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定国何许人?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提起李定国,可能很多人都没有听过这个名字。但在三百多年前,李定国三字可是如雷贯耳,响遍中华大地。
章炳麟在蔡锷起兵讨袁使曾说:“愿吾滇人,毋忘李定国!”
时至今日,滇、黔、桂等地还留有许多与李定国有关的祠堂和传说。
那么,李定国究竟何许人也?
(云南勐腊李定国祠堂)
李定国出生于陕西榆林,家境贫寒,适时正逢明末的西北大旱,加上朝廷边防吃紧,横征赋税,饿殍遍野。在这样的情况下,李定国加入了张献忠的起义军,并被张献忠收为养子,也是张献忠四个养子之一(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艾能奇),随张献忠征战南北,屡立战功。
李定国作战勇猛,相貌英俊,对待士卒宽厚仁和,深得义父张献忠喜爱。张献忠建立大西政权后,李定国受封为征西将军。好景不长,张献忠在与清军的战斗中中箭身亡,大西政权随即分崩瓦解。
张献忠临死之际嘱咐四养子:“明朝三百年正统,未必遽绝,亦天意也。我死,尔急归明,毋为不义。”李定国遂与诸位义兄弟决议联明抗清,从四川南下,攻占滇黔作为起事基地。
然而,孙可望自恃功高,打算携滇黔自立,遭到李定国与刘文秀强烈反对。孙可望摄于李、刘二人在军中的威望,含恨作罢。自此,李定国与孙可望这对曾经的同袍兄弟,感情出现了裂痕。
与此同时,朱由榔在肇庆称帝,这就是南明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
永历五年,在孙可望的武力威胁与清军的节节追击之下,朱由榔移驾安龙,被孙可望严密控制起来,形同软禁。自此,孙可望成为永历南明朝廷的实际掌权者。孙可望大肆营造宫殿,私造货币,不臣之心日显。
此时的李定国正在云南练兵,他已拉起了一支三万余人的队伍,作为他日后抗清的生力军。在这其中,李定国破天荒的配备了云南的特有兵种——象兵,这一特种部队在之后的战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过两年多的治理,云南的经济得到了一定的恢复,永历六年,李定国决定率领本部兵马,从贵州直入湖南,收复湖广。
李定国指挥得力,战士勇猛杀敌,加之清军湖南守将沈永忠与平南王孔有德素来不和,李定国借机大显神威,几乎收复湖南全境。之后,李定国兵峰直转广西,包围了孔有德的驻地——桂林。
李定国巧妙运用象兵部队冲击城门,很快攻破了桂林城墙。孔有德在家中绝望自焚,一代汉奸的罪恶生涯就此落下帷幕。
平定桂林之后,李定国很快收复了广西全部,继而挥师继续北上,攻克衡州,长沙等湖南重镇。
李定国不仅作战勇猛,且军法严明,他与军士有五条约法:不杀人、不奸淫、不抢财货、不宰耕牛、不放火。
明遗老李寄描述说:“定国兵律极严,驻师半载(指在长沙),居民不知有兵,入市输买。定国所将半为罗倮傜佬,虽其士官极难钤束,何定国御之有法也。”
由此可见,李定国不仅军法严明,而且很懂得与云南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处理,夷汉咸服。
李定国收复疆域三千余里,清廷大为震惊,慌忙调遣知名汉奸洪承畴经略湖广,努尔哈赤长孙敬谨亲王尼堪南下与李定国交战。
李定国本想乘胜进取广东,与东南沿海的抵抗势力郑成功汇合,但被嫉妒李定国战功的孙可望否决。李定国只得继续北上湖南。
面对强敌,李定国定下了伏击的作战部署,命令部队暂时退出长沙,引敌军度过湘水。但孙可望害怕李定国战果扩大不便于控制,密令李定国部将冯双礼、马进忠退出伏击圈。
尼堪狂妄自负,目中无人,在李定国先头部队的引诱下进入明军伏击圈,明军四下而出,清军措手不及,阵脚大乱,尼堪在乱军中被斩。
但碍于冯、马二人军队未按计划达到,李定国无法进一步扩大战果。不过,此役已打破了满洲兵不可战胜的传说,阵斩满清皇子尼堪,李定国自此“两厥名王,天下震动”。黄宗羲评之曰:“此万历戊午以来全盛天下所不能有”。
此役后清廷大为震恐,甚至一度想要让出江南七省,与南明划江而治。
李定国意气风发,正待收拾旧山河,恢复大明,还于旧都。但是,害怕李定国威望超过自己的孙可望暗中大做手脚,不但克扣李定国所部的饷银,还按下了永历帝准备册封李定国为西宁王的诏书,更暗中准备加害于他。
孙可望进兵沅州,至书邀请李定国到军中议事,准备伺机杀害他。李定国浑然不知,亏得刘文秀派儿子在路上截住了李定国,告之实情,定国方逃过一劫。
李定国顾全大局,不愿与孙可望为敌,但孙可望步步紧逼,引兵攻打定国所部,定国无奈,只得离开湖南。
清廷侦知孙、李不和之后,再度派兵进入湖南。孙可望哪里是清军的对手,被杀的大败,狼狈逃离湖南。湖南全境再次被清军占领,尚可喜此时也派兵攻占了桂林和梧州。
李定国与将士浴血奋战换来的战果,在孙可望的一己私欲摧残下,损失殆尽。
永历七年,李定国自广西出军,向广东进发,准备继续执行自己的战略构想,使南明朝廷与郑成功抵抗力量、浙江沿海的张煌言抵抗力量连成一片,况且广东经济发达,能够支撑起南明朝廷的巨额开销。
李定国在联系了郑成功相约同期发兵后,起兵直入广东。犹如在湖南广西一样,李定国势不可挡,一路打到肇庆城下。但肇庆城高兵锐,攻城进展缓慢。
与此同时,郑成功所部在福建海澄与清军接战,未能与李定国会师。
最终,明军被击败,再一次退入广西境内。李定国深知仅凭一己之力难以攻克广东,便再次派人前往福建,联系郑成功,请他一起发兵共同攻打广东。然而,此时的郑成功正在与清朝谈判,清廷许他控制兴华、潮州、漳州、泉州。
郑成功在与父亲的信中写道:“清朝若能信儿言,则为清臣,屈于吾父为孝;若不能信儿言,则为眀臣,尽于吾君为忠。”
可见,此时的郑成功已无意为恢复明室而战,更何况是在他与清廷谈判的关键时期。郑成功表面上答应了李定国的请求,虚与委蛇,按兵不动。而这一切,李定国浑然不知。
李定国再入广东,一鼓作气打到广州城南的新会,他想当然的认为郑成功的援军会从海上前来,便准备拿下新会,在此与郑军会师。由此,便拉开了决系南明生死存亡的关键战役——新会战役。
明军炮火凶猛,清军便让百姓上城墙以血肉之躯阻挡;明军用云梯攻城,清军便胁迫百姓站在城墙之上阻隔明军。
李定国本就是义军出身,见此情形忙下令停止攻城,殊不知自己犯了兵家大忌——慈不掌兵。
孙可望切断了滇黔的物资供应,攻城战变成了围攻战,明军中瘟疫蔓延,李定国也病倒了,但他坚持指挥作战苦苦支撑,等待郑军的到来。
李定国没想到,在郑军之前来的,是尚可喜、耿继茂带来的十余万清廷援军。
明军大败,一路溃逃至南宁。在盟友郑成功的虚与委蛇与背信弃义之下,李定国损失惨重,经此一役,李定国身边只剩下六千余人,明军再无力发起大规模进攻。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李定国在前线浴血杀敌的同时,孙可望却在后方加紧篡位的步伐。他甚至准备好举行禅让登基仪式,只因天降暴雨,意为不祥,暂时作罢。
永历君臣加紧除去孙可望的密谋,却被孙可望侦知。孙可望一怒之下,以莫须有的罪名处死了永历帝身边的十八位忠臣,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十八先生案”。
孙可望的倒行逆施使朱由榔极度恐惧,他忙派人密令李定国回安龙救驾。
李定国闻听之后连忙率军从广西回贵州救驾。孙可望忙派人截击,被李定国巧施妙计抢先一步回到安龙。
君臣相见,相抱痛哭。永历感动地对李定国说:“久知卿忠义,恨相见之晚。”
李定国当场脱去衣服,露出背上所刺“尽忠报国”四个大字。在场君臣无不为之动容。
忠哉!李将军!
然而,李定国撤军回贵州救驾之后,广西防务变得空虚,致使清军乘虚而入,广西全境再次沦入清军之手。
贵州是孙可望的势力范围,加之广西已失,留在安龙过于危险。永历君臣两下合议,将朝廷迁往昆明,改昆明为“滇都”。李定国受封晋王,刘文秀受封蜀王。自此,永历朝廷军国大政尽归李定国。
孙可望当然不能容忍李定国抢走自己手中的皇帝,屡次三番挑起边境摩擦,李定国考虑到反清大计,一再容忍退让。孙可望却不知悔改,联络其在滇中的亲信,发起了对内战争。
孙可望领军14万大举入侵云南,李定国与刘文秀麾下仅有三万兵马,实力相差悬殊。两军对峙于交水,孙可望部下白文选等对李定国仰慕不已,加之对孙可望倒行逆施的厌恶,于阵前反戈。孙可望大败,一路逃回贵州。
讽刺的是,孙可望在贵州的守将见其大势已去,纷纷闭门不理。孙可望狼狈不堪,只得迈出他人生中最为罪恶的一步,投降了清廷。
自此,贵州云南虚实尽被洪承畴侦知。
得到明军大量情报后,老贼洪承畴及时向清廷请求马上出兵,一鼓作气攻下云南。
永历十三年,清廷发三路大兵,由吴三桂、洪承畴、卓布泰分别统领,准备一举消灭南明小朝廷。
经过孙可望事件之后,李定国对孙可望的军队深深忌惮,把他们分为“秦军”,自己的军队则归入“晋军”,此举引发秦军将士的深深不满。
此时,刘文秀患病去世,永历朝廷的局势已是雨中浮萍。面对强敌来袭,李定国作出战略部署,但事与愿违,孙可望旧部王自奇等人在后方永昌举兵叛乱,李定国不得不先领兵平叛,无暇指挥抵抗清军的战役。
清军势如破竹,不费吹灰之力攻克贵阳,贵州随即落入清军之手。自此,永历朝廷只存于云南一隅。
等到李定国抽出身来面对清军时,卓布泰所部已推进至曲靖一带,李定国率军在盘江与卓布泰交战,初期明军作战勇猛,奈何突刮北风,明军火器引发了自己军营中的火灾,清军乘势掩杀,明军大败。李定国妻子家眷在此役中亦被清军所害。
李定国此时已抱定必死之决心:“事既如此,夫复何言,惟本此孤忠,死而后已。”
盘江战役后,昆明告急,永历朝廷商议该迁往何处。众人七嘴八舌,有建议去永昌的,可以退一步进入缅甸;有建议去四川联合夔东十三家的。最终永历皇帝拍板,迁往四川。
可此时的昆明百姓已是人心惶惶,听闻皇帝要走,出城相随的百姓竟有数十万之多。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带领如此庞大的一支队伍翻越蜀道,无异于自寻死路,永历皇帝无奈,随下旨迁往永昌。
李定国与白文选等人殿后截击。吴三桂进入昆明后穷追不舍,一路西进,先后攻占楚雄、大理,并进入了距离怒江20里的磨盘山内。
磨盘山地势险峻,位于高黎贡山东侧,是伏击战的绝佳场所,李定国审时度势,利用清军长驱直入的骄兵心理,在磨盘山设下三道伏击线,只要吴三桂完全进入伏击圈,便有把握将其全歼;只要能够全歼吴三桂,则滇西的地盘便可稳固;继而便可寻机收复云南,继续与清朝周旋。
吴三桂果然中计,浑然不知的进入了第一道伏击线。大业可成,汉室可兴!
奈何!奈何!奈何!草丛中突然窜出了一个明朝官员——大理寺卿卢桂生,就是这个人,在最关键的时候做了汉奸,出卖了李定国的作战计划。
吴三桂大惊,连忙命令火枪与火炮四下射击,第一道伏击线的南明官兵顿时伤亡过半,无奈发起了进攻。
好好的伏击战打成了惨烈的白刃战。清军人数众多,但明军将士奋勇无敌,吴三桂几乎仅以身免,狼狈逃窜。
这次战斗,清军几乎全军覆没,但明军损失也十分惨重,李定国身边仅剩两千兵马,撤出战场。
磨盘山战役是李定国指挥的最后一场大规模战役,明军在极端不利的条件下重创清军,震惊全国,清廷在战后惩罚了多尼、卓布泰等一干将领。
南明遗民刘彬诗曰:“凛凛孤忠志独坚,手持一木欲撑天,磨盘战地人犹识,磷火常同日色鲜。”
李定国的磨盘山战役使清军迟缓了追杀永历帝的行动,但在随后,永历帝做出了一个无比愚蠢的决定——逃入缅甸,做一个流亡君主。
或许,他厌倦了舟车劳顿;或许,他放弃了恢复皇明的追求。但无论如何,他的这一举动对于仍在云南浴血奋战的将士们而言,无异于背叛。闻听皇上跑到缅甸,成千上万的明军放下了武器,向清军投降。
是啊!皇帝都放弃了抵抗,我们这些当兵的却又是何苦为他卖命呢?自古无流亡天子,这是连刘禅都知道的道理。可怜永历,此时已如丧家之犬,惶惶然不可终日,只愿遁入缅甸,安享余生。
起初,缅甸王看在黔国公沐天波的面子上,倒是对永历君臣礼遇有加,但在吴三桂大兵不断的施压下,缅人也向皇帝翻了脸,制造了血腥的咒水之难。
此时,李定国已退入勐腊,听闻皇上在缅甸受难的消息,立即与白文选攻入缅甸境内。缅军哪里是明军的对手,缅王勒令永历下召命李、白二人退军,懦弱的永历只得照办。
灾难终于降临到了永历的头上,缅王将他交给了吴三桂。不久之后,吴三桂在昆明弑君,永历朝廷宣告灭亡。
可怜李定国还被蒙在鼓里,他此时在勐腊一边整顿军马,一边派人向暹罗求援,力图再战。
历史和李定国开了个天大的玩笑,在他42岁生日那天,传来了永历帝在昆明遇害的消息。李定国悲痛欲绝,病倒于军中。数日之后,他强撑病体,起身写下表文,向上天焚告:“如大数已尽,乞赐定国一人早死,无害此军民”。
不知是否是天意难为,数日之后,李定国病逝于勐腊军中,临终之前他留下遗言:“宁死荒郊,勿降也!”
自此,一代名将李定国的人生落下帷幕。
一代忠魂,赍志以殁。
著名历史学家顾诚先生评价李定国:“李定国在明末是反抗封建压迫的英雄;清初是抗击满洲贵族武力征服和暴虐统治的杰出人物。如果不以成败论英雄,在明清之际各方面的人物中,他是光彩四耀的一颗巨星,其他任何人都无法望其项背。”
李定国最后的举动,让我想起了南宋最后的大将张世杰。张世杰在最后一刻面对滔天的巨浪,也像李定国一样向天祈祷,若宋大数已尽,则让自己的战船沉没水底。《宋书》的记载却是:“舟遂覆,世杰溺焉,宋亡”。
李定国与张世杰何其相似乃尔。这位反贼出身的忠臣,在风雨飘摇的南明朝廷中无疑是最耀眼的星,历史就是这样,充满了讽刺。
多少饱读诗书的文人士大夫降了,李定国没有;
大明的擎天柱洪承畴洪督师降了,李定国没有;
皇帝钦封的国姓爷郑成功都有了自己的小算盘,李定国没有,他心里还是装着江山;
自己的义兄孙可望降了,李定国还是不为所动;
甚至皇帝自己都放弃了抵抗,躲到了缅甸,李定国依然坚定如昔。
就是这么一个反贼,苦苦支撑着大明王朝最后的一点江山;
就是这么一个反贼,心中无时无刻装着的不是大明的百姓。
晋王薨,明遂亡。
悲哉!壮哉!惜哉!
大明延平王郑成功,开拓台海,功在千古,矢志抗清,至死不渝。数百年来一直是无可争议的民族英雄。无论从中华民族的角度,还是从狭义的汉民族角度。
郑成功作为大明的孤臣孽子,和晋王李定国一样居功至伟,并为彼时守护华夏、力挽天倾的两根擎天之柱。
大明延平王:郑成功
镇江之战,郑成功以步克骑,一万五千清军被杀得只剩千人,南京的驻防八旗伤亡惨重;战后郑军一度直抵南京城下,满清顺治帝福临几乎想要亲征应战。而整个长江战役,这也是抵抗满清暴虐民族征服的最后一次大规模战役,曾令清廷闻风丧胆,坐卧不宁,各地仁人志士为之兴高采烈、翘首以待。
厦门之战,郑成功以三万水军大战号称20万的清水陆大军,歼敌万余,全歼其福建水师,斩杀数十名满洲八旗高级将官,数百八旗军被成建制俘虏。战后满清不惜放弃万里海疆,搞出臭名昭著的?迁海令?来遏止郑成功的发展。以一人一军敌亿兆之国,海外孤忠,不外如是。
这两场大捷,和李定国的衡阳之战一样,也是持续数十年的明清战争中,歼灭八旗人数最多的几场战役,和明末时砍几百个八旗人头就算空前难得?大捷?,再不可同日而语。
而郑成功驱逐荷兰,开拓台湾的功绩,中华儿女人尽皆知,从当时看虽更多是战略转移,开拓新基地,而遗惠至今,已足以奠定其万世不可移的历史地位;从后世角度,可说郑成功是明清之际无数人杰英雄中,对中华民族贡献最大的历史人物,没有之一。
然而,郑成功在当时后世,也因?私心自用?屡被非议,作为南明史权威著作,顾诚先生的《南明史》中对此严厉批评,认为郑成功视本集团的利害高于抗清大业,一心只为割据自雄,才多次拖延失约,不肯出兵配合李定国,令反攻两广大事不成,新会战败丧师失地,南明中兴从此无望。
大明晋王:李定国
岂不知郑成功不愿和李定国合兵而屡屡失约,与其是说他自己的私心,不如说更多是有明一代的严苛政治所致。虽然他当时名义上奉了永历皇帝为君上,但郑氏是隆武皇帝最大拥立者这一事实无法改变,郑成功用以号令三军的?赐姓招讨大将军?,俗称?国姓爷?,皆是隆武皇帝所封。
而隆武帝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庶子传下的远支藩王,连明成祖朱棣子孙都不是。论血统,远远不及万历帝亲孙的永历帝近,在绝大部分永历帝支持者看来形同篡逆。
隆武帝:朱聿键
隆武皇帝殉国后,其弟称绍武皇帝,还曾和永历皇帝兵戎相见,大战一场,被清军乘虚夺了广州,亦殉国。而此时有记载,郑成功还私下拥立了淮王朱常清为东武皇帝,只是当永历皇帝使者来招抚时,迫于当时形势才取消了。所以对永历帝政权,郑成功是有洗脱不了的?原罪?的。
从百年前于谦于少保等拥立代宗的臣子遇害起,就彻底证明了大明臣子于国家社稷功劳再大,若在拥立问题上站队错误,也是万劫不复。
是以从郑成功的角度,是绝不能将自己势力置于永历帝这方麾下的,就算他本人再忠心大明,郑氏再多部将也绝不答应。
若永历帝真的反清成功,或至少实现稳定的南北对立,则郑氏必遭清算。只需一个御史上书发难,便必然群臣群起而攻之,令郑氏一门万劫不复。这是大家都心知肚明的事实,永历帝给郑成功许下再多保证,双方都不可能相互取信,绝不以任何人的意志和品德为转移。
这场病因,早从靖难之变和夺门之变就种下了。在皇统问题上站错了队,是什么悲惨下场,大明臣子都明白。
当靖难之变,竭尽忠心于一个朱姓皇帝,却会落到妻女家眷被野蛮蹂躏、世世代代打入贱民的境地时,大概就已经不会有多少人在兵败国危、大势既去时,还愿意对其中某位朱皇帝誓死竭忠了;
当夺门之变,于谦一个对大明帝国、对朱明皇室皆有再造社稷恩德的大功臣,仅仅因为皇帝对他的怨恨,以?「意欲」迎立外藩?罪就被杀害、家属流放戍边时,扪心自问,又还有多少人,愿意再对这样的皇室去效忠,步于少保后尘呢?
大明少保,兵部尚书:于谦
终于演变到明末,有士子提笔写下「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道出了他们的共同心声,无数个文武臣僚皆视君皇如陌路,坐视其自取灭亡,岂知却让清虏趁虚而入,导致衣冠沦丧、神州陆沉的历史大悲剧。
南明的几十年,为何始终在强敌当前依旧众心不齐,内讧不止,无数品行高尚的忠臣志士皆不可免,根子就在这里。李定国毕竟是农民军出身,对这套冷酷帝国规则也未必能充分理解。所以才会一次次对郑成功的会师合兵,抱有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所以,这只是令人叹息、而无可奈何的大悲剧。
不论古今,什么时候都缺不了污蔑英雄、落井下石的宵小;比如于谦遇害时,某地一个教谕小官上书,就说于谦罪当灭族,于谦荐举诸文武大臣都当一并诛杀。好在当时明英宗朱祁镇并其大臣还有基本的智商,知道众怒难犯,连他自己的母后孙太后都因此叹气哀伤,无声抗议,此事遂部议不行。
将心比心,哪怕逆挽天澜重光华夏,哪怕像于谦于少保那样流芳千古,但自己和家族必遭清算,再由后一个皇帝来无济于事的平反,郑成功当然不愿如此下场。所以他既要坚持反清,亦一定要坚持自己势力的独立地位,而不能将军权政权交诸南明皇帝,任其生杀予夺。
郑成功虽不是如岳武穆一般的圣人,但亦不必苛责。毕竟我们要评价的,正是这么一位有私心有缺憾,并不完美却更加真实,有抱负有担当,凛凛如生的英雄。
史可法(1601年—1645年),明末政治家,军事家,民族英雄。字宪之,又字道邻,祥符人(今河南开封)。
崇祯年间进士。授西安府推官。历任户部员外郎,郎中。崇祯八年(1639年),随卢象升镇压各地农民起义。十年,被张国维推荐升任都御史,巡抚安庆,庐州,太平,池州及河南江西湖广部分府县。崇祯十四年总督漕运,崇祯十六年七月拜南京兵部尚书,参赞机务。崇祯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弘光政权建立后,拜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时称“史阁部”。时议设刘泽清、刘良佐、高杰、黄得功江北四镇,以可法为兵部尚书,督师扬州。清兵入关后,曾主张与之议和,共讨李自成的农民军。后被马士英等人排挤,于是督师淮扬,竭力协调江北四镇将领,以抵御清兵。
顺治二年四月,左良玉率数十万兵力,由武汉举兵东下,要清君侧,“除马阮”,马士英竟诎史可法尽撤江防之兵以防左良玉,只得兼程入援,抵燕子矶,以致淮防空虚。左良玉为黄得功所败,良玉呕血死,全军降清;史可法奉命北返,此时盱眙降清,泗州城陷。史可法遂至扬州,继续抵抗清兵。顺治二年(1645年)5月10日,清豫亲王多铎兵围扬州,史可法传檄诸镇发兵援救,刘泽清北遁淮安,仅刘肇基等少数兵至,防守见绌。此时多尔衮劝降,史可法致《复多尔衮书》拒绝投降。副将史德威史可法追随有年,可法收德威为义子,托以后事;二十四日清军以红衣大炮攻城。入夜扬州城破,史可法自刎不死,众人拥下城楼,大呼曰:“我史督师也!”,多铎劝降,可法表示: “城亡与亡,我意已决,即碎尸万段,甘之如饴,但扬城百万生灵不可杀戮!”,后壮烈就义。多铎因为攻城的清军遭到很大伤亡,心里恼恨,下令屠杀扬州百姓。大屠杀延续了十天,死亡八十万人,史称“扬州十日”。史可法死后十二日,其遗体不知下落,隔年,史德威将其衣冠葬于扬州城天甯门外梅花岭。后来全祖望曾写《梅花岭记》描述此事。
在围城期间,多尔衮劝降,史可法写就著名的《复多尔衮书》:“今逆贼未服天诛,谍知卷上西秦,方图报复。此不独本朝不共戴天之恨,抑亦贵国除恶未尽之忧。伏乞坚同仇之谊,全始终之德;合师进讨,问罪秦中;共枭逆贼之头,以泄敷天之愤。则贵国义闻,照耀千秋,本朝图报,惟力是视。”不卑不亢,流传万世。另著有《史忠正公集》。
史可法是左光斗的学生,方苞曾写《左忠毅公逸事》,述说史可法与其师左光斗之间的提携情感,自是铮铮铁骨、有血有泪。
附《左忠毅公逸事 》全文及《复多尔衮书》全文
左忠毅公逸事
方苞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拨眦,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曰:“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
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复多尔衮书
史可法
大明国督师、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史可法顿首谨启大清国摄政王殿下:
南中向接好音,法随遣使问讯吴大将军,未敢遽通左右,非委隆谊于草莽也,诚以大夫无私交,《春秋》之义。今倥偬之际,忽捧琬琰之章,真不啻从天而降也。讽读再三,殷殷致意。若以逆成尚稽天讨,为贵国忧,法且感且愧。惧左右不察,谓南中臣民偷安江左,顿亡君父之仇,故为殿下一详陈之。我大行皇帝敬天法祖,勤政爱民,真尧舜之主也。以庸臣误国,致有三月十九日之事。法待罪南枢,救援无及,师次淮上,凶闻遂来,地坼天崩,川枯海竭。嗟乎,人孰无君,虽肆法于市朝,以为泄泄者之戒,亦奚足谢先帝于地下哉!尔时南中臣民哀痛,如丧考妣,无不抚膺切齿,欲悉东南之甲,立剪凶仇。而二三老臣,谓国破君亡,宗社为重,相与迎立今上,以系中外之心。今上非他,即神宗之孙、光宗犹子,而大行皇帝之兄也。名正言顺,天与人归。五月朔日,驾临南都,万姓夹道欢呼,声闻数里。群臣劝进,今上悲不自胜,让再让三,仅允监国。迨臣民伏阙屡请,始于十五日正位南都。从前凤集河清,瑞应非一。即告庙之日,紫云如盖,祝文升霄,万目共瞻,欣传盛事。大江涌出柟梓数万,助修宫殿,是岂非天意哉!越数日,即令法视师江北,刻日西征。忽传我大将军吴三桂假兵贵国,破走逆成。殿下入都,为我先帝、后发丧成礼,扫清宫阙,抚戢群黎,且免剃发之令,示不忘本朝。此等举动,振古烁今,凡为大明臣子,无不长跽北向,顶礼加额,岂但如明谕所云感恩图报已乎!谨于八月,薄治筐篚,遣使犒师,兼欲请命鸿裁,连兵西讨。是以王师既发,复次江淮。乃辱明诲,引《春秋》大义来相诘责。善哉言乎,然此文为列国君薨,世子应立,有贼未讨,不忍死其君者立说耳。若夫天下共主,身殉社稷,青宫皇子,惨变非常,而犹拘牵不即位之文,坐昧大一统之义,中原鼎沸,仓卒出师,将何以维系人心,号召忠义,紫阳《纲目》踵事《春秋》,其间特书如莽移汉鼎,光武中兴;丕废山阳,昭烈践祚;怀、愍亡国,晋元嗣基;徽、钦蒙尘,宋高缵统,是皆于国仇未剪之日,亟正位号,《纲目》未尝斥为自立,卒以正统予之。至如玄宗幸蜀,太子即位灵武,议者疵之,亦未尝不许以行权,幸其光复旧物也。本朝传世十六,正统相承,自治冠带之族,继绝存亡,仁恩遐被。贵国昔在先朝,夙膺封号,载在盟府。后以小人构衅,致启兵端,先帝深痛疾之,旋加诛僇,此殿下所知也。今痛心本朝之难,驱除乱逆,可谓大义复著于《春秋》矣。若乘我国运中微,一旦视同割据,转欲移师东下,而以前导命元凶,义利兼收,恩仇倏忽,奖乱贼而长寇仇,此不惟孤本朝借力复仇之心,亦甚违殿下仗义扶危之初志矣。昔契丹和宋,止岁输以金缯;回纥助唐,原不利其土地。况贵国笃念世好,兵以义动,万代瞻仰,在此一举。若乃乘我蒙难,弃好崇仇,规此幅员,为德不卒,是以义始而以利终,贻贼人窃笑也,贵国岂其然欤?往者先帝轸念潢池,不忍尽戮,剿抚并用,贻误至今。今上天纵英明,刻刻以复仇为念。庙堂之上,和衷体国;介胄之士,饮泣枕戈;人怀忠义,愿为国死。窃以为天亡逆闯,当不越于斯时矣。语云:“树德务滋,除恶务尽。”今逆成未伏天诛,谍知卷土西秦,方图报复。此不独本朝不共戴天之恨,抑亦贵国除恶未尽之忧。伏乞坚同仇之谊,全始终之德,合师进讨,问罪秦中,共枭逆成之头,以泄敷天之愤。则贵国义闻,照耀千秋,本朝图报,惟力是视。从此两国世通盟好,传之无穷,不亦休乎!至于牛耳之盟,则本朝使臣久已在道,不日抵燕,奉盘盂以从事矣。法北望陵庙,无涕可挥,身陷大戮,罪当万死。所以不即从先帝于地下者,实为社稷之故。传曰:“竭股肱之力,继之以忠贞。”法处今日,鞠躬致命,克尽臣节而已。即日奖帅三军,长驱渡河,以穷狐鼠之窟,光复神州,以报今上及大行皇帝之恩。贵国即有他命,弗敢与闻。惟殿下实明鉴之。
阎应元,字丽亨,北直通州人,崇祯辛巳年,赴任江阴典史。上任之初,海寇顾三麻子率数百艘战船进犯黄田港,应元领兵拒守,连发三箭,皆有人应弦而倒。海寇心惊胆战,不敢再犯。他任内平定盐盗,平服民乱,政纪突出,江阴百姓感激他的恩德,在社学中为他画像留念。南明朝廷本想调他转任广东韶州英德县主簿。因母亲病重,且道路堵塞,没能成行,全家便在江阴城外砂山脚下散居。
顺治二年(1645年),江阴降清,明朝知县林之骥解印去职,清知县方亨继任,循例颁布剃发令。阴历六月二十八日乡耆何茂、邢觳、周顺、邢季、杨芳、薛永、杨起、季茂、辛荣等人议请留发。方亨破口大骂。众人大怒,也骂道:“你身为明朝进士,头戴纱帽,身穿圆领,来做清朝知县,不知道羞耻吗?”方亨羞愧不已,暂停所议。
闰六月初一日清晨,方亨以上香为名,召集地方诸生百余人及乡绅、百姓会于文庙。众人问道:“现在江阴已尽归顺,应该没有什么事了吧?”方亨道:“只剩下剃发了。刚才所差四兵,便为押人剃发之故。”众人道:“发可以剃吗?”方亨道:“这是大清律法,不可违背。”说罢就回衙了。诸生许用等人聚集不去,在明伦堂共同立誓道:“头可断,发决不可剃!”正在这时,常州府发来严令剃发的文书,其中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话。方亨叫书吏把府文写成布告张贴,书吏写到这句话时,义愤填膺,把笔扔到地上说:“就死也罢!”消息很快传遍全城,立刻鼎沸起来。方亨见士民不从,秘密报告常州府请上司派兵“多杀树威”。这封密信被义民搜获,于是在初二日擒住方亨,斩杀清差,推典史陈明遇为首,以“大明中兴”为旗号,自称江阴义民正式反清。
江阴百姓抗清的消息传开以后,清常州知府宗灏派兵丁三百人赶来镇压,闰六月初五日被江阴义民歼灭于秦望山下。其后江阴军民在陈明遇的带领下又多次打退小股清军的进攻。同时严查城中奸细,宣布有能检举、抓获奸细的人,赏银五十两。处决了私通清朝的原县令方亨以及众多出卖情报、有投敌企图的奸细,有效的遏制了江阴内部的崩溃。
闰六月二十一,清贝勒、大将博洛命降将刘良佐统重兵包围江阴城,二十四日,刘良佐作招降书一纸,从东城外射进。江阴军民公议后,回书拒绝。刘良佐见劝降无效,便四处捕杀城外义兵,企图断绝城内军民外援。七月初一日,开始攻城。城中严密防御,清兵箭如雨注,城上的人一手拿锅盖遮蔽,一手接箭,每天能得到箭三四百枝(一作三四十万)。
江阴形势的日益严峻,陈明遇虽忠肝义胆,却自感缺乏军事组织才能,于是想起了智勇双全的前典吏阎应元,想推荐赋闲在家的他代替自己领导守城,因遭到守备顾元泌坚决发对,而不了了之。七月五日的守城战斗中,元泌登城射敌,放出的箭每每射不到敌人就坠落在地,众人有所怀疑。其后,他又命令马矮子偷窃火药从城上投给敌人,众人便把顾元泌捉住,同往他住所搜查,果然找到一道清兵文书。于是处死了顾元泌及同犯四十人,从而断绝了清兵的内应。陈明遇原想请阎应元主持担负守城重任,如今顾元泌被诛,他旧事重提,众人一致赞同。陈明遇专门委派十六人连夜出城,到阎应元住所请他出山,应元道:“你们能从我则可。不然,不为你们主持。”众人道:“敢不惟命是听?”
九日,阎应元带领江阴城祝塘少年六百人,执械入城,途经七里庙时,在墙壁上题诗,表达了自己誓死抗争的决心。入城后,阎应元立即把全城的户口分别丁壮老幼详加调查,挑选年轻力壮的男子组成民兵,会合乡兵二十余万人分班上城,每个城垛十名,按时换班。由武举人王公略守东门,汪把总守南门,陈明遇守西门,应元自任守北门。他和陈明遇兼负昼夜巡查四门的责任。对城中过往行人严加盘诘,肃清内奸。为了解决军械粮饷供应,阎应元同绅民商议后,委任擅长理财人士负责把城内公私所藏物资分类征集,统一分配使用。在阎应元的领导下,很快就做到了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各方面的工作做得井井有条。
十一日,清兵攻打阎应元镇守的北门,城上矢石如雨注,清兵不敢接近。主帅刘良佐大怒,命令上将九员先驾云梯上城,城上以长枪刺之,上将五死四伤,有的身中三箭,有的被劈去头颅,有的堕下摔成齑纷,有的被火箭烧死。主帅更怒,传令十营内选猛将几员,步军三万,扎云梯十张,来日分十处上城,如有退者立斩。次日,清兵仍攻北门,城外放炮呐喊,三万军造浮桥十条,一齐渡过外城河,分十处登云梯上城。阎应元指挥城上用砖石掷下,以长枪拒敌;一时间乱石纷飞,炮火连绵,双方死亡不计其数。某满人大将自恃勇猛,穿着三层甲,腰悬两把刀,背背两把刀,手执双把刀,亲登云梯,跨上城垛,执刀乱砍。城上守军用棺木抵挡,以枪刺其身,竟不能入。有人喊道:“刺他的脸。”于是众人纷纷刺其面,一汤姓童子,持铁钩镰,用力钩断其喉管,竹匠姚迩割下他的头,满将身子堕落城下。清兵齐来抢尸,城上梆鼓齐鸣,砖石小箭如雨点,清兵又伤亡千余人。
刘良佐命令军士索那满将的头,阎应元不允。刘良佐愿意用银赎买,命人将银当面装入银鞘吊入城。又命军士于城下哀号:“还我将军的头!”阎应元让人以蒲包裹一黄狗头,掷还之,将满将的头悬在城上。刘良佐亲自带人在城下苦苦哀求,方把头扔下。清兵拿了头回去,与身缝合,挂孝三日。阎应元击退了北城的攻击,但知道不日清兵必有更大规模的攻击。于是积极铸造守城工具,招青阳弩王黄鸣岗等千余人,入城造小弩千张、小箭数万枝,分派给守城军士。又用季从孝所合火药敷在箭头上射人,见血立死。弩长尺余,箭长五寸,百步之外,皆可命中目标。又从狱中放出陈瑞之子,令他制造火砖、木铳。火砖广三四寸许,着人即烧,木铳类银鞘,长三尺五寸、广二三寸,木制,中间藏有火药,敌人到来时,投下,机关暴发木壳崩裂,铁菱角飞出,触人即死。阎应元还亲自制造挝弩,用一块铁,边上造几个钩子,后面栓着棉绳,抛出勾住敌人,近前斩之。又模仿旧制,制造火球、火箭之类,无不精巧绝妙。所以清兵虽多,每每望城兴叹,战栗无人色。即使是满洲兵将也闻之胆落,每次攻城下来都要为幸免不死而大肆庆祝。
清兵攻城不利,又起劝降之念。刘良佐亲作《劝民歌》,希望江阴投降,阎应元不从。于是清兵在城下搭建牛皮帐篷,做好长期作战的准备。十五日,清兵攻东北城,刘良佐命西南放炮,东北掘城,皆用山爬攻城,城内以火球、火箭抵抗。清兵不敌欲退,良佐严令方止。阎应元继续命城内投下砖石,清兵不及闪避,数百人死于城下。良佐惭愧、惶恐。于是搭设三层牛皮帐,守而不攻。帐内有九梁八柱,矢石投在上面,都被反弹起来,不能进入。阎应元下令用人粪,掺上桐油,煎滚浇下,牛皮烫穿,浇在清兵身上,肉烂而死。没被烧着的清兵惊惶散去,城内用挝弩射向逃散的清兵,钩中者,即入城中袅首。清兵手足无措,纷纷逃散。敌营以为守城者杀下,命令发射木铳以御,反伤自己的马步卒无数。无奈之下,刘良佐命令移营至邓墓。
在坚守的同时,江阴向四方请求援助,黄蜚、吴之葵领兵至太湖,与清贝勒博洛大军相遇,二人兵败被俘后,投降清朝。海寇顾三麻子因敬慕阎应元的为人,率舟师来援,苦战三日后失败,扬帆远去。此外,义阳王来援,败于砂山;秀才金矿会集精勇四百余人来援,被刘良佐以铁骑三千截在周庄左右,全军俱没。外兵屡败,江阴沦为孤城。即便如此,刘良佐心有余悸,不敢再攻城,只用火炮攻击北城,彻夜不息,城垛在炮火的轰击下塌陷数丈。阎应元命石匠砌墙,匠危惧不前,阎应元言辞恳切,动之以情,石匠深受感动,于是冒死登城修葺城垛,使之牢固如初。
十四日,阎应元利用清军劝降之机,派出百余名壮士,以奉送“降礼”为名,暗携火器进入清军营帐,炸死清军官兵两千余人。十七日夜,阎应元挑选勇士千人出南门劫营,或执板斧,或执短刀,或用扁担,突入敌营,伤千余人。及他营来救,应元兵已返回城中。此役之后,刘良佐再次后撤,扎营在十方庵。
十八日,刘良佐令十方庵的僧侣向城跪泣,陈说利害,劝江阴军民早降。城中皆愿以死报国,要他速去。当晚,僧人又来劝降,再次被众人遣走。十九日,刘良佐策马来到城下,劝应元道:“宏光已北,江南皆下。若足下转祸为福,爵位岂在良佐下,何自苦如此?”阎应元从容道:“江阴士民,三百年来食毛践土,深戴国恩,不忍望风降附。应元是大明典史,深知大义所在,绝不服事二君。将军位为侯伯,掌握重兵,进不能恢复中原,退不能保障江左,有何面目见我江东忠义士民乎?”良佐惭愧不已,又以清廷召谕相示,劝江阴士民接受招安。应元怒道:“有降将军,无降典史。”一声梆响,火箭齐发,良佐连跨三四马逸去,叹息道:“江阴人没救了!”
清朝亲王多铎闻知江阴久攻不下,极为震怒,他先派恭顺王孔有德“率所部兵协攻”,接着又派贝勒博洛和贝勒尼堪带领满洲兵携红衣大炮前往攻城。贝勒博洛平定松江后,统率所部二十万大军来到江阴城下,他认为刘良佐曾任明朝伯爵,手握重兵,却连一个江阴县城也攻不下来,无能至极,于是打了他一顿板子。他登山而望,巡视江阴城防后,对手下讲:“此城舟形也,南首北尾,若攻南北,必不破。惟攻其中,则破矣。”他命人绑缚降将黄蜚、吴之葵到城下,命令他们做书劝降,黄蜚道:“我在城中没有相识,写了劝降书又有何用?”吴之葵涕泪交横,仰头劝阎应元投降,情词悲楚,应元叱道:“大臣被缚,当速就死,何必喋喋不休!”之葵再拜泣下,蜚默默无语。
博洛见阎应元义不可动,发起总攻,分兵先抄断各镇救兵,以竹笼盛火炮,鼓吹前迎,炮手披红挂彩,限三日破城,二十日至二十七日,清兵轮番攻城不息,阎应元指挥防御,浴血奋战,终保江阴城池不失。
八月初,江阴民兵昼夜守御,甚感疲惫。开始有人出城投降。清兵在城外四处杀掠,民不聊生,为江阴百姓不齿,那些剃发投降的人,被城上看见,必然痛骂,即使是至亲也像仇敌一般。阎应元见城防吃紧,遍取民间乱发,投城下诱敌。清兵惊喜,报告刘良佐。良佐道:“还不能相信,去观察一下守城的人剃发了吗?”清兵察探后,方知是诈降。
博洛久攻不下,心中焦急,于是重新劝降,称只要拔去大明中兴的旗号,四门悬挂大清旗号四面,只杀斩首事者数人,其余一概不论,即使不剃发,也会撤兵。阎应元看出博洛的缓兵之计,遂道:“只斩我一人?我没有罪,凭什么杀我!”议不决而止。博洛又称只要在四城竖起大清旗四面,也会立刻退兵。阎应元情知有诈,仍不应。前吴军门督军王海防至江上,宰牛杀羊与诸将起誓,称江阴归顺后绝对不许杀掠。他自恃在江阴素有恩信,请缨来劝降,但临城招抚,却无人应和。此后摄政王多尔衮晓谕招安,博洛命人用箭射入城中,言明已亡,何苦死守?阎应元命人在书后补上:“愿受炮打,宁死不降!”射还给清兵。清廷多次劝降,三城已经开始有人犹豫,但因阎应元镇守的北门誓死固守,众意遂绝。
被困既久,江阴城内伤亡惨重,战斗力日减,城中石灰断缺,不能乘夜修城。饭米越来越少,只能靠征集民间的米以备缺乏,阎应元下令两日领一次米,不得预先领取。中秋前后,百姓携壶提觞登上城楼,举杯痛饮,诸生许用模仿楚歌,作《五更转曲》,让善歌的人登高传唱,以笙笛箫鼓相和。当时天无纤翳,皓月当空,清露薄野,剑戟无声,黄弩、师鼓、胡琴于西城之敌楼,歌声悲壮,响彻云霄。清兵争着靠前倾听。或怒骂,或悲叹,甚有泣下者。歌中唱道:“宜兴人,一把枪。无锡人,团团一股香。靖江人,连忙跪在沙滩上。常州人,献了女儿又献娘。江阴人,打仗八十余日,宁死不投降。”还有许多歌曲,但意思大致如此。刘良佐针锋相对,命人作劝降词,让士卒相倚而歌,自己与幕僚在帐中饮酒,不一会儿,城上炮、箭齐发,遂散去。
二十一日,博洛令数百人,把二百余座大炮全部搬到花家坝,专打东北城。铁子入城,穿透洞门十三重,树亦穿过数重,落地深数尺。当日雨势甚急,外用牛皮帐护炮装药,城头危如垒卵。城上因敌炮猛烈,见燃火,即躲到围墙后面。炮声过后,再登上城楼。清兵看到这种情况,故意放空炮,并让炮中只放狼烟,烟漫障天,咫尺莫辨。守城者只听炮声霹雳,认为清兵不能很快进入,而不知清兵已潜渡城河,从烟雾中蜂拥突上,众人来不及防御而崩溃。江阴终于被攻陷了。当清兵上城时,一队民兵对城列阵。清兵怕有埋伏,僵持半日不敢进攻。到黄昏时,城中鼎沸,民兵阵脚散乱,清兵才敢下城。
城破之时,阎应元端坐于东城敌楼之上,要了一支笔,在城门上提到:“八十日带发效忠,表太祖十七朝人物,十万人同心死义,留大明三百里江山。”题讫,带着千人上马格斗,杀死清兵无数,欲从西门突围而不得。他环顾从者道:“为我谢百姓,吾报国事毕矣!”自拔短刀,刺胸血出,投在前湖中。义民陆正先想把他从水中扯起,正赶上刘良佐遣兵来擒,良佐自称与阎应元有旧,要生擒他,于是清兵把他捞起绑住,没有杀他。良佐踞坐在明佛殿,见应元来了,跃起,两手拍应元背而哭。应元道:“有什么好哭的,事已至此,只有一死。速杀我!”博洛坐在县署,急索应元至堂上。阎应元挺立不屈,背向贝勒,骂不绝口。一卒以枪刺他的小腿,阎应元血流如注,不支倒地。博洛命人把他关到栖霞庵。当夜,寺中僧人不停听到“速杀我”的声音,天明时,终遇害。
阎应元死后,家丁犹存十余人,皆因不降而被杀,陆正先也一同殉难。典吏陈明遇命令关闭县衙,举火焚死男女大小共四十三人,自己持刀与清兵血战,身负重创,握刀僵立,死时,身子倚在墙边,屹立不倒。训导冯厚敦自缢于明伦堂,妻与姊投井死。中书戚勋、诸生许用举家自焚而死。八月二十二日,清兵开始屠城,百姓或力战到底,或坦然就义,都以先死为幸,没有一人顺从。清军屠城两日后“出榜安民”,城内百姓仅剩“大小五十三人”而已。
据《江阴城守后纪》所述:阎应元躯干丰硕,双眉卓竖,目细而长曲,面赤有须。每次巡城,身边有一人执大刀跟随左右,颇有云长再生之感。清兵望见,以为天神。阎应元号令严肃,对苟且偷安、不守法纪的人,必然重加责罚,以警示众人,即使时乡绅、豪强也不例外。而当战士困苦时,他又会亲自熬药斟酒,温言慰劳;当有人遇难,他亲自购置棺木,哭奠而殓葬;接见敢死队的战士时,不称姓名而称兄弟。遇到重要的任务,必然询问众人:“我兄弟谁能完成此事?”有人当路大喊道:“我欲杀敌,苦无短刀。”阎应元马上解下身上所佩价值二三十金的短刀,为其带上。阎应元凡事以身作则,诚恳待人,所以士、民都怀德畏威,濒死不悔
谁是南明最后的擎天柱呢?显然不是拥兵八十万的左良玉,也不是壮烈殉国的马士英,不是除了以死殉国外毫无可取之处的史可法(大家可以去看史书,要不是史可法等东林党人在南明还忙着党争,南明不会速亡),也不是割据一方的郑成功郑经父子(郑成功收复台湾,是民族英雄不假,可是他也是有私心的,更重的是家族利益,下面我会讲到),而是“任死荒郊,勿降也!”南明岳飞李定国。
李定国字宁宇(或云字一人,初名如靖),陕西榆林(或作延安)人。
他本是张献忠的义子,当时张献忠有四个义子(老大是孙可望,二哥李定国,老三老四是刘文秀和艾能奇),各个骁勇善战。
张献忠死后,李定国归顺南明政权,公元1652年(永历六年,清顺治九年)初,李定国在经过充分准备之后,出兵八万攻湖南。先取沅州(今湖南黔阳)、靖州(今湖南邵阳),继攻广西桂林,大败清军,逼得清军主帅、定南王孔有德自杀。
李定国七月初占领桂林,随后,直下柳州、衡州等四州,兵锋指向长沙。清廷闻讯大惊,增派十万大军驰援。为避清军锐气,李定国暂时撤离长沙外围,退守衡州。清军主帅、亲王尼堪率军尾追,李定国设伏将清军团团包围,四面猛攻,清军大溃,尼堪被阵斩,全军覆没。
接着李定国又发兵打到了现在的江西湖北一带,至此李定国几近恢复了大明的半壁江山:云贵川、两广、湖南、江西和湖北一部……都在南明的控制之下。
只可惜同样归顺南明的张献忠义子孙可望,嫉妒李定国的军功,在背后使绊子,李定国为了维护南明政权内部的稳定,不得不向孙可望表示妥协,选择了回兵。
之后孙可望依然妒忌李定国,导致了南明(此时应该称永历政权)的内乱,清军趁机攻占了湖南、两广。
最终李定国为了永历政权内部稳定,选择了离开湖南赴广西全州,后又致信郑成功,相约合攻广州,以图全占两广,以作根基,徐图北伐,但由于联络不便,郑成功误期,郑、李第一次联合行动未能实现,李定国也以失败告终。
李定国率领败兵退回广西,竟遭到了孙可望的伏击,要置他于死地。不过李定国击败了孙可望的伏兵,还收服了孙可望的大将冯双礼。
第二年李定国再度东征广东,一路得到了广东义兵的响应,大军进抵广州附近,围困新会时,已有号称二十万的大军,可是因清兵誓死守城,李定国又误信了间谍的谎言,加上清兵十万援兵已至,约好了的郑成功援军又因他正和清廷议和而贻误战机,最终郑成功和清廷议和失败,援兵抵达广州附近时,李定国已经被击败。
从这可以看出,郑成功还是以家族利益为重,毕竟他老爹郑芝龙是海盗出生,他有民族气节,可是对大明朝廷的忠心远远不如对自己家族利益的看重。
后来李定国击败了孙可望,掌控了永历政权的军事大权,而孙可望降清,被封“义王”。
只可惜李定国是将才,不是帅才,在团结内部力量,选拔人才等方面都犯了严重的错误,导致了内部的分裂,削弱了永历政权的军事力量。
可是在为将上,李定国依然是个天才。
公元1659年,李定国发动了他平生最后一场大型战役磨盘山战役。
在此战役前,明军已经经历了一场大败,清军攻破了李定国的罗炎、凉水井大营,然后大肆屠杀大西军和当地百姓,军民被杀的不下三、四十万人,李定国的妻子家属均被卓布太抓获处死,李定国精锐部队受到致命损失。
李定国退回昆明,永历政权为了最后出路展开了廷议,李定国主张东进广西或湖南,胜了最好,败了的话也可以退入越南,召集东南亚诸国反清义士,航海到厦门和郑成功汇合,共同进行抗清。可是永历政权的臣僚多为滇人,不愿离开家乡,勋臣沐天波、权臣马吉翔便力主退守滇西,一旦事急则逃入缅甸,永历帝表示同意。
很快永历西逃,清兵很快就追了上来,双方在永昌(云南保山)展开了激战。
此战李定国表现出了他天才般的军事才能,他连设三道埋伏,布局缜密,不管是由于叛徒卢桂生的告密,还是被吴三桂发现,但仍然给重创清军,斩杀清军将领固山额真沙里布,清军死伤大半,吴三桂的部队差点全军覆没。
可是此役后,李定国的部队也战死了三分之二,永历政权的军事力量已经到了绝境的地步。
而此时的永历帝已被马吉翔挟持下,从腾越逃入缅甸,从此李定国和永历帝失去了联系。最终永历帝被缅甸人擒获,南明将士屡次发兵和缅甸交战,欲抢回永历帝没有成功,最终吴三桂追入缅甸境内,缅甸将永历帝交给了吴三桂,1662年6月1日,永历帝父子及眷属25人在昆明篦子坡遭弓弦勒死,终年40岁。
得知永历帝殡天后的李定国披发徒跣,号诵抢地,两目皆血泪,大哭道:“我对不起大明,也对不起皇帝,我该怎么面对天下。”六月二十七日夜,李定国死于勐腊(一说景线),临终前还嘱咐儿子及部下:“任死荒郊,勿降也!”
为什么说李定国是南明的岳飞呢?是因为李定国和岳飞有太多相似的地方。
第一,李定国和岳飞一样,都是骁勇善战武艺高超的“万人敌”,早在随张献忠造反时,他就曾率二十骑破襄阳。
第二,他都是对汉室朝廷忠心耿耿的忠臣,虽然他曾是“叛贼”,可那个时候中国的主要矛盾是阶级矛盾,可是随着清兵入关后却成了民族矛盾,在和异族作战中,李定国至死不降,甚至还如岳飞一般,背上刻上了“尽忠报国”四个大字,以示其志。
第三:李定国和岳飞一般是天才般的将领,可能李定国比岳飞差些,却也不远。能在清兵一路势如破竹的情况下,李定国还能恢复河山,两蹶名王(先后大败两名清朝王爷,一名是定南王孔有德,另一名是敬谨亲王尼堪。)实在是太难得了。
第四:李定国和岳飞都是败于自己人之手,当时李定国两蹶名王后,清廷的江山不稳,而李定国却深得民心,加上其的部队势不可挡,清廷已经有了放弃西南七省和李定国议和的计划,要不是孙可望在背后使绊子,李定国继续沿着长江往东用兵,继而和郑成功合兵,先是与清廷划江而治,继而北伐中原,恢复旧山河,不是不可能的事。
可以这么说,李定国才是南明抗清的第一名将,他的功绩是大于史可法、郑成功(单从抗清一事来说,郑成功收复台湾,对维护中国统一的贡献,也是不能磨灭的)等等南明将领的,只可惜现在他的事迹却鲜为人知。
不过这样的英雄并未让后人所忘记,在镇守云贵之时,李定国爱民如子,当下云南人仍然视李定国为滇中的脊梁!
云南人最为崇拜的就是武侯(诸葛武侯诸葛亮)和李定国--郭影秋(著名教育家)语。
还有大家要记住一点就是,李定国死后被尊为“雨神”,真正的雨神是这位民族英雄,而不是那个唱歌的。
明朝末年,战火连天。在东林党掌握的大明朝,饿殍满地,起义不断。这时候的大明陷入了内外交困的境地。在关外,有后金的八旗建奴对关中虎视眈眈;关内,李自成率领的起义军势如破竹,眼看就要打到北京;而朝堂之上,崇祯皇帝连十万两白银的军饷都拿不出来,而满朝的东林党全家富得流油,但是在崇祯帝向他们募捐的时候愣是一个子都不出。在这种情况之下,大明最终被大顺所灭,只有少数宗室成员跑到了南方成立了南明,今天要说的这个最后的大明军神,就是南明的晋王—李定国。
李定国出生于陕西贫苦的农民家庭,李定国幼年时,陕西发生了大旱灾,由于朝廷的不管不顾,致使陕西出现了严重的饥荒。李定国就带着对大明朝满腔的怒火,加入张献忠的发动的陕北饥民起义。李定国打小机灵聪明,相貌不凡,于是被张献忠相中,将他收为了义子,改姓张。李定国长大后,英勇善战,富有胆识,很受张献忠的欣赏。
崇祯十年,张献忠攻打河南和湖北,年仅十七岁的李定国率部下的两万兵马跟随。李定国胆大有谋略,伪装成明军,率领着二十匹轻骑诈开襄阳的城门,攻占了襄阳。襄阳物资丰富,是当时的一个重要粮仓,攻占襄阳成为了张献忠的起义军专项胜利的一个重要转折点。而孤身诈开襄阳城门的李定国则名声大噪。后来张献忠建立了大西政权,李定国作为张献忠的猛将,屡建奇功,被军中尊称为“万人敌”。
本来李定国一生就会带着对大明的愤恨进行着复仇,但是这时清军入关了,社会的阶级矛盾立马转换成了民族矛盾,为了抗击异族,张献忠掉转枪口,率领大军北上抗清。李定国的部队在与清军的交战中,斩杀了清军队长古朗啊,巴扬啊。但是因为张献忠在乱战之中中箭身亡,只是大西军军心大乱,被清军攻破,伤亡惨重。李定国和张献忠的其他义子在危难中收编了一部分残军,最后逃回了重庆。这时,李定国陷入了一个两难的境地,大西现在已经非常孱弱,是要投降大清还是前不久还趁火打劫的他们的南明?思考了许久,在国恨和家恨的抉择之下,李定国决定遵从张献忠的遗嘱,坚定的归顺了南明。
李定国投靠云南的南明后,出滇的面对的第一个强敌就是大明降将孔有德。孔有德原为毛文龙部下第一悍将,在毛文龙死后带领东江军兵变降清,还带去了大量的新式的西洋火炮,被清封为了定南王。李定国率领的军队连破孔有德的部将,在大榕江决战中,用象兵大败孔有德的八旗精骑,杀得清兵尸横遍野,落荒而逃。孔有德大败之下,无路可逃,自焚身亡,成为了满清第一个阵亡的亲王,李定国趁势收复了广西。满清为了重新夺回广西,派努尔哈赤的孙子,亲王尼堪率领十万精锐前去攻打。然而李定国衡阳佯败,将尼堪引入了包围圈,在野战中,阵斩了尼堪,迁灭了大部分清兵,使清廷惊恐。甚至一度清廷准备放弃西南七省,与李定国讲和。
但是李定国最终还是因为心的过于良善。新会之战,清军死守城中,用城内百姓当做人肉盾牌挡住李定国的炮火,李定国是贫穷的放羊娃出身,对于伤害同是贫苦百姓于心不忍,于是放弃了炮击,采用了围城的政策。然而清军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还能杀城中百姓充当军粮,而李定国却迟迟没等到援助,最后军中疫病横行,不得不退守南宁。在撤退过程中被清军追击,主力大损,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反攻清廷的可能性。后来吴三桂率领军队进攻缅甸,杀死了南明的永历皇帝,李定国闻讯大悲,第二年就因为悲愤交加的情况下病逝,时年四十二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01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