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刘备临死前有想过杀诸葛亮吗 刘备为什么没有动手

说历史 2023-06-07 09:38:39

刘备临死前有想过杀诸葛亮吗 刘备为什么没有动手

刘备晚年想除掉诸葛亮但最后为何没有下手

刘备在临死之前确实想杀过诸葛亮,但是当时也想着诸葛亮,如果一旦接受遗诏,那么一定会让下手直接除掉诸葛亮,以免儿子在登上皇位之后大权被别人控制,但是诸葛亮通过了考验,所以也没有付诸行动。

刘备知道自己大限将至,所以马上就托付诸葛亮,还有李尚书,希望从今以后能够辅佐刘禅。就是希望能够安邦定国复兴汉室,其实这也就是刘备的聪明之举,马上就说出大实话,将诸葛亮直接就逼近一条死路。刘备在这个时候虽然已经撑不住,却一直都在关注诸葛亮的言行举止,如果诸葛亮在此时出现任何的异常,那么早就已经人头落地。

刘备在此时也同样会想好除掉诸葛亮的预案,只是因为诸葛亮表现比较好,已经顺利的通过考验,所以才没有实施,可以说在三国中刘备的托孤还是非常成功的。

再来看一下其他的一些托孤,比如说汉灵帝,魏明帝还有孙权,全部都是失败的,这些为什么会失败,不仅仅是因为这些人会有着狼子野心,也同样是因为先皇根本就没有给予更多的压力。

刘备在临死之前为了让自己的儿子能够顺利的登上皇位,所以心里也想着应该除掉诸葛亮,但是诸葛亮确实表现很好,而且也没有想要越权的想法。为了能够有效对抗诸葛亮,刘备马上就选择快速的提拔李尚书就是希望能够起到制衡的效果,也就是因为刘备慧眼识英雄,选择正确才能够让接下来的蜀国进入到繁荣昌盛的阶段,只是很可惜,刘禅真的是一个扶不起的阿斗。

转载声明:感谢您对不回头网的支持,读史使人明智,以史观今,让我们通过历史中一个个的典故故事去了解历史。喜欢的朋友欢迎转载刘备临死前有想过杀诸葛亮吗 刘备为什么没有动手

刘备临死前对诸葛亮说的那段话有什么深层意思?大家帮我找找有没有历史学家回答过?

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
:“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蜀书`诸葛亮传》
-----我认为刘备的话并无让诸葛亮取而代之的意思。联系上下文来看,意思如下:“丞相的才能胜过曹丕十倍不止,必然能够安定国家局势,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如果刘禅能够自己独立处理政事,你就辅佐他。如果他没有才能治理国家,你就代替他摄政。”可能病重的刘备辞不达意,而让大学问家孙盛挑了字眼,于是就流传成刘备说刘禅不才诸葛亮可以自己取代称帝的说法。
第一,刘备以兴复汉室自居,他所能够号令天下的无非这面旗帜。“旗帜就是生命,旗帜就是方向。”所以不可能刘备不可能自己扇自己耳光,自己迷失前进的方向。刘备从来不以偏安自诩,念念不忘统一中国,因此才有关羽的襄樊之役。不象孙权,以划江自守为最高理想。
第二,刘备虽然不经常和刘禅在一起,但对刘禅的智力还是相当了解。所以遗诏里说:“射君到,说丞相叹卿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审能如此,吾复何忧?勉之,勉之!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刘禅的师傅是尹默,“及立太子,以默为仆,射以《左氏传》授后主。”用“甚大增修”来形容刘禅的进步,可见刘禅原来在学习上表现的很凡庸。而戒之以小恶,勉之以小善。可见刘备非常了解自己的儿子,既不可能为大善,也不可能为大恶,中人才智而已。但是作父亲的,谁不希望自己儿子有本事呢?因此在托孤时对诸葛亮说我儿子有本事你就让他自己做主,你帮助他;他实在没本事,你就代替他做主。
第三,刘备相信诸葛亮的人品,“敬信亮”,除刘封、彭囗[音漾]都是出自诸葛亮的建议。所以要后主父事之,是为了给予诸葛亮全权处理政事的权力。当时全国精锐部队都丧于夷陵之役,而黄元叛乱尚未平息,孙权觊觎蜀国土地。没有极大的权力是难以处理的。而使用尚书令李严为副,并非掣肘诸葛亮,而是要应付对蜀国虎视耽耽的吴国。刘备死后诸葛亮肯定要回成都安定人心,但是吴国的精兵还呆在边境上,没有有军事能力和政治才能的人很难应付。魏延要镇守汉中,刘备很看重这个新人,但他不可能从汉中调过来。而李严兼资文武,正是合适人选。而“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是出自刘备的安排,试想如果真的是为了掣肘诸葛亮,肯定要把李严安排到中央。说出自诸葛亮的安排也不合理,刘备要给你掺沙子当然自己下诏让李严在成都工作,不可能把这个人事处理交给诸葛亮安排。

刘备临终前示意诸葛亮若刘禅不才,可自立为王,他为什么这样做?

可以用阳光的心态来看待这一问题。

《三国志诸葛亮传》中记载,刘备临终前对诸葛亮说:你的才能胜曹丕十倍,一定能三国归蜀汉,完成大业。我那个儿子刘禅,能辅佐就辅佐,不能辅佐,你就自己称帝。

先不说刘备是不是真心,他敢这么说,就说明刘备不是一般人。

历史上的封建君主有几人有如此魄力和心胸,能说出这样的话!

君臣做到这个份上,也算到极致了。

我们再回到几千年的现场来分析。

白帝城托孤,刘备是要交代后事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时间宝贵,他只能捡重要的说。

要说此时刘备还玩什么阴谋诡计,我觉得可能性不大,也没必要。

原因如下:

1.知子莫如父。

刘禅几斤几两,刘备清清楚楚,千斤重担让这个不成大器的儿子来挑,刘禅是没有能力来承担的。

既然如此,让刘禅归于山林,保全子嗣,享受荣华富贵,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2.刘备识人,知人善任。

自三顾茅庐以来,诸葛亮的忠诚和能力已经得到充分印证。他相信诸葛亮绝不会有不臣之心,一定会全力辅佐刘禅,并把他开创的事业进行到底。

刘备说君可自取,只是给诸葛亮提供另一种选择。他要诸葛亮放开手脚干,摆脱君臣之礼的束缚,关键时候采取断然措施,确保大业有成。

后来,诸葛亮北伐,刘禅没少拖后腿。第四次北伐,在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刘禅强令诸葛亮退军,使北伐前功尽弃,这也证明了刘备的顾虑完全是有必要的。

在刘备眼里,可能蜀汉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了达成蜀汉一统天下的目的,他可以做出最大牺牲。

有些时候,还真不能低估了刘备的格局。

毕竟大人物看问题,会站在相当的高度,甚至,会以500年以后的眼光来看待当时的问题。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03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