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明朝打后金兵马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只派十几万兵马”这个提法引人发笑。
万历三大征,特别是朝鲜之役和宁夏之役,从公元1592(万历二十年)达到了公元1598年,这两战基本耗尽了帝国最精锐的九边野战部队,李成梁的儿子,辽东总兵李如松也在1598年在与蒙古部落的交战之中阵亡,同时也宣告着震慑女真诸部落的李成梁一手打造的辽东铁骑退出了历史舞台。
时间到了17世纪后,明帝国已经没有能力短时间能组织起来经验丰富的精锐野战军团,这主要受制于两个方面,第一,也就是前文提到的16世纪末的一系列战争的损耗巨大,新的野战部队并没有及时补充上来,第二,就是万历朝的党争开始出现,张居正十年变法付诸流水,朝廷财政陷入空前危机,养军队那是需要钱的呀。
明代的军队,实际上能打的精锐,都是将官们养的效忠于自己的家丁,比如李成梁的辽东铁骑估计有3000人,虽然只有3000人,但是在李成梁时代,足够让女真诸部听话,那是想打谁就打谁的。
战争并不是人越多越好,特别是中国古代的战争,决定战争胜负的一般也就是精锐的那么几万人而已,其他的大多随着精锐丧尽而溃败。而具体到明朝,还存在卫所兵的问题,当然卫所兵很多时候,就是摆样子,凑人数,真正作战的都是维持在不超过10万人的九边精锐部队。
然而到了万历三大征结束后,边军精锐不在,帝国的财政窟窿也填补不上,而且边军卫所的糜烂也不可收拾。到了萨尔浒之战的时候,能够凑出来的总兵力,合计11万人,这就是帝国最后得老本了,之后20多年的战争里,明军再也没有这么多稍微能打的野战军了。
然而,这一战,由于杨镐的四路出击战术,葫芦娃救爷爷一个个送死在了萨尔浒,帝国也就只能转为守势,真的就没有再派军队跟后金野战了。
后来打的那些仗,并不是明军一波波去送死,而是基本上被围点打援了。老奴带着八旗兵攻击明军辽东的城池,总是用围点打援的战术,屡试不爽,而之所以出现这种问题,是因为明廷有个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守土有责”,丢城失地,处罚是极其严厉的。
而这些派遣的援兵,本身也不是精锐野战军,大多都是守城部队,野战经验不足,毕竟自萨尔浒之后,明军不但失去了野战精锐,也失去了跟八旗野战的信心。
所以从萨尔浒之战后,明军基本没有什么野战军了,可能存在一部分精锐家丁部队,比如传说中的“关宁铁骑”,规模大概也就3000人,战力如何不知道,但就战斗意志而言,是大明最后一支可以正面炕清兵的部队了。
之后爆发的战争,除了宁锦之战、宁远之战,这两场是因为袁崇焕依仗坚固的城防,加上犀利的大炮,打赢了守城战以外,其他的大凌河之战,松锦之战等,基本都是被八旗围点打援干掉的。
朝廷最后一次组织大规模军队出征满清,是崇祯十三年的松锦之战,军队大多来自于跟高迎祥、李自成作战的军队,结果也是在崇祯的逼迫下,总指挥洪承畴放弃步步推进的战术布置,急忙赶去救援锦州,最终在松山被努尔哈赤围点打援歼灭。而这一次左闸安明军总计出动了13万人马,这已经是帝国出兵的极限了。
或许有人会说,明朝以前,不是动不动就几十万的大会战么,怎么到了明朝就只有十几万的军队作战了?要知道古人在记录的历史的时候,对于数字向来不怎么严谨,有时候为了壮声势,就报个夸张了好几倍的虚数,战胜了之后的歼敌数目也往大了说,(为了军功)。
超过10万人的军队,对于古代的后勤水平而言,差不多是极限了,10万指的是战兵,为了保障这10万人能够正常作战,至少还需要超过20万左右的辅兵和民夫,来承担后勤。
再者而言,即便明廷有能力派遣几十万正兵作战,在辽东地区,面对后金八旗这种行踪不明,飘忽不定,不需要后勤保障,机动性极强的部队,根本没有机会掌握主动,一旦露出破绽,就会被人家分而击破。总不可能几十万军队一起行军吧。
一:大明灭亡的罪人?
晚明军事的衰败,常叫好些后人,生出“断崖式下跌”的唏嘘:一直到16世纪末时,武装到牙齿的明军,从朝鲜半岛打到播州缅甸,无论在青海高原还是露梁海面,从来都是见谁灭谁的霸道表现。可一晃不到二十年,待到萨尔浒战役一声炮响,面对新兴的六万后金八旗,盛名已久的明军,竟是一顿稀里哗啦,厮杀五天就全军覆没,大好辽东河山,没几年就轻松落入八旗囊中,成了人家明亡清兴的大本钱。
待到清朝学者们编修《明史》时,大明军队的这一番高速衰败,也自然被当做了沉痛历史教训。各位清朝学者们也绞尽脑汁,为这事找出了种种原因。但其中一条,却是格外别致:“前后七载,丧师数十万,糜饷数百万”——明军为什么这么衰?就是因为打了这糟心的一仗,伤亡惨重到实力耗光!
这“导致明朝衰败”的战争,就是爆发在1592年,前后历时7年的万历朝鲜战争。
时至今日,《明史》里的这个观点,依然十分有“市场”。很多人吐槽朝鲜时常说:“你看明朝够短视吧,为了救个朝鲜,把自己给搭上了”。也有人吐槽明朝时也说:“明朝有什么了不起,去朝鲜打个倭寇,都要耗七年死几十万人”。归根结底就是:万历朝鲜战争,造成明朝由盛转衰,甚至是明朝灭亡的罪魁祸首。
那这说法,究竟有没有道理?
二:该不该打?损失很大?
万历朝鲜战争该不该给明朝灭亡背锅?首先就要弄清楚一个问题:这场战争该不该打。
其实,当1592年,日本实际统治者丰臣秀吉,悍然发动侵朝战争时,“该不该援救朝鲜”这事儿,也在明朝朝堂吵成一团。以明朝诸多言官们的说法,那是根本不该救。以给事中许弘纲的说法:朝鲜是大明朝的藩属,自古以来,只有藩属来抗击侵略,哪有自己不打仗求人救的?简直可笑。
而且许弘纲的观点,还算是当时明朝言官里靠谱的,还有言官认为,所谓日本侵略朝鲜,只不过是辽东的边将们想立功,故意瞎编军情。更有言官深深怀疑:日本不过是个小国,哪来胆打这么大的仗?难道是朝鲜和倭寇互相勾结,故意把明军引到朝鲜去歼灭?
总之,认为没必要打的,当时就是大有人在。
但这些明朝官员不知道,此时已经完成统一的日本,是一条怎样的恶狼。他们已经拥有了七百艘战舰两千艘预备船的海军,有了十五万的一线动员兵力和技术先进的火器。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统治者,此时怀着怎样疯狂的目标:发动战争的丰臣秀吉,原话就是“在我有生之年,尽量把大明领土纳入版图之内”。甚至还有“先占朝鲜,再灭明朝,最后灭印度”的战略时间表。战争开打前,日军的各路诸侯们,更为灭掉明朝后,分哪块地做领地,各自争的不可开交——如果明朝对日本灭朝鲜坐视不救,下一步,他们百分百冲大明朝来!
那可不可以,明朝不需要出兵,只需要提供物资粮草装备,资助朝鲜抗击侵略呢?事实是,更不可以。
七年万历朝鲜战争,朝鲜留给煌煌史册的最出名形象,就是渣级别的战斗力。1592年战争爆发,朝鲜一个月内就丢失了平壤汉城开城等重镇,眼看就要跑进辽东钻山沟。1597年第二阶段开打,朝鲜更是一开战就赔上了全部水师。电视剧里威风八面的朝鲜民族英雄李舜臣,其部队主要是明朝帮助组建,就连水兵都是明朝帮忙训练。
甚至,就是在明军入朝作战后,朝鲜就连粮草物资这类后勤事务,竟然都办得乱七八糟。明军杀到汉城附近时,朝鲜的粮食就运不上,就连明军从国内征调的大批粮食,在朝鲜低效的动员能力下,竟白白烂在鸭绿江边运不上去。这样一个面对战争,作战与动员能力近乎低能的朝鲜王国,一旦独自面对日军进攻,亡国是板上钉钉。
而一旦朝鲜沦陷,数十万坐拥朝鲜大后方的日军蜂拥到辽东,甚至利用朝鲜的港口,向明朝塘沽一带发起海上攻击。那对于明朝来说,这将是一场比万历三大征更为持久,代价更为惨重的战争——援救朝鲜,开打万历朝鲜战争,才是为国家安全,做出的正确抉择。
那这场战争的代价,真有《明史》里渲染的那般惨重?其实,这恰恰是《明史》错得最离谱之处:首先是伤亡问题,《明史》里说“丧师数十万”,但第一阶段时,明军参战人数只有三万八千人,第二阶段直到尾声时,明军兵力才达到七万多。也就是说,这些大明军人加起来全数殉国,都无法满足《明史》的“要求”。
事实是,所谓耗时七年的万历朝鲜战争,明军真正的参战时间只有两年,绝大多数的战役,都是在以少打多的情况下,摁着日军狠打。“平壤大捷”这类胜仗,明军更是以数百人的伤亡,打出歼灭日军数万的战果。即使是吃了亏的败仗,比如《明史》里号称“伤亡两万”的蔚山之败,以《再造藩邦志》《象村集卷》等第一手资料统计,明军此战里的阵亡人数是一千四百人左右。这已经是明军参战的两年里,伤亡最惨的一战。所谓“丧师数十万”,错得十分严重。
至于“糜饷数百万”的军费开支呢?作为“收款方”的朝鲜(明军在朝鲜作战,物资征用都要向朝鲜付钱),记载的十分准确:总耗费折合白银八百八十三万五千两。看上去非常多,但参考此时明朝的财政收支,却还在国家承担范围内。
我个人觉得,这个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首先,在明朝的时候,内部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在于外戚权力很多,依旧采用的封王制度,让明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出现了很多次的权利不集中,中央没有办法去掌握近乎全部的权力。这样的弊端就是在于,朝廷内部就会存在许多的隐患和问题,而这些问题,在王朝出现了敌对势力的侵略时,就会间接的出现。
其次,像后金这样的政权,其成长的历程是充满了艰辛的。别的不说,单单是需求长时间的作战,就让当时的后金军事比较发达,在面对明军的过程之中,可以占据上风。而且军事实力在当时,是决定了一个王朝是否可以长久存在的武力保证,后金这个新兴的势力,所具有的是明这种老王朝的一种朝气,这种朝气可以简单的理解为是新的王朝出现所带来的历史责任感。
最后,明确实有着广阔的土地面积和庞大的人口数量,但是这并不是直接代表着明就具有着绝对的霸主地位。在我们的历史之中,天下的分分合合,战乱争锋是常常发生的,而后金和明的争斗,也只不过是其中的一个实例而已。明的优势在于它有着很深厚的底蕴,后金的优势在于它具有着强大的军事实力以及新的历史责任感;相反的,明在经过了百年的存在之后,自身内部的矛盾逐渐变多、变得不可协调,而长期的和平,带来的是一种安逸感,这些问题都是明打不过后金原因。
无非有几方面,要知道明后期的时候可以说是内忧外患,当时不仅仅是有后金的威胁,国内可以说各种灾难不断,各地纷纷都是农民起义,可以说是自顾不暇,再加上士兵战斗力不足,要知道一个王朝经过了几百年,可以说无疑是有着诸多的贪官污吏,因而克扣军人军饷,而且士兵们又缺少训练,可以说战斗力比较弱,而且最重要的一点无非就是明朝时期虽然有火器,但是那些火器基本都是比较渣的,据记载当时军队里的火器也就只有三分之一是可以用的,其它的基本都是哑的,而且这些火器换弹药时间也比较长,那么这样是很难打得过后金的。
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如果手中有火器啥的话,那么无疑对于冷兵器的持有者完全是秒杀的,但在明朝时期可以说恰恰相反,很多人对于这个结果甚至都会认为是天方夜谭,但其实最主要的则是明朝中后期的时候不单单要抵御后金,而且在当时还有其他的敌人,再加上当时明朝士兵可以说战斗力非常弱,虽然当时明军有火器,但是这些火器基本都是没怎么用过的,士兵们平时又缺少训练,再加上基本都是没怎么碰过这些火器,可以说完全都是临阵磨枪的,所以在使用这些火器对抗后金骑兵的时候完全都是瞎弄,这样的军队如何会是后金的对手呢?
而且当时明朝虽然有着先进的火器,但是那时候这些火器的质量可以说非常差,戚继光曾经就有说过,这些火器可以说枪口连弹药都对不上,甚至有些还放不进去,即使放进去了点火装置也不怎么能用,而且军队里这些火器可以说真正好用的也才三分之一左右,所以如果敌人全拥而上的话,那么只能打中几十个人而已,完全是起不到什么作用的,对于这样的问题无法就是当时作为封建王朝,对于这些火器啥的基本也是没怎么重视的,所以工匠在制造的时候基本也是偷工减料,所以才导致空有名头,着实是令人无奈。
而且在敌人进攻的时候,可以说明朝不单单没有进行安抚百姓,反而还加重赋税,可以说使得当时百姓民不聊生,完全丧失了百姓的拥护,最后才会被灭国。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036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