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晋国作为春秋五霸之一,最后为什么会落到三家分晋的地步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7 05:25:31

晋国作为春秋五霸之一,最后为什么会落到三家分晋的地步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春秋晋国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家都知道春秋时期中,一共出现了5位霸主,主流说法为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说法为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不管哪种说法,晋国都是其中一霸,而且晋国还是第二个称霸的,称霸时间也是5个当中最久的,足有百年,这段时间晋国基本享有领导诸侯之权。那么为何如此实力雄厚的诸侯王会被自己的手下瓜分了自己领土呢,并且因为它的分裂而使得中国历史结束了春秋进入到战国。

春秋五霸

自晋国称霸一来,与身边的秦国,楚国的战争就从没有停止过,特别在那位“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楚庄王登基上位后,楚国迅速变为了中原一霸,开始了与南面晋国不休止的战争。有一个比较可笑的问题在于很多战争都不是在自己领土上打的,都是围绕着自己身边的一群小弟开打的。夹在他们中间的有郑国,陈国,宋国,卫国等,两个诸侯王经常为了身边的小弟打仗。在楚庄王登基不久后,就出兵包围了晋国最亲近的附庸郑国,当晋国派兵来救的时候,求生欲极强的郑国已经投降了楚国,并与楚国合并一处击败了晋军。两年后晋国再次派兵想夺回郑国,结果又被楚国击败。虽然南方战场晋国面对暂时的失败,可是西面与秦国打了几次,都以晋国胜利结尾,从这也可以看出,晋国的实力还是很强的,几处开战,依旧不怂。

后来当齐国讨伐鲁国的时候,鲁国跑来向晋国求援,这对于晋国来说可是个染指东方的大好机会,于是晋国联合鲁、卫,三国联军攻打齐国。齐国此时早已不是桓公时期的齐国了,在今天的济南被联军击败。鲁国的国君在胜利后出于礼数,亲自跑去见晋景公,结果晋景公小看了鲁国,对其傲慢无礼,于是鲁、晋盟约撕裂,鲁国把晋国的小弟郑国狠狠揍了一顿。从这里可以看出晋国也不是真心帮鲁国,只是想染指东方国土,挑战齐国的权威,而且每次受伤最大的都是大国身边的小弟,所以春秋时期特别流行认大哥。除了认大哥,大哥们之间也喜欢结盟,当时为了一起对抗楚国,晋国与吴国达成了结盟合约,公元前557年,楚国在今天的平顶山大败,自此后面与晋国基本没有啥大的战争了。

我们知道任何一个诸侯王不会允许你实力一直在扩大的,所以东方大国齐国就联合了身边一群小弟和盟友发兵攻打晋国,占领晋国朝歌城、报了当年晋国伐齐之仇。被打趴的晋国幸好当年救过宋国,宋国在春秋时期一直扮演者“和事佬”的角色。由于宋国的第一代国君是当年周武王分封的前朝商朝的王室后裔,所以虽然国力弱小,但其地位崇高。此时面对齐国的强攻,宋国出面组织会盟,把齐、晋、楚、秦当时最强的这四位召集到宋,说反正你齐国也报了仇了,就别再打了;你们晋、楚二国以后也不要再打了,你们打来打去无非就是打各自的小弟而已,这样,你们让各自的小弟认对方为大哥,这事不就解决了么;你秦又一直打不过晋,又何必还要如此不依不饶呢?

这次会盟让中原和平了长达5年之久,促成这次会盟和解的看似是大家看在宋国国君的面子,其实不然,就拿晋国来说,明明对秦、楚有优势,但依然同意这一方案的原因在于——内部出乱子了。在连年征战的过程中,六卿在晋国的权势不断扩大,那么为啥年年征战,让晋国国内的上卿实力越来越大呢。究其原因最主要就是晋国地形最具分裂潜质和晋无公族士大夫权力过重。

有人会问地形为啥会导致晋国上卿的实力增强呢,我们知道,晋也就是现在山西省的简称,由此可以知道晋国主要的国土集中在山西境内,山西和周边那一大块就是现在所说的黄土高原,学过地理的知道,黄土高原地形的典型特征就是:沟壑纵横。山地与断谷,盆地相间分布,地势起伏大。而古人们都喜欢依水而居和居住在平原地带,所以在整个黄土高原里的很多盆地里,就形成一个又一个单独的势力,相互之间不能轻易的消灭对方,不像那种较大块的平原如关中平原,所以晋国地形很具有分裂的潜质。那么光势力单独被分散就会导致国内上卿势力的强大吗,其实不然,也因晋国争霸之处发生的一件事情:骊姬之乱。

事件还得从骊姬的丈夫也就是晋献公说起,他一共娶了六个妻子,生了五个儿子,齐姜生了太子 申生,戎国大戎狐姬生了重耳,她妹妹小戎子生了夷吾,骊戎族人许配了骊姬给晋献公,她生了奚齐,她陪嫁妹妹生了卓子。骊姬受到晋献公的宠爱,她希望立奚齐为太子,让他继承君位。她贿赂晋献公宠信的2个上卿,使他们说服献公让申生、重耳和夷吾离开京城。那两个大夫对献公说戎族人和狄族人经常侵犯晋国,需要派长子捍卫领土,使戎狄再也不敢侵犯国家。后来又诬陷太子,以太子的名义送了下毒的肉给晋献公吃,好在晋献公命大,自己没吃,给狗吃了,发现狗被毒死了,就怀疑是天子想下毒篡位,导致太子被杀,接着又陷害太子的弟弟重耳和夷吾。

最主要的是几年之后,重耳在秦穆公支持下回国登上君主之位后,开始大杀公室成员。.在晋文公即位后,晋国国内实际上已经没有近枝亲族存在,晋国也不再立公子、公孙为贵族,并成为定制,史称“晋无公族”。这个措施虽然在当时起到了稳固内部的作用,但从长远来看,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纷纷裂变,晋国因为公室的人员和力量极其单薄,不得不大量起用异姓大臣辅佐朝政,这虽然使得新生的晋国充满活力,但也让各个卿大夫实力不断做大。

其实本人认为就算晋国不设公子,公孙为贵族,去重用异性大臣,也不会使得晋国2百年后被三家上卿瓜分了呀。这里面还有一个隐藏的重要因素——礼法。我们知道周朝创建初始就是讲究礼法制度的,还是周天子本身的辐射力下降,各位诸侯王早已把周天子当成认自己身份地位的摆设而已了。像一千多年以后的宋朝岳飞,本着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礼法,宁可一去不复回,也不肯叛乱保命。三家上卿不仅瓜分了晋国公有的土地、人口、财产,完事后将晋侯驱逐了,连一席安身之地都没留,多年以后,末任晋侯晋静公被杀,晋国彻底灭亡了。

史学家大多都把三家分晋当做是春秋与战国的划分界线,这里面也是礼法被彻底打破的开始,当时在这之前的春秋时期,礼法基本也是摆件,看看而已,但是大家多少还是会有顾虑的,所以春秋时间最流行的不是吞并小国,而是收小弟,认大哥,称霸中原。只有晋国被自己手下的大臣瓜分后,才掀起了一阵吞并狂潮,这也是我个人认为三家分晋为啥是区分春秋和战国的划线。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这句话现实体味下还是很有意义的,再强大的国家,在没有礼法的束缚下,终究是一盘散沙。可以看出现实社会中,也要遵从“礼”与“仁”道德,才能长治久安。

春秋末年三家分晋是怎么回事

三家分晋是哪三家

中国历史中,春秋末年的时候,韩家、赵家、魏家它们三家一同去瓜分晋国。晋国从献公的时候开始,就有了规定,规定不许设立公子或者公孙当贵族,所以当时晋国的公子和公孙们只好都离开了晋国,然后去其他国家展开自己的仕途,然后就是有了后来大家所说的晋国是没有公族的。

三家分晋图

因为晋国的政治制度是排斥公族的,所以导致了异姓人和国姓人之中的卿大夫有了权势,而且国家的政权也渐渐地被他们这些人所掌握和控制。到了春秋中期的时候,当时的政治局面已经发展到10几个卿大夫的家族完全控制晋国的政治局面。在经过了不断地吞并和战争博弈,一直到了春秋晚期的时候,全国只剩下了韩和魏,赵和范,智和中行这6家在当时最大的宗族,一起并称作六卿。这6个代表了新兴发展势力的宗族势力,一起和晋国的旧贵族斗争,斗争异常的激烈,斗争的结果就是造成了旧贵族慢慢地变得没落。

六卿它们分别采取进行新式改革的一系列措施,以此增加自己的实力。在6卿之中韩家、赵家、魏家的改革就特别的彻底,而且有效。后来赵家又把范氏和中行氏给灭了,以此强迫他们从晋国逃出来。到了春秋末年的时候,智氏的势力是最强的,赵国想办法,它联合了韩家和魏家一同消灭了智氏。由此一来,晋国长时间被卿大夫长期兼并的战争可以说告了一段落了,三家得到了周威烈王的册封,成为了诸侯。到了公元前376年的时候,韩家、赵家和魏家废除了晋国历史上最后的君王,也就是晋静公。以此,最终他们三家完成了分晋的历程。三家分晋其实是新旧势力的相互斗争的过程,同时也是春秋时代过渡到战国时代的一个重要标志。

三家分晋是怎么回事

在春秋末年的时候,韩家、赵家、魏家三家一同去分权于晋国。晋国从献公的时候,就有一些政治规定,法律规定不许设立公子和公孙当贵族,所以当时晋国的公子和公孙们只好都离开了晋国,去其他国家开展自己的仕途,谋取别的国家的官职。后来大家所说的晋国是没有公族的就是这个原因。

三家分晋图

因为晋国的政治制度上是排斥公族的,这就导致了异姓的卿大夫有了自己的权势,而且国家的政权和财富也渐渐地被他们这些人所掌握和控制。

当时在一些异性的家族之中,智家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政治实力都是最好的,势力处于晋国里面的第一位。但是韩国赵国和魏国他们三国的改革效果比较好,实力也渐渐增强起来,所以他们不满足于被当作人臣,要想有自己的国家。于是他们三家一起联手灭了最强大的智家,使得收回了被夺取的土地。他们三家也把其他两个小姓家族也一同消灭。这样,当时的局面就形成了在晋国韩家赵家和魏家三足鼎立的场面。因为他们三家怕晋氏族人东山再起,重新夺回政权,所以划分了晋国,分成三国。

在公元前403年的时候,韩家、赵家和魏家三家去见周威烈王,要求也可以说是逼迫,把他们这三个家族全部封为了诸侯。因为当时的国力贫困弱小,周威烈王也没有自己的力量去控制他们,看到划分晋国也是没有办法的事实,就只能顺水推舟,最终把这三家正式册封成为了诸侯。

三家分晋的原因

历史有时候是惊人的相似,有时候也是有巧合的,所以正所谓是“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在东汉末年的时候,战火连天,天下动荡不安,时局不稳。在魏国蜀国和吴国三个国家分立经过几十年之后,最后统一均归于晋国。在公元前403年时候,也就是春秋时期,那个中原地区曾经称霸多年的晋国已然变得分裂,分成了韩国、赵国、魏国,也就是历史上所称的“三家分晋”。

三国分晋图

“三家分晋”在历史上有非同一般的历史意义,它是春秋时期从此进入战国时期的标志。在春秋时期,很多弱小的诸侯国都被大的诸侯国兼并。有一些国家内部也发生了很多的变革,渐渐使这些大权落到了几个关键性的卿大夫的手里。

当时比较强大的晋国,一直到了春秋末期,国王的权力渐渐开始变得衰落,实权是由晋国六家的卿大夫分别把持着。在后来的争权夺势,明争暗斗下有两家卿大夫被其他四家给打败了,逃离了晋国,然后只剩下了智家和赵家,韩家和魏家,其中智家实力最强。分晋的原因是因为当时的晋侯早就被架空了,代替他作为晋国的权威的一部分势力也被消灭了。这使得赵家魏家韩家三家可以相互制衡,因为无论是哪家,他们都不愿去攻打其他一家,实力相当,而且都不愿意再当晋候的手下,再做他人的臣子。所以,三家分晋国得以实现。

为什么会有三家分晋,晋国国君为何不能阻止,后来国君去了哪里?

晋国西周第一批分封的诸侯国之一,首任国君是周武王的儿子唐叔虞,正宗的周朝宗室,为什么叫唐叔虞呢,难道不应该姬叔虞吗?这是因为晋国最早不叫晋国,叫唐国,当时流行以国号为姓,所以姬叔虞就被称为唐叔虞,唐叔虞的儿子姬燮即位为国君后,把唐国改为晋国,所以就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

从唐叔虞被封为国君开始,到晋国末代国君晋静公被废为止,晋国在周朝一共存在了657年,晋静公是在公元前376年被韩、赵、魏三家给瓜分了,然后晋静公也被废为庶人,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晋国这个春秋时期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会被韩、赵、魏三家给瓜分了呢?

这就要从晋国独特的历史来说了,周朝实行的是周礼,周礼有一项很重要的规定,就是嫡长子继承制,规定了上至天子、中至诸侯、卿大夫、下到士,所有的官职、爵位是由嫡长子继承的,其他儿子不能争夺嫡长子的位置,否由会引发周天子和其他诸侯国的干涉,因为这种争夺行为破坏了周朝的基本礼制。

一、曲沃代晋

而晋国就是所有诸侯国中,破坏周礼最严重的国家,没有之一,因为晋国发生了一件严重的政治事件,就是曲沃代晋,所谓的曲沃代晋就是指晋国被封在曲沃这个地方的宗室一系通过武力,打败了晋国的嫡长子一系,夺取了晋国国君之位,这种行为也叫小宗取代大宗,宗室是小宗,嫡长子一系是大宗。

曲沃代晋前后持续了70年时间,这是晋国内部的一次严重内战,最终由封地在曲沃的晋武公夺取了晋国国君之位,并且得到了周天子周釐王承认,这一破坏周礼的严重行为却得到了周王室的承认,这不仅仅是一种讽刺,更是一种荒唐,预示了周朝的严重衰弱。

二、晋献公屠杀宗室、废长立幼、迫害儿子

晋武公去世后,他的儿子大名鼎鼎的晋献公即位为国君,为了稳定自己的国君之位,同时也为了防止小宗再次夺取大宗的国君之位,晋献公来了个残酷的处理方法,他把自己宗室的所有同辈和长辈公子全部给杀了,这样一来,晋国就没有王室宗族了。

之后晋献公又干了一件违背周礼的大事,就是废长立幼,晋献公原本有个太子叫申生,后来晋献公又娶了妃子叫骊姬,骊姬生了个小儿子叫奚齐,晋献公违背礼制废除申生的太子之位,而立奚齐为太子,并且晋献公还迫害他的其他三个儿子,导致太子申生自杀,另外2个儿子离开晋国,流亡国外,这2个儿子就是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

由于晋献公杀了所有宗室,所以晋国没有宗室掌权,只有外姓大臣掌权,当晋献公的儿子都离开晋国后,晋国开始频繁发生动乱,后来几任国君都死于权臣之手,比如晋献公指定的继承公子奚齐在晋献公去世后就被权臣所杀,还有奚齐之后的公子姬卓也被权臣所杀,后来流亡国外的公子姬夷吾的儿子晋怀公也被杀,直到晋文公重耳即位为国君之后,才勉强稳定下来。

三、三军六卿制

晋文公在位时期,为了掌控权力,于是搞了一个六卿三军制,六卿就是六个执政官,为了分散权力,由每家轮流执政,一共是六家,三军就是晋国的军队有三支,每支军队设置正副各一位军官掌控军队,三军的指挥官也是由六卿轮流担任,也就是说六卿是掌控了晋国的军政大权。

晋文公仍然继承了他父亲晋献公时期的政策,就是驱逐非嫡长子之外的公子,所以晋国除了国君之外,基本上没有王族宗室存在,国君不能事事操作,所以就需要有人帮他执政,晋文公就弄了这么个三军六卿制,让几家卿大夫轮流执政,而且执政的六卿是世袭制,代代相传辅佐国君执政。

但是实际上执政的不止六家,最初有狐氏、郤氏、胥氏、先氏、栾氏、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等十一个世族,后来这些卿大夫不断地进行政治斗争,变成了范氏、中行氏、智氏、韩氏、赵氏、魏氏六家执政,其他的都在政治斗争中灭了族,再后来六家执政又变成了智氏、韩氏、赵氏、魏氏四家执政。

再到最后,就变成了韩、赵、魏三家执政,晋国国君英明的时候,还能够利用几家卿大夫的矛盾掌控政局,一旦晋国国君能力平庸,或者不能掌控大局的时候,执政的几家卿大夫权力就越来越大,因为所有的军政大权都是这些人在处理,就很容易绕过国君自己掌控政权,再到后来,晋国国君就被六卿架空了,成为了傀儡,所有的权力都掌握在六卿手中。

四、韩、赵、魏三家分晋

从晋平公开始,晋国的政权完全就被六卿所控制,国君沉迷享乐,不理政事,到了春秋晚期,只剩下智氏、韩氏、赵氏、魏氏四家,其中智氏最为强大,凭借实力智氏族长智伯向韩、赵、魏三家索要人口与土地,韩和魏都给了,只有赵不给,于是智伯联合韩和魏攻打赵国。

由于智伯太过狂妄,一度引发韩与魏不满,在攻打赵的最后关头,韩、赵、魏三家联合起来反而灭亡了强大的智伯,瓜分了智氏家族所有的人口与土地,成为晋国执政的三巨头,这个时候的晋国国君已经被架空成为傀儡了,除了名义上还是晋国国君,没有任何实力了。

五、晋国末代国君晋静公

智氏、韩氏、赵氏、魏氏在打内战时,当时的晋国国君晋出公已经被架空了权力,当时的晋出公基本上没有土地、人口也没有直属的军队,只是个傀儡,他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四家打仗而毫无办法,智伯被杀后,韩氏、赵氏、魏氏三家联合起来屠杀了所有智氏家族的人,引发了晋出公的不满,晋出公向齐国和鲁国借兵讨伐韩氏、赵氏、魏氏,最终晋出公被打败,被迫流亡到楚国,后来客死他乡。

晋出公被韩氏、赵氏、魏氏三家联合赶走后,三家又立了晋昭公的曾孙姬骄为国君,这就是晋哀公,由于是三家所立,根本就是形式和名义上的傀儡,毫无权力,就这样,晋国国君又经历了晋幽公、晋烈公、晋孝公之后,到了末代国君晋静公时,被韩氏、赵氏、魏氏三家联合废除为庶人,晋国国君正式被废除,而韩氏、赵氏、魏氏三家则被周天子任命为诸侯,这一年是公元前376年,也就是三家分晋的正式开始。

而被废为庶人的晋静公27年后则逃亡到了洛阳,即使是被废为庶人,还让当时的三晋不放心,于是韩昭侯派出刺客刺杀了晋静公,而晋静分的后代则改名换姓,或者逃亡,或者隐藏,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晋国的三家分晋是周朝诸侯国中唯一的现象,根源就在于晋国没有王族宗室力量的存在,国君只能依靠外姓,还有一点特殊的是,晋国的非嫡系公子属于被排斥的对象,这同样是打击宗族,打击了宗族,自然外姓大臣就会崛起,只有他们同时存在,相互制约,权力才不会一家独大,像其他诸侯国,基本上是依靠王族、外臣和外戚三家势力轮流执政的,当然也有个齐国例外的,是权臣一家改朝不换代,由田氏取代了姜氏。

造成三家分晋的原因就是晋国在数百年发展历史上形成的这种独特现象,国内没有王族,再加上晋文公实行的三军六卿制,取代了国君的权力,让晋国的大权在执政的六卿手中,再加上六卿是世袭的,一代执政,代代执政,几百年发展下来,形成权力错综复杂的执政家族,比国君的权力还要大,国君自然也就沦为傀儡了。

三家分晋的原因是什么,又产生了怎样的后果?

我们都晋国自文公开创霸业,襄公继业,一跃成为春秋强国。但是,襄公死后,晋国中衰,实力一度不及楚国,晋国始终达不到文襄之时的强盛。由于公族专权,才导致了最后的三家分晋。

晋国的公族指的其国内掌权的大臣以及其衍生的庞大家族,这在其他诸侯国中是非常罕见的。以后国家的权柄落入执政的大臣手中,造成后来许多的权臣及家族尾大不掉,逐渐成为国家的隐患。

晋文公重用狐偃、赵衰、先轸、魏犨等人,使得这些人的家族逐渐发展起来。晋国的大部分权力和土地都在这六卿手中,比晋国国君的权力还要大,土地也更多。

到了晋出公十七年的时候,智氏的势力最大,智伯甚至拥有决定谁来当晋国的国君的权力。智氏一族到了智瑶执政时期,智瑶刚愎自用,竟然公然向其他三家索要土地,这三家便是韩、赵、魏。

由于韩、魏实力较弱,只好屈服于智瑶,只有赵没有同意交出土地。韩、魏害怕智瑶以后攻打自己,便答应了和赵氏结盟,结果韩、赵、魏三家联合攻打智氏,智氏灭亡,土地被这三家瓜分。于是,韩、赵、魏便成为了强大的氏族,封地面积直接暴涨,它们被人们称作“三晋”。

土地扩张以后,三晋不满足于现状,继续蚕食晋国的土地。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承认了韩、赵、魏三家为独立于晋国的诸侯国,给了三家名正言顺的诸侯国身份,也间接允许了他们瓜分晋国。三家废除了晋国国君,最终造成晋国被三家瓜分殆尽的结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09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