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绪的故事大家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战场上出现的诡异的事件很多,但是在“安史之乱”中发生的一次诡异事件,却让人疑惑不解。
唐肃宗元年(758年)八月,唐朝九个节度郭子仪、李光弼等人围歼安庆绪。先是在获嘉打败安庆绪,斩首4千人。接着在卫州,郭子仪等人用计大败安庆绪,斩首4万人。同时还获得叛军十万甲胄,杀掉安庆绪的弟弟安庆和。再接着,安庆绪收拾残军与唐军作战,唐军又斩首安庆绪3万人。
唐肃宗二年(759年)二月,安庆绪不得不逃入相州(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邺城)城里。安庆绪弹尽粮绝,出现了人吃人的现象。接着,郭子仪引水灌溉相州,相州岌岌可危,眼看就要破城了。
这时候,史思明率军前来救援。当时史思明的人数还是不少的,有30万大军。不过,唐军是九路节度使,人数更多。唐军和史思明军队在交战过程中,一开始打得比较胶着,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史思明的军队渐渐落于下风。如果这样打下去的话,史思明一定会被打败。就算不会被完全消灭,但是救相州的计划也就落空了。安庆绪肯定也就死了。安庆绪一死,九路节度使围攻史思明,他也不会坚持多久了。
然而,这时候,忽然吹来一阵大风,一时间天昏地暗,伸手不见五指。这样一来,唐军只得撤退,史思明也逃走了。但是史思明逃走,实际上称得上是反败为胜。最重要的,还是相州之围被解,安庆绪活了过来。这样,“安史之乱”又继续往前推进,再延续5年,一共打了八年才结束。
对这件事,《资治通鉴》上是这样记载的:“未及布陈,大风忽起,吹沙拔木,天地昼晦,咫尺不相辨。两军大惊,官军溃而南,贼溃而北。”另外,《新唐书》和《旧唐书》也做了类似的记载。
那么,当时为什么会出现如此诡异的事情呢?
当然了,我们不否认当时可能确实出现了一场大风,但是,一场大风就吹散了一场战争,这确实是咄咄怪事。
所以,很可能这并非是自然现象造成的,而是人事造成的。为什么是人事造成的呢?
唐肃宗在灵武即位,遥尊唐玄宗为太上皇,于是他成为天下共主,肩负起了带领天下兵马,平定“安史之乱”的重任。
不过,唐肃宗毕竟能力有限,他也不是军事指挥官,不可能调集天下兵马指挥作战。而当时唐朝的平乱,实际上是各节度使自发起来,带着各自的人马进行的。这样做,虽然是一种全民皆兵的样子,但是,却也因为缺乏统一指挥,显得有些一盘散沙。
唐肃宗当时最好的做法,是确立一个天下兵马大元帅,由这个兵马大元帅统一指挥调度。全国各节度使形成一盘棋,这样才能做好协调配合,协同作战。但是,当时唐肃宗却以郭子仪和李光弼功劳都比较大,不好选择为由,没有确立兵马大元帅。
其实,这并不是唐肃宗真实的想法。唐肃宗之所以不愿意确立一个兵马大元帅,是因为他担心确立了这么一个大元帅后,这个人会成为第二个安禄山。这样的话,就算平定了“安史之乱”,可能又会出现一个新的“安史之乱”。
但是,这样一来,也就形成了各军无法协同配合的现象。唐肃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让他身边的亲信宦官鱼朝恩来协调。鱼朝恩懂得什么,他怎么可能指挥打仗?同时,那些将军们也不服他,不愿意听他的指挥。
因此,可能当时确实有一场大风,不过,这场大风并没有记载的那般厉害,但是,那些节度使们可不愿意在风中瞎打。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最终都赶紧命令自己的部队撤退。也因此,一场好好的围歼战,就这样被一场风给“吹散”了。
节度使们都纷纷带着自己的部队,回到自己的藩镇,史思明松了一口气,安庆绪活了一条命。
这场围歼战被风吹散以后,鱼朝恩把责任推在郭子仪身上,认为是郭子仪的兵力没有及时到位的缘故。实际上,郭子仪是这场战斗中,是出力最多的一个。但是鱼朝恩为了打击他,因此这样污蔑他。而唐肃宗趁机夺了郭子仪的兵权。直到后来,“安史之乱”无法平定,唐肃宗不得不又让郭子仪出山。
同时,宦官干政和藩镇割据的局面,也就在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中,渐渐形成。最终“安史之乱”平定了,但是唐朝出现的矛盾反而更多,更不好解决了。
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时,什么都乱糟糟的,没个朝廷的样子。后来,唐肃宗请来了从前自己当太子时的一个老朋友李泌为他出谋划策;不久,朔方节度使郭子仪率领着5万人马也赶到了灵武,这才组成了一支平定叛乱的基本队伍。
李泌为唐肃宗拟订了一个反击叛军、收复失地的计划:先不忙打长安,而派郭子仪、李光弼分两路进军河北,去攻打安禄山的老巢范阳。使叛军进退两难,首尾难顾,然后再发动各路官军围攻,一举消灭叛军。
第二年春天,叛军发生了内讧,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杀了安禄山,取代父亲做了“大燕皇帝”。安庆绪是个昏庸无能的人,连话都说不好。这本来是消灭叛军的一个好时机,可是唐肃宗急于回长安,便不用李泌的计划,而让郭子仪领军去打长安,结果吃了一个败仗。郭子仪长期镇守西北边境,威望很高,吃了败仗之后,就从回纥(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之一,纥音hé)借了4000精兵,然后会同唐军主力,再次发动了攻势,才把长安攻下来。接着郭子仪又收复了洛阳,安庆绪就逃到河北去了。叛军大将史思明出于无奈,便投降了唐军。
安庆绪逃到河北之后,占领了一些城市,继续为非作歹。唐肃宗得了些胜利,信心也有了,就想一鼓作气消灭叛军,于是调集了九个节度使共60万大军来围剿安庆绪。
郭子仪是著名大将,为收复长安、洛阳又立下了赫赫战功。唐肃宗为此曾亲自去慰问郭子仪的部队,并感激万分地对郭子仪说:“这国家虽然是李家的,但实在是将军为我重造的啊!”唐肃宗表面上极度称赞郭子仪,其实对郭子仪很不信任,生怕他手握兵权对自己不利。因此,九镇大军元帅的要职,既不给郭子仪担任,也不让另一大将李光弼担任,却派了一个什么也不懂的太监鱼朝恩做监察官,九个节度使都得听从他的指挥。
唐军开始攻打安庆绪所在的邺城,这时已经投降的史思明又举兵反唐,从范阳赶来救援安庆绪。60万唐军摆开阵势,要与史思明的叛军决战。突然一阵狂风,刮得风沙弥漫,天昏地暗。没有统一指挥的唐朝大军,惊慌失措,稀里糊涂地就败下阵来。
吃了败仗,鱼朝恩把责任全部推到了郭子仪身上。唐肃宗也不管什么曲直分明,就信了鱼朝恩的鬼话,立即撤了郭子仪朔方节度使的职务,并命李光弼代替他。
这时,叛军的内讧又起。史思明兵多势大,根本不服安庆绪,就写信告诉安庆绪,要与他各立门户,成立什么兄弟之国。安庆绪知道自己管不了史思明,分开倒对自己有利,就带着些亲兵兴冲冲地来到史思明大寨,准备与史思明结为盟友。哪知史思明用的是调虎离山的诡计,把安庆绪和他的几位大将和大臣都杀了,自立为“大燕皇帝”。然后他整顿兵马,向洛阳方向进攻。李光弼接替了郭子仪,领兵来到洛阳。他见史思明来势凶猛,就把兵力转移到了有险可据的河阳(今河南孟州),占据了进可以攻、退可以守的有利地形。
李光弼领兵转移时,下令洛阳的军民全部撤离,并把能吃的全都带走,不给叛军留下一颗粮食。史思明占了洛阳,得到的不过是座一无所有的空城,要人没人,要粮没粮,待在城内又怕李光弼偷袭,只好带兵出城,在河阳南面筑好阵地,同唐军对峙。
李光弼是与郭子仪齐名的另一位唐军大将,很会用兵。他知道目前的兵力尚不如叛军,就决定与史思明斗智,以消耗叛军的力量。
史思明为了同唐军决战,从河北带来了1000多匹战马。他叫士兵们每天在河里给马洗澡,想在唐军面前摆威风,以显示他人强马壮,兵力雄厚。李光弼一看这情景,计上心头,他命士兵把军中的500匹母马和马驹集中起来。第二天,叛军又来河边放马洗澡,唐军就把马驹拴在城内,把母马都赶出城去。母马一离开马驹,都萧萧地嘶叫起来。叛军的马一听到对岸马群的叫声,就都浮水泅过河来,等马夫们发觉去拉时已经来不及了。唐军一下子就白赚了1000多匹好马。
史思明白白丢了这么多好马,气得要命,就派部将连续攻打河阳,但都被李光弼用计打败了。最后,他发了狠心,把所有的兵力一起用上,派叛将周挚打河阳的北城,自己领了一部分精兵攻打南城。
叛军在城外站了黑压压的一大片,一队一队向北城逼近。唐军将士看了,心里不免有些着慌。
李光弼看出了大家的心情,就安慰、鼓励道:“叛军虽多,但并不可怕。我保证,不到中午,就能击败他们,你们都要有信心。”
李光弼仔细观察了一会儿叛军阵势,就问身边的将领:“叛军阵势哪面最坚固?”将士们都说是西北角。李光弼命部将郝廷玉率领300名骑兵去抵挡。
然后又问敌阵还有哪面比较坚固,将士们回答说东南角。李光弼又派部将论惟贞带领200名骑兵去抵挡。
两位部将走后,李光弼把留下的将士都集中起来,当众宣布他的命令:“进攻时大家都看我的旗子行动,旗子晃动慢,你们就各自选择有利的地方出战;如果旗子三次急速倒地,就是总攻的信号,你们就必须奋勇上前,决不能后退。谁后退,立即斩首!”说着,他拿了一把短刀插在自己的靴筒里,接着说:“打仗就是拼命的事,我是国家的大臣,决不能死在敌人手里。你们如果在前头战死,我就在这儿自杀,与你们一道为国捐躯!”将士们听了都十分感动,人人都激起一股奋勇杀敌的勇气。
将士们都勇气百倍地杀出城去。没多久,部将郝廷玉转过马头,朝城内奔来。李光弼大吃一惊,心想:“勇将都逃下了阵,这仗可就难打了。”于是传令:“将郝廷玉斩首示众!”
一个兵士带着李光弼的令剑迎了上去,郝廷玉忙说:“是马中了箭,不是我要后退!”于是他换了马匹,重新杀向前去。李光弼见将士们斗志旺盛,越战越勇,就命旗手把帅旗倒地三次。将士们看见了总攻的信号,争先恐后,拼死冲向敌阵,喊杀声震天动地。叛军挡不住这猛烈的进攻,一下子就崩溃了,被唐军杀死1000多人、俘虏500人,被水淹死1000多人,还有两名大将被活捉,只有周挚带领几名骑兵逃走了。
史思明正在进攻南城,得知周挚已全军崩溃,便不敢再战,连忙带着兵马逃回了洛阳。
史思明逃到洛阳之后,李光弼从双方实力考虑,认为暂时不能轻易攻城。这时宦官鱼朝恩就在唐肃宗面前大进谗言,非要逼李光弼去力攻洛阳。面对唐肃宗接二连三发来的诏令,李光弼抗不过去,只好冒险进攻,结果吃了个大败仗,攻城失利,李光弼的主帅职位也被撤掉了。
762年,唐肃宗去世,他的长子李豫即位,这就是唐代宗。此前一年,叛军发生了第三次内讧,史思明被儿子史朝义杀死,史朝义又做了大燕皇帝。
唐代宗即位后,一方面调集兵马,又借了些回纥兵,便开始讨伐史朝义。唐军在怀州(今河南沁阳一带)大败叛军,然后逼近洛阳,史朝义把他的十万精兵全部调出,在洛阳北郊摆下一副决战的架势。唐军几次进攻都没有成功。在这关键时刻,镇西节度使马璘一马当先,独自冲入敌阵。他右冲左突,犹如猛虎下山,把敌阵冲开了一个缺口。大队唐军跟着杀了过去,把叛军杀得七零八落,被杀和自相践踏而死的叛军就有6万多人,被俘2万人。
唐军收复了洛阳,史朝义领着几百个残兵败将逃跑了。不久,走投无路的史朝义就自杀了。
闹腾了八年的“安史之乱”,终于得到平定。可是,安禄山、史思明带头搞起来的分裂、割据势力,却一直在往后的100多年里兴风作浪,使唐王朝再也摆脱不了它的扰乱和破坏。
唐朝中兴名将郭子仪、李光弼的迥异结局
郭子仪、李光弼俱为唐朝中兴名将,若论战功、军事造诣,李光弼可能要更出色一些,史家公认李光弼“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而战功推为中兴第一”。但若论统御部下、为人处世,则郭子仪更胜一筹。正是因此,二人的人生结局堪称迥异,一个是“功盖一代而主不疑”,一个则是疑惧重重、最后郁郁而终。
1、中兴名将
郭子仪(697―781),出身官宦人家,但大器晚成,安史之乱的前一年,57岁的郭子仪才做到朔方节度右兵马使。由于次年安禄山造反,郭子仪才得以充朔方节度使,独当一面。
李光弼(708―764)本是契丹族,其父原为契丹酋长,归唐后英勇战死。烈士后代李光弼从军后,得到了名将王忠嗣的青睐与器重,常说:“光弼必居我位。”也是在754年,李光弼进为朔方节度副使。安史之乱爆发后,经郭子仪推荐,李光弼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
安史之乱初期,郭、李主要在北线(河北一带)与叛军做战。756年四月,郭、李联手连续在沙河、嘉山大破叛军名将史思明,切断了叛军前线与范阳老巢之间的交通线。作为战区指挥官,郭子仪、李光弼对全国战场形势的认识亦极为深刻,联合上奏玄宗,“请引兵北取范阳,覆其巢穴,质贼党妻子以招之,贼必内溃”,同时请求让哥舒翰扼守潼关,“唯应固守以弊之,不可轻出”。此时,安禄山叛军在东线、南线、西线都顿于坚城之下而寸步难行,老巢范阳又处于郭子仪、李光弼的直接威胁,安禄山一时进退维谷,“议弃洛阳,走归范阳”,形势有利于唐军。
但由于玄宗的昏庸,既不准郭、李直捣范阳,又错误地逼迫哥舒翰出关作战,结果哥舒翰全军覆灭,形势急转直下,致使潼关、长安失守,玄宗出逃,太子李亨北上灵武组建朝廷,郭子仪、李光弼也只得退守河东(太原)。
肃宗称帝后,调集诸路军马,重新部署兵力,以收复失地。郭子仪、李光弼奉命率军会师灵武。接着,李光弼将所部精兵留在灵武,自领五千人弱旅开赴太原,遏止叛军西进。而郭子仪则率朔方军主力承担收复长安、洛阳的重任。
李光弼到到太原后,再度与老对手史思明交战,李光弼以弱敌强、以少胜多,以绝对劣势兵力守住了太原(太原防御战是中国城市防御战的经典战例),有效地保护了唐肃宗在西北的大本营。而郭子仪则率主力,在回纥骑兵的帮助下,经一路苦战,连续收复了长安、洛阳。至此,郭、李已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兴名将。
2、性格差异
尽管同为中兴名将,但郭子仪、李光弼的性格差异很大,甚至是截然相反。
郭子仪为人宽厚、忍让、谦虚、谨慎,深谙进退之道,很少得罪人。史书称他“事上诚尽,临下宽厚,每降城下邑,所至之处,必得士心。”这里仅举一例,就可见郭子仪的胸襟与为人。郭子仪初与李光弼“不相能,虽同席不交谈”。后来郭子仪成为李光弼的顶头上司后,光弼怕遭报复,乃跪请曰:“死所甘心,但乞贷妻子。”而郭子仪“趋堂下,握其手曰”:“今国乱主辱,非公不能定,仪岂怀私心忿哉!”两人冰释前嫌,遂同破贼,李光弼成为节度使亦是郭子仪的推荐。
李光弼为人严肃,深沉刚毅,个性极强,因此,他治军颇严,部下畏惧,这种性格经常得罪人,往往令人难以与之相处。这里也举一例,757年,李光弼赴太原遏叛军西进,但主事太原的御史崔众为人骄横,李光弼就任时不肯即时交出兵权,李光弼当即将崔众拘禁待斩。这时恰好使者奉旨宣布崔众为御史中丞,但李光弼毫不理会圣旨,“今只斩侍御史;若宣制命,即斩中丞;若拜宰相,亦斩宰相”,将崔众斩首示众,“威震三军”。由此可见,若有谁犯到李光弼手里,下场注定好不了。或许正是这种性格上的差异令两人的人生结局迥然不同。
3、同遭猜忌
收复两京后,758年九月,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联军共计步骑20万众,围困安庆绪于邺城(时安禄山已死,其子安庆绪即位大燕皇帝)。然而奇怪的是,唐肃宗调动如此大规模的军队,居然没有设置军事统帅,而是派了一个不知兵的太监鱼朝恩为监军。个中原因主要是唐肃宗经过对安史之乱的痛定思痛,对军事将领已经非常猜忌,害怕他们走安禄山的老路。所以,故意不设统帅,令各路节度使互不相属,相互牵制。而大太监鱼朝恩是皇家信得过的人,故安排此人总揽全局,监视各军。正是因此,九节度使联军互不统一,最终惨败于史思明叛军。当时诸军皆损失惨重,唯李光弼与王思礼所部全军而还。
这次惨败的责任被鱼朝恩推给了郭子仪,肃宗遂将郭子仪召还京师,削夺兵权。尽管将士们哭着挽留郭子仪,但皇命难违,郭子仪只得怅然离去。尽管郭子仪以大局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但这仅仅是他遭猜忌、排挤的开始。此后,郭子仪被废置多年。
郭子仪被闲废后,李光弼成为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军事统帅。面对老对手史思明的十几万精锐,李光弼审时度势,认为河阳北接泽州、潞州(治今山西晋城、长治),利则进取,牵制史军西进;不利亦有退路,表里相应,能伸能缩,有“猿臂之势”。遂领兵2万,主动放弃洛阳,退守河阳。河阳之战,李光弼料敌在先,部署周密,凭坚拒守,择机出击,以绝对劣势兵力,杀敌两万,取得了河阳大捷,阻止了叛军西进,保全了长安。河阳大捷,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典范战例。
此时,著名的谋臣李泌建议以郭子仪统率诸道兵自朔方直取范阳,然后进军河北,与李光弼成南北夹攻之势。这个作战方案若能实行,必将加快平叛进程。但祸国殃民的宦官鱼朝恩以私害公,横加阻挠,“复为鱼朝恩所沮,事竟不行”。
随后,肃宗再度重蹈玄宗的覆辙,不顾战场实际,逼令李光弼收复洛阳,并再派鱼朝恩赴前线监军。同时,朔方节度使仆固怀恩,因嫉恨李光弼军法严明,也随声附和鱼朝恩,妄称东都可取。李光弼头脑清醒,指出“贼锋尚锐,未可轻进”,但761年二月,在肃宗的严令下,李光弼被迫出兵,与史思明对阵于洛阳北之邙山。李光弼命唐军依险设阵,但仆固怀恩却布阵于平原开阔地。李光弼告诫他说:“依险则可以进,可以退;若平原,战而不利则尽矣。思明不可忽也。”命他把军队移到险处,但勇而刚愎的仆固怀恩却拒不听命。史思明趁机袭之,唐军大败。仆固怀恩作战勇敢但刚愎自用,“麾下皆蕃、汉劲卒,恃功,多不法”,以往仆固怀恩为郭子仪属下时,郭子仪宽厚曲容之,“每用兵临敌,倚以集事”,故能悉心卖命。但李光弼“性严”,对仆固怀恩的不法行为不给情面,两人自然势如水火。由此亦可见,李光弼虽打仗在行,但在统御部下、为人处世方面,确较郭子仪略逊一筹。
邙山之败完全是由唐肃宗、鱼朝恩干预军机及仆固怀恩不听指挥造成的,尽管肃宗认识这次失败到非李光弼之错,但李光弼还是离开了平叛主战场,以“太尉,兼侍中、河南副元帅”的身份任地方军区司令。
此后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军事指挥官是仆固怀恩。762年十月,新即位的代宗(这年四月肃宗死,代宗即位)以仆固怀恩为主要军事统帅,对史朝义(此时史思明已死于内讧)展开了最后的进攻,次年,安史之乱终于平定。而一代名将郭子仪、李光弼最终未能亲手平定叛乱,殊为可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173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