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大明一代贤相杨溥,在狱中的十年苦读圣贤书

揭秘历史故事 2023-06-17 01:52:43

大明一代贤相杨溥,在狱中的十年苦读圣贤书

很多人都不了解杨溥,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看看。

大家都知道在明朝初期曾有“三杨当国”的一段佳话,说的是三个恰巧都姓氏是杨的内阁重臣共同辅佐明朝皇帝开创仁宣之治的故事。其中,这三名重臣分别是指人称西杨的江西泰和秀溪人杨士奇、人称东杨的福建建安人杨荣和湖广荆州石首人杨溥。这三个人都是在建文帝朱允炆时期进入翰林院,历经了朱棣、朱高炽、朱瞻基及被俘皇帝朱祁镇等四代朝廷,尤其是在正统朱祁镇时代,三杨与张太后一起把明朝治理出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杨溥在历史上的政治表现吧。

杨溥从小就才华横溢,在湖光乡试中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他的考卷甚至让当时的考官胡俨都自觉不如。第二年,即在建文二年时杨溥又考上进士。但是根据《皇明纪略》中的意思,杨溥原本应该是当年的状元才对。但因为杨溥的家乡是湖广,恰逢当时在同一批殿试的考生中有个叫胡广的人,所以当提报状元人选的时候就把湖广人杨溥记载成了胡广其人。虽然杨溥只得到了殿试第六名的成绩,但最终也是被破格提拔为了翰林院编修职务,从而跟杨荣成为了同事一起位列正七品。

在朱棣当了皇帝之后,杨溥被升任为太子洗马负责教授皇太子朱高炽一些从政知识,在此过程中给予了朱高炽非常正能量的引导。说一次太子在读《汉书》时对汉臣张释之大家赞赏,说其非常有才华。杨溥不忘时机的补充到说:“虽然说张释之的确有贤才,但是如果不是因为汉文帝的宽厚仁慈,他的才华也不会得到施展。”后来还专门挑选一些汉文帝的事迹摘录分类、制定成册,献给太子供他学习,太子朱高炽对此是非常的高兴,也逐渐更加器重杨溥。

朱棣除了朱高炽之外还有一个儿子朱高煦。因为朱高煦曾经在朱棣的创业过程中做出过突出的贡献,所以朱棣许诺过让朱高煦当太子,但最后朱棣却食言了,所以导致了朱高煦的不满以至于跟朱高炽开始了残酷的斗争。所以在公元1414年的时候朱高煦成功进僭,朱棣在盛怒之下就把包括杨溥在内的太子团全部打入了监狱。就在杨溥经历的10年牢狱过程中,两个弟弟和三个女儿都先后去世,但是饥寒急迫命在旦夕的杨溥却依然保持着沉静,他始终相信自己对当时明朝政治局势的判断,相信朱棣肯定不会废掉朱高炽,所以十年中杨溥在监狱当中认真研究儒家政治思想,积极探索安邦定国的方法。

果真,在公元1424年朱棣驾崩,太子朱高炽当上了皇帝。上任之初,朱高炽就释放了杨溥,并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中就连续提拔了四级且身兼四职,直至成为了内阁成员被提拔为翰林学士,负责执掌弘文阁专门为皇帝收集社会上的热点难点问题,并且提出对这些问题的解决办法,从而奠定了今后三杨当国的政治地位和执政基础。同年,朱瞻基即位就撤除了弘文阁,把杨溥招入了内阁,让他同与杨士奇、杨荣等人共同主管朝内重要事务,即三杨当国。朱高炽、朱瞻基父子缔造的仁宣之治,可以说 三杨是功不可没,是真正的实施者。

宣德十年,宣宗朱瞻基去世,当时只有九岁的太子朱祁镇即位,杨溥逐渐真正成为了政治核心人物。由于皇帝年幼,三杨中杨溥第一个请求选拔出学识渊博品行端正的人来担任讲经筵的讲师,并请求应对皇上身边的宦官严加筛选和管教,从而身受张太皇太后的器重。由于为人忠诚正直,曾经英宗的母亲张太皇太后还专门把杨溥叫到身边感叹道说,仁宗皇帝当时就经常赞赏你的忠诚,没想到还能见到你。两人都因为想到了之前的牢狱之灾而感慨,不仅流出了眼泪,令人动容。公元1441年,杨溥已经位居首辅之位了。

关于杨溥的清廉曾经有个故事。说是有一次他的儿子来到北京看望他。见到儿子后,杨溥就问儿子在这一路上有感觉哪个县令不好吗?儿子马上就说感觉江陵县的县令不好,原因就是县令范理对自己招待的太马虎了。杨溥听了之后没说什么但却在今后不久就向皇帝推荐了范理,将范理提拔为了德安府的知府。范理没有让杨溥失望,在当上知府之后为政有道,得到百姓的称颂,后来就被提拔为贵州左布政使。后来有人说,范理你应该写封信感谢杨溥的知遇之恩,但范理却反问说:“宰相是在替朝廷用人,又不是私理,我为什么要去道谢呢?”最终也是没有用任何方式去道谢。

由于常年的劳累,杨溥最终累倒了在工作岗位上,成为了三杨之中结局最好的一个,死后追封太师,正一品。杨溥去世后,他曾亲手提拔的范理哭着去祭奠了他,来感谢他的知人之明。 对于这件事在《玉堂丛语》、《先进遗风》、《正经》等书中都有记载。

明朝名臣刘大夏:祖孙三人都是明朝知名的廉吏

刘大夏(1436-1516年),字时雍,号东山,死后明朝廷赐谥忠宣,故世称刘东山、刘忠宣。仕明英宗、宪宗、孝宗、武宗四朝,历官皆著政声,朝廷嘉奖,百姓颂扬,“虽妇人女子皆知其贤,无毫发可议。”明孝宗察其“廉且练事”,为官之清廉,办事之干练,皆远超其他大臣,遂倾心倚重,刘大夏也竭诚辅佐,贡献颇多,成为朝野公认的弘治中兴第一名臣。

破除潜规则 廉得坚定

自唐玄宗开元时起,于正赋之外,常常随意加征杂税,征收所得,谓之“羡余”。自中唐起,地方 *** 自行向辖内百姓征收杂税,渐成常态,却不入官府账簿,任地方长官随意支配,或用以行贿,或自饱私囊,所谓“羡余”,遂成为官员贪腐的重要财源,不合法,却“循规”,数百年间,愈演愈烈。

明朝分全国为十三省,布政使为一省行政长官,俗称“方伯”。刘大夏于明孝宗弘治二年任广东右布政使。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广东省府官库中也有一项羡余钱,自来不上库簿,旧任者皆公然取去,以饱私囊,相袭以为固然。刘大夏初上任,按例清查省府库藏,发现有一笔前任布政使没取尽的羡余钱,遂命掌管仓库的吏员将其记入官库账簿。库吏援引旧例,说这笔钱理应归新任布政使,而不应附列官簿。刘大夏已在官场干了二十多年,又洞达世务,自然明了羡余钱的惯常用途,将眼前这笔钱装进自家腰包,既不违法,也不会遭非议,但又觉得有些不对劲,对库吏的提示,他迟迟未作回应。沉默了好一阵,刘大夏忽然大声自责:“刘大夏,你日常读圣贤书,立志堂堂正正,做个好人,怎么如今碰上非本分应得之财,就犹豫不决,乱了心志?实在有愧古圣先贤,不是大丈夫啊!”于是毅然命令库吏将那摞赫然高耸的“羡余”,统统附列入官账,以供省府正常开支用,自己分文无取。

刘大夏以坚定的廉洁之行,在广东一举破除了风行数百年的贪腐潜规则,深受百姓爱戴和时贤崇仰。大儒陈献章隐居广东家中,声震朝野,被誉为“真儒”、“活孟子”。陈献章也高自期许,对人少有许可,而独与刘大夏交好,称颂刘大夏“爱民如子,守身如女。毋论于今人中,即古人亦未易当也”

财富观独到 廉得超脱

如果说,服膺儒家传统思想,具备高尚道德情操,是刘大夏面对非分所得,果断说“不”的精神动力,对财富深刻而独到的认识,则是其在取舍予夺之间,举重若轻、洒脱超然的不二法门。

弘治十一年秋,刘大夏从户部侍郎任上致仕,回到湖北华容老家,在祖坟旁建了一座草堂,养病、读书于其中,并亲率子弟耕田种地。家中薄田不多,耕种所得,仅足衣食。刘家人世代礼让忠厚,有恶邻竟以为其软弱可欺,肆意侵夺刘家田地,刘大夏“任弗与争”,干脆拱手相让,不与争讲。

古时致仕高官常常是地方一霸,百姓处处都要对之惧让三分。刘大夏身为朝廷财政大臣,官居三品,却主动拿土地让人,他这样做,固然有深受古贤“食禄之家,不与民争利”思想影响的因素,但更得之于他对财富异乎常人的感悟。刘大夏常说:“财货须农务、负贾,凡力得者获用,其易至之物,终非己有,子孙亲之亦不甚惜,况官货悖入者乎!”

一般世俗之见,只要是财物,不管用什么手段,从什么途径得到,皆可为我所用。刘大夏却认为:只有通过务农、经商,付出了自己的辛劳而得到的财货,才能“获用”,才属己有。除此之外,轻易到手的,特别是“官货悖入”,以权谋私,贪赃枉法所得,“终非己有”,到了也不会属于自己。暂时得到,一心想为儿孙造福,儿孙见其得之容易,也不会珍惜,或转眼即挥霍一空,甚或因之遭灾引祸。

刘大夏身处明代中叶,有这样远超时人的慧眼和特识,他的廉洁,自然比其他古贤来得自觉,来得坚定而彻底。为官,就恪尽职守,薪俸之外,一无所取;致仕,就回家耕读,劳动养家。虽然他一生没有机会经商,却数度亲操农务。在东山草堂专心耕读了三年,弘治十三年,刘大夏又被朝廷征召为官。武宗正德元年,71岁的刘大夏从兵部尚书任上致仕,一回家就直奔草堂,从此,“戴笠乘驴,往来山水间”,全无二品退休高官的作派,和山林老农毫无二致。正德三年,遭宦官刘瑾陷害,被逮之时,刘大夏“方锄菜园中”。正德五年,从发配地回家,已75岁了,刘大夏依然耕读不辍。他的一个时任巡抚的门生,从百余里外来拜谒他,途中向一个犁地的老农打听“刘尚书家”,老农亲为带路,及至到家,才认清“老农”就是刘大夏。

对财富独到而深刻的认识,让刘大夏的人生,本能地卸掉了许多世俗重负,如荷立泥塘,挺然净植,不承受任何他物,而唯托清露,唯映骄阳,于轻松自得,超然洒脱中,尽享生命的高贵。当其被刘瑾发配甘肃酒泉,“毡帽布袍”,“策一蹇驴赴戍所”,故人馈赠,一概谢绝。到了酒泉发配地,身上没钱,当地有关部门惧怕刘瑾,不敢给他安排食宿。有个总兵官,是刘大夏任兵部尚书时举荐的,悄悄送给他一百两银子,刘大夏拒绝了。又有个参将派人给他送钱,怕刘大夏不接受,行前,给被派的人下了死命令:不让刘公收下,你就不要回来。刘大夏真诚地告诉那人:我老了,身边也只带了一个仆人,我们每天食用,不过花几十个铜钱,尚能勉强度日。如果接受了你们的馈赠,仆人见钱起了邪心,不愿跟我受苦,窃之而逃,丢下我一人,“孤身沙漠,非陷身死地乎?”让那人持原物返回。刚开始,人们对刘大夏的举止还有些不解。过了不久,和刘大夏一起发配到此的钟尚书,因携带的财物较多,果然被其仆人窃之而逃。人们这才佩服刘大夏的眼光,“谓公如神”。

对财富独到而深刻的认识,也让刘大夏善于识人,使其人生,本能地远离贪腐之徒。当其从发配地被赦还家,途遇某都御使,“见其驺从服食之盛”,便知其必为贪腐之人。都御使“职专纠劾百司”,本“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此人却如此显摆,刘大夏当即断定:“富贵之徒也,必不善其后。”果然如其所料。

宁死不行贿 廉得高洁

刘大夏辅佐明孝宗,力革宦官弄权之弊,深遭宦官和谄附宦官的阉党忌恨。明孝宗死,明武宗刚一继位,就一反明孝宗弘治之政,重用宦官和阉党。刘大夏知道朝廷大局已变,自己无力回天,遂于明武宗正德元年请求致仕。户科给事中刘上奏盛赞刘大夏,称其“官至二品,不为子乞恩,历官数十年,家不逾中人之产”,实为“一时之望”。

廉贪看家产。刘对刘大夏的评价,很快就得到有力的证实。刘大夏被迫致仕后,阉党刘宇、焦芳又向刘瑾进谗,说是抄刘大夏的家,“可得几万金”,“可当边费十二”。刘瑾于是下令逮捕刘大夏,并专门叮嘱一个姓罗的官校,注意查看刘大夏的家产。姓罗的官校到了刘大夏家,检查其收藏,只有退休金三十余两,刘大夏让其带走,“官校感泣不纳。唯索诗一律载之。”刘瑾原本想给刘大夏定死罪,因遭朝臣反对,又得知“大夏家实贫”,只好改判发配戍边。

刘大夏被刘瑾矫旨逮捕时,同行者估计将会被迫害致死,建议行贿以求生,刘大夏坚决不干。他说:“如此而死,祸止一身,称贷免死,则累及子孙,且丧此一生矣。”

刘大夏眼里容不得半点沙子。他清楚,受贿可耻,行贿也不光彩。为免一死而向权宦行贿,就会毁了一生高洁的操守,坏了家风国风,实乃罪莫大焉。所以,他宁肯以一己之死,也决不让神圣的廉洁高洁受丝毫玷污。

其实,刘大夏的廉洁和家贫,早已朝野共知,深受赞誉和崇仰。

明宪宗成化末年,刘大夏由福建右参政任上告归,在家守父丧。进士董损斋出差路过,闻名拜谒。刘大夏留其吃饭,主食唯麦饭,菜肴唯糟虾,别无他。董损斋大受感动,遂以刘大夏为楷模,“终生持雅操”。

明孝宗也深知刘大夏之廉。刘大夏入朝后,更“察知大夏廉且练事。”弘治十八年春,一天,明孝宗单独召见刘大夏和另一廉臣戴珊,议事毕,特令宦官拿来两锭白金,亲手一人赐给一锭,动情地说,“卿等将去买茶果用”,最近是官员述职的时候,各地官员都聚集京城。我听说朝廷一些公卿,为避受贿之嫌,有闭户不与人接者。如卿等,虽开门延客,谁敢向你们行贿?我了解你们,故有是赐,以“小佐尔廉”,且命不必朝谢,“恐公卿知之,未免各怀愧耻也。”

戒利不好名 廉得彻底

刘大夏终生廉洁自奉,律己特严,尝言:“居官以正己为先,不独当戒利,亦当远名。”又说:“人生盖棺论定,一日未死,即一日忧责未已。”

诚如其言,刘大夏戒利,戒得坚定而彻底,远名,远得彻底而坚定,既不贪利,也不贪名,刘大夏的廉洁,不仅高出他同时代的廉吏,也高出许多古贤。

刘大夏一生,出大名的机会很多,最难得的是弘治后期,明孝宗对他的亲切、信任、依赖,有如家人父子,经常单独召见他,君臣同心,共商国谟,携手将辉耀史册的弘治中兴推向巅峰。这要放在别人,正所谓千载难逢,机不可失,宣扬之,记载之,出书,立碑,树之通衢,藏之名山,让自己的大名,既赫然于当代,更彪炳于青史。与刘大夏同为“弘治三君子”的王恕,就近乎于此。王恕早在弘治初期,即得明孝宗重用,声望很高。但王恕不满足,花钱雇人为其作传刻书,多载其在明宪宗时“留中之疏”,美化自己的政见,暗示明宪宗的昏庸。政敌将该书进呈明孝宗,明孝宗乃一孝子,见王恕如此贬抑自己的父亲,不禁勃然大怒,痛责王恕“卖直沽名”,王恕因此被迫致仕,郁郁终生。刘大夏却不,对其所进谋谟,所作贡献,一无外传,故时人多不知晓,史书也无从详细记载。明代史学家王世贞对此深表惋惜,说:“大夏仁心为质,道揆法守。晚际鱼水,密勿都俞,庶几有三代之风。所恨造膝之语,少有传者。”对于历史记载来说,这的确是个遗憾,但从这遗憾中放射出的圣洁之光,却将“廉洁”二字的深度和高度,辉映得清晰明了,震撼人心,读史至此,假廉者自当无地自容,真廉者定会仰之弥高。

刘大夏仁智兼备,生前不扬名,也不愿死后被子孙扬名,为此,他早就作了预防。弘治十一年,刘大夏63岁,这年秋天,他于户部左侍郎任上,因病求归,得到朝廷允许,在动身回家前夕,即在京城公寓自为《寿藏记》,用质朴的文笔,简单地写明一生履历,准备回家后交给儿子,待自己死后作为墓志刻于石。有人向他建议,您的墓志,应由后人来为您写啊。刘大夏感慨道:“恐后人污我以美名,倘鬼趣异人,岂不怒耶?”正因为担心后人给我强加美名,倘若我死后有知,反感这种违背生前意趣的做法,岂不要发怒吗?

名利双收,自古就是芸芸众生的追求;有谁轻利重名,便可高人一筹;不管生前誉,只求身后名,更会被赞为超脱。通常所见贤达对待名利的最高境界,也就到“超脱”而已。西晋名贤杜预,就把身后名看得特重,时常慨叹:高岸为谷,深谷为陵。因此专门在襄阳刻了两块石碑,记其生平功勋,一块沉到万山下的谷底,一块立在砚山顶上。以为不管世界怎样剧烈变故,他的大名都会永垂不朽。像刘大夏这样,既不贪利,也不贪名,生前身后,一皆如之者,看一部二十四史,能有几人?

承先开来 世代廉风

刘大夏的父亲刘仁宅也是著名的廉吏。初任瑞昌令,一次和一个任高安令的严姓乡党同时进京述职,主持朝政的名相杨溥,老家与两人邻县,因先派一仆人到两个县邻住处,暗中考察其人品和行径。仆人回来报告:严县令富贵,像个官员的样子。刘老头藁席布被,瓦盆煤灶,简直就是个穷汉。杨溥听罢,心里对刘仁宅颇为赞赏。很快,严县令就带着金币来拜谒杨溥,杨溥一挥手,就令其出去了。刘仁宅后来,提着一袋茶叶、一罐蜂蜜,以乡邻之礼拜见,杨溥高兴地收下了。不久,杨溥就举荐刘仁宅做了御史。刘仁宅入朝当了京官,廉洁、质朴如旧。一次同僚相约,各带一份食品,聚餐贺除岁。他人所带皆丰盛,刘仁宅只是一条干鱼。后来升任广西按察使司副使,官居正四品,口袋里也仅有七两银子。

刘大夏在父亲任瑞昌令时生于官舍,青少年时期也一直生活在父亲身边,父亲的人品官品,从他生命初育,就氤氲滋润着他。明英宗正统年间,刘仁宅正任御史。一次,刘大夏随父回乡探亲。杨溥也正好回乡扫墓,顺道看望刘家。刘大夏出门迎接,杨溥问:“你父亲在吗?”大夏答:“出门在路上。”“你母亲呢?”“到邻居家磨面去了。”杨溥见刘大夏家十分简陋,床上只有蒲席、布被,官员家常用的绫罗绸缎,竟一无所见。杨溥深感自己为朝廷举荐得人,高兴地说:“所操若是,可称御史之职矣!”

刘大夏出色地继承了父亲的人品官品,并以之作为家风,传给子孙。他从政40多年,长期担任要职,特别是弘治后期,深得明孝宗信任,从皇帝到朝野,都把他视作“当今第一人”,却从未替子孙谋取一官半职,而是一直教育并亲为示范,要子孙靠自己的辛劳和实业谋生。从发配地回家,他已75岁,仍“教子孙力田谋食”。而且,耕作所得稍有盈余,即“散之故旧、宗族”。经常“督耕雨中”,人不解,刘大夏告之曰:“习勤忘劳,习逸成惰。困之息之,息之困之”,务必将堂堂正正,高贵高洁的家风传给子孙。

子孙们也未辜负刘大夏。其子刘祖修科试不第,隐居山林,耕读不辍。官府循例授以冠带,坚辞不受。其孙刘如愚,历任知县、知州,清廉一如刘大夏。

明成祖朱棣留下的“三杨”班底有何厉害之处?

明宣宗朱瞻基驾崩,明英宗朱祁镇即位。

当时,因为朱祁镇尚年幼,所以中央的决策大权掌握在太皇太后张氏和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的手中,由于管理得力,此时天下天平,并无败政。

后来,太皇太后张氏与世长辞,?三杨?也先后退出了政治舞台,政治决策权力发生了重大的转移,宦官王振掌握了实权。最终,发生了土木堡之变,朱祁镇被俘。

在朱祁镇被俘后,当时的人们怀念?三杨?,认为?三杨?还在,就不会出现这样的结局。但是,也有不少当权者却争相揭露他们的短处,说是因为他们才会出现宦官专权的结果。

其实,这种结论是太过苛刻,?三杨?虽有缺点,但他们忠诚于皇帝,忠诚于明朝,以毕生之所学来治理国家,换来大明王朝三十多年的繁盛。这是功劳,也是厉害之所在。

?三杨?忠于皇帝,忠于大明王朝

靖难之役后,朱棣夺得皇位,而此后的大明朝的皇帝都各有特色。朱棣脾气暴躁、善武,朱高炽仁慈宽厚,朱瞻基?好玩?但有谋略,而朱祁镇年少有为。但是,作为历经四朝的大臣,?三杨?无论是跟那个位皇帝相处,君臣关系都是很和谐的。

也正因为君臣关系和谐,政策得以更好地实施,从而使明朝的政治清明,军事强大,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先后出现了?永乐盛世?、?仁宣之治?。

由此可见,?三杨?的配合默契且三人都有才干,但这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三杨一直忠诚于皇帝,忠诚于大明王朝。

三杨侍奉过四朝皇帝,却不曾有过异心。

永乐年间,由于朱棣在立太子一事上犹豫不决,导致太子之争越演越烈。后来,就算朱棣立了朱高炽为太子,但汉王朱高煦还是蠢蠢欲动,寻找机会上位。

当时,朱棣为了搞政治平衡,不断地提高朱高煦的地位和待遇,冷落了朱高炽。很多人见风使舵,纷纷投靠了朱高煦手下,或者就地观望,只有杨溥等人始终不渝地跟着朱高炽。

永乐十二年(1414年),朱高炽派使臣迎接太迟,朱棣大怒,把黄淮等人关进了监狱,后杨溥受牵连也被关进牢中。

在监狱中,杨溥生活艰难,?家人供食数绝,而帝意不可测,旦夕且死?。但是,杨溥不曾放弃过,相信自己可以再次出去。于是,他在狱中?益奋,读书不辍。系十年,读经史诸子数周?。

朱高炽即位,杨溥得以出狱,重新走上仕途。就算遭受十年的牢狱之苦,但杨溥不曾怨恨,初心不改,出来后依旧尽心尽力为大明朝效力,可见其忠诚。

而杨士奇对太子一事,也是忠诚于朱棣,尊重朱棣所作的决定。为了让明朝的正统血脉得以顺利继承,也是会从中帮忙,缓解朱棣和朱高炽的关系。

当时,朱棣并不喜欢朱高炽,而朱高煦为了让达到废除太子的目的,就找事诬陷朱高炽,但此时杨士奇总是从中帮忙,缓和两人的关系,说:?太子孝敬如初。凡所稽迟,皆臣等罪。?

其次,朱棣时常北征,就让朱高炽监国,但是每次回来都会询问监国情况,而杨士奇说:?殿下天资高,即有过必知,知必改,存心爱人,决不负陛下托。?因此,朱棣对朱高炽满意了不少。

杨荣作为朱棣的心腹大臣之一,擅长于军事活动,有远略。但是,对于太子一事也没有站边,始终跟着朱棣的方向走,不偏不倚。这一点,也是可贵的,很难想象杨荣投靠朱高煦后,将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局面。

由此可见,无论是在政治生涯开始,还是在?三杨?人生的最后时光里,三十多年来,杨士奇、杨荣和杨溥都是忠于明朝正统的,都是尽心尽力为大明朝效力的,这是最可贵且?厉害?的地方。

除了忠诚之外,?三杨?也是十分有才干的,而且各有所长。

杨士奇处理政务能力强,且善于劝谏

史书中记载,?士奇奉职甚谨,私居不言公事,虽至亲厚不得闻。在帝前,举止恭慎,善应对,言事辄中。?这样说来,杨士奇是一个做事很严谨的人,公私分明。在皇帝面前举止恭敬谨慎,而且善于对答,每次都能说中事情的要害。

杨士奇处理政务的能力确实很强,且思想敏捷,如果?三杨?之中选一个当丞相,论政务能力,杨士奇应是第一。

当时,朱高炽即位,杨士奇被提升为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有一次,蹇义、夏原吉奏完事,但还没有退下,应该是议事得不到合适的结果。这时,杨士奇走了过来,朱高炽对两人说:?新华盖学士来,必有谠言,试共听之。?

杨士奇上前说道:?恩诏减岁供甫下二日,惜薪司传旨征枣八十万斤,与前诏戾。?朱高炽听后,立即命令减去半数。

由此可见,朱高炽等人对于杨士奇的信任,也可以看出杨士奇实在有才干,不是一般人可以媲美的。除了政务能力强外,杨士奇善于劝谏、对答如流。

当时,朱棣经常会询问太子监国一事,杨士奇为了缓和两人关系,也是实话实说,道:?太子孝敬如初。凡所稽迟,皆臣等罪。?朱棣听后才理解,怒意消退。


时有上书颂太平者,帝以示诸大臣,皆以为然。士奇独曰:?陛下虽泽被天下,然流徙尚未归,疮痍尚未复,民尚艰食。更休息数年,庶几太平可期。?帝曰:?然。?因顾蹇义等曰:?朕待御等以至诚,望匡弼。惟士奇曾五上章,卿等皆无一言。岂果朝无阙政,天下太平耶??诸臣惭谢。


其次,有人曾上书来歌颂太平,朱高炽拿给大臣们看,大臣们都认为天下是这个样子。而唯独杨士奇说:?陛下虽然恩泽广布于天下,但还有流离失所的人,天下的疮痍还没有愈合,人民生活还很艰难。还要休养生息几年,才可以看到天下太平。?

朱高炽说:?杨士奇说得对,我以满腔至诚对待各位爱卿,本来希望你们匡正辅佐。但是只有杨士奇曾五次上书,而你们皆没有一言。难道说朝廷真的没有失政,天下真的太平了吗??

诸位大臣惭愧而退。

杨士奇为人公私分明,敢于劝谏,还很大度,别人有小过错,他常常为别人掩盖,虞谦等人就因为有杨士奇的相助才逃过一劫。而且,杨士奇爱推荐人才,像于谦、周忱、况钟等人都是杨士奇推荐的。于谦后来更是在明朝存亡关头力挽狂澜,可是杨士奇会看人。

史书评价杨士奇,?廉能冠天下,为世名臣云?,这要是放在前面的朝代应是个丞相的好人选。但是,杨士奇也有缺点,那就是军事方面不行,而杨荣却善于处理军务。

杨荣是个军事小能手,且有远略

朱棣刚入京城,杨荣说了句?殿下先谒陵乎,先即位乎?,自此杨荣受到了重用,进入文渊阁成为内阁大臣。杨荣是七位内阁大臣中年纪最小的,但非常警敏。

有天晚上,宁夏突然来报告说被围,朱棣召内阁大臣七人,他们都已出去,只有杨荣在,朱棣只好将奏报给他看。

杨荣说:?宁夏城坚,人皆习战,奏上已十余日,围解矣。?果然,夜半时分,有奏报传来说宁夏之围已解。朱棣惊叹杨荣之才,可见杨荣确实是个有见识之人,而且对军事活动了解得很透彻。

朱棣也是非常重视杨荣之才,有军事活动都要带上杨荣。一次,朱棣出塞,到达胪朐河。朱棣挑选出三百名勇士做护卫,但不交给别的将领,而是交给杨荣统领。

当时,军中遭遇粮草短缺之危机,杨荣请求将供给朱棣的剩余部分的粮草拨给部队,还下令军中有剩余粮食的可以相互借贷,等入塞后国家加倍偿还,这次危机才可以顺利渡过。

在朱棣最后一次北征途中,朱棣突然病逝,五十万大军在外,随时都可能会发生叛乱,幸好杨荣等人的合理安排,才避免了一场战争,让朱高炽顺利即位。

后来,无论是朱高炽还是朱瞻基,杨荣在军事方面的位置都是无人能够代替的。也幸好有杨荣在,军事方面才显得井井有条。

而杨荣喜欢结交朋友,虽然成了显贵也仍旧非常随和,所以有很多有才之士都愿意归附他。有人评价杨荣,?或谓荣处国家大事,不愧唐姚崇,而不拘小节,亦颇类之?。

杨溥有学问,品格高尚

杨溥是三人之中人生最为波折的,初入官场,就因朱高炽迎接迟而被关进监狱,一关就是十年,其间几度断粮,但他都咬紧牙关度过了。朱高炽即位,杨溥才得以重见天日,可见其内心的强大。

在狱中生死未卜的情况下,杨溥坚持读书,在狱中?益奋,读书不辍。系十年,读经史诸子数周?。由此可以,杨溥是个饱读圣贤书、有学问之人,且能忍受困难,忠诚于明朝。

杨溥在处理国家政务的问题上,虽然不及杨士奇和杨荣,但是在品格方面,杨溥是一个君子,品格高尚,也影响着周边之人。

各有所长,三人互补

?三杨?各有所长,精通不同方面,杨士奇善于处理政务,人际交往;杨荣则是善于军事方面,且有见识远略;杨溥则是个君子,品格高尚,心如止水。这三人各有所长,却又互补,三人离开了谁都不行。

杨士奇虽精于政务,但是见识方面较差,可杨荣很好地弥补他这一点的欠缺。可是,杨荣可能由于从事军事方面的活动多,有时候会不拘小节,还会收他人送的礼,难免会引起皇帝的猜疑,这一点是他改变不了。但是,杨溥却很好得弥补了他这点。

所以说,?三杨?各有所长,又互相弥补。如果把三杨看成一个人的话,那将会是和平时期一个完美的丞相人选。

结语

?三杨?的厉害之处在于各有所长,分工合作,又可以互相查缺补漏,很好地维持了国家的运行。也正因为有这样的一个几乎完美的智囊团,才会让明朝得以三十多年的繁盛。

但是,?三杨?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完全挑起国家的重任,他们适合当和平时期的丞相,但却不能拯救国家于危难之间。

其次,在?三杨?掌权的其间,三人虽然很好的维持了国家的运行,上承洪、永两朝开创局面,下启明朝治平之象,但是也留下了不少的弊端,特别是军事方面的,最终也导致了土木堡之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044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