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范仲淹救灾的故事,欢迎关注哦。
灾荒的时期,稀缺的物资价格都会随之增长,负责赈灾的官员按常理来说,需要控制物价,然后安抚百姓。
然而在北宋时期,却出现了一个截然相反的事件:钦差大臣范仲淹赈济灾民的时候,不仅不控制物价,反而以官府的身份出面,疯狂抬高物价。除此之外,他不把钱用于赈灾,反而用钱大肆修建宫殿寺庙,并且兴师动众举办大型赛舟等娱乐活动。因为范仲淹身为赈灾大臣,却作出这种事情,引起了当地百姓的声讨。
范仲淹我们都知道,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对后世影响深远,受到世人之追捧,而范仲淹本人也是北宋的名臣,其功绩卓越,为官高风亮节,深受后世赞扬。如此有才德之人,为何在赈灾期间作出这种“不利于百姓之事”呢?
其实这才是范仲淹的聪明之处。为何如此说呢,请往下看。
冯梦龙《智囊全集》中记载:“皇祐二年,吴中大饥”,在北宋皇祐二年(1050年)的时候,吴州爆发饥荒,百姓们无口粮可食。当时范仲淹正好在浙西,于是皇帝就派遣他前往吴州赈济灾民。
范仲淹领命至此,就有了文章开头的这一幕,他先是以官府的身份出面抬高米价。并且派人一一通知当地寺庙,告诉寺庙中的和尚:现在这里闹饥荒,正是劳动力廉价的时候,你们可以借此机会兴修寺庙。除此之外,范仲淹还号召百姓举办赛船比赛,声势越大越好,他还会拿出赈灾款项奖励比赛获胜者,而他则到处与一些富商游山玩水,观看比赛。
在范仲淹的号召下,各个寺院的修建工程非常兴盛,不仅如此,范仲淹还拿出一部分赈灾欠款修建官府,每天都要雇佣上千人。《智囊全集》中记载:“于是诸寺工作鼎兴。又新敖仓吏舍,日役千夫”。
在范仲淹的一番操作之下,灾区是什么情况呢?各地米商觉得听闻此地价格疯长,觉得在此地售卖必将赚个盆满钵满。另外这里的庙会、赛船等活动频频举办,好不快活。
这哪里像是灾区啊?反而一片“欣欣向荣”啊。
很多官员甚至百姓都不理解范仲淹为何这样做,认为他贪污赈钱款,不体恤百姓疾苦,整日游山玩水让百姓给他取乐,并且与商贩以及寺庙达成协议,抬高物价,压低百姓劳力,从中捞取好处。《智囊全集·范仲淹荒年济民》中记载:“监司劾奏杭州不恤荒政,游宴兴作,伤财劳民。”
然而范仲淹真的是这种人吗?事实并非如此,这其实是他的一番苦心。
皇帝收到大臣们参奏的文章之后,就派人询问范仲淹原因。对此,范仲淹作出了解释,《智囊全集》中记载:“所以如此,正欲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使工技佣力之人,皆得仰食于公私,不致转徙沟壑耳。”
原来,范仲淹这样做的目的是发动富裕的人带动经济,然后使贫穷的人贡献自己劳力换取报酬,不至于背井离乡。
对于范仲淹的行为,冯梦龙先生作出进一步的解释:
“吴人喜欢竞渡,好为佛事。能来看比赛庙会或者游玩的人,必定都是富裕的人,富贵人家的消费很容易满足几个贫困家庭一段时间的温饱。这也是范仲淹号召大家举办游乐活动以及带领富商游山玩水的目的。至于抬高谷物价格这一点也很好解释,谷物商贩们都云集此地,导致市场供过于求,再加上过于高昂的价格,根本无人购买,这样尴尬了一阵子之后,商贩们坐不住了,自然会降低价格,直到百姓们能够接受为止。”
在范仲淹“逆向思维”的赈灾方式下,吴州地区的百姓很快就恢复起来,而百姓们也一改对范仲淹的看法,对他表示愧疚与感激。
在《智囊全集·范仲淹荒年济民》一文的结尾处,冯梦龙先生点评道:“《周礼·荒政十二》,或兴工作,以聚失业之人。但他人不能举行,而文正(范仲淹,谥号“文正”,世称范文正公)行之耳。”其实早在周朝时期,就有记载过当百姓发生饥荒时,管理者应该发动百姓就业,而不是一味的补贴。然而很多人都未如此做,只有范仲淹一人做到了,这一点就像“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可见自周朝时期,我们的祖先智慧就如此高深。
范仲淹能够想到这种方式,极有可能就是看到了《周礼》中的这段话,然后再结合实际情况加以改良,最终创造出如此绝妙的救灾方式。因此,读史使人明智这句话绝对不是空穴来风。
宋朝是一个文化璀璨,同时也是多灾多难的时代,期间诞生了无数的风云人物,而文正公范仲淹,显然是最为耀眼的一位,在明代理学家朱熹的眼中,范仲淹被推选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冯梦桢更是认为,范仲淹是?师表百世则,殊绝人物?的全才。
他的确称得上如此的赞誉,从政治上,范仲淹提倡新政,厚农桑,减徭役、,修武备,为北宋的经济繁荣做出了重大贡献,从文学上,范仲淹写下的文章逻辑紧密,有着很强的说服力,写下千古名篇《岳阳楼记》,开创了散文新的篇章,在军事上,范仲淹曾经驻防西北,训练部队,使得西夏常年不敢扰边,迫使两国缔结和约。
至于范仲淹最大的魅力和智慧,在杭州的一次赈灾中也是体现的淋漓尽致。在新政当中,由于过多的触犯了旧贵族的权益,范仲淹在朝廷失去势力,只能自请辞职,失落的离开京城,来到地方做官,到了1049年,范仲淹出任了杭州知府。
然而到1050年,吴中地区因为频繁的水涝和蝗灾,爆发了极大的饥荒,路上都被饿死者所填满。?吴中大饥,殍殣枕路?。
朝廷急忙下令,让多年以前就有过救灾经验的范仲淹到现场进行赈灾。发下来的粮款,远远不够,灾民更是僧多粥少,屋漏偏逢连夜雨,恰逢宋夏战争爆发,边境地区粮食紧缺,因此囤居粮食的不少商人,都跑到边境地区去卖粮食去了。
面对这种情况,范仲淹赶到灾区后,粮食很快就发放完毕,然而饿肚子的人,依然是一片接着一片,于是范仲淹竟然下了一道这样的命令。他要求全杭州城的米价纷纷上涨,违者将会受到重罚。
一时间民间怨言四起,而不少御史得知这件事后,纷纷向皇帝参奏范仲淹的罪过。对于范仲淹比较了解的宋仁宗赵祯,也是颇为不理解,生平清廉的范仲淹,为何会如此做呢?
很快一道道旨意下来,催促范仲淹尽快安抚灾民,开仓放粮,结果范仲淹不但不照做,反而变本加厉,还动用大量民夫,修建房舍和宫殿,举行盛大的宴会招待客人。这也让监司继续弹劾范仲淹,要求将他撤职法办。
然而杭州在范仲淹的执行下,很快有了另外一项景象,在米价提升后,不少粮食商人,纷纷选择跑到附近来出售粮食,当看到卖米的商人到的差不多之后,范仲淹突然下令,要求继续开仓放粮,同时严禁粮食高价出售。?
无奈的商人想要转移到别的地方去,然而已经来不及了,米不卖就会烂在手里,只好低价贱卖,这样一来,大部分百姓总算承担起最基本的物价,而紧接着,范仲淹也上奏宋仁宗,解释了自己大兴土木的原因,只有这样,那些从事贸易、饮食行业的人,工匠、民夫,仰仗官府、私家养活的,每天大概可达几万人。而百姓们得知真相后,也纷纷感叹范仲淹的英明。不得不说,范仲淹的经济头脑,让人感到佩服。
宋仁宗皇佑元年(公元1049年)年过六甲的范仲淹被朝廷任命为杭州太守。就在范仲淹担任杭州太守的第二年,当时的吴中地区发生发生了严重的灾荒,饿死的百姓不在少数。范仲淹管辖的杭州府也在灾区中,起初范仲淹也调用国家储备粮食来赈济灾民。不过在范仲淹看来,这次灾荒很严重,而国家的储备粮食又有限,范仲淹知道,一直靠国家粮食来赈灾也不是办法。所以他又想了一些新的救灾的措施,其中就包括抬高米价这一招。
当时杭州府的百姓比较喜欢比赛龙舟,于是范仲淹就鼓励民间多举办一些龙舟比赛。另一方面,杭州府的百姓也喜欢做佛事,范仲淹就召集寺庙的住持,然后告诉他们:?现在是灾荒年,劳动力的工价比较低廉,你们可以趁此机会翻修寺院?,范仲淹本人则每天乘船在西湖上游玩。几个月以来杭州地区的百姓经常大规模的上街游玩,丝毫看不出是灾荒之年。当时负责监察的官员看到范仲淹每天游玩西湖而不努力救灾,很不理解范仲淹的做法,于是上奏朝廷弹劾范仲淹。
为了向朝廷解释,范仲淹自己也上了一份奏折。在奏折中,范仲淹向朝廷解释道:?在灾荒年大兴土木和鼓励百姓饮宴游玩是为了调动民间富余的钱财来救济灾民。大兴土木可以给一些失去收入的百姓提供就业的机会。而鼓励民众上街游玩,则可以带动商业发展,能够帮助商户渡过难关。?后来的事实证明范仲淹的做法是很高明的,当年吴中灾区只有杭州府平安无事,灾区其他地区的情况远不如杭州府。
除了大兴土木和鼓励百姓饮宴游玩,范仲淹还做了一件与众不同的事,那就是在灾荒年抬高大米的价钱。起初很多人不理解范仲淹的这个行为,灾荒年本来就缺少粮食,范仲淹却抬高大米的价钱,这样一来,百姓岂不是更加买不起大米了吗?当时甚至有人认为,范仲淹是与商人勾结发灾难财。可范仲淹毕竟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一代名臣。他这么做当然是有原因的。
范仲淹抬高大米价钱的消息传到了周边的地区,周边地区的粮食商人得知消息后认为这是一次发财的好机会,于是纷纷将大米载到杭州来卖。过了一段时间,杭州地区的粮食商人越来越多了,杭州街头的大米开始出现供过于求的现象,粮食商人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了。
粮商们好不容易把大米运到杭州城,如果再把大米运回去,算上来回的运输费用就会亏本,所以粮商们不得不想办法把大米在杭州城卖掉。为了把大米卖出去,商人们开始调低大米的价钱,而就在这时候,范仲淹开始重新开启粮仓赈济灾民。这样一来,就更加没有百姓去买米商的大米了。米商们无可奈何,只好将大米贱卖给当地的百姓,杭州城缺粮的困局就这样被范仲淹巧妙地破解了。
起初不理解范仲淹抬高米价的那些官员和百姓,看到了这样的局面后,纷纷对范仲淹的做法表示称赞不已。
1、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范仲淹中了进士,得到真宗赵恒的接见,还荣赴了御赐的宴席。在此后的几十年间,范仲淹政绩斐然,如安抚江淮的蝗灾、修建“范公堤”等。
但由于喜欢给高层“挑刺”,仕途就像乘电梯般,上上下下,几起几落。章献太后刘娥当政时,他一会儿指责仁宗赵祯不该率领百官给太后祝寿。
一会儿要求太后还政,被贬到苏州;待得赵祯亲政后,他本受到重用,但又接连上书议论国事,讥切时弊,要求改革,结果得罪宰相吕夷简,再贬饶州。
2、范仲淹多次在朝为官之时宁折不弯,与恶势力做斗争,数次遭贬。在被贬谪到饶州之时,他患了肺疾。不久,妻子李氏也病死在饶州。
在附近为官的好友寄其一首《灵乌赋》给他,说朝中之人将其数次直言当做是不祥的叫声。劝诫他日后闭紧嘴巴,只做一只翱翔高飞的鸟儿。
范仲淹当即回答了一首《灵乌赋》,禀复说,不管人们怎样厌恶乌鸦的哑哑之声,我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3、曾有人在一座灵祠中听到范仲淹的祷问: " 我将来能当宰相吗? " 神说不能。又问: " 我不能当宰相,做个良医如何? " 或当宰相,或当良医,工作性质虽然不相同,但为民造福却是相同的。
范仲淹不做宰相就做良医的思想,确实是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思想的精华。 " 毅然出走 " 是说范仲淹在二十岁时得知自己的身世,毅然离家出走,到南部 " 应天府书院 " 读书学习。
4、范仲淹在南京国子监读书的时候,真宗皇帝路过应天府,人们争先恐后的前去看望真龙天子,就连书院里的师生也不例外。只有范仲淹一人,还稳坐不动,只一心读他的圣贤书。
与他交好的同窗对他说,快去看啊,面见天子,这是一个多么难得的机会啊。但是范仲淹只随口说了句“将来再见也不晚”,连头也没抬又继续读书。
第二年他果然高中进士,参加殿试之时,有了面见天子的机会。不仅如此,后来还参加了皇帝举办的御宴。
5、范仲淹被贬到浙江当官时,一名小吏孙居中死在任上,家贫子幼,缺路费,不能回乡。范仲淹赠钱数百缗,(缗,成串的钱,一千文为一缗)雇了一条船,把灵柩和一家老小送归家乡。
他派一位老衙吏护送。为避免途中为关卡阻滞,交给一首诗,并嘱咐道,“过关过卡,把这个拿出来就行了。”诗云:“十口相携泛巨川,来时暖热去凄然。关津若要知名姓,此是孤儿寡妇船。”
扩展资料 人物评价:
范仲淹“文武兼备”、“智谋过人”,无论在朝主政、出帅戍边,均系国之安危、时之重望于一身。他对某些军事制度和战略措施的改善,使西线边防稳固了相当长时期。
他领导的庆历革新运动,虽只推行一年,却开北宋改革风气之先,成为王安石“熙宁变法”的前奏;即使在担任地方官时,他也殚精竭虑,鞠躬尽瘁。
范仲淹不仅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还是一位卓越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作为宋学开山、士林领袖,他开风气之先,文章论议,必本儒宗仁义。
并以其人格魅力言传身教,一生孜孜于传道授业,悉心培养和荐拔人才;乃至晚年“田园未立”,居无定所,临终《遗表》一言不及私事。
他倡导的“先忧后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为儒家思想中的进取精神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是中华文明史上闪灼异彩的精神财富。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范仲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138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