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杜预连其实连骑马都不会的,他是怎么成为灭吴的功臣的

众妙之门 2023-06-17 08:04:03

杜预连其实连骑马都不会的,他是怎么成为灭吴的功臣的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灭吴功臣杜预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说到杜预连可能很多网友都不太了解这个人,但是这个人可以说是晋朝的核心人物了,他为灭吴立下了汗马功劳了,但是如果真正了解杜预连这个人的人都是知道的,杜预连其实连骑马都不会的,那么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为什么会成为灭吴的功臣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揭秘分析看看吧!

吴国人为何那么痛恨他呢?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指挥的军队或斩杀,或俘虏了很多吴国的高官。整个灭吴一役,杜预所统共斩杀、俘虏吴国都督、监军一类的高级(省部级)官吏14人,郡守、将军一类的中级(厅级)官吏多达一百二十人。

唐代大诗人杜甫五百年前的远祖杜预,是古代中国著名的复合型人才,恐怕知晓的人寥寥无几吧?

(一)杜预的身世和学识

杜预(222年-285年),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人。他从小博览群书,勤于著述,对军事、经济、政治、历法、法律、数学、史学和工程等都颇有研究。世人赞赏他博学多通,就像座武器库里面什么都有,誉称其为“杜武库”。

他是西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历任曹魏尚书郎,西晋河南尹、安西军司、秦州刺史、度支尚书、镇南大将军等职,63岁逝世后,追赠征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谥号成侯。

他是明代之前唯一跻身“两庙”(文庙和武庙)之人。

(二)杜预有运筹帷幄决战千里的军事指挥才能

公元265年,西蜀被灭后,魏国皇帝曹奂禅让帝位,大部分天下归晋,司马炎正式称帝,国号大晋,年号泰始。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公元277年,司马炎决定将20万兵马分五路攻伐吴国,任命杜预为镇南大将军,亲率一路,协调其余四路。

杜预一到任,首先安排修缮军中破损的铠甲,士兵们穿上完好的铠甲后,个个显得十分威武,士气迅速得到了提升。与此同时,他挑选精锐士兵组成别动队,偷袭吴国西陵都督张政的军营,抓获了不少俘虏。

张政感到羞耻瞒报军情。杜预侦查得知这情况,立即使用离间计,将俘虏全部释放,俘虏回国将消息公开了,吴主孙皓知悉后十分恼怒,下令刘宪接替张政。临阵换帅使吴军人心涣散,战斗力锐减。

杜预抓住这有利时机,开始正式向吴国用兵。他明里将一些部队布置在吴国的门户江陵一带,暗地派周旨伍巢二将率军突袭乐乡,并在四周插旗帜放烟花,扰乱敌人军心。吴军都督孙歆出战中埋伏被俘。不少晋军士兵高兴地叫道:以计代战,以一当万。

杜预紧接着率主力部队紧逼江陵,守城的吴国大将伍延诈降,杜预发现了伍延的诡计,不露声色地将计就计,一举占领了江陵,然后势如破竹一路向南长驱直入,吴国的不少州郡纷纷望风投降。

这时其他四路的将领提出雨季就要来了,疾病也会流行,应该暂缓进攻,等到冬季再用兵。杜预力排众议做好协调工作,率军继续进攻,三个月内将吴国灭亡。

《晋书》记载,杜预连骑马都不会,十足一个文人,但吴国人非常痛恨他,痛恨到哪种程度呢?杜预不是有大脖子病吗?他们就给狗脖子上套上各水瓢,意思很明白,把杜预比喻成狗。

吴国人为何那么痛恨他呢?

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指挥的军队或斩杀,或俘虏了很多吴国的高官。整个灭吴一役,杜预所统共斩杀、俘虏吴国都督、监军一类的高级(省部级)官吏14人,郡守、将军一类的中级(厅级)官吏多达一百二十人。

(三)杜预是发展经济的行家里手

司马炎登基不久,匈奴右贤王刘猛叛晋,司马炎准备讨伐刘猛,令时任度支尚书(度支尚书相当于明清时期的户部尚书,主管国家财政)的杜预起草一份征讨方案。

第二天,杜预交给司马炎的却是一份尽快恢复生产建设的建议书。

由于连年征战,国家的财力根本无力承担一场新的战争。司马炎虽然有些不快,但还是单独召见了杜预,准备说服他。杜预抓住时机详细的分析利弊,司马炎被他的深谋远虑折服,同意了杜预提出的优先发展经济的方案,同时也打消了马上去讨伐刘猛的念头。

“以农为本”是中国传统的基本国策,为了更进一步表示对农业的重视,杜预建议司马炎向汉文帝刘恒学习,每年春耕时节亲自带领皇族们耕种皇家的自留地“籍田”。

为了在战争时期运送军需物资,当时朝廷及各地官府养了很多的牛。据晋书记载,当时大约养了四万五千头左右。杜预建议,在没发生战争的农忙季节,可将这些闲置的牲畜以合适的价格租给无牛的农户使用,这样国家不仅可以取得租金增加收入,还可以节省大笔购买饲料的开支。

在中国的历史上,治河治水是一项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作。杜预针对荆州、扬州、兖州、豫州等地常常发生水灾的实际情况,向朝廷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治水建议,得到批准后,他亲自去作具体安排。经过努力,这些地方后来都变成了旱涝保收的富庶之地。

杜预积极建议制造一种由人力排风的鼓风机,这种鼓风机在当时算非常先进的,对炼铁业有极大促进作用。经过多次试验,终于取得了成功。

杜预建议朝廷增设常平仓,常平仓不仅用于储备粮食,还可以用于平抑粮价。此外,杜预还建议把食盐的生产、运输和销售的权力统统收归国有。

杜预上述的一系列建议实施后,均有力地促进了社会经济发展,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四)杜预在治学方面卓有收获,后世专家根据其强弱之“势”的散见论述,整理编著出千古奇书《守弱学》

杜预博学多才,自称为“左传廦”,有《春秋经传集解》,《春秋盟会图》《春秋长历》《女记赞》等著作传世。

现代古籍整理专家马树全先生,根据杜预有关强弱之“势”的散见论述,整理编著出《守弱学》一书。

《守弱学》论述的主要道理是:强弱之分世之恒理。但弱与强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的一生有时会处于强势,有时也会处于弱势。守弱的作用就是“强者守弱,使强者恒强;弱者守弱,可由弱变强”。

全书分九卷,句句皆精典。

如说“智”:原文是:智以智取,智不及则乖。意思是:智者用其智慧作为取胜之道,若用智不当就会事与愿违。

笔者试作分析:世上没有万全的智计,再高明的智者也有失算的时候。智者要明白,不少事无法胜算在握。智者如果背上沉重的必胜包袱,一旦遭受挫折,就会直接导致其失败。要懂得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智者如果心态不正,心理脆弱,他的命运终究不妙。

如说“愚”:原文是:愚以愚胜,愚有余则逮。意思是:愚人用其愚拙作为胜利之法,愚拙十足也能达到目的。

人们最易忽视愚拙的正面作用。不少人做事只想取巧,结果是画虎不成反类犬。“不管白猫黑猫,能逮住耗子就是好猫”。只要达到了目的,愚拙也就不愚拙了。

不少历史上的成功者,他们不但不聪明,相反却十分愚拙。正因为自知其愚拙,做事不投机取巧,韧劲实足,面对聪明人难以完成的事业,自拓一条道路,取得了成功。从某种角度说,成功最需要一种心无旁骛的“愚拙”。

杜预的“守弱”理论,与其一生成功的践行分不开。不言而喻,《守弱学》是一门极具实用性的大学问。有人云:《守弱学》系千古奇书,研读一遍,受益一生。

古代只有两人同时进文庙和武庙,一个是诸葛亮,另一个非常低调

由于时代不同,人们对自我价值体现的认知度有很大差异,古代读书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目标,将士把“征战战场,开疆拓土”当成心愿,不仅活着时想功成名就,死后也想青史留名,就像辛弃疾所说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古代有两座庙十分出名,即供奉姜太公的武庙和祭祀孔圣人的文庙,二者不分伯仲,分别为武将和文臣梦寐以求的地方,若是某人有幸进入武庙或文庙,足以证明他非同凡响,在某方面有着常人所不及的才能和贡献,比祖坟冒青烟还要霸气。

中华大地,从来不缺乏各种人才,文武双全者也不少,有没有人既可以进入文庙,又能够位列武庙呢?这个还真有,只是非常罕见,两千多年的历史上,只有两人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其中一个是诸葛亮,另一个非常低调,几乎不为人所知。

咱们先来看一下诸葛亮,关于他的事迹和传说很多,草船借箭、六出祁山、骂死王朗等故事,无一不是家喻户晓,尽管有些略显夸张,但诸葛亮的确很有能力,历朝历代都有大批粉丝。

有人说,真实的诸葛亮并没有那么厉害,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自古对他的评价都很高,就连唐朝名将李靖对诸葛亮都极为推崇,若非有真才实学,岂能达到如此境界。身为文臣,诸葛亮相当合格,谋略方面登峰造极,忠心耿耿无可挑剔。

身处乱世,郭嘉、贾诩等人都有跳槽的经历,诸葛亮却没有,一生只追随刘备一人,不离不弃,诠释了“忠臣不事二主”的道理。康熙如此称赞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人臣者,惟诸葛亮能如此耳!就连自诩为十全老人的乾隆,对诸葛亮亦是赞不绝口。

虽然多次北伐均未成功,却不能就此否定诸葛亮的军事才华,毕竟当时蜀汉国力较弱,与曹魏差距太大,换成谁都完不成灭魏大任,诸葛亮能保全蜀汉那么多年实属不易。唐朝时就将诸葛亮列为武庙十哲之一,与战神白起、兵仙韩信旗鼓相当,明朝时又进入文庙,实至名归。

前面提到的那个极为低调之人是谁呢?他就是东晋名臣杜预,诗圣杜甫的祖先。别说对历史不太懂的人,就是熟读史书者,也未必知道有杜预这号牛人,唐太宗在位时,杜预就进入武庙,比诸葛亮早了700多年,北宋时又位列武庙,在此之前,没有人同时拿到文武两庙的“入场券”。杜预凭什么获此殊荣呢?

杜预称得上官宦子弟,祖父是曹魏元老,父亲深得曹丕信任,官至尚书仆射(相当于宰相)。如此显赫的家庭背景,并未让杜预骄傲自满,他年轻时酷爱读书,文学功底深厚,理工科方面也很强,简直就是学霸,因此被人称作“杜武库”,几乎无所不知。

杜预踏入仕途时,朝廷大权已被司马家族掌控,第一份工作是司马昭身边的幕僚,而且迎娶了公主,成为皇亲国戚,从此逐渐受到重用。灭蜀之后,司马炎想趁热打铁,一举拿下东吴,完成一统三国的梦想,但多数大臣都不支持,只有姑父杜预和羊祜支持司马炎。

犹豫不决的司马炎,考虑了很长时间,终于下定决心出兵伐吴,杜预担任此次行动的主帅。根据史书记载,杜预并不会武功,估计连普通士兵都打不过,但他精通兵法谋略,但这就足够了,又不需要他上阵杀敌。在杜预的出色指挥下,终于把吴国灭掉,军事生涯达到顶峰,也是他进入武庙最重要的原因。

除此之外,杜预还留下很多经典著作,如《春秋释例》、《陈农要疏》、《律本》等,尤其他对《左转》的注解,直到现在仍旧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唐代名相房玄龄评价:杜预不有生知,用之则习,振长策而攻取,兼儒风而转战。

三国里有个叫羊牯的,他是哪国人,有什么功绩啊?

羊祜(221年-278年),三国时期魏国人,字叔子,泰山南城人。著名战略家、政治家和文学家。博学能文,清廉正直,娶夏侯霸之女为妻。

曾拒绝曹爽和司马昭的多次征辟,后为朝廷公车征拜。司马昭建五等爵制时以功封为钜平子,与荀勖共掌机密,晋代魏后司马炎有吞吴之心,乃命羊祜坐镇襄阳,都督荆州诸军事。

在之后的十年里,羊祜屯田兴学,以德怀柔,深得军民之心;一方面缮甲训卒,广为戎备,做好了伐吴的军事和物质准备,并在吴将陆抗去世后上表奏请伐吴,却遭到众大臣的反对。

咸宁四年(278),羊祜抱病回洛阳,同年十一月病故,并在临终前举荐杜预自代。

扩展资料:

270年,孙皓加封陆抗为镇军大将军,都督江陵等军事,羊祜知道陆抗不是等闲之辈,使用强攻占不到便宜,便施展攻心计,对吴军采取怀柔政策,每次两军交战,羊祜都预先与对方商定交战的时间,从不搞突然袭击,以致吴过来投降的人络绎不绝。

陆抗心中很清楚,所以常告诫将士们说:“羊祜专以德感人,如果我们只用暴力侵夺,那就会不战而被征服的。我们只保住边界算了,不要为小利而争夺侵扰。”

所以,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晋、吴两国的荆州边线处于和平状态。陆抗和羊祜两人惺惺相惜,产生了著名的“羊陆之交”。

276年,羊祜又进封征南大将军。经过7年的练兵和和各项物质准备,而且陆抗已经于274年病亡,孙皓还是继续实行暴政,羊祜便上疏《请伐吴疏》,遭到朝内其他大臣的反对,司马炎没有同意。

278年,羊祜染病,请求入朝。返回洛阳,正逢景献皇后羊徽瑜去世,羊祜十分悲痛,病情更加严重,同年病逝享年五十八岁,羊祜死后,举天皆哀。司马炎亲着丧服痛哭,时值寒冬,司马炎的泪水流到鬓须上都结成了冰,追赠羊祜为侍中、太傅,持节如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羊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127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