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拓跋宏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拓跋宏,即北魏孝文帝,鲜卑族人,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杰出政治改革家。拓跋宏在公元471年继位,年仅5岁,所以由他的祖母冯太后掌权。后来,随着拓跋宏逐渐长大,他也开始展露出超凡的政治才华,到公元493年时候,他审时度势,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迁都。
一直以来,北魏都定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但此地由于太靠北方,不利于对中原地区进行统治,所以拓跋宏就看上了沃野千里的洛阳。但问题是,北魏是鲜卑血统,而文武百官也大都为鲜卑人,所以他们对这片世代生活的土地,有着难以割舍的感情(房子,地产,买卖都在这里,谁都不愿意走)。因此,如果要强制迁都,必然是群臣抗议,搞不好连皇位都做不成了。孝文帝拓跋宏该怎么办呢?下面小编就给您揭秘他的“绝招”。
首先,他并未明确的宣布要迁都,而是告示百官和百姓,他准备率军攻打南齐,而南齐的都城在健康(今南京),所以举兵南下就必然会取道洛阳。然后,当年八月(公元493年),在一切都准备就绪之后,拓跋宏就率军伐齐,而且还把文武百官也都一并带上。最后,30多万的大军就这样浩浩荡荡的开始南下了。
当时正是秋季,所以阴雨绵绵,而且三天两头就来一场暴雨,可以说这一路都没见到过太阳。终于,在一个多月之后,拓跋宏的大军抵达了洛阳,而这一路的艰辛也让大臣和士兵们叫苦不迭,因为很多大臣都没走过这么长的路上,而且又是雨又是泥,一个个的都成了泥人。于是,拓跋宏就下令在洛阳修整5日,然后继续南下,所以这个命令也让大臣和士兵欢喜的不得了,不仅可以痛快的洗个澡,而且还能享受洛阳的美食,欣赏洛阳的美景。
很快,5天过去了,拓跋宏就开始准备继续南下。而此时,在温柔乡中享受了5天的大臣们,哪里还愿意南下,虽然嘴上不说,但是一个个的都磨蹭的不得了。于是,就有大臣劝谏,让再多修整几日。而拓跋宏听到劝谏之后,不由得内心暗喜,因为他的目的达到了。
其实,一开始南下伐齐就是个幌子,拓跋宏的真实目的就是为了迁都。他先让大臣和士兵们经过一番长途跋涉,到洛阳之后再让他们休息,并好吃好喝的伺候着。在舒服了几天之后,人也就没了南下征战的斗志,另外也让大臣们熟悉了洛阳的风土人情。
所以,在大臣们劝谏的时候,他就迅速的把握机会,顺从他们的意见,提出迁都洛阳一事。而此时对大臣们来说,南下去建康征战是折磨,北上回平城也是折磨,因为北方的天气越来越冷了,所以大臣们也就只好同意迁都——更重要的一点是,洛阳也确实是一个好地方。
由此可见,孝文帝拓跋宏确实是具有出色的政治天赋,而且北魏迁都洛阳之后,他锐意改革,实行汉化,让北魏的国力和影响力也更上一层楼。除此之外,这次迁都洛阳,对后来的隋唐两朝,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为隋唐盛世中就有一部分的“鲜卑文化”。这个是事实,甚至不承认都不成!
为了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接受汉族文化,消除鲜卑族和汉族间的隔阂,以便进一步拉拢汉族地主士大夫,巩固北魏的统治,孝文帝决心把都城从位置偏北的平城,迁到中原的洛阳。
迁都问题在朝廷中引起了巨大震动,许多鲜卑贵族、官吏都反对迁都。于是,孝文帝便宣布要大举南伐,却又遭到以任城王拓跋澄为首的贵族、百官反对。孝文帝在退朝后,单独留下拓跋澄,对他说明了迁都的重要性,并告诉他南伐是假。目的是率领众人迁都中原。拓跋澄醒悟过来,改为全力拥护孝文帝的“南伐”迁都计划。公元493年,孝文帝发兵20万,号称30万,开始“南伐”。大军到达洛阳后,孝文帝仍然“戎服执鞭,御马而出”,表示要继续前进。群臣都跪在马前叩头,请求他不要再南进了。这时,孝文帝乘机说,“若不南銮(南征),即当移都于此”,并且下令:愿意迁都的站在右边,不愿意的站在左边。所有随军贵族、官吏都纷纷站到右边,高呼万岁。于是,孝文帝便乘势定都洛阳。
洛阳是当时中原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迁都洛阳对北魏和拓跋族的发展,都具有很大的意义。
从地理位置方面分析北魏孝文帝迁都的原因1.
解决粮食供给问题。平城偏北地寒,粮食产量非常有限。当时有人作《悲平城》诗:“悲平城,驱马入方中,阴山常晦雪,荒松无罢风。”后来,作为京城的平城人口日益增多,官吏队伍逐渐庞大,粮食供给问题凸显出来。当时平城没有水陆漕运,交通极不发达,从关内运粮到平城,不仅费时费力消耗多,成本也极其昂贵。而洛阳处于北方的中心地带,平原地区,交通便利,迁都洛阳就解决了最根本的粮食问题。
2.
地理环境的影响。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地处偏北,地形多山,气候干旱,气温偏低,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自然条件制约着北魏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洛阳地处黄河中下游西岸,卧居中原,山川纵横,素有“九州暖地”之称,四季分明,气候宜人,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也自然成了古代帝王理想的建都场所。曾是东周、东汉、曹魏等朝代的都城。
迁都洛阳
为了便于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文化,进一步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拓跋宏决心把国都从平城(今山西大同市)迁到洛阳。为了这个,他怕大臣们反对迁都的主张,先提出要大规模进攻南齐。有一次上朝,他把这个打算提了出来,大臣纷纷反对,最激烈的是任城王拓跋澄。孝文帝很恼火说:“国家是我的国家,你想阻挠我用兵吗?”拓跋澄反驳说:“国家虽然是陛下的,但我是国家的大臣,明知用兵危险,哪能不讲。”孝文帝想了一下,就宣布退朝,回到宫里,再单独召见拓跋澄,跟他说:“老实告诉你,刚才我向你发火,是为了吓唬大家。我真正的意思是觉得平城不是个用武的地方,不适宜改革政治。现在我要移风易俗,非得迁都不行。这回我出兵伐齐,实际上是想借这个机会,带领文武官员迁都中原,你看怎么样?”拓跋澄恍然大悟,马上同意魏孝文帝的主张。
公元493年(太和十七年),魏孝文帝亲自率领步兵骑兵三十多万南下,从平城出发,到了洛阳。正好碰到秋雨连绵,足足下了一个月,到处道路泥泞,行军发生困难。但是孝文帝仍旧戴盔披甲骑马出城,下令继续进军。大臣们本来不想出兵伐齐,趁着这场大雨,又出来阻拦。孝文帝严肃地说:“这次我们兴师动众,如果半途而废,岂不是给后代人笑话。如果不能南进,就把国都迁到这里。诸位认为怎么样?”大家听了,面面相觑,没有说话。孝文帝说:“不能犹豫不决了。同意迁都的往左边站,不同意的站在右边。”一个贵族说:“只要陛下同意停止南伐,那么迁都洛阳,我们也愿意。”许多文武官员虽然不赞成迁都,但是听说可以停止南伐,也都只好表示拥护迁都了。 孝文帝把洛阳一头安排好了,又派任城王拓跋澄回到平城去,向那里的王公贵族,宣传迁都的好处。后来,他又亲自到平城,召集贵族老臣,讨论迁都的事。平城的贵族中反对的还不少。他们搬出一条条理由,都被孝文帝驳倒了。最后,那些人实在讲不出道理来,只好说:“迁都是大事,到底是凶是吉,还是卜个卦吧。”
孝文帝说:“卜卦是为了解决疑难不决的事。迁都的事,已经没有疑问,还卜什么。要治理天下的,应该以四海为家,今天走南,明天闯北,哪有固定不变的道理。再说我们上代也迁过几次都,为什么我就不能迁呢?” 贵族大臣被驳得哑口无言,迁都洛阳的事,是仿效先祖的美事,就这样决定下来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145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荣妃十年狂生六个子女,她最后结局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