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古代百姓基本都没有见过皇帝 皇帝出宫时是怎么证明自己身份的

说历史 2023-06-07 12:11:56

古代百姓基本都没有见过皇帝 皇帝出宫时是怎么证明自己身份的

古代皇上出宫时该怎么证明自己的皇上身份?

古代的老百姓没有见过皇帝,但是我们同样也会知道,一般随行的队伍都非常的大,人员非常的多,这其实就能够有效证明自己的身份。

古代皇帝在出行的时候也并不是只是一个人那么简单,可以说随行的队伍简直是成千上万,要知道在大清朝的时候,康熙也曾经有过6次南巡,那么这到底是什么规模呢?要知道这个规模大到连整个国库空虚。虽然说可能仅仅只是一句话,但是我们也会知道经过几次巡视就可以把整个国家榨干,这也就说明队伍多么大,人员多么多。

当然也并不是说没有微服私访的皇帝秦始皇就是其中的一个,当时在咸阳微服私访,仅仅只是带了4个随从,但是却不小心遭遇了盗贼。秦始皇的手下马上就选择干掉盗贼,当然秦始皇也没有选择直接亮明身份,因此在历史上大部分的皇帝都不会选择微服私访,基本上都是大摇大摆。只是领着随从,从各个地方去体察民情。

其实很多的地方官根本就没有见到过皇帝,更加不要说一些老百姓。所以皇帝在微服私访的过程中,一般可能也会带上一些可以证明自己身份的印章,印玺,又或者是特殊的信物。这些信物在现代本身就是随处可见的,所以说在封建社会不要妄想着去冒充皇帝。就算是私自去打造一些皇家的物件,这同样也是一个谋反的大罪,所以一般能够拿出这些东西,这必然就是真皇帝。所以到底是不是真皇帝在这里马上就能够体现出来。

古代的老百姓本身就是在一个最为卑微的状态,所以人们也会比较关心,怎么样才可以知道皇帝的身份,其实在大部分的情况下并没有太多的皇帝会选择微服私访。

转载声明:感谢您对不回头网的支持,读史使人明智,以史观今,让我们通过历史中一个个的典故故事去了解历史。喜欢的朋友欢迎转载古代百姓基本都没有见过皇帝 皇帝出宫时是怎么证明自己身份的

古人在没有身份证的时代,是如何证明自己身份的?

现代社会什么最重要?身份,坐火车要身份证,使用支付宝、微信等支付工具也要确定身份,就连电话卡也要通过实名验证,身份证这个巴掌大小的证件记录了我们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重要身份信息,它能让我们享受正当的权利,要是没有了身份证,在生活中可谓寸步难行,毕竟没有其他强有力的验证手段,您还真得很难证明“我就是我”。


问题就来了,身份证咱们现代人是人手一张,那么古代的百姓们有身份证么,他们拿什么来证明自己的身份呢?

严格来说,古代的百姓们根本就没有身份证,他们也不需要有身份证。

您可能会很奇怪,没有身份证他们怎么证明自己的身份呢?他们压根用不着证明,看惯了武侠小说,影视戏剧,再结合亲身经历,我们总认为古人和我们现代人一样行动自由,想去哪就去哪。但实际上古代的人员流动低的吓人,大城市毕竟还有些人口进出,普通的小镇常年四季都很少见生脸,许多百姓们一辈子就没出过远门,别说州府,夸张点得就连县城都没去过!

(限于生产力低下的问题,绝大多数百姓一生都在辛勤劳作)

这是为什么呢?一方面是古代生产力低下,百姓们一辈子都在土里刨食,一年到头忙的脚不沾地全家尚只能混个温饱,谁还有闲心来一趟说走就走的旅行?所以迫于生计很多百姓得面朝黄土背朝天干一辈子,除了居住的小村庄几乎也没时间出远门。

统治者们也希望百姓们一辈子呆在户籍所在地不动弹,乖乖提供赋税和兵源即可)



其次古代对人口流动地管理也十分严格,毕竟人口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军事、经济等综合因素,有了人口才有徭役、赋税和兵员,所以百姓们有了另类的身份证:户籍,也就是将你的详细信息登记在册,朝廷好找你收税!春秋时期户籍制度就已经非常完备了,楚国的户籍册详细记录了居住者的地址与身份;宋国的户籍册还配有相应地图;秦国实现了“国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的精细化管理。

但户籍都是政府登记在册,只证明这个地方有这个人,百姓们并没有类似身份证的证件来证明自己。而且户籍制度反而限制了百姓的自由,由于技术有限,财力不逮,每统计一次户口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完成。如果让古代百姓们像我们今天一样随意移动,那就会出现本地有户籍记录但无人员可以征税、征兵,而流动到外地的人员,因当地没有他们的户籍资料,也无法对其进行征税等行为,那朝廷岂不是做了亏本买卖?所以朝廷也规定户籍地上登记在册的人禁止随意移动。没有了人口流动,百姓们也不出远门,大家身边就都是熟面孔,再加上朝廷还每十户抽选出一个保长从基层对百姓进行管理,乡里乡亲的更了如指掌,所以压根也不用身份证。

商鞅变法,给秦国的百姓们提供了“身份证”,但这种模式很难复制)

不过要说古人们没有身份证,这个结论很不正确,实际上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百姓们就用上了身份证—“照身帖”,由于秦国变法图强,所以将整个国家变成一个大兵营,对百姓人口统计就成了重中之重,所以商鞅特意发明了照身帖,所谓照身帖就是一块光滑的竹板,上面刻有持有人的头像及籍贯信息等等,作为秦国的合法公民必须要人手一块,否则会被重罚。如果没有照身帖则会被认定为黑户或非法侵入的别国人士,秦国将对其驱逐。这还没完,商鞅还规定外出远行或住店必须要有照身帖,否则关口不予通行,旅店也不得留客,如果徇私枉法都是要掉脑袋的罪过。

不过商鞅没想到的是后来他逃亡时就拿不出自己的照身帖,结果店家惧怕法令不许他住宿,面对自己挖的坑自己跳的尴尬情况,穷途末路商鞅只能感慨:作法竟自毙!

但秦以后“身份证”就变得稀缺了,并不是每个朝代都有秦朝的执行力,其次随着国土面积臣民人口的增加,想要人手一张“照身帖”也的确太过困难,所以身份证就真的成了“身份”证,这就和平民老百姓没关系了,那年头持有身份证的人,那真的是有身份!

(古代证明身份的工具:符牌,但这仅限于统计阶层拥有)

在封建王朝有身份的自然是统治阶级了,那么官员们要怎么证明自己的身份呢?封建社会为官员们提供了两样和身份证类似的东西:符牌和传信,其中符牌侧重于标明身份,而传信侧重于能够自由通行(类似于进入许可证),咱们先来说说符牌。

(能够调动军队的“虎符”)

符牌的发明人据说是商周时的姜太公,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普遍使用符牌作为身份证明,符最早是兵权和军权的象征,随后演变为官员的证明,《史记·五帝》就“轩辕氏北逐荤粥,合符釜山”,这里的“符”就是兵符,兵符往往做成虎形,所以咱们将其称之为“虎符”。

(虎符的用法是一分为二,将领和国君各执一半,如果要调兵,必须要两符相合才行)

“虎符”的作用就是有权调动国家兵马,使用方法将符一分为二,国君和出征的将帅各持一半,需要调兵增援时则将两“符”合在一起以辨真伪,这就是“符合”一词的来源。信陵君窃符救赵典故说明“虎符”想要造假并不不易,只能采取“偷”这种下三滥的手段。当然,符牌的种类很多,使用对象也大不相同,除虎符以外还有兔符、鱼符、龟符、龙符、麟符等等。


(传信,特点是一次性,为人口流动提供身份证明)

而“传信”呢?其实就是为了保证人口的正常流动,虽然咱们在上文说了百姓们安土重迁,没事儿一般不出远门,但人口流动终究是不可避免,朝廷颁布诏令,边关军情告急总得要汇报吧?官员上京面圣,前去地方上任总要长途跋涉吧?所以“传信”就解决了穿州过县身份证明的问题,不过不同于符牌,传信是一次性的玩意,上面详细介绍了持有者的身份信息,并且写明了从哪出发,目的地在哪,主要有什么任务等。比如说《韩非子·说林上》中写到:“田成子去齐,走而之燕,鸥夷子皮负传而从。”其中的这个传就是传信,看起来有点像身份证、介绍信的混合体,发展到了后来传信上还增加了验证真伪的信息,汉朝时传信一般是木制并加盖御史大夫印章,如果验证正确则可以免费乘坐朝廷马车。

(竹使符,功能与虎符类似,虎符调兵,其他征调使用竹使符)

虎符从春秋战国时期发明应用,一直到了唐时才因为避讳李渊先祖李虎的名讳改虎符为鱼符,而李渊建立了唐朝后又进行了制度改革,将历代通用的“竹使符”改为“银兔符”,竹使符和铜虎符作用类似,只不过虎符调兵,其余征调则使用竹使符。《汉书·文帝纪》就记载:“初与郡守为铜虎符、竹使符。” 颜师古注引应劭曰:“竹使符皆以竹箭五枚,长五寸,镌刻篆书,第一至第五。”亦省称“竹使”。所以后世的符牌形状基本上定型。

(李渊改虎符为渔符)

唐代鱼符分为三类:有用于调动军旅、更易守长的铜鱼符,同样是一分为二,左符放在朝廷存根,而右符持有人随身携带证明身份,调动军队或者任免官员使用。也有用于标明官员身分的随身鱼符,还有用于出入宫门、开关宫门的交鱼符、巡鱼符。

(玉鱼符)

鱼符材质多由木头或金属精制而成,形状如同小鱼状并分为左右两片,上凿小孔以方便悬挂于腰间,鱼符上刻有官员姓名、担任的职位和品级等。因为等级贵贱不一,鱼符的材质也不一样,所以它也是官员身份高低的象征。因此有"“附身鱼符者,以明贵贱,应召命”之说,太子使用玉质鱼符,亲王、三品以上大员使用黄金制作鱼符,五品以上官员的鱼符为银质,六品以下官员的鱼符则为铜质。

唐代就特别重视鱼符的推广,大唐光耀四方,所以周边属国们纷纷前来上贡,为了防止别人假冒他国使节,朝廷会给各藩国使者发放不同的符牌,雄符留在朝廷,而雌符交由藩国使者带回,如果还有使节前来则通过符牌能否合并来验明身份。

(金鱼袋,鱼符+鱼袋才能证明官员的合法身份)

而且除了鱼符外,五品以上的官员还有专门用来存放鱼符的袋子,这个袋子又名为“鱼袋”,鱼袋的主要作用就是防盗,鱼符+鱼袋才是官员证明自己的标配,三品以上官员的鱼袋会绣上金丝,五品以上的官员会在鱼袋上绣上银丝。值得一提的是,唐中宗时期皇帝还将官员衣服的颜色进行修改来搭配鱼符,比如说紫衣饰金,红衣饰银,所以这要远远望去根据服装颜色就知道对方是什么级别的官员了。

(龟符,取长寿之意)

武则天篡权,将唐改周,将鱼符改为龟符(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改,难道是因为乌龟比鱼更长寿,更珍贵?)不过虽然龟符只在武周朝使用过一段时间后便销声匿迹,但却留下了一个特别流行的词汇:金龟婿。

(金龟,在武周时期代表三品以上官员,谁要是把女儿嫁给他,丈母娘做梦都能笑醒)

咱们现在说找金龟婿就是从此而来,如果女婿是朝廷三品以上的高官,整个家族都喜庆啊!所以姑娘们都以嫁有金龟符的人为荣,李商隐还留下一首挺有名的诗:“为有云屏无限娇,凤城寒尽怕春宵。无端嫁得金龟婿,辜负香衾事早朝。”表达了嫁得金龟婿的喜悦。

到了宋朝时,证明官员身份的鱼符就被抛弃不用,转而只使用鱼袋来辨别身份,朝廷会在鱼袋上用金线或银线织成鱼形,这被官员们称为“金鱼袋”和“银鱼袋”,根据官员的品级来分别授予,有些出入内廷的官员也会使用腰牌,不过受限于材料不足等原因,腰牌的使用范围不广。

(明朝鸿胪寺官员牙牌)


随着明朝国力强盛,对外贸易兴隆,象牙开始传入中国,于是北宋时使用并不广的牙牌成了官员们的首选,所谓“牙牌”就是一块小片儿,材质可以是象牙、兽骨或者金银等材质,上刻有持有者的跟人信息等,有些高级腰牌上甚至还写有有持有者的面部特征,《西游记》里孙悟空计盗紫金铃一章中就有个叫“有来有去”的小妖,他的腰间就挂着镶金的腰牌,不但有职务还有相貌描述,而狮驼岭上的小妖们也有各自的腰牌,可见在明朝时期牙牌流行之广,除了不能读取磁卡信息,其功能已经和现代使用的身份证已经很类似了。由于腰牌是身份和特权的象征,持有者能享受种种优待,所以将腰牌借给他人或冒充的情况一直存在,所以政府为了严厉警告以上行为规定“借者与借与者同罪”,敢做假牙牌者更是要按律斩首。

但古代要穿州过县走远路的并不只有官员们,那些固定职业者(比如说商人,他们要到全国四处寻找商机做生意,赶考的举子要到京城参加科举,有些僧人道士要游历四方宣传教义)要怎么证明自己的身份呢?

(度牒,古代出家人士的身份证,没有它,即使剃了光头也不被承认)

其实也简单,比如说僧侣或道士,他们作为出家人士可以免除赋税,朝廷对于僧侣的人口有限制,不是你把头一剃,冲到寺院里去痛哭流涕一番就能当和尚,要得到朝廷的批准才可以,得到朝廷颁发的度牒(也就是专有的“职业身份证”,上面记录了他们的原籍、本名、年龄和所属寺院等),僧人在通过关卡,去寺庙挂单时都得提供度牒才行。

(路引,作为赶考举子和商人们的临时身份证)

而像赶考的举子和做生意的商人要远离户籍所在地,必须要到当地政府开具临时身份证明来通过检查,这种身份证明在汉唐时期叫“过所”,宋朝时期叫“凭由”,明清时期叫“路引”,都是一种临时性的身份证。

所以别看咱们现在的身份证只有巴掌大一点大小,在这背后承载的却是中国几千年悠久的历史啊!

天子微服私访时,遇到不认识自己的人,关键时刻如何证明身份?

有许多影视作品及小说中提及了统治者微服私访,他们装扮成平民百姓,带上随从,视察民情,惩治地方乱象。那么问题来了,古代没有照相摄影,没有电视网络,地方人员根本不知道统治者外貌,统治者遇到他们如何证明自己的身份?

这里就涉及到影视作品和历史事实的误差:其实极少有统治者会微服私访。史书记载的有微服私访经历的统治者只有汉武帝刘彻、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明宣宗朱瞻基、明武宗朱厚照,而且他们也没有出远门,只是在京郊逛逛,和百姓聊聊天,了解农民收成和生活状况。统治者微服私访的危险性极高,因此极少有统治者这么做。

不过既然有统治者微服私访,就会遇到需要证明身份的时候。有几种解决方法,一种是统治者的随从会带着相关身份证明,随从都是中央人物,出示即可确定身份;第二种是统治者的御用品,统治者专用的东西,都是独一无二的,特殊的发型、穿着、日用品等也是证明身份的事物;第三种就是拿出朝廷用品,如黄袍、御玺,这些只有统治者才拥有的物件能够有效证明身份。

黄色衣服在古代是限制穿着的,有黄色衣服的人都来头不小,即使不是统治者也是重要人物,所以才有了赵匡胤黄袍加身的故事。加之统治者带的侍卫都是高手,也有应急解决方案。

最后,康熙确实有南巡,但那不是微服私访,是声势浩大的统治者视察,康熙本人厌恶微服私访,也没有微服私访过。

古代帝王都是九五之尊,平民百姓想要面见圣上应该怎么办?

古时候并不像我们现在这样通信方便,他们传递消息都是需要靠书信的,尤其是一些普通的百姓和官员,想要见皇帝一面是非常的困难的。那么,在古代,如果百姓有冤屈,想要见皇帝,那该怎么办?接下来就说说这个事。

相传在宋太祖的时候,开封有一个百姓跑到了京城敲鼓,因为鼓声实在是太大了,所以说震惊了皇帝,他就见到了皇帝本人。但这个人找皇帝并没有多大的事情,是因为他家的猪不见了,所以他就想着敲鼓,让皇上帮助他找一找。本来就是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但是没有想到,皇帝却非常高兴,因为他感觉这是百姓对他的信任,所以就派人帮助这个人找他的猪。

宋朝是一个宽容度比较高的朝代,对于皇帝的这种做法我们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如果所有的人都因为一点小事去找皇帝,不就不行了。然后他们就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大家可以提交一些诉状,然后会有人对于这个诉状进行审核,如果比较重要的话,就皇帝处理,不重要的事情,官员处理就行了。这个办法虽然好却受到一个大臣的反对。

这个大臣认为,百姓之所以会提起诉状,就是想要对皇帝诉说,如果要是被别人知道了,心里肯定会不满意的。皇帝认为这个大臣说的比较道理,所以说就没有那样做,而是采用只要百姓敲敲鼓,皇帝就接见他,但是后来,他发现这样做是错误的。就把这个制度给取消了,所以说有的时候考虑问题,还是需要从实际情况出发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1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