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宋朝的国祚为什么会那么久,因为有一套长期的攻防战略和战术

以史为鉴 2023-06-17 06:14:32

宋朝的国祚为什么会那么久,因为有一套长期的攻防战略和战术

对宋朝国祚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因为无论是对辽夏金蒙,宋朝都研究出了一套可以长期较为有效的攻防战略和战术。

什么叫做“较为有效”?宋辽打了二十多年,宋夏宋金断断续续打了几十年,宋蒙打了四十多年。宋军虽不止一次出现崩盘,但大部分时候也算得上打得有来有回。我说的“较为有效的攻防战略战术”就是指的那些有来有回的时期,所以请不要在我这个回答下玩“挫送”或者“靖康”的梗了,勿谓言之不预。

辽金夏蒙的军队共同特点是擅长高速穿插和长途奔袭。缺点是不善于攻城、水战和常规后勤补给(打草谷属于非常规补给手段)。宋军针对以上特点,采取了有针对性的对策。

对辽:

对辽作战主要两个战场:河北和山西。山西的应对策略比较简单,山西的地形本来就不适合骑兵突袭。辽军的表现也就那么回事。河北方向就很麻烦,一马平川几乎是骑兵作战的天堂,但是辽军也不是没有弱点。之前说过,辽军常规后勤补给能力比较弱,一部分粮食供给需要靠抢劫维持。所以宋军采取的是在一线部署少量军队坚守,在二线(灜州、定州、沧州)部署主力。等辽主力突破第一道防线后,宋军二线主力依托河北地区的几条较大的河流迅速贴上去。

古代没有手机,辽军一旦把打草谷部队撒出去,主力势必要停下来等待他们归队。这时候如果宋军主力出现,辽军主帅要么选择和宋军野战,要么只能收拢劫掠部队绕开宋军队野战部队。前一个选项辽军吃过不少亏(比如满城战役),但如果选择绕过宋军主力,那么意味着辽军以战养战的目的就无法达成,那就极大缩短了自己在宋境活动的时间。

二十多年的宋辽战争,中后期基本就是对辽军反复对宋军一线二线以及开封总预备队的反复试探攻击。在每一条线上都撞的头破血流后,辽军选择了议和。

对西夏

西夏的情况与辽类似,野战能力更弱一些(好水川五比一优势打得还是很吃力),攻城能力也不行。但宋夏边境是由五个被山岭隔开的独立山地战区,这种情况,骑兵更多的西夏在运动战中有很大优势。即使在宋夏战争后期,西夏都可能利用四条腿跑的更快这点在局部战场形成巨大的数量优势。

宋人采取的策略则是:塔防。在山谷和险要地区修筑城堡,然后以城堡为依托招募内地汉人百姓屯田,收服周边小部落作为雇佣军。说白了主要就是欺负西夏攻城不行:既然局部以少对多是常态,那就让常态对少数派更有利。再往后,宋军开始把堡垒修到西夏境内,把守城完成了战略进攻。

对金

金军不同于辽夏,金军的攻城能力比前两者有很大提升。而北宋末的宋军素质也不如之前,尤其是宋军的野战能力是两宋的历史最低点,加上北宋末南宋初决策层的愚蠢,才有了靖康之耻这样悲惨结局。南宋前中期,对金的作战基本立足于两点:恢复的野战能力以及有效利用水上作战与补给。

前者没什么可说的,就是一个字:练。这就是岳飞因为自己儿子训练时落马就会责罚他的原因。

后者说白了就是利用航运解决宋军后勤的短板。某种意义上也可以抵消掉金军通过穿插迂回断宋军粮道的部分风险。此外,南宋还通过联合北方义军袭击金朝后方。但是宋金战争中还是暴露了南宋一个巨大问题:战略决策层的低能。宋金战争和宋元战争长期都是川陕、湖北、江淮延绵整个南北中原的大混战(时不时还要捎上山东山西)。以当时的通讯能力,协调这么大范围的作战几乎是不可能的。南宋又把陪都设在偏东南的临安,这就导致了中后期对四川和山东战区的频繁失控。

假如你穿越时空来到了宋朝 作文

作文还是要自己写的,这样吧,给你些资料,加上合适的联想就是一片完美的作文了

宋朝(960年—1279年)
分为两个阶段:北宋(960~1127) 和南宋(1127~1279)
【宋朝历史】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承五代十国、下启元朝的时代,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为北宋与南宋,合称两宋。宋朝开国为了避免唐代末朝以来藩镇割据和宦官乱政的现象。1127年使徽、钦二帝受金人掳去,迫使宋室南迁。到1279年宋朝又在崖山海战中亡于蒙元。但相对而言,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经济与文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之一,儒学复兴,社会上弥漫尊师重教之风气,科技发展亦突飞猛进,政治也较开明廉洁,终宋一代没有严重的宦官乱政和地方割据,兵变、民乱次数与规模在中国历史上也相对较少。著名史学家陈寅恪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而西方与日本史学界中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也颇有人在。
【国号释义】
后周恭帝继位后,命赵匡胤为归德节度使,归德军驻扎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次年,赵匡胤在陈桥发动兵变即位,因其发迹在宋州,故国号曰“宋”,定都汴梁(今开封),靖康年间,金兵攻陷汴京,北宋遂亡。徽宗第九子赵构在临安(今杭州)重建宋王朝,史称“南宋”。
【宋朝国祚】
宋太祖赵匡胤是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后,设计了一套军事制度这套军事制度的核心就是防止武将拥兵自重,赵匡胤设计的军事制度非常错综复杂,这套制度致使整个宋代没有发生过一次军事政变,宋朝的国祚对比起中国其他王朝的国祚来说是比较长的,宋朝历十八帝三百二十年。而中国其他王朝的国祚一般都比较短,宋朝的长国祚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例外。
[编辑本段]立国之初
宋太祖赵匡胤
宋朝开国皇帝是赵匡胤,庙号太祖。他本来是后周的殿前都点检,由于战功卓著,成为了后周世宗的左膀右臂。世宗死后,继位的恭帝年幼,赵匡胤于是有了称帝的野心。显德七年春节,赵匡胤的党羽制造辽国进攻的假情报,当时的宰相范质急令赵匡胤率军北上御敌。正月初三,赵匡胤抵达陈桥驿,当日夜里他酣睡之时,被手下黄袍加身,三呼万岁,拥戴为天子。后周官僚得知后已知无力回天,只得面对现实。周恭帝被迫逊位。
建隆二年(961年)七月与开宝二年(969年)十月,宋太祖收揽兵权,(历史上流传处“杯酒释兵权”的戏剧性学说),将手握重兵的将军与地方官吏的武将军权予以剥夺,委以虚职,并改以文官带军,将军权与财政大权全部集中到中央。将领所管辖的士兵甚至不认识将领的事情屡见不鲜,宋朝因此得以免于出现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但是这也导致宋朝在军事上长期萎靡不振,让宋朝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失败。
宋太宗赵光义
宋太祖所面临的另外一项事业就是统一全国。赵匡胤在与赵普雪夜商讨后,决定以先南后北为统一全国之步骤。赵匡胤首先行假途灭虢之计,灭亡了南平和楚。之后又灭亡后蜀、南汉、南唐三国。太祖一心希望统一全国,还设立封桩库来储蓄钱财布匹,希望日后能够从辽朝手中赎买燕云十六州。开宝九年(976年)八月,太祖再次进行北伐。但十月十九日太祖忽然去世,留下“烛影斧声”的历史疑案。其弟赵光义忙于即位,全国统一事业暂告停止。宋太祖弟赵光义即位,庙号太宗。太宗稳固统治地位后,继续国家统一事业,先是割据福建漳、泉两府的陈洪进及吴越钱氏归降,其后再灭亡北汉。太平兴国四年(979年)五月,太宗不顾大臣反对,趁灭亡北汉的余威,从太原出发进行北伐。起初一度收复易州和涿州。太宗志得意满,下令进攻燕京。结果在高粱河遭遇惨败。此役之后,宋朝的战略便转为被动。雍熙三年(986年),太宗再次北伐,结果又败,著名的大将杨业也在此役中阵亡。之后宋朝在对党项的战争中也多失败,四川又爆发民变。太宗的施政不得不转为重内虚外。太宗本人附庸风雅,喜好诗赋,政府也因此特别重视文化事业,宋朝重教之风因此而开。太宗还喜好书法,善草、隶、行、篆、八分、飞白六种字体,尤其是飞白体。连宋朝的货币淳化元宝上的字也是太宗亲题。
太宗即位之事颇有疑云,是为“烛影斧声”事件,民间也一直传说赵匡胤是被赵光义害死的。为确保政权的合法性,赵光义抛出其母杜太后遗命之说,即“金匮之盟”。金匮之盟起源于杜太后临终时召赵普入宫记录遗命,杜太后称要赵匡胤死后先传光义,再传光美(后改名为廷美),再传德昭(赵匡胤长子)。这份遗书藏于金匮之中,因此名为金匮之盟。虽然有金匮之盟的说法,但是太宗却先后逼死太祖之子德昭和德芳,又贬黜廷美到房州,两年后廷美就死于谪所。太宗长子元佐也因为同情廷美而被废,另一子元僖暴死,最后襄王元侃被立为太子,改名恒。至道三年(997年),太宗驾崩,李皇后和宦官王继恩等企图立元佐为帝。幸亏宰相吕端处置得当,赵恒才顺利即位,庙号真宗。宋朝也开始进入全盛时期。
[编辑本段]步入盛世
宋真宗赵恒
太宗死后,真宗赵恒接替即位。真宗奉行太宗末年的黄老政治,无所作为。自从雍熙北伐之后,辽朝就经常在宋辽交界处抢劫杀掠,到景德元年(1004年)终于演变成大规模侵宋战争。宰相寇准力主抗战,结果真宗亲征,宋军士气大振,与辽军相持在澶州城下,辽军被迫求和。经过几番交涉,两国议和成功。和约主要内容是:宋每年给辽绢廿万匹,银十万两,双方为兄弟之国。史称该和约为“澶渊之盟”。
后来,寇准渐渐失宠,最终被罢相。真宗开始信用一佞臣王钦若。王钦若擅长逢迎,深知真宗希望营造天下太平的氛围,于是极力鼓吹真宗封禅。王钦若本人也与另外一位宰相王旦联手,在各地制造很多“祥瑞”之象,深得真宗之意。结果真宗在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先后三次封禅。这严重损耗了民力。
真宗与皇后刘氏无子。一次真宗偶尔临幸刘氏的一名侍女李氏,结果李氏与于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产下一子(赵受益),也就是后来的仁宗。后来刘氏与另外一名嫔妃杨氏共同抚养这名孩子。天禧二年(1018年)中秋,真宗正式封赵受益为太子,并改名为赵祯。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廿日,真宗驾崩。太子赵祯即位,刘皇后被尊为皇太后,在仁宗成年前代理军国大事。从此开始了刘太后十六年的垂帘听政时代。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仁宗执政早期一直处在刘氏的阴影之下,直到刘氏死后他才得以施展抱负。仁宗皇后虽是曹氏,但他一直特别宠爱一名张贵妃。但张氏出身低贱,一直未能成为皇后。皇佑六年(1054年)正月初八,张氏去世。仁宗竟以皇后之礼处理丧事,并追封为温成皇后,结果出现的一生一死两皇后,可谓旷古未见。
西夏李元昊于大庆三年(1038年)称帝后,宋夏之间爆发了数年的战争,宋军屡战屡败,导致了重熙增币。尔后仁宗任用范仲淹、吕夷简、富弼、包拯、韩琦等能臣推行庆历新政,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国家进入建国以来最繁荣的阶段。但是一些守旧派人物指称这些改革派官吏拉帮结伙,互相吹捧,是朋党。由于仁宗一向最厌恶结党营私,这些官僚后来多被贬为地方官。短暂的庆历新政就此结束。在边疆上,仁宗任用大将狄青,先后弭平了南蛮侬智高的叛乱和西夏的挑衅。
仁宗死后,接替即位的是英宗赵曙。他是真宗之弟商王赵元份之孙。嘉佑七年(1062年)被立为皇太子。英宗多病,最初朝政都由曹太后掌管。治平元年(1064年)五月后,英宗才开始亲政。但是英宗亲政半个月后就爆发了濮议事件,这场争论长达十八个月。时间起因是宰相韩琦提请讨论关于英宗生父的名分问题。朝中因此分成两个派别,一派认为应称英宗生父濮王为皇伯,另外一派则认为应该称为皇考。最终曹太后下旨,称英宗之父为皇考。才平息了这场争论。但总体来说,英宗还是一位有为的君主。他继续任用前朝能臣,也大胆挖掘新人。英宗也非常重视书籍的编修,《资治通鉴》的写作就是英宗所提出发起的。

历史上罕见的「 ”怪胎”:明朝南北两京各一套中央官僚系统

「 ”两京制”在以往诸多朝代都存在过,发展到明朝却孕育出一个「 ”怪胎”。 商迁五都,不别置员。周营雒邑,惟命保厘。汉、唐旧邦,止设京尹。宋于西京,仅命留守。保厘、京兆,即今府尹是已。未闻两都并建六卿如今日也。 明朝「 ”两京制”的怪,就在京城和南京都有一套行政班子。除了后来出现的「 ”内阁”,京师有的一套中央 *** 官僚体系,南京都完整地保留下来,这些部门与京师的区别,只是称呼上多了 「 ”南京”二字而已。 崇祯皇帝殉国的消息传到南京,仅一个月时间内,南京就组建了以福王朱由崧为首的弘光政权以续朱家皇统,这正是「 ”两京制”的功劳。 然而,明朝的首都北京长期处于游牧民族的威胁下,造成「 ”天子守国门”的困境,这又不得不归结于「 ”两京制”的不当之处。 明朝「 ”两京制”的渊源,还得从明太祖朱元璋说起。 01 定都何处,是朱元璋一生的心病。 元末群雄并起,朱元璋从老家淮河流域一带经营,逐步向南扩张,取应天(南京),占浙西,「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南京附近的州县,是他取得天下的根据地。 南京,又名金陵、建邺、建康,地势险要,气象雄伟,物产丰富,交通便利。历史上诸多政权以其为都城,三国时的诸葛亮曾盛赞:「 ”钟阜龙蟠,石城虎踞,真乃帝王之宅也”。 南京明城墙遗址 明洪武元年( 1368 年) 正月,朱元璋于应天登基称帝,并以应天府为南京,却没有将南京定为京师。事实上,朱元璋称帝之前,就开始对应天府进行营建,如此苦心经营却仍不以南京为都城,可见他对南京并不满意。 朱温灭唐、赵宋以后,中国的政治格局从东、西竞争变成了南、北竞争,南面的汉族政权面对的最大威胁是北部的游牧民族。渤海之滨、燕山之麓的北京,成为了「 ”南北竞争”中重要的据点。 汉族政权失去它,只能偏安南方;游牧民族占有它,则可挥鞭南下。朱元璋当然明白这个道理,他知道要维持一个疆土远超宋朝、不亚于汉唐的大帝国,南京并不是合适的首都。 遍观前朝,凡是定都金陵的,多是偏安一隅且国祚不长,朱元璋很忌讳这点。南京又距离北部边疆千里之遥,以北元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对新建立的大明朝虎视眈眈,定都于南京对北方的控制显得鞭长莫及。 此外,明故宫大内是填燕雀湖而建,地势有下沉迹象,朱元璋认为这样会破坏皇家风水。所以,朱元璋对「 ”京师”这一重要称谓并不想就这么轻易地给南京,于是他便效仿古代两京制,在应天成为南京的同时,以汴梁( 开封) 为北京。 元大都被攻下后,全国局势为之一变,朱元璋又为自己设立北京感到后悔。随后朱元璋便将北京「 ”汴梁”弃而不用,决定另立新都。 北京最有做都城的战略价值,然而明军刚刚收复大都,城池和周边州县还欠繁华和富裕,且北京胡化了四百余年,与淮河和长江流域的文化有隔膜,对主要生在江淮、浙西的明朝开国功勋集团来说,定都在一个完全陌生的地区,心里总是不踏实。 朱元甚至想到了它的老家临濠,不顾群臣反对,将临濠升格为中都。 洪武八年( 1375 年) 四月,朱元璋亲自去中都的营建工地视察后发现,自己关于中都选址的决策不当,以「 ”劳费”为由,将精心营造了 6 年,且即将大功告成的中都工程给停下来了。中都在明朝以后的岁月中被陆续拆除,仅被当成了禁锢皇室宗族罪犯之地。 洪武十一年( 1378 年)正月,长达十多年的反复考量后,朱元璋终于正式下诏「 ”改南京为京师”,南京才正式成为大明王朝的国都。可就算定都于南京,南京城的缺点还是让朱元璋十分头疼,他时刻都有换都的想法。 洪武二十三年( 1390年) ,朱元璋还曾派太子朱标去长安、洛阳和开封调查,想选择汉、唐、宋的故都为首都,然而经过一次次战乱,关中残破凋敝,不再具备作为一个大国都城的条件,洛阳的情况也差不多。开封又处在大平原上,容易受敌,战略位置很不妥当。 洪武年末期,南京的皇宫大内下沉得十分严重。阴阳师向皇帝进言,这不利于皇明的江山稳固,朱元璋垂垂老矣,只得发出「 ”兴废有命,惟有听天”的叹息。 02 定都难题,竟因为叔侄之争得到解决。 朱元璋生前,为了弥补京师处于南方的缺憾,将皇四子燕王朱棣和其他几个年富力强、精明能干的儿子代王(封藩于山西大同)、辽王(封藩于广宁州,今辽宁锦州境内)封在北部边塞的重要城池,以此替朝廷镇守北疆。 建文帝即位后意图削藩,引发了「 ”靖难之役”。1402 年,朱棣攻破南京城,建文帝下落不明。同年,燕王朱棣于南京登基,次年改元永乐。从朱元璋登基到去世,南京城留下了他不可抹去的烙印,朱棣对经历战火佛京师也并不喜欢,当初的定都问题于是再次提上议程。 1421 年,明成祖迁都北京,南京城成了留都。尽管南京不再是京师,但那一整套的中央机构和制度被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并仍然发挥着作用。 北京本就是朱棣的封地,他起兵前在此经营了 20 多年,建立了一套属于自己的政治、军事、经济体系。等到他当上皇帝,北京地区早不是「 ”生地”而是「 ”熟地”。 况且北京物产丰富,交通发达,易于资源补给,又处于北方地区,对于控制北方的少数民族十分有利。这时大明的威胁主要来自北方,朱元璋时代以藩王为屏障的格局,又随着政变的发生而消亡,大明需要新的一套办法来镇守北疆。 加上朱元璋晚年也有迁都之意,朱棣此举也算是「 ”继高皇之先志”。朱棣再考虑到自己的将士们久居北京,他们也愿意回到北京去,而建文遗臣多是江淮人士,迁都北京可以切断其根基,定都于此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迁都北京后第四年,明成祖逝于北征蒙古部落的军旅中。或许,因为得位不正,他愧于和父亲葬在一起,所以被葬在北京城以北的昌平,是为长陵,为后来的明十三陵之首。 洪熙和宣德年间,南京几次差点再次成为大明京师。洪熙元年( 1425年) 四月,朱高炽下诏修葺南京皇城,并表示自己将在明年春天返回南京城,这意味着南京将再次成为京师。 但朱高炽突然驾崩,他在遗诏中还提到自己对于还都南京的迫切和不舍之情: 「 ”南北供亿之劳,军民俱困,四方向仰咸南京,斯亦吾之素心,君国子民,宜从众志。”即位的朱瞻基对于京师定于南京还是北京犹豫不决,直到死去也没有定论。 直到明英宗朱祁镇正统六年(1441 年),北京才成为正式首都。此前,北京一直被称为「 ”行在”,也就是皇帝率文武百官驻扎的临时首都。至此,明朝都城的问题终于解决,这也标志着大明的两京制正式形成。 南京是太祖所定之都,它名义上的政治地位,重于唐代的事实上的「 ”东京”洛阳。但实际的地位反倒不如唐代的洛阳,洛阳和长安相距不远,唐代一些皇帝(特别是武则天)曾长期居住于洛阳,洛阳才是实际上的京师。留都南京对大明朝而言,更具象征意义。 留都南京,除皇帝不在此城外,保留了一整套的中央 *** 官僚体系,可谓「 ”朝廷的备份”。六部、都察院、五府和内廷的太监体系,一应俱全。 南京朝廷的官员级别和北京同职官员相同,主管南直隶(南京周边 14 个府、州,不设行省,直接由朝廷管理)的相关事务。权力上当然不如北京的京官,也不能说都是闲职。要知道天下赋税三成多出自于南直隶,南直隶所辖地区乃是当时经济最发达、文化最兴盛的地方。 从洪武元年 ( 1368 年)到正统六年 ( 1441年) ,前后历经 6 位帝王,困扰大明王朝半个多世纪的都城问题才最终得到了解决。明朝南、北「 ”两京制”形成后,北京作为政治、军事中心,南京作为经济和文化中心,使帝国的南北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 03 北京长期处于忧患中,南京也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 定都北京使大明国都长期处于威胁之下,造成「 ”天子守国门”的状态,皇帝和众臣动辄就置身于抗击外敌的最前线。 正统十四年(1449年),明英宗亲征被蒙古瓦剌俘虏,其首领带兵突破长城,围困北京,朝野上下恐慌,有大臣提议迁都南京,于谦等人顶住了压力,反对迁都,立明英宗弟弟郕王为监国(后即皇帝位),打败了进犯的瓦剌部,才解京师之围。 嘉靖二十九年(1550 年),蒙古土默特部首领俺答带兵突破古北口,包围了北京,明朝坚守京师数日,俺答大肆抢掠城郊后方撤离,这即是「 ”庚戌之变”。后金崛起于东北建州后,其骑兵越过长城,骚扰京畿,直逼京师的事屡有发生,崇祯二年的广渠门之战就是例子。 但「 ”天子守国门”的另一面也让明朝君臣长期有一种忧患意识,对北部的威胁不敢稍有松懈。 定都北京也使明朝的统治成本上升。 明朝经济是南重北轻,北京周边的经济欠发达,朝廷要通过漕运数千里,从南方富庶地区运来粮食和他物品供养京师。 明朝前期,征运漕粮食的地区主要有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河南和山东六省,其中大多处在南方。其数额宣德时最高达六百七十四万石。成化八年始规定岁运四百万石的常额。 正德、嘉靖以后,连漕粮改折(约一百万至二百万石)在内才勉强达到这个数目。漕粮主要征自南直隶和浙江,约占全国的六成之多。除了漕粮以外,还有白粮,由苏州、松江、常州、嘉兴和湖州五府供纳,岁额二十一万四千石,都是当地出产的粳糯米。 数千里漕运,损耗巨大,大大加重百姓的负担。但总体说来,为了维持一个帝国一统,保持南北平衡,这样的成本支出似乎也是必要。 南京作为备份版朝廷,并没有起应有的作用。 明朝经过永乐盛世、仁宣之治的韬光养晦,国力逐渐强盛。北方少数民族,再想抢掠中原资源已经很难。北方少数民族地区物产匮乏,为了获取物资,不得不南下归附明朝,明朝统治者这时采取的优待措施又使他们归附的更为频繁。 这些人安置的地方自然是重重之中。南京作为两京之一,将归顺的夷人安置于此,不仅体现出明朝对于来归夷人的重视,而且南京地处明朝腹地,归顺者在此地远离故土,也能够防止他们反悔叛乱。 南京在夷人安抚政策中担任着如此重要的角色,也就使的南京的众「 ”闲官”们,对归顺夷人的安置工作更为重视。自以,留都南京的官员对夷人不仅没有太过排斥,甚至谨奉诏令,对他们亲近有加。 崇祯十七年(1644 年),李自成部队越过居庸关,围困北京城。崇祯皇帝以发覆面,自缢于一颗歪脖子树上,大明的寿命似乎到此为止。崇祯死亡的消息传到南京,南京备份版朝廷迅速启用,摇身一变就要为大明正统续命。 南京安置夷人的传统,势必对南明君臣对满清的态度造成一定影响。南明朝廷中的重臣,史可法、马士英等人极力推崇「 ”联虏平寇”政策,沉浸在借用满洲贵族兵力扫灭「 ”流寇”的美梦中,偏安一隅却不图自强,结果弘光朝仅支撑一年,便亡于清兵的铁蹄下。 小结 朱元璋煞费苦心,要为大明找一个亿万斯年的好都城,终于还是难做决断。 明朝的「 ”两京制”以北京为京师,南京为备份,选择北京本是为了巩固北方地区的统治,却造成京城不断受到外患的骚扰,陷入「 ”天子守国门”的困境,一旦国力不济,反被「 ”擒贼先擒王”,斩断了中枢神经。南京作为备份,不但没有起到作用,反而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南明的灭亡,实在令人唏嘘。 参考文献 1.明朝南北两京制的成本与风险,十年砍柴. 2.从两京一都制到两京制——明朝曲折的定都之路,林旭. 3. 明末两京制度诸弊端考,何权润. 4. 明清两京制的经济基础,邢星. 1.您的点赞、分享、打赏,是作者判断读者是否喜欢的标准。作者会根据读者的反馈,倾向性的写内容。 2.如果看到喜欢的文章不反馈,作者就不知道你喜欢什么,以后可能再看不到同类型的文章哦。 3.读到喜欢的文章,一定要让作者知道,这样会有更多您喜欢的内容。 可以根据个人情况,选择点赞、分享、打赏支持作者~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对宋朝评价很高,然而教科书的评价却很一般?

平心而论,现在的历史已经对宋很客气了。

这是北宋版图

然后是汉、唐以及明的版图

中国历史上能算上大一统王朝的,基本上都做到了“老子看上的地方都打下来了”,并且基本上冲出了长城。就这一个幽云十六州终宋一朝都没收拾明白,西边的河套被西夏一堵上,西进根本没戏。

宋粉总是在说宋代经济如何牛逼,制度如何人性化,怎么就不能超过唐朝了?

大哥你别搞错了,宋朝这版图,没有那些优势的话,他凭什么作为“正朔”出现在课本上?

这是南北朝时期疆域,历史上叫这个时期南北朝,而不是把宋齐梁陈作为正朔来讲的。

下边这张是南明,历史上也是把明朝历史结束在了崇祯,而不是把南明的历史再讲下去。

你再看南宋

这占有率说实在的,真就是一割据政权的体量。然而历史仍然把南宋当成正朔来讲,还把唐、宋并列,而把辽、金、西夏我觉得已经很够意思了。

既然有人不明白为什么要以疆域评判王朝,那么不妨好好讲讲。

版图意味着帝国统治的地域,以及地域上的人口、自然资源。而自然资源又是人生存的必要条件,人民生活富足了,有时间思考生存以外的问题了,才会有文明文化等等上层建筑的诞生。

所以,为什么要评判疆域?因为疆域是基础。我今天说其实有个北夏帝国,领土面积10平米,人口1位,皇帝兼宰相兼天下兵马大元帅兼所有官职兼百姓1人,就是我。本帝国尊重文人,民主开放,治国理念绝对的先进文明。你怎么评判这个帝国?这根本就是我坐在屋里撒癔症呢好么!就算我真有什么领先全人类的理念,没有版图没有资源没有人口,这就永远只能是想法,而不会成为文明。

批判清朝文字狱,这当然没问题,文字狱是禁锢进步思想的很大一块原因。但是别忘了,为什么清朝皇帝能够搞文字狱。因为你汉族政权的版图已经被清朝吃掉了,想延续明朝那种士大夫朝堂怼皇上怼得起飞的文化,请到越南柬埔寨老挝缅甸去搞。在清帝国地盘上谁来那一套,直接剁了。

这就是版图丢失的极端结果――灭国,什么文化,什么传统,就问你留发还是留头?你可以说中华民族文化没有中断,但绝对没法说这个传承下来的文化没有受到外族的影响,更别说这个影响是别人强加给你的,只不过时间一长旗袍还搞出花样来了,成了一种中国式的性感。黄飞鸿一甩辫子一撩马褂,还成了中国人民抵御外辱的一个剪影。

不要以为文化可以脱离版图存在。台湾划给日本,之后我们再收回来,发现岛上皇民如雨后春笋般一个个地往外冒,最近菜籽儿居然搞出了个打着青天白日旗祭奠台籍日本兵的闹剧。香港回归20年了,你看看港独打的是什么旗子?

也不要觉得苏联是什么反例,就说抵御外辱,苏联把纳粹从莫斯科一直怼到柏林,宋朝要有这本事,今天我们也不用讨论这个问题了。哦,至于为什么苏联能在屡战不利的情况下生存反击,我想没人会忽视掉其庞大的战略纵深吧?

就说元灭了宋,中国好像差点就变成伊斯兰国家了吧?最后阻止这事发生的,到底是伟大的中国文化呢?还是蒙古贵族权力斗争的利刃呢?

另外拿经济文化说事的,我已经说了,宋朝的经济文化确实牛,所以他才能扛着一个部分统一的缺点和汉、唐、明站在一个梯队,而不是被定义成彻头彻尾的割据政权。然而,也别觉得那些文字真能有多大力量。毕竟幽云十六州最终是靠个乞丐+和尚出身的朱元璋拿回来的。宋朝这版图搁在这有人说片面,难道还非要把版图背后的外战成绩摆出来么?

帝国有多大版图,就意味着他能拥有多少资源,养活多少人民来传承自己的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说,辽阔的版图是强大帝国的必要条件。宋朝如果连这个必要条件都没有,宋粉们吹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注意一点?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10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