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明朝和清朝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明朝和清朝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的两大王朝,这两个都历经数百年的王朝,其规章制度虽然也具有着一定的绵延连续性,但是其差别也是有目共睹的。即使是很多看起来明清相沿的制度,其实仔细推敲,更多的都是明朝仿效宋代,而清朝直接取法辽金元,清朝与明朝在法理与事实上,完完全全是两个毫不相干的王朝。
可是既然这样,那么我们为什么要总是将他们两个相连起来一起称呼呢?难道仅仅是简单的为了给这五个世纪的时间一个总括性的名称?
而要想解析这个看似浅显,其实蕴含着很深政治内涵的问题,首先需要我们把目光放到明朝晚期的西洋传教士——耶稣会士身上。
在我们的明朝时期,西方文明的精神世界经历了一场巨变,世界上最大的宗教组织天主教,面临着一个异乎寻常的强大挑战对手——新教。在宗教改革之后,势力节节攀升的新教,抢夺了大量原属于天主教的信徒。而被抢夺了部分“欧洲市场”的天主教教宗们,就决定从“落后”的、“异端”集聚的亚非拉地区来补足这部分损失。于是,耶稣会和方济各会在划分好各自的路线后,便不遗余力的开启了向东西两个方向传播基督福音的旅途,而其中来到大明朝的正是耶稣会。
这是东西方文明的第二次交汇,上一次还是几个世纪以前,通过广阔的蒙古帝国相交流的马可波罗时代,那时候西方世界对于中国的理解还极其有限,他们并不认为在远东这里的,是一个有着完善规则体系的国家,因而他们将我们称呼为地区。
就这样,来到大明朝的传教士们在带来科技文明的同时,也反向的将中华的强大传播回西方。随着对中华了解的加深,华夏地区也就自然而然的从地区升格为了王朝——大明王朝。
东西方的友好交流并没有持续多久,中原大地就在明清易代中改换了门庭。清王朝从满洲之地开始,逐步征服蒙古、朝鲜、中原、西藏、新疆,这一片片土地都归入了这个新王朝的疆域。满洲不断兼并各个地区,用他的征服者姿态告诉西方人,现在这片大地的新主人,是大清王朝。而传教士们就像当年的游牧民族称呼李世民为天可汗一样,给了满洲一个新称谓——大清帝国。
帝国这一称谓于此时正式“花落”东方,它既彰显了清王朝的强盛昌隆,但同时更体现出清朝充满着危险的侵略性,因为侵略性正是帝国的两大标志之一!
而帝国的第二个标志则正是其注定将是一曲悲歌的命运——全部帝国无一例外都是要解体的。当然,这并不是什么历史的魔咒或惊人的巧合,而是由帝国的本质属性,即第一大标志——侵略性所决定的。
侵略性赋予了帝国纵横无敌的实力与浩大无垠的疆域,但是它这种用武力胁迫、威逼对方屈服的手段所得来的领土,就注定了这些新领土难以与帝国的主体地区形成有效而良性的交流与沟通。而一旦时局发生动荡,仅需要一根细小的导火索,就会造成整个帝国的轰然崩塌。
因此,这也是我国的官方为何总是要不厌其烦,而又郑重声明强调我们不是帝国的原因所在。但是不论我们是否承认,一个既定事实都摆在我们眼前,那就是我国的疆域领土主要继承的都是清王朝。因此,为了说明我国不是一个充满侵略性的帝国,我们就很有必要去洗刷被涂抹在清王朝身上的帝国印记。于是,将清王朝与明王朝合并称呼,成为了一把金钥匙,一把用明朝的资本主义萌芽,来印证“明清”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段,而非是一个帝国主义国家的雏形。
当然,晚清时期李鸿章在面对东瀛日本的咄咄相逼时,也曾自称清王朝为大清帝国,但这并不是他不明白帝国所蕴含的崩溃内蕴,而是为了与日本的逼迫相颉颃,强调我中华泱泱上国的强盛,而不得不如此,在此仅取帝国的本意而已,当然,这也就是另一番事件了。
对于现在比较具有争议性的两个朝代,明朝和清朝是比较容易惹上口水的话题。清朝客观意义上的确是一个封闭,民族矛盾的国家,在建国初期,追捕逃人,圈地,屠杀恶政比比皆是。但是作为同样是封建皇朝巅峰的代表,明朝的皇权集中和昏君出现的比例在封建皇朝中的确也是十分的集中,排除历史撰写的主观性,明朝不少皇帝的所作所为也是实打实的乱政和不作为。
从理性的角度上面来说,明朝废除了丞相,开创了内阁,清朝执行明朝的政治遗产继续创造出军机处等行政机构。这些都是两朝皇帝为了保证和加强自己的统治权力而做出的手段,明朝和清朝在封建王朝中都是属于权力集中的巅峰。
而具体到两朝皇帝来看,封建王朝都是一丘之貉,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两朝对于自己治理下的平民都是实打实的阶级压迫和盘剥,只不过因为清朝民族的特殊性质,在明朝的基础上面又多了一层民族剥削。在加上之前有不少电视剧对于清朝的各种歌颂,使得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清朝特别是康雍乾是的的确确的盛世。
但是从历史上面来看,康熙康熙,吃糠喝稀,马嘎尔尼前往北京的路上也记载了当时的清朝社会贫富差距极大,流民和吃不饱饭的人很多。而明朝当时的勋贵阶级对于一般的平民压榨的也是相当的残酷,皇庄等的出现使得失去土地的农民只能依附于勋贵,而后期的辽饷等更是加剧了明朝一般人的负担,江南完完全全成为了明朝的奶牛。
而在几十年之前火遍电视荧屏的各种秘史之类,将多尔衮一手炮制大同之屠的屠夫洗的干干净净,多铎等人在扬州的暴行是拯救汉人百姓,更夸张的是前几年的一部龙珠传奇更是将一代民族英雄李定国变成了投靠清朝乞求活命的小人。
因为这些人的大吹若黑,使得越来越清楚两朝历史的普通人对于这种现象极为反感,于是清朝评价也就相应的极低。另外从电视剧的表现来看,双方的粉丝表现的差距和理性情况也是导致明朝和清朝在现在的口碑有着如此巨大的差异。首先从描写清朝的历史电视剧来看,一部分作者更是罔顾事实,昧着历史真相大肆吹捧清朝,完完全全的忽略了清朝存在的不足之处。
而在网上吹捧的明朝粉丝则相对冷静。例如之前关于明朝的一部电视剧。在这部电视剧之中,明朝英宗皇帝和王振稍微被洗白了一下。但是?明朝的电视剧迷们就这出戏的历史不符大骂编剧,说这是明朝的屈辱,甚至公然在贴吧开黑!这让贴吧不再谈及任何有关正史的问题。将近三百年历史的清朝,除了同治等少数没登台的,包含溥仪在内的其他清朝帝都被剧集洗白一空,慈禧也被吹成女强人。
世纪之初,过度消费者的清剧引起了民愤。它的意志在一定水平之上也削弱了他们对明代的了解,引起了关于唐宋的探讨。但同时,他们不会忘记明朝。对明朝的不甘心和期望积存了冲击,就像一股逐渐放宽的拉绳。当唐宋时代,由于种种原因,相关探讨被按下去,而清代则被完全赶出了行列。这个情绪积攒了很长的酝酿终于全然发生了。最终,一个全新词语发生了——明粉。明粉最早没侮辱性,但是因为过度的夸大其词,明朝也清朝一样开始被泼上了墨水。
明清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两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他们在制度和治理模式上都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清承明早已成为历史学家们的共识。但是这两个在制度和时代都如此相近的国家他们两朝的帝王却呈现出完全不一样的特征。清代皇帝勤奋刻苦的名声在我国古代历代皇帝上都可以排在首位。
书中类似于此的记载数不胜数,通过这本起居注我们可以看出清代皇帝的一天都在处理公务中度过,从早上四五点上朝到晚上日落后休息,都不曾懈怠。而对比起清朝皇帝的自律与勤勉,明朝的皇帝就显得格外不称职。
明朝可谓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出现个性十足的皇帝最多的一个朝代。除了建国皇帝朱元璋和最后企图力挽狂澜拯救明朝却失败了的崇祯皇帝,其余的帝王们都在“不务正业”将明朝一步步带向灭亡。
所以为何时代如此相近,制度如此相同的两个朝代,皇帝的品性会出现近乎两个极端呢?
夺取政权的受认可度不同
众所周知,清朝是我国古代大一统朝代中为数不多的由少数民族夺取中原政权而建立的朝代。汉族人口基数的庞大必然决定了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不能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广泛的认可。而明朝是由朱元璋一介汉族农民通过起义获得的政权,农民的身份本就帮助朱元璋在这个以农业为根基,农民数量众多的农业大国中获得了人民的好感。
明清两代,一个是推翻少数民族统治,建立汉族政权而另一个是推翻汉族统治建立少数民族政权,如此鲜明的反差其中给两朝皇帝所带来的的利与弊不言而喻。
1.清朝皇帝生于忧患
作为侵入中原推翻汉族政权的满族政权,清朝皇帝一直生活在害怕被逐出中原推翻政权的危机之中。自清朝建国以来,“反清复明”的呼声在全国各地响应不断,一正统皇室自居的明代遗留贵族也一直在四处召集有志之士,企图推翻清王朝重建明朝。在这种压力之下,清代的皇帝们深知自己少数民族的身份不足以服众,同时,满族一直居于白山黑水之间,经济文化也确实远远落后于中原地区。
在自身的不足与外界的压力之下,清朝皇帝只有通过学习与勤勉的治理国事来向世人证明自己的能力,拿出实绩来获取汉族人民的臣服之心。所以,在这种压力之下,清朝世世代代的皇帝都不敢懈怠放松,以一种高度的自律来丰富自身学识,治理国家朝政。如此一来,康乾王朝的繁盛让反清复明的呼声渐渐降低。
2.明朝皇帝死于安乐
明朝的建国皇帝是出生草根的朱元璋,朱元璋通过农民起义推翻了凶残无道的由蒙古族建立的元朝。朱元璋汉族农民的身份让他获得了大多数汉族人民的认可,同时他能够勇敢地与暴虐的元代统治者斗争并拯救被元代统治残害的人民也让他受到了许多人的敬仰。这样一来,朱元璋的政权可谓是名正言顺受到万人的期待与推崇,明代便在这种没有外界压力的环境中开始了。
常言道压力便是动力,没有了外界的压力,除了刚刚建国的前几任皇帝勤奋努力的为明朝的政治经济构建了合理的框架,之后的皇帝都在前朝皇帝所构筑的框架下安逸的活着。在这种安逸无所事事的氛围中,不少皇帝为了消遣生活转而将精力投入别处,比如著名的木匠皇帝朱由校、“姐弟恋皇帝”朱见深、“、媚药皇帝”明穆宗朱载垕,这些可以被称为“奇葩”的皇帝都在恍恍惚惚中过完了自己的皇帝生涯,明朝也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而走向下坡路。
政治体制的区别带来的差异
明清两代虽然都是高度集权的君主专制时代,并且清朝也大部分继承了明朝的一系列制度,但是在政治体制上所存在的一定程度的差异和明代特有的宦官掌权的现象,给明清两代的皇帝也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
1.明代皇帝从具体政事中解脱出来
明代所设置的内阁制度极大的解放了皇帝,皇帝不再需要事无巨细的自己亲身处理每一件政事,明代的皇帝们只需要在内阁对事物进行详细的“草拟”之后进行“批红”给出一点自己的意见。国家的一些朝政大事也会交由六部进行处理,六部处理完成之后,皇帝只需要过目一下,看看是否对处理的结果满意即可。
由此可见,明代皇帝真正自己亲自处理的朝政要事不过二三,那么这样明代的皇帝们就有充足的时间来释放自己的“个性”了。除了内阁的制度给明代皇帝带来的便利,明代后期,宦官的掌权也让明代皇帝所需要自己处理的事情变得更加少,甚至明代后期有不少皇帝,将朝政大事都一律交由宦官处理,自己完全不管,专心发展自己的“个性”去了。
正是皇帝的纵容,让明代后期出现了不少可以在朝堂之上只手遮天的大宦官,如魏忠贤。这些大宦官利用皇帝的信任在朝堂之上搅弄风云,迫害忠臣良将,让明代的晚期显得黑暗无比。
2.清代皇帝集权意识较强
与明代皇帝放心地将权力交由内阁和宦官不同,清代皇帝也许是吸取了明代宦官掌权所带来的弊端的前例,清代皇帝对于权力的控制达到了历朝历代的巅峰。清代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达到了一定的水平。
清代皇帝的指令直接由南书房军机处发出,直接发给中央或地方各机关各行政直接负责人,清代皇帝命令也并不需要经过六部,直接发送给前方统帅。皇帝可以以“密令”的形式,直接给各级部门传达自己的指令。皇帝需要事无巨细地躬身亲为,所以他们每日都十分的忙碌,为了能够处理好国家大事,安排好时间自然需要他们自律的品质。
总而言之,明清两代皇帝能够在个性上形成如此巨大反差,不仅有外部因素,更包含内部自身的原因。二者性格的迥异给两个王朝带来了不一样的风貌,明代是一直处于一种下降的趋势而清代则在中间出现了康乾王朝的繁盛局面,由此可见,在封建社会,皇帝的个人性格对于一个王朝来说有着多么大的影响。
总有人把明朝和清朝的历史放在一起来看待,其实明清两代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的。
就政治体制而言明朝自成祖恢复太祖时建立的内阁以来,皇权受到极大的限制,土木堡以后皇帝出个京城都要向内阁汇报,私自出京会被言官上疏训话,气得干瞪眼。在这里举个例子,公元1517年,明武宗正德十二年,这位史书上称荒淫暴戾,怪诞无耻的无道昏君在自己的帝国之内遛个弯,仍非易事,因为大明祖制规定,没有战争、送葬、祭陵等重大事件,皇帝不得出京。如果必须出京,则必先聚会群臣,颁发诏书,明告天下。可是,这样的诏书一下,朝廷马上就得开锅,反对的折子一个时辰之内就会把他的书桌淹没。在那些蝎蝎蜇蜇老婆汉像的文官们想象中,通往宣府的路上步步都是危险:骑马摔了,被塞外的风吹感冒了,遇到土匪了,水土不服病了,路上突然蹿出个野兽把皇帝惊吓着了……没有人能承担这个责任。他们会引用N个圣人的话,告诫他“千金之子,不坐垂堂”,告诉他“皇帝者,天下安危之所系也,一举一动,当千虑万虑,至慎至当……”一想这些,就脑仁疼。
为了能出关,皇帝也是煞费苦心,居然和十几个太监一起穿着不知道从哪儿弄来的破旧衣服,混在百姓当中溜出京城。出了京城皇帝犹如脱缰的野马,吓得大臣们一路狂追,并通知边关守将封锁居庸关。回京之后又嫌大臣频繁上疏劝谏,数次威胁要抹脖子自杀,真是可笑,可叹。诸如此类还有明神宗立嗣,祭天,修造宫殿等等,不胜枚举。而到了清朝时期康熙和乾隆分别六下江南,尤其是乾隆皇帝,一路上大张旗鼓,沿途百姓张灯结彩。其他的也有嘉庆出巡,道光是清朝皇帝中比较节俭的一位,但也正是从他开始清朝开始对外屡战屡败,割地赔款的。同治和光绪就比较惨了,因为皇权已经旁落,慈禧太后垂帘听政掌握了实际的权力,皇帝只能任由她摆布。
文化上虽然有八股取士,但是言路大开,允许持有不同政见者,相当一部分的文化分子还是有骨气的,冒着打板子的危险也要尽到职责,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当中的三部就是在这个时代所诞生。后期还出现了王阳明,汤显祖,顾炎武,王夫之等国学大师级人物。
明朝一直到灭亡的前夜还在积极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弥补自己的短板,数学,几何,天文历法,医学农业蒸蒸日上。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徐霞客的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徐光启的《测量法义》《农政全书》《崇祯历书》,并翻译了西方的几何名著《几何原本》。
当历史的篇章翻到了17世纪时,曾经叱咤风云的骑兵军团逐渐走向了没落,洋枪洋炮的出现直接让曾经凶悍无比的游牧民族变的能歌善舞,热情好客。而这一时期明朝的火器专家赵士祯结合西洋火器和本土自制的鸟铳,发明了以迅雷铳和掣电铳为代表的火器装备到了军队当中,在后续的火器发明中,明朝工匠制造的火铳和虎蹲炮在抗日援朝和对后金作战中的杀伤力是很大的。明朝政府还参照西方,请来葡萄牙工匠仿制威力更大的佛郎机炮(又叫红夷大炮)。并于1637年明英战争中在虎门成功击退英国海军,打赢第一次中英战争。英商向明朝政府赔款2800两白银并被驱逐出境。后来整整200年后,英军便是从此地打开了中国的门户,大清面对英国的船坚炮利,一败涂地,从此开始了丧权辱国的割地赔款,历史总是如此的相似。可惜的是由于山海关总兵袁崇焕为一己之私诛杀边关守将毛文龙,致使其部下耿仲明尚可喜等人带着这批火炮投降了清朝。
公元1644年春,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皇帝煤山自缢,明朝灭亡,所有的一切戛然而止。到了大清,剃发易服,衣冠尽毁,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中央集权制度诞生,在强权的禁锢下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灾难,大量史料被毁灭,文化被曲解,残酷的文字狱令人闻之色变。到乾隆时期彻底禁海,闭关锁国对中华的危害笔者相信每个中国人都感同身受。其实清朝的问题明朝偶尔也会有,诸如朱元璋时期的海禁和文字狱,但是海禁的程度和时间还有文字狱所牵连的代价根本不可同日而语,而且明朝的海禁政策是时断时续的,到了隆庆年间,也彻底开放了海禁,史称隆庆开关。如果明朝的海禁一直持续,也就不会有郑和下西洋这样伟大的壮举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10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