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通缉令那么抽象真能抓到犯人?
古代通缉令虽然抽象,但是古人还是可以抓到犯人的,因为一般通缉令上都会写清楚一些特征,再加上那个时候也会有着一些比较严格的户籍制度。
古代抓捕犯人的时候,虽然不能够保证所有的犯人全部都可以抓捕归案,但是大部分的情况下很少会有漏网之鱼,因为在抓捕时也会有一些诀窍,首先就会选择一些非常抽象的画像。好像看上去和罪犯本人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往往都会有各种特征,这就能够有效缩小搜索的范围。
这些画像的重点并不在于和罪犯有多么相像,而是去描述一些特征,在边上也会有年龄体型还有身高等等,如果犯人有瘸腿又或者是脸上有刀疤,那么在抓捕犯人的时候看到这些特征去比对,基本上就能够找出犯人。
这个诀窍其实就是靠老百姓的举报,在中国户籍制度早就已经延续几千年,在最早的时候也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在那个时候还会有连坐的制度,如果一家犯错,那么其余的人也会受到影响。为什么要选择这一种制度?其实也是为了让老百姓能够彼此监督,最终就能够维持社会的稳定。因为这一个制度也会让老百姓对于身边的一些陌生面孔特别的敏感,经常性都会盯着自己的家庭,以免出现问题。
所以在一片区域中突然出现一个陌生人,这一片区域的老百姓肯定能够认出来,所以从那个时候来看,人口的流动性还是非常小的。古代人大部分的情况下活动的范围都比较小,基本上都只是一个村庄这么大小,一旦出现一个陌生人,那么随时都可能会暴露行踪,因此也会有很多的老百姓为了自保就会马上选择举报。
转载声明:感谢您对不回头网的支持,读史使人明智,以史观今,让我们通过历史中一个个的典故故事去了解历史。喜欢的朋友欢迎转载古代通缉令那么抽象 古人真的能够抓到犯人吗
古代的通缉令不是仅仅靠抽象的画像来破案的,破案人员也会掌握犯人的一些基本情况。虽然在古代的时候没有户籍制度,也没有身份证明,但是每个地方的官府都会将自己所管辖的民众统计在册。
在古代的时候,没有摄像头等高科技的辅助破案工具,官府破案人员在案发之后会召集目击证人。目击证人到官府之后,会凭借自己的印象将犯人的容貌描述出来,然后官府中的画师通过目击证人的描述画出一副犯人的草图。其实画师也就是将描述中犯人的主要特征画出来而已,画来之后拿给目击证人看,再根据目击证人的描述进行更改。之后便会在城中各个地方贴出同样的画像,人们根据画像来提供犯人的踪迹及线索。
其实,我觉得如果犯人脸上没有明显的特征,比如说痣或者是胎记等,民众是不容易根据画像分辨出犯人是谁的。我觉得官府在找寻犯人的时候,不会将赌注全部压在民众身上,他们也会暗地走访了解犯人的生活环境,走访犯人认识的人,在走访的过程当中,找到线索的可能性更大。这种画像贴的城中,让百姓提供线索的方式,应该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众人拾柴火焰高嘛,万一有人能认出犯人是谁呢?
如今我们生活在科技发达的现在,早已经不再用那么原始的方法去寻找犯人,并且随着现在警务人员刑侦技能的不断提高,犯人越来越难逃法律的制裁。所以现在有句话叫做?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形容的就是犯人无处可逃的境地。无论是生活在哪个时代,公民都应该好好遵守法律的约束。
我们平时看古装剧,古代抓逃犯的时候,首先就会先公布一个通缉令,在这个通缉令上面画着逃犯大致的样子,可是,我们就会有这样子一个疑问,古代这么抽象的通缉令,真的能够抓到人吗?画成那个样子,就算是逃犯自己估计都认不到,而且如果说他再稍微整一整容,估计也就没有人能够认得了吧。
古代官府抓逃犯的时候,它并不是指按照通缉令上面的画像来抓人的,首先他会跟我们如今一样,先发放了一个公文,公文上面就会有这个逃犯的年龄,籍贯等等,和如今可以说是十分的相似,发了公文之后就会下发到全国各地。
而且其实古代那也是有身份证制度的,只是与如今不一样,最初在商鞅变法时期叫做?照身贴?,而且是每朝每代都会有相应的完善。你如果说没有身份证,想要去哪里都不行的,不可能让你入住,也不可能让你通过关口。
而且在古代有连坐制度的。而这种在当时封建时期十分普遍的,最为显著的就是以户为单位。也就是一家犯罪了,其他的人如果不举报就一同要算犯罪。这种制度对于逃犯来说十分的致命,如果说你怀疑什么人是逃犯,一般都会进行询问,如果解释不清楚,为了避免连坐都会直接给送到官府里面去。
而对于通缉令上面,最为重要的那就是最后一句话。如果有知情的人将逃犯捕获了,只要查实之后,赏银是十分多的。而赏银更是有上达千两甚至万两。金钱可以说是十分的诱惑人的,这种巨额悬赏制度可以说是令这些逃犯难以逃脱。
所以虽然说当时的百姓都不识字,也不关心公文上抓捕的是谁,只要碰到可疑的人,不管是不是逃犯都先进行举报,如果说有幸你举报的那个正好是逃犯,那你可就赚大了。而在这种制度之下,逃犯可以说是十分的难逃脱,而甚至在古代其实还有专门抓捕逃犯,获取赏银的团体,而他们会专门组建一支队伍,获得赏银之后能再进行平分。
当然,这种制度之下会有好也会有不好,如果你刚好举报了真正的犯人,自然就会有银子,可是也会有时常造成一些冤假错案,官府为了结案就就这样草草结案。
在古代似乎那种杀人越货的行为经常发生,在水浒传这部小说当中,我们就能够看到很多犯罪的事实,这也是作者施耐庵对于那个时代的一种真实写照,所以我觉得古代的通缉令如实简陋,想要抓到犯人可谓是异常的艰难。
但是在古代的时候,当有人做了捉奸犯科的事情,在法办的时候就会在脸上或者身体上做出烙印。这种犯罪的事实将跟随你一生,其实往往这些犯罪者,都是二次三次犯罪,当发现在事发地见到这种成犯罪之人,自然而然的就会列为第一怀疑对象,而且在古代绝大部分都是先用刑责后招供,也不排除有一定程度上屈打成招的事实。
而且古代的法律对于犯人可谓是异常的严格,在我们看一些古装片当中,觉得打30大板是一个很轻松的刑罚,这对于一些体质好的人,也需要在床上躺个一年半载,那些体质不好的人,这30大板足以让他们一命呜呼。
所以古代的惩罚异常严格,对于那些想要犯罪的人也是一种约束,通缉令只不过是一种官方的布告而已,不能够从本质上去解决问题,就算画像的技术再高也不可能百分百还原。而且古代审犯人一般都是利用一些心理方法,那些犯罪者从表面上就能够看出来,因为他们无法掩盖自己的内心,除非心理素质极好之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1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吕布曾有两次机会逃生,为何没有逃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