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朱文正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了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从乞丐到皇帝,朱元璋一生,最为凶险的一战,就是洪都保卫战。这是一场,2万人挑战60万人的闹剧,但奇迹的是那2万人获胜了,所以朱元璋成了最大的赢家。在这场实力悬殊的战争中,强大的陈友谅,与弱小的朱元璋,上演了此消彼长的一幕。侄子朱文正,用85天的洪都血战,换来了陈友谅的衰败。而朱元璋用270年的王爵,回报朱文正洪都85天的坚守。
当太祖起兵时,南昌王前死,妻王氏携文正依太祖。
公元1344年,旱灾和蝗虫,席卷了朱元璋的老家。整个淮北,笼罩在饥饿与疫病之中。16岁的朱文正,看着母亲王氏,端来的菜汤,湛清的水中飘零的3个叶瓣,留下了悲痛的眼泪。每天都在死人,乡民在死、邻居在死、玩伴在死、家人也在死亡。爷爷朱五四饿死了、奶奶陈氏饿死了、父亲朱兴隆也饿死了。
母亲说:喝完这最后的菜汤,她们孤儿寡母就要投奔叔叔朱元璋了。相比王氏的担忧,16岁的朱文正就雀跃多了。他知道朱元璋,做的是杀头的事情。但朱家世代为农,老实巴交百十年,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可结果呢?大元朝最勤劳本分的农民,全都被饿死了。
太祖、高后抚如己子。比长,涉猎传记,饶勇略,随渡江取集庆路。已,有功,授枢密院同佥。
那时的朱元璋,还不风光,没有根据地不说,儿子还没一个。朱家长孙朱文正,被朱元璋、马皇后视如己出。他们教他读书、骑马、射箭,朱文正长大后,追随朱元璋打下了金陵。朱元璋有了根据地,朱文正却感到了危机感,他有了1岁的弟弟朱标。
太祖从容问:“若欲何官?”文正对曰:“叔父成大业,何患不富贵。爵赏先私亲,何以服众!”太祖喜其言,益爱之。
朱文正总觉得,有什么不一样了,他的心中有了攀比的欲望。金陵立下大功,朱元璋问他:“你想要什么赏赐”?朱文正义正言辞:叔父成大业,侄儿何愁富贵?不用赏我,大业为重。朱元璋非常高兴,更喜爱朱文正了。
太祖为吴王,命为大都督,节制中外诸军事。
朱元璋当了吴王,封朱文正为大都督,统领各方事务。一人之下的朱文正,心中多了点点忧愁:自从有了弟弟朱标,他的赏赐越来越多,但感情越来越淡。朱元璋、马皇后,对他很好,可再不是待儿子般的好。这就是长大的代价吗?朱文正伤心的想到。他渐渐意识到,他和朱标,是不一样的。
友谅帅舟师六十万围洪都。文正数摧其锋,坚守八十有五日,城坏复完者数十丈。
朱元璋给了他尊崇的地位,也将他调离了中枢,他渐渐归于边将。但陈友谅60万大军,兵犯洪都城,给了朱文正最后的闪耀。没有人想得到,洪都城会引来,整整60万汉军的进攻。而没有想到,朱文正的2万大军,可以坚守85天。
陈友谅的汉军,一波接一波,如同滔天海浪,撞击着洪都城。30:1,能打吗?朱文正没有丝毫迟疑,立于那城头之上,如一颗铁钉,死死地钉在陈友谅的喉咙上。每天都在死人。朱文正的战友,一个一个倒下,就像16岁那年,乡民、邻居、爷爷、奶奶、父亲,活活饿死一样。
在这样悬殊的战役中,洪都城每一个守军,都没有选择命运的资本。无论是居民、士兵、统制,还是将军,在这样的浩劫中,都没有选择命运的能力。他们只能坚守、坚守、再坚守,洪都城倘若告破,等来的只会是屠城。
上一刻并肩作战的战友,此间的喉管,就插上了一支利箭,整个洪都城笼罩在了血色之中。每天都在死人,但当年16岁的朱文正,还可以投奔朱元璋。可此间,他再无法逃避,这就是长大的代价吗?用汗水守城、用血水守城、用泪水守城,洪都城面对60万大军,巍峨矗立了整整85天。
太祖亲帅兵来援,友谅乃解去,与太祖相拒于彭蠡。友谅掠粮都昌,文正遣方亮焚其舟。粮道绝,友谅遂败。
85天的血战洪都,拖垮了陈友谅的60万大军,朱元璋打响了鄱阳湖之战。朱文正带领,洪都残军,断了陈友谅粮道。鄱阳湖之战后,朱元璋迈出了,夺得天下最重要的一步。
江西之平,文正功居多。
血战洪都,平定江西,朱文正居功至伟。可第二年,朱元璋称吴王,立朱标为世子,对朱文正的赏赐也很少。
文正不能无少望。性素卡急,至是暴怒,遂失常度,任掾吏卫可达夺部中子女。
一切的转变,使得朱文正,变得喜怒无常。这种情况下,他若是个庸才还好,可他偏偏是个天才。持才者大多傲物,利欲熏心的朱文正,开始沉溺于酒色之中。他的手下将士,也胆大妄为,抢夺民间女子。
按察使李饮冰奏其骄侈觖望,太祖遣使诘责。文正惧,饮冰益言其有异志。
在朱文正行为狂放之际,李饮冰揣测朱元璋心意,弹劾朱文正谋反。1.1364年,朱标成为世子;1365年,朱文正被告谋反而死;3年后,朱标成为皇太子,地位无比坚固;2.朱文正死后,举报人李饮冰,很快也被处死了,而且理由不详。这都说明,朱文正谋反可能性,几乎为零。是有人,将他的抱怨、狂放,顺着朱元璋的心意,无限放大了。
高后力解之曰:“儿特性刚耳,无他也。”免官安置桐城,未几卒。
听说朱文正谋反,马皇后拽着朱元璋衣袖,含泪说道:“这个孩子就是脾气倔,他没坏心眼的,不可能谋反”。朱文正冰冷许久的心,又一次感到了温暖,他的头脑再次清醒。
桐城被软禁的朱文正,很快结果了自己的生命,他太了解朱元璋了。当利刃划过喉管,倒下的那一刻,朱文正想到了:16岁时,饥荒的老家,又想到了那血色的洪都城。每天都在死人,他初出茅庐、名扬天下,都是伴随着无数人的死亡,而他自己从来没有选择的资本。今天,他要走了,他终于可以选择一次了,他要选——自尽。
文正之被谪也,守谦甫四岁,太祖抚其顶曰:“儿无恐,尔父倍训教,贻我忧,我终不以尔父故废尔。”
朱文正自尽后,朱元璋将他4岁的儿子,接到了宫中。看着4岁的朱守谦,朱元璋的眼中,闪过了一丝愧疚。这个狠了一辈子的男人,抚摸着朱守谦的头说:“孩子不要怕,你父亲那般下场,太令我失望。但我不会将你父亲的罪过,牵扯到你身上”。
朱文正身死桐城,是他一生最正确的选择,他的智慧成就了靖江王270年的传承。愧疚的朱元璋,将他儿子朱守谦,封为了靖江王,就藩桂林。朱文正一脉,世代传承,直到顺治7年终结。靖江王一脉,不仅是朱元璋子孙之外,唯一传承王爵的一脉,也是整个中国历史上传承最久的藩王。朱文正在生命最后的关头,终于清醒了,他的智慧成就了靖江王一脉的传奇。
权力是一时的,智慧是永恒的。中国历史的伟大之处,就在于——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周朝之后,再无贵族,或者说人人都是贵族。我们失去了,一群拥有贵族身份的人;却产生了一片,可以传承智慧的净土。
人人皆可为君子,人人皆可雄如龙,而其中关键就是——智慧。书本上的、书本外的、帝王将相的、平民百姓的,各有各的智慧,各有各的生存方式,这就是我们的文化根基。
曾国藩曾经说过:“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他能以中人之资,而成一代“圣贤”,就在于日夜勤学苦读。曾国藩的书桌上,常年摆着一本奇书——《智囊全集》。此书为明代冯梦龙所作,从先秦到明代,记录着1238则名人智慧故事,取材于帝王将相、士子儒生,专门分析他们的锦囊妙计。
朱文正能够镇守洪都(今南昌),足见朱元璋对他是相当倚重的。
洪都坐落在鄱阳湖与赣江交汇处,历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朱元璋派朱文正坐镇,一是此地非骨肉重臣不可以守;二是朱文正勇猛善战屡立战功。
在随后洪都保卫战一役,也证明了朱文正不负朱元璋所托。其实挺佩服朱文正的,在陈友谅攻打洪都前,朱文正完全就是一个公子哥,整天吊儿郎当花天酒地。实在很难想象这种人居然有这么大的能耐。
公元1363年,陈友谅率60万大军,浩浩荡荡奔向洪都,朱元璋给朱文正下了死命令:“守卫洪都,等待大军”。朱文正接到命令,一改常态,领洪都四万人马,守卫85天,等到朱元璋大军来援,取得最终胜利。
那么,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朱文正是凭借什么坚守下来的?1.朱文正在战前开了个誓师大会,号召将士们死守到底,坚定将士信念,在守城过程中朱文正也是站在前线,与将士一同作战,抵御攻城大军,三军见此自然各个拼命。
2.合理分配,根据守城将领特点,调配他们领兵守门,明确各自的岗位职责朱文正自己领两千士兵做机动部队,支援各处。
3.守城将士都是身经百战,其中更有擅长火器的邓愈,猛人薛显。在城墙被攻破时,邓愈利用火器有效地阻挡了敌军,给了明军时间修好城墙。
4.陈友谅分兵攻占吉安,对洪都攻势放缓,给了洪都将士调整的机会,守军得到休整,又适应了战场环境,自然是又能坚持一段时间。
因此,朱文正靠这几点死守了85挺,终于等到朱元璋的大军来援,漂亮地完成了朱元璋给他的任务。
朱文正是一个战场奇才,朱元璋对他也是寄予厚望,只可惜后来朱文正背叛了朱元璋,最后死在狱中。
朱文正是明初一名开国大将,是朱元璋的侄儿.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朱元璋卷》中给了朱文正很高的评价,将朱文正誉为元末明初“天下第五名将”.
话说出身贫农家庭的朱元璋参加红巾军后,不久成为了其中一支红巾军的领袖.当然他也忘不了与他在家乡凤阳一起长大的兄弟们,徐达,周德兴,耿炳文等人都纷纷投奔朱元璋,成为后来与朱元璋南征北战,统一天下的开国功臣.朱文正是朱元璋哥哥的儿子,这个时候也来到了朱元璋身边,成为一名将领.
然而,朱文正的表现却让人难以相信他会是一名优秀的将领,朱文正终日花天酒地,不务正业,下属都对他很不满,但碍于他是朱元璋的侄子,没有人敢出声.可后来的洪都保卫战中证明了他——是一个不出世的军事天才.
洪都,也就是今天的江西省会南昌市,坐落在翻阳湖畔.具有较高的战略意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朱元璋控制了江西地区以后,派了朱文正驻守洪都.
长江中游地区的陈友凉一直想吞掉朱元璋的势力,但几度东征都不胜而归.公元1363年,陈友谅统率60万水军,巨舰数百艘,东征伐吴.汉军铺天盖地而来。
西吴举朝震惊,此时朱元璋忙于与东吴的张士诚作战,无暇西顾,就算挥师西援,以朱元璋的势力,也很难与汉军抗衡.因此,为了争取更多的备战时间,朱元璋给洪都方面下达了命令:誓死保卫洪都,等待大军来援!
洪都守将朱文正接到这道命令后,平日里花天酒地。
不务正业的他此时似乎变成了另外一个人.他迅速召开紧急军事会议,他以一个最高长官的身份用坚定的口吻对每一个将士说:“城亡与亡,我等誓死保卫洪都城!”他立即分配兵力防守各个城门,接下来朱文正和南昌守军们将要面对的是60万大军——当时堪称世界上规模最庞大,战斗力最强的军队之一!
洪都保卫战打响了,六十万汉军在陈友谅统一指挥下,对洪都城发动了一波又一波的猛攻,城楼上的守军与敌军展开了殊死的战斗!
城外,数十万敌军展开一次又一次疯狂的进攻;城内,英勇的守军日日夜夜在做拼死的抵抗.成千上万的箭离开战士们的弓疾速地射向敌军阵中,箭阵如黑云般遮盖了整个上空.
一个个将士倒下了,又一批将士从后面扑上来,踏上战友的尸体,挥舞大刀砍向敌军.一个接一个的头盔从城楼上掉下,鲜血染红了整座城墙,整条护城河是血红色的,河面上漂浮着无数将士的尸体.
城楼上的将士们没有一个后退一步,他们坚信援军会到来,他们坚信自己可以守得下这座城市.
为了鼓舞将士,朱文正亲自统率自己的亲兵,登上城楼,与战友们站在一起,用大刀,用自己的血肉之躯,抵挡60万敌军一番又一番地猛攻!与朱文正一起守洪都的,还有被当年明月称为“天下第六名将”的邓愈.邓愈是个善长使用火器的将领.敌军一度攻破城墙,闯入城中,朱文正派遣邓愈领兵前去御敌,邓愈带兵持火枪轮番射击攻入城中的敌军,汉军纷纷倒下,余下的看到火器杀伤力这麽大,十分畏惧.在洪都守军强硬反击之下,汉军只能退出城外.朱文正忙派人修补城墙.
由于洪都将士奋战死守,陈友谅60万大军围攻85天,长达三个月,都未能攻破洪都城.陈友凉不禁叹道:“朱元璋座下猛将如云,竟还有朱文正此等军事奇才,若能效力于我,势必如虎添翼!”
最终朱元璋准备好了一切,统率40万大军,千帆竞扬,向洪都浩浩荡荡地开来.吴军与汉军在翻阳湖大战,结果陈友凉战亡,全军覆没.洪都保卫战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场战役,决定了朱元璋的霸王事业,改变了元末明初整个局势. 朱文正可谓居功其伟!
正是因为这场长达三个月的洪都保卫战,朱文正充分发挥了不逊于同时代任何名将的军事天赋和指挥才能. 造就了朱文正人生的巅峰,将他推上了元末明初诸将星的神话舞台上.
然而,朱文正的结局是悲哀的.
洪都保卫战后不久,朱文正在部属怂恿下,欲投靠张士诚,背叛朱元璋.被朱元璋先发制人,朱元璋本来想处死朱文正,但由于马皇后的劝阻,他没有这样做,而是将朱文正在桐城软禁起来,终老囚中.
但朱文正所立下的赫赫战功朱元璋也没有忘记,洪武三年(1370年),封朱文正年仅八岁的儿子为靖江王,就藩桂林,并传了14代,相袭280年,成为明史上唯一一脉非太祖血统的王族.朱文正于1365年与世长辞.
假如朱文正没有想过要背叛朱元璋,如果朱文正跟随的不是朱元璋...........
历史没有给我们任何假设,太多的如果,就不是历史,而是小说了!
朱文正出身布衣,善于谋,勇于战,为朱元璋立过奇功,然而一时之错,铸成一生悲剧——或许,这是历史给这位军事天才最公正的评价了!
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已建汉称帝的陈友谅趁朱元璋出兵安丰,应天兵力空虚之际,乘着新造的数百艘大舰,记载中“舰高数丈,外饰以丹漆,上下三级,级置走马棚,下设板房为蔽,置橹数十其中”,载着家小百官,倾国而出,号称大军60万,想要拿下应天,切断朱元璋的归路,让他进退失据,自取败亡。
如果要计算实力,朱元璋这时已与陈友谅不相上下,奈何他救援小明王所在的安丰确实是步险棋。刘伯温曾极力阻止,原因正是怕陈友谅在背后出兵,一旦友谅来攻,应天几乎是必破,风险确实极大。
朱元璋决定搏一搏,他认为安丰是应天屏蔽,救安丰就是救应天,况且还有小明王在,于情于理不得不救。
至于陈友谅,那只能赌他坐失良机,不来攻应天。
但陈友谅也不是易与之辈,哪能看不到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不光出兵,而且几乎带出所有兵力,目的正是一战而毕其功,彻底了断朱元璋。
形势可称凶险,汉军顺利占领吉安、临江、无为,并团团围困洪都,等把洪都收入囊中,大军就能顺江而下,直抵应天。
拿下洪都在陈友谅看来是顺理成章。洪都临水,就在上次,汉军就趁着水涨船高,直接从船上攀附登城,轻松攻入城中。
此后朱元璋收复了洪都,吸取教训,下令把城墙改筑,改为去江岸三十步。如此一来,从船上登城已不可能,但这并不妨碍陈友谅的心情,数十万大军拿个洪都莫非还有什么悬念不成。
偏偏正是在洪都,陈友谅碰得头破血流,以致影响了他的战略大计,直接导致了他的败亡。
此时洪都守城的主帅是朱文正,麾下还有参政邓愈、元帅赵德胜、牛海龙、指挥薛显等将领,总共有大约两万人马。
陈友谅空国而来,号称大军60万,即使有水分,三四十万战兵也是有的。
双方的兵力比是1:20左右。
邓愈、赵德胜是朱元璋老部下,都有大将之才,即使牛海龙、薛显,后来也被朱元璋与傅友德并称,可见也不是泛泛之辈。
洪都的主心骨,却是主帅朱文正。
朱文正是朱元璋亲侄,只比他小几岁,年幼时一起长大,关系极为亲密。两人分别十多年后,才得以重新相认,此后朱文正立功卓著,也被飞速提拔,到了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朱文正已成为大都督,节制诸军,成为朱元璋军中最高军事统帅。这也并不奇怪,李文忠还年龄幼小,朱元璋并没有太多可用的亲戚,朱文正这样的至亲得到重用,也是信任使然。
长久以来流传的朱文正花天酒地,不务正业的说法,多半是来自野史,并不足以采信。恰恰相反,朱文正之前早就表现出了过人的军事能力,克太平、取建康,多有战功,否则既算是朱元璋之侄,把他强行安排到这个职位,也难以服众。
朱文正面对汉军压境,只有死守一途,惟有拖住汉军主力,寄望于朱元璋回援才是唯一生路,否则洪都一破,应天也旦夕可危。
洪都共有八门,朱文正安排诸将防守,自己亲率2000精锐作为预备队,居中调度。
4月23日,洪都之战开始。
汉军首先选择抚州门攻击,下船登岸的士兵们推着攻城锤之类的破门装备黑压压直冲城墙,水面又有战舰上投石机发石相助,城墙很快被打开缺口。
防守抚州门的是邓愈,开国名将眼见势急,火速调来一队火铳兵,以强大火力压制住汉军并抢修城墙。朱文正得到报告,立即调牛海龙等前往增援,并亲自带领预备队到抚州门督战。
激战持续了一整天,汉军终于无法攻下抚州门。次日天明,城墙下尸骨累累,缺口却已被堵住。守军也付出巨大代价,总管李继先、元帅牛海龙、赵国旺、许珪、万户程国胜等都告阵亡。
第二天,陈友谅看抚州门是块硬骨头,下令改换防线,攻击新城门。
新城门的守将薛显有点不同,他并不全是防守。汉军仗着人多,气焰骄横,只知进攻而完全没考虑防御。薛显抓住这点,突然杀出城外,杀了汉军个措手不及,斩敌平章刘进昭、擒其副枢密赵祥等,攻城受挫还被突袭,汉军为之气夺,攻势又告退却。
双方打打停停,这样的情形经常都在上演。在朱文正指挥下,守军以一当十死守不退,汉军遗尸累累却无所进展,空有大军的陈友谅无法拿下洪都城,气得他暴跳如雷。
或许有人问,既然拿不下,何必全军被牵制在此,为何不留下部分兵力围困,自己率领主力直取应天,毕竟应天才是最重要的目标。
对陈友谅来说,也有他的难处。
一是性格上。
陈友谅是一时枭雄,性格狐疑多变。他本就是弑主之人,先杀倪文俊,后杀徐寿辉;对部下也不信任,勇将赵普胜被他自己所杀,这样的性子让他很难真正信任别人做出分兵的选择,一旦分兵,就是削弱自己力量。
况且,倾全国之力拿不下一个洪都,皇帝陈友谅颜面何存,岂不是被人笑话。
第二个原因更为实际——粮草。
汉军劳师糜饷,粮草耗费巨大,供应是个问题。洪都位于鄱阳湖与赣江交汇处,自古即称为“襟三江而带五湖”,战略价值极大。如果不能拿下洪都,给朱文正以喘息之机,难保他不会出奇兵断汉军粮道。对陈友谅来说,拿下洪都能确保沿途粮草供应无虞,弃之不理可能成为祸害。
因此,从脸面上、性格上、粮草问题上,陈友谅都不能置洪都于不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067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