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一提起白起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形象,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
俗话说得好"乱世出枭雄",我国古代的战国时期,就是这样一个群雄纷争的时代。战国时期的秦国有一个骁勇善战的大将,他的名号很多人都非常的熟悉叫做白起。这个人非常的足智多谋,而且自身的武艺也非常的过硬。在历史上他几乎没有打过败仗,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战神。
而且能够一直打胜仗,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人治理军队非常的严格,各种军规纪律维持着整个军队的正常运行。在他打过的众多战役当中,"长平之战"是最令人耳熟能详的。
那个时候白起打算要突袭赵国,在进攻之前他对此细细地谋划着。原以为很快就会下达进攻的命令,但是众多将士却等来了一条匪夷所思的命令。"近近日起所有官兵将士,只能吃冷的食物绝对不能吃热食。而且全军上下禁食羊肉,改为吃牛肉。"
这样的命令让所有的人感到非常的吃惊,而且很多人都觉得难以接受。毕竟那个时候的秦国人,平时多以羊肉为食。如今突然间让他们改为吃牛肉,很多人都觉得不习惯。也正是因为这样,整个军队上下怨声载道。
有一个士兵对这样的命令非常的排斥,觉得白起是过于刁难他们。于是这个士兵也并没有把这件事情当回事。有一天晚上他偷偷的吃了羊肉,很快就被周围的人发现了。等待他的是非常严厉的刑罚,最少也会处以30军棍。
正当要行刑的时候,这个士兵由于不服气大声的叫嚷了起来。"我只是吃了顿羊肉而已,有什么大不了的?我们所有的人在战场上让自己的性命去战斗,为什么连一口顺口的食物都不让我们吃!"
这句话说到了很多人的心坎里,军队当中的大部分人已经对这样的禁令表示不服气了。只是从来没有人敢明着说出来而已。白起知道,如果自己这个时候不能给大家一个满意的答复。很容易就会动摇整个部队的军心。白起说,各位先走开50步,你们就懂了。
原来之所以不让吃热食特别是羊肉,是因为热食和羊肉的气味儿最容易粘到人们的衣服上。这样的话还没等到靠近别人,你身上的那种气味早就已经出卖了你。特别是在战场上打仗的时候,如果所有的人身上都沾染到强烈的气味的话。偷袭赵国的时候很容易就会暴露,这样往往得不偿失。
这个时候所有的将士才恍然大悟,顿时都开始佩服起白起的细心和智谋了。那个偷吃的士兵也乖乖地去领了刑罚,觉得确实是自己做错了。
这一场仗秦军胜得非常的漂亮,而且也再一次地刷新了自己的胜利记录。在战场上很多有利的战局稍纵即逝。所以大到军事机密,小到生活中的琐事,每一件事都有可能影响到整个战局的结果。绝对不能因为细节当中的小事,而耽误了最后的大事。
伊阙之战,大破24万韩魏联军;伐楚之战,攻破楚国都城郢都;长平大战,击溃赵国60万大军,坑杀40万降卒。战国四大名将之首,大兵团作战的鼻祖,掌管大秦主力30余年,一生从无败绩。
经得起如此评价的人物, 历史 上只有一个,那就是大秦左庶长-武安君白起。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他凭的难道只是运气吗?显然不是!
我们从白起要求秦军打仗时,不准吃羊肉的细节,来窥探这位绝世战神的风采。
一. 名将的诞生
白起的父亲是谁呢? 历史 上有争议,有人说是白亮,也有人说是白公胜,但不管父亲是谁,白起是秦国郿县人,这基本没什么争议。
白起的老师是谁呢?这个也同样很有争议,说是鬼谷子的居多。但是,高密小伙,更愿意相信他是自学成才的。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可以从他成长的轨迹来窥探一二。
大家都知道,自从商鞅变法以后秦国实行奖励“耕战”的制度。
也就是说,在秦国想要获得爵位,不是耕地交粮得爵位,就是打仗得爵位,除此之外,别无二法。
而白起,从小对种地没兴趣,却对兵法战阵很是痴迷。
少年时便熟读兵书,见解深刻,并且经常上山观察地形,对利用地形排兵布阵,了然于胸。
从后来白起利用地形,等量围困,用60万秦军围住60万赵军来看,显然,白起精通此道。
自从白起入军以来,身体强壮,头脑清晰,作战勇猛,每每提出惊人方略,按说他早就可以被提拔为将军了。
可是白起这个人不一般,别人都抢着当领导,可他偏偏不这么做,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来啊,白起是打算把大秦20级的军功爵,通通做一遍。以此来了解每一个级别的将士,应该如何打仗,有何难处?怎样才能发挥最大作用?
你看看,单从这一点来说, 历史 上的将军,哪一个能比得上白起呢?又有谁能忍得住权势的诱惑呢?
白起他那坚定的内心,强大的心灵,注定了他不平凡的一生,这也许就是真正的英雄吧。
而在他执掌大秦主力以后,他对秦国军队的改造,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尤其是在细节上,就连行军打仗时,将士们吃什么,都作出了严格的规定。
尤其是在不能吃羊肉这一项,起初令将士们很不理解,白起却下严令必须这样做,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二. 严禁吃羊肉
长平大战,可以说是,整个战国时代的分水岭。两个超级大国,秦国和赵国,赌上国运,在上党硬碰硬,干上了。
当然结果大家都知道,赵国战败,从此一蹶不振,秦国一家独大,东方六国再也没有和秦国对抗的资本。
在决定生死的长平大战之前,白起殚精竭虑,对战争可能出现的各种状况,都做了详细的部署,甚至出台了不准吃羊肉的规定,起初士兵们对此大惑不解,一头雾水。
他们实在想不明白,大秦锐士多来自黄土高原,典型的关中人士,平时就喜欢吃羊肉,直到2000多年后的今天,羊肉泡馍还是陕西的特色。
不吃点羊肉,不吃点有营养的食物,打起仗来怎么会有精力呢?体力怎么会充足呢?这白起到底是怎么想的呢?再说了,不吃羊肉,吃什么呢?
正当士兵们大惑不解之际,白起也悄悄地来到了军营。
这是白起的习惯,每当大战之前,必须走到最前线,最基层,了解战士们的真实情况,这也是白起成功的关键。
有些胆大的士兵,心直口快,便把对这项命令的怀疑,对白起脱口而出。而白起呢,也不忙于回答,只是让这个士兵,围绕着军营走走一圈。
士兵们也是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不知白起这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可是没有办法,领导安排了,得照做呀。
当这个士兵走到军营的外围的时候,走着走着,他似乎明白了,他已经走出军营好远了,可军营里飘出的阵阵膻味,还是非常的明显。
这得亏是自己人啊,这要是敌人呢?隔着很远就已经发现了我们的踪迹,突然袭击,打我们个措手不及,这可太危险了?
想到此处,这名军士加快了回营的步伐,呼哧带喘地跑回军营向白起报告,自己终于明白了他的良苦用心,并把自己的遭遇说了出来。
白起拍拍他的肩膀,让大家都打起精神,准备决战,只要战争胜利了,不用说羊肉,什么好吃的没有呢?何必在乎这一时呢?
士兵们一传十,十传百,很快,白起的威名传遍了整个军营,有这样的统帅,怎么能不打胜仗呢?将士们更加信心百倍,准备决战。
连将士们的伙食都要考虑,可见白起对战争细节的要求,已经到了一个什么样恐怖的地步。
有人说不对呀,这还需要什么细节?成吉思汗的士兵,不就是吃羊肉打天下的吗?
其实这个怀疑啊,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有一点我们也不要忘了:成吉思汗的士兵是吃牛羊肉打天下的,这没有错,但是,他的士兵大部分是骑兵,而且是每人有两匹到三匹马的骑兵。
他们离敌人很远,什么味道敌人也闻不到,需要发动攻击的时候,数千里外突袭而至,突然性和爆发性非常强,这是蒙古大军战斗力强悍的原因。
而秦军大部分是步兵,少数的骑兵也是重骑兵,速度非常慢,他们靠的是步步为营,层层推进,强兵硬战,一旦被敌人发现,便很难再进攻,当然也很难逃跑,他并没有发动突然袭击的这个条件。
这个问题自然也就不成立了。
三. 不吃羊肉吃什么?
尽管白起要求大家战时不准吃羊肉的规定,得到了执行,可是在艰苦的战场上,不吃羊肉又能吃什么呢?这是个问题。
起锅烧饭那是不可能的,那比吃羊肉暴露目标还快,吃普通的冷食也不行啊,虽然说难吃点战士们也能接受,可是吃冷食对身体影响太大了,万一肚子不舒服,还怎么打仗呢?
别急,秦军自然有办法,还诞生了一项特殊的食物-锅盔。
锅盔是用面粉做成的军粮,其优点是:易做,没什么技术含量;能够长时间保存,用粗布包裹得当的话,会很软和,吃的时候根本不需要加热;味道不错,不需要就菜就能咽下。
这简直就是战时的人间美味,自从秦军装备这种食物之后,秦军有了长时间行军,大规模长途跋涉奔袭敌人的能力。
而处在南方的楚国,主食以米饭为主,战时不埋锅做饭,战士们很难吃饱,这也是为何后来,秦军伐楚时,总能找到楚国主力的一个原因。
由此可见,锅盔的出现,对大秦一统天下,是起了很大作用的。
四.尾声
白起曾经说过: “宁伏受重株而死,不忍为辱军之将”
细节决定成败,不重视细节,就是对组织的极大不尊重,尤其是在军事上,“死生之地,存亡之秋”,容不得半点马虎。
战士们相当于战术执行者,对于领导的安排,必须无条件执行好,明白了要执行,不明白同样要执行,这是必须的。
当然,领导者也不是这么容易当的,必须要掌控全局,考虑周全,包括各种可能出现的不稳定性。
面对属下的质疑,坚决不能后退,要变着法的将方案执行下去,怎样打消下属的顾虑?领导的能力就体现在这里。
秦军正是有了这样的名将和战士,上下同欲,才变得无敌,一统天下也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了!
杀神白起被秦昭襄王嬴稷赐死,一代名将不得善终。从表面上看是秦昭襄王容不下白起,因为他的军功已经能影响到君王的统治,此外还得罪了秦相范雎。但仔细想想也是白起咎由自取,面对秦昭襄王发兵攻打赵国结果秦军大败,他不仅大说风凉话而且还称病不听从君王的调令,试想不听使唤的臣子要了又有何用呢?
还有一条原因,估计也是秦昭襄王不得不除掉他的理由,他是前秦相魏冉(宣太后芈月的弟弟)亲自提拔的,而魏冉正是被范雎夺了相位,最终在封地郁闷而死。作为有着“魏冉嫡系”标签的白起心里对范雎也是有点想法的。如果白起借着军功给魏冉鸣不平,那后果对秦昭襄王不利。毕竟秦昭襄王对自己的母亲宣太后及舅舅魏冉心里多少都有点恨意,因为他即位前几十年,都是由这些人把持朝政,自己就是一个傀儡。
长平之战,荣耀的背后埋祸端
可以说白起之死,祸根源头就是那场世人皆知的长平之战,即便这场战役成就了他“白屠夫”的威名。
话说白起打败了纸上谈兵的赵括,四十余万赵兵也全部缴械投降。但他为了防止降兵暴动,下令除二百余人放回归赵外,其余赵军全部被坑杀,此事光听一听都令人不寒而栗。就当白起想要乘胜追击,一举灭赵之际,韩赵两国派苏代(著名纵横家苏秦的族弟)去秦国游说秦相范睢。
苏代的口才也十分厉害,他直接找到范雎的软肋。他说白起杀赵括后又准备攻打邯郸,赵国灭亡,他的军功足以使他位列三公了。如此一来只能范雎只好屈居他的下位,即使不甘心也只能服从。范睢是谁?司马迁在《史记》里评价为: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也就是说他心胸不是那么开阔。
范雎一想,这样可不行,要知道他这个相位就是从他的前领导魏冉手里抢过来的,到时候给自己穿小鞋怎么办?于是范睢向秦昭襄王进言说,秦军太劳累了,这样下去也会把自己整垮,打仗不就是为了土地嘛,那就让对手割地讲和吧。
《史记》:“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秦昭襄王想想觉得也是,于是听从了这个建议而休战。白起知道后,就明白了应侯范睢的心思,从此与他结仇。但这也给白起后面被赐死埋下了伏笔,因为范睢之于秦昭襄王,就相当于管仲之于齐桓公。那为什么秦昭襄王会对范睢十分信任呢?
秦昭襄王对范雎的信任源于后者的才能
范雎之所以能得到秦昭襄王的信任,原因很简单,就是他让继位后一直堪称为“傀儡”的秦昭襄王成为真正大权在握的君主。而且他还提出远交近攻的军事方针,使六国诸侯不能合纵攻秦。
话说秦昭襄王的的宣太后,也就是曾热播的影视剧《芈月传》中的女主人公芈月。秦昭襄王继位时因年纪太小,当时宣太后听政。秦昭襄王成年后,宣太后并未有归政,而是让穰侯魏冉、华阳君芈戎、泾阳君公子芾、高陵君公子悝等四贵主政。
《史记》记载:以太后故,私家富重于王室。
简单来说,“四贵”中两人是宣太后的儿子,两人是宣太后弟弟,所以宣太后及四贵的专权极大限制了秦昭襄王的权力。范睢入秦后,范雎初次面见秦昭襄王时,未经通报径直走入内宫,遇上秦昭王,宦官怒斥:“大王来了!”范睢故意说:“秦国哪里有王?只有太后、穰侯罢了。”此言正中秦昭襄王的伤心地。此后,他向秦昭襄王建议收权归王,解除“四贵”权力,避免弑君篡国的祸乱。可以说,范睢是秦昭襄王拥有真正王权的主要推手。
为此秦昭襄王不惜给范雎报私仇。据记载,范睢曾是魏国中大夫须贾的门下,有回他出使齐国时被误会。魏国宰相魏齐暴打,范睢装死才逃过一劫。范睢在秦国得势后,秦昭襄王想尽办法给他报这个私仇。最终魏齐逃奔到魏国大梁,打算通过信陵君魏无忌逃到楚国去时挥剑自杀。如此秦昭襄王算是为范睢报了此仇。
可见秦昭襄王对他的信任达到了一定高度,甚至无以复加。因此范雎在长平之战后,嫉妒并排挤、诋毁白起,最终导致秦昭襄王做出了错误的判断。
白起看不清形势,说风凉话还拒绝君王的调令,这就是一种挑衅
上文提到长平之战,最终在范雎提议下,秦昭襄王退兵。一年之后由于白起生病,秦昭襄王便派秦国大将王陵率军重新攻打赵国并围困邯郸,但秦军无法攻克邯郸,损失惨重。此时白起生病痊愈,秦王便想到了他,于是便把他叫来,准备任命他为主帅攻打赵国。
但白起分析说邯郸城不是容易攻下的,虽然之前消灭了长平的赵军,可秦军死亡也超半数,也是元气大伤。如果有其他国家军队参与进来,里外夹击,秦军必败。但是秦昭襄王不听,亲自下令让白起赴任,白起拒不受命。秦昭襄王一听火了,“我是一国之君,你就这么不听话?我不信这秦国除了你白起,就没别人能打仗了!”
于是秦昭襄王改派王龁替王陵为大将,但秦军在邯郸城下果真被数十万楚魏救兵攻击,损失惨重。白起于是说了风凉话:“秦王不听我的建议,看看就是这样的后果!”秦昭襄王听到后十分愤怒,他感觉白起这是在嘲笑自己,于是下令强行叫他挂帅。但白起此时也做得很绝,直接称病,没办法带兵打仗了。
秦昭襄王内心估计将他骂了无数遍:“作为秦朝的大将,食君之禄应当忠君之事,在秦国最需要你出面带来胜利的时候,你就躺地上,这就不仅是有情绪、呕气那么简单了!”于是白起被免去爵位,让他迁离咸阳,但白起因病未能成行。又过3个月,秦军失利的消息不断传来,秦昭襄王将这件事怪罪于白起。
毕竟当他在秦国最需要的时候,两次拒绝领兵出征,这是什么意思?而且,此举把他本身自带的“魏冉嫡系”标签彻底凸显出来。秦昭襄王或许会想白起是不是在为魏冉鸣不平?难道是想通过这件事,将他一军?或许他有造反的打算?与其这样,倒不如先下手为强。
正好范雎也恰到好处地说白起,“目无君上,意图谋反”。于是秦昭襄王直接令人驱逐他,不准再留在咸阳城。白起抱病上路,走出咸阳10多里路到了杜邮。范雎又在次恰到好处的说了九个字“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于是秦昭襄王决定,把离开咸阳时满腹怨言、不服气的白起赐死。
或许秦昭襄王也是知道白起的厉害之处,不可能就这样放他走,如果去了别的国家,要是反过来再咬秦国一口,那不是得不偿失吗?所以不管怎么理由,白起被赐死是一定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173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辛弃疾的一生有多悲戚怎么评价辛弃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