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此女命运坎坷成王妃后流落民间,儿子长大之后找了她一生!

以史为鉴 2023-06-16 23:58:13

此女命运坎坷成王妃后流落民间,儿子长大之后找了她一生!

李适寻找一生的女人!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自古王朝,多以孝道治理天下,而皇太后,作为皇帝本人的母亲,往往身份尊贵,享受天下供奉荣华,在后宫之中更是尊贵无匹,然而在中国的历史之中,有一位皇太后却失踪了,为了找到这个女人,从她的丈夫一直到其儿子,两代帝王苦苦搜寻,数十年的天下寻人,却最终无果放弃,她的夫君、儿子——唐代宗、唐德宗两代帝王最终怀着深深地遗憾,抱憾而逝。

一个被皇室退回的女孩儿

开元年间,湖州刺史按照常例为朝廷贡送了一名当地的美女沈氏,然而想当皇妃哪儿那么简单?在皇室选妃的层层PK之下,毫无背景的沈氏最终落败,没有得以选入皇宫之中,不过即便落选,皇室依然本着绝不浪费的原则,将这名女孩儿送到了另外一个地方——太子东宫,做了一名宫女。

一个十几岁的女孩儿,离开父母家庭,被送入皇室,后来又被退回到另一个陌生的地方,见到的人都是陌生的人,遇到的事全是陌生的事,这里的天地和自幼生长的那个湖州完全不同,陌生得让人恐惧。

然而,人必须要学会适应,沈氏开始学着小心翼翼地跟周围的宫女打交道、学习太子宫内的礼仪,在承平日久的唐代,王室之内的奢靡繁华,让初见此景的沈氏惊叹之余,也不由地更加收敛了自己,在这里,自己不能踏错一步,因为一步错,就有可能万劫不复。

广平王妃,数年荣华如一梦

此时的太子李亨虽然宫内美女如云,但他却没那个放开心胸、招揽蜂蝶的心情,因为自己这个太子当得实在是提心吊胆,先前三个哥哥(包括先太子)被父皇无情斩杀的那一幕,直接让他对面前的那个老爹产生了怀疑,这是父亲干的事?这是人干得出来的事情?

为了不被他人抓住把柄,李亨不仅在朝堂之上谨小慎微,而且在府内也是举止小心,生怕有暗探埋伏其中,向上报告自己的不端行为,这几年因为被人抓住把柄,自己已经两次离婚,而最后这次娶的老婆虽然暂时安稳无事,其为人性格却比较强势,因此李亨也不敢有染指府内他人的想法。

然而,在一次机缘巧合之际,他看到了府内的这个小宫女沈氏,那份沉稳和小心,让李亨仿佛看到了自己,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李亨竟不由地心动了,这么好的姑娘,自己不能拥有,那就留给儿子吧,让儿子有个贤内助也是好的。

“儿子,你要老婆不要?”

“要!”广平王李豫对娶老婆的事情,自然丝毫不拒绝。

于是,在父亲的撮合之下,广平王李豫便有了新王妃——沈氏,从宫女到王妃,年轻的沈氏只用了一年的时间,便从众多宫女中脱颖而出,而更加幸运的是,沈氏很快便为李豫产下了一子——李适,这个孩子成为了太子的长孙,也成为了众人眼中的那个宝贝,而沈氏自然水涨船高,身份地位也更加稳固。

广平王和沈氏守着这个孩子,一家人甜蜜地过了十五年,他们原以为,岁月静好,大家可以一直这样向前走下去,然而,世事难料,一场泼天的灾祸,随即打破了宁静,整个大唐随即开始动摇起来,而这场动荡,让所有人都身陷其中,无一幸免,沈氏自然也不例外。

乱世红颜,被遗弃的王妃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天宝十四年,范阳节度使安禄山起兵造反,大批乱军南下,让朝廷的局势一天天的紧张起来,而此刻,在广平王府邸之内,李豫和王妃依然过着平静的生活,因为自己的父亲尚且需要低调,自己这个太孙则更不敢妄言国事了。

当个太平王久了,李豫对那些朝事都懈怠了,只是每日乱军南来的消息却渐渐成为了府中的常谈的事情,沈氏听着人们的议论,看着自己的丈夫还有渐渐长成大人的儿子,脸上也不由多了丝担忧。

“都会没事的,朝廷陇西的军队都派过去了,潼关天险之地,乱军打不进来。”李豫安慰沈氏道,至少自己的皇爷爷也是这样说的。

然而谁也无法预料,分别竟来的如此突然,在天宝十五年,乙未日黎明,皇宫内传来旨意,全体皇子、皇孙入朝议事,李亨带着李豫、李适匆匆进入朝堂,却得到乱军即将进城,皇族需要立即随驾逃亡的旨意,来不及通知家人,这些龙子皇孙们便被匆匆塞上了一辆辆车马之上,仓皇地离开了长安城,在车上,李豫和李适两人相顾无言,他们都在担心同一个女人,沈氏。

乱军即将进城,而被皇家遗弃的这些女人,命运会是怎样,他们无法想象,也不敢想象。

失而复得,得而复失

李豫失去了自己的王妃,十五岁的李适则失去了自己的母亲,在家国的耻辱之上,两个男人的心里又加上了一道亲人离散的痛苦,等我们,一定要活下去,我们一定会找到你!

只是让李豫没有料到的是,上天竟然真的给了自己一次机会,而这次机会却让其最终更加追悔莫及。

公元757年,李豫随着朝廷军队一举收复长安、洛阳,而在进入洛阳城内之时,他在掖庭之内,意外地看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沈 氏。

此时的沈氏,一身粗衣,憔悴不堪,早已没有了往昔的风采,而站在其面前的李豫,看着妻子的遭遇,更是羞愧难当,他决定,只要战事一结束,自己便立即带着沈氏回去,胜利的荣耀属于自己,也应该属于这个女人,不管她遭遇了什么,她都是自己的王妃。

军情紧急,李豫将沈氏暂时安置在了洛阳,在他看来,洛阳已经克复,军中不能携带女人,而此番朝廷九路大军前去清剿叛乱残余势力,胜利指日可待,因此洛阳是比较安全的,所以他放心地将沈氏安顿在了洛阳,想等着天下太平之后,回军之际,带着沈氏重归长安,然而事实证明,他太大意了。

重整旗鼓的安史叛军再次站稳脚,重新反扑,而九路朝廷大军在邺城最终崩溃,大败而退,乘胜追击的史思明再次占领了洛阳,而得到这个噩耗的李豫,内心更是无比的抓狂,自己这次大意,让自己的女人再次失陷入乱军之手,一次可以幸免,第二次,命运还会眷顾自己的妻子吗?李豫不敢想,他觉得,自己真是没脸见儿子李适了。

两代帝王一生寻找,找出了一堆假太后

当再次收复洛阳之后,李豫派人将整个洛阳找了个底朝天,却没有王妃的丝毫消息,生不见人,死不见尸,而身后长子那忧郁的目光,更让李豫感到了深深的自责,我一定要找到你。

公元763年,李豫登基,成为了大唐的皇帝,他登基之后,很快便下了一道旨意,那就是全天下搜寻自己的老婆,皇帝的老婆丢了,这事情破天荒第一次遇到,于是天下州郡都忙活了起来,年龄相仿的女人都被盘查,然而即便如此,依然没有任何消息,直到李豫死前,依然没有找到沈氏,而心怀愧疚的唐代宗终其一世,没有再立皇后,这个皇后的位置,始终为沈氏留着,等她回来。

临终之际,他拉着儿子的手,说不出话的李豫眼中充满了遗憾,最终撒手人寰。

而随后登基的李适,干劲比老子还足,毕竟老爹还有很多妃子,而自己只有一个娘亲,这场寻人启事,从代宗开始,又开始传递接力,全天下找太后,而此时的沈氏也被唐德宗李适尊称为了“睿贞皇太后”。

这场寻人规模比先前更加庞大,而且还提高了悬赏金额,只要能找到皇太后,要钱给钱,要官给官,在这种诱惑之下,一些人开始眼红了起来,皇帝和太后毕竟分离这么多年了,印象肯定不那么清晰了,作假的成功率比较高。

不久,李适得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他娘在洛阳被找到了,地点、年龄、经历都很吻合,而且被派去确认的老宫女也都一致认为,这个女人应该就是太后,因为当年宫内陈年旧事,人家都是如数家珍,而且沈氏当年切瓜之时,左手指曾经受伤,而这个老妇左手指也有陈年伤痕,种种迹象表明,太后找到了。

自己的娘亲找到了,唐德宗简直高兴坏了,他迫不及待地就想立即去洛阳迎接母亲,幼年失母,让母亲在外面颠沛流离,受苦多年,自己这个做儿子的,必须好好补偿母亲的委屈,让其能够颐养天年,唐德宗立即下令布置,准备去洛阳迎接母亲。

正当唐德宗热情似火之时,旁边的一个高品宦官高承悦内心却极为抓狂,因为这个“太后”自己是知道的,那是自己的亲戚,洛阳城内知道这么多而且左手受伤的除了太后,还有自己这个亲戚,这位当年曾是广平王府的宫女,自然知道昔日的秘事。

高承悦一面暗骂对方利令智昏,一面纠结要不要赶紧举报,因为万一事情败露,这种冒充太后诛九族的事情可是要牵连到自己的,思来想去,他私下提醒唐德宗,这个太后不一定是真的,看着高承悦这个态度,唐德宗也怀疑了,万一真是假的,自己去接,那可就丢大人了。

为了验证高承悦的怀疑,德宗便派高力士的养孙樊景超前去洛阳再次验看,结果樊景超一看,对方自己太熟悉了,那可是自己的姑母,不禁惊叫道:“,姑母呀,你可真大胆,这太后也好冒充吗?一旦败露,倘圣上加罪怎么得了!”

谁曾想,这个假太后死不承认自己认识樊景超,依然坚持自己就是太后沈氏,而樊景超见姑母还在自己跟前装傻,这种掉脑袋的事情,谁敢含糊,于是便大声喊道:“有诏下来,高女伪充太后,令即刻解京问罪!”

对方一听这话,方才慌了神,忙说:“我为人所强,并非自己的本意。”樊景超得实,马上返报德宗,并替姑母请罪。

唐德宗最终长叹了一声,饶恕了假太后,他说:

“朕宁受百欺,而求一真。倘高女因此得罪,谁人再敢向朕报告太后消息?”

为了找到自己的母亲,唐德宗宁愿受骗也不追究欺骗自己的那些骗子,而这也导致后来时不时都有人出来冒充太后,使得唐德宗一朝,假太后事件层出不穷,然而换一种思维来讲,也许唐德宗也沉溺于这个虚假消息之中,那种寻找母亲的希望感觉,让这位少年失去母亲的皇帝,始终抱着那个幻想,也许明天,明天就能找到自己的母亲了,我太想自己的母亲了。

这个寻人工程一直持续到了唐德宗临死之时,这个寻找自己母亲的皇帝,用了大半生来寻找母亲,却最终依然抱憾而终,而到了唐宪宗时期,已经过去这么多年,理论上,自己的奶奶活着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了,于是唐宪宗就于肃章内殿为沈氏发丧,尊为太皇太后,这场结束了耗时几十年的寻找,最终落下了帷幕。

沈氏,最终走入了历史之中,而她的最后的踪迹也随之隐入了谜团之内。

仁显王后——张禧嫔一生的仇敌,命运跌宕起伏的传奇王后

作者:正二位都承旨

毫无疑问,张禧嫔在朝鲜 历史 上的名气,可谓是“人尽皆知”。这位早年不幸没入宫廷的女性,凭借着超凡运气和强烈野心,成为朝鲜王朝 历史 上首位以平人身份登鼎国母之位的王妃。但是,承旨本期所要讲述的人物并非张禧嫔,而是她一生的仇敌、仁显王后闵氏。

与张禧嫔一样,仁显王后闵氏的人生亦充满传奇色彩,时至今日仍为人津津乐道。如果说,张禧嫔的传奇在于阶级大跨越,那么闵氏的传奇则在于王妃宝座的失而复得。

据肃宗亲笔手书的《御制仁显王后明陵志》记载,仁显王后闵氏,本贯忠清道骊兴,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四月二十三日生于汉阳西部的盘松坊私第,父亲是时任集贤殿副提学(正三品)的闵维重,母亲是恩城府夫人宋氏(西人党领袖宋浚吉之女),她是闵维重与宋氏所生的第2个女儿。

闵氏的降生,跟朝鲜 历史 上那些著名人物一样,有着扑朔迷离的传说。朝鲜宫廷女性三大杰作之一的《仁显王后传》记载道, “闵氏出生之日,家门上方瑞气萦绕,产室内部香气袅袅。” 而《明陵志》里亦有 “日月生于两肩” 的记载。闵氏父母得知后,为了避免引火烧身,遂秘密嘱咐全家上下三缄其口,禁止对外声张。可见,闵氏一门的家风甚是严谨。

由于年代久远,现代人无法考证此类记载的真实性,但古人热衷为名人披上神话外衣的做法,倒颇有一番趣味。闵氏出生后,很快就表现出非同常人的气质。《明陵志》记载曰 :“自幼嬉戏,绝异凡儿,不与人较争,不言人过失,或有论人是非者,辄笑而不答。” 很难想象,这是一位幼童的作风,但正是这“笑而不答”的沉稳,成为闵氏日后能够重返宫廷的关键砝码。

在当时的朝鲜国内,骊兴闵氏属于名门大族,最早可以追溯至高丽时代。始祖闵称道受高丽王赏识,位居尚书奉御,自此骊兴闵氏开始崛起。截至闵维重一代,闵氏俨然盘踞朝堂之上,拥有相当分量的话语权,更何况闵维重还是“西人党”核心成员,地位不容小觑。当然,如果他们知道自己子孙里还出了一位大名鼎鼎的“明成皇后”,想必会更加得意。

按道理讲,闵氏的家庭背景如此庞大,应该尽享荣华富贵,可事实上并非如此。在小闵氏6岁那年,宋氏不幸病逝,丧母之痛令闵氏无法接受。失去母亲后,小闵氏旋即被鞠养于仲姑洪氏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然而,命运不会让闵氏太舒服,一场风波即将降临。

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八月十八日,在位15年的显宗大王李棩薨逝于昌德宫斋庐,享年34岁,葬于崇陵,王世子李焞即位于仁政门,是为肃宗大王,成为朝鲜王朝第19代国君。肃宗即位后,素与西人党有仇的南人党立刻发难。翌年,闵维重被冠以 “附丽时烈,主张邪论,坏乱朝纲” 的罪名,与闵鼎重、李?、李翊、李选等人一道罢官。康熙十八年(公元1679年)六月十四日,闵维重被流放庆尚道兴海,一去就是近一年。

父亲沦落荒野,年仅12岁的闵氏被迫跟随父亲及家族前往流放地。一路上,父女俩饱受折磨,也让闵氏品尝到人世间的酸甜苦辣。在兴海的日子里,闵氏放下两班大小姐的身段,尽心照顾父亲。每当餐食上桌,只要闵维重没动筷子,她也不动,如果有孩子争抢食用,她就会斥责对方。闵氏的端淑,令闵维重大感温馨,称赞她 “诸子女无能及者”

闵氏父女的命运,很快随着南人党的内讧得到转机。原来,在闵维重等人被判流放前夕,左尹南九万给肃宗上了封奏疏,爆出南人党领袖许积的庶子许坚殴打妾室,闹得整个汉阳满城风雨。同时,他还怒斥许坚 “掠人妻妾,奸骗狙诈” ,痛诉许积在“李东龟女被掠”一案中,利用权势打压民事诉讼,帮助儿子逃离牢狱之灾。消息一出,整个王廷为之侧目。

南九万的奏疏一石激起千层浪。果然,肃宗李焞勃然大怒,当即同意判义禁吴始寿的建议,命令义禁府捉拿许坚归案。随着审问的深入,越来越多猛料被挖出。同年四月九日,被刑具折磨得痛不欲生的许坚招供,除了陈诉自己掠人妻女的事实外,还爆出打算安排武士埋伏宫门外,趁夜杀掉自己父亲及其党羽,进而废黜肃宗,另立临城君李熀为王。

这下可好,“淫乱”加“谋反”,许坚坐实了“国贼”罪名。三天后,许坚被凌迟处死于军器寺前路,还顺带拉上了福善君李柟。这位王子没能逃脱死亡,被肃宗强势绞死。许坚被杀,所造成的蝴蝶效应是巨大的,首当其冲便是他的父亲许积。

作为南人党的领袖,纵使肃宗对他保有 情感 ,但拗不过其子谋反事实,加上忌惮南人党势大的缘由,最后肃宗还是选择弃车保帅,将许积免职,相关人员遭到制裁,蹦跶不足一年的南人党轰然倒台。

南人党倒台,西人党无疑是最高兴的。康熙十九年(公元1680年)四月二十九日,在兴海漂泊的闵维重被赦免,重回权力中枢,担任工曹判书。翌月,改任户曹判书。闵维重复官,让闵氏摆脱了牢狱之灾,这场朝鲜 历史 上著名的【庚申大黜陟】,不仅对盘踞朝堂的势力进行新一轮洗牌,而且也为闵氏入宫创造了条件。

同年十月二十六日夜晚,仁敬王后金氏在庆德宫薨逝,享年21岁,葬于翼陵。金氏是肃宗李焞的原配,从王世子嫔到王妃,金氏陪伴了自己丈夫11年,期间还为肃宗产下2个女儿,但均因疾病早夭,此后没能留下子嗣。虽然金氏没能诞下嫡子,但肃宗还是很敬重妻子,对她多加照顾。

仁敬王后升遐,中宫之位空悬,宫廷内外暗潮涌动。到底谁家女子有幸续任国母?市井坊间谈论不休。见儿媳早逝,肃宗的母亲、明圣王后金氏忧心忡忡,而身为王室家长的庄烈王后赵氏(仁祖李倧的继妃,此时被尊为“慈懿大王大妃”)自然也倍感忧虑。于是,她当即颁布懿旨挑选淑女入宫。

《拣择令》一出,瞬间吸引了两班贵族的目光,这是壮大家族势力的天赐良机。清风府院君金佑明是已故显宗大王李棩的丈人,亦是当今明圣王后的父亲,他跟闵维重私交不错,又听闻其女德才兼备,遂上奏大妃举荐闵氏入宫。恰逢此时,闵维重的岳父宋浚吉也上疏肃宗,力保闵氏入宫。两位重量级人物出面,让庄烈王后欣喜不已,她旋即派人诏见闵维重,拟立闵氏为王妃。

承旨在前文谈到,闵维重的家风很严谨,尤其对政治话题很敏感。如今大王大妃拟立自己女儿为王妃,让闵维重有点手足无措,常年混迹官场的他太了解宫廷生存的险恶。所以,他领旨后百般推脱,先后推辞了3次,婉拒王室盛意。

肃宗是一个极好面子的人,闵维重和稀泥的行为,令他很不高兴,遂把他叫来臭骂了一顿。眼看无法浑水摸鱼,闵维重只好召集家人,当众宣布消息,让女儿跟随中使前往于义洞接受中宫教育。

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五月二日,肃宗李焞与闵氏在仁政殿举行大婚,册封闵氏为朝鲜王妃,授予闵维重“骊阳府院君”爵号,并向宗主国清朝呈递国书。芳龄14岁的闵氏就这样步入宫廷,是为仁显王后,开启了充满传奇色彩的后半生。

仁显王后闵氏入宫后,很快发现宫廷生活跟自己想象中的不一样。闵氏和肃宗大婚后整整7年,肚子一点变化都没有,这就引起宫廷内外的猜疑。尽管闵氏很用心服侍丈夫,甚至在肃宗感染天花时日夜不离地照顾,却没能换来嫡子的降生。在古代宫廷,无法生育的女人是很悲惨的,她们随时会被打入冷宫。闵氏深知此理却无能为力,肃宗似乎对她不感兴趣。

就在闵氏日夜苦恼之际,一个人的出现打乱了她的思绪,这个人就是张玉贞,亦是日后叱咤风云的张禧嫔。张玉贞出身译官世家,属于名门之后。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年初,张玉贞的父亲张炯因病逝世,年仅10岁的张玉贞被堂伯张炫抚养。然而,由于张炫错误弄权,被卷进【三福之乱】中,家族遭牵连,失去倚靠的张玉贞从此没入宫廷,尝尽了旁人的冷嘲热讽。

幸运的是,入宫后的张玉贞凭借过人姿色和灵活头脑,深得庄烈王后赵氏的喜爱。正值青春期的肃宗见到张玉贞后,自然也被对方美貌所吸引,两人关系迅速升温。肃宗偷偷宠幸内人的事情,无法避免被明圣王后金氏所知,这位素来手段强硬的女人,从张玉贞身上窥见了前朝废妃尹氏的影子,于是她在仁敬王后薨逝后,命令内官把张玉贞轰出宫门。

本以为流落街头的张玉贞会死心,结果对方阴差阳错地受到“崇善君李澄”妻子申氏的礼遇,顺理成章住进了宗亲府邸。当仁显王后闵氏入宫后,承受“无子”折磨的闵氏从他人口中得知此事,本性善良的她遂向明圣王后进言,希望让张玉贞回宫,毕竟她是目前唯一深得肃宗喜爱的女人,也是最有可能诞下子嗣的女人。不得不说,闵氏的格局确实大,她想到的是整个王廷和后宫的安定,而非一己私欲。

只是,明圣王后当场驳回了闵氏的请求,她指责对方“过于单纯”,完全没有顾及后果,还把张玉贞比作“国家之祸”。在她看来,张玉贞回宫势必会威胁到中宫权威,掀起不必要的争斗,届时宫廷将无宁日。帮她无异于自取其辱,厌恶之情表露无疑。

倘若仔细分析各自的立场,其实都有道理。闵氏站在宏观角度考虑,明圣王后站在现实角度考虑,一时间难分对错。所以,直至明圣王后薨逝,闵氏都不敢再提此事。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十二月五日,41岁的明圣王后金氏在昌庆宫储承殿的西别堂薨逝,葬于崇陵,限制张玉贞回宫的枷锁被打破。

明圣王后驾鹤仙去,闵氏再次向肃宗进言让张玉贞回宫。内心窃喜却犹豫不决的肃宗,为了维护正面形象,又假惺惺地跑去征求祖母的意见。宫里人都清楚,当年张玉贞就是庄烈王后所属侍女之一,她老人家肯定举双手赞成啦!就这样,曾遭到明圣王后打压的张玉贞重返宫廷,而作为张玉贞“贵人”的仁显王后闵氏,也为自己的“天真”付出了惨痛代价。

张玉贞回宫后,很快与肃宗缠绵在一起,骄纵之情有过之而无不及。当初明圣王后之所以把她赶出王宫,就是看出她品性不佳,如今正好验证先见之明。肃宗对张玉贞的日益宠幸,与冷清的中宫殿形成了强烈对比。忘恩负义的张玉贞为了试探闵氏的态度,当众跑到内殿(王妃居所)门前与肃宗打情骂俏。

自太祖大王李成桂开国以来,历代王妃哪有受过这般羞辱,被气得浑身颤抖的闵氏拼命压抑愤怒,从容地说道: “汝当奉承传教。” 就当你是在教我夫妻相处之道了。闵氏的隐忍,让张玉贞愈发狂妄,此后但凡王妃的旨意,她直接无视,甚至内官来喊都喊不动。

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忍无可忍的闵氏终于爆发,她下令把张玉贞抓来寝宫,让人把她狠狠打了一顿,以解心头只恨。二人遂成仇敌,形同水火。打完张玉贞后,闵氏意识到形势很严峻,倘若让她继续红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于是,康熙二十五年(公元1686年)三月二十三日,她通过父亲闵维重的关系,支持青阳县监金昌国的女儿入宫,意图削弱肃宗对张玉贞的感情。只是,闵氏低估了肃宗的意志,金氏入宫后毫无作用,反倒成为张玉贞崛起的垫脚石。

同年十二月初,肃宗颁布册封张玉贞为淑媛的教旨,瞬时满朝诧异,这显然不符合内廷升迁制度。以正言韩圣佑为代表的朝鲜言官们,纷纷群起而攻之,指责肃宗宠幸张玉贞,无视朝纲朝纪,给肃宗扣上了“好色”的帽子。

言官们的口水,让肃宗恼羞成怒,见搪塞不得的他干脆撕破脸,把嘴多的大臣革职查办。翌年六月十三日,朝鲜国内暴雨如注,江襄道(后改称“江原道”)境内发大水,致使164户民居被冲毁,溺死流亡者不计其数。这场百年一遇的洪水,似乎预示着某种灾祸即将发生。朝鲜史官则在《肃宗实录》里称其为 “前史以大水为女宠之徵,是时张氏嬖宠方盛,是灾之作,非偶然矣”

大洪水爆发,并未促使肃宗反省。见君王死性不改,户曹判书李敏叙直接把张玉贞称为“妖人”,希望起到振聋发聩的作用。谁知,肃宗面不改色,还进一步晋升张玉贞为昭仪。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十月二十七日,张玉贞诞下肃宗的庶长子李昀,他就是后来的景宗大王。喜获麟儿的肃宗龙心大悦,一年后再次晋升其为禧嫔。

此时此刻,仁显王后闵氏愈发后悔自己引狼入室的行为。为了维护己方利益,她只好向庄烈王后赵氏寻求帮助,期待能够制衡张玉贞。可惜的是,张玉贞早已羽翼丰满,加上庄烈王后垂垂老矣,又听信崇善君之妻申氏的谗言,闵氏的劝谏等于没说。

仗着自己是王世子的生母,肃宗和庄烈王后作为靠山,张玉贞与兄长张希载合谋,大肆培植党羽,与南人党昏夜聚会,开始谋求政治话语权。期间,张希载在贞明公主的家宴上公然调戏歌妓,事后还利用捕盗大将的职务掩护其逃走。贞明公主可是宣祖与仁穆王后的嫡女,王室辈分极高,张希载的行为已经到了无法无天的地步。

事后,闵鼎重、李徵明、金昌协等一批重臣相继上疏,要求国君严惩此事。肃宗非但没认真对待,还以“传说之谬”为由把他们臭骂一顿,命令不准危言耸听,俨然一幅昏君模样。经历一系列挫折,闵氏犹如泄了气的皮球,特别是闵维重病逝后,失去靠山的她惶惶不知终日。见闵氏无计可施,嚣张的张玉贞终于把手伸向了王妃宝座。

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89年)新春刚过,王宫内刮起了“中宫陷害嫔妃”以及“废后”的谣言。霎时间,宫廷内外议论纷纷,大家都在七嘴八舌讨论着。四月二十四日,肃宗向承政院下达谚旨,打算废黜闵氏王妃之位。都承旨柳命坚惊恐万分,苦谏肃宗收回成命。

当日,六卿大臣云集朝堂,肃宗当众宣布废黜决定,群臣震惊不已。校理姜铣不满肃宗无故废妃,驳斥道: “中宫为一国之母,今将十年,未闻有失德。殿下何遽下此不忍闻之教耶?” 肃宗见状大声答复曰: “名为国母,而实无其德,尚可以国母待之乎?” 坚决要废黜闵氏和金氏。

五月二日,肃宗正式下达教旨。消息传来,明安公主(显宗小女儿)和大长公主大惊失色,连忙入宫拜见肃宗,不断诉说闵氏的贤淑德行和服侍大王大妃时衣不解带之情形。但肃宗面无表情,两公主见状只好叹息而出,前往内殿通知闵氏。

当闵氏听闻自己被废时,或许早就料到有今天,淡然脱下后服、摘下后冠、拔去凤钗,准备离开宫廷。旁边的宫女们伤心痛哭,为王妃鸣不平。这时,张玉贞派来一位宫女,企图搜身羞辱闵氏,谁知闵氏怒目而视,胆小的宫女惊吓而去。这场风波史称【己巳换局】,成为朝鲜王朝著名的 历史 事件。

闵氏回到本家禁宫后,命令封锁所有入口,并把奴婢和仆人全部赶出去,身边仅留下3名忠心的宫女。饮食方面,早前宫中会定期运来餐食,闵氏知道后果断拒绝(担心张玉贞下毒),只收干货。宗族见闵氏处境凄惨,不顾阻拦送了些松茸,帮助闵氏补充营养。

就这样,闵氏在荒野禁宫住了整整5年,窗户和四壁因缺乏修缮而破损,院子里杂草丛生,方圆数里不见人烟。虽然日子苦了点,但至少远离宫廷争斗。白天,闵氏会独自在院子里散步,有时还会把兄长闵正字的女儿喊到身边,教授她《小学》《烈女传》和纺织手艺,借此打发无聊的时光。

闵氏被废后,张玉贞顺理成章顶替上位,成为朝鲜王妃。康熙二十九年(公元1690年)六月十六日,肃宗下诏册封3岁的李昀为王世子,标志着张玉贞权势达到顶峰,意气风发的张玉贞如同当年的废妃尹氏一样,认为掌控了一切,其实张氏集团的覆灭已进入倒计时阶段。

张玉贞成为国母后,愈发骄狂无比、专横跋扈、目中无人,大有当年废妃尹氏的风范。轻则打骂宫女,重则施以酷刑,把王宫搞得乌烟瘴气。同时,她在煽动党羽挑起党争之余,还疯狂搜刮民脂民膏,借此满足疯狂的欲望。随着时间推移,肃宗越来越厌恶张玉贞的骄纵,更忌惮支持她的南人党势力,害怕王权被夺,两人的感情出现隔阂。

康熙三十三年(公元1694年)四月十二日,被张玉贞蒙蔽了11年之久的肃宗李焞逐渐清醒,认清张玉贞的真实面孔。于是,痛改前非的肃宗下旨恢复仁显王后闵氏、闵维重及3位夫人(李氏+宋氏+赵氏)的爵号,让中使带着自己亲笔书写的手札前往骊兴,迎接闵氏回宫。

当中使人马驻足禁宫门前,闵氏命宫女递出手信,坦言 “别宫移处之命,尤非贱臣所可祗承者” ,把对方晾在门外,中使屡次吃闭门羹。得知消息的肃宗清楚,闵氏心有怨恨,无法原谅自己的所作所为,但身为君王不可能低声下气去求一个女人,所以他派人传达旨意,严令闵氏开门。

见对方心意已决,再矫情下去恐生是非,闵氏这才打开大门。众人见院子里 “庭草蒙密,未有人迹” ,无不感伤落泪,很难想象在这种恶劣环境下,闵氏是怎样坚持下来的?中使当即派人召集坊民,一起动手清除杂草,随后走到正室门前,跪请王妃回宫。

此时的闵氏尚有怨念,依旧很不情愿,推脱没有合适的衣服。传旨内官来回跑了好几趟,待肃宗把东西都准备好后,闵氏才松口登上凤辇,夫妻俩在西宫景福堂见面。翌日,肃宗下旨降张玉贞为禧嫔,收缴、焚毁先前颁赐的王妃玺绶和玉册。

闵氏重登妃位,史称【甲戌换局】。张玉贞轰然倒台,南人党再次被逐出朝堂,张希载、闵黯等人遭罢职流放,西人党则恢复了元气,而闵氏则成为朝鲜王朝518年国祚中,唯一一位生前被废黜却重新恢复身份的王妃。

闵氏回宫,被肃宗打压的张玉贞又该如何应对呢?心气高傲的她当然咽不下这口气,屡屡找机会向肃宗抗议,儿子是王世子,自己也是天朝册封的正牌王妃,凭什么剥夺妃位?藐视天朝还是欺负孤儿寡母?肃宗不好发作,以免被人抓住把柄,只答以“国无二尊”,暗示张玉贞认清现实,则可保荣华富贵。

骄纵成性的张玉贞怎么可能放低身段?愈发痛恨仁显王后闵氏,开始失去理智,开始思索除掉仇敌的方法。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四月,原本就体弱多病的闵氏患病, “左右脉候洪大,胸膈烦闷,舌上有黄百苔,且有痞滞喘急之患” ,之后病情逐渐加重,以致 “脚部痛虚,受针为难” ,这个人形同枯槁,令人不忍直视。

得知闵氏病重,张玉贞十分喜悦。据《仁显王后传》记载,张玉贞曾散尽家财买通宫人,先是欲往中宫膳食里投毒;阴谋破产后,又利用王世子大婚契机,往新衣里散入符咒和毒药,想通过献纳新衣整死闵氏。由于闵氏戒心十足,婉拒张玉贞所献衣物,令其无法得逞。

《仁显王后传》是站在受害者角度所撰写的宫廷小说,作者已不可考,一说是仁显王后身边宫女,一说是朴泰辅后人或王后本家亲戚,对张玉贞的丑化难免会夸大,真实性有待商榷,内容仅作为参考,但它从侧面给予我们了解闵张之争的新途径。

康熙四十年(公元1701年)八月十四日,与病魔抗争了一年多的闵氏,带着对世间的遗憾和命运多舛的不满,在昌庆宫景春殿内薨逝,享年34岁,葬于明陵,一代传奇落下帷幕。临终前,闵氏向身旁的兄弟闵镇厚诉说张玉贞对她的不恭,感叹自己的人生艰辛。

仁显王后的薨逝,让肃宗很内疚,他亲自书写志文,依托对亡妻的思念。同年九月二十三日,淑嫔崔氏获知张玉贞在就善堂西侧私设祭坛,恶意诅咒王妃的事实,当即向肃宗汇报此事。恼羞成怒的肃宗于2天后的夜间下达备忘记,以 “罪已彰著,若不善处,则他日之虑” 为由,下达命张玉贞自尽的密旨。随后,在仁政门公开审理巫蛊一案参与者。

十月八日,肃宗正式对外宣布张玉贞自尽的消息,并下旨嘱咐后世子孙: “不得以嫔御登后妃” 。考虑到王世子的感受,肃宗没有继续深究,张玉贞自尽后遂草草了事。后来,即位的景宗追尊母亲为“玉山府大嫔”,设立大嫔宫祭祀,遗址留存至今。自此,仁显王后闵氏与张禧嫔之间的恩恩怨怨终于尘埃落定,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谈资。

【参考文献】

1.《朝鲜王朝实录·肃宗元孝大王实录》

2.《承政院日记·肃宗朝》

3.《仁显王后传》(译本)——张龙妹/张彩虹/王艳丽

PS:未经授权,谢绝转载,请尊重版权。

经典韩国电影推荐(第十四期)

远嫁海外的探春结局很好,那为何还被列入薄命司?

贾家元迎探惜四春中,探春能力最出众。脂砚斋曾批语贾探春的风筝谜语【庚辰双行夹批:此探春远适之谶也。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致流散也,悲哉伤哉!】

“远适”就是指远嫁。贾家抄家时,如果贾探春没有远嫁,一定会团结所有贾家人共克时艰,不至于“树倒猢狲散”



脂砚斋批语将探春比喻成贾母般存在,认为她有能力带领贾家人,是极高评价。在地位和尊崇不如贾母时,探春若有此作为,必然是强大的个人能力作为支撑。

贾探春的风筝谜语、金陵十二钗判词、[分骨肉]曲子都体现出她远嫁的谶语。尤其[分骨肉]三个字更证明她远嫁之地太过遥远,此生不能再回还。

古代女人出嫁,有句俗语叫“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一旦出嫁就属于婆家的人,对娘家要次一等对待。

女子出嫁后,最幸运的是离着近,还能“常回家看看”。那些远嫁的女子要回娘家,基本是奢望。



所以,像贾敏嫁给林如海身在姑苏和扬州,就没办法回京城的娘家。贾母至死没见过女儿,林黛玉也七八岁前没去过外祖母家。

李纨从金陵嫁到贾家后,也是不能回娘家,她父母不方便来探视,李婶娘就经常借进京的机会探看李纨。

另外像王夫人、王熙凤也是如此。好在她们各有兄弟在京城。

那个年代,出嫁的女儿孤零零身在异地,都算是薄命人。一旦出嫁回家省亲要看婆家的脸色,远嫁回家就是个梦想。尤其上位者,像贾元春省亲这种事,历史上根本不存在,为曹雪芹杜撰而来。



贾探春远嫁异国为王妃,想要省亲涉及国与国之间的外交。在那个交通讯息社交都不方便的时代,没有任何可能性。

[分骨肉]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奴去也,莫牵连。”去了就回不来了,要接受现实,所以“告爹娘……莫牵连”

贾探春之所以薄命,就是基于庶出身份,远嫁异国的无奈,倒不是结局一定惨,相反,探春的结局还非常好。

关于探春远嫁的目的地,之前撰文分析是那个“真真国”,在西海沿子,也就是现在的斯里兰卡,古代叫锡兰。



曹雪芹在《红楼梦》设定了两种命运。

一种以林黛玉、甄英莲、晴雯为首的“莲命”,都可怜;

一种以贾探春、李纨、娇杏为首的“杏命”,都侥幸。

娇杏本是丫头,被贾雨村看中后恢复自由身,纳为妾。不久生了儿子,雨村嫡妻又死了,反将娇杏扶正成了诰命夫人。

娇杏的经历是对贾探春远嫁后结局最好的伏笔。关于贾探春远嫁后的结果,第四十回她房中的陈设就是最好影射。



(第四十回)案上设着大鼎。左边紫檀架上放着一个大观窑的大盘,盘内盛着数十个娇黄玲珑大佛手。右边洋漆架上悬着一个白玉比目磬,旁边挂着小锤。 贾探春房中的陈设,每一个都有吉祥的寓意。

一,大鼎。鼎为国之传承重器,大禹铸九鼎为华夏之传承,鼎代表皇权传承。

贾探春房中有鼎,暗示她成为王妃后,像娇杏那样生育了儿子。王子长大后还继承了王位。探春“侥幸”母凭子贵成了一国之太后。太后的身份当然要比贾元春的贵妃还要尊贵。

《红楼梦》个人房中,只有探春房间描写了有鼎。



二,大观窑。“大观”二字点出了大观园的出处。“大观”为北宋徽宗的年号,大观窑是北宋皇家御用窑。

探春房中的“大观窑”盘子,与秦可卿房中陈设影射金陵十二钗不同,指明她未来的王妃身份。

三,佛手。佛手是个吉祥物。为供养佛事之物,代表福德、富贵。

佛手是香橼的变种,但香橼内心苦涩,没有福德一说。

贾探春有佛手,代表她的福德多。能够凭普通妃子生养王子继承王位,并成为太后。

贾元春没有佛手只有香橼,证明她没有福德。她虽贵为贤德妃却无恩无宠,最后惨被赐死,更奢谈生儿育女。

另外,整部《红楼梦》也只有贾探春有真佛手。她给了板儿一个佛手,换给了巧姐儿。巧姐儿就有幸[留余庆],显然佛手的福德就是影射。



四,白玉比目磬。磬是和合之音;比目寓意夫妻恩爱;白玉代表地位、品德和尊贵。

白玉比目磬预示贾探春远嫁异国后“日边红杏倚云栽”,不光人生达到了顶峰,更得国王爱她。她也争气生了儿子继位国王。

贾探春在异国他乡实现了人生最顶峰,比之贾元春的贵妃,不知好上多少。但独在异乡为异客,那种远离故土的孤寂是难以言喻的。贾探春身份再高,也难逃薄命之说。

可怜生在帝王家:作为天之骄女的历代公主为什么很多都命运悲惨?

1. 可怜生在帝王家

要说到古代出身最尊贵的女人,莫过于公主。但是为什么身世悲惨,一生坎坷或者红颜早逝的公主比比比皆是呢?难道身份越尊贵,命运就会越坏吗?

这其实是因为只有身为公主,她的命运才更可能被记录下来。平民家的女性,是很难进入史家的法眼的。

就算一朝一代非常受宠的妃嫔,若非有贤良淑德的名声或者争权夺利或者祸害国家的大作为,那么除了作为皇子的母亲被记下姓氏家世之外,一般不会入史。

而同一时代的普通女性,可能会遭遇更悲惨的命运,但是却不会被记录下来,因为大家已经习以为常。

为什么红颜多薄命呢? 因为如果没有红颜,薄命是应该的,毫无记载的必要。

那么作为公主,这些天潢贵胄,她们命运悲惨,会有哪些原因呢?

一、因为和政治太接近,所以容易受到倾轧打击。在某些朝代,她们的生活可说是在刀尖上跳舞。

二、封建礼教对她们造成的迫害。

三、国破家亡的受难者。

四、作为政治牺牲品和亲远嫁。

根据现代史学统计,宋朝和清朝公主平均寿命都在19岁上下。这是多么惊人的一个数字!而且,看唐、宋、清代历史,未出嫁而过世的公主比比皆是,公主能够活到及笄嫁人,都是件不容易的事。

以前去苏州园林游览,第一感觉就是这些园子实在太小,十分逼仄,让人有压抑的难受感。然后听到导游介绍,园中那个很小很高的阁楼,竟是这家小姐的闺房。

一直知道唐朝以后的大家闺秀轻易是不能出门的,但是没想到竟然连自己家里也不能四处走动。所以,要把阁楼建的很高,这样,小姐就能够在自己的屋子里遍赏整个园子的美景了。

《水浒传》里,潘金莲本来是个穷人的妻子,那么她的活动范围就只有那么一二十平米的阁楼空间,轻易是不能下楼抛头露面的。因此,就算撑窗户晒衣服掉了根竹竿子,让人看了一眼,也能改变人生。这真实的反映了宋代妇女的生活状况。

都知道运动有利于健康,开阔的视野有利于情绪的舒缓。 在这样的环境中,女人能生存下来,也真是不容易。

皇宫中的公主规矩更多,哪里能够自由畅快的生活,这也许是她们寿命很短的第一原因。

“可怜生在帝王家”这句话,最早是用来形容南唐后主李煜的,他是一位伟大的词人,却不是一位好君主。最后国家灭亡,他也被迫害而死。

后来,这句话又被用来形容崇祯帝的女儿长平公主。崇祯帝在李自成破城之后,逼迫后妃自杀,然后亲手挥刀砍向自己心爱的女儿,说的就是这句话。

国破家亡,公主自然命运凄惨,但是就算不国破家亡,公主的情况能够好到哪里去呢?

2. 北周千金公主

首先来介绍一下我最喜欢的古代公主:北周千金公主宇文氏。

这位公主既是和亲远嫁的牺牲者,又是国破家亡的受害者,既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又是政治倾轧的被献祭者。

而这位公主,更是身怀男儿的勇气和魄力,身负国仇家恨,为复国奋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整个经历极为让人动容。

南北朝时期非大一统王朝,因此这段时期的皇帝国王数目太大,让人眼花缭乱,因此一般人很少会把目光放在这段历史之上,因此千金公主的故事也很少被人提及。

千金公主宇文氏是北周赵王宇文招的女儿,以公主身份和亲突厥,在十六七岁的年纪嫁给沙钵略可汗。可是在她和亲的第二年,杨坚篡夺了北周政权,建立隋朝,是为隋文帝,北周宗室几乎被杀光。千金公主的父亲宇文招起兵兵败,被诛灭九族。

这样的血海深仇,千金公主怎能不恨!

这时,沙钵略可汗为了自己的利益,又或者因为爱妻的悲伤,起兵反隋。隋文帝则采用长孙晟(长孙皇后的父亲)的建议,分化突厥,让突厥内乱。

最终千金公主只好先帮助丈夫走出绝境,她屈辱的写信给隋文帝,表示自己虽然是北周公主,但是仰慕杨坚的圣明,希望做杨坚的养女。杨坚也因为当时的局势所迫,顺水推舟,收千金公主为养女,封大义公主,希望她以大局为重。

这样表面上和平了几年,公主却暗中找来宇文皇族的遗孤,希望一旦有机会则扶持宇文家血脉登基,同时她也在秘密练兵为将来做准备。五年后,她的第一任丈夫去世,她按照突厥规矩嫁给丈夫的儿子都蓝可汗。

有一次,她思乡心切,心中愤懑,一不留神写了一首感怀身世的诗,被杨坚得知,杨坚担心她挑动都蓝可汗跟隋朝战争,觉得她是个隐患,起意要除掉她。

于是他借机褫夺了宇文氏公主的封号。接着,突厥的另一位可汗突利可汗向隋朝求亲,杨坚对突利可汗开出了杀死宇文氏的要求作为交换条件。

突利可汗为达目的在都蓝可汗面前挑拨离间,陈述利害,最终,都蓝可汗杀死了千金公主,当时公主年仅33岁。

千金公主的死因一说是公主因为心灵极为孤寂,跟小吏通奸,被突利得知,散播出去,都蓝大怒,亲自闯入公主营帐刺死公主。

另一说则是都蓝可汗为自己利益着想,觊觎隋朝给自己的更大利益,害怕安定天下后的隋朝的强大力量,于是在千金公主前往复国军队阅兵的途中派人将她暗杀。

不管是何种结局,都为她悲惨飘零沉重无奈的一生画上了心酸的句号。

历史上其它的亡国公主虽然惨,但是她们到底享受了数年的金枝玉叶的生活,自己又不知反抗,或者无法反抗,让人对她们少了几许同情;其他的和亲公主虽然不幸,但到底背后有整个王朝支持,有着最尊贵的身份;因为皇权斗争而死或失去一切的公主虽然悲惨,但是她们未曾背负起整个王朝的重担,未曾在心灵如此孤寂的情况下存活接近二十年。

纵观中国历史,真的找不出比千金公主宇文氏命运更悲惨、心志更坚强、事迹更感人的公主了。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古代的帝王和皇室根本把公主当做一件生儿子的副产品,笼络他人、政治联姻的工具。

千金公主的堂兄北周宣帝荒淫无道,于是将千金公主作为一件礼物送出去和亲。为了这样的国家,千金公主其实大可不必苦心孤诣的为复国倾尽一生的精力,最终凄惨被杀。也许,宇文氏这样做,更是为了她的父亲以及她被族灭的近亲家人。

不过,最终隋文帝的儿子隋炀帝还是死在了北周宗室、千金公主的族人之奴仆宇文化及之手,隋朝灭亡。按照古人的说法,也算是报应。

3. 国破家亡的公主们

亡国公主中最悲惨的莫过于北宋末年被金人掳去的那些徽宗、钦宗的公主们。

宋太宗赵光义夺了侄子的皇位之后,竟然强幸已经归降了的南唐后主李煜的妻子小周后,还让人画成了一幅画流传下去,实在是极无廉耻。

一百多年后,他的后代宋徽宗、宋钦宗把国家亡了,后妃公主们受到了难以想象的屈辱。于是古代的评论者们纷纷就说:看吧,宋太宗干了坏事,报应来了吧!

灭了北宋的是金人,南宋和金的血仇算是结下了。又过了一百多年,南宋和蒙古联合,灭了金,金国的后妃公主又同样经受了更为残忍的对待。当时宋人很高兴,还画了一幅《尝后图》来极尽意淫之能事。不过高兴没多久,南宋也被蒙古给灭了,最后的情况更加惨烈。

在这整个所谓的因果报应循环上,干坏事的是赵光义、金初的君臣将领们,他们全是手握权力的男性。而受到报应的全是没有决策能力的无辜的女性。这是哪门子报应?

而且,报应的时候,这些始作俑者都死去一百多年了。就算活着,他们难过的不会是自己后代女性的悲惨,而是自己面子无光。仅此而已!

这一段国破家亡的历史实在太过惨烈和屈辱,因此没有人想提起。有兴趣的人查一下靖康之难就会明白。

看了这一段历史,任何人都能明白,崇祯帝在城破之时将屠刀举向女儿,其实是一种真挚的父爱。 只是他最终也没能下的去手。而后来,女真族金人的同族后裔满人吸取了祖上的教训,对待长平公主给予了相应的礼遇。但是朱氏皇族的全部被杀,导致了长平公主身怀六甲凄惨死去。

除了宋、明的亡国公主之外,其他朝代的亡国公主命运也好不到哪里去。一般情况就是给新朝代的皇帝、皇子、官员做妾,像战利品和货物一样被分配。

例如隋文帝杨坚的后宫中有好几个南朝陈国的公主,隋炀帝的女儿也成为李世民的妃子。

还有破镜重圆故事中的那位主人公南朝陈的乐昌公主,在国破前,她和驸马感情非常要好。在国破家亡分离在即的时候,驸马担心今后二人再无相见之期,于是约定铜镜之盟。

陈国灭,乐昌公主成为隋朝重臣越国公杨素的姬妾,驸马按照约定前往隋朝都城的集市卖破镜子,被公主所知,又为杨素所知。杨素这人其他方面名声不怎么样,但是对待乐昌公主这件事倒是很君子,他虽然十分宠爱乐昌公主,但是还是为公主和驸马的真情所感动,将公主还给驸马,二人相携回江南终老。

这个故事之所以能够流传下来,只是因为这种情况万里无一,实在太少。

4. 和亲的公主们

说到和亲公主,大家首先想到的是王昭君和文成公主。其实这两位公主在和亲公主中算是幸福的了。

王昭君只是宫女出身,因为十分貌美,本来有机会成为汉元帝的宠妃,只是最终远嫁和亲,在异域中孤寂的生活,肩负着国家的责任,这种境遇上极大的落差让人对她的一生产生了极大的同情。

她的身世之所以让人动容,是因为她本来有机会成为皇帝宠妃,可以尽享汉朝的荣宠。

文成公主是李唐宗室女,出身是很高贵,而她出嫁后,受到了吐蕃松赞干布赞普的尊重。她的背后,是有整个强盛的王朝作为支持的。

她们的命运在和亲公主中,是相对很好的,其他和亲公主就很少有这样的“好命”了。

汉景帝时期有一位公主和亲匈奴军臣单于,这位公主有说是宗室女的身份,也有说是汉景帝的亲生女儿。

当时有一位汉朝酷吏兼名将郅都镇守雁门,非常厉害,让军臣单于每次入关抢掠都捞不到好处。于是每次军臣单于在郅都手里铩羽而归之后,就拿公主出气,鞭打公主泄愤,公主十分凄惨。

后来,据说公主给自己的祖母窦太后写信哭诉,窦太后本来就因为郅都害死了她疼爱的孙子而憎恶他,最终杀了郅都。

汉武帝的时候,使宗室女刘细君和亲乌孙。

刘细君的父亲是汉武帝的侄子,因为谋反而自杀,她父亲的妻妾们都被砍头弃市杀死了,刘细君因为年幼而未被处死。她出嫁前的生活很可能是处于宗室犯人的圈禁状态。

于是和亲这种事就轮上刘细君了。她满怀悲哀的前往乌孙,没几年就死了。汉武帝只得再在宗室女里面挑选公主和亲。

刘细君是琵琶的创始人,只为了排遣忧愁,她的《悲愁歌》更是感人肺腑。

文成公主之后的另一位唐代和亲公主金城公主也很可怜。她本是被武则天逼死的二儿子李贤的孙女,她的父亲一直受到她曾祖母的虐待。

待武则天退位后李显继位,其实他自己有八个女儿,但是却将这个可怜的无依无靠的侄孙女封为公主养在宫中,就是等待一旦需要和亲就送金城公主出嫁。最终金城公主入吐蕃三十年,以自己的一生幸福为国家换来巨大利益。

这些公主远嫁虽然哀伤,不过唐朝的宜芳公主和亲奚族首领李延宠,连哀伤的机会都没有,直接被丈夫砍了脑袋祭旗。

宜芳公主是唐朝宗室女,有说是李隆基的外孙女,也可能是臣子之女,出嫁不到半年就被杀死,原因则是安禄山为了边功而多次杀掠奚与契丹,激怒了李延宠。

《红楼梦》里探春远嫁,文中描述十分哀伤。

根据研究者推断,她是作为宗室女和亲南蛮。一个妙龄女孩,对自己的人生大事毫无任何发言权,在规定的时间不得不嫁给规定的男性,无论那男人是什么人。这还是天子的赏赐,帝王的恩宠。

5. 死于权力倾轧的公主们

秦二世胡亥受赵高蛊惑发起神经,把自己无罪的所有姐妹全部车裂而死,何其悲惨!

汉武帝怀疑两个亲生女儿对自己不忠参与巫蛊,一道诏书就赐死二位公主,何其悲惨!

清朝皇太极的女儿建宁公主(和硕恪纯长公主)嫁给吴三桂的儿子吴应熊,结果吴三桂不服削藩一朝谋反,公主的丈夫和亲生儿子立即被推出去斩首祭旗,公主又不能再嫁,孤独终老,生不如死,何其悲惨!

武则天的孙女永泰公主李仙蕙(死时为郡主)在十六七岁的豆蔻年华,在即将临盆之际突然失去至亲哥哥和丈夫(被武则天所杀),自己也无声无息的死去,何其悲惨!

萧淑妃长女义阳公主在她母亲被废被杀的时候已经到了出嫁的年龄(唐初是十三四岁),结果突然失去母亲,和妹妹宣城公主一起被关入无人问津的黑屋,一朝从天堂跌入地狱,过着动物般的生活。

两位公主过了十几年这样暗无天日的日子,最后因为弟弟太子李弘的义愤才得以出宫嫁人,过了十几年尚算平静的生活。

后来武则天登基前杀害了两位公主的丈夫,将两位公主重新幽禁于宫廷,义阳公主不久香消玉殒,宣城公主撑到了李隆基时代。

清朝皇太极的姐姐莽古济本是努尔哈赤的爱女,因为触及了皇太极的政治利益,被皇太极极度打压最终凌迟处死。莽古济的两个女儿因此受到牵连,也先后死去。

唐太宗宠爱幼女新城公主,千挑万选让她嫁给了长孙无忌的儿子,婚后二人很幸福。只是一朝武则天掌权,长孙家覆灭,驸马在流放途中被杀。新城公主被迫再嫁,因为被武后所忌,因此受到继任驸马迫害,最终凄惨死去。

她的亲哥哥李治为此大发雷霆,以皇后礼安葬她,杀死驸马为其报仇,但是也于事无补了。

自己有选择命运的权力最终失败的公主不在此例,如唐朝的太平公主、安乐公主。

6. 因封建礼教而一生悲惨的公主们

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隋炀帝杨广的女儿南阳公主,唐太宗女儿高阳公主和隋文帝杨坚的女儿杨丽华。

南阳公主因为让自己年幼的儿子去死而荣登《列女传》,成为一代孝女的楷模,最终孤独终老一生,其实完全是不必要的牺牲。

南阳公主为人十分贤惠,嫁给宇文士及后,宇文士及的哥哥宇文化及本因犯罪被隋炀帝收押打算处死,因公主的原因而被释放。后来宇文化及弑君,杀死了隋炀帝。

然后宇文化及败于窦建德,窦建德诛杀宇文化及及其全族。南阳公主有一个儿子,也是宇文家的人,本在诛杀之列。窦建德愿意给公主一个面子,放过那个年仅十岁的小孩子。结果公主不买账,最后孩子被杀。

公主的丈夫宇文士及投奔了李唐,后来要见公主,公主死活不见,并且出家。宇文士及深受李唐皇室倚重,后来自然再娶贤妻,青云直上。只有南阳公主需要用一生来回味自己的痛苦。

这个故事真是看的人遍体生寒。

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封建礼教可以把人毒害成什么样子,南阳公主在不救自己亲生儿子的时候,一定觉得自己的行为无比崇高。

唐太宗的女儿高阳公主,不满父亲给自己挑的夫君房遗爱,想要自由恋爱,也找到了心目中的至爱辩机。但是却为封建礼教所不容,唐太宗或许觉得自己太对不起老哥哥房玄龄,因此腰斩辩机。

高阳公主痛失所爱,最终寻求拥有权力,失败被赐死。若是高阳公主能够有一个真正相爱的夫君,若是太宗能放过辩机无视女儿的恋情,后面的悲剧必然不会发生。

隋文帝的女儿杨丽华,在隋文帝篡位之前,被嫁给北周宣帝。周宣帝荒淫无道,更是曾经想杀杨丽华,多亏杨丽华之母,后来的独孤皇后跪着苦苦哀求,周宣帝才打消念头。

后来,隋文帝篡夺周宣帝儿子的皇位的时候,那孩子并非杨丽华所生,杨丽华却表示了强烈的不满。

对于一个无恩无义又无情的男人,有什么必要守护他的江山?

唐代中后期,王朝没落,一般官宦子弟都不愿意娶公主为妻子。能有个人愿意当驸马,对公主来说是天大的好事。

唐宣宗李忱之女永福公主,本来许嫁进士于琮,却因为有一次跟父亲吃饭礼仪不够严谨,因此婚事取消。不过驸马奇货可居,唐宣宗将另外一个女儿广德公主嫁给了于琮。可怜的永福公主因为一顿饭耽误了一生,只能当老姑娘了。

7. 清朝奇葩祖制下的公主

清朝的公主也算是中国历史上命运悲惨的公主了。

清朝公主只有两条出路,一是远嫁蒙古和亲,二是在臣子中找一人下嫁。

能够避免和亲蒙古的公主,一般都是很受皇帝宠爱的公主。而公主和驸马的婚姻生活,却有一个奇怪的规矩。

公主出嫁之后若不宣诏,驸马不得觐见,更不可能有夫妻生活。公主身边的奴仆为了自身的利益,常常阻止公主和驸马相见。驸马是可以纳妾的,他们也不想去公主身边卑躬屈膝,就把公主当一尊菩萨供起来就好。

可怜很多公主一辈子都无法和驸马亲近一两回,最后郁郁而终。因此,清朝入关后公主的平均寿命不到二十岁,而且很少有生育儿女的。

其中有一位公主,出嫁一年多,每次想见驸马都被身边人阻挡,连驸马面都没见过。后来回宫探望皇帝父亲,询问父亲将自己嫁给何人,然后诉说其中隐情,皇帝也很震惊,给了她口谕,这样她才能回去好好跟驸马生活。

8. 写在最后

古代公主要从婴儿夭折率极高的环境中突围而出,活到及笄,讨好父亲,避免和亲,谋一门好婚事,婚后能和夫君相亲相爱,过正常的夫妻生活,还要小心避免自己或丈夫和权力斗争扯上关系而被处死,还要运气够好,不让自己碰上跟封建礼教冲突而破坏自己幸福的事件,并且要肚子争气能生育,最终才能过上现代女人看起来算是幸福的生活。

这个难度,是不是远胜于过五关斩六将的难度?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019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