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清朝养廉银是怎么来的,养廉银为什么越养越贪

众妙之门 2023-06-17 03:44:46

清朝养廉银是怎么来的,养廉银为什么越养越贪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清朝养廉银,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 贪污腐败似乎已经成了清朝官员的一个比较普遍的特征,有人更是认为,清朝的腐败在两千年帝国时代里处于领跑地位,这一看法原因有二:一是单个官员搜刮的金额破了记录,这个破纪录者即是和珅,他的财产至少抵得上当时全国三年以上的库银进项。二是贪污的普遍化。从所谓的“乾嘉盛世”的乾隆四十年到六十年间,被查处的督抚以上大员就多达二十余人,以至于乾隆皇帝不得不承认,“各省督抚中廉洁自爱者不过十之二三,而防闲不峻者亦恐不一而足!”嘉庆年间的一位国史编撰曾经在一道奏折里说:

吏治一日不肃,则民一日不聊生,而欲天下之臻于至治不可得。夫欲吏治之肃,则督、抚、藩、臬其标准矣。试思十余年以来,督、抚、藩、臬之贪欺害政,比比皆是。

由此可见,在清代中期的嘉庆年间,贪腐行为就已经演变成从上到下、比比皆是的普遍现象了,清代晚期的贪墨腐败之风更是愈演愈烈,达到了一种触目惊心的地步。为什么会这样呢?难道是官员们的俸银不够花吗?清朝官员的俸禄究竟有多少?下面就从清代的官俸制度的演变聊起,试着探究一下事实的真相。

01俸银根本不够花

应该说,和之前的历代相比,清朝的官俸标准是比较低的。龚自珍在《明良论一》中说:汉唐宋之制,俸皆数倍于今世。康熙时期的御史赵璟也要求皇帝涨俸禄的条奏里说:臣以为俸禄不增,贪风不息,下情不达,廉吏难支。

那么清朝官员的官俸有多少呢?

清朝入关以后,官俸制度是承袭明朝而来,实行的是一种低俸制。顺治元年,国家明确“百官俸禄仍照故明例”,规定:在京文官俸银正一品215.5两,从一品183两,一直依次递减为正九品19.5两。不论品级高低,还发放一块补助即“柴薪银” 12石米。各省的外官俸银和京官一样,只是没有柴薪银,待遇更低。

由于都反应俸银不够花,到了顺治十年,清政府进行了正式的官俸制度改革,规定京官正一品和从一品每年都是俸银180两,禄米90石,一直递减到正从九品是俸银33.4两,禄米16.5石。而外官还是和京官拿的俸银一样,没有禄米(如下图),禄米每石大致能相当于一两银子,以此计算,京官的俸禄增加了18%左右,而外官的俸禄比顺治初年大幅减少了。

这些俸银相当于现在多少钱呢?按最繁荣的康乾时期的物价,20个铜钱能买3斤米,而一两银子能换1000个铜钱,按现在米价3元一斤左右计算,当时的一两银子大致相当于现在的450元钱左右。一品京官的俸禄相当于每年12万元,九品的工资每年仅有2.2万元。外官就更惨了,一品官每年是8万多元,九品仅有1.5万元。

除了俸银,清朝官员的收入构成里还有几项。

一是公费。即办公费用,是朝廷给各级官员办公所用的笔墨纸张以及杂费开支用度给予的补助性费用,也是按官员的品级支取,公费银并没有多少,也就几两银子。典籍里有这样的记载:“顺治四年定各库使月费银有差,各库库使月给银二两,户部司库月给银四两,库使一两五钱,工部库使一两。”

二是津贴。津贴也是一种临时性补助,原则上一般官员都有,清朝末年由于物价上涨,官员的俸禄又经常被克扣,津贴和公费一样被当成一种制度确定下来,但需要各省自行筹措这部分费用用于发放,因此由于经费经常短缺,发放的津贴数额比公费银更少。

由此可见,加上公费和津贴,各级官员的俸禄并没有增加多少。而可悲的是,这些还不一定能拿到手,因为清朝的官俸制度里,还有一个罚俸选项,对官员们的威慑力也是很大的。罚俸是清朝对官员进行处分的最低一级,凡是发现官员在工作中有疏忽行为,但情节轻微没有造成重大损失的,按情节轻重分为七级处罚,分别是罚俸一个月、两个月、三个月、六个月、九个月、一年和两年。

使官员不小心被罚俸的事项非常多,比如官员将仓库或监狱交给不该交给的人,要罚俸一年,上任迟到一个月的,罚俸三个月,迟到两个月以上的,罚俸半年。承办事件延期推诿的,罚俸一年。甚至书写潦草、盖印模糊不正、穿衣服不得当等等,也要被罚俸。

本来就不多的工资再加上随时还有可能被罚掉一部分,使得官员们叫苦不迭。要知道,在清朝做官,俸禄并非自己一个人用,而是很多人都指着这笔钱生活。一般官员包括妻妾孩子在内的家口都比较多,而除了养家糊口之外,奴仆、幕僚等雇员的工资,也需要官员来支付,这样一来,原本就“无以赡其家”的俸禄,还要应付许多因公的私人开销、办公设备的置办和损耗以及定期给上级官员的礼金,自然就入不敷出了。雍正时期的浙江总督李卫曾在奏折里说“年约费金八千余两”,云贵总督高其倬也说:“一年六千金,尽敷用度”。而一品官员的规定年薪只有不到三百两,缺口之大,令人咂舌。

02 不够花怎么办?只能贪

御史赵璟在给康熙皇帝的奏折里说:

知县(俸银)四十五两,计每月支俸三两,一家一日,粗食安饱,兼喂马匹,亦得费银五六钱,一月俸不足五六日之费,尚有二是余日将忍饥不食乎?不取之百姓,势必饥寒。若督抚势必取之下属。所以禁贪而愈贪也。下官行贿以塞上司之口,上官受赃以庇下官之贪,上下相蒙,打成一片。

意思是,县官的一个月的俸银只够支撑五六天,剩下的二十多天只能喝西北风。不想喝风怎么办?就只能从百姓那搜刮和贪污。

从这一段话还可以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官员的贪腐手段根据职位的不同会有所差别。州县一级的官员,距离底层百姓比较近,他们掠夺财富的方式一般都会找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往往比较隐蔽,常用的敛财手段一是加征加派,二是征多报少,多出来的部分就中饱私囊了。而高层官员因为无法直接搜刮百姓,他们就通过下级属员进行敛财,所谓的“大鱼吃小鱼”。一般有四种方式:一是下级官员直接送礼物和金钱,二是在税金中按比率扣留,三是克扣应该下拨给基层官署的经费。大小官员互相配合,一起行动,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贪污之风自然就盛行起来了。

仅向上级送礼一项,名目就非常繁多。“闻向日馈送巡抚节礼诸项,正数之外,又有堂礼、随礼、绸缎礼、契食礼。其他赞营属印、请托题调、扣克规例、滥准词讼,盈千累万”,一个巡抚每年所收到下属所送的各种礼是数以万计。

在俸银制度刚刚实行的顺治年间,就有官员指出:今贪官污吏遍天下,虽有弹劾,不过十分之一,其他弊端较明季更甚。到了康熙年间,由于皇帝比较宽仁,官员们贪污起来更是肆无忌惮。户部尚书希福纳侵吞盗取国库银两近十万两,康熙为此曾一晚上没睡着觉;侍郎色尔图克扣军饷,造成了巨大的军需缺口……

更为致命的是,有些官员克扣公共工程的款项,导致很多工程无法施工,人为造成了很多灾害,普通百姓生活十分困苦,有的选择揭竿而起。就是号称康熙盛世的末年,爆发了寿春起义、德化起义等多次农民起义,对帝国的统治带来了巨大的危机。

03怎样止贪?养廉银横空出世

雍正即位初年,国库空虚、吏治腐败、陋规累累、政务松弛,简直和明朝末年差不多,这使得雍正帝坐不住了。他说“朕以前旁观三四十年,一切情态知之甚悉”,认为产生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官员特别是外官的俸禄过低,而他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推出“养廉银”制度。

养廉银,顾名思义,是用高薪以养廉。雍正认为不可使官员“枵腹从事,令天下人视官场为畏途”。意思是说不能让官员饿着肚子办事,从而让天下人都不愿意当官。

《皇朝文献统考》里记载:

养廉之设,自各省耗羡存公,以备公用,即其赢馀,定为各官养廉。雍正二年,山西巡抚诺岷始行之,嗣后各省大吏俱奏请仿效其法,蒙世宗宪皇帝次第允行。

也就是说,养廉银制度虽然在雍正年间首创,但并非是从上而下的推行,而是先在山西试行,各省纷纷要求照办,然后雍正皇帝下令推广到全国。

那么养廉银能发多少呢?

养廉银起初只在外官中推行,各省发放的标准不一,比较混乱,但可以肯定的是,养廉银的数额对于正式俸禄来说,其数目的差距还是很惊人的。雍正四年山西巡抚伊都立官俸不到三百两,养廉银竟然发了三万两,是正俸的100倍!按照前文的换算方法,相当于现在的约1350万元,和以前穷酸的工资相比,可谓天壤之别了。

由于养廉银制度刚刚实行,各省督抚拿到手的养廉银数额参差不齐,拿的多的,就引起了互相攀比、争名逐利的现象,于是在乾隆朝对养廉银发放标准进行了两次规范,规范后的标准,一般来讲各省总督导养廉银在15000两左右,巡抚的在12000两左右。各地知府一般在2000两左右,知县在1000两左右。按照现在米价水平换算一下,督抚的养廉银相当于每年540万元以上,知府的相当于90万元,知县的相当于45万元,也非常可观。

养廉银从哪来?

养廉银最主要的来源是耗羡。耗羡,是火耗和羡余的合称。火耗就是白银在熔铸过程中发生损耗而要求老百姓另外补缴的部分;羡余就是在赋税之外又以各种名义加收的一些杂税。其次,养廉银的来源还有“赢馀”和“陋规”。赢馀是政府各项收入中超出规定指标的部分,陋规则是一些不太合法的额外收入,比如盐商每年照例给一些地方政府的礼金。

养廉银是发给外官的,这样一来,京官的收入相比起来就太少了,于是心里就不平衡了。为了在京官和外官之间搞平衡,雍正给京官加了“恩俸”和“双俸制”,把京官也纳入了养廉银体系之中。

应当说,养廉银制度的推出,在一开始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一是极大提高了官员收入水平和物质待遇,使官员的工作积极性大大提高,同时因为钱够花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腐败的意愿。二是切断了链接上下级官员的腐败链条。此前,底层官员无限制地征收耗羡,再逐级向上输送利益,当耗羡被用于养廉银的来源后,耗羡的征收就比较透明和规矩,使底层官员的财源无形中得到控制,从而也减少了向上的利益输送。官员孙嘉淦曾这样评价养廉银制度:养廉已足,上司不得需索属员,而摊派无由。是则耗羡归公,既无害于民生,复有补于吏治。

04养廉银为何越养越贪?

本来是为了解决官员的低薪和贪腐而设立的养廉银,在官员待遇提高之后,没过多长时间,贪腐又开始出现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随着养廉银制度的推行和发展,它的几个致命缺陷就暴露出来了。

一是养廉银的来源主要是耗羡,而耗羡本身就是税收之外又加征的费用。成为养廉银的的财源之后,这些税外之税就成了正规的税收,由不合理变为了常规合理。这就使本来由国家担负的官员薪酬负担转嫁到了农民身上,加重了他们的负担。炼银的实际损耗每两不过1%-2%,但官员在实际征收中,往往达到20%-30%,有的达到了40%,如此重负让百姓苦不堪言。

二是养廉银数目巨大,正式俸银反倒成了零头,失去了吸引力。这就使各地官员为了获取巨额的养廉银而加重了对百姓和地方的搜刮力度。

三是官员之间养廉银标准 的不平衡,引发了互相攀比。底层官员对于拿的比高层官员少而心里不平衡,京官和外官也因为薪俸水平相差大而不平衡。这样京官就又会开始暗示外官给他们“表示表示”,而外官特别是基层官员又通过加重盘剥百姓来向上进行利益输送,曾经的利益链条又出现了。

一切似乎又回到了原点。

实际上,养廉银的数额如此之多,是使贪污披上了合法化的外衣,从某种程度上反倒鼓励了贪污。养廉银来自于额外的收入,这种收入在康熙年间是不合法的,起码是不能合法地发放给官员,然后养廉银制度实行之后,这种额外收入竟然变成了合法收入,一些非法的盘剥手段也被承认,变成了合法。这样一来,官员们都在挖空心思谋取养廉银,拿的少的想要多拿点,拿的多的想要更多。以至于到了清代后期,官吏们普遍都把做官当成了经商一样,上任前首先盘算的是能谋取到多少养廉银。嘉庆年间的洪亮吉在文章中就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见里中为守令者,亲友慰勉之,必先为之虑曰:此缺出息若干,此缺应酬若干,此缺一岁之可入己者若干,而所谓民生吏治不复挂之齿颊。

总结一下:高薪养廉的思路是对的,但应该是用正俸发高薪、由国家财政统一发放,而不是由各地自行取之于民。放纵官吏通过搜刮百姓来获取高额的养廉银,也就使养廉与腐败混为一谈,并且使腐败合法化了。清朝后期官吏愈发腐败、政治愈加浑浊,与养廉银制度的推行和失控有关。靠鱼肉百姓来养廉,贪污之风不盛行才怪呢!

清朝“养廉银”制度到底有何弊端?为何会对贪腐没起作用?

清朝的养廉银是为了阻止地方官贪污腐败,而给地方官提升待遇的一种制度。其实养廉银在康熙在位的时候还是有积极作用的,它弥补了国库的空虚,让国家的财力变得更加充裕,而且各地的火耗率也降低了,随着地方官对养廉银政策的摸透,于是便开始出现克扣。

一、清朝国情康熙年间清朝官员腐败成瘾,一般就是地方官从群众那边多征收赋税,然后中饱私囊。而中上的官员由于不直接跟群众对接,所以一般都是向地方官勒索贿赂,最终形成了一条上中下的利益链。地方官贪污最重要的来源就是火耗,就是把碎银子铸成银锭的时候产生了损耗。这些损耗积攒起来导致地方官的收入远超于他们的俸禄。而且随着火耗的征收加剧,导致了地方官与群众之间矛盾冲突,甚至还引发战争。

二、地方官待遇康熙为了解决这个现象,于是将火耗制度控制在朝廷的手中,之后还规定向民间征收火耗有限度,而且只能少不能多。这样就减少了地方官贪污的现象,也减少了群众的生活负担。但是因为地方官的俸禄比较少,养活一家人再加四处打点就不剩多少了。于是康熙就设立养廉心,提高官员的待遇。在这个制度上,地方官跟京城的官员俸禄明显提升。但是因为地方官的收入比京城的官员高十几倍,所以清朝也出现了宁愿做地方官不做京官的现象。

三、养廉银的历史意义养廉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康熙王朝国力的提升,但是没有从根本上抑制住官员腐败的现象,甚至还加剧了官员腐败。这个政策的弊端就是在于被地方官钻了的漏洞,所以我觉得法律才是最强有力的武器。

雍正制定的福利制度“养廉银”,翻开底层才能体会皇帝的无可奈何

雍正朝出现过一个非常奇葩的福利制度,养廉银。所谓养廉银,就是给官员生活、办公发额外的补助。看着挺好的,可你不要简单地以为是皇帝大发福利。羊毛出在猪身上,财富不可能从天而降,皇帝能发的起,一定自有出处。顾名思义,养廉银就是滋养廉洁之风的银子。究其根本,此制度竟然是为了防止官员贪污,廉洁奉公的一种手段。

养廉银的由来还得追溯火耗归公制度上(上篇文章已详述),火耗归公以后,耗羡虽然是合法了,但是也断掉了地方官的一条重要的财路。尤其是归公的火耗都归到督抚一级的省政府管理,州县地方官没了生财之道。势必逼他们在正项税收之外,横征暴敛,弥补火耗归公带来的“损失”。

权衡半天,雍正皇帝想出了养廉银这一制度。为了防止贪污行为的转移,雍正从收归公家的火耗中拨一部分经费补贴地方官,此外不许他们贪污。之所以雍正会采取这样的政策,是因为他深知官场积弊。他并没有简单的学习朱元璋,贪污一两银子就杀头,没有第二个办法,而是采用了这种迂回的办法。

官员们一级一级的向上送礼,绝了底层官员的财路,等于绝了督抚司道的财路,也就等于绝了京官的财路。如果皇帝简单的一刀切,那整个官僚系统马上就会瘫痪,皇帝也拨弄不动,所以雍正不敢!而且也没必要跟这些大臣这么较真,毕竟皇帝终究是要靠这些大臣办事的,大家里子面子都过得去就可以。

要了解养廉银,得先简单了解一下清朝的官僚制度和俸禄制度。明清官僚制度其实是穿一条裤子的,大清基本上照抄了前朝。清初,在京文武官员每年工资大体如下:一品180两、二品150两、三品130两、四品105两、五品80两、六品60两、七品45两、八品40两、九品33两1钱,此外按等级补贴俸米,不过杯水车薪。在外的文武官员,同级别的文官大体和京官统一,但是没有俸米,同级别的武官只有京官的一半。

按照品秩我们来推算各官职都拿着什么年薪,封疆大吏总督180两;巡抚、布政使150两;按察使、盐运史130两;道员、知府105两;同知、知州80两;通判、州同60两;县令45两;县丞、训导40两;主簿33两1钱;衙役12两;铺兵8两;门子、马夫、轿夫、库事6两。单看俸禄,知县及以下的官员们,连吃饭糊口都成问题。

而且清代的官僚制度,朝廷除了给任命的官员发工资以外,自己聘请的幕僚比如说钱谷师爷、刑名师爷等都得自己掏钱。这些师爷都是当地有头有脸的人物,他们掌握了当地最核心的资料。比如钱谷师爷,那是有一本世袭的账本的,记录各家各户的具体情况,家里几口人,圈里几头牛,地里几亩田等等。地方官基本上都是外放的,对当地的情况不可能熟悉。新任地方官到任必得请他们出山,否则公事压根就没法执行。他们的出场费可不低,那都是数以百计的重金。除了幕僚,还得往上送,打点上司,送往迎来的费用,小官们拿出全部的俸禄甚至都不够这些花费的零头。

除此之外,很多官并非都是科举正途出身的,他们本就是富户大家的子弟,买官来就是为了赚钱,不可能满足微乎其微的俸禄,更不可能贴钱做官。科举出生的举子,很难在这样的环境中做到洁身自好。久而久之,官吏的贪赃营私蔚然成风。比如打官司中收点贿赂,判点冤假错案。火耗本是一条半合法的重要收入,归公以后这条路也被断了。如果朝廷不想办法替他们找财路,他们就会自己去找财路。

雍正也不指望官员们饿着肚子还能勤恳办公,用全部俸禄处理公事。穷的连衣服都买不起,有失朝廷大体,不是皇帝想看到的。说白了,为官一任,连饭都吃不起,皇帝脸上也无光。颁布养廉银制度的时候雍正还说道:“恐各官无以养廉,以致苛索于百姓”。当然皇帝也不可能凭空变钱出来,而是从归公的火耗中,提取相当比例的银子发给各级官员。

比如雍正元年,山西火耗收了43万两,各官养廉银就发了11万两,比例高达21%了,所以皇帝在这方面还是很舍得的。大体上各级官员的收入都比原来多了几十倍,有的知县年薪只有40两,却能拿到2000两的养廉银。有的总督巡抚,干得好的,皇帝给发几万两养廉银。京官们后来也相应的补助养廉银,虽然补助的少,但是收入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当然比外官穷是依旧的。养廉银也随着年份逐步提高,尤其是雍正彻底清查各地亏空之后,亏空弥补了,归公的火耗用于亏空的比例降低,养廉银的比例也相应提高。

那养廉银怎么发放呢,总不能见者有份吧?大致的制度基本上是按照官职高低和省份差异来权衡。感兴趣的可以看一下上面的表,大致就能看出养廉银的差异。各级地方官的差异还是很大的,有的几百两,有的几万两。但是这又带出了一个新的问题,京官怎么办?京官养廉银确实也有相应的提高,但是终究比不了外官。

人比人,气死人。京官俸禄相对更低的问题更加突出,如果不解决,根本挡不住地方官向京官“送礼”!雍正意识到这个问题,雍正六年(1728年)皇帝下令给吏、户、兵、刑、工五个部门的尚书、施琅发双俸,多出来的俸禄叫“恩俸”,监管的大学士也获得了双俸和俸米。

养廉银和火耗归公确实是雍正的一大制度创新,体现了雍正的魄力和乾纲独断的能力。中央通过合理合法的手段获得了更多的税收,百姓也因为火耗被制度化而受益,官员们也因为养廉银制度而不再那么贪污,养廉银确实是一举多得的好政策。当然,养廉银制度依旧无法扭转大清官场腐败的本质。正如东野圭吾的《白夜行》中那句经典:不能直视的除了太阳,还有人心!封建王朝最终都会走向腐朽,压根就不是一个制度能扭转乾坤的!养廉银,翻开底层,其实是一种皇帝与大臣之间博弈的平衡,实属特殊时期的无可奈何!

清朝时期的养廉银到底是什么样,养廉银真的养廉了吗?

? ?大清朝在开国的时候其实薪水特别低,所以官员都必须要用特殊手段弄来银子养活家人,而这个情况到了雍正时期有所改观。

? ?清朝雍正时期,雍正非常明白官员是清苦的,而且还掌握着权力,如果不能给官员更好的待遇,这样一定会让更多的官员走向贪污腐败的道路,自己抓腐败就成了治标不治本。

? ?所以,雍正就出台了养廉银子制度,大概是每个级别的官员除了能够正常的获得俸禄之外,每一年还有额外的养廉银子这个银子是做什么的呢?防止你贪污的。

? ?大概有多少呢?最低级的官员大概一年有几十两,然后依次递增,逐渐变成几百两,上千两,而一品官员的银子最多,大概是八千两左右,差不多足够官员们正常养家了,所以这一项制度是非常不错的。

? ?而雍正出台了政策之后,紧接着就大力抓腐败贪污的官员,而刚刚入仕途的官员因为有养廉银子,所以能够生活,在雍正年间包括乾隆的初期和中期,养廉银子确实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明显压制了了官员贪污的风气,让大清的官场突然重新焕发生机。

? ? 但是再好的政策都需要有一个好的执行者,所以,养廉银子在前期的作用非常大,而到了乾隆后期,对于官员是宽纵,官员又故态复萌,重新打起了歪脑筋,开始伸手向国库要钱,向百姓要钱了。养廉银子基本上成了他们除了正常拿俸禄之外,一些补贴家用的零花钱而已。

? ? 而乾隆死后,嘉庆皇帝没能纠正乾隆宽纵的错误,继续宽纵下去,导致了腐败更加严重,而后来的皇帝没有一个拥有雍正这样的铁腕控制力,所以,官场贪污成风,而养廉银子就沦为鸡肋,没有任何作用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070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