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黑袍妖僧”的称号出自哪里姚广孝为何有此称呼

以史为鉴 2023-06-17 00:54:42

“黑袍妖僧”的称号出自哪里姚广孝为何有此称呼

很多人都不了解姚广孝为何被称“黑袍妖僧”?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姚广孝被称为“黑袍妖僧”,他对朱棣的成功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当初朱棣造反就是他的主意。朱棣成功以后,他被称为“黑衣宰相”,不过“黑袍妖僧”是泛互联网时代派生的一个历史名词,无可考证其出处。但不容置疑,它是在“黑衣宰相”的基础上改编而来。

“黑袍妖僧”和“黑衣宰相”的关联

据历史记载,朱棣夺权成功以后,姚广孝居功至伟。朱棣特许姚广孝蓄发还俗,此外又赐给他大量的府邸和宫女。但都被姚广孝拒绝,他只有每次上朝的时候才会穿上朝服,等散朝回到家里以后,姚广孝便会换上僧衣。

而这个僧衣就是“黑衣宰相”这个外号的出处。

命蓄发,不肯。赐第及两宫人,皆不受。常居僧寺,冠带而朝,退仍缁衣——《明史·姚广孝传》

缁,《说文解字》解释为:缁,帛黑色也。

《诗·郑风·缁衣》中有诗句: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毛诗故训传》注解为:缁,黑也,卿士听朝之正服也。

所以缁衣的解释具体有三种:

黑色帛布衣服;

黑色的朝服;

黑色的僧衣;

此外还被引申为僧人,出现这些词余,如:缁锡(僧人);缁子(和尚);缁林(僧界,僧众);缁徒(僧侣)

如在《西湖二集·党阇黎一念错投胎》中就有类似的描写说:

戴了儒衣儒冠,便是孔子;削发披缁,便是释牟尼佛。

综上所述,正因为姚广孝喜欢穿青黑色的僧衣,所以被称之为“黑衣宰相”,而“黑袍妖僧”则似乎是现代社会派生的一个词语,姚广孝在封建时代地位很高,配享明朝太庙,自然不可能出现这种带有歧视性的称呼出现。

不管如何,姚广孝如何能够被称之为“黑袍妖僧”呢?

不拘世俗的行为和思想

“妖”并不是说姚广孝是个妖怪,更像是说姚广孝不爱按常理出牌,譬如我们常说“事出反常必有妖”,又或者说一个人穿衣打扮,行为举止“妖里妖气”,多用来指一个人的行为举止不符合主流价值和规则。

姚广孝是一个“全才式”的人物,精通三教理论(释儒道),虽是个僧人,但是却拜道士为老师,学习阴阳之术。

年十四,度为僧,名道衍,字斯道。事道士席应真,得其阴阳术数之学——《明史·姚广孝传》

除了精通道家知识理论,此外他还精通儒家智慧,1375年(洪武八年)朱元璋下诏让精通儒术的僧人到礼部应试,但并没有取得很大成就,仅仅获得一件僧衣。(PS:这可能和后来姚广孝一直穿着僧衣有关)

洪武中,诏通儒书僧试礼部。不受官,赐僧服还——《明史·姚广孝传》

但精通三教学识并不能够说明姚广孝“妖”,其具体表现主要还是集中在言行举止中。

例子

姚广孝后来成为朱棣的幕僚,建文帝实施削藩以后,当时朱棣反叛的决心并不是十分坚定,摇摆不定,在姚广孝的劝说下才坚定了反抗的决心。

成祖曰:“民心向彼,奈何?”道衍曰:“臣知天道,何论民心。”

姚广孝的举动是很反常的,他精通儒术,自然知道作为臣子应当“忠君爱国”,维持“君臣伦理”,但是他偏偏要劝朱棣起来反对建文帝,还说自己“只知道天意,不知道民心”。

此是一怪。

例子

朱棣决心造反以后,临行前在北平誓师,但突然一阵狂风暴雨,将王府的瓦片吹落在地。这让朱棣十分惊恐,认为是不祥之兆,姚广孝又站出来劝说朱棣这是吉兆,瓦片掉落,寓意将改朝换代。

适大风雨至,檐瓦堕地,成祖色变。道衍曰:“祥也。飞龙在天,从以风雨。瓦堕,将易黄也。”

姚广孝早年跟随道家学习阴阳之术,对于这些风水卦象必然是了解的,但是他并没有约束于鬼神之说,反而巧妙地破解了朱棣心中的疑虑。

可见姚广孝是一个“身在青山,心在红尘”的人,虽然是个僧人,但并没有像其它僧人一样恪守清规戒律,诵经吃斋。虽精通儒术,但又不沿用儒家思想,反而力劝朱棣起兵,及至朱棣获得成功后,他又不羡繁华富贵,将朱棣赐给他的大量钱财都分给自己的老乡宗族。

明明是个和尚,却还有一个养子,凡此种种,都不得不说他是一个“妖人”、奇人、怪人。

明代历史上三教皆通的姚广孝为何会被世人称为“黑袍妖僧”?

根据史书记载,姚广孝,是今天的江苏苏州人,在明朝时期是有名的政治家、佛学家,文学家,他也是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年轻时在苏州妙智庵出家为僧,精通三教,与明初儒释道各家学术领袖都有不错的关系。

姚广孝的特别之处也可以说是他的可怕之处,他可以为了自己的利益在幕后煽动别人去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可以说是非常可怕了。并且达成目的也不要钱财,而是继续做和尚,十分奇怪。

一、姚广孝的事迹主要是和朱棣发生的。

姚广孝,幼名天僖,法名道衍,字斯道,又字独闇,号独庵老人、逃虚子,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主要策划者,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黑衣宰相,民间有他各种神乎其神的传说,被称为”妖僧“。

马皇后病逝,明太祖挑选高僧,让这些高僧跟着诸王,诵经为马皇后祈福。当时,道衍得到僧录司左善世宗泐的举荐,与燕王朱棣相识,并且与燕王朱棣交谈十分开心,便要求随朱棣前往北平。等到姚广孝到北平后,就任庆寿寺住持,地位非常特殊,经常出入燕王府,与朱棣商谈各种事宜。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之后,建文帝继位,开始实行削藩之策,妖僧此时就劝说让朱棣起兵,他说:“臣只知道天道,不管民心。”后来朱棣下定决心,开始进行准备。在靖难之役中,为朱棣出谋划策,比如在张玉战死之后本来朱棣想停顿修整的,在姚广孝的极力劝谏下,继续进军,击败盛庸所驻守的”铁城“,攻破西水寨。在这后来,姚广孝又对朱棣建议不要再去攻打城池,直接去攻打兵力薄弱的京师。朱棣采纳他的建议,在淝水、灵璧连败南军,并渡江进入京师。

明成祖即位大统之后,每次与姚广孝交谈,都称他为少师,在他死后,为他配享太庙。以文臣位列功臣配享之次者,仅有姚广孝一人。

二、姚广孝为何会被世人称为“黑袍妖僧”?

一、姚广孝支持朱棣让人看不懂

姚广孝失去了辅佐朱元璋打天下的机会,但是后来他又找到了朱棣。朱棣和他也是十分合得来,朱棣就藩的时候,姚广孝也跟着去了北平。朱允炆削藩的时候,姚广孝抓住了时机,劝朱棣造反。朱棣迟疑了,他认为民心不是向着他这边的,他能怎么办。姚广孝说他知道什么叫天道,却不知道什么叫民心,朱棣被他说动了,发动了靖难之役。

二、白天朝堂议军事,晚上寺庙念经

姚广孝白天与朱棣议论国家大事,为朱棣处理一些琐事,下朝后去寺庙念经,大概是为自己赎罪吧。不过他还是被天下人憎恨,在靖难之役中,有许多人无辜被杀,这些家人肯定十分憎恨姚广孝,就连姚广孝自己的亲姐姐和要好的朋友都闭门不见,可见姚广孝的名声十分不好,但是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在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姚广孝就料到了。

三、姚广孝是因为样貌丑陋,才被人们形容为黑袍妖僧的

有史书记载说姚广孝早年在游览嵩山寺的时候,相士袁珙说姚广孝是一个奇特的僧人,眼眶是三角形,如同病虎一般,天性必然,嗜好杀戮,是刘秉忠一样的人。就是说姚广孝长得非常丑。

四、诋毁他

明朝时期,有那么一段时间,佛教不被看好,姚广孝作为僧人出面正言,在这个正言的过程中,他对儒家有所诋毁,此后他就遭受谩骂,从此也就有人称他为妖僧,蛊惑世人。

五、姚广孝功成身退

朱棣造反成功,姚广孝立了大功,他想要重重封赏姚广孝,然而姚广孝却拒绝了。他希望自己能够继续当一个和尚,就这么老去死去。他造反其实并不是为了功名利禄,他只是想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已。这也正是他最让人无法理解的地方,先是支持并非正统的朱棣,成功之后却又不要功名。

姚广孝的事迹传到民间,民间都认为姚广孝是一个非常神秘的人物,称他为“黑袍妖僧”。其实姚广孝得知别人这么称呼他,反而很开心,认为别人是在夸他。

结语

朱棣这一辈子经历了太多的风风雨雨,他是明朝历史上极具传奇色彩的一位帝王。纵观朱棣统治时期,所有人物也只有姚广孝能够有资格成为他的朋友,并且是朱棣送走了姚广孝人生最后一程,足见姚广孝在朱棣心目中的地位,姚广孝的是非功过后人评价。

三教皆通的姚广孝怎么会被世人称为“黑袍妖僧”

僧人吃斋念佛,常怀仁慈之心,大部分选择长伴古灯而普渡众生,“黑袍妖僧”姚广孝显然是个例外,作为明朝时期一位著名的僧人,他出名的地方不在于广施佛缘、诵读佛经,而是思虑山河社稷、钻研佛法道学,成为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的关键性人物。

公元1348年,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回到皇觉寺,彼时21岁的他尚不知道自己未来会有如此巨大的成就,同一年,仍是少年的姚广孝出家成为一名僧人,彼时他也不知道自己竟会与老朱家产生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成为开辟另一个新时代的关键棋子。

少年出家当和尚,心系尘世仍不甘

14岁那年,出生于医药世家的姚广孝剃度为僧,可他跟普通吃斋念佛的僧人却并不一样,这些僧人心中静如止水,与凡尘俗世早已切断了来往,而姚广孝恰恰相反,虽然人在寺院之中,心中却怀着天下社稷,他渴望成就大事,成为时代浪潮中的主人,肆意挥洒自己的才能与野心,不甘心只在这一方古寺中度过余生。

可单单只有这样的雄心壮志必然不够,与之匹配的才能策略才是重中之重,为此,姚广孝专门拜见道士席应真作为自己的老师,此人专修阴阳术数,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姚广孝潜心钻研道法和风水学,在学有所成后吸引了许多人的目光,甚至被当时的人们看作和诸葛亮齐名的才能之人,成为了著名的阴谋策略家。他深谙人性的特点,明白如何使用手段去争夺权势。

俗话说得好,时势造英雄,一个人即便再有才能而身处和平年间又到哪里去施展呢?而当时的时代背景则为姚广孝施展抱负提供了阶梯,正值元朝末年,封建的统治阶级早已腐朽不堪,各地起义军队如雨后春笋般四处兴起,只差一个合适的机会,看到眼前的态势,姚广孝清醒异常,他一直蛰伏着,在暗处默默的等待。

期待伯乐终相见,施展抱负正当时

公元1380年,跟随朱元璋奔波一生的马皇后去世了,为了安葬马皇后,各路藩王纷纷回到京师奔丧,朱元璋挑选精通儒学的僧人入朝,姚广孝也被征召。虽然没有获得官职,只是得到御赐僧衣,但这也是极其难得了。更重要的是,经此一事,姚广孝打通了达官贵人的门路,为之后搅动天下打下了基础。

姚广孝被推荐到北平燕王朱棣身边诵经祈福。经介绍后,当年23岁的朱棣遇到了48岁的姚广孝。

燕王常被人称赞智勇有大略,由于身上背负着镇守边疆的责任,朱棣在军队中负有盛名,另外,他对皇位也早就起了觊觎之心,想要谋得贤良臣子帮自己出谋划策。

就这样,两人一个正渴求良臣,一个正寻找伯乐,相遇后姚广孝告诉朱棣说愿誓死跟随他,甚至含蓄的告诉他可以帮助燕王谋得帝位,朱棣听到此番言论立刻斥责了姚广孝,不过还是将他带离了都城,回到了北平。

姚广孝心里早就清楚朱棣是有谋反之心的,虽然回到北平之后朱棣只是安排他做了一个寺庙小小的主持,但姚广孝渴望施展自己雄韬武略的内心早已按捺不住了,他已经等不及让整个世界在自己的手掌下翻云覆雨。当时朱元璋已经年老,继位之人仍是待定,于是姚广孝日复一日的劝说朱棣造反。

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

朱元璋去世之后,朱棣的侄子朱允炆登上帝位,史称明惠宗。

在新帝继位之前,朱元璋早就预料到各个藩王手握兵权注定会给明朝带来灭顶之灾,朱允炆登基之后为了消除这种隐患,相继废除了五位藩王,而后派遣军队驻扎北平,削弱燕王朱棣实力的信号早已凸显。眼看着双方矛盾激化,在姚广孝一再的劝说下,朱棣最终不再忍耐,在北平誓师,以“奉祖训、清君侧”为名发动造反,史称“靖难之役”。

在正式起兵那天,天象忽然风雨大作,连屋顶上的瓦片都被掀了起来砸得粉碎,古代人十分迷信天象之说,瓦碎更是不祥之兆,朱棣心中十分惊慌,这时姚广孝再次站了出来,他说:“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这实在是大吉之兆,燕王此次必定成功”。

这一次,已经65岁的姚广孝终于站在了浪潮的顶峰上,当时朱棣起兵三年,虽在姚广孝的建议下建立了坚实的后方根据地,做好了各方战略准备,姚广孝又辅佐世子朱高炽镇守北平大本营。他调度有方,以区区万人成功抵御了李景隆的五十万大军。而后,姚广孝常常给朱棣提出各种战略意见,如何时休战、何时乘胜追击。神吧,这个会算命的和尚居然还懂军事!

不仅如此,朱棣鼎定天下后,姚广孝更是展现了宰辅之才。除了做了老本行僧录司左善世外,他还在永乐二年获封正二品资善大夫、太子少师。

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道衍和尚恢复了自己的本姓姚,还被朱棣赐名广孝。明朝除了少数功臣可得到一品官职外,基本是二品到头。但是此时,他却又体现出僧人不贪图名利的特点,婉拒了朱棣赐予的府邸美女,所得金银施赠乡里。而下朝之后,姚广孝必定脱去朝服换回僧袍,这就是所谓“黑衣宰相”的由来

你可千万不要以为姚广孝吃粮不当差,作为朝廷重臣,他真的能担得起“宰相”二字。姚广孝先后主持编撰《永乐大典》和《明太祖实录》,为朱棣“非正常继位”后的统一思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还为朱棣分忧解难,主持迁都事宜,将北平城重新规划,这才有了后来的国都北京。

所以,姚广孝已经获得了世人难以企及的无上荣宠。在朱棣登基之后,他也一直生活在寺庙之中,74岁那年,姚广孝病逝,为他的传奇人生画上了句号。

他是个有政治抱负的人,佛法、阴阳,都只是他的敲门砖而已。这些千奇百怪的知识,让姚广孝可以更好地拓展自己的人脉,博得他人的信任。


他最厉害的,其实是洞察人心的能力。是这种能力让他看透了朱棣的野心,可以为自己提供政治舞台;是这种能力,让他能够坚定朱棣的信心,打赢关键的战役;也是这种能力,让他在政治舞台上大展拳脚,无往不利。

谋略、军事、政治,说白了研究的都不过是人心而已。真正的一代豪杰,被神秘的光环所掩盖,姚广孝不是什么神神叨叨的妖僧,而是千年难得的相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03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