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了解古代城门的事情,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说法我们并不陌生,北齐杜弼《檄梁文》记载道:
“但恐楚国亡猿,祸延林木,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在古代,大多数的建筑都是木制的,大门也是木制的,关系到一城安危的城门也是木制品,对于这种安全系数不高的木质城门,那么在古代战事发生时,岂不是一把火便能攻下一座城?那为何古书中鲜少有放火烧城的记载呢?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南北朝时期,东魏将军侯景率十万大军来到河南,后来,他们背叛了东魏,向西魏投降,又向南方的梁朝投降。
梁武帝不听大臣的劝告,封侯景为河南国君,同年八月,萧渊明奉梁武帝之命攻打东魏,九月,军队包围了彭城,十一月,东魏派人营救彭城。
结果东魏活捉了萧渊明,梁军死伤数万人逃走。胜利后,杜弼给梁朝写了一篇挑衅性的演讲,指责梁朝接受侯景投降,断绝与邻国的友好关系。果然,侯景发动叛乱,给梁朝带来了多年的政治动荡。
还有个民间故事是说,在春秋时期,有一次宋都城的城门意外在夜里着了火,火势非常凶猛,人们和士兵都赶来灭火,将护城河的水用来灭火,因为其他地方的水太远了。
护城河是由人工挖掘,包围整个城市、皇宫、主楼的殿战壕,然后注入形成人造河流改道,城墙的壁垒,具有防御作用,一方面,维护城市安全,或动物停止进攻的庇护而另一方面,这是古人的防御用的水。
在人们的共同努力下,火终于被扑灭了,由于救火,护城河里的水干涸了,河里的鱼也因缺水而死,现在用这个短语来比喻无辜的痛苦。
不过既然古代的城门都是木头做的,木能取火是小孩都知道的道理,为什么没有人用火来攻打它呢?
火烧城门的难度很大
历史上也有很多火烧城门的故事,一四六一年,楚国公爵的宦官曹吉祥与楚国公爵石亨联手,在首都发动叛乱,企图杀害明朝皇帝朱祁镇。
由于造反一事的意外泄露,曹氏二人只好在夜里惊慌失措。石亨攻打东门时,放火烧毁了东门,但令石亨沮丧的是,守在东门的守军非但没有扑灭大火,反而火上浇油,火势越来越大,成功地阻止了叛军的进入。
但是这种情况只出现在没有其他退路的情况下,因为一般情况下城门燃烧不起来,即使是燃烧,守军会将石头,砖块,成堆的堵住城门,造成双方无法通过的局面。
并且城门的顶部留下一个缺口,一旦遇到门外起火,守军就可以通过缺口倒水,这样就能迅速扑灭大火。
另一个环境因素是,一般城门都有护城河,此外,为了加强对城门的保护,守军对城门的保护非常彻底,敌人很难接近城门。
对于守军来说,守住城门十分重要,城门的失守就等于城市的陷落。所以城门附近部署的兵最多,而且都是精锐兵。
在城门上有一座城门塔,上面全是士兵,他们指挥着,一眼就能看到敌人的一举一动,射箭或扔石头,倒水,扔火球等,给围攻的敌人以沉重的打击。那些试图烧毁城门的人都暴露在空旷的地方,显然很难进攻。
与此相比,最好的方式不是火烧,而是用梯子爬过城墙,或者用牛车、建筑牛车、石车等分散守军的注意力,以便掩护他们的同伴,在当时这才是冲入城门的利器。
最重要的是,很难在短时间内烧掉大门。城门在古代是非常重要的,做城门的木材是经常到山上去砍削年前那些巨大的木材,而木材是坚硬的,一般使用的是枣木、榆木等木材,奢侈的以铁桦木为原料。
这木头是防火的,一时烧不着它,而且这些门很厚,即使它们被烧掉了,也要花很长时间才能烧穿。城门做好以后还会进行防火的处理,在门外用铁包,穿着厚铜钉,经过这样的处理后,就算是在城门上覆盖着稻草都不会燃烧。
即使烧了大门,也很难进去。明朝的皇帝朱棣,不仅加固了北京的城墙,还加固了城门的防御,以防止攻城车、木材、火等对城门的攻击。
在大门后面,他用铁钉和铁板搭起一把结实的木锁,铁锁可以上下移动,利用滚动原理,随时控制门锁的落地。即使敌人烧了门,也不会烧了锁,更不会把它砸了。这种结实的木锁叫作千斤闸,可以说是保护城门的神器。
看似脆弱的城门,实则最为危险
在古代,战争经常爆发,如果你想攻击另一座城市,你必须突破它的城门,在攻城时,古人基本会选择梯子或攻打城门。
在炸药出现之前,大批军队必须穿过城门才能进入城市。后来,随着火药的发明,人们可以吹倒长城或用火轰击它,让大批军队进入城市,但简而言之,通过城门是最方便的。
与坚硬厚实的砖瓦相比起来,城门是一城最脆弱的地方,毕竟,与厚墙相比,城门只是一块木头。
古代的人们用各种各样的方法,如弓弩、弩和火箭,把石柱扛在门上,以攻破城门。敌人用最多的攻城门楼是爬梯子,这样的方式其实是最大的破坏,也是最愚蠢的。
因为城门是古代战斗中最重要的火线,防御方是最重要的,必须精心布置。城门的上层会有重兵把守,守卫城门的士兵会用石头、弓箭、甚至火和油来保护自己不受敌人的攻击。它比墙上其他任何地方都要坚固。
古人的智慧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长期战争的攻城实践,双方的策略可能更比我们现代人想的多得多,毕竟,他们一直都在实践,他们并没有想到用火来攻击城门,而是火攻城门的难度系数太大,不实用。
对于古人来说,由于技术的不发达,低端的条件创造了他们的防御模式。但是古人并不愚蠢,他们非常聪明,对于城市防御,他们充分利用一切,保持最好和最稳定的防御模式。
例如,古城门也有一个特点,就是门是推着开的,而现在我们每个家庭使用的防盗门是反方向的。这种开门的方式也是为了更好地抵御外敌入侵。
想象一下,如果门向外推,所有的防御都会暴露出来,现在农村的许多城门,都还保留着古城门推开这一点的防御优势。
一般来说,主城门是一座城市防御的重点,守城方会严格把守主城门。在真正的战争中,围城部队很难靠近大门,更不用说放火烧大门了。
大多数城门都是用铁覆盖的,或者是用铁覆盖的,因此无法焚烧,甚至无法点燃一块木板,有些门甚至有好几个门,即使一扇门烧毁了,还有另一扇门。
从外面闯入大门就意味着闯入这座城市,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在历史学家看来,从外面破门而入往往更危险。
由于古代人们在修筑长城时,考虑到城门被攻破后的后果,所以他们经常在城门后修建一个瓮城,专门用来对付敌人攻破城门的情况。
古城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采用了许多先进的设计理念。古人在修筑城墙的时候,有时会故意把城门设计成薄弱环节,引诱敌人从城门进攻,那些进入大门的人以为他们已经突破了大门,但实际上他们处于更大的危险之中。
“瓮中捉鳖”用来形容被困在瓮城中的敌人。
在清朝,当田静在保卫战中,曾国藩领导的湘军攻打太平天国的田静。为什么他们宁愿花时间和精力挖掘隧道,而不是攻击城门?恐惧是瓮城的力量。如果敌人一旦进入城门,在锁上后,敌人真的变成了瓮中之鳖,除了投降别无他法。
因此,作为进攻方的古代士兵,并不是不愿意烧毁城门,而是害怕烧毁城门。因为破门而入,也意味着进入更危险的瓮城。然而,只有在从前落后的时代,瓮城才能体现出力量。
结语
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结合了时代和人民的需要,古时候是冷兵器时代,不只是现代人会考虑可能性和性价比,攻城军能想到的进攻方式防御军也能想到。
城门作为一城最重要的关口,它的设计也十分讲究,除了木材是考究结实的材质以外,还会在城门上进行精密的保护,覆盖打造上更结实坚硬的皮包铁。况且城门的重要性谁都知道,防守方会抱着必死的决心也要守护好一城之门,在战争中会采取各种随机应变的防御方式将城门封死。
这在当时的社会,如此的防御程度已经绰绰有余,最初以为的薄弱环节城门,随着越来越的加强,已经不是进攻的重点,攻城也不会再用火烧这种鸡肋的方式。
参考文献:
《檄梁文》
中国有一句古话: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在古代社会,人们为了争夺政权,常常会爆发战争,胜利的人就会开辟一个新的朝代,而失败的人就会退出历史的舞台。
战争胜利与否的标志就是当时朝代的都城有没有被攻破,这是最后的防线,每个朝代的都城周围都会有一堵城墙,用以保护城中人的安全,所以侵略者想要推翻王朝的统治,就必须要突破这层围墙。
按理来说,作为一个朝代统治的区域中最重要的部分,其保护措施应该是极难攻破的,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个印象,古代的城门都是用木头建造的。
可是即便是木头,在一些影视剧甚至是史书中,人们也会发现,侵略者们会用厚重的树木去撞城门,或者直接借助梯子去翻越城墙,那么既然城门都是用木头做的,为什么不直接用火烧呢?
木材的燃点很低,这已经成为了一个常识,即使在古代,各方面都不成熟的时期,人们也会将木材当做燃料去照明或者是用来烧饭,所以道理都是懂的,火烧城门的方法在理论上是行得通的,可是为什么没有人去付诸实践呢?
从另一种角度来看,用厚重的树木去撞击既费人力也费精力,而搭建云梯去翻越城门看起来似乎更加的笨重,守城的人只要往下投掷石头,攻城的士兵就很难翻越城墙,即使没有被这些石头砸中,不小心摔下来也是非死即伤,这种方式无疑只会增加攻城的危险性。
其实火烧城门的方式,聪慧的古人们当然会想到,也有真正付诸实际的,据史料记载,明朝时期,太监曹吉祥的子嗣曹钦准备起兵反叛,在攻城的时候,就采取了火烧城门的方法
随着大火愈发猛烈,木头做的城门也开始一点一点被烧毁,这个时候,守城的士兵们不仅没有取水来扑灭,反而在城门的地方加了很多易燃物,这可把攻城的士兵看得一愣一愣的,乍一看,这是要投降了吗?
在里外加火的情况下,很快,城门就被烧的一干二净,正当攻城的士兵准备进城的时候,才发现大事不妙,由于火势太大,城门虽然被烧毁了,但是却将攻城的士兵堵在了外面,无法进去。
这下反而轮到攻城者准备灭火了,可是这火哪有那么快被熄灭,没过多久,明英宗的援兵也到了城外,将这些叛军一网打尽,于是由宦官的子嗣引发的一场叛变就这样结束了。
曹吉祥的子嗣虽然反叛失败了,但至少告诉后人一件事:城门万万不可用火烧。
其实就算用火烧城门,也不一定可以将城门烧毁,古代的都城都有“护城河”,即便是城门被火烧,守城的人也可以轻而易举的将大火熄灭,“火烧城门”的方法似乎被造城的人一眼望穿了。
不仅有护城河的维护,设计者在城墙的下方都会留有一定的缝隙,守城的人连城门都不用出,往缝隙里灌水就可以熄灭火势了。
在中国古代,城门在整座城池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不管战争年代也好,和平年代也罢,只要是在冷兵器时代,城门就关乎着城内几十万百姓的安危。一般来说,城池有东、西、南、北四个门,只要把他们拿下,攻城方基本就可以宣告胜利。然而,对那些攻城的将士们来说,他们在攻城时宁愿爬云梯登上城墙,也不采取火攻的战术烧毁木制城门,这是为何?
第一,城门其实非常坚固。一般情况下,存在于历史上的城门都是非常坚固的,施工时,百年老树,甚至是千年老树的躯干部分才是城门的首选材料。其次,为了保证其坚硬程度,还要选用铁桦木(枣木也可以)这样高级的木材,而且它们还有一定的防火性。
最后,城门上还要上涂上一层漆,有条件的话,还要加上铜钉、铁条等材料,使得整个城门的坚固性和防火性大大提高。如果攻城方采用火攻,不但不会使城门燃烧,甚至还会贻误战机,使守城方有喘息的时间,白白丧失胜利的机会。
第二,城门在设计之初都采用了灭火设计。众所周知,城池一般都建在近水地带,即使没有水,城主也要差人挖一条护城河出来,和护城河就是灭火利器。据史料记载,早在宋代,襄阳护城河的平均宽度就超过了180米,最宽处达到250余米。每逢战事吃紧时,城内军民就取护城河的水用来灭火。
此外,襄阳护城河还有一套完善的排水系统。据《襄阳县志·岁修章程》一文记载:宋郭杲旧设二闸,盛涨之时闭北闸,开南闸,放浑水入汉(汉江);大水既退,则闭南闸,开北闸,导清水入壕,方法极为尽善。由此可见,护城河非但可以灭火,还不用担心在雨季时发生洪涝灾害,有护城河存在,放火烧城门这种操作就完全不可行。
第三,即使烧毁了第一道城门,后面还有埋伏等着他们。瓮城是古代城市主要防御设施之一,有着“天下第一瓮城”之称的中华门不仅具有三道瓮城,还有四道门垣,内有27个藏兵洞,可以藏兵3000余人,一旦城门起火,也可以随时扑灭。另外,在公元1561年,忠国公石亨谋反,他为了尽快冲进宫里,选择了纵火烧门这个方法。然而,守军不但不灭火,反而给大火添柴,以至火势越来越大,叛军反而死伤严重。
事实上,一旦攻方放火烧城门,守军第一反应不是灭火,而是加大火势。只要火势变大,站在下面的叛军首先就会被波及,他们不但靠近不了城门,反而会因为强行闯入产生死伤,守军再趁势撒一些油下来,这场仗也不用再打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08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