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司马懿不伐蜀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在公元234年,诸葛亮做了充分准备,出兵十万攻魏。蜀军到了渭水南岸的五丈原后,诸葛亮一方面构筑营垒,一方面屯田耕作,以作长期对峙的打算。魏明帝曹叡,派司马懿在五丈原防守蜀军。魏将司马懿只是牢牢守住营垒,任凭蜀军怎样挑战,就是不出来应战。双方成对峙之势。
终于,诸葛亮由于日理万机,操劳过度,在五丈原的军营中去世了,年仅五十四岁。这时的司马懿松了一口气,然而却不太敢相信,于是他亲自去追击蜀军,结果出现“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的闹剧,可见只要诸葛亮还在,司马懿就得夹着尾巴做人。
公234年,司马懿此时任曹魏大将军,相当于武装部队总司令,坐镇长安,全面负责对蜀汉的战事。诸葛亮去世时司马懿正在五丈原前线,此时蜀汉发生内讧,魏延、杨仪争斗,司马懿其实是想趁势发起进攻的,《晋书》记载,司马懿“欲乘隙而进,有诏不许”。
也就是说,不是司马懿不想伐蜀或者不敢伐蜀,而是魏明帝不想。魏明帝是站在全盘的角度进行考虑的,因为除了蜀汉那边还有一个敌人孙吴,与蜀汉对峙日久,曹魏损耗也很大,需要修整一段时间,并不具备马上伐蜀的条件。伐不伐蜀不是司马懿说了算的,司马懿当然得听命令。
自诸葛亮去世后,也就四年的时间,魏明帝也去世了。其中又有一年多的时间,曹魏要解决辽东问题,自然谁也无暇顾及蜀国问题了。而魏国继任之君曹芳年仅8岁,根本无力控制朝局,辅政大臣曹爽与司马懿自然要一争高低,甚至曹爽想通过伐蜀来提高自己的威望。可惜的是战场不是儿戏,花花公子曹爽自然尝不到甜头。
诸葛亮死后司马懿确实没有再伐过蜀,不是他不敢,而是另有其它原因:前一阶段是因为他说了不算,想伐也伐不了;中间则是朝廷斗争逐渐白热化,伐蜀成为斗争的一项内容,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司马懿不希望别人去伐蜀;后期司马懿总算独揽了大权,但留给他的时间太有限,伐蜀已无从考虑了。诸葛亮去世蜀汉统一中国的愿望虽然没有实现,但他的智慧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品格,却永远被后人传颂!
司马懿不怕别的,他怕的是魏国朝堂内部的明枪暗箭。我们都知道,三国历史上,卧龙诸葛亮,冢虎司马懿在北伐时期的几次争斗,历来都被大众所津津乐道。这一对?天生宿敌?不仅是相持了数年的对手;
也是惺惺相惜的知己。可以说,明白诸葛亮抱负的人,只有司马懿;而将司马懿那些小九九看的透心透肺的,也只有诸葛亮。后来,人算不如天算,尽管诸葛亮在上方谷技高一筹,让司马懿中了埋伏;
但是,一把大雨还是让诸葛亮功败垂成。班师之后不久,这位盖代奇才,就与世长辞了。不过,让人感到非常纳闷的是,少了诸葛亮这个劲敌,司马懿的举动,看起来却相当的诡异。诸葛亮发丧之后,魏主曹叡屡次三番的调遣司马懿;
让他率领大军灭蜀,而司马懿却迟迟的?按兵不动?,甚至最后把曹叡都给熬死了,他也没出一兵一卒。司马懿到底是在害怕什么?难不成,诸葛亮还留有什么后手,让他深深的忌惮吗?
答案是否定的。诸葛亮生前,他固然能让司马懿?畏蜀如虎?;但是,诸葛亮身死之后,司马懿当然就怡然不惧了。天下,再也没有人是他的对手;诸葛亮那位关门弟子姜维,连邓艾尚且比不过,更别说老谋深算的司马懿了。
但是,他害怕的,是魏国朝堂内部的派系斗争,和曹叡对司马懿的看法。要知道,司马懿是一把很快的刀,但是,刀子,也有他本身的用处。?兔死狗烹?那一天,如果司马懿真的灭掉了蜀国的话;
那么,很快就会降临在他头上。他明白,如何让自己的价值?最大化?,所以,他才没有出兵!事实证明,司马懿是正确的!最后,三分归晋,他才是最大的赢家!
公元234年,诸葛亮北伐失败后在五丈原病逝,并留下退敌之计,出演了死诸葛吓走活仲达,公元251年,司马懿病逝,期间相隔17年,然而司马懿却从没有进攻蜀国,这又是为何?司马懿自视一生只怕诸葛亮,剧中更是称诸葛亮是自己的偶像,那么为什么诸葛亮去世之后,17年的时间竟然没有一次伐蜀?
这主要得根据当时的事迹情况以及司马懿内心的想法来分析。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伐蜀的道路可以说是相当难,从诸葛亮北伐以及姜维北伐就能看出,况且司马懿伐蜀,那还是相反的道路,司马懿要伐蜀有好几条道路可行,有阴平道、褒斜道、子午道、傥骆道、金牛道、米仓道,蜀地主要就是四川盆地,周围有大巴山、大凉山、武陵山、龙门山等,可以说交通极其不便。
如果要从这些道路前往,基本上可以说无功而返,甚至伤亡惨重,其中金牛道扼守入蜀地的咽喉,地势险峻,也就是剑门关,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而米仓道更加蜿蜒崎岖,寸步难行,所以伐蜀之路并不容易,有可能要付出好几倍的代价,还不一定能成功,后来灭了蜀国,还是邓艾偷渡阴平才得以成功,倘若阴平有伏兵,邓艾轻则脱逃,重则全军覆没。
司马懿稳中求胜这种做法才是最高明的,根据当时的情况,蜀弱魏强,灭了蜀国都只是迟早的事,三足鼎立,如果各自互不侵犯,魏国则是发展最快的,诸葛亮也正是担心这样,才不断骚扰魏国,如果魏国强大起来,在绝对的力量面前,蜀国被灭也只是顷刻之间。
对魏国来讲,灭了蜀国自然好,但是对于司马懿来说未必就是好事,司马懿如果不是蜀国牵制,恐怕早就被杀,有时候对手的存在才能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司马懿并非不伐蜀,也有可能是在等待时机,等待一个可以灭了蜀国而自己还不受影响的时机。且不说司马懿不伐蜀,反倒是司马懿去世之后,姜维继承诸葛亮的遗志,不断北伐。
魏国国内动乱很多人以为诸葛亮去世之后,司马懿就可以大胆的入侵蜀国了,其实魏国国内也存在争权夺利、以及内患,其中以辽东太守公孙渊起兵造反最猛,魏明帝曹叡立刻下令司马懿前去平叛,公孙渊不断骚扰魏国北部,司马懿率领士兵前往,也并非一朝一夕之间就将其平定,而是与公孙渊周旋,足足花了一年的时间逐渐稳定局面。
再加上魏国曹氏家族始终针对司马懿,司马懿必须有足够的实力,要么就不出头,不露声色,一直忍气吞声,直到后来孙权攻打魏国,司马懿看准时机,亲自带兵前往,借着伐吴司马懿有了兵权,实力扩大,也开始培养亲信,据说还培养了三千死士,最后趁曹爽不注意,一举将其拿下,还灭了曹爽三族,后来司马懿去世,儿子司马昭成了继承人,此时的魏国曹氏早已经摇摇欲坠,最后被司马家族取代。
所以说司马懿不攻打蜀国是有原因的,但是其中最主要的还是策略问题,毕竟没有必要前去伐蜀,有点类似唐朝的太子李建成,原本以为自己平稳过渡,皇位迟早是自己的,奈何有个疯狂的弟弟李世民,最后以小博大夺得皇位,司马懿也是如此,在稳赢的情况下为何要去作死?
一、不愿。其实在司马懿和诸葛亮的对战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来,司马懿并不愿意和蜀国交战,之所以打了那么多次,也全都是诸葛亮一直挑战,他被迫应对。即便在应对过程中他也始终坚持防守为主,以至于诸葛亮嘲笑他胆小,他都不为所动。
按理来说,古代大将都喜欢靠打仗来建功立业封侯拜相。但是司马懿却不同,他志向远大,他想要的是天下。即便当时已经掌握了魏国的兵权,但是他仍要稳住,不能让皇帝曹叡对他起疑心,怀疑他一味攻击是有一统天下的大志向,说不定就会削除他的兵权。
二、不能。他不能进攻蜀国,因为会引起皇帝曹叡的猜忌。司马懿统兵多年,军中威望越来越大,曹叡猜忌他拥兵坐大会夺走自己的江山。可是又不得不把军队交给他,这样才能打胜仗。因此曹叡对司马懿的感情是矛盾的。只要和蜀军保持均衡,司马懿就不会做大。所以后来在司马懿试图发起进攻时他都派人阻止。司马懿也很聪明,故意多次出兵,等皇帝曹叡来阻止再退兵,这样显得自己很忠心听话。
三、不空。诸葛亮去世之后,司马懿是很忙的。他先后组织了征讨辽东公孙渊的战争和阻挡孙权进攻的战争。而这些都是曹叡派他去的。而曹叡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也只有他能去,再者只有他去打这些仗才不会有机会做大的可能。后来曹叡去世,曹爽架空他,他才发动高平陵之战,夺去曹魏权力。
四、不敢。如果说之前是因为曹魏统治者的猜忌所以不能攻打蜀国,那为什么他夺权之后还没有发动大军进攻蜀国呢?那是因为他不敢啊。初夺政权,政局不稳,国内很多人都不服试图夺权,在这种情况下他不敢贸然出兵进攻蜀国。一旦出兵在外,朝堂上发生一些事谁都控制不了。
诸葛亮去世之后,司马懿之所以不讨伐蜀国。是因为蜀国有着地理的优势,并且他要保存实力,不然的话会被皇帝忌惮。
1,地理优势
我们都知道当时的蜀国就是现在的四川等地,这个地方多山脉,路途比较崎岖。是一个易守难攻的地方,我们都知道蒋介石把军事中心放在了重庆,就是因为看中了重庆这个地方的战略地位。首先他靠着长江,有着长江天险,其次凭借着四川等地连绵不绝的山脉。他就算比别人弱,也能够与别人周旋。虽然别人不知道蜀国的地势,但是蜀国人自己是清楚的,所以他们就多了一个天然的屏障。这也是司马懿不敢攻打蜀国的原因,他想要攻打蜀国,但是他自己却不知道蜀国的地理是怎么样的。
2,保存实力
我们都知道那个时候曹操已经死了,做皇帝的是曹操的儿子。这个人比较多疑,司马懿本来就是一个足智多谋的人,而且有非常强大的野心。所以说司马懿需要低调一点,如果他展露出太强的能力的话,那么一定会遭到皇帝的忌惮。如果被皇帝盯上了,那么司马懿很有可能就会命丧黄泉。所以他当时要老实低调一点,本本分分做人,这样的话才能够保存实力。实现他的人生抱负。
综上所述,我觉得诸葛亮去世后,司马懿之所以不攻打蜀国,第一个是因为蜀国占据着非常好的地理优势,第二个是司马懿想要保存实力。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16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