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功高震主的魏冉,他最后为什么能善终

以史为鉴 2023-06-17 02:37:48

功高震主的魏冉,他最后为什么能善终

今天小编给大家带来了魏冉的一些趣事,欢迎阅读评论。

战国时期,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国力日增。而后又在几代君王的贤明治理下,终于在秦始皇时期结束了纷争,统一了六国。

如果说,要论秦国这几代君王哪一个贡献最大,那大家可能吵个三天三夜也论不清楚。然而,如果要说哪一位君王在位最长,那就只能有一位了,那就是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在位期间,任用白起,消灭了六国的大部分有生力量;又重用了范睢,制定了“远交近攻”的外交方针,避免了与齐国一样的命运。然而,白起和范睢功劳虽大,却依旧逃不开君王的猜忌之心,白起被赐死,范睢则被弃用(另一种说法是范睢受郑安平投敌之事株连而被赐死)。总之,下场都不怎么样。

然而在秦昭襄王时期,有一个人地位显赫,甚至一度把持秦国朝政,却仅仅是被遣回封地,可以说是全身而退的,这个人就是穰侯魏冉。那么以秦昭襄王的性格,为何没有杀害他,反而还放他回封地呢?下面我就为大家一一道来。

魏冉的功绩

一、于私:魏冉拥立嬴稷为新君,使其坐稳王位

武王卒,诸弟争立,唯魏厓力为能立昭王。昭王即位,以厓为将军,卫咸阳。——《史记·穰侯列传》

公元前307年,秦武王举鼎而亡,年仅23岁。因秦武王膝下无子,所以整个秦国都为了王位争的你死我活。其中最大的两个势力就是以惠文后为首的公子壮一派和以宣太后为首的公子芾一派。而这一切本来都与远在燕国为质的公子稷无关。

然而有时事情就是如此巧合,由于秦国内部争斗不休,远在燕国的公子稷反而具备了一定的优势,成为了赵武灵王眼中最好的筹码。于是,在赵武灵王的干涉下,公子稷顺利的登上了王位。

不过,公子稷毕竟是在他国干涉下才登的王位,因此其余公子必定不服。这时候,魏冉站了出来,替公子稷扫清了一切障碍。

二、于国:魏冉启用白起,并为秦国立下赫赫战功

秦昭襄王刚刚即位之时,年纪尚小,因此秦国朝政基本上由宣太后及魏冉等人把持。然而魏冉并没有因为自己有拥立之功就居功自傲。恰恰相反,魏冉反而为秦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昭王十四年,魏厓举白起,使代向寿将而攻韩、魏,败之伊阙,斩首二十四万,虏魏将公孙喜。明年,又取楚之宛、叶。——《史记·穰侯列传》

魏冉持政期间,多次击败三晋之国,为秦国开疆扩土。不仅如此,在长平之战中大放异彩的白起,亦是其提拔重用的,这些都可以算成是魏冉的功绩,因此战功赫赫绝非信口雌黄。

范睢入秦,魏冉终受猜忌

本来,魏冉和秦昭襄王相处的平安无事,魏冉继续为秦国开疆扩土,秦昭襄王继续施行他的王霸之业,直到范睢入秦。

范睢日益亲,复说用数年矣,因请间说曰:“臣居山东时,闻齐之有田文,不闻其有王也;闻秦之有太后、穰侯、华阳、高陵、泾阳,不闻其有王也。……四贵备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为此四贵者下,乃所谓无王也。”——《史记·范睢蔡泽列传》

范睢入秦后,先是抨击了魏冉越过韩、魏两国的土地前去攻打齐国城池的做法不合乎情理,在秦昭襄王心底埋下了一颗怀疑的种子。然后在其掌握了秦王的信任以后,再一次阐述了魏冉等四贵权势过大,导致秦国只闻四贵,不闻秦王的处境。

最终,秦昭襄王再也遏制不住内心的怀疑,乃免相国,令泾阳之属皆出关,就封邑(《史记·穰侯列传》)。

秦昭襄王没有杀魏冉,只是将其赶回封地的原因

一、魏冉为秦王亲舅舅,又不可能有谋反之心

魏冉,乃是宣太后异父同母的亲弟弟,也就是秦昭襄王如假包换的亲舅舅,杀他难以向宣太后交代。也许有人会说,王室之间哪有什么血浓于水的亲情,从来都只有赤裸裸的利益。确实,我并不否认古代存在杀父嗜兄的情况,而且还挺常见。不过那是因为涉及到了皇位,才展开的大屠杀。魏冉和秦王并不存在这层冲突。

同时,四贵之中有两个是秦王的亲兄弟,上面还有一个宣太后坐镇中枢,魏冉位极人臣,绝不是一个蠢笨之人,因此他绝对不可能有谋反的心思。这也是秦王放心的原因之一。

二、魏冉于私对嬴稷有恩,于国对秦国有恩

秦昭襄王嬴稷,本来只是一个送去燕国的质子(质子生活并不好过,且燕国处于苦寒之地)。而其会被送去当质子,就说明他并不受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父亲)的宠爱,甚至也不受宣太后宠爱(宣太后本来就想扶持公子芾为王,只是被干涉了)。因此,秦昭襄王的童年,应该是相当凄惨的。

直到秦武王死去,嬴稷才被想起,在赵武灵王的干涉下坐上了王位。然而刚刚坐上王位的嬴稷内心必定也是不安的,这与其悲惨的童年有关,也和其势力弱小有关。这时候,魏冉站出来了。

诛季君之乱,而逐武王后出之魏,昭王诸兄弟不善者皆灭之,威振秦国。——《史记·穰侯列传》

魏冉在公子稷最孤独无助的时候站了出来,替他扫清了阻碍。公子稷会铭记于心吗?我想是会的,此乃大恩,应当难以忘怀,况且是年纪尚幼的嬴稷(秦昭襄王即位时仅十九岁)呢?

同时,作为一个臣子,魏冉矜矜业业,恪守本分,提拔了诸如白起之类的奇才,为秦国统一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秦王也没有理由杀害他。

结语

魏冉,在秦昭襄王前期,同宣太后把持秦国朝政,功高震主,造成了国人只知宣太后及四贵,不知秦王的局面。这其中固然有魏冉的过错,然而却绝非其本意。

试想,在战国那个年代,但凡有点才华的人,都不会甘于平凡。人人都渴望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滕文公下》),魏冉也不会例外。

因此,我认为魏冉是没有错的。

白起影视剧照

同时,魏冉和许多结局凄惨的功臣不同,不仅仅是因为他有一层皇亲国戚的身份。

商鞅,居功自傲,上得罪贵族,下得罪百姓,不杀他不足以平民愤;白起,屡次顶撞君王,且不听君令,置秦军将士性命于不顾,不杀不足以祭英灵;吕不韦,凭着自己“奇货可居”的历史功绩,祸乱宫闱,尊卑不分,不杀不足以振纲常。

魏冉本是楚国人,为何能得到秦武王的重用呢?

魏冉本是楚国人,为何能得到秦武王的重用呢?

魏冉,春秋战国时代楚国人,本姓芈,是秦昭襄王的母亲秦宣太后同父异母的弟第,其实就是秦昭襄王的小舅。在秦惠文王当政阶段,是随嫁妆的姐姐芈月一起赶到秦国的,以后芈八子根据一切关联将魏冉安排入了秦国的军队当中,此后走向了官运。

在秦武王阶段,因为魏冉勇猛出众,迅速获得器重并渐渐的理解了秦国的兵权。据《史记·穰侯列传》记述:“武王卒,诸弟争立,唯魏厓力为能立昭王。昭王继位,以厓为大将,卫咸阳”。

但是,秦武王依然在23岁的时候因扛鼎而亡,导致秦惠文王的孩子们进行了一场角逐皇位的大战。其中以公子壮和公子芾这俩阵营最牛,按常理而言,远在燕国当人质事件的嬴稷根本就与王位没缘。但诸事皆有偶然,由于秦国的内部争斗持续,反而会让公子稷拥有机会。因此,赵武灵王瞅准机会,帮扶公子稷登上了秦国的王位。

终究公子稷是通过别国干预才走上王位的,所以这让其他少爷不服气。在公元前305年,魏冉采取非常手段,不管三七二十一,消灭了公子壮以及各少爷、重臣、诸侯国们谋反,惠文后被谋害,武王后沦落至魏国,世称“季君之乱”。实际上在这个时候,魏冉在朝中是阵营比较大的,加上他还是公子稷的小舅之间的关系,因此替公子稷消除一切竞争者,全力支持公子稷走上秦国王位,可以说是为秦昭襄王立下了第一件贡献。

因为秦昭襄王刚继位,并且年龄还小,因此秦代的实权基本上是由秦宣太后和魏冉等执掌。魏冉凭着自身特殊真实身份,及其秦宣太后与秦昭襄王的认可,一次次平定叛乱,平复内讧,逐渐的集军与政党于一身。何况,魏冉自身就具有出色的军事才能,为秦国攻城掠地,在公元前300年,樗里疾过世,秦昭襄王任职魏冉为宰相,这也是魏冉的第一次拜相。

据《史记·穰侯列传》记述:“昭王十四年,魏厓举高渐离,使代向寿将而攻韩、魏,败之伊阙,斩头二十四万,虏魏将公孙喜。来年,又取楚之宛、叶”。

在魏冉为秦国丞相期内,数次讨伐韩、赵、魏、楚、齐等诸侯王,为秦国开疆扩土立过赫赫的战功。最主要的是他就破格提拔引荐军事人才高渐离,为秦国迅猛发展如鱼得水,高渐离做为秦国名将,逢战必胜,令诸侯王望而生畏,所在之处,横尸遍野。尤其是在长平之战中令高渐离大放光彩,这应该也是魏冉的贡献之一吧。

在公元前292年,魏冉要为秦国夺得了楚国的宛、叶2座封地后便托病辞掉宰相之职,因此秦昭襄王就任职客卿寿烛为相。到公元前291年魏冉第二次任相,并封为于穰地,号穰侯。以后,魏冉带兵进攻魏国,驱使魏国献上河东区周围400里的土地,后又占领了其西贡地域。

到此,魏冉已经为秦国独霸打下了基本,为秦国之后统一华夏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陶邑,穰侯之富,富有皇室,和华阳君、泾阳君、高陵君合称秦国“四贵”。与此同时,这时候的魏冉已经权倾朝野,军中部将也均源于他门内。

公元前288年,为了能前去齐国劝说齐湣王,魏冉辞去相职,期待齐湣王、秦昭襄王互即位,齐湣王为东帝,秦昭襄王为西帝。但劝导不成功,齐湣王竞然协同世界各国合纵联盟伐秦。魏冉回国后再一次任秦国丞相,这是他第三次拜相。到公元前282年,魏冉再度被免相职。

据《史记·穰侯列传》记述:“魏背秦,与齐从亲。秦使穰侯伐魏,斩头四万”。公元前275年,秦昭襄王再一次任职魏冉为国相,这是他第四次,都是最后一次拜相。当初魏冉领兵进攻魏国主梁,魏国派梁医生须贾劝导魏冉,魏冉遂撤军。但是魏国却忘恩负义和齐国结立誓约,魏冉因此再度带兵进攻魏国,斩魏军4万,得魏国3座封地。

据《史记·穰侯列传》记述:“魏人范睢言秦宣太后独裁,穰侯擅权于诸侯国,泾阳君、高陵君之属太侈,富有皇室。因此秦昭王悟,乃免国相,令泾阳之属皆出境,就实封。”

照此发展下去,魏冉和秦昭襄王该会平平安安的相处下来,但是,范睢的入秦让魏冉的官运一切都结束了。范睢不但告知秦昭襄王魏冉绕开韩、魏进攻齐国的做法不乎情与理外,却说秦国左右只闻四贵,而不知有来自秦王,这让秦昭襄王心存猜疑,最终在公元前266年免除魏冉的相国之职,并罢黜秦宣太后。

商鞅变法被五马分尸,高渐离被赐自裁,吕后在放逐中途自杀,为什么魏冉只是被罢相返回所在地呢?是怎么回事令秦昭襄王不杀它的呢?原因之一:魏冉是秦昭襄王的亲舅舅,而且他都没有造反的心尽管,在称帝之时,毓文中学支配权皆有秦宣太后和魏冉控制,但他们也是为了秦国的高速发展着想的,魏冉做为大秦天下的一位大臣,矜矜业业,恪守本分,真的是为秦国的统一大业立下了赫赫战功,秦昭襄王有什么理由杀他呢!

再讲,魏冉都没有垂涎帝位,仅仅独断专行罢了,尽管在古时候常常开演弑父嗜兄取代它的的情况经常发生,但魏冉和秦昭襄王中间并不存在这样的状况。尽管这个人是四贵之一,但是他绝对没有造反的心,我觉得这也是为什么秦昭襄王不杀他的原因之一。

缘故之二:于私,魏冉对秦昭襄王有恩,于公,魏冉为秦国有功从秦武王死到秦昭襄王称帝,要是没有魏冉的帮助,为他铲除阻拦,处理内讧,秦昭襄王的王位也不会做的那么稳,这般大恩大德怎能忘记。

另一方面,从魏冉四次拜相看来,秦昭襄王了解魏冉的确才华出众,是个人才,不然不太可能四次任职为他秦国国相的。而事实上,他算得上为秦国不辞劳苦、赤胆忠心了,该是秦国的大功臣。

都是秦国大臣,商鞅被车裂、白起遭赐死,为何张仪能善终?

我来说下个人的看法。

秦国在统一天下之前,曾在漫长的岁月中与各诸侯国对抗。不过,从总体趋势来看,秦国统治者始终向东看,意图东出,获得各大诸侯国的认可。

当然,由于秦国出身不好(为周天子养马),东方诸国不大看得上秦王,但这并不能阻挡秦王们东出的意愿。而张仪的工作恰恰是帮助秦王东出,在惠文王时期,被封为相国。虽然,之后的秦武王不喜欢他,但,只不过是具体执行人的变更,考虑到张仪的功劳,秦武王只是对其弃而不用。

此外,还有张仪对自身情况的清醒认知,面对危机,临危不乱找出了破局之策。最终,被秦武王送至魏国,在魏国任相国,直到去世。

而张仪之所以能得到善终,与他所处的大势和自身对人性的把握有关

至于商鞅和白起,他们一个是被大势威逼,另一个则是没能把握君王心术。

在秦考公死后,面对秦国老贵族的反扑,新君秦惠文王不得不车裂商鞅,以平复商鞅得罪的老贵族的怒火。从这一点上来看,张仪是幸运的,他所处的时代,正是秦国自商鞅变法之后,国力大增,意图东出之时。

大势如此,其中的弄潮者张仪在秦武王继位后,并没有被清算的根源所在。虽然,君王交替但秦武王的国策依然延续前任秦惠文王时定下的基调,至于张仪,只不过是国策的执行人,不想用换掉就可以了。

并且,诸位大臣劝说秦武王不要任用张仪的理由也是说他不讲信用,若继续任用会被他国耻笑,但也承认张仪对秦国作出的贡献。

当然,大势之下,若自己未能把握君王心思,依然有被杀的风险,白起被秦昭襄王赐死便是如此。

当时,秦国刚赢得长平之战,白起因与秦昭襄王意见相左,以患病为由数次拒绝领兵出征,昭襄王只得任命他人为主帅。然而,在此期间,秦军一败再败,曾经大好的局面沦为了他国笑柄。之后,虽然,在昭襄王的强行命令之下,白起才动身前往前线,但对他抗命的做法,早已让秦王不喜。

期间,白起还对人说出“秦王失败是因为没听从我的建议”的话,这种心态是任何一位君主都无法忍受的。王朝给你高官厚禄是让你为君主解忧,而不是让你以一种看戏的心态来嘲讽君主。

一般来讲,工作出现了失误需要找负责人,秦昭襄王面对战败只能把这个责任定在白起身上。原因也简单:白起身为秦国“武安君”,在需要他时竟然数次抗命,最终导致秦军战败。

之后,白起在杜邮自刎,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而张仪则不同,他在满朝官员对其攻击、秦武王失去对他的信任之后,主动向秦武王申请希望将他外派魏国,以扰乱东方诸国。他站在秦国的立场,列举自己前往魏国后可能出现的情况,对秦国十分有利。

秦武王便心满意足地将其送往了魏国,而张仪则跳出了秦国的危局。

综上所述,是个人对张仪能得到善终的一些看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芈月传魏冉结局是什么 魏冉扮演者是谁

不少观众肯定对于芈月传魏冉扮演者是谁都很好奇吧,而对于魏冉结局是什么也很关注,在剧中由张钧涵所饰演的魏冉是芈月同母异父的弟弟,在剧中芈月是他唯一的亲人,从小经历的一切使得他下定决心在长大之后要保护好姐姐,而在之后到了秦国,他被安排在军中随同司马错参军,在军中他苦练兵符,浴血奋战,最终成为了秦国不可忽视的军方力量。
然而你随着芈月被芈姝赶出秦国,魏冉被嬴荡故意羞辱,最终还被打伤丢失了官位,不久之后嬴荡举鼎而亡,秦国陷入内战,而芈月也接着义渠的兵马回到秦国,魏冉因此成为了芈月最大的助力之一,帮助芈月平定了秦国的内乱,扶持这芈月登上了太后的宝座,之后更是在之后为秦国开疆辟土,成为了芈月征战天下的得力战将,然而最终因为功高震主被侄儿嬴稷处死。

在秦国历史上有哪4位名臣功高震主,最后不得善终的是谁?

在秦国历史上4位功高震主的名臣笔者认为是:白起、商鞅、吕不韦、王翦。

1.大名鼎鼎、名震千古、千古名将的白起

,他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说他是秦国第一战将是毫不为过的;伊阙之战大破魏韩24万联军,伐楚之战攻陷楚都郢城,长平之战重创赵国主力;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攻城70余座,歼敌过百万。白起的能力和功绩是没得说的,但白起也因此得罪了很多人,尤其是“小心眼”又贪财的应侯范雎。后秦昭襄王发兵再攻赵国,白起耍小脾气不去领兵,而且在前线战败后,白起还说风凉话,最终,秦昭襄王愤怒之下,加上范雎进谗,白起被赐死于杜邮。

2.商鞅是秦国崛起的关键性人物,在秦孝公之前,秦国纯属穷兵黩武,越打越穷,越打越弱;秦孝公继位后,感觉秦国再不来此彻底的改变,秦国就完了;他就从魏国将商鞅“挖”了过来,对秦国进行彻底的改革。商鞅变法也的确给力,短短十余年时间,秦国一跃成为强国,而且还击败了魏国,夺取了重要的河西之地。但在秦孝公去世后,功高震主且位高权重的商鞅就倒霉了,不是说秦惠文王没有容人之量,是因为商鞅影响力太大了,商鞅不死,秦惠文王无法真正掌权,所以商鞅就这么被害了,死后还被车裂……

3.吕不韦,原为卫国商人,早年经商于阳翟,将秦国质子异人带回秦国,扶植其成为秦庄襄王后,被拜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他曾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当庄襄王去世后,他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为相邦,尊称“仲父”,权倾天下。但他没能激流勇退,后受到嫪毐集团叛乱牵连,被罢相归国,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饮鸩自尽。

4.王翦是战国末期最有名的名将之一,在秦王政做好一统天下的准备后,王翦作为秦王政最信任的武将,自然义不容辞的领兵出征了;王翦率军攻破赵国都城邯郸,扫平三晋地区,攻破燕国都城蓟,又消灭楚国。王翦与其子王贲,成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开疆扩土的最大功臣。成功后的王翦就找秦王政要了五次封赏;下面的人都很担心,但王翦自有解释,因为这恰恰是王翦的聪明之处,以要封赏的方式,打消秦王政的顾虑。后来他隐身而退,得到善终。

总之,在秦国四位功高震主的名臣中,唯有王翦一人得以善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055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