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冯道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冯道的神奇之处在于,他历仕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效力于后唐庄宗、后唐明宗、后唐闵帝、后唐末帝、后晋高祖、后晋出帝、后汉高祖、后汉隐帝、后周太祖、后周世宗十位皇帝,再加上向辽太宗称臣,却始终占着三公、三师等高位。
骂过冯道的人,都认为他早就应该死了,如果有廉耻的话,应该是十次,至少也应该死三次。
骂冯道最凶的史学家是胡三省说:“二人(李崧、冯道)历唐、晋,位极人臣,国亡不能死,视其君如路人,何足重哉!”然而胡三省先生也吃过宋朝的俸禄,为何在元朝建立后,也没见自杀殉国?
在乱世之中,皇帝尚不能守国,要一个没有兵权的书生怎么样?
当石敬瑭坚持要认耶律德光为父,以取得契丹支持时,让冯道去出使契丹。按照后世卫道士的说法,冯道应该拒绝,甚至以死劝谏,然而他却没有,而是痛痛快快上路了。这是最让史学家痛骂的,然而,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皇帝不要脸,冯道能做得主吗?
最让冯道闪光的时刻,是他第二次去见耶律德光的时候。
此时,契丹已经将后晋灭掉,耶律德光睥睨天下,目中无人的与冯道对话:“你为什么来见我?”这因为第一次冯道去见他时,他曾经挽留冯道做官,冯道却以退为进,耍手段逃走了。
此时,冯道却恭恭敬敬的回答:“无兵无城,怎敢不来?”
耶律德光对他很不屑一顾的说:“那你这老东西,是个什么样的人?”
冯道坦然而又淡定的说:“无才无德,痴顽老子。”
几句卖萌而又无节操的话,才让耶律德光有了一丝笑意,问到了正事:“那你看天下百姓如何救得?”
冯道盯着这位契丹皇帝,一字一句说道:“佛祖都救不得了,只有皇帝您能救。”(此时百姓,佛再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
听完这句话,耶律德光才真正感觉眼前这个老头子,并非自己想象的毫无廉耻,只求苟活的庸碌之辈。他周旋于帝王之中,以自己微薄的力量,拯救苍生,救助万民。百姓因为他这一句话,得到了耶律德光的重视,不再屠杀,也视为自己的子民而好生对待。
他又和赵延寿暗中庇护,中原百姓没有不为之感念的。
也许有人会说,这是偶然之举,不是他的本性。然而,冯道是当时举世闻名的君子。在他守孝期间,附近遭遇了饥荒,他将自己的俸禄全部拿出来赈济乡民,自己却住在茅草屋,连房子都舍不得翻新重盖。当地官员为了巴结他,私下送他财物,他却不收一分一毫。
在与后唐庄宗李存勖攻打天下的时候,是冯道为数不多的随军经历。他与士兵们一起同甘共苦,吃喝都和仆人一起,完全没有分别。
当时的军队,每每攻下一城,都大肆劫掠财富和美女,然而冯道却从不参与。同僚将抢劫过来的美女送给他,他都不要,如果实在推脱不过,就找地方让她们住下,等到时局安定一些,就为她们物色人家。
当时有人挑衅他,牵头驴上面贴着他的名字,手下人都义愤填膺,他却不足为意,一点都不在乎。难道,他怕皇帝,还怕这些百姓吗。
试问这些事情,在当时,在后世,在那些对他口诛笔伐的人中,又有几人能够做到?
骂一个人是小人很容易,质疑一个人的品性也很简单,但这些卫道士们,养着无数的女子,养尊处优活经历王朝更替,为何对一个在乱世之中的君子如此苛责?
冯道最后是因为劝谏后周皇帝柴荣北伐而惶恐不安去世,此时离陈桥兵变还有六年时间。相信如果赵匡胤建立北宋,还是会需要他,因为他确实比一些伪君子要强太多了。
中国人评价历史人物最常用的一个标准是“忠”,合乎这一标准,便是英雄好汉忠臣孝子,否则,就是大逆不道,千古骂名从此休想摆脱。五代十国时期的政坛奇人冯道的遭遇就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欧阳修编《新五代史》时斥之为“无耻之徒”,司马光骂为“奸臣之尤”,就连对他持肯定态度的《旧五代史》,也不得不对他的“忠”提出了疑问:“然而事四朝,相六帝,可得为忠乎?夫一女二夫,,人之不幸,况于再三者哉!”直到范文澜写《中国通史》,还是要花不小的篇幅对冯道的“忠”大加挞伐。
也难怪历代史家要如此疾言厉色了,冯道的性格, 在一般正人君子看来有点像墙头草, 那边风大他就往那边倒,谁有势力他就投奔谁, 可以说丧失“气节”到了极点。尤其是投奔契丹时, 他说过一句话:“南朝为子,北朝为父,两朝为臣,岂有分别哉!”因此做了耶律德光的太傅, 令稍有一点廉耻心的人大跌眼镜。可奇怪的是, 随后的后汉高祖刘知远、后周太祖郭威并没有因此而看不起他, 反让他在本朝连任太师。
冯道是名副其实的“官场不倒翁”,其资格之老, 人们常说的“三朝元老”已不足以概括,冯道则不但超越了三倍之外还得再加一朝, 他历经桀燕皇帝刘守光、后唐庄宗李存勖、后唐明宗李嗣源、后唐闵帝李从厚、后唐末帝李从珂、后晋高祖石敬瑭、后晋出帝石重贵、辽太宗耶律德光、后汉高祖刘知远、后周太祖郭威十朝,基本上在每朝都受重用,这就不由得人要啧啧称奇了。
冯道一生担任的官位之多,可得中国历史之冠。历任中央和地方官职为幽州节度巡官、河东节度巡官、掌书记、摄幽府参军、试大理评事、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集贤殿大学士、检校尚书祠部郎中兼侍御史、检校吏部郎中兼御史中丞、检校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检校太师兼侍中、检校太师兼中书令、行台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等达40余种之多。冯道的历次散阶(指无固定职事的官员品阶,属于荣誉称号)为仕郎、议郎、朝散大夫、银青光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特进、开府仪同三司。历次爵位为开国男爵、开国公、鲁国公、秦国公、梁国公、燕国公、齐国公,等等。
冯道虽然在一般人看来没有气节, 但却不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一介官僚, 而是满腹锦绣文章, 乃是当时大江南北的第一名人,不管是哪朝哪代,都以能聘请到他做官为荣。他在南朝为官时, 北朝契丹素闻冯道大名, 就想偷袭将他抢走, 只是由于边境守军严密防备才没有得逞。
值得一提的是,别看冯道表面上缺少点钙质,但绝不是贪官污吏。冯道出生在“为农为儒,不恒其业”的家庭。年轻时品行纯厚,不耻清贫,事亲孝而为学勤,颇有古风。为官以后,他更是严于律己, 能够体察民间疾苦。他的家乡闹饥荒时, 不惜将自己家里的财物全部拿出来周济乡亲, 而自己却住在茅草屋里。南北战乱频仍, 他从北方逃回, 看见被掠夺的中原妇女, 心中不忍, 就变卖东西将她们赎回, 然后派人将她们一一送回家, 完全是一副菩萨心肠。更难得的是,冯道还不好女色,当年后唐与后梁交战时, 有的武将把抢掠来的美女送给他, 冯道就“金屋藏娇”——找间屋子养着, 寻访到她的家后再送回去。就连身后事也安排的特别节俭,他留的遗嘱中说,死后选择一块无用之地埋葬即可, 不要像别人那样嘴里含珠玉下葬, 也不用穿豪华的寿衣, 用普通的粗席子安葬就行。
最难能可贵的是,冯道当官,并不是一个只知对上唯唯诺诺逢迎拍马的尸位素餐之人。他有胆有识,对上级乃至皇帝也敢直言进谏,甚至还敢为民请命。
唐末天祐年间,冯道曾任桀燕帝刘守光的参军,因常陈利害而惹怒刘守光。刘守光失败后,他逃到太原投靠当时在河东任监军使的宦官张承业,当了巡官。后张承业把他推荐给晋王,被任命为河东节度掌书记。李存勗与后梁军夹河对垒之时,郭崇韬要求裁减闲散人员,李存勗怒而欲“令三军别择一人为帅,孤请归太原以避贤路”。令冯道草拟文告发表,冯道执笔久之不写。李存勗正色催促,冯道说:“道所掌笔砚,敢不供职。今大王屡集大功,方平南寇,崇韬所谏,未至过当,阻拒之则可,不可以向来之言,喧动群议,敌人若知,谓大王君臣之不和矣。幸熟而思之,则天下幸甚也”。不久,郭崇韬向李存勗道歉,经过冯道的调和,此事顺利解决,人们开始佩服他的胆量识见。李存勗称帝后,冯道被破格升为户部侍郎,充翰林学士。
后唐天成、长兴年间,连年丰收,中原太平无事。冯道却打比方告诫李嗣源,借自己在河东任掌书记时出使到中山(今河北定州),路过井陉(今属河北)地区的险恶山路因十分小心而没有出事,等走到平地时以为可以放心大胆,结果反而跌伤的事说:“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陛下勿以清晏丰熟,便纵逸乐,兢兢业业,臣之望也。”李嗣源问他丰收年景的百姓情况时,他说:“谷贵饿农,谷贱伤农。”并且特地吟诵了聂夷中的《伤田家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下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偏照逃亡屋。”李嗣源听了很受感动,命人抄下经常诵读。
当李嗣源为得到一只刻有“传国宝万岁杯”字样的玉杯而高兴时,他说:“此前世有形之宝尔,王者固有无形之宝也。”并且进一步指出这无形之宝便是“仁义”。冯道劝谏起皇帝来,确实有两下子,能够因势利导地展开规劝,既使对方乐于接受,又使自己的地位得到巩固。他还因为“诸经舛谬,与同列李愚委学官田敏等,取西京(今陕西西安)郑覃所刊石经,雕为印板,流布天下”。这是见于记载的首次以雕版印刷《九经》,是中国古代印刷史和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
冯道担任宰相后,“凡孤寒士子、抱才业、素知识者” ,即贫穷的、无背景的读书人和有真才实学、有事业心的人,都能得到提拔重用,而唐末的世家显贵、品行不正、办事浮躁的人,则必定会被抑制或冷遇。一个被后世嘲弄了一千多年的人,竟然能有如此的执政举措,无论如何,都是值得称道的。
李嗣源死后,他在闵帝李从厚时仍任宰相。当李从厚出奔卫州(今河南汲县)时,他又率百官迎接末帝李从珂入主朝廷,仍然被任命为宰相,后虽一度出为同州(今陕西大荔)节度使,一年后又任司空。后晋灭后唐时,他又投靠新朝,石敬瑭任他为守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司徒,兼侍中,封鲁国公。事无巨细,悉以归之。其荣宠程度更胜前朝。石重贵时,他仍为宰相,且加太尉,封燕国公。后出任匡国军(治同州)节度使,又徙镇威胜(治邓州,今河南邓县)。
后世对冯道诟病最多的地方,是他对契丹的态度。史书这样记载道:“契丹灭晋,冯道又臣事契丹,朝拜耶律德光于京师。德光责道事晋无状,道不能对。又问曰:‘何以来朝?’对曰:‘无城无兵,安敢不来。’德光诮之曰:‘尔是何等老子?’对曰:‘无才无德痴顽老子。’”这种自甘贬辱的态度使耶律德光感到高兴,被任为太傅。耶律德光曾问他:“天下百姓,如何可救?”他说:“此时佛出救不得,惟皇帝救得。”有人说这种谄媚的谀词讨得了耶律德光的喜欢,因而没有夷灭中原人民。不过后世更多的人则指责冯道的这种奴颜媚骨,这只能说明后人患了很严重的道德洁癖,而且分析问题非常肤浅。冯道表面上的恭顺,一方面是他“滑稽多智,浮沉取容”一贯本色的表现,另一方面也是一种韬光养晦的手段。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契丹的残暴举措,使他能在暗中保护汉族士人。耶律德光北撤时,他一直随从到了常山。见有被掠的中原士女,就出钱赎出,寄居在尼姑庵中,以后为她们寻找家人领回。耶律德光死后,汉兵起来反抗契丹军队,驱逐了辽将麻答,冯道亲自到战地慰劳士卒,军心大振。失地收复后,冯道又选择将帅,使军民能够安定下来。
其实,冯道应辽主之召到开封以及后来的行动,并不仅仅是为了自己的利益。当时契丹军队只占领了开封一带,他当时在南阳并无危险,要投奔其他割据政权并不难,以他的声望和政治手腕,博取荣华富贵那是易如反掌的事情。但他却甘冒风险去开封,在复杂的形势下减少了契丹入侵造成的破坏。当时的文武大臣,有的一心想着卖国求荣,争着当儿皇帝孙皇帝;有的则趁机烧杀抢掠,大发战乱财;而畏葸懦弱只知对辽主唯命是从,不敢稍有作为的,更比比皆是。冯道与这些人比起来,对社会和民众的贡献不是要大的多吗?
刘知远建汉称帝后,他以太师奉朝请。后周灭后汉之后,冯道又被后周任命为太师兼中书令为首相。后周取代后汉时,冯道已是一位经验老到的政客,连郭威都要细察他的反应来决定行止。当郭威进攻洛阳,刘承祐为乱兵所杀后,郭威认为后汉大臣一定会推戴自己为帝。可是在见到冯道时,发现冯道一点表示都没有,只好像往常一样先向他行礼,冯道仍像平时一样受之。郭威就意识到取代后汉为帝的时机尚未成熟,于是就假意提出立刘赟为帝,并且派冯道到徐州去迎接。因此当时的舆论并没有把后汉之亡归罪于冯道,而冯道对于改朝换代丧君亡国也因习以为常而并不在意。
冯道人生最后的谢幕也非常精彩。柴荣继位后打算亲征刘赟,冯道以为不可,再三谏阻。当柴荣说要以唐太宗为榜样时,他更直言“陛下未可比唐太宗”。因而惹怒了柴荣,亲征时就不要他随行而让他去处理郭威的后事。结果郭威刚安葬完毕,冯道不久也就患病,四月去世,终年73 岁。谥文懿,追封瀛王。
冯道这个人是有自知之明的。他自称“无才无德痴顽老子”,是因为从道家老子的“无为”中悟出了“为官之道”,从“上善若水”中悟出了随波逐流。他有一首诗正好说明自己的心声:“莫为危时便怅神, 前程往往有期因。终闻海岳归明主, 未省乾坤陷吉人。道德几时曾去世, 舟车何处不通津。但教方寸无诸恶, 虎狼丛中也立身。”
对后世毁誉不一的评价,冯道也早预料到了。乾祐三年(950)夏,冯道写了一篇题为《长乐老自叙》的文章,历述自己在后唐、后晋、后汉三朝及契丹入主时期所获官爵荣宠,真是官越做越大,爵越封越高,上耀祖宗,下荫子弟。他写道:“时开一卷,时饮一杯,食味、别声、被色,老安于当代耶!老而自乐,何乐如之?”然而,在文中他也承认自己的一生“奉身即有余矣,为时乃不足”。并且明白指出这不足在于“不能为大君致一统、定八方,诚有愧于历职历官”。因而他清醒地预见到后人对他“知之者,罪之者,未知众寡矣!”
尽管如此,如果我们后人还是按照“忠”的政治道德标准把冯道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那就太有失公允了。什么是“忠”?是忠于一家一姓一帝一朝,还是忠于江山社稷黎民百姓?倘若人人都“忠臣不事二主”了,那旧的腐朽的王朝还能灭亡,新兴的王朝还能建立吗?老百姓不是永远都要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了吗?别的且不说,赵宋王朝又有谁去辅佐呢?欧阳修司马光等等史家还能站着说话不腰疼去指责冯道吗?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比五胡乱华,战国七雄还要乱的多,因为这是一个大分裂时期,各地军阀混战,政权更迭频繁,乱世中不知出了多少位智者,埋没了多少位英雄。冯道,便是五代史中的一大奇人。后世对他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是“十朝元老”,官场上的不倒翁;有人说他墙头草,臭名昭著的“大汉奸”;有人说他参透了“无为”之道,懂得官场上的宦海浮沉;有人说他历经数朝,毫无建树;还有人说他超越自我,堪比大至大圣之人;更有人说他仁人君子,造福了一方百姓……,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这位五代史中的奇人。
冯道,字可道,自号“长乐老人”,五代瀛州景城(今河北)人,他一生历经6个朝代,三入中书,担任宰相、三公、三师等职近30年,前后事四姓、相六帝。
一、历经五代十帝,唯一“十朝元老”
在日常生活中,形容某人资历很老,都称他为“三朝元老”,而冯道历经五代十帝,是三朝元老的三倍还多,他历经桀燕皇帝刘守光、后唐庄宗李存勖、后唐明宗李嗣源、后唐闵帝李从原、后唐末帝李从珂、后晋高祖石敬瑭、后晋出帝石重贵、辽太宗耶律德光、后汉高祖刘知远、后周太祖郭威十朝,在十朝为官,还没有人把他当“汉奸”,尤其是投奔契丹做了耶律德光的太傅时,冯道说:“南朝为子,北朝为父,两朝为臣,岂有分别哉!”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大相径庭,让一众看官大跌眼镜。后汉高祖刘知远、后周太祖郭威更是封他为太师。无论在哪个老板底下都能被重用,真可谓:“五代十帝常青树,宦海浮沉不倒翁”。
二、饱读四书五经、堪称“满腹经纶”
冯道虽然无所谓大丈夫气节,但却是饱读圣贤书,是五代时期的第一名人,甚至在五代时期,各位霸主都以能聘请到冯道为官引以为自豪。他在南朝为官时,北朝契丹素闻冯道大名,想偷袭将他抢走,南朝为防止此类事情发生,在边境驻扎军队,严防死守,才没有被北朝得逞。冯道曾主持国子监对《九经》进行刻板印刷,是中国历史上首度大规模以官方财力印刷套书。后唐长兴三年(932年),冯道奏请唐明宗,以唐代开成石经为底本,雕印儒家《九经》,后周广顺三年(953年),《九经》全部刻印完成,前后共历时二十二年。
三、位居高官厚位、一副菩萨心肠
冯道虽然官位极高,却能体察民间疾苦,造福一方百姓,有一年他的家乡闹饥荒,冯道慷慨解囊,拿出自己家里的全部财物接济百姓,自己却住在茅草屋里勤俭节约。在战乱中,冯道看见被劫掠的妇女儿童,心中不忍,就变卖家产将她们赎回,然后派人将她们一一送回家,完全是一副菩萨心肠。在对后唐明宗李嗣源进谏时,冯道说:“谷贵则饿农,谷贱则伤农,这是常理。”劝后唐明宗做一代明君。
显德元年(954年)冯道病逝,终年七十三岁。周世宗听闻,废朝三日,册赠尚书令,追封瀛王,赐谥文懿。冯道一生自称“无才无德痴顽老子”,但世人能有几人懂得他处在乱世中的凶险与无奈,悲欢与心声。
“莫为危时便怅神,
前程往往有期因。
终闻海岳归明主,
未省乾坤陷吉人。
道德几时曾去世,
舟车何处不通津。
但教方寸无诸恶,
虎狼丛中也立身。”
冯道被史学家称为奸臣是因为他一生多次易主,历经四朝,先后为数十位皇帝效命。在中国古代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都以忠君事主为荣,但是冯道多次为不同朝代的皇帝效忠,这在史学家眼里是卖国求荣的行为,有悖于忠臣不事二主的气节。
冯道是五代十国时期一位著名的政治人物,他能力超群,善于察言观色,也因此才这个战火纷争的年代里他才能混的如鱼得水。如果一位大臣只经历一朝,先后辅政多为皇帝,那么后人史学家都不吝笔墨的表达赞美,而冯道确相反。但是从人性的角度去理解在五代十国这个政权更迭频繁的特殊时期,冯道如果不去变通,那么他也就不能发挥自己超群的治国能力,甚至为之丧命。
冯道放弃了做忠实的大臣,而是做了乱世的大臣,虽然他一生辅佐了很多君王,但是他始终都关心百姓,而且他特别清廉,而且经常关心老百姓们的生活。除此之外,冯道也喜欢直说一些事情,虽然不讨君王的喜欢,但是他都是忠实的言语。他对于天下局势的把握丝毫不差,这也是他声名远扬的原因。
冯道也评价过自己,他说不愧对土地也不欺人民,也不欺上天,并且称赞自己在家里是孝顺的,在国家是忠诚的,而且嘴中也不会说一些不好的话。自己的手下也没有不好的人。他的一生对得起天地,对得起自己的良心,要是在和平年代一个大臣能够做到那样的地步,必能够得到重用。而且是在乱世他能够做成那样,注定他是一个有名气的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08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盘点岳飞帐下“八大锤”,他们分别是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