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揭秘北宋历史上的奇葩战役,10万西夏兵被青楼女子骂退

众妙之门 2023-06-17 08:48:32

揭秘北宋历史上的奇葩战役,10万西夏兵被青楼女子骂退

大家好,我是小编,说起北宋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大约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主持西夏全面工作的梁太后突然发兵三十万突袭北宋,其中一路大军(大约十万)包围了北宋保安军顺宁寨。

所有人都以为顺宁寨必丢无疑,因为守卫它的仅有几千人马,不够十万大军塞牙缝。

然而,顺宁寨不但安然无恙,十万西夏兵还撤了个干干净净,实在令人费解。

更令人费解的是,据说这十万西夏兵,是一个姓李的北宋妓女骂跑的。

据记载,那个姓李的妓女骂的不是别人,而是西夏最高领导梁太后。

李氏到底骂了些什么,以至于有那么大的力量?

原来因为职业的缘故,李氏接触了很多西夏人士,掌握了不少西夏皇族的龌龊事,尤其是梁太后出卖老公、与妹夫乱搞的丑事,统统成了李氏拿出来“退兵”的武器。

当然了,李氏不可能预料到她揭人隐私的怒骂具有那么大的杀伤力,她之所以在几千守军手足无措的时候挺身而出,不过是出于一种弱者被强者欺负的愤怒。

但在西夏兵听来,李氏那些话确实让人听不下去,于是“皆掩耳”,人人羞愤得好像李氏骂的是自己的母亲,想把她射成刺猬,无奈站在城楼上的李氏早有防备,做好了保护工作,西夏兵的箭未能伤她分毫。

当李氏的话越来越难听时,十万西夏兵居然于半夜时分撤了个干干净净。耳不听心不烦,咱听不起躲得起。

这个故事怎么看都不像真的,荒唐至极,但其出处并不“荒唐”,它出自沈括的《梦溪笔谈》。

西夏兵为什么撤了?

沈括是这样分析的:他们估计杀不了李氏,又害怕都会获罪,于是借口有其他的事情,撤了。

原话是这样的:度李终不可得,恐具得罪,遂托以他事。

那么问题来了:姓李的北宋妓女骂梁太后,西夏兵为什么怕获罪呢?

沈括没有明说,我们只能作一推测:梁太后的丑事,虽然在西夏高层是公开的秘密,但普通士兵并不知情。

如今被一个妓女“揭发”出来,让十万士兵尽皆知晓,梁太后必然大动肝火,心狠手辣的她说不定会大开杀戒,那么这些西夏兵就倒霉了,

所以,在杀不了李氏的情况下,当官的只好找个借口,命令军队撤退。

也是,在那种情况下,保护士兵们的唯一办法,就是不让他们知情。

北宋与西夏的三次血战,让北宋失去了进攻的动力,更一改当时格局

党项人的前身,是西部古老游牧民族羌族,其 历史 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在西晋时代与吐谷浑部落通婚,成为了党项羌,到了唐朝时期,逐渐内附中原王朝,后党项部落首领在平定黄巢中有功,被赐以“李”姓,封为定难军节度使,统管夏洲等五地,党项人才有了自己的根据地,从而开始拥兵自雄,割据一方。

西夏正式建国始于北宋时期,当时它在辽、宋两国的夹缝中,利用两国矛盾,不断扩大自身实力及版图,在1038年,由李元昊在宁夏的银川正式建立政权,国号“大夏”,成为当时重要的“搅局者”,更确立了宋、辽、西夏的鼎足之势。

这一态势的形成,是西夏与北宋的三场战争决定的,而挑起这系列战争的是西夏由汉人组成的智囊团。在西夏立国之初,决定国家政治军事外交政策的,有一个6人团,除了一位叫嵬名手的是西夏人外,其余诸人均是汉人。而其中的张元、吴昊两人是为李元昊制定侵宋大计的主心骨,他们二人是在宋朝久试不第的读书人,因自恃胸中有万般丘壑,更有文韬武略之才,却不得朝廷重用,气愤之余,一起叛逃的西夏,成为了李元昊的重要谋士。

张元、吴昊两人熟知军事策略,更了解宋朝国情,所以为西夏制定了先占关中,再向中原腹地挺进的军事方针,同时,在外交方面,联合辽国,让辽国从河北进袭北宋,造成北宋朝两面交战的局面。

于是,公元1040年春,李元昊亲率大军以北宋西北重镇延州为目的地,揭开了对宋大规模作战的序幕。

战争初始,西夏军队没有占到便宜,李元昊对战同是党项族的宋将李士彬时,采用利诱和强攻都毫无办法,最后决定采用诈降之计,他安排了一批又一批的党项部落诈降,本来李士彬准备将这批人迁居到南方,可时任延州知州的范雍,却出了“庸招”,认为可以“以夷制夷”,将他们编入了宋朝边防部队。

李元昊见计成,突然发动的进攻,事先诈降的党项人趁机发难,延州外围防守据点被攻破,李士彬被杀,西夏大军结实包围了延州城,范雍在拼死据守同时,向周边的宋军求援。

此时的李元昊采用了“围点打援”的战术,在探知宋朝援军的动向后,在今延安西北的三川口埋下伏兵,以逸待劳,静待宋军到来。

当宋军在宋将刘平带领下,跋涉而来,与严阵以待的西夏大军遭遇,当时,天降大雪,两军在数寸深的雪地摆阵对战,先期交锋,宋军虽然远涉而来,但将猛兵精,士气如虹,将西夏军击退,战斗中主将刘平脖子和耳朵都被流矢射穿,血流不止,却指挥宋兵死战不退。然而早有准备的西夏军,立刻又发动一场新的攻击,宋军本已小胜,军心正稳,可宋军中后阵将领黄德和却胆怯了,带领后军狂逃,这样一来,“众从之,皆溃”,本来在对战中占有优势的宋军阵容大乱,当时刘平曾派人阻止黄德和,可黄德和不听,只顾逃命。无奈之下,刘平只好率领自己的属下千余人抵住西夏进攻,“转斗三日,贼退还水东”,此时的宋军战斗力还是很强的。然而,早有准备的西夏军,攻势如潮。刘平只能率残部退至西南山,设立栅栏防守,半夜时分,西夏集合大军围攻,宋军苦战不支,大部战死,而刘平及部将石元孙被西夏军俘虏了。

三川口一战,以西夏军大胜结束,但因为天降大雪,加上延州城坚,久攻不下,而其余几路西夏军进攻也不利,更因补给不足,李元昊只好下令撤兵。

三川口的大败后,北宋朝廷调整了西北守边的领导班子,韩琦、范仲淹成为抵御西夏的主要决策者。宋军经过调整,逐步恢复元气,与西夏保持着对峙局面,期间双方攻防各有胜负。

公元1041年,李元昊攻势转盛,在该如何应对上,宋朝朝廷出现了不同意见,其中范仲淹主张防守,而韩琦主张进攻,当时的皇帝宋仁宗偏向于进攻,但也同意了范仲淹所说的要择机进攻说法。

公元1041年三月,李元昊派军进攻渭州,兵峰直指宁夏的怀远城,韩琦闻报后,命宋将任福为统领,进攻西夏。当时,任福率轻骑数千先行,而西夏军队是一触即溃,而刺探军情的宋军侦查部队报告,说西夏兵很少,任福认为可以乘机合围西夏军,全歼之。

其实,这又是西夏的诱兵之计,先前溃逃的西夏军,就是为了让宋军放松警惕之心,更诱使宋军深入西夏早已布置好的埋伏圈。当时,李元昊已在好水川、姚家川谷口埋伏下了十万大军,只等宋军“入瓮”。

所以当宋军轻装奔袭而来,很快就落入了西夏布置的埋伏圈中。

但宋军没有气馁和慌乱,勇猛前突,力求稳住宋军阵脚,然而早有准备的西夏军队自然不会给宋军机会,西夏士兵漫山遍野而来,更有数千西夏精兵“扎了口袋”,断绝了宋军的退路。宋军被西夏军队合围了。

尽管如此,宋军依然不愿投降,将领和兵士都在奋勇作战,主将任福身上多处负伤,血染战袍,最后寡不敌众,自刎报国。而宋将王珪引兵来援,可西夏兵多阵坚,一直无法突入,可他明知大势已去,但依然不退,抱着必死之心杀入敌阵,最后双目中箭,血洒疆场而死。此战的结果是,宋朝军队损失了任福等多员大将,士卒死伤7万多人。消息一出,关右震动,韩琦更为此上书自劾。

此战过后,北宋在与西夏的对峙中开始处于劣势。

西夏在好水川大胜之后,李元昊曾派使臣送书信给范仲淹,信中语气十分的傲慢,气得范仲淹不顾大国礼仪,当众将该信烧毁,范仲淹也以为烧信一事,被朝臣举报,以至于被朝廷降职一级。

西夏趁着大胜之势,在1041年的深秋时节,李元昊再次对宋朝用兵,此次的目标是经渭州,进攻关中地区,然后东阻潼关,隔绝两川,进而将长安城掌控手中。

此次西夏集合精兵十万,分两路出兵,准备会师在镇戎镇(今宁夏固原)。宋军闻讯,即派宋将葛怀敏率军应敌,宋兵分四路直奔固原以北的定川寨。

李元昊故伎重施,西夏军队已经早早地在定川寨设下埋伏,并且烧毁河上木桥,断绝了宋军突围的必经之路。

当葛怀敏率宋军在定川寨会合之时,埋伏已久的西夏军倾巢而出,向宋军合围而来。宋军仓促接战,还是保持住了阵型不乱,但天有不测风云,在此关键时刻,忽然刮起了东北黑风,宋军的阵脚大乱,众军开始溃散,宋军被西夏兵重重包围在营寨之中。

当晚,宋军主将葛怀敏与众将商议,决定突围,可在突围的方向上,一直无法确定。最后,葛怀敏下令向镇戎镇方向突围。凌晨时分,宋军结阵而出,近万名宋军突破重围,然而宋军选择的这条路,早已被西夏军切断,此时西夏军四面冲杀而来,宋军只好死战,激战过后,宋军全部官兵,从主帅葛怀敏,以及诸将和士兵全部阵亡。

李元昊趁势长驱直入,攻破渭州,劫掠一番后而去。此时,范仲淹率大军而来,再加上陕西各地20万驻军的牵制,以及西夏背后的吐蕃国袭扰,李元昊不得不收兵返回。

定川寨之败后,北宋朝廷彻底打消了进攻西夏的想法,开始采取守势。而西夏,在多年的大战后,国力不济,也暂缓了进攻宋朝的态势。同时,收了北宋每年增加20万岁币好处的辽国,也停止对宋朝的军事威慑,成了“斡旋人”,劝西夏不可妄动。自此西夏和北宋休兵和好。

在1044年十月,辽国因为西夏建国后,许多原属于辽国的党项部落叛辽归夏,辽兴宗亲率10万辽军问罪西夏,西夏在开局不利的情况下,绝地反击,击败了辽国,而辽国经过此战,元气大伤,无力再战,只得与西夏签订和平条约。

西夏国也从此摆脱对辽国的依附,至此,就形成了 历史 上的北宋、西夏、辽国长期对峙鼎足的格局。

纵观西夏的崛起,有其 历史 的偶然性,但更多的是李元昊审时度势,抓住契机,制定的合理决策决定的,三战定乾坤。所以,国家也罢,个人也罢,只要找准位置,积攒实力,就一定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生存空间。

文刀木公 历史 大家说

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大家点评!

资料出处:《宋史》《辽史》《西夏书事》

一代战将为国捐躯,朝廷没有史料记载,倒是被他的对手所记录



当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一举夺取了后周的天下。因为有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上位后对武将带兵就十分忌惮,为了防止重蹈覆辙,巧妙的来了一个杯酒释兵权,把武将的兵权都夺走了。

就这样还不放心,开始从制度上压制武将,抬高文臣。于是重文轻武,遂成了两宋的风气。

这样一来他是放心了,可惜就是这个重文轻武的国策,却害惨了宋朝300年。

早年的大将曹翰,晚年曾写过一首诗:“曾因国难披金甲,耻为家贫卖宝刀。”意思是南征北战立下那么多战功,现在为了生存,却要卖宝刀去换钱谋生了。

诗作虽然带有夸张的成分,但宋朝的武将地位不高,待遇差却是不争的事实。



宋神宗时期有一位武将,他的名字叫刘法。敌人一提起他的名字,简直如雷贯耳,但在宋朝廷这里,却没有任何地位。为何这么说?我们先看看他的对手对他的记载:“(西夏)诸将畏刘法勇,莫敢当其锋。”(《西夏书事》)

再看看地方志的记载:“时论名将必以法为首。”(《陕西通志》)

但《宋史》中没有他的传记,所以,我们今天的人,关于刘法,他的年龄、籍贯、家世,什么都不详。 这位北宋的一代名将,已经湮没于 历史 的尘埃中。

虽然关于刘法的一些事迹,都零零星星散见于《西夏书事》中,但

今天我们就凭目前有限的史料,来还原一下这位名将当年的风采。


公元1088年(宋哲宗元佑三年)三月,北宋的塞门寨,受到西夏人的攻击。

塞门寨也叫做土门,这里距延州城(陕西延安市)87公里,是延州的第一道防线。

由于此寨地处要冲位置,西行可长驱大漠直捣西夏巢穴,东进则可夺取延州以图中原,所以说是宋和西夏双方必争的一个战略要地,双方经常在这里鏖战。

这次的激战中,宋军守寨的大将米赟阵亡。

主将一阵亡,对士气的打击是非常大的,宋军士兵顿时士气低落,惶惶不可终日。

就在这危急时刻,宋朝的救兵来了,刘法领兵猛攻西夏的洪州(今陕西靖边县),“斩掳五百余、焚荡族帐万二千、获孳畜铠仗万三千”,一举扭转了战局。

战后,刘法由鄜延路第三将副将,升为第三将主将,军阶如京使,这个职务在元丰改制后被定为正七品的武官。

虽然此时的刘法官职还不是很显赫,但有了独自领兵作战的权力,随着战功的累积,使他逐渐成为西北边境的一员猛将。


公元1098年(宋哲宗元符元年),刘法与苗履统兵至大沙堆等处,斩敌首八百级,获牛马牲畜万余,受到通令嘉奖。

当年九月,又转战至田家流等地,先后斩首数千级。在此战中刘法一马当先,冲锋陷阵,以至于身负重伤。战后因军功升任客省使,品阶为从五品。

次年,已经成为鄜延路钤辖官的刘法再次出塞,转战神鸡流、乌延等地先后斩首四千余级,威震陕西。

此时,北方的辽国已经崛起,它不甘寂寞,要拥有话语权,他掺和进宋朝和西夏的纷争中。在辽国的调解下,宋朝和西夏开始和谈,战事暂时平息。


但这种和平环境没有维持几年,在公元1115年(政和五年),宋夏这对冤家的边境形势又开始恶化了。

此时童贯是以太尉的身份,为陕西、河东、河北宣抚使,这么高级别的官员前来指挥大军作战,可见朝廷的重视程度。

此时已是熙河经略安抚使的刘法,他的这一路大军,在抵达古骨龙后遇到了西夏右厢军主力数万铁骑,双方展开了一场大战。

早已成名多年的刘法,还是雄风不减当年,亲领主力迎战,并派遣赵隆为奇兵突击,最终重创西夏军,斩首数千级之多。按照《西夏书事》的记载:“刘法直抵石骨龙,夏右厢兵数万迎战,大败,被杀三千余人。”

此仗打完后,在古骨龙修筑了极具战略价值的震武军城,位置大致在今天的甘肃永登附近,是河湟和河西的一个战略枢纽。

占据住震武军城后的第二年(公元1116年)春天,刘法和种师道再次一西一东联袂出击,刘法猛攻仁多泉城,种师道领兵围攻藏底河。

此时刘法的威名已经令西夏人胆寒了,西夏李察哥亲王的部队不敢应战,仁多泉城守军稍作抵抗,在久无援兵情况下投降了。

打下仁多泉城的刘法,下令屠城,斩首三千余级。

东线的种师道也在八天内攻克了藏底河,斩首七千级。

第二次藏底河战役和仁多泉之战宋朝几乎占据了绝对优势,然而一输再输的西夏人并不甘心失败,开始酝酿反击。


公元1119年(宋徽宗宣和元年)三月,童贯赶到了泾原路开始酝酿新的大反攻,准备一举荡平西夏,童贯派刘法去进攻西夏的朔方(今陕西靖边北)。

到朔方就进入西夏的腹地了。此时刘法审时度势,他认为西夏军队虽经几次重创,但元气未伤,贸然出兵进入敌人腹地,胜算不大,不愿冒险进兵。

但童贯可不听他这一套,看到刘法抗拒命令,就强迫道:“你在京城时,亲自领命,说一定能成功,现在认为难以成功,为什么?”(“君在京师时,亲受命于王所,自言必成功,今难之,何也”?《宋史· 童贯传》)。

面对童贯的威逼,刘法无奈之下,只好率兵两万先至统安城。不料在这里,和早有准备的西夏晋王李察哥所带领的重兵,发生了遭遇战。


李察哥将他的军队列为三阵,以阻挡刘法的前军,同时,另派一支精锐骑兵,翻过一座山头,绕到刘法军队后面进行夹击。

双方激战了长达7个小时,刘法的前军杨惟忠、后军焦安节、左军朱定国等,都战败了。刘法只好组织仅剩的中军和右军进行决死反击,但终因兵力悬殊,惨败而逃。

他们利用夜色突围,大约走了70里路,想通过珠固峡撤退时,被西夏兵发现了,顿时将他们团团围住。

在乱军中,刘法一不留神,连人带马掉下山崖,双腿折断。

在混战中宋军士兵发现他们的主将不见了,熙河猛将翟进带领部下数次冲进西夏军阵,到处寻找刘法,但始终也没有找到,只好领兵突围而去。

此时,正好有一个西夏别瞻军(后勤部队)士兵,他在通过山崖下时,发现了受伤的刘法,于是就上前杀死了他。

曾经百战百胜、威震西陲的一代名将,却是这么一个死法,不觉令人唏嘘。

当刘法的首级被送到李察哥手里后,惺惺相惜的他,不禁叹息道:

之后察哥带领西夏军一路烧杀劫掠,宋朝军民、役夫死难者近十万人之多。

统安之战,成了宋夏最后的一场大规模会战。 北宋在即将灭亡西夏的关口,功败垂成,着实令人叹息。

统安城一战宋军惨败,而童贯为了逃脱罪责,隐瞒了这次战败的真相,居然向皇帝报捷!

后又指责刘法违反其“节制”,让刘法承担了败军丧师之罪,成了中国古代军事战争史上的千古冤案。

当时的名臣李纲气愤不过,撰写《吊国殇文》以祭奠,为刘法鸣冤。


结语:

一代名将最终湮没于 历史 的滚滚红尘中,连《宋史》上都没有留下传记,恐怕是多种因素造成的。

一、此战过后,宋朝开始把注意力转移到了河北辽金战场,刘法因为被指责违反了“节制”,没有受到追赠,自然对他的待遇就降低了很多。

二、靖康年间,金兵攻下东京汴梁,大肆劫掠,由此造成了史料的损失,可能有关西夏战事的史料也遭到兵火的焚毁。

三、受儿子的牵连

刘法的儿子刘正彦后来参与了“苗刘兵变”,兵变失败后逼迫皇帝赵构赐予他们免死铁卷,赵构玩了一个花招,在铁券上写道“除大逆外,余皆不论”。

后来刘正彦被韩世忠所擒获,受“磔刑”后弃于世,这个磔刑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碎尸万段了。这在比较宽容的宋朝,是属于极端的酷刑了。

在《宋史·叛臣传》里,刘正彦也被记录为“不知何许人”,叛臣的父亲刘法,被官方有意识的忽略,也就不奇怪了。

参考资料:

《宋史》元·脱脱

《西夏书事》清·吴广成

《续资治通鉴》清·毕沅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13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