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代隐士足不出户又没有电视报纸,他们是怎么对天下大势了然于胸的

以史为鉴 2023-06-17 12:04:46

古代隐士足不出户又没有电视报纸,他们是怎么对天下大势了然于胸的

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隐士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如今科技发达,我们通过一些报纸电视手机等途径获知一些奇闻怪谈和天下大事,可是古代却没有这些,在我们印象之中古代的那些隐士足不出户,又没有电视报纸,对天下大势了然于胸,出现这样的情况很是让我们惊奇,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我们要知道报纸最早可以说出现在唐朝时期,可是当时的条件有限,这样的报纸传播速度并不是很快,这就是早期的报纸原型开元杂报。唐朝之后的隐士足不出户在没有电视报纸的情况下可以根据这些杂报来了解天下大势,唐朝之前的隐士同样可以通过方法来了解天下大势。比如《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久居山野之地,在刘备三顾茅庐之时,把天下大势分析的头头是道,还有著名的《隆中对》传颂至今。

其实这些隐士在没有电视报纸并足不出户的情况下依然能了解天下大势的,他们既然是隐士自然在当地是比较出名的有才学之人,诸葛亮也是如此。这样隐士这般有才学势必经常接触一些游历天下的饱学之士,他们在一起会探讨一些天下大势。作为游历天下的饱学之士自然是见多识广,而隐士也可以根据一起探讨的事情加以分析,以自己的才学来判断天下。

诸葛亮在《三国演义》乃是一介布衣,其实历史之中的诸葛亮并不是普通布衣,而是出身于名门望族,其关系网也是异常庞大。诸葛亮有这些关系做基础肯定经常接触一些名流雅士,这些名流雅士对天下大势都一定的了解和见解,诸葛亮通过接触这些名流把从他们口中得知的天下大势进行整合,加上自己独到的分析,让我们感觉诸葛亮身居茅庐就可三分天下。

我们要知道当时的世家大族有一个特权,就是可以向朝廷推荐才学之士入朝为官,诸葛亮隐居之地当时也有诸侯雄霸一方,诸葛亮家族要么给汉室推荐人才,要么给当地诸侯推荐人才。在推荐人才之后,汉室和诸侯势必要对人才进行考核,世家大族肯定也会在场而考核的内容或许有对天下大势的分析,诸葛亮可以以这样的条件做基础,从中了解到天下大势。

再则就是诸葛亮书童的功劳,诸葛亮虽然久居茅屋很少外出游历,可其书童却能外出办一些杂事,书童在外出之时自然也会听闻很多天下大事,回来之后肯定会说于诸葛亮,诸葛亮自然也会对天下大势有一定的了解,在加上自己独特的见解,可以说是对天下大势了然于胸。

最后就是诸葛亮结交的人的原因,通过《三国演义》我们也知道的交际圈子全是那些心系天下的人才,比如徐庶、水镜先生甚至诸葛亮附近的一些农者也对天下有独到的认知,显然他们之间会经常讨论这些。诸葛亮久居山林,可他的一些朋友却活跃于民间,他们得知一些天下大事经常与诸葛亮一起进行探讨,在探讨的同时也就是诸葛亮获取一些天下大势的信息。

综合以上我们不难看出,古代那些隐士足不出户,又没有电视报纸,他们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交友圈子,自己的关系等途径来获取天下大势,加上他们本身的智慧,形成独特的见解让我们误认为他们如半神般的存在。

三国中隐藏最深的高人,诸葛亮见面都要下跪,司马徽为什么至死都没出山?

因为对于当时天下大势与未来的发展局势,司马徽都了然于胸。更何况他还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又有高尚的节操,即使当时很多社会名流来邀请他出山,他也不屑一顾。

司马徽与诸葛亮、庞统同是当时隐士高人庞德公的弟子,三人深得他的真传。而相较于诸葛亮与庞统,司马徽与庞德公的相交更早,所以按辈份来说,司马徽是诸葛亮与庞统的师兄,两人见面的时候,诸葛亮都会下跪拜见以表敬意。那诸葛亮与庞统皆出山来,为什么司马徽却至死不出山呢。

首先,司马徽是一个很出名的隐士高人,有着隐士高人的品行,他不愿入世与各方争夺政权。在古代,有很多名人异士喜欢隐居在深山之中,以显示自己高尚的品节。司马徽因深受自己师傅庞德公的影响,对外边世界的权力纷争并没有多大的兴趣,他宁愿纵情山水间,也不愿出山。

其次,司马徽因深得庞德公的真传,对于当时的局势都很清楚,既然已经知道结局不可改变,又何必出去瞎折腾呢?况且良禽尚懂择良木而栖,司马徽又怎么会不懂这个道理呢。在刘备的势力还未发展起来的时候,各方势力的统领者,基本都是不成气候的人,司马徽对于他们都不抱有希望。所以当刘表前来邀请他出山的时候,他拒绝了,而是举荐了自己的两个师弟诸葛亮与庞统。最后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的时候出山了,并协助刘备成就了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记。

五国伐齐后,齐国近六十年为何没有什么作为?

战国之时,君德浅薄,为之谋策者,不得不因势而为资,据时而为,故其辩,扶急持倾,为一切之权,虽不可以临国教化,兵革救急之势也。——(西汉)刘向《战国策·原序》

战国时期有一群特殊的人,他们不擅长带兵打仗,也不善于治理国家,但他们却对天下大势了然于胸,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能改变整个历史的走向,实现出将入相,位极人臣,这群人被称之为纵横家。

何为纵?

南北为纵。

何为横?

东西为横。

起初,纵横代表的只是方位,但根据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以及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合纵攻秦和连横亲秦又成为了左右时局的对立阵营。

地处中间的韩赵魏,也是两大阵营都想极力拉拢的对象,俗话说,得三晋者得天下就是这个道理。

战国中期,齐秦作为东西两大极强战国,曾争霸过,但为何5次合纵没打崩秦国,一次合纵就打瘫了齐国?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从一位纵横大家说起,这位纵横家是苏秦,因为打瘫齐国的合纵就是他组织的。

苏秦组织合纵攻秦的队伍还没有解散就立即调转枪口去攻打齐国,诸侯态度为何转变那么快?皆因苏秦醉翁之意不在酒,此事我们慢慢说。

苏秦、张仪、公孙衍。不少史书都把苏秦和张仪记载为同一时期对手,其实这种记录并不准确,马王堆出土的《战国纵横家书》表明,苏秦活动的年代在燕昭王(公元前335-275年)时期,而张仪活动的年代在秦惠文王(公元前356-311年)时期。

而秦惠文王死的时候,燕昭王才刚刚即位为王(公元前312年,赵武灵王扶持燕昭王继位),也就是说苏秦的活动轨迹大概比张仪要晚了一代人,所以苏秦并不是张仪的对手。

那么张仪的对手是谁呢?是公孙衍,无论从私人关系和国家邦交上,公孙衍和张仪都是名副其实的对手,这也是孙皓晖先生所著《大秦帝国》改编成电视剧时,苏秦被改为公孙衍的原因所在了。

说到这,可能有些朋友会有疑问,如何判断《战国纵横家书》要比《史记》准确呢?这也很简单,因为《战国纵横家书》是战国时期的产物,苏秦很多的言论以及与燕昭王的书信都有所记载,这里暂不细论。

苏秦投靠意图复仇的燕昭王。战国历史上一共出现了五次合纵攻秦,苏秦组织的是第三次,第一次和第二次分别是公孙衍和孟尝君组织的,第四次和第五次分别是信陵君和庞煖组织的,我们本篇暂且只说苏秦组织的这次合纵。

苏秦立志报效的国家是秦国,但却不被秦国重用,后来恰逢刚继位的燕昭王在燕国建筑黄金台,招贤纳士意图复兴燕国,苏秦等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投靠了燕国,并被燕昭王委以重任,此外,乐毅、剧辛等均在此时投靠燕国。

燕昭王为何要重金招揽人才呢,这是因为燕国爆发子之之乱时,齐国趁机进攻燕国,把燕国打的找不到北,如果不是其余诸侯的干预,燕国可能就轮不到秦国来灭了。

俗话说,士为知己者死,燕昭王对苏秦的赏识和重用,让苏秦就把燕昭王当成了自己的知己,所以燕昭王的复仇也成为了苏秦的复仇,但此时齐国极其强大,燕国想要攻打齐国,还不具备实力。

苏秦把齐湣王推向了无底深渊。综合实力打不过别人,只能动用外交手段,于是苏秦就带着燕昭王的秘密使命进入了齐国,说白了,此时苏秦的身份是不能见光的间谍。

苏秦到了齐国,齐湣王也大为赏识,国家大事也都会询问他的意见,但齐湣王没想到的是,苏秦看似为齐国好的谋划,正在一步步把齐湣王和整个齐国推进深渊。

苏秦先是联合韩、赵、魏、燕、齐五个国家一起进攻秦国,逼迫着秦王取消了帝号,并让秦国割地求和,但这次合纵攻秦并没有打起来,秦国也倒很识相,看着打不过,那就很爽快地割地。

但就在这个档口,苏秦却极力劝说齐湣王进攻富得流油的宋国,这正好说到了近几年比较嚣张的齐王心上,于是齐军回撤进攻宋国,合纵攻秦的队伍还没解散,苏秦立即实施自己的终究目标,联合诸侯伐齐。

诸侯合纵伐齐,差点灭亡了齐国。在苏秦头头是道的劝说下,秦国立即加入了还没来得及解散的合纵攻秦的队伍中,合纵攻秦摇身一变成为了合纵伐齐,毕竟没有人愿意看到嚣张的齐湣王继续做大。

你还别说,面对合纵的进攻,齐湣王咬住的肥肉就是不肯丢,它没能向秦国一样,看着抵挡不住,立马割地求和,而是摆出了和联军决战的姿态。

这下就好玩了,此时的齐国虽然强大,单独对付秦国都吃力,更别说对付五国的联军了,结果齐国军队被五国联军打的一触即溃,韩、赵、魏、秦等四国大败齐国就立即撤退了。

但燕国却不干了,因为燕国要报当初差点被灭国的仇,于是燕王命令大将乐毅疯狂进攻齐国,连克齐国七十余城,齐国差点覆灭,要不是后来齐国除了一个牛人田单,齐国也撑不到最后被秦国灭亡了,苏秦终不负燕昭王之托,完成了助燕复仇的使命。

飞鱼说:从攻秦到伐齐,诸侯态度为何转变那么快?皆因苏秦醉翁之意不在酒,苏秦入齐时就盘算着如何颠覆齐国的社稷,只是齐湣王没有看出来而已。

战国齐秦争霸,为何数次合纵没打崩秦国,一次合纵就打瘫了齐国?这是因为齐国和秦国截然不同的地理位置,秦国面对山东诸侯的合纵能利用函谷关和崤山的天险进行阻挡,虽然后来的庞煖绕过了函谷关,但战国末期的秦国已经气候,想灭亡秦国已不容易了。

反观位于东部平原的齐国,根本没有天险可守,虽有几条河流,但想要作为军事屏障远远不够,并且齐国背靠大海,退无可退,只能依靠城池的坚固来阻挡敌军。

此外,齐湣王的狂妄自大好战成性也是齐国一次就被打瘫的原因,秦国面对不敌之军,立即会割地求和,城池还能夺回来,被打残的国家却很难再次强盛了,齐湣王没这样想,所以他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连带着也葬送了强大的齐国。

齐国和秦国最不能比拟其实是综合国力,秦国经过变法,无论政治、军事、经济等都在强大,而齐国只是仗着有鱼盐之利比较富有而已。

对此,您怎么看?

参考文献:《史记》、《战国策》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182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