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王阳明为何能被称为圣人王阳明的生平事迹介绍!

众妙之门 2023-06-16 23:22:36

王阳明为何能被称为圣人王阳明的生平事迹介绍!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王阳明的生平事迹介绍!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普遍认为中国古往今来有两个半圣人。为什么说有两个半圣人呢,下面小编来解释一下。一是孔子,半个是曾国藩,还有一个就是比曾国藩还早的王阳明。近代有人对曾国藩的评价是“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官、为将、为相一完人”。这半个圣人的评价就这么高,那么一个圣人的王阳明又是什么样的呢?

王阳明,浙江余姚人,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明朝的心学大师。他从出生就异于常人,他母亲怀胎十四个月才生下他,还因为祖母夜梦仙人,乘云而来,给他取名叫王云。

但是这孩子从生下来就不会说话,为此,家里人很难过,结果他5岁那一年,家里来了一个和尚,见到这孩子说,这孩子好啊,只是说破了。这句话令他的爷爷顿悟了。

“云”字不就有说的意思吗?不就是道破天机——仙人乘云而来了吗?于是立即按照《论语》给王阳明改名为守仁,名字一改王守仁就会说话了,当然不是当时就说话儿,是逐渐学会说话了。这的确神异的不得了!

从小王守仁就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他的父亲是状元公,祖父的学识也很渊博,所以王守仁的家庭教育条件很好。

王阳明在私塾读书的时候,老师问了大家一个问题:“天下第一等的事情是什么?”大家都答了五花八门的答案,没有让老师满意,而王阳明回答这个问题是冲口而出,作圣人是天下第一等的事情。这个境界令老师和后世的人们都惊掉下巴,但是这就是少年壮志呀!谁敢说人家做不到?这就是志向异于常人。

王阳明不但这样说而且身体力行的真干,最著名的就是格物——在家里格竹子,结果太用功生病了,这也促使他反思朱熹的思想,后来他又出游边塞,准备收复失地。除了读书学习,他还主要学习兵法和武艺,目的是有一天要建功沙场,所以他射箭射得不错。这是行为异于常人。

参加科举是他必然的人生道路。三次考试才中举,到工部观政,后来,得罪大太监刘瑾被打了四十廷杖,贬为龙场驿丞,就这样,刘瑾还派人追杀他,他制造了一个投水自杀的假象才得以逃脱。这是智识异于常人。

此时他父亲也被刘瑾赶出北京调往南京任职,王阳明回家见了一次父亲,他父亲说既然朝廷有令你就赴任吧,于是王阳明到了当时的贵州龙场,明朝的时候那里还是化外之地,瘴疠之乡,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王阳明在这里经历了极端艰苦的生活,他亲眼见到上任的小官吏死在路上,他带人把死者掩埋了。

当时没有房子住,他住在一个石洞里,睡在一口石头棺材里。但是当地的群众并不歧视他,帮助他们盖房子,建宿舍,这令王阳明很感动,他把这称为“良知”,王阳明新学的核心就是“致良知”。

王阳明认为少数民族内心和我们一样都有良知,这种良知发挥出来就是很大的能量,可以照亮我们的人生,照亮世界甚至宇宙。于是他继续反思自己为学为官为人的整个历程,终于有一天,他在石棺里思索,夜色浓重,四野寂静,什么都看不见,什么都听不见,但是王阳明的内心世界正经历一场电闪雷鸣、岳撼山崩的激烈斗争。

突然之间王阳明大喝一声,刹那间,如同一道闪电劈开了浓重的夜幕,照彻山河万朵,王阳明终于悟到了心学的真谛,这就是著名的龙场悟道。这是面对困难时的态度异于常人。

知行合一和致良知成就了王阳明心学。王阳明掌握了这样一种强大思想武器,于是在为人处世中无往而不胜。先是在贵州龙场讲学,影响很大。贬谪期满出任庐陵知县,刘瑾倒台之后被召入京,兵部尚书王琼对王阳明非常钦佩,推荐他为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汀漳等地。

这一去就引出一段平定江西匪患的故事,接着又平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四十三天平定酝酿十几年的叛乱,而王阳明手下都是七拼八凑的军队。这是处理危机异于常人。

他在平定江西匪患和朱宸濠叛乱的过程中,不但用兵法,而且还是用心理战,深入细致的分析对手的心理动向,采取坚决有效的措施打击对手,取得了巨大的成效。比如和朱宸濠决战时立起一面白旗“宁王已擒,我军不得纵杀”,这造成叛军混乱而致大败。第二天王阳明就抓住了朱宸濠。

最后王阳明病逝于回家的路上,离家只有最后一段水路了,他却再也支撑不下去了,临死留下“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八个字遗言。

他的心学影响巨大,曾国藩说,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蒋一生崇拜王阳明,败逃台湾后将台湾草山改名为阳明山。日本海军元帅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有一块腰牌上刻着“一生伏首拜阳明”。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断言“二十一世纪是王阳明的世纪”。

王阳明的一生最精彩的莫过于落难后刻苦自强,实现龙场悟道的伟大飞跃,他用实际行动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人在挫折和失落中要坚强要坚持。

谁知王阳明的生平事迹

蒋介石最崇拜的两个人 心学大师王阳明 王阳明(1472-1529),名守仁,字伯安,阳明子是他的别号,浙江余姚人.是中国当代大诗人余秋雨的同乡. 阳明先生是蒋介石先生最推崇的人,蒋虽不堪,却亦有其过人之处,由此可见阳明先生之过人。作为士大夫,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上,阳明先生是屈指可数的几位既有“立德”、“立言”,又有“立功”人,其德行、事功,至今仍收到读书人的敬仰,可见其巨大之人格魅力。 说起王阳明就不能不提及他的前辈——象山先生陆九渊,王阳明继其学说思想说发展起来的心说与陆一道所构成的陆王心学,成为唯一堪与以大儒朱熹所代表的所谓儒家正宗的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儒家思想流派,对中国当时以及后世之读书人之思想产生了巨大冲击和影响,也在中国文化思想史及哲学史上书下浓墨一笔。 陆九渊乃公认之天才。四岁时仰天俯地,用稚嫩而悠远的心灵琢磨:“天地何所穷际?”苦思冥想,以致不食不睡,最后其父不得不动用父亲的权威喝止他。——另一天才屈原提出类似的问题,大概已而立了罢。然而陆九渊自然不会再走父辈传统的老路,有时候虚的可以决定实的,代表传统的父辈可以喝止后代,却不能阻止改变后代的思维。九渊的疑团横亘心中十年,待看到古书“宇宙”二字之注解:“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时,乃大悟,激动道:“原来无穷。人与万物,皆在无穷之中”。——后王阳明也有类似与此之龙场悟道,可谓与陆“一脉相承”。这虽只是事实性判断,但亦隐然包含了在无穷中即无穷的大胆推理,他拿起笔来,又加一句:“宇宙内事乃己分内事,己分内事乃宇宙内事。”如果说在一个天人合一观念地久天长深入人心的国度,冒出这样的话来只是新奇不算革命的话,他下面两句就是石破天惊的新口号了: “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就是宇宙。 陆晚年之时这样解释我心即宇宙: “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满心而发,充塞宇宙,无非此理。” “人须闲时大纲思量,宇宙之间如此广阔,吾立身其中,须大作一个人。” 此之“大作一人”,非是自大狂,而是进入与天地合德的境界,于是此时之心学,恢复了早期儒学阳刚雄健的人生姿态,恢复了儒学的“大丈夫”风采:“仰首攀南斗,翻身倚北辰,举头天外望,无我这般人!” 确实无他这般人。陆九渊不象朱熹那样遍寻明师博采众家之长,而是旱地拔葱式的崛起,超越其是流行的一切,师古——直承孟子的心性论;师心——发明自己的本心,于是开“心即理”之说,震动天下,并被王阳明发扬光大。 心学之一大特点即是“扩充法”:找着善根良心,然后让它象核裂变式的、极限挥发,灵魂深处爆发革命。所有在陆九渊为心学打下一个基础后,开始了艰辛的探索“善根”的过程。他自以为没有陆的天纵之才,所以也似朱熹那般,遍访名家,希望得其心道,然而结果每每令他失望:所遇“名贤”,十有八九皆以程朱为儒家正统,推崇“知而后行”得“迂腐理论”,王于是叹道:“都是些举子学,不是身心学。”直到十八岁那年他碰到了名儒娄一斋。 娄是明初著名理学家吴与弼得学生,但虽以朱学为正宗,却也有心学之倾向。娄氏向王讲了“圣人必可学而至”的儒学通则,正搔着王的痒处,“遂深契之”,产生了确定他的致力方向的、指点迷津的作用。后娄之女嫁于宁王为妃,受起株连而亡,阳明以礼葬之,也算报了点拨之恩。后世认为,即使娄一斋不是阳明心学发端之人,亦起了重要作用,因娄的同门——吴与弼的另一学生谢西山就曾提出过“知行合一,学之要也。”而后来王在娄之引荐下到临川“朝圣”见吴时,亦必定听得此论。 以后数年,阳明入宦,浮沉十数载终于获罪下狱,后又被当时因正德皇帝一句不耐烦的:“些许消失,你自己斟酌即可,何必扰朕”而得熏天权势的刘瑾发配到贵州龙场——一个一般地图查不到的说是驿站其实更近似于动物世界的偏僻所在,据说在此设驿,非是为了军事目的,仅仅源于刘瑾之一个梦境。对于阳明来说,这里实在不比监狱好多少,之于北京城,气候自然没得比,况且少了许多可以“论道的狱友”。 然而被抛到这种绝地,整个世界却变得单纯了——变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于是阳明被抛回“初民社会”,可以每天思考诸如“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样最基本的哲学问题。在每一天都要经历生死之境且早已经过九死一生的情况下,——先受杖刑,后遇杀手,阳明终于知道什么叫做“置之死地而后生”。 置之死地而后生。在军事上,这也许只是一句鼓舞士气的大话,但在生存哲学,生存智慧的锤炼创建时,却是必须如此的“基本原理”:不临“实事”之真际,不可能求出真真切切的“是”来。用存在主意的话说,即:不进入临界状态,不可能发现生存的真是境遇,也就无法看清楚“在”的本质。阳明却无暇穷究这些“学”,他要捕捉的是切实而行的“理”。于是当他将37年的家底都拼将出来,把拥有的三千年的文化底蕴都用头皮顶出来之后,在一个春夏之交的午夜,顿悟了,这即是著名的“龙场顿悟”。 顿悟之后,阳明道:“圣人之道,我性已足。过去从外物求天理是舍本逐末了。由外及里的路子整个是一场误会。”乃知“格物致知之旨”,后由此而致“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三说,自成体系,又道:“王道息而伯术行,功利之徒,外假天理之近似以济其私,而以欺于人曰:天理固如是。不知既无其心矣,而尚何有所谓天理者乎?”驳斥理学,正式竖起心学之大旗。 “心即理”直承陆九渊。这一思想很明显地体现于王的一个论断:“心外吾物”。也正由此语,他被认为是中国主观唯心主义的代表人物。“心外无物”一说,颇近似于佛家的一段机锋: “风动邪?幡动邪?” “非风动,非幡动,心动也。” 这其实缘于王阳明的求思经历。与陆九渊近似,王亦曾经向虚幻之佛理寻求心学之突破,不同的是,陆是由于不屑于求名师,王则是求明师而不得。曾经有一个关于王阳明的传说,说是王到一座寺庙游玩,见一房门紧闭,好奇之下不顾知客僧苦劝,执意开门,结果大惊,原来房中有位圆寂的老和尚与王之面容极其相似,身后墙上还有一首诗,写道: “五十年后王阳明,开门犹是闭门人;精灵闭后还归复,始信禅门不坏身。” 王黯然,知其乃自己前世,留下诗句: “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阳水底天; 闲依妙高台上月,玉箫吹彻洞龙眠。” 此事极玄,显然属于不可信之说,但是王阳明与佛家渊源之深可见一斑,也从另一侧面印证了佛理之于王的影响。 第二是“致良知”,关于此点,后世学者毁誉参半,甚至有人极端的认为。这是王拿来愚弄老百姓以利于统治者统御的工具,乃是大大的“毒草”,此言大谬。当时之世,紫禁城中,皇帝昏聩,数年不朝;朝堂之上,*佞当道,良善遭恶;市井之中,百姓好淫,不死进取,可谓“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在这个时候,王阳明提出“致良知”之说,把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转化为人的自觉的意识和行为,强调主观立志和主体精神的力量,强调人的自我更新,倡导学习要自求自得,提倡人们“发明本心,固受自操”,使人明明德,修自身,实为劝世之良药。而改观今日之社会,道德底线已近于崩溃,恶人几无所畏惧,善者几无所依仗,骇人听闻之事,伤天害理之举,时有发生,岂可曰今日之道德论远胜于阳明之“致良知”邪? 王阳明最重要的一个思想是:“知行合一”。这是他最为人推崇的一个主张,也是他成为一代大家的“成名之作”,正是由于此说,他才得以成为与朱熹等人彻底“划清界限”,与陆九渊一道,负手傲立于儒家另一顶峰,让后人“传唱”至今。 儒家之学到宋代时,“二程”已是绝对权威,而按此脉络发展起来形成的“程朱”之学,也已隐然成儒家正统学说,至于其所主张的“知而后行”,自然也被“沉默的大多数”所接受,成为哲学之“主流”,而王阳明以其无匹才华,一针见血地指出其谬误:“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路歧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先知路之险夷者邪”——由此可见,王之知行合一时极重视实践精神的,是讲求一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的,所以后世之人,因其乃唯心主义大家而断言他之论断与“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实践想结合”是毫不沾边的,实乃武断。黑格尔、费尔巴哈显然不是马克思的信徒,但他们的唯物主义何辩证法不仍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思想之重要组成部分吗? “知行合一”作为一种理论,也成功的指导了王的一些特殊行动,最著名的是平宁王之。王阳明不是军事家,也不是阴谋家,宁王反叛后朝野震动,许多军事家阴谋家都束手,独有被曾被朝廷打入大狱的他站出来作战。王是没有正式的官军来统御的,所辖的只不过是金陵城附近州县的衙役兵勇甚至一班刚被招安的土匪流寇,三千人以上就称“大军”,然而阳明却用这支队伍无往不利,四十天而竟全功,一时被誉为“大明军神”。——一介大儒,指挥千军万马若提笔研墨,不是“知行合一”又是什么? 有意思的是,王作为明史上最璀璨的思想之星之一,却在得胜之后,毁去所有宁王与朝臣通密之信,几乎是“故意”为朝堂上一帮早睁红了眼睛的人留下了把柄,于是这帮小人发难的时候,王终于再度被贬,飘然入山,从容地做他的心学大师去了——他大概亦是相信“酒香不怕巷子深”罢。

王阳明究竟有什么厉害之处?中国五千年两个半圣人为何有他呢?

王阳明,本名王守仁,阳明是他的别号,他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在中国历史学者评价中,有一个比较有趣的说法,中国五千年只出现了?两个半圣人?,一个是孔子,一个是王阳明,另外半个是曾国藩。能被公认为圣人,由此可见王阳明是有多么厉害,那么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笔者就来分析一下:

一、什么是圣人

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叔孙豹曾经有过关于三不朽的论述,他称:?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能做到这三不朽的人,就可以被称为圣人。

孔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对德、功、言三者分别做了界定:?立德谓创制垂法,博施济众?;?立功谓拯厄除难,功济于时?;?立言谓言得其要,理足可传?。

孔子作为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创立的儒家学说奠定了中华文化的根基,指引了中国两千余年的思想潮流,被称为?文圣?和?万世师表?,圣人之名实至名归。那么王阳明一生又做哪些事,被历史学者称为圣人呢?

一个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从小就显现出不凡之处。据说王阳明和大多数成功人士一样,出生之前便天生异象,他在母亲肚子里十四个月才诞生,在他诞生之前,奶奶就梦见云中仙乐飘飘,一位天神穿着红色的玉仙衣,抱着一个孩子,从天上降落到王家。他的爷爷王天叙就给他取名叫 ?云?,并给他生活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

笔者心想,幸亏天神不是骑着马下来的,不然的话,岂不叫......。 历史上许多名人年少时都有宏伟的志向,在这方面王阳明也不例外。王阳明11岁时,他的父亲王华在科举考试中了状元,留京就职。

王阳明为什么能成为一代宗师?

 王阳明——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没有争议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的圣人。曾国藩曾这样评价他:“王阳明矫正旧风气,开出新风气,功不在禹下。”他继承了宋代大儒陆九渊的思想,以自己的体悟加以完善,形成了独具一格的“心学”体系,在他看来,人活于世,烦恼苦闷皆由心生,而他提出的处世五法则是引导众人以心之力抵御外界纷扰,重拾中庸、淡然之境。



  自古以来,圣人都在为我们讲述一个真理:心为天地万物之主。王阳明也不例外,因而他说出了“其发窍之最精处,是人心一点灵明”的深刻道理,他在《与杨仕德薛尚谦书》一文中写道:“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说的正是心力于人的强大作用。浮世之中,总有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可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不明白万事以修心为先的道理。


 修身养性的最高之境,在于无论面对何事都能不急不焦保持内心的宁静。正如王阳明在《传习录》中提到的:“天地气机,元无一息之停。然有个主宰,故不先不后,不急不缓,虽千变万化而主宰常定,人得此而生。若无主宰,便只是这气奔放,如何不忙?”忙碌是现代社会中大多数人的一种生活状态。

不幸的是,与身体的操劳相伴随而来的,还有内心的忙乱急躁、焦虑不堪。所谓“身之主宰便是心”,倘若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能给内心留一份悠闲,而使其深受烦恼与担忧所累,便更难在为人处世之时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

王阳明生平事迹?

王阳明   生于1472年10月31日,卒于1529年1月9日。 弘治十二年,举进士,第二年,授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后改兵部主事。 弘治十八年(1505年),先生“专志授徒讲学”,和湛甘泉结交,“共以倡明圣学为事”。 正德元年(1506年),一度被权宦刘瑾排挤,谪贵州龙场驿驿丞。三年,到龙场。正德五年(1510年),升江西吉安府庐陵县知县。正德七年(1512年),从吏部考功清吏司郎中升授南京太仆寺少卿。正德十一年(1516年),升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巡抚南赣,平定漳州詹师富、大帽山卢珂、大庾陈日龙、横水谢志珊、桶冈蓝天凤,浰头池仲容等匪徒暴乱。   正德十四年六月,率部镇压福建地方叛乱,于丰城途中获悉宁王反,即返吉安起义兵,水陆并进捣南昌,连下九江、南康、费时35天,平叛擒宸濠。九月抵杭州献俘,因宦官许泰、张忠谗言,非但无功,反遭诬获咎,太监张永设法得以免祸,即称病居西湖净慈寺、九华山诸寺院。   正德十六年初,始于南昌揭示"致良知"学说,终完成"心学"体系。六月升南京兵部尚书,九月归姚,会74弟子于龙泉山中山阁,指示"良知"之说,十二月被封为特进光禄大夫、柱国、新建伯,但不予铁券,岁禄亦不给。 此后6年多,丁父忧,服满亦不召用,专事讲学。嘉靖四年(1525)九月,在余姚中天阁讲学,门人300余,并作《中天阁勉诸生》文书于壁。    嘉靖六年五月,受命镇压思恩、田州、八寨、仙台、花相等地瑶族、僮族叛乱,翌年秋平定。时肺病剧发,十月上疏告退。十一月二十九(1529年1月9日,戊子年甲子月戊子日)卒于江西南安青龙浦舟中,享年56岁,著有《王文成公全书》.(《阳明全书》)行世。   隆庆二年,皇帝再诏赠为“新建侯”,谥“文成”,颁铁券。穆宗皇帝在券文中说:“两间正气,一代伟人,具拨乱反正之才,展救世安民之略,功高不赏,朕甚悯焉!因念勋贤,重申盟誓。”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2011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