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多尔衮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清朝历史上,多尔衮是一位知名度极高,也是极具争议的历史人物。根据史料记载,爱新觉罗·多尔衮(1612年11月17日—1650年12月31日),努尔哈赤第十四子,阿巴亥第二子。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出生于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县老城)。在清朝的建立过程中,多尔衮可以说是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且,在皇太极去世后,多尔衮手握重兵,大权在握。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多尔衮没有直接称帝呢?
一
首先,公元1643年,在爱新觉罗·皇太极去世后,多尔衮拥有称帝的野心,不过,彼时的多尔衮面临诸多强劲的竞争对手,也即但是的清朝并不是多尔衮一家独大。对于爱新觉罗·皇太极这位皇帝,在临终前并没有制定由哪位皇子来继承皇位。在此背景下,睿亲王多尔衮和肃亲王豪格都有争夺皇位的想法。其中,就肃亲王豪格来说,是皇太极的长子,母为皇太极第二任大福晋乌喇纳喇氏,满清正蓝旗人。
二
和多尔衮一样,豪格也在清朝初期南征北战,积累了赫赫战功,加上自己是皇太极的长子,所以在争夺皇帝之位上,豪格完全不落下风。虽然多尔衮自领的正白旗与镶白旗支持自己,但是,在豪格的背后,还有原由皇太极亲率的两黄旗的支持。与此相对应的是,皇太极时代四大亲王之一的济尔哈朗选择支持豪格,而掌握两红旗的代善家族,则没有站到多尔衮这边。由此,对于多尔衮来说,在当时并没有称帝的绝对把握。一定程度上,如果当时的多尔衮贸然染指帝位,其失败的可能性是相当大的。
三
并且,清朝康熙皇帝时期的大臣——鳌拜,在当时也是反对多尔衮的。彼时,镶黄旗护军统领鳌拜手握重兵,他与两黄旗的其他大臣索尼、谭泰等八人会集于豪格府邸,“共立盟誓,愿死生一处”,密谋拥立肃亲王豪格为帝。在双方剑拔弩张的背景下,多尔衮保持了清醒,并且选择了一个比较理性的方案,也即多尔衮和豪格共同退出皇位的争夺。在此基础上,年幼的福临,也即顺治皇帝成为两虎相斗的获益者。在此之后,多尔衮率军入关,逐渐掌握了清朝的大权。
四
最后,公元1648年,在多尔衮的构陷下,豪格死于狱中,而济尔哈朗等反对者也逐渐边缘化。那么,问题来了,这个时候的多尔衮为什么不选择废掉顺治,自立为帝呢?对此,在笔者看来,这是因为多尔衮已经成为事实上的皇帝了。清朝入主中原,多尔衮先后封叔父摄政王、皇叔父摄政王、皇父摄政王。如同三国时期的曹操一样,多尔衮几乎享有皇帝的权力,没有必要再篡位称帝,背负骂名了。由此,纵观多尔衮的一生,在皇太极去世时有称帝之野心,不过没有绝对的把握。等到顺治皇帝在位时,多尔衮是有能力称帝,但又没必要称帝。
崇德八年(1643年)农历八月初九日,皇太极猝死于盛京后宫,他生前未立嗣子。此时,代善的两红旗势力已经遭到削弱,他本人年过花甲,早已不问朝政。其诸子中最有才干的岳讬和萨哈廉年轻时已过世,剩下硕讬也不为代善所喜,满达海初露头角,还没有什么发言权。但以代善的资历、两个红旗的实力,其态度所向却能左右事态的发展。皇太极生前集权的种种努力和满族社会日益的封建化,自然也使皇太极长子豪格参加到竞争中来。从利害关系而论,两黄旗大臣都希望由皇子继位,以继续保持两旗的优越地位。他们认为,豪格军功多,才能较高,天聪六年已晋升为和硕贝勒,皇太极称帝之初晋肃亲王,掌户部事,与几位叔辈平起平坐。皇太极在世时,为加强中央集权,大大削弱了各旗的势力,但同时又保持着一定实力,又把正蓝旗夺到自己手中,合三旗的实力远远强于其他旗。因此,这三旗的代表人物必然要拥戴豪格继位。
多尔衮便是另一个竞争者。他的文武才能自不必说,身后两白旗和勇猛善战的两个兄弟则是坚强的后盾,而且,正红旗、正蓝旗和正黄旗中也有部分宗室暗中支持他,就更使他如虎添翼。还有一个人也不容忽视,他就是镶蓝旗主济尔哈朗。虽然他不大可能参与竞争,但他的向背却对其他各派系有重大影响,无论他倾向哪一方,都会使力量的天平发生倾斜。因此,郡王阿达礼、贝子硕讬劝多尔衮自立为皇帝。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睿亲王多尔衮等都一起来到崇政殿。最后矛盾集中在了以豪格为首的两黄旗和以多尔衮和多铎为首的两白旗上。双方相争,委决不下。
睿亲王多尔衮在两黄、两红和两蓝六旗不支持的情势下,多尔衮自立的条件还不成熟,阻力来自两黄旗原皇太极手下的亲信大臣。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多尔衮最后议定由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即帝位。至是,礼亲王代善等奉福临登位,各王贝勒大臣等,共同誓书,昭告天地,同时宣布以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辅政,改元顺治。就这样,多尔衮妥善地处理了十分棘手的皇位争夺问题,自己也向权力的顶峰迈进了一步。随后,统治集团处理了反对这种新格局的艾度礼、硕讬、阿达礼、豪格及其下属,稳固了新的统治。多尔衮的这一方案,在客观上避免了八旗内乱,保存了实力,维护了上层统治集团的基本一致。当然,他这一提案,是自己争夺皇位不易得逞之后才提出来的,是在两黄旗大臣“佩剑向前”的逼人形势下提出的中策或下策,而并非是他一开始就高瞻远瞩、具有极广阔的胸襟。
多尔衮在皇太极死后,大权在握,要是硬要称帝也可以。但称帝就意味着满洲内部的自相残杀,就算以力服敌,一场内讧必将使得满族元气大伤,这样就算当了皇帝也没多大的意思。再说多尔衮其人政治目光敏锐,志向高远,早就立志要建立超过父兄的基业,这就需要整合满族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这样经过内讧的满族并不能给予多尔衮进军中原足够的支持让他一展报负,更何况让父兄两代人辛苦创下的基业毁于一旦也不是他所愿意看到。他推举福临继位,济尔哈朗和他共同辅政的确是平衡满族八旗几派势力最好的一个方案,并且巧妙的把豪格排除在外,又赢得了两宫皇太后为代表的两黄旗的支持,实在是当时错综复杂情况下对他最有利的。 无可否认,多尔衮是个内心极其复杂矛盾的人,他的生命里有着太多的抉择,非但关系到他和兄弟们的荣辱和身家性命,也关系到满族整个民族的命运。他对权力帝位有着极大的野心,但也是胸怀大志勇往直前的创业之主,福临的即位是他一手促成,入关后也是他亲自派车驾迎幼帝,福临在北京的称帝他是总导演,福临的登基诏书是他领着满汉群臣逐字逐句反复推敲而成的。他生前并没有想废掉幼主,虽然不能说他没有当皇帝的想法,但是他毕竟没有走出这一步,这不能说他太优柔寡断,也不能说他势不如人,却只能说这是他权衡利弊审时度势后所作的明智抉择,这也与他的一贯行事作风相吻合。 另外孝庄虽然不掌权,可她还是起到了牵制作用,不管是否用情也好,她背后还有蒙古力量的支持,然而总体来说,实力不足以与多尔衮抗衡,如果他当时自行在北京称帝,满族内部的分裂也将不可避免,孝庄背后的蒙古集团与豪格的集团联合起来的可能性也很大,这在当时复杂的形势下整个满族很可能会遭受灭顶之灾,这并不是多尔衮愿意看到的。 多尔衮有称帝的心,但更有由他一手统一中原奠定大清江山的雄心壮志 。入关之初,他握有绝对兵权,称帝可谓易如反掌,前明降臣劝进的也很多,他没有称帝就是为了上述原因。当时虽然清军占领了北京,但是仅仅据有京畿四周的一小部分,南面有南明宏光政权,西面李自成占有半壁江山,四川有张献忠,敌对势力加起来有二,三百万的军队,而清军倾全国之力也不到十三万,其中满洲八旗也就五万余人,所以这时的清朝统治是极其不稳的,谁得天下都有可能。多尔衮只有大力集中权力维持最高决策层的正常运行并团结满族所有力量才有可能完成统一中原这一艰巨甚至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他选择的战略方针是先对付大顺军,对南明则不战不和,集中兵力,各个击破。也正是由於李自成,张献忠抢着当皇帝,抢地盘,而南明各个政权 也为了争夺正统而内斗的不可开交,才让多尔衮的清军各个击破以风卷残云之势统一了大半个中国。试想如果农民军和南明能摈除个人私欲,联合抗清,清军再精锐也不可能统一全国。这正是作了皇帝的失了江山,而不做皇帝的得了江山。所以明末清初之际,多尔衮绝对是关键人物,他的识大体顾大局的政治素养,与满族社会他人包括他的同母兄弟的昧于各人私欲,还有李自成张献忠之流以及南明诸王将士,不可同日而语,而以后的代代清帝都应该好好感谢这位叔祖。多尔衮到死没有看到九洲干戈息止的太平天下,也没有做成皇帝,但他实际上是爱新觉罗家族真正君临天下的第一人,他绝对是满族的民族英雄,比之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毫不逊色的一代豪杰! 清王朝是中国历史上颇有作为的一个王朝。这个王朝最大的特征,就是所有的皇帝都比较勤奋能干,从努尔哈赤一直到光绪,没有一个皇帝是严格意义上的“昏君” 。因为他们都清楚,以区区几十万人口的一个少数民族统治一千多万平方公里,几亿人口的华夏文明,是不允许他们有昏庸的机会的,元朝的迅速瓦解就是它们的前车之鉴。 前面所说的基本上都是褒奖多尔衮的,于公。另外一个不得不提的是于私。 多尔衮一共有10个妻妾,6个蒙古人,1个满人,3个朝鲜人,可以说也是妻妾成群,其中一个朝鲜人为他生了他唯一的女儿,是他26岁时才有的。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多尔 衮恐怕在生育方面有问题,要不这么多的妻妾只给他生了一个女儿。另据史料记载,给他生女儿的朝鲜女人是多尔衮在南征朝鲜时的战利品。由此可想而知,这个女儿也不一定就是多尔衮亲生的。就算是亲生的,多尔衮拼死拼活的打下了大清江山,然后他当上了心仪已久的皇帝,那他归天之后呢?这个皇位传给谁呢?是传给自己的女儿,还是传给豫亲王多铎的诸子贝勒呢?我想多尔衮还不至于这么的想不开,冒天下之大不讳,去抢一个不一定能抢到的皇位去。再去同保顺治相比,落个扶保幼主的好名声,孰轻孰重,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不如去当一个“皇父摄政王”,大权再握,何必去在乎一个虚名呢?所以我认为,多尔衮不称帝,与他无后有很大关系。 总的来说,如果抛开狭隘的民族的观念,站到整个中华民族的高度来看,多尔衮一生开拓边疆,入主中原,所到之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看看他一生的丰功伟绩,你就会觉得他是一个真正的英雄。他就是当时的清王朝也就是西方人眼中的中华帝国的真正的缔造者。
多尔衮不自立为帝是因为没有这个必要,也是为了自己的名声。
在历史上,对于多尔衮的评价褒贬不一,因为多尔衮一直想当皇帝,其实按理讲,王位应该是归属于多尔衮,但是由于其哥哥皇太极从中使诈,所以皇太极成为了皇帝。多尔衮非常有能力,所以想要成为皇帝也是易如反掌。
多尔衮曾经已经做过准备,想要夺取皇位,但是心中顾虑特别多,所以没有自称为帝。并且当时朝中分为两黄旗,而这两黄旗就像两个帮派一样,如果一方有动作,那么另一方时刻做好警惕。即使多尔衮有赫赫的战功,但是一旦想去谋逆造反,那么也不会服众。
多尔衮的故事:
在顺治的七年,有一次多尔衮外出打猎,一直到古北口外,坐在马背上的多尔衮正看到猎物,但是由于马儿奔跑的速度很快,多尔衮由于疏忽从马背上掉下,并且伤得非常严重。经过多名医生的诊治,多尔衮的病情并没有减轻,并且日益加重。
在同年的12月,多尔衮去世,那一年,多尔衮正好是39岁。顺治帝将多尔衮的灵柩运回京城,并且封为义皇帝。政治地也按照皇帝葬礼的规模,送别多尔衮。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154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孙策英年早逝,郭嘉一句话总结出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