三个皇帝。
成为了吴国皇帝之后的孙休,却受制于孙琳。原本孙琳废除了孙亮,让孙休成为皇帝的,但是此刻的孙琳却反过来了。想要将孙休当成傀儡,本身从边疆归来的孙休便没有什么实权,一来二去,孙琳权倾朝野,吴国虽然还是姓孙,但是却已经不是孙休的了。孙休却也不是什么简单人,便悄然笼络了一批大臣,这些大臣往往都是新上任的,听信于君王,又有能力,经过几年的蛰伏,孙休顺理和自己的心腹张布丁奉合谋,铲除了孙琳。
将所有权利汇聚于自己手心的孙休开始了自己的皇帝之路,他并没有迷失在权力之中,如同孙权一样,兢兢业业,在位期间,颁布良制,百姓生活祥和,一定程度上创建了东吴的繁荣。不仅如此,孙休喜欢文学,在位期间,孙休便创立了国学,并且设太学博士制度,在整个东吴的社会风气上都留下了深深的文化烙印,这在以战事军事力量为衡量的三国时期,是很少见的现象。所以孙休在历史上留下了很好的名声。
但是孙休的死却是一个谜,当时蜀国正在动乱,曹操那边也军心不稳,孙休的吴国却国力强盛,一众大臣也支持这个皇上去一展雄图。但是就在孙休决定攻打蜀国,拿下蜀地的时候,孙休死了。
孙休一生都有值得夸赞的地方,自己的兄弟被从皇位上赶下来,自己先是为自己的兄弟争取了利益,然后三次推辞,上位之后也兢兢业业,做事做人都追求无错,当得上一个真正的好皇帝。
阿斗扶不起?纯粹是为了抬举诸葛亮而已,阿斗不说是千古帝王之姿,但起码也是一个守成之君;这里主要说的不是阿斗,就不多说了。
三国中的吴国,虽然由于在《三国演义》中出场次数太少而一直被忽略,可是好歹在历史上也是三国中的第二强国,比曹魏略差而已;所以几乎历代曹魏君王都对东吴提防甚深,最强的张辽、曹仁可以说就是在防备东吴的。
但是没想到在孙权死后,东吴就一直没有好受过,陷入了无休止的内乱中,宗族争权夺利,权臣把持朝政等等;东吴的第二个皇帝是孙亮,孙亮是孙权的第七个儿子。
孙亮十岁即位,政权主要把持在受托孤大臣诸葛恪、孙峻和孙峻任命接位的孙綝手中。孙峻和孙綝尤为险恶傲慢,嗜好杀戮。群臣宗亲对二孙的统治多有不满试图反抗,政变频频却始终无果,其中重臣朱异、吕据、滕胤等都被二孙杀害。
孙亮十五岁的时候即开始亲政,孙綝一度因为恐惧避其锋芒。孙亮有意除掉孙綝。但因为外戚谋事不慎,内无良辅,最后竟先被孙綝下先手废掉了。十六岁就被权臣孙綝废为会稽王。十八岁的时候再被贬为候官侯,在前往封地途中自杀(一说被毒杀)。
之后东吴第三位皇帝孙休继位,孙休是孙权的第六个儿子,十八岁时,受封为琅琊王。258年,孙綝发动政变,罢黜孙亮为会稽王,迎立孙休为帝,孙休三让而受,改元永安。孙休登基,封孙綝为丞相,孙綝权倾朝野,孙休与张布丁奉合谋,遂除孙綝。
孙休在位期间,颁布良制,嘉惠百姓,促进了东吴的繁荣。孙休好文,即位后于永安元年创建国学,设太学博士制度,诏立五经博士,为南京太学之滥觞,韦昭为首任博士祭酒。
孙休本是一个有为之君,但可惜命不长,三十岁的时候就暴病而亡(透露着诡异),死前本来是托孤于张布和濮阳兴,但是没想到这两人最后背叛了他,不仅迎立其侄孙皓为帝。
孙皓即位后,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来巩固自己的地位。一方面,他大行封赏,将迎立有功的丞相濮阳兴,加封侍中,兼领青州牧,左将军张布升为骠骑将军,加封侍中,又把吴国宿将施绩、丁奉升为左、右大司马,以拉拢臣子。
另一方面,他发放粮食,救济穷人,从皇宫放出大量侍女让她们可以婚配,并放归宫中圈养的一些野兽,以一系列惠民政策来争取民心。当时人们都把他称为明主。
但一段时间后,治国有成、志得意满的孙皓便显露出鲁莽暴躁、骄傲自满、迷信以及好酒色的一面,他设立诸多酷刑。他曾杀死或流放多名重要宗室,如杀害孙奉,流放孙霸二子,诛杀孙奋及其五子,杀死异母弟孙谦、孙俊等。
对大臣,他也常常施以重刑,仅丞相一级的官员为例:除张悌在亡国之际战死外,濮阳兴被流放处死,夷三族,万彧被谴自杀,全家遭流放;陆凯死后数年,全家被处以流放。
此外,孙皓非常迷信,常凭借运历、望气、筮卜、谶语之类的原因来决定如迁都、用兵、皇后废立等重大事件,并因此一直坚信自己将统一天下。
孙皓在位期间屡次北伐晋朝,虽然曾在交阯和西陵大破晋军,但穷兵黩武耗尽孙吴国力,终在晋灭吴之战中一败涂地。由于孙皓统治残暴,屡有吴将倒戈,同时也导致民变四起。
后来晋国大一统,南征东吴,东吴无力抵抗,孙皓投降,东吴灭国;孙皓也被送往了洛阳;与阿斗寿终正寝不一样的是,孙皓投降后第四年,孙皓就暴病而亡。
孙权(182—252),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甘元229——252年在位。东汉末,继其兄孙策据有江东六郡。建安13年(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后在吴蜀夷陵之战中,大败刘备。黄龙元年(229年),称帝于武昌(今湖北鄂州),国号吴,不久即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曾大规模派人航海,加强对夷洲(今台湾)的联系;又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并在山越地区设立郡县,促进江南土地开发。
孙权从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的手中接过割据江东的事业,在随后的30年里,将其不断扩大,从一个割据军阀成为三分天下有其一的政权。而且,孙权在立国后,便不再与蜀、魏两国兵戎相见,而是用心发展江南的社会生产,为江南在日后逐渐成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奠定基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188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