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韩信曾一招击溃20倍兵力的敌军,为何后人不敢采用

以史为鉴 2023-06-17 10:49:49

韩信曾一招击溃20倍兵力的敌军,为何后人不敢采用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韩信的故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韩信作为一个有勇有谋的将领,他曾经用一个很阴险的招数,将比自己部队多20倍的敌军给击败了。他是怎么做到的?他为何又会想到这个计策呢?下面请带着这些疑问,和小编一起去一探究竟吧,请接着往下看。

这一场战役就是成语“背水一战”的出处。它发生在井陉口,当时韩信率领几万人马,想要突破井陉口,从而攻击赵国。赵王听说汉军要来袭击赵国,便立即在井陉口聚集了重兵,并对外号称又20万大军。

韩信不仅长途跋涉,他的兵力很多都是拼凑的,从各地招募的,在这种情况下,韩信如何“向死而生”的呢?韩信的对手是个蠢货,跟袁绍一样刚愎自用,仗着自己的兵力多不把对方放在眼里,他帐下的李左车倒是个聪明人,说要偷袭韩信的粮草,要提防韩信,但陈余不听。战争结束后韩信拿出重金捉拿李左车,生擒了他,抓到韩信帐下当了谋士。

韩信不但精通战略战术,还很擅长计谋。在开战之前,他派出两千骑兵假扮赵军,绕到赵军身后,拔出赵军的战旗,换上自己的汉旗。可别小看了这一个举动,这可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啊!旗帜是代表军心的,如果赵军战斗到一半,发现身后全都是汉军,那不得军心大乱啊,从而影响战争的胜负。

紧接着,韩信布置了一万精锐摆在背水一战的战场上。更厉害的是,他又布置很多的兵力在暗处,也就是伏兵。这一招看起来凶险,其实稳妥得很,而且韩信还安排骑兵在赵军身后捣乱,这些人数加起来都不占总兵力的三分之二。

虽然汉军在背水列阵中攻不可破,可赵军依然有很大的把握可以突围,但韩信把赵军后方的旗帜全都换成了汉旗,前排的赵军一定以为遭到了后方汉军的伏兵夹击,再加上前面又是韩信的一万精锐,心急如焚之下导致军心涣散,赵军越慌乱,汉军则就越安全了。

其实背水列阵不是简简单单的向死而生,更不是让士兵们感受到死亡的恐惧就能够激发他们强悍的作战能力,重要的是让他们感受到生的渴望,韩信这一点就做得很好。

韩信发给士兵们的粮食都是按照固定的量,既不会让他们饿得两眼发黑,无法战斗,也不会让他们吃得很饱从而降低战斗意志。韩信鼓励士兵们,说道:“今天,我们战胜赵军,就去他们家里吃饭!”士兵们听到韩信这样一说,一个个都来劲了,在战场上都奋力杀敌,就是为了能早点结束战争,安安心心地生活。

次日,韩信派出万人为先头部队,出了井陉口,背靠河水摆开战斗队列。赵军远远望见,大笑不止。天刚蒙蒙亮,韩信树起大将的旗帜开始进入井陉口。赵军随即打开营垒,准备攻击汉军。两军纠缠在一起,激战了许久。

突然,韩信假装抛旗弃鼓,逃回河边的阵地。赵军果然倾巢出动,争夺汉军的旗鼓、追逐韩信。韩信的军队殊死奋战,赵军无法把他们打败。韩信预先派出去的两千轻骑兵,已经火速冲进赵军空虚的营垒,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竖立起汉军的两千面红旗。

这时,赵军不能取胜,又不能俘获韩信等人,想要退回营垒,却发现营垒早已插满了汉军的红旗。随后,赵军大乱,纷纷落慌潜逃。汉军趁机前后夹击,彻底摧垮了赵军,并俘虏生擒了赵王歇。

而过了上千年后,再也没有一个将领能模仿韩信。韩信的军事才能确实是很罕见的,不可模仿,也超越不了。大家觉得呢?

韩信最“狠”招数,用几万人击败20万敌军,千年来竟无人敢再用

提到名将韩信,大家都可谓是耳熟能详,韩信在秦末汉初的风云时期算是最耀眼的杰出将领。在战场上韩信指挥的 陈仓之战、安邑之战、潍水之战 垓下之战 等一系列重要战役都是我国古代战争史上的佳作,可以说韩信用其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统兵智谋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无数奇观,令后人只能高山仰止。

在当时韩信的军事韬略是世人有目共睹的,所以后人多以 “兵仙、神帅” 来称赞。在短短四年楚汉战争中,大将韩信也是战功无数,为大汉王朝的建立可谓是立下了不世之功。 作为统帅韩信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将每个计谋都能发挥淋漓尽致。 其中,早年的韩信就曾使过最“狠”招数大败对手,用几万人击败20万敌军。而更为神奇的是,此后的千年来竟无人敢再用此计谋!

楚汉战争中,韩信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刘邦在老家彭城(徐州)遭到了自起兵以来的最大的惨败, 当时楚军依靠项羽坚毅果敢的指挥,在半日之内以三万之师击溃汉军五十六万联军。 可以说此彭城一战将刘邦的主力全部损失殆尽,让刘邦陷入“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的危机局面。幸好此时身为大将军的韩信迅速收集残兵败将与刘邦在荥阳会师,阻挡楚军的攻势,使汉军得以重振旗鼓。

彭城之战汉军元气大伤,几乎全军覆没,依附于刘邦的诸侯纷纷背汉投楚。其中,反楚同盟的 齐王田荣 赵王歇 也反叛并与楚媾和,后来 魏王豹 以探母病为由回到封国后,就封锁了河关阻断了汉军退路,叛汉与楚约和。同年八月,刘邦求和不成只能派韩信率兵伐魏。韩信以声东击西之计,率汉军渡过黄河,奇袭魏国重镇安邑,俘虏了魏王豹平定了魏国,这才为刘邦打通退路。( 需要指出的是声势浩大的彭城之战,大将韩信并未指挥

汉三年(公元前204年),刘邦面对极其不利的形势下采纳韩信的建议 “北举燕、赵,东击齐,南绝楚之粮道,西与大王会于荥阳” ,对楚实施战略包围的建议。当时刘邦在坚持对楚正面作战的同时,还给韩信增兵,命其率军东进,开辟北方战场。同年十月,韩信、张耳统兵欲过太行山井陉口进攻赵国, 赵王歇见状与成安君陈余统兵20万在井陉口抗击汉军。 在当时可以说,赵军率先到达战场占据有利地形,随时准备与韩信决战。

而即将发生的这场战争就是历史上著名的 井陉之战, 亦是成语“背水一战”的出处。韩信率军长途跋涉到达战场,麾下兵力多是新募之卒,千里行军人困马乏,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 “信与张耳以兵数万,欲东下井陉击赵。赵王、成安君陈馀闻汉且袭之也,聚兵井陉口,号称二十万。” 在这种情况下,韩信如何“向死而生”的呢?

如今在很多人看来,背水一战似乎还挺有道理,人到绝境可不就要拼死战斗么,这和项羽的破釜沉舟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啊。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简单的复制韩信恐怕会是凶多吉少。要知道韩信使用此计策之前,刘邦就在彭城之战中: “汉军皆走,相随入谷、泗水,杀汉卒十余万人。 楚又追击至灵壁东睢水上,汉卒十余万人皆入睢水,睢水为之不流。”同样是背水一战,汉高祖刘邦以多打少还被淹死了二十万!

其实,当时的赵军本可以稳拿胜利的,副将李左车(李牧之孙)就曾献计认为:“ 韩信千里而来,粮草不足,补给肯定在部队后方,到时候他带领三万兵马,从小道断了韩信的粮草。不出十日,韩信的部队不战自溃,可以全歼汉军。 ”而主将陈余却自恃义军,不屑于使用奇谋诡计,说:“韩信这么点人马,我竟然避而不战,如此胆小怯懦,那以后天下诸侯还不都来攻打我?”根本不听李左车的计谋。

此时韩信派人暗中探听得知李左车的计策,没被采纳非常高兴。《史记》记载: “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还报,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 韩信得到情报后大胆引兵前来应战,在离井陉口三十里驻扎下来宿营。到了半夜,韩信又挑选出两千骑兵,每人拿一面红旗,去山上观察赵国的军队,并让他们在赵军倾巢出动后,将红旗插到赵军的营地。同时命令副将传令大家: “今天打败赵军之后会餐。” 当时的将士们谁都不相信,只好假意称是。

次日天刚亮,韩信亲自率领一万先头部队,打着大将的旗帜,背靠河水摆开阵势。 《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 赵军见状,果然踌躇满志,离营迎战。同时,赵军对潜伏的汉军毫无觉察,望见汉军背水列阵,无路可以退兵,都禁不住窃窃哂笑,认为韩信置兵于“死地”,根本不懂得用兵的常识,因而对汉军更加轻视。今天看来,当时赵军的嘲笑不是没有理由的。 因为兵法上明确规定,布阵要“右倍山陵,前左水泽”,韩信反其道而用之,岂不是可笑之至?

战事一开打,韩信就佯装战败扔掉旗鼓仪仗,向绵蔓水方向后撤,与事先在那里背水列阵的部队迅速会合。赵军见状都争夺汉军的旗鼓、追逐韩信。 此时韩信预先派出去的两千轻骑兵,已经火速冲进赵军空虚的营垒,把赵军的旗帜全部拔掉,竖立起汉军的两千面红旗。 在这种情境下汉军殊死抵抗,赵军久战不胜,遂想退回营垒,却见营中遍是汉军红旗,大惊失色,认为汉军已经把赵王及其将领全部俘虏了,于是阵势大乱,四散奔走逃告。

最终在汉军两面夹击,大破赵军,在泜水斩杀成安君陈余,活捉了赵王歇。可以说在井陉战场上韩信使用最“狠”招数,用区区几万人击败20万敌军名扬千古。后来唐代诗人王涯在《从军行》里就盛赞韩信在背水之战的高超谋略和指挥艺术: “戈甲从军久,风云识阵难。今朝拜韩信,计日斩成安。” 而千年来,基本没有几个将领能将韩信的背水战术在战场上还原,可以说是无人敢再用!

韩信的背水一战是怎么打赢的?为何无人能成功模仿?背后有何秘密?

背水一战就是井陉之战,经过韩信指挥过后,成为一个成语,被用来形容在绝境中为寻找生机而拼死一战,但是韩信的背水一战在中国历史上是个孤计,也就是说只有韩信仅仅使用成功过一次,其他人都没有成功使用过。

那么韩信的背水一战是如何打的?

一、双方兵力情况

史记上说赵国陈馀的军队是“号称20万”人,这里用了号称两个字,可以肯定实际上没有这么多人,以史记的惯例,号称兵力一般是实际兵力的两倍,因此推测陈馀的兵力至少是10万人左右。

以下引用《史记》中号称兵力的说法:

《史记 高祖本纪》: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号百万。沛公兵十万,号二十万,力不敌。 对于韩信的兵力,史记中只说了韩信的军队有数万人,有推测说三万人的,有推测说五万人,没有准确的数字,综合一下,韩信的军队就是3~5万人。

可以肯定韩信是以少对多,韩信的军队就算有5万人,也只有对手陈馀军队的一半,韩信处于弱势地位。

韩信这边的将领具体有哪些人参战,史记并没有记载,只知道张耳跟韩信一起参战,陈馀这边的将领只知道有一个李左车,他是战国名将李牧的孙子。

另外,曹参率领一支军队北上进攻赵国的别将戚将军,并将其围困在邬县城(山西介休),最终曹参打败并斩杀了戚将军,邬县位于井陉的西南方向。

二、背水一战的具体过程

战前,李左车给陈馀出了一个计谋,让他率领三万大军从小路去截断韩信的粮道,然后让陈馀不要与韩信交战,不出十天,韩信就会兵败,但这个计策陈馀不听,陈馀认为自己兵多占据地利,不需要用偷袭的方法来打败韩信。

陈馀不仅没听,而且对于井陉这个天然的地利都不知道利用,井陉是进入赵国的一条狭窄的通道,这条路两匹马无法并排通行,也就是很狭窄,对于这样的地形,最好的办法就是伏兵,使其首尾不能相顾,但是这些陈馀统统没有做。

韩信派出人不断打听消息,并且还得知了陈馀没有采用李左车的计谋,还通过不断地侦察,韩信知道了陈馀没有派伏兵或者任何阻击部队,这等于放手让韩信通过井陉了,于是韩信才敢率领大军进入井陉,并且在离井陉口30里的地方扎营。

到了半夜,韩信派出2000轻骑兵,每人拿了一面汉军的红旗,从隐蔽的小道上山埋伏起来,让这些骑兵注意观察赵国的军队,并且告诫骑兵:当赵军全线出击攻打我军时,你们就火速攻下赵军营垒,并且拔掉赵军旗帜,换上汉军的红旗。这个安排是韩信半夜偷偷摸摸安排的,赵军毫无消息。

到了第二天天刚亮时,韩信派出一支万余人的先头部队,先出井陉口,渡过绵蔓水,然后在河边列出鱼鳞阵,背水列阵,这就是背水一战的来历。

赵军见到汉军在河边布阵,感到很好笑,由于没见到主将韩信与张耳出现,所以赵军并没有进攻河边的汉军,等这些全部部署好,然后韩信与张耳率领主力部队开出井陉口,大张旗鼓地渡过绵蔓水,来到汉军一万先头部队前面。

赵军见到韩信与张耳出现,于是打开营垒开始攻打汉军,韩信与张耳率领主力前出迎战,双方激战了很长时间,然后韩信与张耳假装败退,一路退,一路丢弃汉军旗帜与仪仗鼓号,赵军见到汉军败退,于是开始追击汉军,抢夺旗帜,追逐韩信与张耳,这些可都是功劳。

然后张耳与韩信退到了河边,没路了,河边严阵以待的一万多先头部队开始以阵法抵御赵军,韩信和张耳败逃到河边的军队,由于没有退路,也开始回头跟赵军玩命, 这一仗赵军是倾巢出动。

就在双方主力在河边交战的过程中,韩信预先埋伏的2000轻骑兵冲进了赵军的营垒,斩杀了赵军的守兵,然后将赵军的旗帜拔除,插上汉军的红色旗帜。

但是双方激战了很久,赵军也无法打败汉军,于赵军退回营垒,结果发现营垒的旗帜全是汉军旗帜,以为营垒尽被汉军所占,大为震惊,军心大乱,这时韩信率领主力出击攻打赵军,营垒中的汉军也出兵攻打赵军,前后夹击之下,赵军大败,全军覆没,陈馀被杀,赵王歇被俘虏,背水一战结束。

三、关于背水一战的疑点与思考

1、为什么韩信连陈馀不采纳李左车的建议都知道

李左车给陈馀的建议,按照级别来说,肯定只有赵国高层人物才有机会知道,韩信派个间谍就能打听到,这是不可思议的事,两军交战,一方能够打听到另一方高级别军事会议,这个仗还用打吗?

这都打仗了,肯定整个井陉口都封锁了,韩信也不可能派人到赵国去打听的,除非韩信早就在赵国安插了间谍进入高层,或者有别的渠道知道赵国高层军事会议的内容,这真是不可思议。

此外,还有一个可能就是张耳,张耳跟陈馀可是几十年的交情,两人因为巨鹿之战反目成仇,但是张耳对陈馀肯定是相当熟悉,对陈馀身边有哪些人也熟悉,对赵国更是熟悉,所以张耳有可能在陈馀身边安插了间谍,否则事后张耳啥也没事,就封了个赵王?

2、为什么在河边列阵的汉军战斗力就如此之强

韩信以绝路为激励固然有原因,但是人再怎么激励,他还是人,不可能激励成神吧,况且激励也不是目的,一定要有其它的谋略来配合激励,一个兵就算战斗力再强,同时对付两个兵也是不容易了,除了激励之外,个人认为汉军在河边的军队绝对称得上是精兵,一个精兵,另一个是精兵列阵,以阵法来对抗赵军,赵军追击汉军到河边的,肯定不成阵型。

这样打下去的话,赵军其实是不利的,赵军的阵型乱了,短时间内难以结成,再加上韩信一再示弱,也让赵军产生骄傲之情,在一系列原因的作用之下,赵军的攻击力大减,而水边列阵的汉军战斗力大增,赵军就暂时无法打败汉军。

3、为什么赵军追击韩信和张耳时,营垒不留人呢

从战事结果来看,2000轻骑兵就冲破了赵军的营垒,可见赵军的营垒几乎就是空的了,这里非常奇怪的是,赵军为什么不留点兵在营垒,这是基本的常识问题,赵军不是有十万人,哪怕留一万人,2000轻骑根本不可能攻下营垒的,韩信是如何判断赵军会倾巢而出的,如果赵军留了人在营垒,那失败的可能就是韩信了。

这里只能理解为陈馀的愚蠢了,任何战争,不到紧要关头,不可能把所有的军队全部投入战争的,除非立即能决出胜负,这是军事常识,结果陈馀连这个道路也不懂,再加上陈馀不接受李左车的建议,这是被韩信算死了陈馀这个人没有作为,才敢出如此大胆的谋略。

整个背水一战非常凶险,但凡出一点错误,最后失败的就是韩信了,比如采用李左车的计谋,比如赵军在河边打败了汉军,比如2000轻骑没攻下赵军营寨,这些情况出现,都意味着韩信的失败,但在战争中都没有出现,不敢想像历史上真实的背水一战是不是如史书中所记载的这样。

为什么只有韩信能成功,别人就不能成功呢?

韩信的能力就在于针对怎么样的对手,采取怎么样的计策,陈馀的愚蠢成就了韩信背水一战的千年美名,这种成功是针对对手采取的,同时还有地形环境等一系列的因素在内,这个背水一战的计策是不能复制的。

背水一战成功最关键的原因是对手陈馀的愚蠢,只有敌我双方主帅谋略水平相差较大时,才有成功的可能,韩信的对手是陈馀,所以他能成功,如果韩信的对手是李左车,他就无法成功,事后,韩信对李左车说了一番话,他是这么说的:

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以不用足下,故信得侍耳。 这话的意思是说:果真让成安君(陈馀)采纳了你的计谋,像我韩信也早被生擒了。因为没采纳您的计谋,所以我才能够侍奉您啊。

这话固然有韩信谦虚的成分,但韩信也明白,但凡陈馀采纳了李左车的计谋,或者韩信的对手是李左车,背水一战就用不成,韩信连进井陉的机会都没有,双方只能形成对峙了。这就是对手愚蠢的原因。

韩信背水一战成功还有一个关键原因,就是情报工作做得非常好,无论韩信是怎么知道陈馀不采纳李左车的计谋,你看韩信在整个战争过程中,做了大量的情报工作,对陈馀和赵军的了解非常多,这样的谋略就是看人下策的,但前提是韩信做好的情报与间谍工作,才能做到知己知彼此,方能百战而胜。

韩信背水一战取胜的第三个原因就是:充分利用了人性。韩信利用置身死地而后生,激励汉军将士拼命抵抗,激发出最大的战争力,韩信还利用示弱,激起赵军的轻敌之心,在河边摆鱼鳞阵这种低级战法,让赵军骄傲,以为韩信就这点能力。

韩信还利用赵军急于取胜,抛下大量的旗帜与仪仗,让赵军争夺,要知道兵败如山倒,如果不是特别的把握,退兵时很容易形成溃败,但韩信充分把握了敌我双方的人性,让赵军为了抢夺战利品利了阵型,从而引发了赵军倾巢出动,这一点韩信也有赌的成分在内。

韩信背水一战取胜的第四个原因就是:谋略环环相扣。韩信在前一天半夜派出2000轻骑兵埋伏下来,这是暗手,到第二天先派出先头部队渡河列阵,这是明手,同时也是为了稳定阵地,如果韩信第一时间率领主力渡河,那赵军可能就开始进攻了,韩信就无法实施谋略了。

韩信不首先出现,赵军就不会进攻,然后韩信与张耳率领主力迎战赵军主力,那一万军队仍然在河边列阵,等到韩信后退时,那一万河边列阵的军队就充分发挥了作用,要知道汉军逃回来阵型也是乱的,但韩信安排得很好,那一万人起到了缓冲作用,挡住了赵军第一波攻击,然后韩信利用时间再稳定主力,进行反击。

韩信的计谋是环环相扣的,缺一不可,把赵军主力吸引在河边,然后利手暗手拿下营垒,再里应外合打败赵军,最终成功,整个过程是不可复制的,因为时间、空间、对手都是无法复制的,当然也就没人能成功第二次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164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