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唐朝的吴湘案是怎么回事李绅得势后性情大变!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7 05:14:29

唐朝的吴湘案是怎么回事李绅得势后性情大变!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唐朝的吴湘案是怎么回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绅是唐朝宰相,也是一名诗人。李绅有一首诗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我们都非常熟悉的《悯农》就出自李绅笔下。能写出这样一首诗的人,想必是最能理解民间疾苦的人,不过李绅的一生可能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光彩。吴湘案便是李绅为官路上的最大污点,他可能是为了报复,执意将吴湘判以死刑,实际上这是一场冤案。等李绅死后,吴湘得到平反,而李绅根据唐法,被处以“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的惩罚。

相信很多人小的时候,都曾读过这首《悯农》。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主要是想告诉大家,农民种田非常辛苦,希望大家要注意珍惜粮食。而说到这首诗的时候,想必不少人一定很清楚他的作者是谁。没错,他就是一个叫李绅的官员。

按理来说,有此觉悟的官员本应该是一位清官才对。但是实际上,李绅在当上官员后,便逐渐踏上了腐败之路,成了被朝廷和老百姓们唾弃的渣渣。

那么,写出《悯农》一诗的李绅,在当上官员后,最终会踏上腐败之路,成为祸害百姓的贪官呢?

一、家道中落,李绅尝尽人间疾苦

李绅降生的那个家庭,条件刚开始是挺好。起码他的爷爷和父亲都是官员,吃穿方面向来不用发愁。不过这种好日子并未维持多长时间,在李绅的父亲逝世后,年幼的李绅便跟母亲一起过上了非常凄苦的生活。好在李绅的母亲比较会打理生活,所以即便他们家的情况已经变得比较糟糕了,李绅照样有机会读书和参加科举考试。不过李绅的科考之路走得也非常艰难,直到将近三十岁的时候才考中进士。

而在他没有考中进士之前,遭受了很多人的白眼。就算是到亲戚家去串门,也会被对方冷言冷语的讽刺一番。正因为如此,李绅才更乐意去跟那些条件远不如自己的农人接触。也正是因为有了跟农人们接触的机会,他才意识到普通老百姓们所过的生活,远比他所过的生活还要艰辛很多。于是,他在看到农人在烈日下种田的场景后,便写出了那首流传千古的名诗《悯农》。

二、进士及第后的李绅,情况并未发生明显的好转

二十七岁的时候,屡试不第的李绅总算顺利考中了进士,并因此得以踏上仕途。本来他以为如此一来,他的境遇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实际上,情况远没有他想得那么好。因为他当时的官职并不大,所以谁都能欺负他。他觉得这样很没意思,便干脆辞职去给别人当幕僚了。

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他伺候的那个人竟然生了谋反之心。为了不跟着对方一起担上谋反的罪名,他便想逃跑。只是还没等到他采取行动,对方就率先将他给关押了起来。直到对方被杀,李绅才得以重见天日。

后来,无权无势无财的李绅,去一座名为惠山寺的寺庙中住了一段时间。但因他当时的情况非常糟糕,所以连寺庙里的和尚都常常欺负他。也正是因为这样,原本心地善良的李绅,渐渐变得心狠手辣和不择手段。等到他因为巴结权贵而得势后,甚至还曾专门去报复过惠山寺的那些和尚们。而且自此以后,李绅便尝到了有权有势的甜头。甚至开始为了得到更大的权势而做更过分的事情,完全忘了他当初曾立下要当个清官的大志向。

三、得势后的李绅,过上了无比奢侈随心的生活

李绅得到了高官厚禄后,不仅无心为天下的百姓们谋福利,而且还让自己过上了足够奢靡的生活。他在家中养了很多歌妓,吃饭只吃食材中最精华的那一小部分。据说他吃鸡的时候,就只吃鸡的舌尖。剩余的部分,他通通会让人给扔掉。

于是每次厨房的厨师给他做这道菜,都得提前杀好数百只鸡才行。除此之外,每每遇到不服他管束或者他看不顺眼的人时,他便会瞬间化身成恶魔,然后想方设法将对方给弄死。正因如此,他经手过的案件中,才会出现那么多的冤假错案。

吴湘案中,有人认为李绅执意处死吴湘,是为讨好李党老大李德裕而实施的一次报复行动。吴湘的叔父吴武陵当年得罪过李德裕的老爸李吉甫,两家是世仇。为了取悦李德裕,李绅将吴武陵的侄子吴湘也列为报复对象,因而罗织罪名,处其死刑。

按理来说,像李绅这样的人理应不得善终。但是实际上,李绅却得到了善终。他死的时候已经七十多岁了,而且死后还得以被朝廷追封。好在他死之后,他经手的那些冤假错案得到了平反。所以没过多久,李绅的报应便都报在了他的子孙后代们的身上。

总结

如此一来,不光天下的百姓们纷纷咒骂李绅,就连他自己的那些子孙后代们,也都因跟他有血缘关系而感到无比羞耻。由此看来,李绅的结局也算不得有多好。若是他能坚守本心,踏踏实实做个能为百姓们出力的清官,最起码死后不至于会祸及子孙。可惜他曾经表现出来的很高的觉悟,全都被仇恨给弄没了,实在是有些可惜了。

写出“粒粒皆辛苦”的作者在历史上是一个怎样的人?

在很多人印象中,小学时学习的唐诗《悯农》一定让人念念不忘,所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从小家长就教育我们要节约粮食,这是老祖宗对我们的教诲。《悯农》的创作者名叫李绅,按照常理而言,能发出这般感慨的李绅怎么说也是位有思想、有深度的长者,可实际却并非如此。世人怎么也想不到,自步入仕途后,李绅自己竟然成为了不知农民辛苦的奢靡者。



李绅是个才子,此人早年的经历相当励志。按照史料的说法,李绅自幼丧父,与母亲在一起伶仃孤苦,这也养成了他勤俭节约的性格。李绅于27岁入仕,从国子监到校书郎,再到左拾遗,一步步往上爬,实现了阶级之间的巨大跨越。然而地位的转换也使李绅的思想发生了改变。



李绅曾与李元将关系甚好,前者发迹前,经常前往李元将家中做客,当时李绅家贫,在李元将面前及其卑微,称李元将为叔叔,可谓油嘴滑舌,尽显卑微姿态。随着时间的发展,李绅在朝中做官,地位逐渐超过李元将。两人同朝难免偶遇,既然见面那就得打招呼。当时李绅在朝中地位极其显赫,李元将先是自降一辈称自己是李绅的弟弟,见李绅面露不满姿色又改为侄子,即使这样李绅仍是不满,强迫李元将称其是自己的孙子才满意。至此看来,即使此人发迹,心中仍有芥蒂,应该是早年寒窗时受的贫贱之苦留下的。



李绅喜欢吃鸡舌,一只鸡没有两个舌头,各位肯定想不到李绅吃一道菜要花费多大的代价:三百只鸡。在李绅的豪宅的后院中堆积着大大小小的鸡,而李绅也有个奇怪的爱好,只吃鸡舌,杀一只鸡只为取其舌煮食,其他部分全然不顾。可想而知有多奢侈。



史料记载,李绅的每餐往往花费百贯金钱,高者达千贯。一次比一次奢侈,以至于史官在记载时都看不过眼,给出了客观评价“渐次豪奢”。除此之外,李绅治下的百姓生活也好不到哪里去,为了保住头上的乌纱帽,他常常会做出违背初心的事,闹得民不聊生,对于李绅民间有评价:叔叔做了他的孙子,朋友也成了他的阶下囚。万般无奈之下,百姓们纷纷流落他乡,冒着生命危险度过长江淮河,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对于这种现象,李绅却不慌不忙地说,黎民百姓就像手里的麦子的一样,长得好体态饱满的就留下来,秕糠只会被风吹走。显然,李绅嘴里的好麦子就是类似自己这一阶级的富者,至于秕糠,也就是他早年怜悯的悲苦百姓了。



李绅一生最大的污点是吴湘案,吴湘案平反时李绅已经背负谩骂入土,然而按照大唐的律法,只要是酷吏贪官,即使离世也得剥夺爵位,除此之外他的子孙也不能再当官。史料言“削绅三官,子孙不得仕。”李绅有高尚的志向,却没能守住初心,深陷腐败的泥潭无法自拔,这或许就是古人所说的因果报应吧。

真实历史中的李绅,悯农作者

资治通鉴唐纪64

公元846年,唐宣宗会昌六年,李绅在扬州的淮南节度使任上去世。

李绅就是悯农“锄禾日当午”的作者。

我还以为是个落魄潦倒的诗人,才能写出这么接地气的诗。

但真实历史中的李绅,一直是个达官贵人,尽管中途因为政治斗争受到过贬谪,但也一直是高级官员。

他还是牛李党争中李德裕党的重要成员,也是个能员干吏。

在他年轻时候担任翰林学士期间,就连宰相李吉甫都惧他三分。

翰林学士是在内廷,是皇帝的重要参谋和助手,兼皇帝的机要秘书。特别是安史之乱以后,由于天下用兵频繁,军国多务,深谋密诏,皆出自翰林院。因此翰林学士的地位就更加重要了,许多军国要事,甚至不与中书省商议,而由翰林学士做主,例如唐德宗时期的陆贽,其权力早就高于宰相。

当然,要达到这种程度也是很难的,多数还只是助理或秘书的角色。李绅就是属于后者。但也很重要。

李逢吉但任宰相,在宫中交结知枢密王守澄,因而势倾朝野。只有翰林学士李绅在每次参预穆宗的谘询时,经常对他加以遏制。李逢吉推荐官员的拟状上奏后,穆宗拿到翰林学士院听了意见,李绅多有批评。李逢吉十分忧虑,但因穆宗正信任李绅,李逢吉无法进谗言使穆宗疏远他。

但也正是这样,被借机会贬为江西观察使,但好在李绅够机警,利用与皇帝辞别的机会,解释清楚了事情原委,从而留在京城,成为户部侍郎。

但是事情并且结束,宰相李逢吉更加忌恨他,机会来了。

李绅的族子李虞由于文章博学而知名一时,他自称不愿做官,因而隐居在华阳川。

等到他的叔父李耆任左拾遗后,李虞写信给李耆,请求向朝廷推荐,不料这封信误送到李绅手中,李绅便写信讥讽他,并把这件事在大庭广众中张扬。

李虞得知后非常气愤,于是,求见李逢吉,把李绅平时暗地里议论李逢吉的话全都告诉了他。

李逢吉更加憎恨李绅,于是,让李虞和补阙张又新,以及侄子、前河阳掌书记李仲言等人探察李绅的过失,然后,在士大夫中间张扬,并说:“李绅暗地里窥察士大夫,凡有人在一起议论,便指斥为朋党,向皇上告状。”

由此士大夫也大多忌恨李绅。

敬宗即位后,李逢吉和他的党羽对李绅失势拍手称快,但又恐怕敬宗重新信用他,因而日夜策划,商量能够伤害李绅的办法。

楚州刺史苏遇对李逢吉的党羽说:“皇上初次上朝听政,肯定要开延英殿访询百官。李绅是次对官,在这时应防备李绅重新被皇上重用。”

李逢吉的党羽认为言之有理,急忙转告李逢吉说:“事情紧迫,如果等到皇上驾临延英殿听政,就悔不可及了!”

于是,李逢吉让知枢密王守澄对敬宗说:“陛下所以能被立为皇太子,我全都知道,主要是李逢吉的功劳。像杜元颖、李绅这些人,都是要立深王李察的。”

度支员外郎李续之等人接着上奏,也同样说。

敬宗这时十六岁,疑而未信。

这时,李逢吉也上奏说:“李绅不忠于陛下,请予以贬谪。”

敬宗仍再三询问是否属实,然后听从了李逢吉的意见。

二月,癸未(初三),贬李绅为端州司马,也就是今天广东肇庆的副市长。

但事情并未结束。

张又新等人仍然忌恨李绅,每天上书朝廷,认为对李绅贬得太轻,敬宗许可杀李绅。

朝臣都不敢再言,只有翰林侍读学士韦处厚上奏,指出“李绅被李逢吉的党羽进谗言诬陷贬谪,人们都感到震惊,无不叹息。李绅是由穆宗提拔任用的大臣,即使他有罪,也应当本着对父亲尽三年孝道的精神,对他予以宽容,何况他根本无罪!”

于是,敬宗渐渐觉悟。

这时,恰巧敬宗阅览宫中的文书,发现有一小箱穆宗亲手封存的文书,打开后,看到其中一件是裴度、杜元颖、李绅上疏请立自己为皇太子的上奏,这才嗟叹不已,把朝臣离间李绅的上书全都烧掉,不再相信。

虽然敬宗尚未立即把李绅从端州召回朝廷,但以后再有人上奏离间,不再听了。

此后,李绅逐步又迁升,自宝历元年(825年)至太和四年(830年),历任江州刺史、滁州刺史、寿州刺史。

太和七年(833年),李德裕为相,起用李绅任浙东观察使。

开成元年(836年),任河南尹(管理东都洛阳的长官),旋又任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宋亳汴颖观察使。

开成五年(840年),李绅任淮南节度使,后入京拜相,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度支,晋升为尚书右仆射、门下侍郎,封赵国公。居相位四年。

会昌四年(844年),因中风辞位。后又出任淮南节度使。

在这次淮南节度使任上,李绅做了一件后来被人诟病的事。普遍认为他有挟私报复,逼死人命的嫌疑。

淮南节度使李绅按查所部江都县令吴湘,说他擅自盗用官家因公出差用的程粮钱,并强横逼娶管下百姓颜悦的女儿,将他家的资产衣装估价作为赃款,论其罪当处死刑。

吴湘是吴武陵哥哥的儿子,李德裕平素就厌恶吴武陵。

议论此案的人都声言吴湘冤枉,谏官于是向唐武宗请求重新审理,唐武宗颁下诏书,派遣监察御史崔元藻、李稠复审此案。

崔元藻、李稠经过复查,回奏朝廷说:“吴湘偷盗税粮钱实有其事;而颜悦这个人本是衢州人,曾经任青州牙推官,他的妻子也是士族,情况与初审论罪事实有异。”

李德裕认为崔元藻和李稠论事模棱两可,没有给吴湘定重罪论死刑,二月,朝廷将崔元藻贬为端州司户,李稠贬为汀州司户。

对吴湘案不再复审,也不交付司法官署依法详细判罪论刑,即按照李绅所奏,将吴湘处死。

谏议大夫柳仲郢、敬晦都上疏论争,均不被采纳。

会昌六年(846年),病逝于扬州,终年七十五岁。赠太尉,谥文肃。

但是到了唐宣宗时代,随着唐宣宗对李德裕的清算,李绅也在死后被清算。其中,吴湘案就是清算的依据之一,也是后世对李绅评价不太一致的地方之一。

前永宁县尉吴汝纳,上表申诉其弟弟吴湘犯罪不至于处死,而“李绅与李德裕内外相通,互为表里,欺瞒迷惑唐武宗,冤枉杀死我弟吴湘,乞求皇帝陛下召江州司户崔元藻等人来对质辨诬。”

唐宣宗颁下敕书给御史台,令调查出真实情况向上汇报。冬季,十二月,庚戌(十九日),御史台上奏唐宣宗,据崔元藻所列举的吴湘冤枉情况,和吴汝纳申诉的差不多。戊午(二十七日),唐宣宗下令贬太子太保、分司东都李德裕为潮州司马。

李绅当官后怎么样了 浪费粮食杀300只鸡是真的吗

说起李绅这个人大家可能印象不是太深刻,但是你要是说起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肯定知道,李绅就是这首《悯农》唐诗的作者。这首古诗到现在也告诫人们要爱惜粮食。那么,李绅当官后怎么样了?浪费粮食杀300只鸡是真的吗?在有的野史上记载,作者李绅后期当官了居然生活十分奢侈,一天要吃300个鸡舌头,那么这些是真的吗?

李绅当官后怎么样了

其实这个问题主要是出自在很早之前发表在《郴州日报》上的一篇文章,文章中的主角就是李绅,在这篇文章中,李绅生活十分奢侈,据说一天要吃掉300个鸡舌头吗,说李绅后院的鸡骨头都堆成山了。但是后来有人联系到了这篇文章的作者,作者说这个观点他也是在其它地方看见的,并不是出自于正史记载。

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自己想象一下,李绅虽然后来是当了大官,最高的官职是宰相,但是假如一天吃300个鸡舌头,那一天就需要杀300只鸡,这就算是皇上也不会吧。当时的皇帝并不是什么昏君,而且李绅在朝廷中也有很多对手,他不会做这样的傻事,要不然早被自己对手弄下来了。

不过我们可以从刘禹锡的一篇文章中知道李绅后期生活虽然没有前面说的这么夸张,但是也的确十分奢侈,刘禹锡曾被李绅邀请做客,在李绅府邸上的宴会中,刘禹锡见识到了什么叫奢侈,于是写下了一篇《赠李司空妓》。古诗中写李绅宴会上山珍海味很多都是刘禹锡没有见到过的,歌伎舞姬也很多,李绅沉迷酒色,对此已经是司空见惯了,这也是司空见惯这个成语的由来。

李绅是不是好官

这个问题的争论主要是出自一本《云溪友议》,这本书记载李绅当官了六亲不认,以前见到自己的叔叔都会亲切称呼自己叔叔为叔,后来见到自己叔叔要自己叔叔称呼自己为哥哥。更多分的是有一个当年的同学因为没有拜见李绅,被李绅直接抓开吊着打了一顿,另外在《北梦琐言》中记载,李绅曾经造成了吴湘冤案,吴湘只是犯了一点小错误,就直接被李绅处死了,这也成为了李绅人生中最大的污点之一。但这也不是正史记载,这两本书充其量也只能算是野史。其实我个人认为李绅在历史上可能后期生活的确有点腐败,毕竟很多人得势之后都会忘乎所以,但是也没有这些野史中记载的这么荒唐,因为这些记载很多地方都是说不过去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090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