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毒害太子私通公主的托孤重臣,孙峻最后下场如何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7 06:52:38

毒害太子私通公主的托孤重臣,孙峻最后下场如何

接下来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孙峻,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孙权在建国称帝之后,逐渐开始变得骄逸自满、少纳谏言,以至于在政治举措和用人上犯下了很多严重的过失。尤其是在晚年的时候更是显得有些昏聩,重用诸葛恪既是一种无奈之举,同时也把东吴推进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诸葛恪临危受命辅佐幼帝孙亮,起初实施的多项举措还不失为明智之举。比如减免赋税、罢免监视官民舆情的官员、废除了一些不合理的制度等举措,都在极大程度上给了民众和属官以恩惠,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迅速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据《三国志•诸葛恪传》载,诸葛恪实施这多项举措之后“众莫不悦”,每当他出行的时候“百姓延颈,思见其状”。这说明他在初期的时候很受百姓拥戴。

但是后来诸葛恪力排众议,劳师动众的兴兵北伐,尤其在新城取得惨败战绩之后,不仅使东吴的国力受到严重的影响,他的声望和支持度也一下子降到了极点。然而在这个时候,他竟然没有对自己的决策失误进行反思,反而继续刚愎自用、一意孤行,还要继续整顿军备进行再次北伐。他这一武断的行为在当时造成了很大的波动,同时也给了孙峻取而代之的理由和机会。

那么这个孙峻是个什么人呢?据《三国志•孙峻传》载,孙峻是孙权的孙子,是他堂叔孙静的曾孙。由于少年的时候就习练弓马,以勇猛胆大而知名,孙权晚年的时候在族亲当中对他非常的重视和重用,在孙权临终之前又被晋升为武卫将军并册封为都乡侯,跟诸葛恪等一起临朝辅政。重用孙峻也是孙权晚年政治昏聩、用人不当的又一个例证。

据《三国志•孙峻传》载,孙峻向来就没有什么好名声,凭着皇族的身份骄横跋扈、杀人如麻,属官和老百姓对他的恶行是敢怒而不敢言。孙权在世的时候他还多少有些收敛,自孙权去世之后,尤其是在建兴二年(公元253年)冬,设计斩杀了诸葛恪成了东吴的丞相兼大将军后,更是忘乎所以、为所欲为。

孙峻上任之后不仅剪除异己、称霸朝野、秽乱深宫,而且还跟孙权的大女儿自己的姑母鲁班公主私通,毒杀废太子孙和以及太子妃张氏。五凤元年(公元254年),同族的吴侯孙英气愤不过孙峻的恶行密谋锄奸,结果事情败露被孙峻斩杀。第二年,同族孙仪联络张怡、林恂等人再次密谋刺杀依然没有成功,孙仪等人被迫自杀,其他受到牵连被诛杀者达到了数十人之多,鲁育公主也在此次事件中受到牵连被赐死。

孙峻接任后的所作所为,可以说是一个十足的奸邪之徒,其恶行以及对东吴政局的影响绝不亚于诸葛恪的武断行为。孙权晚年对这两个人的重用和放纵,是东吴从兴盛走向衰弱直至最后灭亡的一个转折点。不过,在孙峻和诸葛恪之间,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他们两个人的关系非常亲密,以至于诸葛恪死后非常寂寞,于是就又返回来把孙峻给带走了。

我们从《三国志•诸葛恪传》以及注引《吴书》当中的记载得知,孙权刚开始考虑托孤大臣的时候,就对诸葛恪刚愎自用的毛病产生过忧虑,最后还是在孙峻的力保之下才确定了下来,诸葛恪成为了托孤的首辅大臣。从这个角度来说的话,孙峻跟诸葛恪之间的关系还是不错的。但是在诸葛恪北伐失败之后,又被孙峻给杀了并且还被灭了族。孙峻的恶行最终也很快得到了报应,而报应他的人就是已经死掉的诸葛恪。

据《三国志•孙峻传》载,五凤三年(公元256年),孙峻在降将文钦的挑唆下准备出兵伐魏。孙峻命文钦、吕据、刘纂、朱异、唐咨等将率部从江都进入淮泗地区,进而攻占青、徐两州。部队出发之前,孙峻亲自到到石头城。当他看到吕据的部队军容严整的时候,忽然心生厌恶之情,于是就找了个借口,称心口疼回营休息了。

孙峻在休息的时候做了一个噩梦,梦见诸葛恪面目可憎、浑身是血的要杀了他报仇,孙峻从梦中惊醒之后,由于惊吓过度随即得了重病,没多久就死了,死的时候才三十八岁。这也算是诸葛恪倍感寂寞,返回来把他给叫走了吧。

在史料当中对孙峻和诸葛恪两个人死前的记载,都是充满了玄幻和灵异的,虽然现实当中肯定不是这个样子,不过孙峻确实是做了太多的恶事,被吓死或者被诛杀也是早晚的事儿。

揭秘三国名将诸葛恪的悲剧命运:诸葛恪结局如何?

诸葛恪(203—253年),字元逊,是蜀汉名相诸葛亮的亲侄,是东吴重臣诸葛谨的长子,文武全才,胆识过人,与生性跳脱的吴主孙权臭味相投、相处甚欢。孙权是个蛮横而喜欢生事的老帝崽,他与张昭斗气,火烧张宅的大门,他派人谴责陆逊,害得陆逊忧死,但与诸葛恪似乎总有一种父子般的亲情,常常被诸葛恪的谬论弄得大噱,如果老帝崽能够选对储君,说不定又会产生一对被人称道的孔明和诸葛亮,留美名于千秋后世。

诸葛恪才思敏捷,善于应对,常常弄得众人举座欢笑,为东吴少有的清平年代增添了串串温馨。一次,诸葛恪随父亲诸葛谨(字子瑜)参加孙权的宴会,孙权突然想出一个歪主意,他叫人牵来一头驴,用毛笔在驴脸上写上了几个字,诸葛子瑜,这明明是讥讽诸葛谨的长脸,座上宾客都哈哈大笑。诸葛恪挺身而出,请求在驴脸上加上两个字,孙权准其所请,诸葛恪在驴脸上写上了之驴,这样,诸葛子瑜变成了诸葛子瑜之驴,孙权笑着让他把驴子牵回了自己家。三国时期的吴蜀因为共同利益结成同盟,君主的大度,也使他们干涉别国内政和家事,深器异之,节度掌军粮谷,远在蜀国的诸葛亮赶紧写信给陆逊,家兄年老,而恪性疏,今使典主粮谷,粮谷军之要最,仆虽在远,窃用不安。足下特为启至尊转之。孙权就改让诸葛恪领兵,丝毫没有觉得这是蜀国丞相干涉他国内政,手伸得太长。而诸葛恪的弟弟诸葛乔,在禀明孙权之后,被过继给了叔父诸葛亮。虽然孙权常常令诸葛恪刁难蜀国使者,意图使其出丑,但内心是非常欣赏诸葛亮的,一次孙权终于说了实话,丞相(诸葛亮)受遗辅政,国富刑清,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无以远过。但是诸葛恪的马屁更是精彩,他说我的父亲要胜过我的叔父,因为臣父知所事,叔父不知,以是为优。这无疑是吹捧孙权为一代明君,是臣子们的荣幸,这简直让碧眼儿浑身舒泰、乐得昏天黑地。孙权还亲自充当媒婆,从中奔走,让诸葛谨的女儿嫁给了张昭的儿子,这对夫妻生下的女儿长大以后,嫁给了孙权之子孙和。孙权器重诸葛家族,肯定有利益上的驱使,诸葛亮是蜀国事实上的当权者,与他搞好关系,结盟共同对付魏国,是关系东吴生死存亡的大事。诸葛谨父子也确有才干,干出了几件让孙权非常振奋的事情。嘉禾年间,成为丹阳太守的诸葛恪平定山越,使吴国军队增加了4万壮丁,使朝廷增加了6万编户平民,主上欢然,遥用叹息。感《四牡》之遗典,思饮至之旧章。诸葛恪深通兵法,他坚壁清野,派人守住要害峪口,并抢收稻谷,山越土著们饿得嗷嗷大叫,为了活命,只有下山向朝廷投降,既扫凶慝,又充军用,这也成为诸葛恪后来被孙权托孤的资本。如果吴国最初的太子孙登不是英年早逝,能够顺利登基,作为太子宾友的诸葛恪也许能够保全一生的功名。诸葛恪生在富贵,少历挫折和打击,他更象一位率性的名士,飞扬跋扈,缺乏阴谋家的坚韧和厚黑。如果仅仅作为明君朝堂上的一位臣子,独挡一面,他完全可能象他的父亲诸葛谨一样,深得圣眷、善始善终,不至于随着他的灭亡而导致连锁反应,吴国的精英阶层几乎被屠戮殆尽,以至后来孙皓称赞陆家出了两个宰相、几十个将军时,陆家宰相愁眉苦脸地回答,微臣日夜担心亡国,无日或安,哪里敢称兴旺呢。

早逝的吴国太子孙登是这样评论诸葛恪的,英才卓越,超逾伦匹,他们还有这样一段佳话,孙登曾骂诸葛恪,诸葛元逊吃马粪,诸葛恪回击道,太子殿下吃鸡蛋,孙权在一旁听到了,笑到,他请你吃马粪,你请他吃鸡蛋,你不是吃亏了,这是为什么呀? 诸葛恪回答说,因为这两样东西都是从同一个地方出来的。孙权笑得前仰后合,更增加了他对诸葛恪的喜爱。以吴太子孙登的宽厚与英明,如果继承皇位,诸葛恪一定能够展其所长,而不必担心阴谋家的暗算和毒手。诸葛恪不是叛逆之人,孙权在位时,诸葛恪曾想攻取魏国的寿春,孙权不许,诸葛恪也没有坚持,可见只要明君在朝,诸葛恪会谨守为臣之道,不会为所欲为。后来诸葛恪的长子卷入了孙和和孙霸的储君之争,诸葛恪狠心将儿子毒死,可见父子亲情也敌不过皇权的威严。孙权临终时,太子孙亮只有十岁,向大臣托孤是必然的事情,但平心而论,当时的吴国重臣中,陆抗比他更适合太子太傅这个位置,陆抗出生于江东大族,是名将陆逊的儿子,拜将之时不过二十一岁,比诸葛恪小了二十岁,他为人严谨,一次奉命与诸葛恪互换防区,临走将驻地修葺一新,诸葛恪原来驻守的柴桑却相当破败,换防后,诸葛恪两相对比,顿时感到十分惭愧。陆抗有一回生病,魏国的羊祜派人送来自己配好的中药,陆抗的手下担心敌人趁机毒害统帅,劝他不要喝,陆抗的回答让人感动,羊祜岂是下毒的人?将药一饮而尽,很快就身体就复原了。宰相肚里能撑船,陆抗的稳健和大度足以胜任托孤大臣的职责,而孙权偏偏托孤给诸葛恪,应该有多方面的原因,限制江东大族的势力,维系与蜀国的关系(诸葛亮的接班人都是诸葛亮指定的),诸葛亮鞠躬尽瘁的光环效应,诸葛恪干练迅捷的处世作风,还有不能遗漏的一条,那就是一种百年难遇的君臣相得,这是一种缘分,可遇而不可求。

就象刘备和诸葛亮、刘彻和霍去病,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欣赏和信任,甚至君臣连生肖都非常的合衬(不限于男女之间)。大耳贼刘备属牛,卧龙诸葛亮属鸡,这是通常能够和谐相处的两个生肖,如果是男女,往往是上上之佳配。汉武帝刘彻属鸡,霍去病属牛,小霍在汉武一朝能和卫青一起扫荡漠北,几乎用尽了大汉朝的倾国之力和倾国之兵,汉武帝把这么重的兵权交到他手上,却不担心他会反戈相向,恐怕不能光用识人之明来解释,后来的李广利不就是草包一个吗?君臣相得的后果就是你办事,我放心,于是诸葛恪成了总领军国大事的吴国第一权臣。

他终于有权利有机会施展自己平生的抱负和志向,可惜,孙亮不是孙权,就象汉宣帝见到霍光,有如芒刺在背,而以前早逝的汉昭帝,却很欣赏霍大将军的忠直。史家曾评论诸葛恪的败亡是因为他的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但是诸葛亮几度北伐,不顾朝臣和刘禅的反对(蜀汉的国力不能与曹魏相比),不也是一意孤行吗?除了当时所处的局势,自身的性格缺陷,还有一种不同之处是,被刘备托孤的刘禅是个温和恬淡的富贵闲人,任由相父南征北讨,到处折腾,眼不见,心不烦。吴国孙亮继位时年纪幼小,聪明伶俐,极有权利欲望,可惜鼠目寸光,他依靠孙氏兄弟除掉了诸葛恪,后来受不了孙氏兄弟的钳制,有所行动,就被孙氏兄弟从皇位上赶了下来。大臣擅权,废立皇帝是名不正言不顺,群臣可以共讨之,而皇族擅权,废了皇帝自己就能取而代之,两害相较取其重,吴国小皇帝何其短视也。

诸葛恪初为太傅,於是罢视听,息校官,原逋责,除关税,事崇恩泽,众莫不悦。恪每出入,百姓延颈,思见其状。建兴元年,吴魏展开东兴之战,大雪寒天,吴军赤膊上阵、奋勇杀敌,魏军死者数万,吴军获车乘牛马驴骡各数千,资器山积,振旅而归。胜利的荣耀激发了诸葛恪流芳百世的雄心,他决定孤注一掷,以倾国之兵,完成叔父诸葛亮未能完成的北伐大业。应该说他在战略上是正确的,他约了蜀国的姜维同时发动进攻,只求自保并不能免于灭亡,就象与金国对峙的北宋、与蒙古对峙的南宋一样。吴、蜀与其坐等灭亡,不如主动出击。但他在战术上有了错误,事先没有周密的计划和方案,疫病爆发时未能及时善后,给吴国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损失。盛夏之季,驱使士兵象蚂蚁一样爬上城墙,去夺取魏国的新城,却数月不能攻破,此攻城之灾也,犯了兵法之忌。瘟疫流行,军中泄下流肿,病者大半,死伤涂地,而恪晏然自若,于是怨黩兴矣。

诸葛恪返回吴国之后,孙权指定的另一位托孤大臣孙峻趁机与孙亮合谋,埋伏甲士,杀害了诸葛恪。诸葛恪的次子诸葛竦,当时是吴国的长水校尉,听说父亲被杀,用马车载着母亲逃跑,被孙峻派来的骑督刘承追上,斩杀于白都。幼子诸葛建,当时是吴国的步兵校尉,渡江跑了几十里,想投奔魏国,被吴国的追兵赶上,惨遭杀害。诸葛恪的弟弟和侄儿全部死于非命,外甥都乡侯张震和常侍朱恩等,都被夷灭三族。贵盛无比的吴国诸葛家族,遭到了与西汉霍氏家族同样悲惨的下场。以霍光的忠诚与谨慎,以霍光对大汉的彪柄功业,尚且不能保全霍氏家族的一个婴儿,功业不及霍光的诸葛恪,身死族灭,并不希奇。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权利斗争的残酷规律。只是如果吴太子孙登能够多活几十年,或者已经成年的孙和能及时继承皇位(诸葛恪的外甥女是孙和的妻子),诸葛恪的家族都可能免于灭族的命运,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这对于诸葛亮来说,是大业未成的悲壮,这对于诸葛恪来说,是椎心泣血的悲痛,只是,历史无法假设,历史无法挽回。

周瑜后代现在还有吗

周瑜的子孙 周瑜共有两男一女。 周瑜长女婚配孙权太子孙登,可惜英年早逝,三十三岁病卒,生子孙璠、孙希及孙英(亦有他说为孙登之妾所生,这里采最有利考虑,故以周女所生),其中孙璠及孙希二子皆早卒,么子孙英因政变而自杀。因此周瑜之女,上攀孙家皇室最后下场,仍香火尽褪。 周瑜长子周循迎娶孙权之女孙鲁班,即大小二虎之中的大虎,因而称为周公主,周循曾官拜骑都尉,可惜英年早逝。孙鲁班在周循死后不甘寂寞,改嫁卫将军左护军徐州牧全琮,孙鲁班从周公主改称全公主。因此就算孙鲁班曾与周循生育子女,也因改嫁更姓后,易周为全,周瑜的血脉因此归化为全家子孙。 再略谈全公主(前周公主)的遭遇,孙峻与姑妈全公主私通,扳倒太子孙和,成为江东「二宫之争」的主要狠角色,但是鲁王孙霸也被赐死,等于是孙权的二位亲王儿子两败俱伤,但是孙峻与全公主却没事。再来是孙峻谋杀诸葛恪而掌权,再逼孙英(周瑜长女之子)自杀,辅政立孙亮为皇帝等,大有相国仲父之姿,可惜又以三十八岁的壮年骤死,孙綝最后逼迁全公主下放到豫章,了却余生。全氏后代因此无疾而终,当然也没有出现过当年周瑜的壮姿。 最后是周瑜的次子周胤,初拜兴业都尉,后封都乡侯,不久就因罪徒流庐陵。赤乌二年,江表四大名将俱乞孙权,以陆逊、步骘、朱然及全琮还有念及周瑜旧功,孙权答应赦免,可惜周胤这时却在回程半路中,不小心意外死亡。周胤曾迎娶孙权宗女,后世子孙迁居安庆,若依地方县志及周氏宗祠图文记载,周瑜后裔周本及其后人,于此地留守周瑜坟墓,皆出于周胤此脉。 周循(周瑜长子)、孙璠及孙希(算起来可能为周瑜外孙)、周胤(周瑜次子)都可算继周瑜之后而英年早逝,可能是遗传或是天忌英才。周瑜在三爵之后,仍能办清音律,周胤虽继承周瑜的酒量,可惜却因「酗淫自恣」而被孙权屡次告戒,仍无悛改。周家子孙,从此永不仕吴,从此离开江东。

小乔的女儿叫什么名字?

小乔的女儿叫什么名字?
周氏,周瑜之女,嫁给太子孙登。

周瑜(公元175年—公元210年),字公瑾,庐江舒(今安徽省庐江县东南)人,中国三国时期吴国的著名将领。

子女
周循,周瑜长子,妻为公主,官拜骑都尉,有周瑜之风,早卒。
周胤,周瑜次子,初为兴业都尉,妻为孙家宗女,屯於公安,封都乡侯。后因罪徒庐陵郡,病死。
周氏,周瑜之女,嫁给太子孙登。

小桥,《三国演义》里作小乔,桥公之女(《三国演义》里为乔玄之女)。

据《三国志》记载,「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以瑜恩信著於庐江,出备牛渚,后领春谷长。顷之,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桥,瑜纳小桥。江表传曰:策从容戏瑜曰:「桥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

《三国演义》描述小乔是周瑜的妻子,赤壁之战时,诸葛亮对周瑜使用激将法,曾引曹植所作《铜雀台赋》中「揽二桥於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二句,说曹操伐吴,一个目的就是要把大乔、小乔两位美女据为己有,其实这是诸葛亮故意曲解曹植的本意,曹赋本来说的是铜雀台上的两座飞桥。

三国时乔公之二女,据光绪《巴陵县志》引明《一统志》载:"吴孙策攻皖,得乔公二女,自纳大乔,而以小乔归周瑜,后卒葬於此。"二人皆美艳,贤德有才。唐杜牧写曹操曾觊觎大小二乔:"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深宫锁二乔。"宋苏东坡亦留下"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令二姝留芳。

东汉建安四年,孙策从袁绍那里得到三千兵马,回江东恢复祖业,在周瑜的协助下,一举攻克皖城。皖城东郊有位乔公,有两位号称国色天香的女儿,又聪慧过人,远近闻名。乔公看到这两位将军少年了得,战功赫赫,便把自己的这对姊妹花嫁给二人。於是,便有了孙策纳大乔、周瑜娶小乔的韵事。从二乔方面来说,一对姐妹花,同时嫁给两个天下英杰,一个是雄略过人、威震江东的孙郎,一个是风流倜傥、文武双全的周郎,堪称美满姻缘了。孙策还得意非凡地调戏周瑜这位连襟:"乔公二女虽然流离失散了,不过,得到我们两个人做婿,也算快慰了吧?"

当然,这两对伉俪郎才女貌,孙策年方二十,周瑜不过二十四,正是少年得志,英姿勃发。孙郎武略周郎智,大乔娉婷小乔媚,四人君臣姐妹共游,常常一起共读诗书。周瑜还知情识趣,精於音律,当时流传一句话,"曲有误,周郎顾。"那时吴宫中的乐姬们常常故意弹错,想引得周郎的回眸与青睐。结果就变成整个宫殿里,到处都是跑调的丝竹之声,把孙策苦恼得要死。

二乔有多美?"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始作俑者是曹操,他既是志在天下的英雄,也迷恋房中术,曾收罗"倡优在侧,常日以达夕",且修筑铜雀台以收蓄天下美女,招募方士研究房中术,并以大量宫女做试验。二乔就是这位曹大官人的心愿之一。罗贯中在《三国演义》里说,三国时曹操欲吞并东吴,诸葛亮奉刘备之命到达江东劝说孙权联合抗曹。周瑜是东吴的关键人物,诸葛亮为说服周瑜,故意说:"曹操在漳河新建了一座铜雀台,广选天下美女置於其中。他曾经发誓:'我第一个愿望是扫清四海,成就帝业;第二个愿望是得到大乔小乔,死无遗憾。'不如将军用千金买下这两个女子送给曹操,那不是天下太平麼?"周瑜听罢大怒,"老贼欺人太甚!大乔是孙策之妇,小乔乃周瑜之妻。我与老贼誓不两立!"於是和诸葛亮订下联合抗击曹军的大计。

可惜,上帝如此刻薄。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曹操与袁绍大战官渡,孙策正准备阴袭许昌以迎汉献帝,从曹操手中接过"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柄时,就被许贡的家客所刺杀,死时年仅二十六岁。大乔和孙策仅过了三年的夫妻生活。大乔只好带著裹著襁褓中的儿子孙绍,含辛茹苦,跌打滚爬地把孩子养大。一代佳人,什麼时候死的都没人知道!小乔运气好一些,和周瑜情深恩爱,随军东征西战,伴著他功勋赫赫,名扬天下,一起度过了十二年的幸福生活。可惜周瑜三十六岁上就病死了。小乔三十岁,便孤苦伶仃地过著寂寞生活,永生永世。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11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