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姜维是悲剧的?下面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在《三国演义》的视角中,以蜀汉的兴亡衰败作为整个故事的叙述主线,然而,整个蜀国的故事,却是一个悲剧的典型:
刘备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关羽威震华夏却转瞬败走麦城;张飞力敌万人却死于宵小之手;诸葛亮六出祁山却最终功败垂成……
这些三国前期的英雄虽然有着悲剧的结局,但却曾经有过气吞山河,豪气干云的雄伟功绩。而姜维,作为一个曾经的魏将,却承载了本不应该由他背负的整个蜀汉理想破灭的最大悲剧。
姜维,字伯约,天水人。他的父亲曾经为曹魏政权血洒沙场,马革裹尸,姜维由于父亲的缘故,被提拔为了天水郡的参军。或许,他也曾经想像父亲一样纵横驰骋,为大魏捐躯。然而历史总是爱和人开玩笑,姜维最终归降了诸葛亮,倾心拜在其门下,成为了孔明之后,蜀汉唯一有能力与魏国一决高低的将领。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初次北伐中原时,运筹帷幄智取三城,所到之处无不望风而逃,唯有姜维识破了诸葛亮的计策,定下埋伏,险些活捉了赵云。当然,按照《演义》“诸葛多智而近妖的传统”,诸葛亮很快便重新部署,使出一招反间计,赚的姜维走投无路,只得倒戈卸甲,以礼来降。
在整个《演义》的故事线中,狡诈阴险如曹操者,聪明睿智如周瑜者,反复无常如司马懿者,纷纷落败在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之下,但作者偏偏设计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卒姜维,打破了诸葛亮算无遗策的记录,这既是作者对姜维的偏爱,也象征着姜维有着优秀的能力,扛起“后诸葛时代”的蜀汉大旗。
诸葛亮得到姜维,大喜过往,准备将毕生兵法所学交予姜维,将其培养成自己的继承人。他在写给蒋琬的信中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他将姜维的能力放在蜀汉的老革命马良之上,足见对姜维的重视与偏爱。
其实,以诸葛亮的聪明才智,他怎么会看不出汉室不可复兴,曹魏不可卒除的局势,他怎么会不知道蜀国是一盘死棋,他何苦将姜维也拉入自己的苦海,做着西西弗斯的无用之功呢?
其实,诸葛孔明是一个理想主义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伐贼,王业亦亡”,那倒不如豁出去全力以赴战一场。他肯定从这个崇拜郑玄的年轻人身上,看到了自己曾经的影子;他肯定知道,这个目光炯炯,面容坚毅的年轻人一定也心怀汉室,是和自己一样的理想主义者;他肯定明白,对于理想主义者而言,放弃比失败更难忍受。
姜维的父亲早亡,自幼便和母亲相依为命,熟读儒家经略的姜维当然是一个孝顺的孩子,但在蜀汉军中,他显然已经接受了诸葛亮的价值观,为一个早已灭亡了十余年的汉室政权做着不可能的复兴,像只飞蛾一般,毅然决然的扑进了那若明若暗的灯火之中。
姜维的母亲思子心切,给儿子写信,让他寻找一味中药当归,意即唤子早归。自古忠孝难两全,姜维回信道:“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
远志也是一味药材,姜维自此之后再也没有回过自己的故乡。
“长星昨夜坠前营”,公元234年,汉丞相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在《演义》中,孔明临终前将自己的毕生心血《兵法二十四篇》交给了姜维,从此之后,姜维正式“继丞相之遗志,讨篡汉之逆贼”。
在《三国演义》中,姜维九伐中原,其实在历史上,姜维北伐了十一次之多,但无一例外,悉数败北。
在蜀汉外部,邓艾、钟会等人都是姜维的有力对手;而蜀汉内部,蒋琬、费祎等人都不赞同北伐的策略,暗中掣肘于姜维,加之刘禅的近臣黄皓兴风作浪,姜维成为了处在夹缝中的人,北伐之路步步维艰。
曾经一度的,姜维将邓艾围困在祁山之上,而黄皓担心姜维功劳过大,连忙怂恿刘禅让姜维退军。这一幕不禁让人想到直捣黄龙的岳飞,正待收拾旧山河,奈何十二道金牌连发,功败垂成。
姜维之路,实在要比诸葛亮坎坷的多。
诸葛亮念念不忘的是先帝,而姜维年年不忘的是丞相。然而大厦将倾,狂澜既倒,蜀汉的命运已是雨中浮萍一般飘摇无依,英明神武如诸葛亮者,也不过是尽己之能,为蜀汉强行延寿罢了。而姜维,为刘备诸葛亮兴复汉室的理想,站好了最后一班岗。
公元263年,魏军在钟会、邓艾的统率下大举伐蜀,情势万分危急,姜维放弃了战略重地汉中,转移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剑阁防备钟会,钟会久攻不下,正当撤军之时,却传来了一个犹如晴天霹雳一般的消息——邓艾率小股部队绕道逼近成都,后主刘禅在谯周等人的煽动下,成都不战而降。
此时此刻,一切的抵抗都失去了意义,一股无名的怒火燃遍了每一位在前线浴血奋战的将士,“吾等死战,何故先降耶?”但是将士们的愤怒很快就平息了下来。
是啊,蜀汉国小力弱,将士们连年征战,将军白发征夫泪,早已是不堪重负,就这样结束战争,或许对每一个人都有好处。毕竟,人们只关心与自己休戚相关的东西。
按照常理来论,故事到这里应该要结束了,无论是丞相的知遇之恩还是自己的忠君爱国之情,姜维能够做到这一步,为一个行将就木的政权舍生忘死到这种程度,已经是很足够的了。
但是姜维毕竟是姜维,在朝中大臣的打压之下他没有放弃,在强敌环伺的战场上他没有放弃,在后方皇帝的掣肘之中他也没有放弃,那么现在,皇帝投降,国家灭亡,又有什么理由能够让他放弃自己的理想,向命运做出妥协呢?
他在给刘禅的密折中写道:“愿陛下忍数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复安,日月幽而复明。”
姜维早就看出了钟会的野心,他怂恿钟会杀掉邓艾,举兵自立。而钟会也很欣赏姜维的才华,两人一拍即合,说干就干。
本来,这个计划成功之后,姜维便可借机杀掉钟会,重新夺回益州,继续坚持抵抗。但是钟会操之过急,事情败露了出去,魏军将士纷纷起来反抗,钟会、邓艾、姜维三人在乱军中皆被杀害。
他临终前的一呼:“吾计不成,乃天意也!”执着反抗天命到如此程度的姜维,终于还是在最后一刻,信了天。
从刘备起兵的那一刻,蜀汉政权的所有人便开始了一场与天赌命的大梦。他们看见过希望:赤壁的火光,西川的稻米,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关云长的青龙偃月刀。
他们也感受过幻灭:猇亭的烈焰,白帝的托孤,关张的殉难,上方谷的瓢泼大雨。
蜀汉的所有人,都在汉末三国的的乱世之中尽力的发光发热,虽然都是以悲剧作为终章,但他们曾经荣耀过,也算不得遗憾。
唯独姜维,从加入蜀汉的第一天起,整个国家便像一辆过载的大车无可挽回的走向了下坡,姜维便是那个拼死挡在车轮之前的人。
所有的辉煌与荣耀,不过是别人口耳相传的流光碎影,他从来没有拥有过,就谈不上理解失去的滋味。
最终,他的奋斗成为了别人乐不思蜀的资本,成了竖子在史书中的笑料,成了整个三国最大的悲剧。
悲剧在表现对伟大崇高的人的摧毁的同时,更表现出无法摧毁的人的伟大和崇高。
蜀之亡,非将军之罪也!
北伐是应该的,这个毫无疑问。因为蜀汉是汉王朝的正统,曹魏是篡汉得来的。所以蜀汉无论如何都是要以伐魏为目标的。
蜀汉和东汉一样,亡就亡在宦官专政,把朝廷弄的乌烟瘴气。
刘禅估计是老了,相信鬼神之说。黄皓这个宦官恰恰就是搞这一套,这就对上胃口了。刘禅做什么事情都要喊黄皓给占卜一下,问问老天爷要不要做。
钟会和邓艾来攻打蜀国的时候,姜维已经上奏提醒刘禅派大将去镇守各个险关隘口,结果刘禅让黄皓去卜一卦,算算魏军是不是真的要来,黄皓为讨他欢心肯定说不会啥。结果就不做准备,魏国大军兵临城下的时候就晚了,阳安关口被迅速攻下,姜维只有退兵去守最后的天险剑阁了。
以为有剑阁关就可以高正无忧,再加上听信黄皓的鬼神之说认为魏国打不过剑阁,所以守城那些都不做安排。结果邓艾偷渡阴平后,一路畅通无阻,直逼成都。他就慌了连忙召集大臣们商量对策。有大臣劝他去东吴、有大臣劝他迁都南中、有人劝他坚守待援。结果朝中有一大臣谯周力排众议劝刘禅投降。阿斗估计是急蒙了,结果就真的去投降了。所以又有“谯周误国”这么一说(还有的直接就是说蜀国是被他给说灭的)。
姜维也是没想到阿斗为了世界和平投的那么快。《三国志》里面记载“诣会於涪军前,将士咸怒,拔刀砍石。”说的是下旨让他们投降的时候,士兵愤怒的拿刀去看石头泄愤去了。邓艾经过绵竹一战损耗巨大加上孤军深入补给那些很困难的,阿斗如果能坚守一守的话,邓艾估计自己会退兵的。
还有就是东吴这个小人,魏国大举进攻蜀国的时候,假借出兵援救,其实就是趁火打劫偷袭永安。幸好蜀将罗宪英明神武,打的他满地找牙。
个人觉得姜维是尽力了,如果非说他有责任的话就是他不懂政治斗争。他给阿斗上书过杀黄皓,结果阿斗天真的认为黄皓得罪姜维,让黄皓去给姜维赔个礼道个歉就没事了。幸好姜维不天真,为躲避黄皓报复跑去屯田去了,想想黄皓专权好吓人。
三国时期,魏蜀吴三足鼎立,其中吴国有地利,魏国有天时,蜀国有人和。可以说各有优势,然而最先灭亡的却是蜀汉。虽然蜀汉的人口和经济最弱,可是也离不开人为的因素。那么,蜀汉的灭亡,哪些人有责任?谁的责任最大呢?
第一责任人:关羽
关羽作为蜀汉第一将,镇守荆州数年平安无事,而且差点让曹操迁都,其能力是无需质疑的。然而,从结果来看,关羽毕竟丢失了荆州,导致蜀汉发生了一系列的溃败,从此陷入被动局面。
第二责任人:刘备
刘备的失策不在于镇守荆州的人选上,就当是的情况而言,蜀汉中没有谁比关羽更合适。刘备的错误在于发动了夷陵之战,以刘备之能,应该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虽然打着为关羽报仇的旗号,目的却是为了抢夺荆州,虽然很谨慎,出兵用了将近一年,可最后还是出兵了。数万精锐的死亡,让蜀汉的人才出现断层,而且引起内部不稳。
第三责任人:刘禅
虽然当刘禅真正掌权之时,蜀汉的形势越来越差。然而作为法定责任人,蜀汉的灭亡,他也难辞其咎,毕竟诸葛亮死后,刘禅还当了29年的皇帝。如果真的是一位明君,在这29年里,不是没有机会改变历史,毕竟当时曹魏内部混乱,是个好机会。
第四责任人:诸葛亮
刘备死后,诸葛亮掌管蜀汉的军政大权。五次北伐中原虽然耗费了人力和物力,却延缓了蜀国的生命,转移了内部矛盾,这一点无可厚非。诸葛亮的过失在于用人方面,12年的时间,凡事都亲力亲为,不利于培养人才,导致蜀汉人才匮乏问题更加严重。
第五责任人:姜维
姜维是蜀汉后期的军事统帅,数次北伐都是无功而返,最重要的是他改变了汉中的防守策略,加快了成都陷落的进程。当然,这时期的蜀汉已经不可救药,所以姜维之过最小。
参考文献:《三国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090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