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朱元璋杀大臣都是有理由的,朱元璋为什么会对一个七旬老人都不放过

以史为鉴 2023-06-17 05:03:52

朱元璋杀大臣都是有理由的,朱元璋为什么会对一个七旬老人都不放过

对李善长之死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历史上朱元璋在明朝建立之后,杀了不少曾经有功的功臣,但是如果说他是因为担心这些人会功高盖主,日后起兵造反,那也说得过去,毕竟历史上没有几个是对此毫不担心的皇帝的,那朱元璋杀掉那些手中握有大权,有能力的臣子也的确是有理由的,但是为什么杀李善长的时候,他已经年过七旬,并且手中没有任何权力,朱元璋还是不肯放过他呢?

1.李善长怎么死的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李善长已经七十七岁,因为年老约束不了部下。曾想建造府宅,从信国公汤和那里借卫士三百人,汤和悄悄告诉他所听到的事。四月,京城有百姓受株连而被发配到边疆,李善长屡次请求赦免其亲戚丁斌等。太祖大怒,将丁斌治罪。丁斌以前在胡惟庸家做的事,他供出李存义等过去与胡惟庸互相交往的情况。于是太祖下令将李存义父子逮捕审讯,他们的供词牵连到李善长,供词上说:“胡惟庸企图谋反,派李存义暗地里劝说李善长。李善长惊叱道‘:你这么说到底为了什么?你们一定要慎重,否则九族都要被灭。’不久,又派李善长的老友杨文裕去劝他说:‘事成之后,当以淮西之地封你为王。’李善长惊骇不已,仍不同意,却又颇为心动。胡惟庸于是亲自去劝说李善长,仍然不同意。过了一段时间后,胡惟庸又派李存义去劝说,李善长叹道:‘我已经老了。我死之后,你们好自为之。’”有人又告发李善长说:“将军蓝玉率军出塞,到捕鱼儿海时,俘获胡惟庸私通沙漠使者封绩,李善长却匿而不报。”于是,御史竞相上奏弹劾李善长。而李善长的奴仆卢仲谦等,也告发李善长与胡惟庸之间互相贿赠,经常偷偷私语。这些证言显示,李善长虽是皇亲国戚,知道有叛逆阴谋却不揭发检举,而是徘徊观望,心怀两端,大逆不道。当时正好有人说将要发生星变,会有灾祸发生,占卜的结果是灾祸应当降临在大臣身上。于是,太祖便连同其妻女弟侄等全家七十余人一并处死。

吉安侯陆仲亨、延安侯唐胜宗、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荥阳侯郑遇春、宜春侯黄彬、河南侯陆聚等人,都同时受胡惟庸牵连而死。不久,被牵连的还有已故的营阳侯杨璟、济宁侯顾时等若干人。太祖亲自下诏罗列他们的罪状,加在狱辞里面,纂成《昭示奸党三录》,布告天下。李善长之子李祺与公主被迁徙至江浦,过了一段时间后死去。李祺之子李芳、李茂,因公主之恩未被牵累判罪。李芳任留守中卫指挥,李茂任旗手卫镇抚,但被取消世袭韩国公的权利。

李善长死后第二年,虞部郎中王国用上奏:“李善长与陛下同心,出生入死打天下,勋臣位列第一,生前封公,死后封王,儿娶公主,亲戚拜官,他作为人臣,名份已经到了极点。即使他想自图不轨,尚且未曾可知,而今说他想帮助胡惟庸谋反,则是极为荒谬,大错特错了。人们疼爱自己的亲生儿子,一定胜于兄弟之子,已经安享万全之富贵的人,一定不会去想侥幸获得万一之富贵,这是人之常情。李善长与胡惟庸,仍然只是儿女亲戚,而对于陛下则像对子女一样的亲近。假使李善长帮助胡惟庸谋反成功,也不过是位列勋臣第一而已,太师、国公、封王而已,娶公主、纳王妃而已,难道还会胜于今日吗?而且李善长难道不明白天下是不能侥幸取得的吗?元朝末年,欲取天下者无限,却都莫不为此粉身碎骨,覆宗绝祀,能保全自己脑袋的有几个人呢?李善长自己也亲眼所见,为什么还要在衰倦之年去重蹈覆辙呢?凡是去这么做的必然有深仇大恨促使着他,在大势已去的情况下,父子之间可能会相互扶持以求逃脱灾祸。而现在李善长之子李祺与陛下有骨肉之亲,没有丝毫芥蒂,他何苦突然这么去做呢?如果说天象告变,大臣受灾,杀了他以应天象,则陛下更加不能这样做。臣惟恐天下百姓听说之后,会说像李善长这样的有功之臣尚且得到了如此下场,国家也会因此而分崩瓦解啊。现在李善长已死,再说无益,但愿陛下将此作为将来的教训。”太祖收到上奏,竟然没有加罪王国用。

崇祯十七年(1644年),南明弘光帝追补开国名臣赠谥,李善长获追谥“襄愍”。

2.朱元璋为何要杀李善长

说朱元璋蓄意置李善卡于死地,这话一点也没有冤枉朱元璋。我们来看看,朱元璋究竟有多么的蓄意。

其一、李善长已经退休了,完全没有掌握权力了。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功臣?因为这些功臣们或者掌控着朝廷的话语权,或者掌控着兵权。这些人的权力太大,朱元璋害怕他们会对他构成威胁。尤其是害怕他去世后,这些功臣们对他的孙子朱允炆产生威胁。

所以朱元璋才会防患于未然,提早杀掉他们。

但是李善长不同啊,当时他已经退休好多年了,根本就没有掌握什么权力,朱元璋干嘛还要杀他呢?

其二、李善长已经是一个70多岁的人了,没几天好活的了。

李善长当时已经是一个古稀老人了,就算朱元璋不杀他,老天也会很快就把李善长的命收回去的。且不说李善长没掌握权力,不会对朱元璋构成威胁。就算李善长有威胁,如果他很快就死掉了,而且肯定还会死在朱元璋的前面,朱元璋用得着多此一举杀他吗?

其三,李善长并没有任何造反的举动。

李善长与胡惟庸、蓝玉等人是不同的。胡惟庸、蓝玉等人,事实上也没有造反的举动。但是他们是发过一些牢骚的,而且他们还喜欢自己做主,树立个人威信。总之,他们的存在,对朱元璋确实是一个威胁。朱元璋防患于未然的做法,就像美国用无人机轰炸伊朗将军一样。美国人称这是“主动防御”。大约朱元璋也是一种主动防御的目的吧。

但是李善长是不一样的。李善长不可能造反,他既没有发过什么牢骚,也没有掌控着权力,对朱元璋及朱允炆都不可能构成威胁。

其四,朱元璋是采用追加处罚的方式,杀死李善长的。

本来胡惟庸事件早就过去了。胡惟庸已经被朱元璋处死了,他的那些党羽,也被清理得差不多了。也就是说,这个案子已经结了,事情已经过去了。

但朱元璋偏偏旧事重提,把下了结论的事情再提起来说,让相关部门还要再核查。其目的十分明显,就是要处死李善长。既然李善长其实是人畜无害的,为什么朱元璋还一定杀他呢?

3.朱元璋用什么理由杀了李善长

要讲清楚这个道理,我们来看看朱元璋杀李善长用的是什么理由?

理由有两点:一是当年蓝玉在北伐的时候,抓到了一个奸细。这个奸细是胡惟庸派去和北元联络的。胡惟庸是想和北元联合起来,等他造反的时候,北元能够在外面配合一下。蓝玉抓到这个奸细后,交给了李善长。可是李善长并没有向朱元璋报告,就把这个奸细处死了。

二是当年胡惟庸曾经撺掇李善长和他一起造反。李善长虽然并没有答应,但是拒绝的理由,并不是造反不对,而是说自己老了,不中用了。而且,和上次一样,他并没有报告朱元璋。

实际上,就算是这样,朱元璋也没有必要杀李善长的。因为李善长毕竟是宰相,他其实是有权处理这件事的。

在李善长看来,所谓“奸细”,其实是不靠谱的。因为胡惟庸就算要造反,也没有必要去和北元联合。他又不是地方诸侯。如果是地方诸侯,想发动战争,让北元配合一下,也是说得过去的。但他作为朝廷的宰相,如果想造反,只可能发动宫廷政变。而发动宫廷政变,是不需要与北元联合的。因此,这件事显然不靠谱。不靠谱的事情,就去向朱元璋汇报,肯定是不对的。

至于胡惟庸撺掇李善长造反的事,不管怎样,李善长没有答应。没有答应,还治他的罪,就有点说不过去了。要说没向朱元璋报告,也确实是李善长左右为难。他只能劝胡惟庸别干,他要是去向朱元璋报告,不就是出卖朋友吗?李善长不愿意做那样的小人啊。

但就算这样,朱元璋还是千方百计杀掉李善长,为什么呢?

显然,朱元璋一定要杀李善长的目的,就是想向天下人表明这样一种观点:任何人,都必须对皇帝绝对忠诚,不能有半点二心。什么叫绝对忠诚呢?就是有任何关于皇帝的事情,都必须及时无保留地向皇帝汇报。如果不向皇帝汇报,就是对皇帝不忠诚,也都是要被杀掉的。

这就是朱元璋想要的绝对权威。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那些帮助自己一起打天下的功臣

为了保证朱家的子孙能够永享君临天下的特权,他绞尽脑汁,最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大杀功臣。 胡蓝之狱 朱元璋的吏治一向以刚猛著称,哪个大臣在朝廷上顶撞了他,或只是让他看不顺眼,就会当场执行刑罚。有一种刑罚就叫“廷杖”,有的大臣当场被扒了裤子按在地上打板子,有的被打得皮开肉绽,这还算幸运的,有的人还被当场打死。因此官员门都整天提心吊胆地过日子。但就是这样还不行,朱元璋还要找各种借口杀人。尤其是跟他一起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功臣宿将,都成了他的眼中钉、肉中刺,非要杀光了,他才甘心。明朝初年的胡惟庸案、蓝玉案,被并称为“胡蓝之狱”,就是朱元璋大杀功臣的典型事例。 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朱元璋以“擅权植党”的罪名杀了给他当了七年宰相的胡惟庸,同时把和胡惟庸有关系往来的官员一并进行屠杀。朱元璋一向信奉严刑,他觉得不利于他的人都应该杀头,但又怕犯人的家人怨恨报复,所以也要一起杀了以免后患。这样一来死的人可就多了,凡是跟胡惟庸有过来往的人都在清查中被杀,然后再满门抄斩。后来逐渐演变成凡是朱元璋不满意或者怀疑是胡党的文武官员也一律被杀,连同他们的家人,一下子就杀掉了一万五千人。这还不算完,朱元璋只要看到谁不合他的意,就以这个名义进行诛杀,一直到十年之后,开国的大功臣、跟在他身边已经将近四十年的卸任宰相李善长仍然以和胡惟庸“交通谋反”的罪名被命令自缢,他的家人七十余口也一并被杀。在这个前后延续了十多年的案件中,前后被杀的王公贵族一共有几十家,一共死了三万多人。 蓝玉,是开国功臣常遇春的妻弟,因为作战有功被封为凉国公。他在家乡飞扬跋扈,鱼肉乡里,他手下的人都借着他的势力胡作非为,总有人因此告他的状,朱元璋为此训诫过他好几次,可他就是屡教不改。蓝玉在朱元璋面前又很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更让朱元璋不高兴。 洪武二十六年,有人告发说蓝玉想谋反,朱元璋抓住这个机会,二话不说就把蓝玉抓了起来,关进大牢,并且施以酷刑。蓝玉这些年来养尊处优惯了,哪里受得了大刑,结果是问什么就招什么,不但承认了谋反的罪名,还牵扯进了许多无辜的人。朱元璋对蓝玉处以肢解的残酷刑罚,把其他牵涉到的人依照惯例也都杀得一干二净。这一案,杀了至少有一万五千人。 牵扯胡蓝两案的,有四、五万官员被杀,开国的功臣几乎已经被杀光了。除去这两个案子是成批屠杀之外,平日里被杀的人也不在少数。例如他的侄子朱文正,在没有建国前也为朱元璋立下了汗马功劳,曾是朱元璋最信任的人之一,他又是朱元璋的亲属中比较有文化的人,因此更受到朱元璋的格外重视。 朱元璋当了皇帝以后,朱文正也被封了高官厚禄。他实在也没有什么错处,可这时的朱元璋就是看他不顺眼,硬是被冠以“亲近儒生,心怀怨恨”的莫须有罪名将他鞭打致死。此外还有大将军徐达、大将傅友德、冯盛、朱亮祖父子等都先后被他想方设法杀害。就连他自己的儿子也不例外。他的第八个儿子因为岳父被牵连进胡惟庸一案,被朱元璋召回京城问话,却因为害怕会受到朱元璋的处罚,在半路上就和妻子双双自杀了。 把刺都削干净 按理说,朱元璋的天下正是依靠这些功臣宿将的帮助才得以建立起来的,他为什么狠心把这些当年的兄弟子侄朋友都杀光呢?其实这并不难理解,朱元璋曾经对他的儿子朱标说过一段话,正好可以解释他这种嗜杀行为的原因。当他大肆屠杀功臣时,他的儿子朱标因为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崇信以仁德治天下,对他的做法很不理解,常常因为一个要杀一个要救和他发生冲突。有一天,朱元璋把太子叫来,什么话也不说,把一根长满刺的棍子扔在地上,要太子用手捡起来,太子看到上面都是刺,有些犹豫。朱元璋就把棍子拿起来,用剑削光了上面的尖刺,然后再递给太子拿着,并且告诉太子说:“那些功臣就是这棍子上的刺,你不敢用手去拿,我现在帮你把他们削干净了,再交给你拿不是更好吗?只要我把那些人都杀干净了,你才能太太平平地当这个家!” 从这些话中不难看出,朱元璋一生是在艰苦斗争过来的,他很怕他这些没有经过磨练的子孙过于软弱,不能牢牢地控制住国家。又怕自己死后,那些功臣功高盖主,不听训教,甚至起兵造反,使他的子孙坐不稳天下,才找尽一切理由,想方设法除掉功臣。这种考虑恐怕是他诛杀功臣的重要理由,可以说是极度残忍蛮横的。但是,他的这种做法也存在着某些合理的因素。例如在胡惟庸案件中,胡惟庸利用朱元璋对他的信任,在朝中结党营私,排斥异己,独断专行,很有些没有他不行的嚣张气焰。大臣们上奏给皇帝的奏折,他都要先拆开来检查,看是否有不利于自己的内容,如果有批评他的内容,就把奏折隐匿下来不报。他还利用职权大肆贪污受贿,凡对自己不满意的人就一律陷害。他的这些行为严重威胁到了朱元璋皇权的权威性,也逼得朱元璋不得不杀了他,才能保持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而那些功臣宿将大多都是出自朱元璋的故乡淮西一带,只是朱元璋家乡的濠州、凤阳就封了六个公、二十八个侯。他们以李善长、胡惟庸为中心,结成了“淮西帮”,所成的政治势力不可小觑,是朝廷的一个潜在威胁,也难怪朱元璋必欲去之而后快了。

朱元璋对待臣子十分严苛,动不动就杀臣子,他不怕臣子们造反吗?

朱元璋对待臣子非常严苛,到了晚年时候更是动不动就杀臣子,他不担心自己臣子会造反,只因为明朝皇权高度集中,皇帝手中握有很大权力。加上朱元璋,从底层一步步奋斗到皇帝,有着铁血手腕,以及高超的政治智慧。凭借这两点,使得一众大臣,只能够任其宰割。

明朝是封建王朝中,最后一个汉人统治王朝。朱元璋是明朝建立者,在历史上非常有名,他擅杀功臣使得一众臣子人人自危,上朝之前都会提前写好遗书,就怕自己不能平安回家。

敢于肆意屠杀功臣,朱元璋就不怕臣子会造反,或者说他早已做好了,臣子反叛自己准备。这样一份自信,源自下面这两个方面。

一、朱元璋手握生杀大权

作为一名农民皇帝,他登上皇位后,很害怕?另一个自己?出现。害怕有人造反,便将大权都收归到了自己手中,并将这一传统延续了下去。也正因为这样,才使得明朝臣子叛乱,基本不可能发生。

手中握有权力,手下臣子自然不敢造次。勇猛如蓝玉这样将领,在朱元璋面前,依然温顺如绵羊,朱元璋想要杀蓝玉,根本没有任何顾忌。李善长、胡惟庸等人也是如此。

二、深得民心,情报机构发达

明朝建立之前,天下百姓苦元朝残暴统治太久了。新朝建立后,朱元璋出身农民,深知民间疾苦,于是发布了很多,与民休养生息政策,赢得了百姓爱戴。

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朱元璋深得民心,使得众多臣子即便造反,也鲜有百姓会跟随。加上锦衣卫这一情报机关存在,就使得朱元璋能够掌握第一手情报消息,立于不败之地。

因此朱元璋敢杀功臣,就不怕功臣会造反。不造反情况尚且被杀,如果造反后果会更加严重。

朱元璋登基后,为什么要杀死自己的那么多老兄弟呢?

朱元璋能够从一介布衣一跃成为大明的开国皇帝,除了他自己的能力之外,少不了这些老兄弟的支持和帮助,也正是他们南征北战,最终才打下了大明这片江山。当然了,建国后,朱元璋对他们也不错,这些功臣各个位居高位,权势熏天。然而,他们最终的结局并不好,几乎都被朱元璋给诛杀殆尽了。那么,朱元璋登基后,为什么要杀死自己的那么多老兄弟呢?第一,这些人里面的确有为非作歹的,该杀。第二,朱元璋为了老朱家的天下,而剪除威胁。第三,朱元璋好杀和多疑的个性决定的。

第一

朱元璋的确杀了不少的功臣,但并非所有人都是冤枉的。有些人的确在建国后变得无法无天,仗着自己的功劳与朱元璋的关系,仗势欺人,甚至有些人贪污受贿,这也是朱元璋最为痛恨的。你像蓝玉,就是有些飘飘然了,居功自傲,挑战朱元璋的底线。还有胡惟庸这个人,野心巨大,不是一个合格的宰相,一次次的挑战朱元璋的权威。所以,这些人都属于在朱元璋的眼里,就容不下的人。

第二

以上的那些都是获罪被杀的,当然了也有的不是。这就要说到老朱家的天下了。本来他钦定的接班人是朱标,可朱标没有等到接班就去世了,那么皇太孙朱允炆显然是没有能力对付这些功臣的,他们一个个功劳大不说,本事还很大,朱允炆显然不是对手。为了老朱家的天下永固,朱元璋只能这么做,这真是应了那句话,“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第三

朱元璋这个人本身就不太信任别人,他个性多疑,而且好杀。如果真的是犯了错,那么还情有可原,可朱元璋动不动就搞连带,制造了明初的四大案,除了这些首恶之外,还牵连了太多的人,难道这些人就都有问题嘛?显然不是。所以,这也和朱元璋的个性有关系,他太不容易信任别人了。

朱元璋杀了很多功臣,为什么就没有想着防备一下自己的儿子们呢?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就总结了之前历朝历代灭亡的教训才会出现他所做的一系列措施,而之所以不动他的儿子们的藩王地位是出于以下几点原因考虑的。

第一点原因:避免出现皇室自己内斗,诸位皇子在京城争权夺利的情况发生,以此稳固统治。

虽然当时的朱元璋所中意的太子是自己的长孙朱允炆,但是他的性格过于软弱谦和,另外朱元璋的几个儿子当时都或多或少的接触战争与政坛之中,所以他们的战争以及政治经验与威望都要高过朱允炆,甚至还有的皇子和朝中大臣武将勾结在一起,因此借鉴唐朝时期的玄武门事件朱元璋将自己的儿子们发配到了边疆去当藩王。

第二点原因:天下刚刚实现统一,边境随时会爆发战争,必须有威望的人镇守边疆。

其实这个工作可以让朱元璋手下的大将去做的,但是一是考虑要将这些皇子发配出去,二是朱元璋对武将们的不信任导致了此事的发生,而且从最开始几批的藩王分封位置就能看出来,朱元璋主要是将有战争经验的皇子放于西北或北方,随时防备着北元的回攻。

第三点原因:制衡朝中武将力量,将军权尽可能握在朱姓之人手中。


要知道分封藩王是有一定的军政自由的,所以每个藩王手底下都是有军队的,这防备了朝中大将反叛的可能,毕竟还是皇室的军权大。

第四点原因:朱元璋限制了藩王的军力,对此早有防备。

其实对于藩王的问题,朱元璋早就有所考虑。藩王们不允许互相串通,也不准随便离开封地进京,就算进京都得错开时间。每个藩王的军队不能超过20000人,天下精兵和神机营什么的也归中央管。

第五点原因:无论宗藩皆是朱姓,可以让朱氏皇朝继续延续下去。

就像朱棣篡位朱允炆一样,两者打生打死都是朱姓皇室之人坐天子之位,这样可以确保大明朝的延续。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087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