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夺门之变的主导人是谁揭秘背后真正的主谋

众妙之门 2023-06-17 03:21:52

夺门之变的主导人是谁揭秘背后真正的主谋

今天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夺门之变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大明风华》是近年来为数不多的精品古装剧,其中汤唯演绎的孙若微更是受到不少观众的喜爱。但是在电视剧中,孙若微对于策划夺门之变的朱祁镇明显是惊愕甚至是反对的。那么,真实的历史究竟是怎样的?大明风华的演绎是否正确?孙太后果真反对吗?

说起夺门之变,我们首先要从事情的源头说起。明英宗朱祁镇作为明朝的第六任皇帝本来是好好的,但是在他的任上瓦剌开始入侵明朝边境。对于年仅二十来岁,正值热血的皇帝来说这种事情当然是不能容忍的,于是就在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企图一展拳脚,扬威中华。

但是朝中大臣对于皇帝亲征自然是反对的,毕竟国不可一日无君;而作为皇帝的母亲,孙太后也是不愿意儿子涉险。因此为了摆脱后顾之忧,明英宗就把两岁的儿子朱见深立为皇太子,并且让异母弟郕王朱祁钰监国。

在处理完这些事情之后,明英宗就从京师附近匆忙聚拢了20万左右的精锐军队,准备对瓦剌作战。

但是这次皇帝亲征并不顺利,不仅碰上了连日大雨,而且由于准备匆忙,因此粮草供给也出现了问题,军心也出现了动摇。眼见着大同附近横尸遍野,皇帝决心撤军了事。

但是这时候王振却跳了出来,心想咱家皇上出征这才几天就回去,到了京师岂不是被人笑死了?于是他就建议皇上绕道自个儿的家乡蔚州,顺便还能给自己长长脸面!明英宗对于太监王振也确实宠幸有加,虽然群臣反对,还是遂了他的愿。

但是另一边瓦剌的追兵也不是闹着玩的,骑兵本就迅疾,加上明军撤退缓慢,最终被追上。由于应对不当,明军大败,明英宗也因此被俘。

京师群臣闻讯大惊,但还是那句话,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于谦等人就建议孙太后赶紧立新君来稳定当前局势。这样,名义上正在建国的朱祁钰就被立为了新皇帝,被瓦剌俘虏的明英宗则成了太上皇。

瓦剌一方因此很是恼火,本想着手里捏着明朝皇帝可以大肆敲诈一番,如今算是怎么回事?于是也先就派大军进攻北京城!

此时的北京城军队虽然少,而且几乎都是老弱病残,但是于谦等大臣布置得当,加上各地勤王军队陆续开入,瓦剌在吃了几次败仗之后开始求和,说是愿意把被俘虏的太上皇朱祁镇放回去。

此时的景泰帝自然是不愿意的,自己大哥回来了这个皇位到底是谁来坐呢?但是这时候于谦又出来说话了,说现在天命已定,哪里还能有朱祁镇做皇帝的道理?现在应该赶紧派人把太上皇迎接回来。景泰帝无可奈何,说随你便吧。

此后,景泰帝特意派李实、杨善去查探自己大哥朱祁镇的状况,但是内心里自然是不希望大哥归国的。不过景泰帝自己也不知道派出去的杨善竟然私自把太上皇迎接回来了。此中想必有孙太后的背后指使,太上皇虽然误国,毕竟是自己的亲儿子,血浓于水啊!

话说两兄弟的会面究竟是如何,历史记载不一,《大明风华》中的拍摄可能比较接近历史事实,但是话可能多了,毕竟现任皇帝对于前任皇帝应该没多少话可说,提防、猜疑、不满、顾忌该占主导才是。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现任皇帝景泰帝对于自己的大哥是十分不放心的,太上皇回来之后就被他幽禁在南宫。为了防止他出现复辟,不仅把南宫的大门上锁灌铅,周边的树木也全砍了,连送饭都是专门的小洞。此外,还禁止任何人和朱祁镇联络,并命令锦衣卫严加看管。

为了自己一脉做皇帝,不久后景泰帝又把朱见深的皇太子位给废了,立了自己儿子朱见济。可惜的是黄天对他并不好,自己的儿子在被立为太子的第二年就夭折了,这对其打击很大!

这时候的孙太后呢?自己儿子回来后不仅被囚禁了,自己还见不着面,孙子还被从皇太子的位子上撸下来了,自己的权势也是日渐稀薄。这一切的一切都让孙太后深感危机!于是开始了密谋自己儿子复辟的事宜。

加上景泰帝在儿子死后深受打击,不久后又病倒,于是孙太后一方的机会就到来了。虽然说表面上主导南宫复辟的是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人,但是没有孙太后的懿旨,单靠这些人还是难以成事。

于是,在1457年的正月十七,石、徐、曹等人就率兵控制了皇宫,并撞开了南宫大门,迎接明英宗复辟,一场宫变如此简单就结束了,景泰帝竟然没有做出什么反抗。

明英宗复辟后先是杀了于谦等人,并为生母孙太后上徽号曰:圣烈慈寿皇太后。自己临危受命的弟弟朱祁钰也重新被废为郕王,并且被幽禁了起来。但是朱祁钰的命不够硬,被囚禁后月余就死了。

那么为何明英宗复辟后不久就为生母上了这么一个徽号?显然孙太后在此次复辟的过程中是起了关键作用的,作为夺门之变的幕后策划者,孙太后才果真是第一号功臣。至于《大明风华》中的演出,不过只是演绎罢了。

但是自明宣宗开始的早崩确实如其所述,毕竟朱瞻基及朱祁镇、朱祁钰没有一个活过40岁。可能真如电视剧中汉王所说,夺天机甚多,难以长寿吧!

孙太后同意朱祁镇发动夺门之变,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孙太后是明宣宗朱瞻基的第二任皇后,也是大明王朝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对于稳定明英宗、明代宗两朝正常过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明英宗朱祁镇是孙太后的儿子,朱瞻基36岁去世,9岁的朱祁镇成为皇帝,孙太后当时是皇太后,1449年,23岁的明英宗率领近50万明军精锐及朝中各部重要大臣,在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振的蛊惑下御驾亲征瓦剌,结果在土木堡明军全军覆没,王振被杀,明英宗被俘虏。

此消息一传出,明朝全国震动,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都被敌人俘虏,这种情况说是政治地震都不为过,而且瓦剌挟制明英宗继续南下攻打北京城,孙太后作为皇帝的母亲,拒绝了大臣南迁南京的建议,采纳了于谦提出的坚守北京的计划,这是一项正确的决策。

之后孙太后在大臣的建议下,放弃内部矛盾,立朱祁钰为皇帝,朱祁钰是朱祁镇的异母弟弟,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妃子吴贤妃所生,朱祁钰被封为郕王,在明英宗御驾亲征时负责监国,然后孙太后立朱祁镇的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这样的组合,保证了后来北京保卫战的正常进行。

同时孙太后不断设法营救自己的儿子明英宗,终于在北京保卫战胜利之后,明英宗被瓦剌人放了回来,这个时候朝廷就面临政治斗争了,朱祁钰当了皇帝之后,不愿意再让位给朱祁镇,而且防备朱祁镇会夺位,所以把朱祁镇软禁了起来。

孙太后看着自己的儿子明英宗被软禁,并没有采取过激的政治斗争激化矛盾,而是听之任之,就连孙子朱见深后来被朱祁钰废除皇太子之位,孙太后也没有强行干涉,她只是把保护儿子和孙子的安全作为最重要的事。

朱祁钰的身体非常不好,仅仅当了8年皇帝就生病了,而且病得很重,关键是朱祁钰儿子还夭折了,导致他没有儿子,朱祁钰一病重,大明王朝就陷入了危机,假如没有干涉的话,朱祁钰又病死,那大朝王朝就没有皇帝,就会陷入天下大乱。

所以在朱祁钰病重之际,明朝的一帮大臣为了自己将来的政治地位发动了夺门之变,石亨、徐有贞、曹吉祥杨善等人准备拥立朱祁镇复辟为帝,并将这一消息告诉了孙太后,得到了孙太后的支持,于是这些人把软禁中的明英宗朱祁镇放了出来,并成功拥立为皇帝,而病重中的朱祁钰一个月后就去世了。

孙太后为什么要同意夺门之变?

1、朱祁钰病重无子,为了解决这一政治危机,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明英宗朱祁镇复辟,让大明王朝有一个皇帝,才能稳定局面。

2、皇帝之位本来就是明英宗的,要不是他冒失北伐瓦剌,也不可能被俘虏,也就不会让朱祁钰当上皇帝了,现在皇帝之位又回到朱祁镇手上,孙太后当然会支持了。

3、朱祁镇是孙太后的儿子,朱祁钰不是,孙太后不支持自己的儿子,会支持谁呢?

4、夺门之变是一次和平演变,虽然明英宗复辟之后杀了于谦等一批景帝朝的大臣,但那是后来的事,在夺门之变中,并没有人被杀,所以孙太后支持了。

为何有人说中国历史上得位最不正的皇帝是发动夺门之变的朱祁镇?

从情感上来说,都认为朱祁镇是一个历史的罪人,也就追究到其复辟、重新取得帝位的来路不正。

但在我看来,其得位没有不正,更称不上最为不正。皇位之争,历来都是残酷的,没有正与不正之说,只有成功与不成功之说。

评价一个帝王,也不是看他的皇位如何来的,还是要看他得到皇位之后干了什么?逆取顺守,这也是自古以来所主张的道义。

土木之变后,英宗朱祁镇失掉了皇位,等到朱祁镇被瓦剌释放回来之后,依然有许多大臣请求代宗朱祁钰归还朱祁镇的帝位。

当初,于谦等人拥立郕王朱祁钰登基时,他再三推辞,不肯就位。但登基后,局势很快就稳定下来,自然不想把帝位再交给别人。

在迎立朱祁镇回归的时候,朱祁钰就不很满意,曾经对大臣们说:“我并不贪恋帝位,是你们把我推上这个宝座的。”

其意思很明白,你们不能说把我推上了就推上来,说把我赶下去就赶下去吧。之所以朱祁钰对这个帝位不很热迫,其实,不用争也是他的。

朱瞻基就只有朱祁镇、朱祁钰两个儿子,朱祁镇被俘后,皇太子朱见深是嫡长子,才仅仅两岁,这种情况下,既然于谦等人建议孙太后立朱祁钰为新君,已经表明了天下大势,朱祁钰不干,已经没有其他人可干了。

朱祁钰也清楚,他不是孙太后亲生,朱祁镇万一回来,他不仅帝位不保,恐怕性命也不保,做一个摄政皇叔,有多好呢?

可是局势不允许,不得已而为帝。但做了帝王之后,想法就不一样了。他不仅自己不想退下来,还想把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

但皇太子朱见深是孙太后所立,孙太后自然希望将来的帝位还是属于英宗朱祁镇一脉。但朱祁钰通过贿赂宦官和朝臣,终于废掉了朱见深,改立自己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可一年后,太子朱见济就夭折了。

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石亨等人发动”夺门之变“,朱祁镇复辟成功。此时,朱祁钰已经病重,而且没有儿子。更为巧合的是,于谦等大臣就在正月十六日白天,已经拟定了奏折,表奏立原太子朱见深为皇太子,由于已经天晚没有上奏,只等第二天一早上奏。就在当天夜里,就发生了夺门之变,朱祁镇复辟成功。

朱祁钰被拉下了皇位,一月后朱祁钰病逝。由于这些原因,朱祁镇的复辟,被称作毫无意义的皇位之争。

因为朱祁钰没有儿子,其死后,不是迎立朱祁镇复位,就是皇太子朱见深继位。朱祁镇一样结束囚徒生涯,起码做一个体面的太上皇。

但是朱祁镇,包括孙太后都没有一点政治眼光,起码的政治智慧都没有。起初是兄弟不和,给一心投机的野心分子以机会。在朱祁钰病重之际,已无子嗣,皇位自然理当归还朱祁镇一脉。道理很简单,事情很明白,但是孙太后、朱祁镇昏庸不明,让那些小人从中滋生事端。

因此,从这个过程来看,帝位早晚是朱祁镇的,朱祁镇通过夺门之变复辟,重新取得帝位,也没有来路不正之说,仅仅是毫无必要,徒留后世诟病。

特别是朱祁镇复辟之后,有意无意之间,任由迎复的臣僚冒功滥赏,大肆报复,于谦等许多对社稷有重大贡献的功臣都被冤屈杀死,虽然事久以后,朱祁镇也有所后悔,但为时已晚,这才是朱祁镇真正被后世瞧不上的地方。

“夺门之变”的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最后都是什么下场

夺门之变之后石亨被封为了忠国公;曹吉祥被封为司礼太监;张軏被封为太平侯;杨善被封为奉天翊卫推诚宣力武臣兼礼部尚书;许斌被封为礼部侍郎;徐有贞被封为兼任学士,加封兵部尚书,后又封武功伯兼华盖殿大学士。此外还有4000多人因为夺门之变得以升官。

不过他们的结局却比较凄惨。石亨因为石彪案,在1459年,被明英宗下令在家养病;1460年,石亨被锦衣指挥逯杲奏报意图不轨,被下诏狱,被判谋反罪;一个月后,石亨在狱中死去,石表、堂孙石后被处死。

曹吉祥在石亨下狱死后担心自己就是下一个,于是暗中蓄养大量死士,意图诛杀明英宗、另立新帝以稳固自己地位。后来在叛变中被怀宁伯孙镗率兵击败,最终被判千刀万剐,族灭。

张軏、杨善则自然去世,他们的儿子则在1465年明英宗革除夺门之变功爵时夺取掉爵位了。

许彬由于在夺门之变后和石亨交恶,被贬为陕西参政,1469年,石亨败亡时,被官复原职:礼部侍郎,不久去世。

徐有贞夺门之变后和李贤一起被石亨、曹吉祥视为对手,并一度和李贤下狱,后被诬奏谋反,然后被明英宗流放到金齿卫。在曹石之变后明英宗释放徐有贞回家乡,之后徐有贞一直都是隐居生活十几年才死。

综合来看,明英宗对待夺门之变的参与者并无过错,其结局不同也只能说是在后续的生活中都或多或少的犯下了些许过错,可以看出明英宗并非过河拆桥、忘恩负义之人。

正史上的孙若微是怎样一个人?为何被说心机女?

《大明风华》中极力塑造的女主角孙若微,是一位让人敬佩的女性。其中最能说明问题是,黑衣宰相姚广孝摸骨后,称她是:半个女主,其实就是半个武则天。这个评价可谓太高了。由此奠定了孙若微这个人物的整体基调:能改天换地的女汉子!

果然,随着她成为太后,北京保卫战开始了,孙若微纵马出城,振奋明军士气的那一刻,她的威望也达到了顶峰。随后立朱祁钰为皇帝,放权于谦。一系列操作下来后,仿佛她才是北京保卫战的第一功臣,力挽狂澜,挽救大明的最牛之人。

但很遗憾,这一切都是假的,连她靖难遗孤的身份都是假的。历史上的孙皇后,素有一代妖后之称。她之所以能进入太子府,完全是沾了朱瞻基老妈的光。因为,朱瞻基的老妈跟孙氏一样,都是山东邹平人。

由于孙氏自幼长得非常漂亮,被朱瞻基的姥姥:彭城伯夫给看中,然后告诉了朱瞻基的老妈,于是太子府内派人来调查一番后,确信,孙氏不但漂亮,且品德兼优。就这样,孙氏被选入太子府,当时她才十岁左右!

所谓,老乡见老乡,朱瞻基的老妈,自然对孙氏关爱异常,手把手地教她宫内礼仪,规矩啥的。当朱瞻基大婚时,胡氏封为太子妃,孙氏则是太子嫔。

不过这个结果,却并不妨碍朱瞻基对孙氏的感情,毕竟两人也算青梅竹马,一起在府内长大的。这段感情,非胡氏可比了,由此也就造成了胡氏的悲剧。

胡氏,即《大明风华》中的胡善祥,其实她才是历史上的贤德皇后。只因没有生出儿子来,就被朱瞻基废掉了。不过真实的理由却是,胡氏天天劝朱瞻基,身为一国之君,别天天游玩,要勤于朝政(车驾颇事游幸。后每乘间规讽,无媚顺态)。让朱瞻基非常不爽。

相反,孙氏由于自十岁起,就跟朱瞻基认识,对他是啥人一清二楚。所以孙氏非但不规劝,反而顺着朱瞻基的性子来。皇上想玩?好啊,我陪着!在朱瞻基面前,从来都是一股妖媚之态。(孙贵妃体态妖娆,性情狡黠,少成若天性,百般取悦上意。)

看看这反差,是不是都能看出来:胡氏才是真正的一国之母呢?所以,孙氏由此就有了“一代妖后”之称。后来,由于孙氏生出了皇子朱祁镇,朱瞻基连忙趁此机会,扶孙氏当了皇后,废掉了胡氏。

朱瞻基废皇后这事,做得实在不咋地,史官都大笔一挥,写道:后无过被废,天下闻而怜之!

由此孙氏升级,成为孙皇后!在朱瞻基去世后,晋升为太后。在朱祁镇被瓦剌人活捉后,在于谦的劝说和力荐下,孙太后才同意让朱祁钰当皇上。

整个北京城保卫战期间,孙太后唯一关心的,就是身在瓦剌的朱祁镇,多次派人过去送衣服,并给也先送钱物。所以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是于谦的功劳。

可惜,后来“夺门之变”发生时,又出现了孙太后的身影,因为宦官曹吉祥请示过她,得到了她的同意和支持。看到这个记载,其实谁都能明白,为啥夺门之变那么顺利。

不然,一个石亨、一个半仙式的徐有贞,就能干成这么大的事,这不是笑话吗?所谓反常为妖,所以“夺门之变”真正的幕后人,是孙太后!

也正是因,后面有孙太后坐镇,手握兵权的于谦不敢阻止,只能束手无策地看着这次离奇的事件发生,结束,然后自己被杀掉!全程都不见孙太后影子了,偏偏于谦死后,她才出现,质问朱祁镇:于谦有大功,不该杀!

须知,夺门之变发生在公元1457年的正月十六,而于谦被杀,是发生在正月二十三!

期间最少是七天时间,且杀于谦时动静非常大,史载:天下冤之。可孙太后却能全程不知道,这可能吗?所以别再被《大明风华》骗了,历史上真正的孙若微,堪称是一代妖后!不但能在朱瞻基面前“体态妖娆”,且还能“暗中作妖”,于谦之死,她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06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