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安禄山20万反叛军为何能兵临城下,当时的唐军都去了哪里

众妙之门 2023-06-17 10:15:53

安禄山20万反叛军为何能兵临城下,当时的唐军都去了哪里

很多人都不了解安禄山兵临城下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公元755年,安禄山亲率自己的20万反叛大军直逼洛阳,而此时的唐军却是节节败退,唐玄宗李隆基携杨贵妃等众人西逃。那么此时的唐军在哪里呢?为何会让安禄山的20叛军兵临城下?

这就不得不从唐朝的兵役制度说起了。

话说唐朝建立初期,延续的是南北朝时期的府兵制。这是一种怎样的兵役制度呢?大致上来说就是当时的官兵们平时既要种田又要操练,但是可以不用缴纳赋税,到了战时,则自备武器上战场。这在南北朝时期是非常实用的,因为当时诸侯割据,每个政权的地盘都不大,经济又都还不景气。

可到了唐朝就不适用了,为啥?地盘太大了,军队一旦出动经常就是一年半载回不来,这样的话,家乡的耕地也就没人打理逐渐荒废了。所以后来在唐玄宗中期,他们发明了一种新的兵役制度,是为十节度使制度。

意思就是将天下分为十大战区,每个战区的司令就是节度使。

一个节度使当然是无法对抗中央的,可后来为了对付游牧民族,便出现了一位将领兼好几处节度使的情况。当时的安禄山就是兼任三镇节度使,可谓是超级大军阀。这节度使最初也只有统兵的权利,还是容易控制的,可后来为了战争的需要,中央又逐渐将地方财政支出权和人事任免权都交给了他们。这样一来的话,就形成了一个独立的小王国,节度使便不再完全听命中央政权的话了。

当时的唐朝,在南方与南诏国长期鏖战,在东北方又要面对各种少数民族,在西方还要面对不可一世的阿拉伯帝国,可以说是三线作战,他们的主要兵力都集中在了边境线上,国内的军队很少。安禄山当时能够指挥的军队超过了20万,而唐朝的中央军只有区区10余万人。

此外天天打仗和天天踢正步的军队,战斗力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当时的唐朝已经歌舞升平了100多年,昔日引以为傲的中央军早就成了毫无战斗力的花花架子。这些由贵族子弟组成的中央军完全就是为了在军队里熬资历,好给自己挣一个晋升之路。而安禄山的叛军,作为天天和游牧民族打仗的军队,战斗力自然要比他们强悍成百上千倍。

所以叛军一路南下,几乎没有遇到什么像样的抵抗,就轻而易举地拿下了唐朝的东都洛阳。此时唐朝还有一个唯一的依靠,那便是死守潼关,可结果也让李隆基给搞砸了。

当时高仙芝、封常清等名将主张死守潼关,等待西部军团的回援,然后再与叛军决一死战。但长安城对水路运输的依赖性很大,为了打通长安的水上运粮通道,李隆基命驻守在潼关的唐军出战,高仙芝等人不同意,最终被下令处死。随后主持军务的哥舒翰虽然也知道不能打,但迫于李隆基的压力,也只能硬着头皮出战。

最终的结果就是唐军一败涂地,叛军占领了潼关,长安城岌岌可危,李隆基带着自己的女人跑了。不过在逃跑途中,太子李亨发动了兵变,杨玉环成了政治牺牲品,李隆基丧失了权利,而李亨则继续北上指挥作战,终于在公元757年的六月和十月收复长安、洛阳两京。

史书遮掩的真相,潼关大战20万唐军惨败,真实原因是什么呢?

安史之战初期,酿成长20万唐军全军覆没,长安失守悲剧的潼关决战,根据史书事后记载,都是唐玄宗李隆基一意孤行所致。

不止是唐军主帅哥舒翰,甚至郭子仪、李光弼等其他唐军名将,也都竭力反对出击,主张坚守,然而,

事实真相当真是如此么? 人人都知道唐军出关必败,反对出关,只有愚蠢的皇帝唐玄宗和宰相杨国忠不知道,傻傻地非要要哥舒翰去送死?

看看另外一些史料:

当时,郭子仪李光弼,带领河东军和朔方军正在攻略河北,包抄叛军后路,安禄山随时可能放弃洛阳,绝不可能束手待毙。

一旦安禄山大军全军退守河北,郭子仪李光弼所部,会立刻面对前有坚城后有大军腹背受敌极端不利的局面,

而郭李二人又没有上帝视角,知道潼关那20万以西北老兵为主的唐军最大主力兵团,会突然成不堪一击的豆腐军,他们本就迫切需要潼关出兵牵制叛军,有什么理由反对潼关出兵,非要自己独自抗击叛军全军主力呢?

如果潼关兵团不动,郭李二将就要凭自己的兵力,既围攻范阳这个叛军老巢,又要阻击安禄山本部主力回师的援军。归师勿遏,他们哪来的自信,可以凭自己去同时应付两个战场,打垮安史叛军,让潼关兵团那20万唐军打酱油加油就好?

潼关唐军总数高达20万,而且包括大量对吐蕃屡战屡胜的陇右河西军精锐。哥舒翰手握20万唐军主力大军,还都是自己熟悉的征战了几十年的旧部,又有什么理由,非要反对出兵,去痛打兵力远不如他的叛军,成就平叛战争的最大功勋呢?

唐玄宗从来不是不懂军事的傻瓜,而是当了40年皇帝,稳固控制政权,北灭后突厥,西平突骑施,把吐蕃逼到腹背受敌,打出一个锦绣河山的一代明君。

唐玄宗会犯错误不奇怪,但是在一线将领全部反对的情况下,他只相信一个他自己也知道的从来不懂军事的杨国忠,这就非常奇怪了。

尽信书不如无书,面对这种互相矛盾的史料,稍微有点军事头脑,摆摆双方态势,都能知道史家的相关记载,多半是事后诸葛亮。 看看古今中外各种失败一方将领的战争回忆录就知道了,一切都是无能上司的错

北宋靖康之难,之前竭力支持联金灭辽,收复燕云的大臣,日后写回忆录洗地,说自己根本不赞成?海上之盟?的也大有人在。

安禄山死后,唐军为何还花了七年才将叛乱彻底扑灭呢?

说起唐朝,大家都会说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为强盛的一个朝代,而唐朝最为强盛的时期那就莫过于唐玄宗李隆基在位的时候了。

在继承了唐太宗和武则天的政治经济遗产以后,唐玄宗励精图治,终于在开元年间,将唐朝推向了新的高峰。此时的唐朝真的是个天朝上国,万邦来朝,而且国富民强,处处都是太平盛世。

然而,在天宝年间的时候,驻扎在范阳的安禄山却领三个藩镇之兵,以清君侧之名,大举对唐王朝进行攻击。一时间叛军所向披靡,唐朝东西二京洛阳和长安先后被安禄山占领,唐朝也在这次动乱中由盛转衰,一蹶不振。

可是后来在占领了长安之后,安禄山的燕军就开始瓜分唐王朝巨大的财富,所以未对逃往巴蜀的唐玄宗进行追击,从而让唐朝重新集结兵力。

再加上安禄山本人身患重病,其子还对于谁接班争得死去活来。所以浩荡一时的安禄山反叛立即就走向了颓势。按理说,在这个时候“安史之乱”就应该歇菜了,可是在安禄山死后,又花了七年的时间,才将叛乱彻底扑灭,那这究竟又是因为什么呢?

首先,身为唐王朝统治者的唐玄宗没能做好平叛的决策。咱们都知道安禄山的燕军攻入长安的时候,唐玄宗带着自己心爱的杨贵妃往四川跑路,而身为太子的李亨则去了甘肃,并且在灵武自己当了皇帝,遥尊老爹唐玄宗为太上皇。后来唐玄宗回来,又被儿子一直软禁起来,晚年十分的凄惨。等到唐肃宗李亨平定安禄山残党的时候,又命广平王为总指挥,而大将郭子仪任副指挥。

可是吧,唐肃宗这个人因为自己上位不正,所以对于权力是十分的谨慎。在广平王当了一段时间的总指挥之后,就被唐肃宗叫回长安陪自己了。唐肃宗这么做的目的不为别的,就是怕广平王有了势力之后夺自己的权,更怕郭子仪统领天下兵马,成为第二个安禄山。

其次,唐军在平叛的过程中,没有做好统一的指挥调度。唐军明明是六十万大军,后来却被一举击败。为了防止一家独大,唐肃宗便派了十个藩镇的节度使一起去讨伐,可是这里头又没个总负责人,所以一路上,这十镇联军是要多乱有多乱。

最后,唐肃宗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派了自己的心腹太监鱼朝恩做了监军。虽说声势浩大的唐军将安禄山的儿子安庆绪团团围住,可是在他们的身边,还有一个人是他们很难对付的,他就是安禄山手下的大将史思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15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