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不知道:古代贵族怎么灭亡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我国贵族制度由来已久,最早在夏商周时期已形成。千百年来森严的封建王朝等级制度繁衍了一代又一代贵族,他们曾一度触及封建王朝的天花板,然而再辉煌的过去也抵不过时代洪流的冲击,唐朝以后,贵族阶级开始站不住脚了,他们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离开那片闪烁已久的时代聚光灯。纵观中国贵族阶级的崛起与没落,我们感到唏嘘不已,同时也忍不住抛出疑问:中国贵族的毁灭究竟是谁造成的呢?
我们知道,若以唐朝末期为界,可以将中国历史划分为泾渭分明的两部分,前者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贵族时代”,在这一时段中,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政治制度使贵族阶级的权利世代相传,他们长期占据着国家的统治地位,丰厚的待遇让平民百姓可望而不可即;而后者则是延续至今的“平民时代”,通过考核的方式在各类人群中找到合适的任职人选,例如现代的公务员考试等等。当然,这并不代表两个时代之间完全没有互通之处,因为即便是贵族时代也未必没有平民的出头之日,农民时代也不一定没有贵族干预,只不过占据主流的群体有所不同罢了。
说起封建贵族阶级的没落,科举制的建立和完善当属最根本的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九品中正制,门阀士族凭借其门第优势占据官位高枕无忧,严重扰乱了政治生态,隋朝时,统治者亟待加强皇权统治,于是科举制便应运而生。科举制在唐宋时期逐渐发展成熟,成为封建时代所能采取的最公平的人才选拔方式,这一制度得到推广后,门阀士族一下子失去了竞争优势,不得不发奋图强,拾起纸笔与平民百姓一较高下。
后来到了宋朝,宋太祖赵匡胤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开始施行重文轻武政策,大力鼓励人们读书,科举考试自然也进一步得到重视。宋真宗时期皇帝对文人的重视达到新高度,脍炙人口的名句“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便出自皇帝之口,这使读书人的地位大获提高,吸引更多人走上科考之路。与此同时,朝廷还大规模扩招科举入仕做官的官员,一时间“寒门出贵子”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人人只要刻苦学习考取功名皆可升官发财。科举制度有利地打破了社会阶层的僵化,然而在封建的古代社会,科举制对门阀士族的约束仍然有限。据历史学家统计,唐书记载的进士名单中门阀士族占据大部分名额,只有较小一部分科考进士出身寒门。尽管如此,科举制在加速阶层流动方面仍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实际上,除了科举制之外,唐朝的安史之乱在一定程度上也削弱了古代贵族的力量。唐玄宗天宝年间,土地兼并盛行,均田制遭到破坏,失去土地的农民流离失所,加上统治阶级日益腐败,内部矛盾逐渐激化,一场牵动朝代兴衰的叛乱正在酝酿。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朝廷放松了对商业和财产权的严格管控,无形间促进了商业娱乐行业的多样化发展,同时催生了新兴的商人与土地精英。
这时由于全国处于割裂状态,各个藩镇临时官员的任命方法有所不同,一定程度上挤压了贵族的发展空间。至此,我们仍不能低估门阀士族的影响力,这一贵族阶层历经数次朝代变迭发展而来,无论是家族的凝聚力还是对社会结构变化的适应力都不容小觑,因而安史之乱还是没能将我国贵族置于败地。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给中国古代贵族带来“致命一击”的其实是黄巢起义。黄巢起义发生于乾符五年(878),被称为唐末耗时最长、遍及范围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一场农民起义。相较于安史之乱,黄巢起义给唐朝带来的打击更为严重,这场席卷大半个江山的起义最终成为压垮唐朝的最后一根稻草。黄巢在大肆破坏国家秩序的同时大规模宰杀文官,仅在他占据长安期间便有数名不愿与他为伍的官员惨遭杀害,包括曾经的宰相于淙、刘邺等一行人,众人藏身无果后仍无法逃脱黄巢的控制,最终一命呜呼。更有甚者,在他的追杀下携家带口逃亡不成而被株连九族,这场惊心动魄的起义导致长安城数百名原任职于朝廷的官员全族被灭。
后来,黄巢的下属也跟着他四处杀戮成群,以至于有些走火入魔,逐渐丧失了人性。诗人韦庄曾在《秦妇吟》中谈及此事,留下“家家血流如泉沸,处处冤声声动地”这样可怕的记载,可见这场诛杀殃及范围之广,故有“洗城”一说。黄巢之乱持续了整整六年,直到中和四年(884)才结束,且此后还陆陆续续引起一些小规模动乱。据记载,以黄巢为首的起义军在作战过程中甚至用机器碾碎活人,并拿粉身碎骨的人肉充当军粮食用,以保证军队的战斗力,创造了骇人听闻的以同类为食的记录,《二十四史》中就以“敲骨吸髓”来描述黄巢食人的可怕场景。
黄巢起义将原本运行有序的国家体系完完全全击垮了,曾经风头极盛的门阀贵族也在这场动乱中灭了气焰,无数名门后代葬身于此。除了数不清的人员伤亡外,物力与财力也遭受重创,贵族阶级一下子陷入绝境之中。至此,门阀士族的权力脉络被摧毁至尽,幸存者寥寥无几,在张袂成阴的朝野里很难占有一席之地,更别说东山再起了,于是,曾经无比繁盛的贵族时代便随着唐王朝的衰败落下帷幕,迎来消亡的命运。
如今时代已翻开崭新的篇章,不知茶余饭后的你我是否会偶然忆起镌刻在历史上的累累伤痕,为曾经叱咤风云而如今掩埋在历史尘埃下的生灵慨叹不已。尽管贵族时代已成过去式,但沉淀了千百年的贵族精神是亘古不变的,是给后世人们最好的洗礼。愿每个现代人都能将这份精神长存于心,成为时代里风度翩翩的君子。
关中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主要是因为关中地区水源丰富、气候适宜、土地肥沃,是早期的一个主要粮食主产区,再加上东南西北均有天然屏障,进可攻退可守,战略地位自然较高。而关中战略地位的逐渐下降,主要是由于经济重心和军事重心的逐渐转移造成的,而这两点变化又是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导致的。
经济重心转移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关中地区因为水源丰富、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当时便是一个重要粮食主产区,最早的?天府之国?便指的是关中地区,由此可见当时关中的富庶程度。之后随着蜀中地区的开发,而关中正是入蜀的最佳途径,关中、蜀中两个易守难攻的粮食主产区相连,使得关中的战略地位急速升高,这也是从秦汉至隋唐始终选择关中为都城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三大天府之国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关中地区的经济地位也在逐渐下降,主要是由于以下几方面原因造成的:
1、水土流失严重。由于唐朝以前关中地区长期作为国都的存在,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人口的迅速膨胀,再加上历朝历代向关中大规模移民,人口骤增带来的影响就是耕地面积的增加,但是由于关中地区的地理环境的影响,适宜耕种的地区并不多,于是大量开荒就成为了必然。而开荒的后果就是关中地区的植被遭到了严重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曾经的?天府之国?变成了后来的黄土高原。粮食产量迅速下降,又没有良好的粮食运输渠道,这极大制约了关中地区的经济发展。
2、饱受战乱摧残。正是由于战略地位太高,导致关中地区长期饱受战乱摧残。先有秦朝末年项羽火烧咸阳,后有东汉末年李傕、郭汜、马腾、韩遂先后在攻入长安发生混战,再有西晋末年刘曜发兵攻打长安,?五胡乱华?祸乱关中,再到唐朝?安史之乱?、?黄巢之乱?、吐蕃和回鹘攻破长安,五代十国乱世关中依旧首当其冲。长期战乱导致关中经济遭到了毁灭性打击,人口急剧下降,关中就此一蹶不振,再也没有恢复往日荣光。?
3、经济重心南移。由于北方中原地区长期遭受战乱影响,在东吴对江南地区进行开发之后,又历经西晋末年的?永嘉南渡?、?安史之乱?的中原大规模南渡和北宋末期的?建炎南渡?,随着中原地区的士族、农民、手工业者、商贾的大规模南迁,使得江淮和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从南北朝时期开始,南方便已经开始取代中原成为了全国经济文化中心。
环境变化导致粮食储备出现问题,战乱导致基础遭到严重破坏,经济重心南移导致经济地位下降,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之下,关中地区的战略地位自然随之而下降。
军事重心转移
军事重心的转移,主要是由周边形势的变化引起的。从秦汉到隋唐,中原地区的主要威胁主要来自于西北少数民族和游牧民族,关中地区却被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围在当中,乃是真正的?四塞之地?,不仅易守难攻,且较为接近战略前沿,军事地位自然极高。
?关中乃?四塞之地?
不过,随着周边形势的变化,关中地区的军事地位同样在不断下降:
1、陇西地区的逐渐平定。从秦汉时期开始,随着中原政权与西域各国之间交流的逐渐加深,陇西地区与中原地区交流逐渐频繁,再加上中原政权多次向西北用兵,在隋唐之后陇西地区基本已经被中原政权掌握在了手中,毕竟隋朝和唐朝的皇室本就是陇西贵族出身。陇西的逐渐平定,关中地区西部防线便失去了原有作用,此后朝代的西部威胁主要来自于西域地区,战略前沿已经延伸到了甘肃、宁夏一代,关中地区已经从战略前沿,变为了第二道防线。
明朝九边重镇
2、北部威胁的逐渐加深。西北方向虽然逐渐平定,但北方的威胁却在不断加深,鲜卑、突厥、蒙古、女真的先后崛起,使得中原政权北部始终面临着威胁,因而使得长城沿线的军事地位开始不断上升,甘肃、宁夏、榆林、大同、宣府、太原、蓟州、幽州、辽东等北部边关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
可以说,随着周边形势的变化,关中地区已经相对安全,军事重心向西和向北转移已成必然趋势。即使从战略半径角度出发,中原地区的地位都要高于关中地区。
综上所述,关中地区的战略地位下降是历史的必然,是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023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蜀汉最有权势的名将是谁上任半年就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