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俗话说留在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崇祯为什么不选择逃走

以史为鉴 2023-06-17 02:08:48

俗话说留在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崇祯为什么不选择逃走

还不知道:崇祯自杀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公元1644年,崇祯17年,李自成率领着明末农民起义军进攻北京。太监曹化淳打开了彰仪门,李自成率领着部队蜂拥而入。崇祯皇帝无奈,心想大势已去,在太监王承恩的陪同下一起登上了煤山。崇祯皇帝上吊殉国,两百对年的大明王朝就此终结。那么,值得讨论的是,李自成攻进北京城之前,崇祯皇帝为何不选择逃走?另图大计?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死了,不就什么都没有了吗?

除此之外,在李自成围攻北京时,崇祯皇帝为何不号令天下兵马勤王?

李自成打进北京之前,崇祯皇帝当然不会坐以待毙,他下过令,让天下兵马勤王。

见《明史 庄列帝纪》记载:丁亥,诏天下勤王。

可是,此时的大明王朝,风雨飘摇,摇摇欲坠,俗话说,大厦将倾,独木难支,这时,内忧外患,各地将领,死的死,降的降,根本就没有能力再来勤王了。

李自成陷宁武,周遇吉力战死之。三月庚寅,贼至大同,总兵官姜瑰降贼,巡抚都御史卫景瑗被执,自缢死。

形势危急,肯定不能坐以待毙,不能等死,在这种情况下,左都御史李邦华、右庶子李明睿请求朝廷南迁,并让太子抚军江南,但是,都被崇祯皇帝拒绝了。

《明史 庄列帝纪》记载:命廷臣上战守事宜。左都御史李邦华、右庶子李明睿请南迁及太子抚军江南,皆不许。

皇帝不肯逃走,不肯南迁,那么,只有一个结果,只能在北京等死了,此时的大明王朝,再也没有人能抵挡住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力挽狂澜。

在大军压境的情况下,很多人,包括一些太监,都纷纷投降了李自成,甚至打开了城门,最终,导致崇祯皇帝走投无路,上吊自杀殉国。

崇祯皇帝为何宁死不肯逃走呢?逃走或许还有一线希望。

崇祯皇帝曾对建议南迁的大臣们说,国君为社稷而死,我还能往哪里去?

《明史 庄列帝纪》记载:辛卯,李建泰疏请南迁。壬辰,召廷臣于平台,示建泰疏,曰:“国君死社稷,朕将焉往?”李邦华等复请太子抚军南京,不听。

崇祯皇帝这么做,已经下定了与社稷共存亡的决心,决不逃走,决不偷生。从这一点来看,崇祯皇帝还是很有骨气的,比南宋的宋高宗赵构强多了,赵构逃了一辈子,贪生怕死,一点骨气都没有,令人不齿。

崇祯皇帝死了,大明王朝灭亡了,但是,史书对崇祯皇帝评价还是很高的。

史书认为崇祯皇帝是一个非常勤政的皇帝,志向远大、励精图治、宵衣旰食、事必亲躬,但他没有治国之谋,无任人之术,加上大明王朝内部本身已经腐朽,他从朱由校手里接过的就是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其亡国也是必然的,无力回天。

有人说崇祯本可以不上吊,还有机会,你同意吗?

中国有句古话叫‘’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崇祯假如不自缢,想法逃走,这样可以把青山留住,再休养生息,重整旗鼓,也许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我也认可这个假设,因为一切皆有可能,历史总是在不经意的时候改写。但崇祯并没有这样做,这是因为崇祯并不想丢了大明的气节,作为一个皇帝,面对生死,他还是具有英雄气概的。

崇祯之所以选择死,是因为他的绝望,他对整个大明王朝感到绝望,对自己重用的东林党人感到绝望,也是对整个统治阶层的绝望。当太平天国起义军兵压北京城时,士大夫阶层不是积极组织抵抗,而是逃避、变节。让大明势力变得不堪一击,崇祯皇帝要钱没钱,要人没人,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崇祯感觉大势已去,唯有以死明志。

一个人的思想崩溃了,就会彻底绝望,崇祯虽说是皇帝,可他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他作为高高在上的皇帝,并没有看到革命的火种,在他的理念里,一直把希望寄托在自己的努力和东林党人身上,这本身就是错误的,东林党人的表现,彻底粉碎了他的复兴之梦,他觉得自己无力回天。不过崇祯还是在杀死自己的妃子和女儿后,安排自己的儿子们逃走,这说明他还是想保留革命的火种。

说到这里,我还是想让大家来了解一下,李自成起义的目的和动机是什么?这个问题弄清楚了,就可以回答崇祯选择的可能性。

李自成起义,打出的口号是‘’均田免粮‘’,从字面上来理解,就是明朝土地分配严重的不合理,而且税赋特别重。普通人基本上没有自己的土地,土地集中在大地主和贵族手里,老百姓就是最底层受剥削的人。李自成打出这样的口号,无疑具有非常大的诱惑力。但口号归口号,真正落实到位很难。

李自成在攻下许多城池后,又打出“剿兵安民”口号,安民可不是嘴上说说而已,战争能给老百姓带来安宁吗?显然是不能的。从“均田免粮”到“贵贱均田”以及及“五年不征”等号召来看,无非是通过这些宣传来获得老百姓的支持,其实就是广告词。虽说有个别地方轻描淡写的实行过均田措施,但李自成建立的大顺政权还是任由老百姓自己争夺,同时起义军需要大量的军费开支,劫掠老百姓也是非常普遍的事。只要赞助起义军,商人照样经商,老百姓根本就没有得到什么福利。

说到这里大家应该就明白了,李自成起义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而是在阶级矛盾日益激化的时候,顺势而为,利用老百姓的痛苦,为一部分人争得权力和富贵。李自成代表的不是劳苦大众,他为的是他们小团伙的利益,是个山头集团,目的就是想让自己出人头地。

如果崇祯懂得李自成的目的,他完全有机会收编李自成团伙。对于这种可能我有三个理由:

第一、中国封建社会,人民一直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忠君思想严重,明朝是一个有近300年根基的朝代,老百姓对明朝皇帝是认可的。既然如此,民众支持率还是很高的。

第二、李自成的起义,虽说打的旗号似乎是代表广大人民,其实目的是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这些人,无非就是为了名利。既然是为了名利,崇祯皇帝完全可以像宋朝收编梁山那样,收编李自成,只要条件合适,李自成等人肯定会接受。

第三、崇祯不自缢,他逃到南方,还是可以重振旗鼓的,南方(如南京)是明朝的发源地,还是有很多的拥护者,只要崇祯逃到南方,就算不与李自成起义军正面冲突,李自成起义军也不会生存很久。

所以说崇祯皇帝不自杀,是完全有机会东山再起的。

1644年在坚守北京败局已定时崇祯皇帝为何不选择迁都南京反而坚守北京?

当时崇祯还是考虑过南迁的。

明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祯在煤山自缢身亡,屹立了200多年的明朝就此灭亡。但是,对于当时的明朝来说,是可以有一个方法避免灭亡的,那就是迁都南京,与清南北对峙,俗话说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但是崇祯帝却迟迟没有南迁,不仅自断生路,还亲手葬送了明朝的万里江山,那么,崇祯皇帝没有南迁的原因究竟为何?他是真的不想南迁吗?

事实上,崇祯皇帝有过南迁的想法,并且还与当时的大臣在私下里协商过,他很清楚,坚守北京败局已定,朝廷正值存亡之秋,正确的做法,就是南迁。可是,学过明朝历史的都知道,崇祯是一个性格优柔寡断,不敢承担责任的人,他一心想做千古名君,却不能承受这种失地失国的罪名,因为古老的北京城里是留着皇陵祖坟的,一旦他放弃北京南迁,后人一定会给他一个不仁不义的骂名,这是崇祯皇帝万万不想看到的结果。


于是崇祯皇帝希望当时的内阁首辅陈演可以提出这个建议,私下商量完成后,崇祯决定在朝堂上与大臣商议并由内阁首辅陈演提出,但是,很遗憾,陈演明白崇祯是想把日后放弃北京的责任留给自己,所以他提出了迎战李自成,坚守北京的建议。这让崇祯很是慌张,不得已放弃南迁的计划。但是此时有人又提出让太子去南京,崇祯顿时大怒,他想起了唐玄宗的事情,怕自己会被莫名其妙的架空,于是立即否定了这个决议。

没有办法,只好固守北京,下了一个“入京勤王”的命令,等待各路大军前来救援,很可惜援军未到,李自成的大顺军便攻破北京,崇祯帝无路可逃,自缢身亡,国祚绵延200多年的明朝就此灭亡。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048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