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
开国皇帝大多传奇,宋朝的赵匡胤人生经历就是一个传奇。赵匡胤是个了不起的人,他也有着让人惊奇的运气。他出生在军人世家,祖上多代都是官员,但到赵匡胤的时候,世道更加乱了,为官也不再是安稳的保障。赵匡胤还没有参军的时候,在洛阳和开封生活了二十多年。这一段时间赵匡胤竟然经历了三个朝代,见证了五个皇帝,就连外族契丹都曾经到过他的家乡。照说这种乱世里发生什么不幸都是可能的,但是赵匡胤竟然毫发无伤,并且他的家人们也没有因为战乱死亡的,甚至是连个伤残的都没有。
这份幸运对赵匡胤的性格一定造成了影响,甚至影响到了宋朝的建国方式。一个能够最终建立起国家的人,自然有着强悍的一面。如果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亲人死于战乱,或者受尽磨难,那么他以后的行为方式,会不会更加偏激极端,他对自己建立的宋朝,又会定下什么样的制度,让人不可想象。
当然这些年赵匡胤的生活也说不上快乐,毕竟在这个时代,填饱肚子过上小康生活,基本上就是个奢望。全家的生活来源主要靠着父亲的一份薪水,契丹人来了之后的日子本身就更加艰难,等到赵匡胤也有了孩子之后,这个生活就更加的拮据了。赵匡胤必须要走出家门,找到自己的一份工作,找到另一个收入来源,就算不能挣下个大家大业,至少能给家里省下自己的那份口粮。当然这个选择未必是赵匡胤自己想要的,怕是也少不了家里家外,其他人的闲话,因为在那个世道,赵匡胤真的不知道能干什么。
出了门的赵匡胤讨生活并不顺利,落魄到偷吃白菜的地步,那也不能回家,还得继续前行。赵匡胤也不是完全没有目标,他父亲有个朋友在外地做刺史,那就是他的投奔对象。刺史在地方上是很大的官职了,安排下一个只求吃饱饭的后辈,还是没有问题的,赵匡胤就有了自己的正式工作。长得好看性格又不错,赵匡胤在这个工作岗位上还是很受欢迎。加上他原本都是生活在大城市,开封和洛阳当时就是世界一流的繁华都市了,眼界和气质就超越了普通人,在人群中就显得很突出。
有着超强魅力的赵匡胤得到了很多人的亲近,也就惹得有些人不快。因为一个圈子有一个核心就够了,大家现在围着赵匡胤转,就让刺史的公子产生了不痛快。有地头蛇的排斥,赵匡胤只能换个地方讨饭吃。经历过这种事情之后,赵匡胤不愿意再使用父亲的人脉,因为通过他的经历来看,这样很难得到真正的好机会,还可能用光父亲的情分。赵匡胤就自己规划接下来的路线,目标放在了自己更熟悉的北方。
北方的局面又发生了变化,后汉统治者又发生了交接,原本的刘知远去世,他的儿子接掌了政权。新君上位就有人出来蹦跶,李守贞造了新君的反。新君本想着借这个机会,把军权从旧朝臣子那边拿回,就启用了几个新人做主将。可是打仗并不只是说说,之前都没听过的这几个人,带兵之后战果一直不怎么样。无奈皇帝只能又去请出了被自己赶回家的大将郭威,来讨伐乱军。赵匡胤就在这个时候回到了北方,参加了郭威的军队。赵匡胤也终于找对了自己的道路,开启了自己的人生晋级之路。
赵匡胤在这以后,从军旅中慢慢立下了战功,提升了自己的威望。在郭荣去世之后,通过陈桥兵变坐上了皇帝,建立了文化盛世的宋朝。更让人称道的是,赵匡胤在建立宋朝之后,对功臣百姓都很宽厚,制定的制度也相对宽松。重视民生的施政态度,也是从赵匡胤开始定下的,政府的态度帮助宋朝经济发展到了极高的水准,成为一个巅峰,至今还有很多人在赞誉着宋朝的富裕。请选中你要保存的内容,粘贴到此文本框
赵匡胤
黄抱加身登帝位
南征北讨定天下
历朝历代的政变事件屡见不鲜。“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便是由后周禁军最高统帅赵匡胤发起的一次成功的政变。赵匡胤兵不血刃登上帝位,不仅统一了大半个中国,而且治国有方。宋王朝的经济和文化之所以能够达到我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高峰,与赵匡胤的治国之道有密切的关系。
历史证明,赵匡胤是一位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
大凡粗知中国历史的人们都知道有个“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典故。这里说的就是赵匡胤利用军权,发动政变,建立宋王朝,强化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故事。
赵匡胤出生于公元927年3月21日,地点是洛阳夹马营的一个军人家庭。相传,伴随着婴儿的出生,“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月不变。”
赵匡胤出生时,威赫数百年的大唐帝国已经在世界上消失整整20年了。—个平衡被打破,接踵而来的就是长久不息的动乱。他受家庭的熏陶,自幼爱好骑射和练武,并摔打出—身的好武艺。
21岁时、颇有冒险精神的他告别父母妻子,开始浪迹天涯,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事业,他漫游了华北、中原,西北的不少地方,都未能如愿,到公元949年,他终于遇到了机会。他在北上的途中,遇到了当时正担任后汉枢密使的郭威。郭威此时正在今河北大名县东北招兵买马,于是身强力壮精通武艺的赵匡胤就投到了郭威的旗下。
后来,郭威拥兵自重,在将士的要求下,废汉隐帝.建立后周。此时的赵匡胤由于拥立有功,提升为禁军军官,后受郭威义子柴荣信任,提升为开封府马直军使。从此,他跟随周世宗柴荣南征北战,屡建奇功,在征战南唐的过程中,他对周世宗表现出无限的忠诚。例如,当他攻占滁州后,其父夜半举兵到滁州城下,叫他开门,他却说:“父子虽然是至亲,但城门的开闭,却是王事。”结果,其父只好等到天亮才进城。南唐统治者看到赵匡胤所向无敌,曾用重金收买他。而赵匡胤把收到的礼品三千多两白银,原封未动地交给周世宗,进一步得到了柴荣的信赖。公元959年,柴荣逝世前,把赵匡胤提拔为殿前都点检,成为后周禁军的最高统帅。
在滁州,对于赵匡风来说具有意义的是,他结识了辅佐他将来创立北宋王朝的核心人物赵普,这无异于刘备结识了诸葛亮。当年八月,赵匡胤刚被任命为同州节度使,兼殿前都指挥使,立即把赵普要到身边做节度推官。同时,他在军中把一些重要将领拉拢到身边,以盟誓结义的古老方式,与石守信,王审琦等人结成义社十兄弟。赵匡胤集团逐步形成。
周世宗柴荣死后,七岁幼子柴宗训继位。公元960年,军权在握的赵匡胤乘机在陈桥驿发动兵变,他的部下把事先准备好的一件黄袍披在他身上,拥立赵匡胤取代后周,建立了大宋政权。
以和平方式进行朝代更替,可以说是赵匡胤集团的既定策略。有利于社会安定,巩固统治,继续进行周世宗所未竞的统一大业。
从公元907年至公元959年,短短53年内,中原换了五个朝代,更换了八姓十三君。刚刚轻而易举夺取后周政权的赵匡胤,深知他人掌握禁军兵权对自己统治的危害性,为此事,他食不甘味,睡不安枕,为了使各位宿将交出兵权,他想出一计。公元961年7月,宋太祖召集石守信等人喝酒。指出自己天天睡不好觉,担心自己的皇位有朝一日被人夺去,众人大惊失色,忙请示赵匡胤他们该怎么办。赵匡胤于是赐给了这些官员许多良田美宅,让他们辞官归家、欢度晚年。这就是所谓“杯酒释兵权”。宋太祖在谈笑风生中,平静地进行了一场夺权斗争。这在中国历代君王中,可谓首屈一指,也应该说是一场文明的权力移交方式。
在解除了身边握有重权的禁军将领的军权之后,宋太祖又取消了禁军内的一些重要职位,逐步形成了禁军由官职较低的殿前都指挥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分别统领的“三衙分立”制度,规定三衙只有带兵权,没有发兵权。枢密院虽有发兵权,却无统兵权,这样互相牵制的结果,把军权都集中在皇帝手里,这是宋太祖对军事机构的重大改造,这样一来,基本上消除了武人发动兵变的可能性。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宋太祖还一步步地剥夺地方节度使的兵权、财权和司法权,从而把地方的权力收归中央,使唐末以来那种割据称霸一方,动不动就与中央抗衡的节度使职务,变成一种没有实际权力的荣誉虚衔。与此同时,为了削弱地方兵力,下令从地方兵中挑选精兵壮丁组成中央禁军。并立更戍法,把禁军派往外地,三年一轮换,造成兵无常帅,将不识兵的局面,使北宋的禁军互相钳制,成功地防止了宋王朝没有成为继五代之后第六个短命王朝。
宋太祖初步巩固了内部,但他并不能安枕。他对赵普说:“吾睡不着,一榻之外,皆是他人家也”。他深深懂得,对他这个新生政权的威胁不仅来自内部,而且还来自外部,他决心扫灭群雄,改变分裂局面,统一天下,完成周世宗未竞的事业。
在当时,北有北汉、契丹,西有后蜀,南有南唐、南汉、吴越、荆南等国,它们大多偏安多年,统治腐朽,内乱频仍,这无疑给宋朝统一天下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针对这一情况,宋太祖采取了先南后北的战略方针。对辽和北汉,北宋在削平南方割据势力前,基本上采取守势,只在边境适当显示武力,并对来犯之敌适当反击。同时与辽王派使臣经营和好,力图保持北方战线的暂时安定,对于南方诸国及割据势力,赵匡胤采取选择时机,利用矛盾,先弱后强、各个击破的方针,一一平定。公元963年,首先平定荆南和湖南的封建割据势力;公元965年,又消灭了后蜀政权;接着,公元971年9月,一举消灭了南汉政权;公元975年消灭了南方诸国势力最大的南唐政权。南唐灭亡后,南方剩下的吴越和福建漳州、泉州等地的地方割据势力,迫于北宋的强大,也先后臣服。“先南后北”的封建统一战争的“先南”部分,基本告一段落,但宋太祖念念不忘的是恢复汉唐旧疆,平定北汉,收复燕云16州。他两次出兵北汉,后一次还是他亲自出马,但都因辽兵的增援而未成功,此志未遂,宋太祖把平定江南诸国所得金帛运回汴京,建立了封桩库,准备贮满五百万之后,向契丹赎回燕云16州,如果契丹不肯,就用这笔钱作为军费,兵戎相见。到宋太祖去世,除北汉外,基本上结束了延续几十年的分裂局面,中原和南方地区实现了“天下一家”。
宋太祖虽然是个行伍出身的专制帝王,在加强专制主义皇权方面不惜余力,但是,随着他登上皇位,就开始了从军人向政治家的转化。这一方面是他自己的主观所为,另一方面也是整个北宋统治集团这样来塑造他。他善于听取大臣们的意见。在统一战争中证明是正确的“先南后北”方略,就是集思广益的结果。对宋太祖影响最大的,应当说是辅佐他登上皇位的重要谋士赵普。赵普在赵匡胤登基之后的所为,虽然不象是唐太宗手下的魏征,但也是经常犯颜直谏。有一次,赵普推荐一个人提任一个官职,太祖不同意,君臣对峙了二天,经赵普的据理力争,最后宋太祖终于领会赵普举荐的正确,欣然同意。还有一次,赵普提出给一个宋太祖很反感的人升官,宋太沮不同意,双方争论起来,太祖大怒,说道:“我就不给他迁官,你能怎么着我?“赵普严肃地说:“刑赏,天下之刑赏,怎么能以陛下你一个人的喜怒来决定呢?”
当了皇帝的赵匡胤逐渐认识到文人在太平年月中的重要作用,于是很注意用文人,并要求武臣也要看书学习,正是他的清明之举,所以宋的官吏们都极力地维护他的权威。他也在赵普等大臣的协助下,制定了一系列重文轻武的政策和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他把改革军事机构的原则应用到改革政治经济制度上来。使内外抑制,集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在中央,宋太祖实行政务、财务、军务分立制度,以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同时设参知政事为副宰相,既协助宰相处理政务,又防止宰相专权。设三司使主持财政,号称计相,由枢密使负责军政。在地方实行州县二级制,州县的行政长官经常调整。以知州知州事,并设通判,互相牵制。在财政上,削夺地方上的财权,设转运使来管理地方财政,除度支经费外,一律运用京师,这既保证了中央的财政收入,又断绝了地方上藩镇兴起的经济基础。为了保证各项制度的实施,赵匡胤建立了一套强有力的监察制度,谏官由皇帝亲自挑选,成为天子的法官,督察各级官员的工具。同时,为扩大统治基础,恢复科举制度,把殿试制度固定化。在经济发展方面,整顿混乱的赋税制度,实行轻徭薄赋,奖励农桑,兴修水利,繁荣工商业等一系列的政策,使北宋的社会经济有较快的恢复和发展。
在用人上,宋太祖赏罚分明,不念旧恶。在灭后蜀时,主帅王会斌等人贪残杀降,尽管平蜀有功,还是被降职责罚,清廉的曹彬和转运使沈义任都被特加优赏。有个叫董遵海的武将,在宋太祖浪迹天涯时曾仗势欺侮太祖。宋初,董遵海有此过失被告发,被太祖召见,心想必死无疑。这时,宋太祖告诉他:“我不会念旧恶的”。并对他委以重任,还把他陷于辽朝幽州的母亲用黄金赎回来,董遵海感激万分,也更加用心守边,立下战功。在赏罚分明的同时,太祖也不随意猜疑大臣。有一天,他到赵普的府弟私访,正好吴越王钱椒送十瓶东西给赵普,说送的是海物。宋太祖让赵普打开瓶子,见里面装得全是用来贿赂赵普的瓜子金。赵普大为吃惊,忙跪下请罪,言明自己并不知道瓶内所装的是金子。宋太祖坦然地说:“收下不要紧,他以为国家的事都由你书生决定呢。”一件本来可以兴起刑狱的事就这样平息了。对大臣不随便猜疑,就使得宋初最高统治集团内部能够保持稳定的局面,这对宋太祖顺利进行统一和削夺藩镇权力两条战线的斗争,也有不能忽视的作用。
公元976年10月,年仅50岁的赵匡胤突然去世。围绕太祖之死,有一个烛光斧影的传说。其一为10月20日晚,突然阴云密布,顷刻之间大雪和冰雹从天而降,太祖立即把他的弟弟开封尹赵光义召到寝宫,摆酒对欢,寄托后事。当夜,赵光义就住在宫中。第二天五更,太祖驾崩。这种传说和猜测,汇集一点就是怀疑太祖是被太宗杀死的。
宋太祖赵匡胤以一介武夫,黄袍加身而登上皇位,他南征北讨,统一天下,结束了自唐中叶就开始的二百年的分裂局面,开始了中华民族历史的一个新时期,他草创的许多祖宗之法,特别是中央专制主义集权,为宋王朝的昌盛发展创造了条件。他的一生以武功居多,但他却扭转了近百年来的重武轻文之风。“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史册上,宋太祖可以说是一个为数不多的杰出帝王。
1、赵匡胤“偷菜”的故事
后汉乾佑元年(948年),开封郊外一座破庙里来了一个不速之客。夜色深沉,主持老和尚正在睡觉,猛然听到窗外菜地中传来窸窸窣窣的声音。莫非有野猪来捣乱。
老和尚翻身做起,披起衣衫,点亮灯火,到窗外查看。当时兵荒马乱,这个郊野小庙已经好几年没有收到任何布施了。为了活命,老和尚不得不起早贪黑的侍弄几亩菜地。
隔几天就挑一旦菜蔬入城换点米熬点稀粥。菜地可就是老和尚的命根子呢。老和尚一手持灯,一手护着灯火,缓缓朝菜地挪去。眼看前面黑影蠕动,看到灯火竟然还不逃跑,老和尚很是恼恨。
这个野猪也太嚣张了。可野猪凶猛,老和尚不敢靠近。老和尚抄起一块大石头用尽全力砸过去。猛然间就听得“哎呦”一声传来。仿佛是个人声!
老和尚战战兢兢走上前去,灯火照亮处,发现一个面黄肌瘦的大汉正怒气冲冲瞪着自己,手中还拿着老和尚辛苦几个月种的嫩嫩的莴苣。老和尚笑了,连忙招呼大汉入屋,询问怎么回事。
堂堂一个大男人,为何沦落到半夜偷菜的地步呢。这个大汉叫做赵匡胤,对,十三年后,就是这个偷菜的大汉,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繁华最富庶的大宋王朝。人们常常称其为宋太祖。
2、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故事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七月初九日晚朝时,宋太祖把石守信、高怀德等禁军高级将领留下来喝酒,当酒兴正浓的时候,宋太祖突然屏退侍从叹了一口气。
给他们讲了一番自己的苦衷,说:“我若不是靠你们出力,是到不了这个地位的,为此我从内心念及你们的功德。但做皇帝也太艰难了,还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个夜晚都不敢安枕而卧啊!”
石守信等人惊骇地忙问其故,宋太祖继续说:“这不难知道,我这个皇帝位谁不想要呢?”石守信等人听了知道这话中有话,连忙叩头说:“陛下何出此言,现在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呢?”
宋太祖说:“不然,你们虽然无异心,然而你们部下想要富贵,一旦把黄袍加在你的身上,你即使不想当皇帝,到时也身不由己了。”
这些将领知道已经受到猜疑,弄不好还会引来杀身之祸,一时都惊恐地哭了起来,恳请宋太祖给他们指明一条“可生之途”。宋太祖缓缓说道:“人生在世,像白驹过隙那样短促。
所以要得到富贵的人,不过是想多聚金钱,多多娱乐,使子孙后代免于贫乏而已。你们不如释去兵权,到地方去,多置良田美宅,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的产业。
同时多买些歌儿舞女,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朕同你们再结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这样不是很好吗!”石守信等人见宋太祖已把话讲得很明白,再无回旋余地。
当时宋太祖已牢牢控制着中央禁军,几个将领别无他法,只得俯首听命,表示感谢太祖恩德。第二天,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张令铎、赵彦徽等上表声称自己有病。
纷纷要求解除兵权,宋太祖欣然同意,让他们罢去禁军职务,到地方任节度使,并废除了殿前都点检和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司。禁军分别由殿前都指挥司。
侍卫马军都指挥司和侍卫步军都指挥司,即所谓三衙统领。在解除石守信等宿将的兵权后,太祖另选一些资历浅,个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担任禁军将领。
禁军领兵权析而为三,以名位较低的将领掌握三衙,这就意味着皇权对军队控制的加强,以后宋太祖还兑现了与禁军高级将领联姻的诺言。
把守寡的妹妹嫁给高怀德,后来又把女儿嫁给石守信和王审琦的儿子。张令铎的女儿则嫁给太祖三弟赵光美。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杯酒释兵权”。
3、赵匡胤假画像杀林仁肇的故事
在灭掉南汉之后,宋太祖把进攻目标转向南唐。南唐后主李煜昏庸无能,只知道吟诗填词,整天沉湎于酒色,不理朝政,南唐国力日衰。宋太祖此时有心灭南唐,但又不敢轻举妄动。
原来,南唐有一位勇猛无敌的武将名叫林仁肇,宋太祖认为林仁肇是宋朝灭南唐的一大障碍。可巧开宝四年(971年),李煜派其弟李从善前来朝贡,宋太祖忽然心生一计。
当即热情款待李从善,并把他留下任泰宁军节度使。李从善不敢违命,只得报告李煜。李煜也不知宋太祖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正好想通过李从善探听一些宋朝的情况,便同意他在宋朝任职。
宋太祖又派一名使者到林仁肇那里,使者用钱财贿赂林的仆人,搞到了一张林的画像。使者拿着画像回来复命,宋太祖命人把画像挂在自己的侧室。?
一天,李从善来见宋太祖,廷臣先把他领到侧室。李从善一眼就看到了林仁肇的画像,不解地问道:“这是我国武将林仁肇的画像,怎么会挂在这里?”
侍臣支支吾吾,欲言又止,半天才说:“你已经是宋朝的人了,告诉你也没什么。皇上爱惜林仁肇的才干,下诏书让他来京城,他已经答应投降,先送来画像以表诚心归顺。”
侍臣又指着附近一座华美富丽的房子说:“听说皇上准备把这所房子赐给林仁肇,等他到了京城,还要封他为节度使呢!”?
李从善立即回江南向李煜报告了此事。李煜真的怀疑林仁肇心怀二心,在一次设宴招待林仁肇时,让人事先在酒里下了毒药。
林仁肇回到家中,毒性发作,七窍流血而死。宋太祖听到林仁肇的死讯后,立即发兵攻打南唐,很快就灭了南唐。
4、赵匡胤与豆油卷的故事
相传,宋太祖赵匡胤自小家贫,早年曾浪游楚地,以推车贩运为业。一次寒冬,他手推独轮车,从古“楚王城(今湖北云楚)来至孝感西湖村,当独轮车满载贩购的西湖莲藕后。
却已时值风雪黄昏,饥寒交迫,赵匡胤便推车投宿湖酒家。急欲酒菜充饥御寒,然而,却逢当年因年岁饥馑,兵祸战难频繁,朝廷严禁民间酿酒,加之此时酒馆饭菜俱空。
厨间仅剩两张未用完的豆油皮及葱、姜等零星物料,而聪明的厨师触景生情,以显示自己厨艺高明,便随机应变,即取用来客独轮车上的莲藕作原料,经洗净去皮,切成细丝。
略用盐腌渍后,抖入葱、姜、香菇丝等调配料和少许面粉,用净布紧紧卷捏成一字条形,再用抹过面糊浆的豆油包牢,以锯刀法切成形似“车轮”一样的筒片,并经油炸烹制。
稍许,酒家端上一盘“豆油藕卷”和一壶私人家酿陈酒送上餐桌。赵匡胤非常感激,便一人独酌起来,边吃边即赞,于是,“豆油藕卷”这一佐酒美肴即问世并沿传下来。
5、赵匡胤读书的故事
赵匡胤出身行伍,却酷爱读书。他随后周世宗攻打淮南时,有人告发他私载货物达数车之多,一检查,发现其实是数千卷书籍。周世宗说:“你做的是武将,应该花心思在坚甲利兵。
带着这么多书干什么?”赵匡胤回答:“臣承蒙陛下用为将帅,担心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务,所以弄来很多书随时观看,就是为了学知识、广见闻、增智虑啊。”
周世宗听了赵匡胤的回答,越发欣赏他了。赵匡胤书读多了,偶尔也能吟上两句诗。宋代陈郁《藏一话腴》记载,有一次,赵匡胤和几个朋友相聚,大家兴致盎然,彻夜长谈。
翌日清晨,东方破晓,太阳冉冉而升,在座一人触景生情,随口吟了一首《咏日》。众人纷纷叫好,唯独赵匡胤不以为然,认为诗句虽然工整,却没有什么气势。
当场做了《咏日》:“欲出未出光辣达,千山万水如火发。须臾走向天上来,逐却残星赶却月。”这首诗用字粗陋,对仗也不押韵,但是意境开阔壮观,充满了王霸之气。
果然胜却前诗,受到众人夸赞。当时赵匡胤还未发迹,而这首诗已经显露了他高远的志向,同时也让他觉得身为武人而多读书更能获得尊重。
所以,赵匡胤成了宋太祖之后,说出“朕欲武臣尽读书以通治道”的话,一方面是他深思熟虑之后的治国纲领,另一方面也是想告诫武臣们不要一门心思放在用兵上,要多读书才能通晓治道。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132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揭秘,为什么清朝有些宫女被称“姑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