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俗话说闯王来了不纳粮,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7 11:53:43

俗话说闯王来了不纳粮,真相到底是什么样的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闯王李自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不纳粮吃什么?喝西北风?太平天国十几年,不收税不纳粮?靠精神食粮?闯王来了不纳粮,只是宣传口号而已。

李自成的大顺军各派系和归附力量,总兵力接近百万。即便李自成的嫡系部队至少也有20万。这么多的军队,每天吃喝拉撒是巨大的消耗,不纳粮难道他们吃土吗?李自成起兵初期,确实是不纳粮的。为啥?有大户可以吃,打土豪分田地。

当年北方饥荒,政府财政年年赤子,拿不出钱来救灾。但这不是说地方就一穷二白,还是有很多地主和富户的。古代地主和富户一大特点就是喜欢储备粮食和金银,有的很多代都是如此。他们不需要投资,赚到的物资就这样放在家里存起来。这些是个人财产,明朝政府是动不得的。所以崇祯最后朝廷因发不出军饷,实则已经崩溃,向大户、贵族祈求捐款,才得到10万两银子。但李自成在北京打土豪,共获银七千万两白银,就是这个道理了。

李自成的起义军每到一处,先将明朝宗室杀死,然后抢劫地主和富户的粮食和银子,敢于抵抗就地杀掉。这样一来,起义军得到大量的物资,应付眼前是没有问题了。但是,明眼能看出来这个方法的局限性。因为一个地方的地主和富户是有限的,他们的物资可能是几代人存下的,不可再生。一旦抢光了,这个地方就成为白地了,不能再提供物资。于是,李自成就必须像黄巢他们一样,四处流动作战,到处抢劫新的地区。

这种作战方式叫做竭泽而渔,把下蛋的母鸡煮了吃肉,迟早会完蛋。到了起义中后期,李自成麾下饥民已经高达50万。靠抢劫地方,已经难以维持这么多人。李自成无奈之下,曾经在洛阳一带试图建立根据地,也就是让饥民种地交租,商人做生意交税,士兵则屯田。但这些均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没有多久攻破了北京,李自成在一片石溃败,这些建立根据地的行为就完了。

在北京,李自成的军队一样四处抢劫,甚至烧杀奸淫。由于当时部队人数已经太多,单靠抢劫地主、富户的物资还是有限的。比如白银虽然有7000万两,但粮食不足,于是就发展为连普通老百姓一起抢。当时北京城普通老百姓,家里一般也略有些家底,比农民要富得多,有东西可抢。结果就是搞得乌烟瘴气,老百姓迅速失去了对李自成的支持,认为他们是强盗。李自成的成功,其实就来自于不纳粮。因为不需要纳粮,可以吃大户,无数饥民投靠李自成。李自成被打裸奔后几十骑复出,短时间内就有数万饥民投靠。

但李自成的失败,也来自于不纳粮,他没有及时转变政策建立稳定的根据地,让农民纳粮,提供稳定的物资和兵员供应。说通俗点,他占领的地盘其实根本不是他的,是处于无政府状态。结果满清鞑子杀过来以后,李自成根本站不住脚,也缺乏足够的粮草和兵员恢复实力,一溃千里了。土包子一个。

一个闯王,一个洪秀全。两个人在起义的时候说的比唱的好听,但是到后来混的一个都比一个惨。洪秀全好歹做了多年的“皇帝”。李自成只做了42天的皇帝,便灰溜溜的逃了。

迎闯王不纳粮——真的相信就幼稚了!

中国历来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的发展都是靠农业税收。真正到了明朝时期的时候,资本主义才算是发展起来。商业税也渐渐增加,但是支撑还是农业税。那么这句话怎么来的?明朝末年天下大乱,百姓可谓是苦不聊生。但是杞县的一个举人李信,家里面还有一点钱财,于是便开粥铺救济穷苦人家。当地的百姓为了感谢他,于是奔走相告:“李公子救活了我们”。明朝末年不仅仅是百姓吃不饱,当时造反的人也非常多。这不就是在杞县附近,有一支女子起义军。这些人之前基本上都是江湖杂耍艺人,后来实在过不下去了,于是凑在一起揭竿起义。

在这群女子起义军当中,有一个名叫红娘子的女将军。正好来到了杞县,并且攻破了县城县衙,把县衙里面的粮食全部拿出来救济百姓。在这个过程当中,听说了李信的大名。当时红娘子一想,我这还没有成亲。正好有这么一位热心肠的人,上哪才碰得到?于是就强行把他掳走,拿回去当成了压寨丈夫。但是李信是一个文弱书生,哪能受得了这样的生活。于是在被掳走之后,没多久便自己跑回来了。虽然红娘子攻破了杞县的县衙,但是因为势力比较小,攻破之后便很快退走了。杞县又来了新的县令,一听说土匪头子的丈夫来了,立刻把他抓了起来。

红娘子发现自己的丈夫不仅跑了,而且还被官府抓了起来。又担心丈夫会被杀头,于是又跑回县衙把丈夫救了回来。不过因为两次攻打县衙,红娘子的名声也比较响了,得赶紧找一个大靠山。李信一想反正自己以后也没好日子了,估计到哪都会被当成土匪,索性真的落草为寇。于是在红娘子的劝说下,两人一起投奔了李自成。李信为了不让官府发现自己,还把名字改成了李岩。后来渐渐的成为了李自成的一个参谋,李岩劝说李自成可以把粮食分给穷苦百姓,这样才可以尽快的笼络人心。李自成认为他说的非常有道理,于是采取了这个建议,给百姓分了一部分粮食。同时李岩为了让这个效果达到最大化,还造了民谣:“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等等俗语。

闯王不纳粮?那么靠什么来支撑?

不管后来是不是真的,李自成在前面肯定分粮食给百姓了。谁知道后来这个民谣传的越来越广,当时明朝末年劳役繁重,很多人都吃不饱饭。所以当听到这句话的时候,全部振臂高呼起来。因此到了后来的时候,李自成的队伍规模越来越大,都是冲着那句话来的:“迎闯王,不纳粮”。当然还有两句话——“均田免赋”、“三年不征”。前面一句话如何理解?这句话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最想要的一句,平分土地。到后来清朝嘉庆年间的天理教农民起义,其实也是贯穿了这句纲领。何为三年不征?其实也就是三年不征税,所以说闯王口中的不纳粮,其实仅仅只保持了三年。不过也正是这三年的不纳粮,造就了李自成的几十万大军。(很多人都说李自成有百万大军,其实是不到的)

之所以能够有这样一个蝴蝶效应,主要是明朝末年的一个政策——三饷加派!包括了哪三饷?也就是辽饷、剿饷和练饷!辽饷是明朝末年,增加了往辽东地区的驻军,万历48年的时候,辽饷已经是高达500多万两。平均到每一亩地上,就是每亩增加9厘的税收。这还只是辽饷!后来又增加了剿饷,也就是为了镇压农民起义,所需要的经费。以及练饷,也就是朝廷为了训练军队花的钱。崇祯10年的时候,前者加了330万两。崇祯12年的时候,后者加了730多万两。可能在你的感官里面,这才不是加了几厘钱吗?但是你要知道这是增加,前面还有一个基础。本来一个基础的赋役,都已经让百姓累得直不起腰了。又增加了这么多钱,百姓干脆吃不饱饭了。

既然连饭都吃不饱,那为什么不去造反呢?造反还有一线生机,因此当闯王李自成发出了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之后,天下各地百姓纷纷响应。但是真的不纳粮吗?最多三年,后来还是一样纳粮的。更何况那三年口号喊得震天响,最后到底有没有纳粮,估计只有明朝人最清楚。那么李自成大军的钱哪来的?明朝有一个名词——打粮,也就是抄没富豪的粮食。后来为了调动这些富豪的积极性,李自成大军还提出了追赃助饷。也就是富豪主动把钱交出来,来为大顺军事业作出贡献。等到了李自成占领北京城之后,他也没有宣布缴税,而是利用皇宫里面的财产继续支撑。后来发现皇宫里的财产不够用,开始搜刮北京城的富豪乡绅。后来渐渐的地主阶级以及富豪乡绅的钱包也没了,开始指向一些商业劳动者。基本上整个地主阶级,都被李自成得罪了一遍。后来再加上清朝的入关,李自成的皇帝也只不过做了40多天。

“均田免粮”,“平买平卖”,“割富济贫”这即是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起义口号,又是一项政策性的政治纲领。

具体的办法,就是兼并地主的土地,平均分给农户,并将耕牛和农用工具一并分给农户,让其尽快恢复农业生产,农民生产的粮食和农作物是不用上交的,这就是“均田免粮”。农民生产了农产品后,起义军用现金购买,不强迫,不杀价,这就是“平买平卖”。起义军的资金来源于“输银助响”,就是将官僚地主和明廷官员按职位高低确定助响数额,然后用这钱购买农产品,这就是“割富济贫”。李自成针对当时京、陕、豫、鲁大批灾民,还实行了“开仓济民”的临时措施,这与朝廷不但不拔付赈济银两,反而加紧催收赋税,形成了鲜明对照,由此人民踊跃加入起义军,起义队伍迅速壮大起来。由于深得人心,人们到处唱着“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这是对李自成赋税政策的最直接明了的宣传。李自成的起义军本身就是由农民组成,能够迅速发展壮大,就是因为这一政策执行的好,决不可能自食其言,如果自食其言,无异于自毁长城,所以,不纳粮是千真万确的。不纳粮,不等于不吃粮,粮食当然要吃,吃的粮食是用钱从农民手中购买的,钱是从明朝官员拷掠得来的。

针对这个问题,我就回答这些,我只想说,不要先把李自成看成是一个土匪,如果是一个土匪?怎么可能有成千上万的人跟着他起义呢?也不可能有那么多明朝官员投降于他,是不是?他一定有常人不及的过人之处。李自成入住紫禁城之后曾下令:“敢有杀人和掠人财物妇女者杀无赦”,有人认为,李自成之所以会失败,完全是纪律太过严明造成的,农民不纳粮,就只能向官员索取,所以造成无法团结明朝那些归降的人,吴三桂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所谓的“冲冠一怒为红颜”,完全是文人杜撰出来的,关宁铁骑是明朝的军队,不是他私家队伍,不可能为了他的一个老婆,跟着他投降清军。是的,当时的百姓真的不用纳粮,李自成的军队进城后首先要做的是抢!只是抢的对象不是百姓,而是地主权贵等中产阶层。

李自成的起义军能够快速的发展壮大起来,主要靠的就是这句口号: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这句煽动性的政治口号让底层的百姓非常受用,不但非常欢迎闯王,而且都是直接加入闯王的队伍。历史上但凡发生农民起义,就一定是破坏当时的政治秩序的,李自成的这种不纳粮的政治主张,抓住了当时时代的痛点,彻底的颠覆了大明王朝最为重要的政治基础,让广大的农民和佃户积极拥护,而且更期待李自成的这种草根力量能够取代大明王朝,重建社会秩序。李自成的这个政治口号虽然争取了相当一部分的底层民众,但是作为军事力量肯定需要财富维持,既然不能打农民的主意,那就一定需要其他的收入来源,李自成的起义军选择了流寇的本职工作——抢。

抢农民不现实,不但有悖自己的政治口号,更是因为农民根本就没什么油水,起义军选择了中产阶层,这部分人不但积累了大量的财富,更重要的是他们与无产者的矛盾很深,对中产阶层下手,不但可以解决收入问题,更能迎合无产者的杀富济贫的期望。当李自成打下的地盘越来越大后,这种土匪似的财富掠夺方式就不灵光了,中产阶层虽然财富多,可是数量是有限的,而这种掠夺不但激起了中产阶层的反抗,更重要的是他们选择了携财逃离,留给李自成的除了一片穷苦的民众和经济的崩溃外,没有别的。李自成在军师牛金星和大将李岩的建议下,对地主的田地进行了重新分配,准予农民三年不用上缴税赋,三年后照章纳税,此时的李自成起义军才有一点政权该有的基本模样。

农民们开始安顿下来,流民越来越少,李自成的起义军慢慢的倾于正规化,但是一个政权的稳固不能单单是依靠农民,社会的组成是多元化的,由于李自成前期对中产的掠夺式剥削,失去了这部分阶层的民心,导致李自成得不到地主和士人的支持,以至于李自成的军队和后期政权没有有政治远见的能力加入,所以李自成后来的失败是必然的。从李自成的土地制度来对比,历史具有惊人的相似度,清末时期的太平天国同样是打出了均田地的政治口号,聚集了大批的底层民众,差点没把清廷闹腾下台。

中国的问题,其实就是土地问题,这是中国千百年来所有问题的根源!

吃他娘,喝他娘,打开城门迎闯王 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起义干大事,不需要考虑太多,在于勇猛。

李自成幼曾为僧,2l岁时应募当了米脂县的驿站马夫,不久因财政危机被裁员而下岗。失去了饭碗的李自成遂投奔了“不沾泥”张存孟的队伍,绰号“闯将 ”,自立后又升级为“闯王”。(注意:历史考证李自成并非另一闯王高迎祥的部将)这位独眼闯王无疑是明末那场起于陕西的造反大潮中脱颖而出的弄潮儿;

从屡遭围剿,几度诈降,险遭剿灭甚至身边只剩十八骑,到后来建国“大顺”,一路北上摧枯拉朽,“所过无坚城,所遇无劲敌”,最后埋葬朱明王朝。却又在辉煌的顶点上骤然陨落,空余下了仓促的41天帝王梦。偶然乎?必然乎?李自成给后人留下的是一份值得深思的问卷。

名言: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城门迎闯王。

扩展资料 李自成离开商洛,到河南的时候,河南正发生一场大旱灾,成千上万饥民到处流亡。李自成一到河南,饥民听到李闯王出山的消息,纷纷前来投奔。

有一天,一群饥民拥着一个读书人模样的青年来找闯王。李自成询问来历,知道那青年名叫李岩(又名李信),刚被大家从河南杞县牢里救出来。李岩本来是杞县地方一户富户人家的儿子。

前几年,当地灾荒闹得凶,好多农民断了粮。李岩拿出家里的一些粮食,接济断粮的穷人。对于一个富户子弟来说,这样做是少见的。所以,穷人们觉得李岩为人不错,称呼他“李公子”。

闯王来了不纳粮,那闯王的军队吃什么?

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呈燎原之势。其中势力最为庞大的当属“闯王”李自成所率领的大顺军。当时在中原地区有一首流传很广的民谣是这样唱的:“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吃他娘,着她娘,吃着不够有闯王。不当差,不纳粮,大家快活过一场。”从这首民谣中可以看出,闯王李自成在当时百姓心目中的地位很高。不过这里也存在着一个问题,闯王来了不纳粮,那闯王的军队吃什么呢?

自古以来,行军打仗都非常烧钱。虽然李自成的军队大多都是自愿加入的贫苦农民,但给大家一口吃食,偶尔发点军饷鼓励一下,这都是必须要做的事情。李自成为了争取得到更多农民的支持,曾宣布三年免赋的政策。这样一来,李自成就失去了稳定的财政收入,那他如何应付巨额的军费支出呢?答案只有四个字:追赃助饷。说得更直白点那就是抢。

明末时期,大多数百姓生活苦不堪言,但明朝那些藩王、宗室、功臣贵戚们的生活却是越来越滋润。他们利用手头的权势,巧取豪夺农民手中的田地。在他们的带头作用影响下,许多官绅也纷纷效仿。结果就是天下大部分财富都聚集到了极少数权贵阶层手中,绝大多数的明朝百姓日子越来越穷。

正是鉴于这样一种情况,李自成和他的军队每攻下一个地方后,首要目标就是以追赃助饷的名义,没收这个地区的藩王和官绅们的家产。此种做法对于绝大多数贫苦百姓来说,自然拍手称快。而对于李自成来说,藩王和官绅们世代积累的巨额财富又足以应付当下的军费支出,所以就能对普通百姓实施三年免赋了。正是这个极获民心的政策,让李自成的势力从众多农民起义军中脱颖而出。

不过,凡事都有两面性。李自成靠三年免赋的政策迅速赢得了民心,使得他在很短时间内就占据了包括京师在内的明朝半壁江山。但是,追赃助饷的办法也最终导致李自成丢掉了本已到手的江山。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率军攻入北京城,明朝崇祯皇帝自缢殉国,大明王朝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李自成占领北京后,他已经准备顺理成章的接替皇位了。所以他命令全体官兵要做到秋毫无犯,违者立即处死。一切有损他这个未来皇帝威严的事情,都在禁止之列。不过,李自成很快就遇到了一个天大的难题。他原本以为崇祯皇帝藏在宫中的财富跟各地藩王相比,肯定不是一个量级。以往没收一个普通藩王的家产就足够应付军队很长一段时间的军费开支,如今没收皇帝的家产,那肯定可以应付好几年的开支了。可当李自成指挥手下在皇宫里来回翻了好几遍后他才发现,原来崇祯皇帝是个彻底的穷光蛋,李自成将宫里的金银酒器、餐具、大门上的门环、装饰用的金银丝线都给拆下了,可加起来总价值还不到十万两银子。这就把李自成给愁坏了,他率领大军一路浩浩荡荡杀入京城,除了推翻明朝腐朽统治的崇高目标外,大家都有个更现实的目标,那就是发一笔横财。可眼下别说是发财,从宫里搜出的这点前给将士们当军饷都应付不了多少时间。

原本李自成打算坐稳江山,要尽快收买人心,因此尽量不触及到各方利益。尤其是官绅阶层,将是帮助他统治新国家的左膀右臂,所以不能像过去那样直接将他们抢个一穷二白了。可是眼下的现实情况却彻底碾碎了他的理想。待到李自成的军队在紫禁城中搜寻了一个星期都没什么收获后,手下的将士们开始出现了明显的不满情绪。李自成深知一旦这种情绪蔓延开来,将会造成什么样的严重后果。因此他最终决定还是让大家走老路:追赃助饷。不过,让大家主动把银子交出来显然不现实。于是,李自成的手下赶制了五千副夹棍,用残酷的拷问手法,逼迫官绅们交钱,在索饷的过程中,不少官绅都因用刑过度或是实在交不出银子而当场丧命。在把官绅们都彻底榨干之后,李自成手下的将士们又把目标盯上了北京的商家、富户。一些士兵甚至直接进入普通老百姓家里抢东西。一时间,整个京城都笼罩在一片恐惧的氛围之中。

最终,李自成的军队共获银七千万两,这在当时算得上是一笔天文数字了。但李自成在京城各界人士心目中,从一个未来的新皇帝,变成为了彻底的“闯贼”。三年免赋的政策,让李自成没有稳定的财政来源。追赃助饷这种竭泽而渔的做法不仅不具备持续性,而且彻底失去了士大夫阶层的支持。“闯王来了不纳粮”,最终害惨了闯王。

参考文献:毛奇龄《后鉴录》、彭孙贻《平寇志》

闯王一直宣扬“不纳粮”,他出身农民没什么钱,那么他的军费到底从何而来呢?

军费来源多样,其中官府和各个藩王的存粮是最主要的来源,不然就是进行购粮或者屯田种粮这些方式。


同大多数农民起义的形式还是很相似的,闯王总需要打一些旗号,“不纳粮”是其中一样,但不绝对,并不能保证他的部队可以做到兵临绝境时还坚持不纳粮,所以粮还是要纳的,只是不多而已。

虽然当时明朝的末期处于大旱的时候,百姓手中都没有粮食,而为了生存下去,李自成就在闯王不交粮的口号下,召集了大量的农民掀杆起义。

而李自成的粮草,最先的来源就是官府里面的存粮,因为即使当时北方大旱,粮食非常不足,而农民还是要继续向官府缴纳粮食,很多农民没有这个实力继续缴纳,所以李自成在起义之后,马上就抢劫了官府的粮仓。

其次是因为虽然明朝大旱农民过得十分辛苦,但是明朝各地的藩王却都是很富有的,可以说是粮食堆积如山,金银财宝用之不完,所以说在李自成起义之后,他们直接攻打王府,把他们的财富占为己有。

购买粮草其实也是获取的粮食的主要方式,因为在他们打劫了官府和王府之后,起义军的手里面已经非常有钱了,可以从南方购买大量的粮草作为军需。

其次就是农民自给自足,本来在李自成的起义军起义之前就是做的农民的老本行。再加上起义军慢慢壮大之后,已经有了自己的根据地,他们就重拾老本行,自己种粮食自己吃。

所以总的来说李自成的粮草,大部分都是从明朝里面的官府还有各地的诸侯抢夺过来的。而这也就达到了他们最初的目的,不仅仅是推翻明王朝,更是打击那些生活极度奢侈的地方豪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17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