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长河中,李定国这个人可以说是很出名了,那么大家知道他的故事吗?
1662年,四十二岁的李定国在勐腊去世,大明王朝最后一根支柱,轰然倒塌。临终以前,这位戎马一生的悍将老泪纵横,他两目皆血泪,嚎哭道:“我对不起大明,也对不起皇帝,我该怎么面对天下。”(《晋王李定国列传》)言罢,李定国嘱咐儿子和下属:“宁死荒外,勿降也!”
十六年起义,十七年抗清,从十岁就参军的李定国,曾为民起义反明,也曾为民族死战抗清,他用他的一生,谱写了一首英雄悲歌。
天启元年,李定国出生在陕西延安一个贫苦家庭中,由于天灾人祸不断,为了在乱世中求活,年仅十岁的李定国就参加了张献忠领导的起义军。张献忠看李定国相貌不凡,就将他收做养子。就这样,李定国开始了他的戎马一生。
李定国很快就在张献忠的大西军中崭露头角,他气宇轩昂,作战勇猛,指挥有度,治军宽仁,深受士兵们的爱戴,人们称他为“小尉迟”或“万人敌”。公元1641年(崇祯十四年)二月,李定国率二十轻骑,飞奔襄阳城下,用计攻占襄阳,缴获军资不计其数。
清军入关以后,民族矛盾激化,张献忠遂率领五十万大西军北上抗清。在与清军的作战当中,李定国一马当先,阵斩清军勇士古朗阿、巴扬阿等人。可是,大西军的领袖张献忠却于阵前被清军射中,不久伤重去世。张献忠北上抗清前曾对部将说:“明朝三百年正统,天意必不绝亡,我死,尔急归明,毋为不义。”(《客滇述》)
可是,能够继承张献忠遗志的,却没有多少人。张献忠一死,大西军顿时溃散,连同李定国在内的四将军奋力收拢,急速南下,才保存下部分有生力量。由于孙可望是张献忠四位养子中的大哥,所以四将军设立盟坛,以孙可望为首。
入云南以后,四将军实行有利于生产的政策,他们改善民生,恢复经济,团结各民族人民,经过不懈的努力,大西军得到了当地各族百姓的拥护,军队人数很快就扩大到二十万人,其中李定国部就有五万人。
可是,危机很快到来。公元1646年,明广西巡抚瞿式耜拥立桂王朱由榔在肇庆称帝,年号永历,这也是南明最后一个政权。李定国眼见神州陆沉,百姓苦难,清军铁骑入关,于是想要联明抗清。孙可望却不顾大义,想要在云南割据,自立为帝。李定国拼命阻拦,他不惜惹怒孙可望,坚持尊永历皇帝为正统,反对大西军与永历政权对立。孙可望迫于众人反对,遂将永历皇帝永历皇帝接到到贵州安龙所,改名安龙府。而永历皇帝付出的代价,则是给予孙可望“大小战争,诛斩封奏,先行后奏”的权力。
公元1652年(清顺治九年、明永历六年)春,清军大举南下,想要对大西军进行合围。值此危难之际,李定国率领东路军,正面与清军主力交锋。
李定国率领的东路军军纪严明,他要求部下“一不杀人,二不放火,三不奸淫,四不宰耕牛,五不抢财货”。“定国兵律极严,驻师半载(指在长沙),居民不知有兵,入市输买。定国所将半为罗倮傜佬,虽其士官极难钤束,何定国御之有法也。” (《天香阁随笔》)
这样军纪严明的军队,自非清军之前遭遇的乌合之众可比,李定国很快就给清军迎头一棒。七月,李定国取得桂林大捷,孔有德所部被全歼。八月,李定国部直捣湖南,连战连捷,相继击败清军两位名王,斩杀清军不计其数,收复两州十六郡,一共三千里的土地。
李定国接连大捷,令清廷震动不已,“清君臣闻警,上下震动,闻定国名,股栗战惧,有弃湘、粤、桂、赣、川、滇、黔七省与帝媾和之议”。(《晋王李定国列传》)黄宗羲称赞李定国道:“逮夫李定国桂林、衡阳之战,两蹶名王,天下震动。此万历戊午以来全盛天下所不能有。” (《永历纪年》)
可是,接连不断的捷报却让坐镇后方的孙可望忧虑不已,他心胸狭隘,担心李定国、刘文秀等人会威胁到自己,于是他将北路军的主将刘文秀革职削藩,拆散其部队,又对李定国百般打压。
公元1653年(清顺治十年、明永历七年)正月,李定国侦知清兵放牧湘江东岸,他准备在道路中设伏夺其马匹,但就在这时孙可望却催促李定国前往沅州议事。李定国知道孙可望来者不善,他向孙可望去信道:”今天好不容易取得这么好的局面,成败就在眼前,我们应该齐心协力,共同努力恢复大明江山,请你不要听信谗言,使我们自相残害,希望你能够三思呀。”然而孙可望却恼羞成怒,他发兵攻打李定国。李定国不愿兄弟厮杀,只能放弃战机,率领部下离开湖南赶赴广州。
清军得知大西军内讧以后,发兵入湖南,与孙可望部相遇,将孙可望杀得大败,大西军经过艰苦卓绝才收复的失地全部陷于清军之手,民死者将百万,李定国的精锐部队也折损过半。就这样,大西军的北伐,功亏一篑。
撤出湖南以后,李定国转战两广。李定国来到两广以后,寻求与郑成功的合作,但是这时郑成功正在于清廷议和,贻误了战机。加上孙可望切断了李定国的补给,导致李定国深受掣肘,最终在新会惨败。
新会之战惨败以后,李定国身边只剩下五六千人,但是孙可望倒行逆施,使得大西军迎回李定国的呼声愈发高涨。最终,众叛亲离之下,孙可望落荒而逃,李定国还师昆明,内乱终于平息。
孙可望投降清军以后,将大西军的军务情况全部透露给清人。得到确切情报以后,清廷派出三路大军,攻打大西军和永历政权。李定国进行部署,准备与清军决战。可是西南残军经过多场战斗和内斗以后,实力已经折损大半,不是清军的对手,加之李定国部下叛乱,导致他的部署全部混乱,南明军最终惨败。然而,即使是这样,李定国也不愿仓皇逃跑,他在磨盘山与吴三桂展开血战,“短兵相接,自卯至午,僵尸堵叠”。
这一战,李定国剩余的部队战死三分之二,清军也损失大半,后退三十里,不敢再追。可是,混战当中,永历帝也与李定国失去联系,被马吉翔挟持入缅甸。此后,李定国继续坚持抗清,与清军开战游击战。
期间,李定国一直上疏永历皇帝,想要与他取得联系,均石沉大海。直到七月,白文选带回消息,李定国这才得知,皇帝竟被缅甸劫持。
李定国听完勃然大怒,要求缅甸放人,遭到缅甸国王拒绝。李定国遂与白文选合兵伐缅,可是还没等他们成功,皇帝被吴三桂杀害的消息却已经传来。李定国悲愤交加,染上重疾,他满目血泪,仰天痛苦,最终于六月二十七日夜逝于勐腊(一说景线)。就这样,大明的脊梁,追随明朝而去。
李定国,字宁宇。明朝著名抗清名将,民族英雄。在大明帝国穷途末路之时,面对清军气势汹汹的攻势,他毅然决然站了出来,为了守护明朝政权,付得一生心血。
李定国出生于一个家境较差的农民家庭,恰逢张献忠发动起义,便加入了起义军,后机智聪颖,得到张献忠的赏识,便收为了义子。成年后,李定国便随张献忠征战四方。
在他二十一岁的这一年,他率领不过区区几十精兵,踏马来到襄阳城,伪装成明朝士兵,闪电般占领了襄阳城,这次襄阳城的胜利,是李定国人生的第一场大胜,他也因此在军中名声大噪。
后张献忠建立大西政权后,李定国不过二十四岁,便被封为了安西将军。被人称为“小尉迟”、“万人敌”。
二、抗清复明,为国而战
明朝隆武年间,清军愈发开展大规模进攻,张献忠也暂时放弃起义抗明,开始率军抗击清朝。然而张献忠不幸被清军射了一箭,临死之前,特意嘱咐手下四将军,暂时放下起义之征,国家危难之际,应以民族大义为重,归附明朝,抗击清军。
于是四将军便以大哥孙可望为首,开始一起为此抗争。然而四将军平定昆明后,孙可望却逐渐野心膨胀,打算自己独立政权,而李定国坚持为明朝恢复江山,便与李定国发生了矛盾。孙可望便以李定国不遵从于他为由,下令杖责李定国一百军棍,李定国愤怒无比,可为了大西军日后的发展,还是忍下来了这次屈辱。
然而两人矛盾却愈发加深,不同的人生方向注定了二人之后的倒戈相向。由于明朝当时兵力实在是难以抗衡清军,以孙可望为首的大西军便成为了抗清的重要力量,然而孙可我心怀叵测 ,威逼永历帝 ,在孙可望的逼迫下,永历帝不得不封孙可望为秦王,可以先斩后奏。
大西军与明朝政权共同抗击清朝的战线正式建立后,李定国先后率领大将在湖南大灭孔有德率领的清军,随后又在桂林伏击孔有德,分兵三路进攻桂林,大西军勇猛善战,很快便取得了桂林大捷。
之后,李定国便率军收复了广西全境,极大地振奋了军士们的士气,并安抚百姓,治理妥善。
到了同年十月,李定国又先后率军接连攻下阳山、连州、长沙、常德、吉安。自其七月份出兵以来,共收复了两州十六郡城,后又在十一月攻占衡州。
使得当时清政府大惊失色,他们实在想不到已经是穷途末路的明朝,竟然还有如此精锐、战斗力顽强的军队,后来听闻李定国的名字,满朝文野,皆面露胆怯之色,为世人所震动。
甚至有人还扬言清军将会因此逐渐被李定国部下的军队击溃,推翻明朝也是难成之事。
怎奈本来形势一片大好,大西军却起了内讧。名大噪,在军中由说一不二的威严,便心中不满,决定加害于他。
而李定国得知消息后,不禁泪流满面,写信希望孙可望可以放下怨恨,专心于收复失地,顾全大局。
孙可望知道后恼羞成怒,便自己带兵出征,想要挽回一点面子。岂料孙可望一意孤行,不分形势,被清军贝勒屯齐杀的一败涂地,孙可望落荒而逃,大西军数十州郡都被清军打了回来。
李定国率领将士们征战的故土,好好的局面被搞得满盘皆乱,军中士气大败。
后清军趁机对大西军发动猛烈进攻,先后大破大西军,最后使得新会大战上,大西军伤亡惨重,李定国平定两粤的蓝图,终究被杀了个粉碎。
永历十三年,吴三桂等人率领的大军会师于昆明,永历帝逃往于缅甸。
李定国下决心与清军决战到底,在永昌磨盘山,李定国利用地形优势,准备阻击吴三桂的军队,设置了三套埋伏圈,本应是一次漂亮的反击战,岂料卢桂生这人当了孙子,主动告密吴三桂,将李定国的计谋全盘告知。
使得清军有了提防,一举灭掉了李定国三分之二的军队。然而纵使如此,李定国依然率领部下顽强抗争,大大灭掉了清军的士气,誓死不降的决心,令清军一时也感到忌惮。
后李定国得知永历帝被缅甸王劫持,便率军进攻缅甸。
谁知后来缅甸王受到吴三桂的胁迫,将永历帝交给了他,随后永历帝被其绞杀而死。
李定国得知此事,全军泪流不止,李定国也因此一病不起,随后气绝而死。一代名将横尸疆场 ,就此陨落。
回望李定国的一生,他为人忠心正直 ,带领的部下纪律严明,治军有道,待人真诚用心,对老百姓悉心爱护 ,从不滥杀无辜。
一直到最后一刻,他也从没有说过投降二字,大丈夫当如此,李定国配得上民族英雄这个名号。
这个人就是孙可望。如果当时他能够和李定国好好合作的话,那么很有可能让明朝的军事实力大大增强。同时也能让明朝更好的抵御清军的进攻,但是他由于和李定国之间有着非常大的矛盾,也就是这些矛盾让他无法和李定国好好合作,从而也让明朝军队丧失了抵抗清军的最好时机。他原本是张献忠的手下,在张献忠临死之前就嘱托他让大西军联合起来,帮助明朝共同抗击清朝的进攻。可以说当时张献忠的部队已经被孙可望掌握了,但是他一开始并不想按照张献忠吩咐的那样做。他自己最初的意愿就是想要自己单干,因为凭着他手底下的这支军队完全可以在清朝和明朝之间活得非常好。
但是由于当时大西军不少将士都想要跟明朝进行合作,所以他也只能服从大部分将士的意愿。孙可望也开始全力支持明朝军队,共同抵抗清朝军队。就是因为有他军队加入,所以才让清军进攻的时间大大延长。但是他并没有平定下来非常长的一段时间,由于手中权力非常大,所以就导致了它的野心越来越膨胀。孙可望多次想要自立为王,当时他曾经杀了非常多的明朝官员。但是他的这种行为却被李定国阻止。所以两人之间的矛盾也由此产生,李定国当时是张献忠的干儿子,在整个军队中也有非常高的威望。所以在整个军队中也就形成了李定国一派和孙可望一派这两个派别。但是在当时明显李定国一派的呼声更高,所以孙可望就气急败坏的投靠了清军。他的这个举动让清军的军事实力大涨,同时也让明朝丧失了一个助力。也就是因为明朝当时援军不够,所以才会败给清朝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084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