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孙权晚年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说起孙权,作为三国之中称帝最晚的,也是最年轻的领导者,直到公元229年,他才正式登基称帝。而早年间的孙权可以说是一位雄才大略的明主,招揽贤能,志在四方,但到了晚年,孙权却性情大变,经常猜忌宫中的官员,因此朝廷动荡不安,内政混乱,而他所犯的最大的错误,就是在继承人的问题上摇摆不定,这个决定也为日后的吴宫政变埋下了祸根。
其实,古代有不少君王都会犯一些早期英才伟略,但后期却沉浸在自己的功绩当中,不思进取的错误,成为了所谓的“昏君”。在公元251年11月,孙权在一次祭天活动之后便染上了风疾,不久后便撒手人寰。那么孙权晚年究竟为何会变得昏庸无道呢?其实这跟他的七个老婆有很大的关系!
先来说说孙权的第一位老婆:谢夫人。
谢夫人是孙权的原配,当年是由吴国太亲自为孙权下的聘书,将谢氏纳为妃子。而孙权也相当中意她,并对其宠爱有加。但是再甜蜜的爱恋也敌不过没有子嗣的事实,在与孙权的一生中,谢夫人从未诞下过一子,只能将小妾生的儿子孙登过继给自己,这也导致她后来受到了孙权的冷落,最终抑郁而死。
但是她的养子孙登却相当为母亲长脸,毫不夸张的说,孙登就是东吴最好的接班人,但天不遂人愿,这位有能力改变三国局势的少年英豪,最终却英年早逝,可能是上天要亡东吴吧!
而孙权的第二位老婆就是徐夫人了。
徐夫人是孙权的第二个老婆,她是孙权姑姑的孙女,之后经过撮合,孙权便将她娶进了家门,封为妃子。在谢夫人死后,徐夫人也奉命继续抚养孙登,并使其当上了太子,因此也深受孙权的喜爱。但人无完人,从小就娇生惯养的徐夫人,也养成了嫉妒心强的毛病,久而久之,这件事传到了孙权的耳边,孙权觉得自己如此明主,怎能有这样的妃子?于是就找了个理由把徐夫人给废了。
孙权的第三位老婆是步夫人。
步夫人是丞相步骘的族人,而她与孙权之间的相见,其实还有不少浪漫情怀在呢:当时步夫人因为跟家里面的人逃难,途径长江领域,正好遇见孙权在带兵出征,孙权见她容貌美丽,自然对其一见钟情,而步夫人也被孙权的气质深深吸引,就这样,二人结为了夫妻。
而步夫人也是孙权的所有老婆中最受恩宠的,没有之一,并且她性情和婉,从不妒忌,因此孙权好几次都想将她立为皇后,但是却遭到了大臣们的极力反对,他们认为抚养太子孙登的徐夫人才是皇后位置独一无二的人选。但不幸的是,步夫人不久后也去世了,孙权伤心不已,不顾大臣的反对,将步夫人追赠了皇后之位,足见她在孙权心中的分量。
孙权的第四位老婆是袁夫人。
这个袁夫人其实就是袁术的女儿,但是她却不像自己的父亲那样。品德高尚、温柔贤淑,这些都是袁夫人的真实写照,因此她也一直深受孙权的敬爱。而她也是除了步夫人之外孙权第二喜欢的老婆,在步夫人死后,孙权也曾想将袁氏立为皇后,但袁夫人深明大义,知道大臣们肯定不会同意,便以她自己没有子嗣的理由拒绝了。
接下来是孙权的第五位老婆,王夫人。
王夫人在孙权心里则是接班步夫人和袁夫人的存在,与之前几位一样,王夫人自然也是花容月貌,深得孙权喜爱,而且她还为孙权生了两个儿子,孙和跟孙霸。在步、袁二位夫人去世后,孙权也想将王夫人立为皇后。没成想这次群臣竟然没有反对,这也是因为当时她的儿子孙和已经当上太子的关系。因此王夫人就成了东吴的第一任皇后。
但是,到了孙权晚年的时候,他的女儿孙鲁班公主一直对王皇后非常讨厌,甚至达到了厌恶的程度,因此她一有机会就在孙权面前诋毁王皇后,甚至造谣说王皇后看到孙权快死了,认为儿子马上就能当上皇上,因此面有喜色。这也导致孙权火冒三丈,直接质问王夫人,而王夫人也因此整日担忧,最终抑郁而死。
孙权的第六位老婆是潘夫人。
潘夫人其实是孙权的所有老婆中最美的一个,但是她的出身并不好,她的父亲因为坐牢,导致潘夫人全家都曾做过奴隶,而孙权也是在一次视察奴隶工作时无意中发现,并喜欢上她的。
而潘夫人也是孙权的所有老婆中最幸运的,因为她是唯一一个在世时就被封为皇后的人,她也相当争气,为孙权生下了小聪明孙亮。但是,潘夫人的性格却比起徐夫人更甚!不仅嫉妒宫中所有比她有姿色的人,甚至还设计害死了袁夫人以及后宫的许多侍妾。但恶有恶报,潘夫人最后也死在了侍候她的侍妾手中。因为这件事,孙权还曾一怒之下,杀了侍候她的所有侍妾。
孙权的第七位老婆是王夫人。
这个王夫人虽然也姓王,但她却是会稽句章人,与前一个王夫人相像,她也是被选入宫中的。不过她却是个与世无争的人,前一个王夫人得势后,她便顺势搬出了皇宫,还为孙权生下一子孙休,也就是东吴的第三任皇帝。在南阳王夫人去世后,儿子孙休便追封她为敬怀皇后。
而孙权的这些老婆也总共为他生了十一个儿女,其中七个儿子,四个女儿。而其中潘夫人膝下最小的儿子,孙亮,就是后来继承了孙权大业的那个。而除了他之外,孙权的几个子嗣都死的死,废的废,有这样混乱不堪的家室,也难免孙权会变成之后饱受猜忌的那个“昏君”。这样看来,后宫之乱的确是造成孙权晚年昏聩的罪魁祸首!
乱世之中的孙权继位后,面对的局面很艰难
孙家的基业是孙权的父兄二人拿命拼下来的,孙权小时候跟随父兄四处漂泊,历经战乱,经历了父兄之死,十九岁时,兄长孙策死后,将光耀门楣的任务交给了孙权。
由于伟大小说《三国演义》提到的很少,所以我们很多人觉得孙权的上位是很顺利的,但其实大大不然。孙策刚刚统一江东不就,各方面的势力都还在观望天下局势,没一个真正信服外来的孙家。
所以,孙权最初掌管江东时,局势极不明朗,动荡不安。简单谈谈当时的形势,庐江太守李术更是公开反叛,宗室内部庐陵太守孙辅通敌曹操、孙暠企图夺权,丹阳太守孙翊和宗室重臣孙河遭到杀害,豫章、会稽等地数万山越也伺机作乱。
应该怎么办?年轻的孙权很迷茫,他只是读过一些诗书,从未真正带兵征战,而他的身边能够真正信任的人不多,这个时期只有和父兄一起创业的周瑜、程普可以用,可是如果他们大权在握,自己将如何是好?孙权是非常矛盾的。
孙权是多么的缺少“安全感”?
在周瑜摆平内忧外患之后,孙权面对的局势逐步稳定下来,孙权改变孙策时代的强硬态度,对士族阶层以安抚为主、招贤纳士。以鲁肃、诸葛瑾为代表的外来户和以顾陆朱张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当地士族都加入了孙权的幕府。
这一切看似非常顺利,可是埋下了很多问题,士族做大了,会挤压平民的生存空间,怎么办?士族控制了人才梯队,那么自己日益孤立怎么办?国家大政战略的话语权都在士族这边,自己怎么做决定?孙权面对的就是这些问题,要依仗顾陆朱张四大家族,可是也要打压。
孙权的办法是。对他们从利益上笼络,从政治上防范,从不对他们授予重权,可四大家族的势力还是一天天膨胀,子弟、门生逐步遍布朝堂。孙权信任的从周瑜到鲁肃,从鲁肃到吕蒙,可是三个人都早逝,接下来孙权在怎么办?孙权的身边缺少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这样一批有能力有铁关系的宗室啊!
接下来孙权无可奈何,面临刘备的攻势以及曹丕趁火打劫的潜在威胁,处于危机中的孙权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后方再有一点闪失,于是孙权只能仰仗四大家族的代表人,陆逊。
可是陆逊掌军事后,又急速的插手政治,军政一体,主导了整个东吴朝廷,并且触角伸向了孙权的立储禁区,没有安全感的孙权怎么办?他叫“权”,他真正擅长的就是权术,于是逼死了陆逊,算是给四大家族一点颜色,可是立储的问题还是要自己解决,于是孙权又出了昏招。
纠结的孙权,无奈的选择
公元241年,太子孙登和大将军诸葛瑾去世。培养了三十多年的继承人和陪伴自己四十多年的唯一的知心朋友在同一年去世,花甲之年的孙权心灵受到的重创可想而知。
那么,孙登死后,应该如何立储?孙权的方法就是继续纠结和逃避,公元242年,孙权立孙和为太子,封孙霸为鲁王,给予鲁王的待遇与太子不相上下。也就是说,两碗水端平,这也是古代史中处理立储问题最糟糕的办法!从此东吴朝廷分成了太子党和鲁王党,史称二宫之争,东吴永无宁日。
在一系列的明争暗斗之中,孙权不堪其扰,于是他继续纠结,从两碗水端平,到摔碎两个盛水的碗,公元250年,孙权废太子孙和,赐死鲁王孙霸,立老来子孙亮为太子。
孙权的决定针对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两个儿子,而是妄图控制东吴朝政的各个士族门阀,孙权就像告诉他们,这个东吴是我孙家的,决定权在我手里,你们不要痴心妄想。
在孙权发动的这场朝廷大清洗运动中,东吴集团内耗严重而惨淡,四名外姓大臣全部死于内讧、第二任皇帝孙亮被废、孙鲁班被流放。吴国进入了糟糕的孙峻及其继承者孙綝的权臣时代。
东吴的命运来自于孙权的选择,我们不去简单的评价对与错,而是应该看到更多人性层面的东西。乱世之中,曹操有皇帝在手,有誓死效忠的宗室,有文韬武略的朝廷,刘备有争雄天下的勇气,有个有号召力的姓氏,有值得托孤的诸葛亮,有胜似兄弟的关张,而孙权只有自己的“权术”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保境安民的依托而已。
用辛弃疾的词作为结尾吧。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个人认为孙权才是三国中间最不容易的一个君主,他面临的困难远比曹操和刘备要大,能够守住半壁江山已充分证明他的能力,当然,他的很多选择都是不得已为之,都是根据形势必须做出的选择,谈不上是昏君。
首先我们来看孙权的困境。
从外部来看,孙权面对两个强劲的对手,一个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一个是以刘皇叔自居的刘备。两个人都以汉室正统自居,占据了道德高位,而孙权就显得不伦不类了,他不过是一个割据一方的军阀罢了。统一天下对孙权来说只是一个空想,也可以说连想都不要想,处在两强的夹缝中间,能自保就不错了。
从内部来看,他的江山基业和政治班底,都来自于孙策的转让。孙策刚刚打下江东六郡,没多久就死掉了。
孙权接班的时候年仅18岁。不管是江东土著势力还是孙氏宗亲,都有叛乱和勾结外敌的事件发生,也就是说,孙权的江山并不巩固。
孙权的政治班底中,文有张昭,武有周瑜。以他们两个人为首领导团队控制了东吴的政权,一开始孙权对他们两个人既利用,又不放心,因为他们都不是自己的嫡系人马。周瑜倒是很快就死去了,而张昭却活了很久,孙权对他一直既容忍有斗争,到了张昭的晚年,孙权还不忘讽刺张昭一把:当年赤壁大战时,你劝我投降曹操,如果当年听你的,朕会有今天的地位吗?朕又会是在哪里呢?
二
其次,我们来看孙权即位后的一系列政治选择。
对外与刘备结盟,共同对抗曹操。偶尔也会向曹操称臣,敲打一下刘备。不管出于哪一种选择,都是在为东吴争取一个最好的外部环境和现实利益。
对内,孙权做的事情就比较多了。既要安抚孙策留下来的政治班底,又要拉拢江东本土势力来维护政权稳定和牵制孙策的政治班底。同时,孙权还要建立自己的嫡系团队。
孙权的政治班底中,最得力的就是战略大师鲁肃,他为孙权规划了东吴发展的战略方向和实施方案。另外一个就是陆逊,他是江东本地四大家族的杰出代表,他帮助孙权夺回了荆州,打败了刘备,抵抗了曹丕,巩固了江东的外部局势。
鉴于孙权的内外压力都比较大,所以他没有办法作出大的改革调整。孙权只能在孙策留下了的政治班底、自己的嫡系人马和江东的四大家族中间做政治平衡,让他们相互牵制,以便于自己的整体管控。
三
最后我们来看孙权晚年都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这么做?
在三国中间,刘备政权的主体是外来政权,依靠的是外来势力,和本土势力关系非常不好,因此很难得到本土势力的大力支持,所以最先灭亡。曹魏政权则相反,过度依赖士族大姓的支持,最终被司马懿夺权。
相对于刘备和曹操而言,孙权的东吴最后才灭亡,就是孙权政治路线正确的结果。孙权没有过度的依赖哪一方势力,而是在各方势力之间寻求一个平衡,所以能够长期维持自己的统治。
到了孙权的晚年,孙策的政治班底早已老去,退出江湖。在孙权的嫡系人马中,外来势力逐渐凋零,江东四大家族迅速崛起。
为了维持政治平衡,孙权不得已采取一系列措施,寻找不同的借口,严厉打压江东四大家族,甚至不惜逼死陆逊,杀死了不少江东四大家族的人才。为了巩固东部的政权,他还废掉了自己和江东四大家族走得太近的太子。
可以说,孙权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做出的一切选择都是为了维护孙氏江山,让各派势力能够达到一个平衡。如果有哪一方的势力过大,孙权就会出手打击。
这一切都是一个成熟政治家必须采取的政治手段,也是东吴能够坚持到蜀国和曹魏灭亡之后,成为三国中最后一个才被灭亡的国家。
对于一个实力并不强大的国家而言,孙权能做到这个程度,实属不易,谁又敢说孙权是一个昏君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099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历史上除了戚夫人,还有谁被做成了人彘
下一篇: 盘点,历史上坚持一夫一妻制的三位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