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宋朝最神奇的皇帝!既幸运又悲剧,既昏庸又英明!

以史为鉴 2023-06-17 01:18:26

宋朝最神奇的皇帝!既幸运又悲剧,既昏庸又英明!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宋朝最神奇的皇帝宋理宗的故事!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赵昀(1205年1月26日―1264年11月16日),即宋理宗,宋朝第十四位皇帝(1224年9月17日—1264年11月16日在位),宋太祖赵匡胤十世孙,赵德昭九世孙。宋朝皇帝中,赵昀的出身最差,血统最不纯正,但是,他确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皇帝:在他统治王朝的四十多年,竟然完成了“北伐灭金”的壮举。

不可思议的是,真正成就赵昀传奇一生的,恰恰是他在市井生活中学习到的“变色”绝技。

宋理宗是非常幸运的,前任皇帝宋宁宗有八个儿子,没想到都夭折了。不得已,宋宁宗只能选自己的侄子做皇帝,且很快相中了祁国公赵竑。

赵竑本来可以顺利继位的,可惜他自作孽,将到手的皇位给推掉了。赵竑在东宫大放厥词、高谈阔论,接着竟然指责杨皇后生活奢靡,还指责朝廷宰相史弥远玩弄大权。还有一次,赵竑酒后失言,说自己日后肯定要将宰相史弥远流放到琼州去。他的这些话传到了史弥远的耳朵里,史弥远决心绊倒这个太子。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史弥远秘密派人到去寻找失落民间的皇室宗亲,他们很快就找到了赵昀,将他送到了临安相府。赵昀虽然血统高贵,但是,常年过着乞丐般的生活,他的言行都不符合贵族的身份。史弥远看到这个情况,有些失望。好在,在关键时刻,赵昀展示了自己难得的政治素养。

赵昀见到身份尊贵的宰相,不仅没有下跪,还傲气得一言不发。这样反而让史弥远有所希望,他决定考一下这个赵昀的文化情况。史弥远让赵昀写字,赵昀要来了笔和纸,写下了“朕闻上古”四个大字。史弥远被这个情况给镇住了,等回过神后,他握着赵昀的双手感慨道:“此乃天命!”

赵昀的行为让史弥远非常满意,赵昀知道,史弥远看中了自己的血统,他必须摆出帝王该有的姿态,这样才能获得史弥远的认可。“朕闻上古”四个字,不仅让史弥远觉得赵昀已经了然于胸了,而且,让史弥远觉得赵昀拥有王者之气。经过一番努力,赵昀彻底征服了史弥远。

随后,史弥远将他送到名儒郑清之的家里,潜心学习。三年后,在史弥远的积极推荐下,赵昀被皇帝封为亲王。当宋宁宗病重之时,史弥远决定最后再“检验”一下这个候选人。他派郑清之到赵昀的家里去,开门见山的询问他敢不敢做皇帝。赵昀知道史弥远的套路,所以,任由郑清之怎么说,他就是不说话。

最后,郑清之恳请赵昀给予回应好回去交差,赵昀就说了一句话:“绍兴老母尚在。”郑清之听出了赵昀的想法,立即回去复命。“绍兴老母”说的是杨皇后,她的威望极高,如果,想要获得皇位,势必需要获得杨皇后的支持。赵昀表达了自己有当皇帝的想法,可是,没有杨皇后的认可,他没有把握获得皇位。

所以,他提醒史弥远,现在最重要的是做好杨皇后的思想工作,而不是内部的动员。

史弥远认可赵昀的担忧,但是,他也非常自信能够获得杨皇后的支持。

那么,他哪里来的自信呢?

宋宁宗对现在的杨皇后似乎很不满,曾经多次说明要废除这个皇后,导致杨皇后整日惶恐不安。对于宋宁宗所立的这个继承人,杨皇后也十分不满,因为,赵竑总是跟她作对。史弥远对于这个事情早已胸有成竹,他早已认定:杨皇后就是自己战营的人了。

于是,在没有征得皇后同意的情况下,史弥远私自做好安排,让赵昀准备登位。出乎意料的是,杨皇后并不是史弥远战营的人,她反而拥护赵竑。不得已,史弥远只能派杨皇后的侄子去劝说她,希望她能够识时务、看清局势动态。杨皇后虽然被迫屈服,但是她并不熟悉赵昀,不知道他是否有能力当好皇帝。

情商极高的赵昀知道杨皇后的顾虑,于是,向史弥远请求拜见这位皇后。令史弥远意想不到的是,一向高傲的赵昀,见到杨皇后就立即扑倒下来,一直磕头,还向她保证绝对会全力侍奉,保证其后半生的荣华富贵。赵昀的举动打动了杨皇后,她非常激动,亲自扶起了赵昀。

并且,还深情的对赵昀说道:“汝今吾子矣!”

至此,杨皇后完全认可赵昀,让赵昀安心准备登位的事宜。赵昀虽然获得皇位,但是,还有很多困难需要他去面对。首先,他不纯正的皇室血统就让其饱受争议。接着,名不正言不顺的继承之路让他上位后面临种种政治危机。可以说,这些危机都必须依靠史弥远和杨皇后去摆平。

赵昀依靠他们,自然也会受到他们的挟制。登位满一年,赵昀就被强迫娶了一位皇后,这个事情对于他来说是非常耻辱的。原来的杨皇后升为皇太后,为了控制新皇帝,决心在他身边安插自己的人。杨太后在自己的恩人那里选了一位叫谢道清的丑女,将她送进宫里面,准备给赵昀当皇后。

同谢道清一起进宫给赵昀当妃子的,还有一位贾家千金,她长得花容月貌,比谢道清好看得多。再加上,谢道清沉默寡言,而贾贵妃能言善辩,非常讨赵昀的喜欢,因此,赵昀明显青睐贾贵妃,想要立她为皇后。杨太后知道这个情况后,非常生气,要求赵昀立谢道清为皇后。

迫于压力,赵昀不得不就范。没多久,贾贵妃就病逝了,赵昀非常伤心。这些痛苦都是杨太后强加给他的,但是,赵昀没有表现出不满,而且,还对谢道清非常好。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赵昀是一个能屈能伸的人,在强权面前懂得保护自己。面对杨太后的强权,赵昀一忍再忍。

那么,对于史弥远的强权,赵昀又是如何面对的呢?

还是服软!

赵昀对史弥远的服软可以用“言听计从,如侍亲父”来形容。朝廷上的大事,史弥远完全可以自己做决定,完全不用请示赵昀。对于史弥远的肆意妄为,赵昀不仅没有意见,还十分赞同。

赵昀如此对待史弥远,自然有自己的原因:

第一,赵昀刚刚登位,反对他的人肯定很多,他需要史弥远的力量去扫除这些反对者。

第二,就目前来说,杨太后才是赵昀的头号敌人,他渴望摆脱老太后的约束。他知道,现在史弥远持续在打击异己,很快就会触及太后的势力,待他们鹬蚌相争后,赵昀才可以从中获利。

第三,史弥远一派内部早已矛盾突出,只因为史弥远还在,党派表面看上去还比较稳定。等到史弥远病逝后,该党派立即四分五散,而赵昀一下子就可以将他们清出政坛。

赵昀一直过着隐忍的生活,他时刻想要掌握大权,将所有牵制自己的力量给清除掉。随着反对他的人慢慢被清出都城,质疑赵昀皇位合理性的声音也慢慢的消失了。这时候,原本服软的赵昀立即强硬起来,开始抢夺自己的政权。赵昀最大的敌人还是杨太后,他需要史弥远的力量来打击杨太后势力。

为此,他挑起了史弥远和杨太后之间的矛盾。

首先,赵昀故意偏袒史弥远一方,扶持他们的势力,以此打压杨太后一党。等到杨太后一党被打压殆尽时,赵昀自导自演了“烟花事件”,彻底打倒这一党派。

有一次,赵昀主动提出为杨太后燃放烟花,以此,庆祝老太后的劳苦功高。杨太后非常高兴,欣然前来观看。没想到,意外发生了。有一支烟火竟然直奔杨太后而去。幸好是虚惊一场,而赵昀领着臣子立即前来谢罪。杨太后事后细想,这个事情非常蹊跷,不仅是因为这支奇怪的烟火,还有就是赵昀。

他竟然能够在短时间内聚集百官前来叩拜,这一切更像是预演好的,杨太后细思后都有些害怕。于是,杨太后只能退隐,将权利全部交给赵昀。如果说,赵昀是使用阴招来对付杨太后一党,那么,对于史弥远一党,赵昀就十分强硬。在史弥远病逝后不久,党派内部就乱了。

于是,赵昀抓住这个机会,打击党内主要人物,彻底打散这个党派,让他们再也聚不起来,无法威胁到皇权。掌握国家大权的赵昀,开始施展自己的抱负,通过民生的改善和贤才的任用,将国家拉上了正轨,朝日益强盛的方向发展。

需要提及的是,赵昀在公元1234年完成了一个壮举,那就是消灭了金国,报了靖康之仇。从此,赵昀的政治生涯走上巅峰,他本人也被称赞为当代明君。

但是,励精图治多年的赵昀,在人生的暮年,同大多数皇帝一样,开始享乐起来。

为赵昀开启享乐之门的是他最宠爱的女人——阎贵妃。为了取悦这个女人,赵昀竟不惜花费重金大修功德寺。如果说。赵昀仅仅是花费巨资,那也就算了,更可恨的是。赵昀竟然将自己的政权也让给了阎贵妃,任由其摆弄。

由此,阎贵妃组建了自己的“帮派”,形成了“阎马丁当”这个小团体,将赵昀一手建立的良好局面给毁了。这个小团体里面,就数丁大全最胆大妄为。他竟隐瞒前线兵败的消息,导致国家的重镇落入蒙古人之手,使得蒙古人加快侵吞南宋领土。

很明显,由于阎贵妃的怂恿,赵昀已经从一个明君变成了昏君。

等到长江以北的领土被蒙古人彻底占领后,赵昀对阎贵妃这个小团体才真正看清。为了挽回颓势,赵昀再次展示出自己无与伦比的政治天赋。此时,阎贵妃已过世,这个小团体的势力也受到削弱。赵昀先追封阎贵妃,麻痹其他成员。接着,逐渐削弱这些成员的势力将他们移出京都,彻底无法干涉朝廷事务。

那么,赵昀为何没有处决这些危害国家的奸佞小人呢?

这就要分析下当时的局势了:蒙古人已近在咫尺,他们才是国家的最大隐患。为了对付外敌,赵昀必须稳住内部;因此,他采取了温和的手段对于阎贵妃的小团体。还有,这个小团体虽然祸害国家,但是对赵昀却是忠心耿耿。赵昀这样处理,也是为了让其他人明白:只要忠心事主,皇帝必然会偏袒他们。

事实证明,赵昀在位时,蒙古人还是无法越过长江,南宋依然能够存活下来。等到公元1264年,赵昀悄然离开人世,后面的情况就不是他能够左右的了。

赵昀是一个幸运的皇帝,出身市井却能够登上大雅之堂,成为最高统治者。他也是一位悲剧的皇帝,执政初期受到他人挟制,执政后期受到他人蒙蔽。他还是一位昏庸的皇帝,执政后期竟然招妓入宫、荒淫无度。他又是一位英明的皇帝,所有困境都难不倒他,最后,安然离世。

总体来说,赵昀是功大于过,毕竟,能够消灭金国就是一个莫大的功劳,对于一直积弱的南宋来说简直就是奇迹。

宋朝历史上哪些皇帝被低估了?

宋仁宗赵祯是宋真宗第六子,宋朝第四任皇帝,十三岁即位,在位四十二年。出于天性,他宽厚仁慈,以仁恕治天下。在他的治下,大宋王朝文风鼎盛,俊才云集,名垂千古的文人佳士差不多都产生在这个时期。因此,《宋史》称其“忠厚之政,有以培壅宋三百余年之基”。此外,据说北宋末靖康年间,金兵占领中原后大肆开挖皇室陵墓,掠夺奇珍异宝,唯独没有对宋仁宗的永昭陵下手。“仁宗盛治”是宋仁宗治理国家的概况,甚至远超汉朝的“文景之治”与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而且宋朝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也在宋仁宗时期达到全盛。期间,宋朝四海雍熙、八荒平静、士农乐业、文武忠良,而且仁宗皇帝性情宽厚、不事奢华并能够约束自己,被后世誉为“圣明有道唐虞世,日月无私天地春”,受到了历代历史学家与政治家的称赞!
宋仁宗赵祯是北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长达四十二年之久,并使这一朝达到了北宋乃至于中国封建王朝社会经济文化的顶峰。由于他改元的次数较多,因此后人把这整个时期称为“仁宗盛治”,与强汉盛唐相比,这个开明治世留下了赵祯独特的印记。此外,赵祯是少年登基,到弱冠亲政之后,才真正实现了有别于强汉盛唐而又无以伦比的“仁宗时代”!

仁宗的厚道是出了名的。例如:有年京师地震后发生瘟疫,他下令打碎宫中仅有的两只通天犀角,碾成粉给百姓吃,大臣劝阻说这是皇帝最喜欢的宝贝,怎能打碎给下民?赵祯却说我的百姓处在灾难之中,我要这宝贝有什么用?
仁宗的务实作风也被后人称道。他率先打破了百姓居住的“坊”和交易的“市”的界限,使东京开封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城市。在民生和皇权孰轻孰重的问题上,赵祯和大臣们不仅同意坊市合一、又解除了宵禁制度,逐渐形成了夜市和晓市。京城里设立了观火楼和消防队,包拯权知开封府时还亲自处理了权贵在河道乱搭乱建现象。此外,在庆历新政中,他坚决支持范仲淹、富弼、韩琦等人的“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一揽子改革计划,陆续以诏令的形式颁行全国。之后,虽然受到守旧派的阻挠而将范仲淹、富弼等人调出京城,但仁宗皇帝并未停止改革,而是重新启用能够体察圣意的文彦博为相并以更加务实的态度推行新政,还提拔了王安石进入政治权利中心。“仁宗盛治”主要表现在:人口和财税堪比汉唐。嘉祐八年的全国人口达到1246万户,丁男2642万口,42年国家人口净增长379万户,这增长的户数就相当于唐太宗贞观时期的总户数。由于朝廷实行“藏富于州县,培护本根”的政策,嘉祐年间的国家税收增至3680余万缗,是唐朝最多货币岁入时的四倍。此外,百姓的皇粮国税并非多如牛毛。
仁宗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他封孔子后人为衍圣公,鼓励各州县兴办学校。一度贤相诸多,君子满堂。寇准、王曾、晏殊、鲁宗道,以及范仲淹、包拯、富弼、狄青、欧阳修、王安石,还有被仁宗朝简拔或科举入仕的“三苏”、沈括、米芾等都是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和读书人的楷模。
文化实现了繁荣。流传于世的“唐宋八大家”中除去唐朝的韩、柳二人,其他六人都活跃于仁宗时期。作为诗末的宋词在晏殊、柳永、范仲淹、苏轼等一大批词人的推动下发扬广大,打造了宋词在中国文学史的翘楚地位。此外,说书、小说、杂剧等文学形式也得到了萌芽和发展。
科技方面,中国的四大发明在仁宗朝有三个得到了应用,并转化为生产力。火药的发明推动了火箭、突火枪、火炮、地雷、火毬等兵器的革命,在对西夏的战争中发挥了作用。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使宋朝拥有当时世上最庞大的帆船舰队。毕升的活字印刷术问世后,使宋代大量的典籍得以保留。还有王惟一发明的针炙铜人,完善了中医针炙体系。朝廷发行了世界上第一张纸币“官交子”,对于世界经济和金融史的贡献不可低估。
哲学领域流派纷呈,为现代中华国学打下的坚实基础。二程提出的“天理”命题,为沉闷的哲学界吹来了一阵清风,同时也为赵宋为何受周禅,以及建立封建统治秩序提供了理论支持。王安石提出了实学理论,培养了一大批学生,为他后来的变法提供了理论指导,储备了干部队伍。

千古第一“仁”帝是哪位帝王,他一生有何仁义之举?

古代的皇帝,往往都会被世人所议论。有的英明或者昏庸,亦或者是仁厚或者残暴,而说到千古第一仁厚的帝王,那么必定是宋仁宗赵祯。他是宋朝的第四位皇帝,虽然可能在治国方面不如他的祖辈,但是他的名声却是最好的。


一提到他的名字,现代人可能并不是很熟悉。因为他在位期间并没有干出什么惊天的大事,但是却备受百姓拥戴。仁是儒家文化中最高的一个道德标准,宋仁宗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仁为谥号的皇帝,是因为他的仁厚那是被世人所公认的。他把仁这个理念一直放在心上,且言行合一。


宋朝其实有很严重的三冗问题,到了宋仁宗事情其实就已经非常严重了,于是宰相文彦博提出要裁兵6万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宋仁宗对此很是犹豫。他顾虑得比较多,他考虑到假使裁兵,就有可能发生兵变,百姓就有可能会遭殃。于是,宋仁宗与文彦博经过很多次的探讨,最后文彦博将条例和善后措施全部详细列出并呈给他,然后立下军令状,保证不会发生兵变之后,宋仁宗才同样裁兵。

其实呢,宋仁宗心里明白,以前的一起很大的很厉害的起义王则起义,就是这个文彦博解决的,这件事充分说明这个王则其实是有能力的。所以宋仁宗是相信他的能力的,裁兵六万这件事交给他也是放心的,而这个文彦博最终也不负圣望,成功解决这个问题。

民间还有很多关于宋仁宗仁爱的故事,例如他半夜就算再饿,也不会惊动侍从,因为这会给下面的人带来很大的麻烦,不知道有多少人得为了让他吃上一碗夜宵而熬夜。他一直都很为下面服务他的人考虑,一点也不苛责蛮横。

崇祯皇帝是什么样的皇帝?

祟贞皇帝不是一个昏君,也算不是一个庸君,而是一位时运不济的皇帝。他一生勤政,想要努力维持岌岌可危的皇朝,但是朝庭腐败已经到了无力回天的地步了。
大明王朝的灭亡真的都怪罪于崇祯皇帝的治理无方?可笑!一个王朝因为一个人就能亡国,实在是难圆其说。晋朝出了一个白痴皇帝,低能儿都没有因为自己的原因而让一个国家灭亡,因为他还有一群有思维的大臣。更何况是崇祯皇帝,他不仅不是白痴,而且从他剪除魏忠贤及其党羽就能看出这为年轻皇帝的睿智和胆识,但是他背就背在有一群迂腐贪婪,急功近利的大臣辅佐。王朝的栋梁都腐朽了,大厦如何可以久持?当国家遭遇万分危急的时候,是一个拳拳爱国之心的文士顾炎武喊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而大明的臣子多半对皇帝说的就是,打不赢咱就议和呗。
一个皇帝再英明,如果不能驾御自己的臣子或者是得到臣子的信任,也不能成就一个王朝的兴盛。崇祯一直有一个中兴之梦,希望成为力挽狂澜,再次恢复王朝活力的帝王,但是当时的时局以及全国性官僚腐败、复杂多变的党争、内宦乱政、外戚敛财已经动摇的帝国的国本,完全靠崇祯皇帝一人之力绝对不可能扭转大局,而崇祯皇帝本身的猜度和急噪也直接影响了他和大臣的关系,在朝十几年内阁大臣如走马灯似的一度换了又换,杀了又杀,对于将军们他既要牵制又要他们利用他们,文武大臣对自己岌岌可危的处境和暗中对峙的心态已经完全将崇祯孤立。明末繁重的颗捐杂税、连连不断的天灾人祸导致农民起义的四处暴起,脑满肠肥的亲贵大臣们却拿不出银子给大明王朝赈灾平乱,将崇祯一步步逼向的绝境。可以说明的衰亡也和明朝亲贵、官僚的贪婪、迂腐自私自利是分不开的,他们才是国家灭亡的真正祸首。
崇祯绝对是一个好皇帝,宁死都要保卫最后的民族、皇家尊严,而他却在史册上必须背负一个亡国之君的骂名。眼看大势已去的大明王朝,首先投靠李闯、满清的是谁?满腹经纶的大明“忠臣”,倒戈相向的是谁?誓死效忠大明皇帝陛下的大将军吴三桂!国家栋梁的垮了,皇帝奈何?他们个个成为了新朝的功臣、亲王,谁去背负历史的罪责,接受天下人的鞭挞呢?为了脸面,总不能让新朝的功臣去背负吧?大清的脸面何存哪?难道要他们承认重用了叛臣和汉奸?没办法,找来找去,就你了!——崇祯皇帝,这个黑锅就你扛着吧。

历史上有哪些前期执政十分英明,后期却昏庸无道的君王?

唐玄宗李隆基,李隆基执政前期和后期判若两人。他执政前期是开元年间,开创了历史上的“开元盛世”,这段时期他勤于朝政,励精图治,把国家发展得更加繁荣强大。而到了后期的天宝年间,他则变得懒惰,懈怠朝政,宠信奸佞,宠信安禄山;并且开始染上骄奢的习气,沉迷享乐,纵情声色。在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

隋炀帝杨广,杨广在位十四年。他前期平定了陈朝,统一了天下,并且下令修建了对后世影响重大的京杭大运河,对丝绸之路的开通也做了很大的贡献,还开创了科举制,改变了任人为亲的任官制度,为天下寒门子弟提供了入仕之路。后期也变得昏庸无道,沉迷奢侈享乐,最后导致国家灭亡。

晋武帝司马炎,他是西晋开国皇帝。司马炎在执政前期实行了很多有利于发展生产、增强国力的措施,并且派军队灭掉了东吴,统一了中国。但在统一国家之后,他也开始不思进取,贪恋女色,无心朝政,导致整个朝廷的风气越来越差,王公大臣也变得奢侈腐败,整个国家都变得混乱。


明朝万历皇帝朱翊钧,他登上皇位时年仅十岁。朱翊钧在位前期勤政爱民,生活节俭。并且在明朝西北、西南和朝鲜主持了三次军事战争,捍卫了国家的边境。但是他在位的后期不理朝政,并且三十年不上朝,导致明朝的朝政荒废,国家的发展停滞不前。这也是明朝后期灭亡的一个很大的原因。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03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