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商鞅被车裂而死的原因是什么,对秦国好却动了贵族侯爵的利益

众妙之门 2023-06-17 10:07:26

商鞅被车裂而死的原因是什么,对秦国好却动了贵族侯爵的利益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商鞅被车裂,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惠文王继位。新王派人缉拿商鞅,他逃亡不成,起兵造反。秦兵杀死商鞅后又被秦惠王车裂。改变秦国历史,帮助秦国崛起,影响秦国格局改变的商鞅,为什么要被秦王车裂?

秦孝公自始至终支持商鞅变法,就算商鞅惩罚太子,割掉孝公兄弟的鼻子,就算贵族诋毁商鞅,可是孝公依然对他信任有加。而自从惠文王上位的第一天开始,商鞅的命运就出现了急剧的改变。

商鞅为自己结局埋下了两个祸根

公元前356年,商鞅第一次开始变法时,太子犯法。这应了一句“太子犯法,应与庶民同罪”,商鞅说了句:为什么法律不能执行,那是因为上面的人犯罪没人管,决定施法于太子。

但是,商鞅也知道太子是君王的儿子,将来的下一任君主。没有死心眼的真的去杀太子,但是他还是处罚了太子的老师,割掉公子虔的鼻子,在公孙贾脸上刺字。

虽然当时在孝公面前没有发作,但是这个心结太子一辈子也不会忘。

第二个就是商鞅变法触碰了秦国贵族们的利益。

商鞅推行的郡县制大大降低了各个侯爵的自治权利,削弱了他们对封地的统治。这就仿佛自家的院子里突然进来一群人要种菜、施肥,还有人指手画脚,待秋天收获了,又来人把黄瓜、萝卜都搬走,只给你留几根炒菜吃。论谁谁都不喜欢这样。

再有军功爵制度让贵族的子孙打破了安逸的生活,他们必须亲自冲锋在阵前,浴血杀敌以后才能继续获得跟自己父辈相同的爵位。贵族们腥风血雨一辈子,当然希望自己的子孙后代享受清福就好,这样的制度就是炸了侯爵老爷们的粮仓,能不记恨商鞅吗?

商鞅被杀的两个直接原因:

秦孝公亲自招贤,把商鞅捧起来,又从始至终支持他变法。商鞅在秦孝公面前可谓是劳苦功高,身份尊贵,倍受宠信。可是孝公一死,再也没有人喜欢他,很多人都看他不顺眼,想要借新君之手除掉他。

高的层面上说,秦惠文王为了平息贵族侯爵们的不满情绪,不得已牺牲商鞅。新君认为:商鞅为了秦国已经付出了这么多,肯定不会在乎最后再付出一次了。

而只有商鞅的死,才能让贵族们得到安慰,减少自己刚刚上位的阻力,也能很好地获得贵族大臣的支持和好感。

低的层面来说,新君秦惠文王跟商鞅也有仇。

所以,惠文王一上位,借着有人举报说商鞅造反,自然而然就派人追捕缉拿。

反观商鞅,逃亡的路上却曲折蜿蜒。

先是掉到自己的律法坑中:逃亡的客舍竟然被老板以没有身份证明的理由拒绝,商鞅只能感叹,自己的变法太实在了,最后害的竟然是自己。

又掉到自己不仁不义的坑里:曾经商鞅带兵攻打魏国,叫魏公子来见面和谈。吃饭的功夫让人把魏国公子掳走,又破魏国大军。这样的人要逃到魏国,魏国怎么可能收留他?

走投无路的商鞅最后带兵造反。

显然,商鞅一方的士兵战斗力只是毛毛雨,他一手支撑起的强大秦军很快就冲散了自己的部队。

就这样商鞅死在“郑黾池”,如今的河南省渑池县西侧。尸首带回去被秦惠王当众车裂,秦惠王报了仇,贵族侯爵们舒了心。

可是他们心里都知道,商鞅的法是真的对秦国好,所以惠文王继续保留商君之法。

商鞅算是一个悲情的才子,他一生为秦国做出的贡献抵上几万秦军出征,抵上几万百姓种田,可是他的特殊性注定了最终的结局。

活着的时候成功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当命运机遇到来,他不得不以死来为秦国做出最后一次贡献。

所以,商鞅不愿死,但他不得不死。

参考资料:《史记》

商鞅最后为什么会被车裂而死?

商鞅的变法,正好是分薄贵族的利益,用来鼓励平民来开荒,并建立军功的。打破了贵族的世袭。而且他执法很严厉,甚至还处置过太子的两个师傅。

在秦孝公死后,就有怨抱怨有仇报仇了,但是商鞅变法对国家的好处还是显而易见的。所以新法并不能废除,而且也不能以变法这样的罪名曲处置商鞅。这让那些贵族更加的怨恨他。

最后公子虔告商鞅谋反,商鞅曾经因为秦惠公的错误割了他两个师傅的鼻子,这仇本来就有点大了。秦惠公还需要杀了他来平息变法导致那些贵族损失利益带来的怒气。

扩展资料

商鞅变法结果: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旧制度被彻底废除,经济得到了发展,秦国逐渐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后来秦王朝统一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秦惠文王继位。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商鞅失去变法的强有力支持者,商鞅有口难辩,只得逃亡。最后,商鞅在秦军追捕中毙命,只落得个“车裂”的下场。但变法得以继续实行下去。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商鞅变法

商鞅为什么被车裂?

商鞅被处死的原因是:

1.鸟尽弓藏。

2.树敌过多。

3.不知收敛。

4.有私怨。

一、商鞅被处死的详情:

1.鸟尽弓藏:秦孝公逝世后,秦惠文王继位,除去因权威过大而对皇位威胁最大的商鞅便是这位新皇帝不得不

做的事情。

2.树敌过多:由于商鞅在变法过程中的法令极其残酷,因此不论是百姓还是贵族,都极其反对其变法的一律严

惩。

3.不知收敛:商鞅变法获得成功后,商鞅不知收敛,没有功成身退,当时有位名叫赵良的人劝商鞅隐退,但商

鞅并不能听进去赵良的劝告,所以最后导致了被秦惠文干处死的结局。

4.有私怨:当年赢驷年少时犯法被商鞅新法处置,他的两个师傅也被判刑。所以秦惠王,包括公子虔怀恨在心是有可能的。其次商鞅变法触怒了大量秦国老贵族的利益,只是迫于秦孝公没有发作而已。最后君主制时代臣子势力,威望盖过君主是很可怕的,当时商鞅即是如此。

5.虽然在政治上秦惠文王支持“商鞅变法”,但秦惠文王在做太子的时候因为违反法律而被商鞅处罚,与商鞅本人之间确实存在私人恩怨。从个人情感上来说,秦惠文王确实不喜欢商鞅。

6.从庙堂到地方到处都是被商鞅提拔的拥护变法的官吏,加之商鞅还有商淤的封地,势力已经遍布秦国各个角落,甚至军队也不乏大量商鞅的支持者。尽管商鞅是大公无私,忠君爱国,但是这样强大的力量对于新即位,根基不稳的秦惠王来说是非常可怕的。

7.按照“商鞅变法”设计的权力结构,秦国的权力核心只能是秦王。但由于之前秦孝公的信任和主持变法的大功,商鞅已经成为与秦王并列的权力核心,这是秦惠文王不可能允许的。

8.根据史书记载,秦惠文王登基时还不到十九岁,个人的政治威望经验还不足以控制整个秦国朝堂。而秦惠文王当时依靠的公子虔、公孙贾为首的政治集团正是商鞅的政敌兼仇人。

9.商鞅支持严刑峻法,认为惩恶是扬善的最佳途径,而酷刑则可以起到震慑奸邪小人的作用。结果,正是他没有废除的车裂之刑成为了他的最终归宿

10.商鞅在秦国范围内实施了严格的人口户籍管理制度,以至于他自己被通缉而想要逃亡时都没法住宿客店。

11.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

相比于深受百姓爱戴的商鞅,秦惠文王所倚重的张仪尽管也很有能力和才华,却不怎么被百姓所尊敬。或许,正是张仪另类的“低调”让他能够在惠文王时期一直得到宠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15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