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刘秀和王莽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汉光武帝刘秀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他虽然是汉室后裔,可到了刘秀这一代已经和布衣没什么区别了。刘秀有位面之子之称,究其原由就是因为他开挂般的人生,更始元年(公元23年),绿林军与新朝军队决战于昆阳,最终新朝军队溃败,王莽精锐尽失,最终新朝被攻灭。新朝军队好称百万之众,在大司空王邑的率领下锐不可当,而刘秀方面的军队不足三万,刘秀如何能以少胜多,取得胜利呢?
早在王莽篡汉建立新朝之初,新朝始终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北方的匈奴又趁机作乱。汉室凋零,北方的边境无兵可守,匈奴的军队派兵抢掠边境的百姓,王莽觉得现在新朝内部还没安定,又有边患,必须赶快解决才行。
乃遣使者赍黄金币帛,重赂匈奴单于。——汉书.王莽传
王莽的缓兵之计并没有得到匈奴单于的认可,此时的匈奴单于名叫栾提知,他并不买王莽的账。根据资治通鉴的记载,匈奴单于勃然大怒:“先单于守汉宣帝的恩惠,不能辜负。现在的皇帝并不是宣帝的子孙,凭什么坐上宝座?”
自西汉初年刘邦遇“白登之围”,经历了汉武帝、汉宣帝再到新朝伊始,汉匈争斗百年,此刻匈奴却不承认新朝,转而继续为祸边境。
掳掠官吏百姓、牲畜财产,不可胜数。——资治通鉴
王莽没有办法只能想办法对付北境的匈奴,王莽组建新军三十万,准备了300天的粮草对抗匈奴。这样做势必会劳民伤财,这样劳师远征深入到匈奴沙漠腹地又无法彻底消灭匈奴,不能为新朝建立真正的功业,只能是空耗国力,反而失去了天下民心。各地爆发了农民起义......
到了更始元年,刘玄在绿林军的拥戴下登基称帝建立更始政权,新朝首尾难顾,王莽在北境投入过多,他急于早日剿灭更始政权,他派王邑、王寻率大军从洛阳出发势必要一举剿灭贼寇。刘秀不得已退守昆阳,此时昆阳守军不到1万人,怎能抵挡百万新军?
或许古人也爱吹牛
在三国中,曾有两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袁绍号称百万与曹操决战官渡,而实际上袁绍兵马十数万。曹操赤壁之战前曾书信告知孙权:“百万水师会猎于江下。”而实际上曹军赤壁之战的兵马不到二十万,古代战争中虚以实之,用这样的诈术打击对手,让对手丧失信心。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昆阳之战新军三四十万,新朝有军队驻扎北方防范匈奴,多年来新朝积贫积弱、民怨四起怎么可能组织起一支几十万人的大军呢?更何况昆阳不到1万人,杀鸡焉用宰牛刀?昆阳之战的新军人数应该没有那么多,新军兵马可能也就十来万。
刘秀又从定陵县、郾县调集一万七千精兵援救昆阳,加上城中守军几千人,一共有兵马2万5。1万兵马胜100万兵马显得如此神奇,而2万多兵马战胜10多万新军,以一敌四就容易很多。昔日战国名将吴起曾以一挡十,击败秦军,使秦国沦为天下笑柄。此时新军劳师远征遇到刘秀以逸待劳的精兵被击败就情有可原了。
天意亦是人谋
在后汉书.光武帝纪中曾有记载新军万余人被水淹没。
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不流。——后汉书
此事被后人所载,被认为是刘秀是位面之子做好的证明,阿彬认为,实际上这只是一场意外,这并不能改变大局。并不是大水帮助刘秀战胜了新军,实际上是刘秀已经取得了战局上的主动,新军溃败之后,又遇到大水,雪上加霜。更始元年六月,刘秀率领敢死队3000人冲击新军,这支部队是精锐之师,新军阵脚大乱,此战还杀掉了大将王寻,新军溃败途中又遭遇大水死伤惨重。
之所以刘秀能够战胜新军,是因为新军轻敌冒进,昆阳没有及时攻取下,等到刘秀的援军到达,此时新军疲惫,而刘秀的汉军以逸待劳、又是精锐之师最终得以战胜新军。
经过昆阳之战,王莽尽失主力,丧失了主动权,不久后绿林军攻入洛阳,王莽被干掉,新朝覆灭!
昆阳之战,号称是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模范战例。也是莽汉战争中的一个关键转折点。可以这么说,昆阳之战后,王莽的灭亡已经是时间问题。
公元23年,为镇压农民起义主力,当时王莽派司空王邑、司徒王寻为帅,合兵43万,号称百万,史称?旌旗辎重,千里不绝 ,自秦﹑汉出师之盛,未尝有也?,而且还?驱诸猛兽虎豹犀象之属,以助威武?,大军至昆阳城下,?军陈数百里,不见其后?。
反观汉军,昆阳城中仅有8、9千人,且人心惶惶,士气不振。此后刘秀率13骑突围求援,所收郾、定陵等地兵马也不过数千人。而留守的喽罗王凤等人更是想向王莽军乞降,在遭到回绝后,个个惶惶不可整天。
战前态势,总兵力50比1,一个是志在必得,一个是惊弓之鸟,似乎不战而高低立判。
决战之时,刘秀从城外带来的兵力不过区区三千人,城中则是一帮缩头乌龟。这样,作战双方的态势是:总兵力100比1,一方是以逸待劳,一方是惊疑不定,似乎不战而成败立知。
但历史的编剧才能出乎一切人的想象。
关于昆阳之战的胜负原因,一般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新军在指挥上的重大失误,二是汉军在指挥上的成功。历代著名的以少胜多战役基本都是这个模式。
那么新军具体犯了哪些错误呢?
战略上,一没有直捣黄龙攻宛城,二拒绝了昆阳城内汉军投降。如果采纳任何一条,新汉战争的最终结果都将被改写。新军在战略上出现了不可饶恕的错误,这是毫无疑问的。
战术上,几次面对汉军的挑战都只派出少量的部队应战,白白损失了部队数量优势,大意失荆州。这是目前普遍的观点,事实果真如此么?
双方第一次交战,刘秀率一千步骑兵在新军阵前排兵布阵,王邑只派数千兵马应战,如果说这是王邑轻敌,那么第二次交战,刘秀率三千敢死队绕到城西直冲新军大本营,此时王邑仅仅带领万余兵马应战,这就绝对不可能是轻敌了。因为刚刚的轻敌败仗已经让王邑领教了刘秀的厉害,人不可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吧。那么王邑为什么不带更多的兵马来应战刘秀呢,这中间一定有更深沉次的原因。
再重新梳理一遍,前哨战刘秀用一千兵马战胜数千新军,之后还有若干次类似规模的小战役,都以刘秀的胜利告终。此时刘秀扔出一个?诈弹?宛下兵到。此计可谓一箭三雕,一者鼓舞了己方士气,二来打击了敌方士气。最重要的第三点,需要结合地图来分析,如下:
刘秀率领的三千敢死队为什么要大老远从城东绕到城西进攻呢?只要搞清楚这一点,就能明白王邑为什么只带万余兵马应战,并且严令各部不准轻举妄动的真正原因了。
宛下兵到的假消息已经传出去了,新军也信了,士气也降了。那么为何不顺水推舟,来个假戏真做呢。刘秀这三千敢死队之所以要出现在城西,就是为了瞒天过海让新军相信宛城的兵已经到了。看看地图,宛城在昆阳西南,宛城支援过来的部队出现在昆阳城西,那是再正常不过了。只要王邑相信了,那么这三千敢死队起到的威慑力就绝对不仅仅是三千了,很可能是三万大军的威慑力,为什么呢?王邑琢磨着:?攻宛城的汉军有十万,这会儿过来支援昆阳的怎么也不可能只有三千吧。那这三千人马就很可能是诱兵之计,后面肯定还埋伏着数万大军,对,一定是这样的?。如果现在贸然出动大军进攻,追击太远被汉军诱敌深入,很可能会中了?三万大军?的埋伏。而且现在城东城西两面都有汉军威胁,王邑担心被汉军来个两面夹击,再加上新军目前低落的士气,综合各方面不利因素,于是王邑才做出了各部人马原地待命,主帅亲率万余人马迎战的命令。因为筑垒列阵待命是当时最好的防御方式。
还有一点,昆阳之战出现了超强的雷电暴风雨,这种强对流天气出现之前一定会形成浓厚的积雨云,即将到来的恶劣天气对军事行动是极为不利的,古代可没有水泥柏油马路啊。所以此时按兵不动对王邑来说应该是最佳选择了。刘秀正是看准了这个绝佳的时机,亲率三千敢死队直插新军心脏,完成致命一击。
兵者,诡道也。刘秀被太祖评价为最会打仗的皇帝,王邑在刘秀面前被耍得像小学生水平也就不足为奇了。。。
昆阳之战中,刘秀是如何在不利局面下反败为胜的?
昆阳之战是新朝末年,新汉两军在中原地区进行的一场战略决战,这场大战的主战场在昆阳一线,故称为昆阳之战。昆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例之一,它决定了未来中原王朝的国运与兴衰,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有深远影响的战略决战。
昆阳之战中初出茅庐的刘秀以区区三千人的敢死队击溃王邑的四十万大军,创造了军事史上的奇迹。这是一场不可思议的战役,刘秀是如何在不利局面下,反败为胜的呢?
王莽新朝末年,改革失败,民怨沸腾,天下大乱,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尤其是北方的赤眉军和南方的绿林军最为活跃,严重地威胁到王莽新朝的统治根基。
当南方的绿林军刘玄称帝后,王莽将所有的注意力转移到消灭南方的起义军。王莽派将军严尤、陈茂率兵挺进宛城一带与绿林军展开厮杀,绿林军统帅刘演大败严尤,将宛城围了一个水泄不通,宛城危在旦夕。
刘秀与将军王凤趁机率兵扫清了宛城附近的昆阳、定陵、城等王莽新朝残余势力。
王莽听说严尤、陈茂兵败,大为恐慌,立即命令司空王邑、司徒王寻举全国之兵解宛城之围 ,想要将新生的更始政权扼杀于摇篮之中。
王邑从北方调来了四十二万大军,浩浩荡荡地向宛城出发,队伍绵延数百里,蔚为壮观。刘秀等人看到敌人强大的阵势,赶紧退守昆阳城。
当王邑的大军到达昆阳时,王邑做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下令军队先血洗昆阳,昆阳城破之后,再去解宛城之围。
先看看王邑的阵容,兵力有四十二万,号称百万。驱赶老虎、豹子、犀牛和大象等猛兽打头阵,又请了一个身高二米多的巨人顶在阵前助威,自从秦、汉数百年以来,从未见过这么大规模的用兵。
刘秀这一边,守城的人马加起来不到一万人,面对大兵压境,如何迎敌,将是个问题。
王邑的实力完全可以辗压绿林军,似乎屠城已成必然。然而,结局让人大跌眼镜,刘秀以三千人的敢死队力挫王邑四十万大军,这又是为何呢?
我们认真梳理这场战役的一些细节才发现,昆阳保卫战之所以取得胜利,是多种因素造成的。
刘秀临危不惧。听说王邑的大军将要到达,城内守将早已吓破了胆,人心惶惶,很多人正打算携家带口逃离昆阳城。
这时,刘秀勇敢地站了出来,他为大家分析了当前的局势,表示要誓与昆阳共存亡。诸将对他的建议非常不满,有些人甚至对他发了火。这时探子来报,王邑的大军已将昆阳城团团围困,所有的人已无路可逃。
所有的担子又压在了刘秀身上,他沉着应对,和诸将定策,由大将军王凤、王常死守宛城,刘秀与十个弟兄偷偷溜出城去搬救兵。
不得不说,正是刘秀的这一决定挽救了大家,虽然昆阳城守兵只有不到一万人,然而城池坚固,易守难攻,如果所有人同心协力,足可以支撑到刘秀的救兵到达,那时,将形成里应外合,出奇制胜。
王邑骄兵必败。当王邑的大部队到达昆阳城之时,部下严尤曾劝说他绕过昆阳城,先解宛城之围,宛城的绿林军被消灭之后,昆阳将不攻自破。按说这是一个十分合理的建议,可是王邑却拒绝了。
王邑是一个表演欲很强的统帅,手握百万大军却破不了一个小小的昆阳城,那他何以立威?他自信将屠灭昆阳,踩着绿林军的鲜血前去解宛城之围。
为了攻破尽快攻破昆阳城,他拼尽了全力,又是架云梯,又挖地道,又是棚车攻城门,昆阳城依然牢不可破。王邑将昆阳城围了数十重,令强弩向城内狂射,城内的人出门打水也要头顶门板。
王邑的强攻确实取到了震慑效果,守将王凤快守不住了,提出投降,王邑却拒绝了,他曾立誓要血洗昆阳城,决不接受投降。
人的潜能是无限的,当将士们被逼入绝境时,人人怀必死之心,那将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无论王邑如何拼尽全力攻城,昆阳城依然屹立不倒。
刘秀的信息战。在王邑的军队彻底围城之前,刘秀与他的十三个伙伴偷偷溜出来,他成功的说服了郾城、定陵等地的绿林势力,募集到几千人马,迅速奔赴昆阳。
此时有两场攻城战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一边是刘演率领绿林军正在攻打宛城,另一边是王邑的新军正在攻打昆阳城。古时候通讯不发达,两边都各顾着打仗,彼此不知道战况如何。
岑彭死守着宛城已达半年之久,早就弹尽粮绝,按史书上的说法是“人相食”。岑彭要是知道王邑的四十二万大军正在攻打昆阳,那他再苦也要熬下去。他终于在绝望中向刘演投降了。
宛城已破的消息并没有传到昆阳,刘秀不知道,王邑也不知道,这为刘秀打信息战创造了有利条件。
刘秀故意派信使往昆阳城中送信,说是宛城已破,刘演将派大军前来增援。信使故意将书信丢失,被新军捡到,将士们个个心情沮丧,士气低落。而昆阳城内的守将们得到消息后顿时士气大振,誓死守城,并准备随时出城迎敌。
王邑布阵失误。昆阳城附近地势狭窄,不像平原地区,可以任意调动部队,何况几十万的大军,在这种狭小的地方作战,若指挥不当,很容易造成混乱。因此王邑下了一道奇怪的命令,各营垒没有他的批准,不可以擅自出兵。
当刘秀率领三千敢死队冲了过来的时候,王邑轻敌,亲自率本部一万人马前去迎敌,哪知被不怕死的刘秀杀了一个丢盔弃甲,狼狈逃窜。新军各营由于没有接到命令,不敢轻举妄动,眼睁睁看着王邑的部队被打败,大将王寻也死于乱军之中。
这时,城内的守军见汉军得利,立即大喊着冲杀出来,里外夹击,王邑地数十万大军瞬间崩溃,各自四散逃命。
雷暴雨也来助阵。当王莽的新军全线崩溃之时,忽然下起了一场雷暴雨,按史书的描写:
会大雷、风,瓦屋皆飞,雨下如注,滍川盛溢,虎暴皆股战,士卒赴水者以万数,水为不流。
兵败如山倒,对于几十万人马的军队,一旦阵脚大乱,所有的士兵各自逃命,无人再去迎敌。此时又逢恶劣天气,又是大风、又是大雨,大风把屋顶都刮跑了。逃跑的士兵互相拥挤踩踏,坠河死者不计其数。
此时,四十多万新军如同待宰的羔,绿林军将士们趁着狂风暴雨,肆意地砍杀,以至于被尸体堵塞,河水为之不流。
此战后,王邑、严尤、陈茂等人是骑着马踏着死人的尸体才得以渡河逃生。昆阳之战,以刘秀的完胜,王邑的完败画上完美的句号。
王邑之败,败在多方面,有战略上的愚蠢,也有心理上的轻敌,也有布阵上的失误。当然,更主要是输在人心上。王莽新政失败,早已人心丧尽,看似有百万雄师,却人人各怀异心,一旦战事不利,就各自溃散。
反观刘秀,看似实力弱小,却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天时不用说,一场暴雨及时来临,加速了敌人的崩溃;
地利,刘秀充分利用昆阳附近有利地形,他的三千敢死队就像一把刀子一样插进敌人的心脏,敌军人数虽多,却施展不开,四十万大军反而成了累赘;
人和,自古能成大事者必然得人心,刘秀能够聚拢人气,能够说服绿林军同仇敌忾,一致对外,而且能够身先士卒,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因此,昆阳之战,刘秀以三千敢死队击败王邑四十二万大军,看似让人匪夷所思,实则结局早就注定。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128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