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诸葛亮和姜维为什么要不停的北伐,他们真实的目的是什么

以史为鉴 2023-06-17 07:22:31

诸葛亮和姜维为什么要不停的北伐,他们真实的目的是什么

对蜀汉北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自228年起,诸葛亮一共有过五次北伐,其中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广为流传的“六出祁山”,其实包括了一次魏军主动进攻汉中,诸葛亮率军迎战,但双方并未交战,后世概而言之,说成“六出祁山”。

诸葛亮死后,姜维成为蜀国军方领袖,自238年起,一共进行了11次北伐。其中,姜维最后一次北伐是262年,蜀国灭亡之前的一年。

诸葛亮与姜维两人一共进行了16次北伐,但历史上的蜀国,人口稀少只有百余万,还不到魏国四分之一,以蜀国国力根本难以平定魏国,而且持续北伐又严重损耗国力,这种“无用功,却损耗蜀国国力”的北伐,以诸葛亮与姜维眼光,不可能发现不了其中的危害,既然如此为何诸葛亮与姜维还在不停的北伐,他们真实的目的何在?

在人多就是力量的三国时代,魏国、吴国、蜀国人口差距很大,其中蜀国最弱,可谓是“弱不禁风”。

1,《文献通考·卷十》记载:魏武据中原,刘备割巴蜀,孙权尽有江东之地,三国鼎立,战争不息,魏氏户663423户,人口443万人。

2,《文献通考·卷十》记载:280年吴国灭亡时,东吴有53万户,官吏3.2万,士兵23万,男女人口230万,后宫5000人,因此总人口大约256万。

3,《晋书》等记载,221年时蜀国有20万户90万人,263年蜀国灭亡时一共有108.2万人,其中户数28万、民数94万、带甲将士10.2万、官吏4万。

以上人口属于在册人口,实际人口肯定远不止这一些,但管中窥豹可知,蜀国的确是三国之中最弱的一个,人口还不到魏国的四分之一。以如此孱弱的国力,别说几乎不可能平定魏国了,可能反而会让自己越打越弱,因为蜀国经不起一场大败,而魏国失败多次也不会伤筋动骨,以诸葛亮的才华,不会看不到这一点,也不会天真的认为“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既然如此为何还不停的北伐?

诸葛亮北伐的首要目标,其实不是消灭魏国,而是攻占凉州,所谓“得蜀取陇”。

1,如果只是自保,蜀国尽管占据荆益二州,但战略回旋空间较小,一旦魏军突破天险,蜀国核心就暴露在魏国兵锋之下,逃都没有地方逃。

2,关羽大意失荆州之后,蜀国北伐只能“出秦川”,但出秦川却非常艰险,只有穿子午谷、过褒斜道这两条路。而从陇右凉州出秦川,却是一条平坦大道,因此诸葛亮北伐首先是为了取陇右。魏延子午谷奇谋,诸葛亮并非不懂,而是认为太难,更重要的是诸葛亮知道蜀国太弱,经不起失败,不能轻易冒险。

3,秦陇唇齿相连,取陇可打破魏国得陇望蜀的美梦。

4,陇右居民多习武,善射骑,强悍勇敢善战,且才多将广、良马众多,另外土肥地广,粮食丰盈为蜀师补充军粮。总之,诸葛亮一旦成功图谋陇右,不仅改写蜀国战略居民,更能大幅度增强蜀国力量。

通过汉中之战,蜀国夺取汉中,一旦诸葛亮再取陇右,使蜀、汉、陇连成一片,蜀国不仅拥有更大战略空间,还能增强国防安全与国力,更能开启“出秦川”的坦途,此后再请孙权“以同盟之义,命将北征,共清中原”,形成抗魏半包围圈,就会改变蜀汉仅据川蜀偏僻一隅、远离秦川中原,势孤力单的局面。

其实,蜀国这一战略早已存在,刘备很早就把凉州列入猎取版图之中。刘备在世时,孙权派遣诸葛瑾索要荆州,刘备回复是“吾方图凉州,凉州定,凡尽以荆州还吴耳。”汉中之战后,马超投降刘备之后,重用马超是为了“西和诸戎”,取其凉州,再挺进中原。

因此,诸葛亮五次北伐,与姜维十一次北伐,总体目标不是北伐平天下,而是图谋陇右。比如,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自己亲率主力进攻祁山(甘肃西和县西北),诸葛亮第四次北伐派遣魏延、吴懿西入羌中等,姜维也多次出兵攻打陇右。

诸葛亮与姜维不停北伐的第二个原因,就是我们熟知的“以攻代守”。

曹操在位时,208年南征爆发赤壁之战,213年南征在濡须口与孙权会战,217年南征又与孙权战于濡须口;曹丕在位时,222年、 224年、225年三征东吴;曹睿继位之后,于228年三路攻吴,双方爆发石亭之战,魏国大败;252年,司马昭率军7万在时隔24年之后又一次南征。通过这些历史可见,魏国平天下战略应该是“先平东吴”。

三国之中蜀国最弱,其次才是东吴孙权,但令人奇怪的是,魏国为何不先打蜀国,先解决最弱的一个,而是一直南征吴国?笔者认为,其中原因很多,但有一点是诸葛亮与姜维的不停北伐,让魏国不得不战略防守蜀国。

由于西川地险民强,易守难攻,但仅仅死守,未必不会出现疏漏,而以攻代守,积极北伐,不仅消耗魏国实力,也能让魏国疲于应付,这样才能实现“以汉中为屏障,保卫成都的安全”的战略。

除了以上两个战略目标之外,诸葛亮与姜维北伐目的也有所不同。

诸葛亮在位时,大权在握,蜀国几乎是他一人说了算,可以按照战略规划行事,但诸葛亮死后,蜀国朝廷渐渐被奸臣把持,尤其是备受刘禅信任的黄皓。

董允在世时,每一次见到黄皓都严厉批评,让黄皓不敢为非作歹,所谓“允常上则正色匡主,下则数责於皓。皓畏允,不敢为非。终允之世,皓位不过黄门丞”。董允去世(246年)之后,朝中便无人控制黄皓为非作歹了,甚至于黄皓因为嫉恨黄皓,屡屡想夺去姜维的兵权,然后加以谋害。

姜维深知其中利害,一直不敢放弃兵权,而保住兵权的唯一方法就是领兵出战。因此,除了为以上两个战略服务的北伐之外,姜维11次北伐中还存在保护兵权的目的,尤其蜀国灭亡之前一年的262年北伐,纯粹就是为了保住兵权。

可惜的是,北伐是一把双刃剑,蜀国不停北伐,却没能实现最重要的战略目标,反而让蜀国不堪重负、兵困民疲,耗损国力至巨,以至263年被魏国轻松灭亡。其实,在最后一次北伐进行时,廖化就劝告姜维休整军队,认为“连年征伐,军民不宁,兼魏有邓艾,足智多谋,非等闲之辈”,建议勿“强欲行难为之事”。

魏国几代帝王疯狂南征,却一直没能占到东吴便宜,几乎不是打败就是无功而返,相反一次重兵平蜀却顺利灭蜀。或许,蜀国是“成也北伐,败也北伐”吧。

参考资料:《三国志》、《文献通考》、《晋书》

诸葛亮生前一直坚持带兵北伐,他的真实目的是什么?

蜀汉后期并不强悍,为何诸葛亮坚持北伐?他真正目的是什么

导语:可以说三国时期对蜀汉贡献最大的人就是诸葛亮,他年轻的时候本不想出山,刘备在徐庶以及司马徽的推荐下,不辞劳苦多次跑到他的茅庐里面问候。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和治国理念所打动,为刘备制定了战略规划之后当即加入刘备阵营,用时仅仅十年时间就扶植刘备成为三分天下的霸主,自己也成为蜀汉的丞相。刘禅上位时蜀汉的国力已经很虚弱,但诸葛亮却在蜀汉兵微将寡的情况下一直持续北伐,其实很多人都弄错了诸葛亮北伐的真正目的。到底是什么?我们一看究竟。

先说诸葛亮在位时的各国实力对比,天下九州曹魏独占六州,分别是长江以北到幽州,西至西凉全境;东吴则占领江东扬州和荆州两个地区,而蜀汉蜀汉仅仅只有益州一地。当时曹魏全国人口有550万人,全国军队35万,其中15万人分布在北部边境抵御匈奴等异族,西线10万人抵御蜀汉,东线10万人抵御东吴。而东吴则佣兵20万,主要驻扎在庐江一地和荆州一地对抗曹魏。当时诸葛亮已经和东吴和解,蜀汉在东线防线的军队很少,主要有魏延5万军队镇守汉中以及向3万军队镇守南中。

再者,刘备在位时蜀汉丢失了荆州少了大半家业,而目前蜀汉朝堂的文臣武将大多都是荆州人士,也就是之前刘备的领导班子,对于益州本土士族,比如李严、吴懿这些人来说难免有雀占鸠巢的嫌疑。对面强大的曹魏,假如不主动攻击的话可能会被曹魏渗透,届时益州士族将会和曹魏形成统一战线,那么蜀汉政权就不复存在了。要解决这样的办法只有北伐,用战争把益州士族绑定在蜀汉的战车上。

当时魏国政局混乱对于蜀汉来说也是个天赐良机,因为曹魏西线统帅曹真刚刚病故,而现在曹魏还没有接替他的人选,只是让副将郭淮掌控军队。而且因为曹丕上位不正,他制定了很多打压宗族力量的制度,把原本属于曹氏的利益放出招揽人心,但这也造成了曹魏内部世家们持续相互争夺。他们各个派系相互牵制,自然无暇西顾,蜀汉这时候出兵最好。

最后一个是蜀汉的战略发展,因为已经和东吴和解,荆州必然不能重新拿回来,但这对于蜀汉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损失,必定也要弥补这个损失。在东吴牵制曹魏的基础上,诸葛亮把目光投向西凉和关中,西凉自古民风彪悍而且西凉铁骑冠绝天下,当年曹魏的主力部队都打不赢西凉铁骑。只要蜀汉拿到了西凉之后,凭借这强悍的骑兵拿下关中不成问题,有了关中平原和大量的人口,届时蜀汉就一跃而成三国实力最强悍的霸主,这盘棋也下活了。这也是诸葛亮北伐的真正目的,大部分人都弄错了!

结语:但诸葛亮万万没想到的是,曹魏居然出了一个才华横溢的司马懿!当时诸葛亮北伐时已经占领了陇西地区三个郡城,在即将分割西凉的时候,司马懿临危受命前往西线统兵,击败诸葛亮的同时也重新收复失地。然后又和诸葛亮开启长达十余年的拉锯战,无力回天的诸葛亮含恨而终。

诸葛亮为什么要锲而不舍的北伐呢?

提起诸葛亮,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三国演义》中,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既能算无遗策,用兵如神,又能撒豆成兵,向天借命。真实历史上,他虽没有这么传奇,却也是不可多得的大才:论善辩,他能说服江东,联刘搞曹;论理政,他能保证吏不容奸;论用兵,他能大败司马懿;发明方向,他即能造木牛流马,亦能造损益连弩。或许正是因为能力足够卓越,他受到了无数时人和后人的敬仰,去世之后,则令无数人唏嘘。例如诗圣杜甫,就有“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之言。

众所周知,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当时他正在北伐,与司马懿对峙。不过因为他既要负责前线的事务,又要统筹蜀汉的全局,最终因积劳成疾而去世。说到此处,我们不禁会产生一个疑问,那就是蜀汉国力弱小,想要吞并强大的曹魏,并非易事,诸葛亮为何一遍又一遍的尝试,宁愿累死,也要坚持北伐呢?

对于此事,时人李邈提出了一个观点。诸葛亮去世之后,他曾上书道:“亮身杖强兵,狼顾虎视,五大不在边,臣常危之。”意思是说,诸葛亮掌控着蜀汉的兵权,而且怀有不臣之心。也就是说,李邈认为,诸葛亮对兵权非常看重,并打算凭此谋反,而为了能够持续拥有兵权,他一次又一次的率兵出征。事实真的如李邈所言吗?小编认为不是的。刘禅暗弱是古往今来,都公认的事实,诸葛亮如果真有谋反之心,完全不必如此大费周章,更不必在北伐时,如此披肝沥胆。那么诸葛亮坚持北伐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呢?对此,小编有以下看法。

一、实现远大抱负

诸葛亮虽然虽躬耕陇亩,隐居多年,在刘备前去请他出山的时候,也曾推辞。但是他并不甘心,一生都在享受田园之乐,他是有大志的。《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每自比管仲、乐毅。”管仲是春秋时期的政治家,曾助齐桓公成为第一个霸主,有“春秋第一相”之称;乐毅则是战国时期的名将,曾助燕国攻下了齐国,七十多座城池。这两个人物,都有巨大的成就,诸葛亮以此二人自比,自然也是怀有大志的。他的大志,便是助刘备一统江山,虽然刘备“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而是依旧怀有吞魏之志。为了完成自己的志向,他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北伐。

二、光复汉室

除了个人志向之外,诸葛亮也是心怀汉室的。在他看来,刘氏才是正统,曹操架空汉献帝,曹丕则以魏代汉,这些行为都是不能被容忍的。想要光复汉室,首要任务,便是灭掉曹魏阵营。为了完成这个目标,他一直追随刘备,并在刘备去世之后,持续不断的攻打曹魏,想要北定中原。这一点从他夸赞姜维的能力时,特意强调了一句,姜伯约“心怀汉室”,也可以看出。或许他最终将自己的衣钵,全部传承给姜维,也与此事有关吧。

三、让蜀汉强大起来

陈寿在《三国志》中提到:“亮之素志,进欲龙骧虎视,苞括四海,退欲跨陵边疆,震荡宇内。又自以为无身之日,则未有能蹈涉中原、抗衡上国者,是以用兵不戢,屡耀其武。”意思是说,诸葛亮的志向,是打算统一全国,如果做不到,他也希望,蜀汉能够足够强大,震动全国,不会随随便便灭亡。因为他害怕,自己去世之后,蜀汉没有人能够与曹魏抗衡。结合诸葛亮生性谨慎,不敢犯险,任何事情,都想要确保万无一失的性格特点,我们不难看出,陈寿的观点,也非常合理,这应该也是诸葛亮持续北伐的原因之一。在诸葛亮看来,只有削弱,甚至吞并曹魏,蜀汉才能不被轻易灭国。

通篇分析之后,我们不难得知,诸葛亮为了北伐,耗尽心血,宁愿生生累死,也不愿放弃,既是为自己考虑,想要实现自己远大的志向,也是为了蜀汉王朝,能够更好的发展,当然了,兴复汉室也是激励他,不断向曹魏宣战的理由之一。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11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