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揭秘明朝正德年间,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农民起义

以史为鉴 2023-06-17 01:42:05

揭秘明朝正德年间,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农民起义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明朝的故事,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明朝正德年间,在天子脚下的河北省,爆发了开国以来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农民起义,起义军最初只是几个过不下去的穷苦百姓,最后却发展到十几万之众,转战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湖北、湖南、江苏、安徽、江西等九省,搅得大明朝寝食难安,为镇压起义,朝廷总共调遣官兵二十余万,约占全国总兵力的一半以上,耗尽库银,历时三年才镇压下去,因起义由刘六刘七兄弟俩发起,史称“刘六刘七起义”。

响马盗——打家劫舍

刘六刘七兄弟是河北霸州文安县人,自幼家贫,是为朝廷养马的马户,两兄弟为人慷慨好义,粗通拳脚,善于骑射。正德年间,因为不堪地主豪强的压榨欺凌,纠集了一帮穷苦兄弟做了“响马盗”,干一些打劫打家劫舍的勾当,后来宦官刘瑾派人到河北缉捕屠杀这些响马,刘六、刘七的家属亲眷遭到杀害,同伙齐彦名也被捉拿。刘六、刘七一怒之下闯入大狱救出了齐彦名,于正德五年(1510年)十月二十二日在霸州举旗造反,当地的贫苦农民纷纷响应,从最初的几十骑迅速发展到数千人。

会师杨虎——声势大振

当时在山东同样举起造反的杨虎,听闻刘六刘七起事后,也带领着一支不小的起义队伍前来汇合,两军联合以后,先攻下了河北博野、饶阳、南宫等州县,接着进军山东,一个月间攻克日照、曲阜、泰安等二十余州县,然后回师河北,三次接近京师附近,一路痛杀地主官僚,人数发展到万余人,声势大振。

赵鐩入伙——建国扶贤

此时的起义军成分复杂,大多都是活不下去的农民,整体素质不高,还混进了不少地痞无赖,只知杀贪官污吏、劫掠地主豪强,军纪不整,如果这样发展下很快就会失去群众基础被朝廷镇压下去。这时,文安县一个名叫赵鐩的秀才入伙了,正是赵鐩的入伙,才令刘六刘七起义能够从一群乌合之众变成了一支正规军。

赵鐩绰号“赵疯子”,骁勇善战,臂力惊人,一家人在河边芦苇丛中躲避战乱的时候被义军发现,想要欺侮他的妻子,赵鐩三拳两脚便将几个义军打跑,还捶死了两个跑得慢的,大骂义军不该奸淫掳掠,刘六刘七得知以后便邀请了赵鐩和他两个弟弟入伙,从此严肃整饬军纪,只杀贪官污吏,对百姓秋毫无犯,还举起了“建国扶贤”的大旗,此时义军的号召力更大了,原先观望的人纷纷来投。朝廷获悉后大为震惊,出师镇压,但义军声东击西,一击不过便转战他方,士气高昂。

兵分两路——转战各省

后因官兵势大,起义军兵分东西两路,一路由刘六、六七、齐彦名统领,东进山东;另一路由杨虎、刘三、赵鐩等人统领,西进山西。刘六刘七的东路军进入山东以后,又转战河南,南下湖北、湖南、江西,再经江苏、安徽、山东返回河北文安。杨虎、刘三、赵鐩的西路军则辗转于山西、河北、河南等地,后在文安会师,这时起义军已经发展到数万之众。

联军在进攻沧州时,与官军展开了激战,连攻了多日没有拿下,朝廷又从各地调派多路援军包围义军,为分散官军兵力两路义军再次分兵。刘六、刘七、齐彦名一直先西而南,在曹州被官兵追上,伤亡惨重,进人沂水、莒县丘陵山区活动。杨虎、刘惠、赵鐩一支转战新河、威县地区后,势力大增,南下攻克江苏宿迁,抢渡涡河时遭遇伏击,杨虎溺水而死。杨虎死后,刘惠被推举大元帅,赵鐩为副元帅,赵鐩作对联“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混沌之天”绣在义旗之上,义军调整为二十八营,总兵力达到十三万之众,战斗力大增。

各个击破——身死灯灭

针对起义军的情况,朝廷也重新部署兵力,派兵部右侍郎陆完统军征讨刘六、刘七、齐彦名,宁夏总兵仇钺为征讨刘惠、赵鐩,准备分而击之。

刘惠、赵鐩义军在沁阳火烧焦芳府邸后,被仇钺部将击败,撤退途中接连战败,驻军朱皋镇休整时,被大军围攻,死伤惨重。之后在官兵围剿下,义军连战连败,最后败往湖北应山时,已经溃不成军,赵鐩剃发为僧,潜逃江夏时被俘,赵鐩被押往京城凌迟处死,刘惠见大势已去,也自尽而亡。刘惠、赵鐩义军被剿平后,刘六、刘七成为孤军,转战湖北时,在汉口战败,刘六中箭牺牲,后来与陆完在保狼山决战,齐彦名中枪而死,刘七被流矢射中落水而死,至此起义军全军覆没,刘六、刘七起义告终。

刘六刘七起义前后历时三年,转战九省,如入无人之地,朝廷官兵疲于奔命,虽然起义军最后因寡不敌众被镇压,但促进了朝廷内部的改革和整顿,使正德后期到嘉靖初期的政治局面恢复了清明。

大明末期的农民起义,真是一匹马导致的吗?

在《礼记?月令》中,最早对?马政?做了注释:?谓养马之政教也。?可见,把一般的养马业上升为马政萌芽于商代,而老百姓养马则开始于明代。


唐贞观年间,官马数量达到了70万匹以上,而北宋时代马匹的数量不过21万匹,足见国力的强弱。如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自己所说:?自古有天下国家者, 莫不以马政为重。故问国君之当者, 必数马以对其下太仆及诸牧监各令修职, 毋怠所事。?

朱元璋既然将?养马?抬高到国家战略层面,那就需要全民动员,这样的话,不但可以减少官牧的压力,还能迅速增加马匹数量。


但是,结果如何呢?

先来看看养马制度的设计,当地民户养马有三种方式:

一是?计亩养马?,一匹公马对应50亩地,母马翻番,领养者可以免除上缴公粮;

二是?计丁养马?,根据任务量的多寡领养不同数量马匹,其中规定:马匹有死亡、或者出生数量不够,就要相应赔偿;

三是?计户养马?,按照民户数量来领养马,江南和江北数量上有所不同。同样,马匹没了,以?差役?形式进行赔偿,当然,领养者可以免除劳役。政策虽看上去?利好?,但养马并不是个轻松活。按照朝廷的意思,就是保证大马生小马,不能将给马养死了。


这就出现了一个难题:

首先,谁也无法保证,自己领养的母马可以年年?产驹?,如果数量不达标就要交钱。

根据《菽园杂记》记载,民牧最苦之事就是?母马不孳生而百姓自行赔补。?当时,新乐县有一家每三年赔?二驹?,九年下来举家破产。

既然,生不出小马要赔钱,那么,是不是生的越多就越好呢?

答案是:更糟糕。

生的越多意味着要养更多的马,负担会更重。这样一来,养马非但不能创收,还会弄得自己倾家荡产。最终,没有人再做这份吃力不讨好的活了。

那么,?计户养马?是不是就可以减轻负担呢?

事实上恰恰相反,出力的人往往是最贫穷者,更是加重了穷苦人的负担。朱元璋得知后很是生气,便下了命令要严惩,但后来也不了了之了。


其次,百姓养马,还要自己送到太仆寺进行验收。

太仆寺是明代负责马政和畜牧的中央政府机构,受兵部领导,官秩从三品,领导官员为太仆寺卿。

当时,太仆寺不在养马者附近,近的几十里地,远的几百里地。人走的辛苦,马也疲惫,一路上的开销还要自掏腰包。验收时合格倒也罢了,不合格就要原路返回。有数据显示,当时验收不合格率高达百分之四五十。

试想一下,辛苦一年啥也没捞着,还要往外掏钱,谁不心疼?

于是,贿赂检验官员成了一种?通行?方法。官员高兴了,老百姓这一年的辛苦也就没白干。只不过,这其中的代价实在太大了。


最后,地方官员不乐意了。

本来,田赋劳役是老百姓的?本职工作?,大家都忙着养马,哪有功夫种地?地方官员收不到公粮、赋税,他的责任谁来扛?

于是,马政官员和地方官员掐架,使得朝廷也很为难,始终没有更好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最终,受苦的还是老百姓。《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就生活在明代,那么,?弼马温?这个场景是不是有所暗指呢?

其实,朱元璋的本意是为了强大军事,但是,在层层机构的盘剥下,反倒出现了隆庆、万历年间,种马被朝廷大规模变卖的情况。而底层的百姓更是苦不堪言,为了养马最后更是家破人亡。在这样的环境下,百姓只能铤而走险。

马养不好是重罪,揭竿而起没准还能闯出一条路,索性转而做?响马?,以此谋生。尤其河北地区严重,时称?江南之患粮为最,河北之患马为最。?

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直隶霸州文安县人刘六等人起义,一呼百应,聚流民、响马、屯军数千人,屡败官军,官府称之为?响马盗?,用了三年时间才平定。


朱元璋的本意虽然不错,但是,他将所有的负担都转嫁到了百姓身上,不体恤民生,势必引起?反噬?。最后,马政实行了这么多年还是要向西番购马,这岂不是一个?反讽??

而当时,设立了一堆官僚机构,养了一大帮官僚人员,还不如用这些费用去买马。所以,一个制度的设立,如果只是满足上层的?需求?,而不顾底层的?民愿?,注定以失败结局。

最后,真如朱元璋所言,马匹数量检验国力,明末全国的官马数量也只有鼎盛时期的1/5到1/4。


其实,不管怎样的制度,都要符合社会的发展,满足百姓的利益需求,否则,一切都是白费。毕竟,一个国家的统治需要老百姓的支持,这样才能发展壮大。

明末农民起义有哪些大的影响?

明末农民起义是中国古代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农民战争。涌现出了如闯王李自成等一批历史著名人物。那么,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为什么爆发,结局又是怎样的呢?下文便是明末农民起义简介。

明末农民起义配图

明朝末年,天灾人祸接连而至,统治阶级与百姓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明朝统治者面对来自皇太极的外部威胁和内部的饥荒,开始缩减机构,对驿站等进行改革。而一向土地比较贫瘠,生产也较为落后,赋税、徭役都很重的陕北,又恰巧遇上了连年的饥荒,于是在这里率先爆发了农民起义。陕北的农民起义震惊了当时的朝廷,他们打算采用以安抚为主、以剿杀为辅的政策,来打击农民起义。当时确有一部分人向明廷投降,但是明廷不能很好地管理他们,一时间形成了一会儿投降一会儿起义的复杂局面。尽管如此,起义的军队并没有就此停下,虽然有多人领导,但起义军采用了流动作战的策略,从分散阶段进入到了协同作战的阶段。经过十几年的游击战争,起义军逐渐集中,在一 *** 四年,李自成带领起义军顺利攻入皇城,明朝皇帝自缢,明朝 *** 被推翻,建立了大顺政权。至此,明末农民起义达到了最高峰。随后,由于采用了错误的战略以及清军入关后对起义军队的镇压,经过十四年的顽强抵抗,最终还是失败了。这便是明末农民起义简介。

从明末农民起义简介中可以看出,明末农民采用的正确的作战方式,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尽管最终失败,但农民起义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当时的地主阶级,直接触动了当时的土地制度,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明末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

明末农民起义是发生在明朝末期天启和崇祯年间的一场农民起义。通常来说,农民起义之所以爆发都跟当时的社会状态有关,只有在民不聊生,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农民才会奋起反抗朝廷的统治,明末农民起义也不例外。明末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有社会的普遍性,同时还有其独特性。

明末农民起义配图

说到明末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最先想到的无疑是当时所处的时期。明末天启和崇祯年间,朝廷陷入内乱外患的两难境地。先是面临着边疆外敌的入侵威胁,祸不单行,国内陕西地区又恰巧正逢干旱,一场饥荒不可避免。在这样天灾和人祸的双重压力下,各阶级之间的矛盾显得日益突出而尖锐,农民的起义活动终于一发不可收拾。这是明末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的普遍性。

而明末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的独特性则在于,朝廷对于臣民的态度上。陕西原本就是土地贫瘠,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即使是在风调雨顺的时节,当地农民能够自给自足,足以果腹就已经很不错了。而在当时旱灾严重、颗粒无收的情况下, *** 的赋税和徭役依然啧啧逼人,让农民不堪重负。饥荒在贫困的农民间蔓延,而朝廷非但没有开仓赈荒,反而不管农民死活地只管征收赋税。被逼无奈,陕西的王二在天启七年,带领众人,率先发动起义。期间不断有人响应号召,起义军的队伍愈来愈壮大。

明末农民起义的故事

明末农民起义的故事,就像历史长河里一颗璀璨的星星,更像历史这本厚重的书本里一个传奇故事。明末农民起义又被称为李自成之乱,张献忠之乱等,其中的李自成、张献忠则是明末农民起义中杰出的领导人,同时也是明末农民起义的故事中的主人公。

明末农民起义配图

外有边敌之忧,内有萧墙之乱,末期的明朝就像是一位饱经沧桑的老人,明明再也承受不了任何打击和变动,却始终处于风口浪尖上,随风雨飘摇。一边是严峻的边疆问题,一边是饱受旱灾之苦的人民,无法兼顾江山和社稷的朝廷暂时将处于旱灾饥荒中的人民放在了一边。而这一放,最终导致了明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被饥饿和苛政这两座大山压着的人民,在王二的带领下率先发动了起义。他们从陕西出发,经过池之战,洛阳之战、成都之战等一系列的和明军的战争,队伍不断壮大,最终到达山海关。明末农民起义的故事是一个时间拉扯最长,起义时间最久的一个故事。明末农民起义不仅仅是同某个朝廷的战斗,它跨越了朝代的限制,是农民和明朝和清朝之间的斗争。

从明天启七年到清顺治十五年,起义军共和明朝战斗了十七年,和清朝战斗了十四年。从游击流动作战到运动流动作战,随着队伍的成熟和壮大,起义军的作战方式也在与时俱进。但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起义军最终被入关后的清军镇压。

明末农民起义的影响

明朝末年,为了推翻腐败无能的统治者,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活动。这场起义是我国古代历史中农民发起的影响较大的一次起义活动,虽然最后的结果是失败了,但是它仍然产生了难以预估的影响。那么明末农民起义的影响是什么呢?

农民起义配图

明末农民起义的影响有着两个方面的影响。它的积极影响首先是推翻了明朝的统治,对当时的社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农民起义破坏了当时明朝存在的生产关系,建立了新的生产关系,这给清朝统治者恢复发展提供的途径。清朝统治者改革了明朝存在弊端的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政策,推动实施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其次,在农民战争中,农民军关于土地要均分的概念是封建社会的根本问题,对后来的农民起义的有着较为深远的指导意义。第三,由于这场起义是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最高峰,使得史学界对其一直高度关注,研究著作层出不穷。第四,由于农民军由北转战到南方,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

除了上述的积极影响,明末农民起义的影响还有哪些消极方面呢?这场农民起义促使了明朝的灭亡,打破了存在的统治秩序,甚至使得明清时间出现了文化断层。这场战争也破坏了当时中国的农业生产,使得社会生产遭到长时间的破坏。最后,由于农民军的素质不高,他们所到之地,都没有保护当地的文化典藏,很多书籍都被毁于一旦。

明末农民起义简介资料

明末农民起义简介

明末农民起义是中国古代史上时间最长、规模最大、对后世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农民战争。涌现出了如闯王李自成等一批历史著名人物。那么,这场轰轰烈烈的农民起义为什么爆发,结局又是怎样的呢?下文便是明末农民起义简介。

明末农民起义配图

明朝末年,天灾人祸接连而至,统治阶级与百姓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明朝统治者面对来自皇太极的外部威胁和内部的饥荒,开始缩减机构,对驿站等进行改革。而一向土地比较贫瘠,生产也较为落后,赋税、徭役都很重的陕北,又恰巧遇上了连年的饥荒,于是在这里率先爆发了农民起义。

陕北的农民起义震惊了当时的朝廷,他们打算采用以安抚为主、以剿杀为辅的政策,来打击农民起义。当时确有一部分人向明廷投降,但是明廷不能很好地管理他们,一时间形成了一会儿投降一会儿起义的复杂局面。尽管如此,起义的军队并没有就此停下,虽然有多人领导,但起义军采用了流动作战的策略,从分散阶段进入到了协同作战的阶段。

经过十几年的游击战争,起义军逐渐集中,在一 *** 四年,李自成带领起义军顺利攻入皇城,明朝皇帝自缢,明朝 *** 被推翻,建立了大顺政权。至此,明末农民起义达到了最高峰。随后,由于采用了错误的战略以及清军入关后对起义军队的镇压,经过十四年的顽强抵抗,最终还是失败了。这便是明末农民起义简介。

从明末农民起义简介中可以看出,明末农民采用的正确的作战方式,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尽管最终失败,但农民起义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当时的地主阶级,直接触动了当时的土地制度,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

崇祯年间,长时间受到 *** 压迫的农民,终于进行反抗,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这场起义爆发于明朝气数将尽的时候,因此被称为明末农民战争,那么这场明末农民起义领袖有哪些人呢?这些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们又是怎样推翻明朝的统治的呢?

李自成画像

明末农民起义领袖主要有两位,一位是李自成,一位是张献忠,因此这场起义也被称为李自成之乱或者是被称为张献忠之乱。由于连连天灾,陕北的土地颗粒无收,这片地区的农民首先爆发了起义,明朝 *** 集中兵力对付北部地区的农民军。之后两年内,起义军的军队进行流动作战,同明朝 *** 军进行抗战。之后,张献忠打着八大王的旗号在陕西地区起义,同年,李自成在起义军中以闯将的名义领导起义军作战。

起义军经过七年的抗战,起义军逐渐在南北两个地区进行作战。由于起义军大部分由农民组成,因此逐渐得到人民的支持,特别是李自成率领的部队,他的部队接纳了当时的一些知识分子,并采取他们的意见笼络人人心,因此李自成的军队受到了当时广大民众的支持。

1644年,李自成率领军队攻入京城,明朝 *** 的统治正式被推翻,李自成建立政权,张献忠在成都也建立了大西政权。之后在消除明朝残余势力时,吴三桂投降清军,连同清军一起对抗起义军的部队。在顺治初年,李自成和张献忠纷纷牺牲,农民军的起义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明末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

明末农民起义是发生在明朝末期天启和崇祯年间的一场农民起义。通常来说,农民起义之所以爆发都跟当时的社会状态有关,只有在民不聊生,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农民才会奋起反抗朝廷的统治,明末农民起义也不例外。明末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有社会的普遍性,同时还有其独特性。

明末农民起义配图

说到明末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最先想到的无疑是当时所处的时期。明末天启和崇祯年间,朝廷陷入内乱外患的两难境地。先是面临着边疆外敌的入侵威胁,祸不单行,国内陕西地区又恰巧正逢干旱,一场饥荒不可避免。在这样天灾和人祸的双重压力下,各阶级之间的矛盾显得日益突出而尖锐,农民的起义活动终于一发不可收拾。这是明末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的普遍性。

而明末农民起义的历史背景的独特性则在于,朝廷对于臣民的态度上。陕西原本就是土地贫瘠,不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即使是在风调雨顺的时节,当地农民能够自给自足,足以果腹就已经很不错了。而在当时旱灾严重、颗粒无收的情况下, *** 的赋税和徭役依然啧啧逼人,让农民不堪重负。饥荒在贫困的农民间蔓延,而朝廷非但没有开仓赈荒,反而不管农民死活地只管征收赋税。被逼无奈,陕西的王二在天启七年,带领众人,率先发动起义。期间不断有人响应号召,起义军的队伍愈来愈壮大。

明末农民起义的结果

开始于明末天启年间的明末农民起义又被称为明末民变,晚明民变,是农民为反抗当时朝廷的苛政而发起的一次起义。农民起义自古以来只有两个结果,要么被镇压,要么暂时取得胜利,之后很快走向灭亡。而明末农民起义的结果则出乎人的意料,令人嗟叹之余又不禁引人深思。

明末农民起义配图

明朝末年,陕西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民不聊生,饥荒也在一步步蔓延开来。不管农民死活的朝廷,非但没有体恤民情反而加重了赋税和徭役的力度。在这种情况下,陕西的王二率先举旗反抗朝廷。起义军一路北上,从陕西到山海关,经历了洛阳之战、襄阳之战、成都之战等战役,队伍也在一点点壮大。最初只是单纯地为了 *** 朝廷的苛政,农民起义军个个满腔热血将愤慨转化为 *** 和动力。如此一来,明末农民起义的结果可见一斑,如洪水之势的起义军定能战胜明军。

但就在这时,清军的入侵使得明末农民起义的结果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单纯地反抗朝廷的苛政到为了民族大义而对抗外敌的入侵。在清军的入侵面前,起义军和明军结成同盟共同抵抗外敌,这就是所谓的“联明抗清”政策。但是和明军已经抗战十七年的起义军,在同清军抗战的第十四年里终于疲惫不堪,无法迎敌。虽然明末农民起义的结果是,起义军被清朝的军队所镇压,但是起义军在某种程度上也打击了清军嚣张的气焰。

明末农民起义失败原因

明朝中后期,由于明朝统治者的腐败无能,人民生活在水生火热之中,农民和明朝统治者之间的矛盾越来越严重,因此在崇祯年间,爆发了农民起义,这场起义最终以失败而告终,那么明末农民起义失败原因有哪些呢?

农民起义配图

明末农民起义是中国封建史上农民起义的最高峰,但是却依旧避免不了它的失败,造成明末农民起义失败原因是什么呢?这次起义失败,原因有很多,农民起义的时候正值清军与明军打仗的时候,农民军同明军之间的战争是节节胜利。

后来由于驻守山海关的吴三桂放清军入关,清军同明朝的地主阶级联合,一起镇压农民起义,这使得农民军处于劣势,最终农民军失败,清军取得胜利。

除了上述原因,明末农民起义失败原因还有哪些原因呢?农民军失败的原因很大程度上和其自身的局限性有着很深的联系。由于农民军的素质不好,很多军队,特别是张献忠的部下的作风具有浓重的流氓寇匪的作风气息,并且农民军对自己的根据地的重视程度不高。

其次,另一支主要部队李自成的部队,他旗下的将领在进入京城之后,认为已经取得了胜利,因此骄傲自满,在京城的生活十分腐败,使得失去民心。再加之,后期农民军的领导人李自成和张献忠纷纷牺牲后,农民军的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分歧,互相争权,最终导致了农民军的失败。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042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